电影以导演的真实经历作改编,对家庭失语症的人士来说,与家人的冷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影片开头阿阳在一道有裂缝的墙壁上打乒乓球,墙上的裂缝犹豫家里的事情一样,如果习惯了它的存在,一旦裂缝越来越大,最后说不定就会墙破砖烂,后果会不堪设想。
八年前冬至那顿饭的变故,让外婆与舅舅一生遗憾;爸爸与妈妈及后八年间虽没离婚,但相处形同陌路人;姐姐想成为这家庭纠纷的局外人,但离婚后又回到了这个家;阿阳出走后凭自己的能力,靠奖学金完成学业,睡公园也不想回到自己长大的家,研发了为家庭失语症人士沟通的一个软件,可是能医不自医,似乎是自我逃避的一个藉口。
爸爸为了家庭、孩子着想听从妈妈,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镜头里载着的是前往机场的一家几口,老公对老婆说:我们会回来的,相信爸爸也会深信舅舅与阿阳都会回来,这八年时间,似乎也诉说着香港这八年间经过的事情…妈妈听说请她做钟点的先生准备移民,心有不舍,在他家感受到的家庭温度比在自己家要来的实在;爸爸与阿阳各自驾车在红绿灯停顿间,彼此探望,但最后彼此没有互相说话的勇气,阿阳回到外婆家只会通过Al程式向虚拟父亲质问和发泄,呈现出无力跟无奈感;姐姐认识大马游客后慢慢开始知道了自己的人生需求…八年前妈妈与阿阳在车里分别坐在驾驶与副驾驶位,是家里掌握着话语权、主动权与调停权的家庭成员,八年后当年坐于车后爸爸与姐姐在人生抉择中主动走前一步,爸爸完成了房贷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后,决定选择与妻子结束这段活受罪的婚姻,姐姐找到了充实人生的方向,妈妈与阿阳都是逞强好胜的人,但这家庭的冷战似乎没有一个胜利者,妈妈看似输掉了婚姻,但升华了与爸爸的关系,也挽回了儿子的归来。
其实家人彼此走近一步,存在的隔阂虽不会马上能解决,但至少为结束这场“冷战”作出突破性的重要一步。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分开或许只是为日后重遇踏进的第一步。
《金鸡》系列如同香港喜剧高光的回光返照,终在2014年结束了。
香港喜剧自认低俗粗制,其实深藏醇厚技法鞭讽社会,1980-1990年代与动作犯罪类型共同树立了香港类型电影发展仅次于好莱坞的国际地位,生成全球电影业独孤物种。
彼时韩国类型刚发轫而已。
大陆交融和市场严重衰退,新一代80后90后香港影人回望父辈,整装擦镜。
陈咏燊作家编剧出道,在他编导的两部长片中都致敬了1986年《英雄本色》,但陈生自己却没有沿袭动作类型。
经历资金市场与思想三重洗礼,浮现一条轻类型化回归世界潮流和狭义作者化路径。
陈咏燊编导2018《逆流大叔》。
为何不翻唱一把罗文:斜阳里气魄更壮,斜阳落下心中不必惊慌,,,(技法不如父辈烂熟)《还是觉得你最好》从酝酿就共享大陆市场,2018年已经金盆啷口的黄子华领衔,超过60岁的他仍代言流金岁月,喜剧尾彩流流长。
经已金盆啷着口,黄子华去到哪里还是话痨==lll
陈咏燊编导2022《还是觉得你最好》。
《英雄本色》海报与无关主旨,却都在父辈荣光照耀之下。
《还是觉得你最好》和《过时过节》聚焦的香港家庭和传统还在蜕变中,消失的也就永远不会回来。
新生代影人不像前辈高速叙事极快节奏不露技法, 他们更愿意流露作者性,显示甚至炫耀技法和美学观念,表达困境中重新出发的决心。
也钟情镜头下的香江之夜。
曾经更富魅力之地,夜色当然更美。
曾庆宏编导2022《过时过节》。
父亲儿子的离家,留下一个香港式三代母系家庭。
新的女性主义关注也是新一代影人回归世界大潮的表现。
《窄路微尘》里相怜相助的饮食男女,并没有如观众所愿而相恋,是主创刻意与类型保持了距离。
未来也并不清晰。
罗文的《狮子山下》也不再以任何翻唱响起,而代之以颇时髦的爵士民谣风主题曲。
即使相同的境遇也不再需要父辈的诠释。
与1990年代本土年度十亿票房纵横亚洲市场的父辈荣光相比,新势力尚不成军行走于窄路如微尘。
林森导演2022《窄路微尘》。
镜头总是对准暮色中的窄街陋巷。
欧洲求学的李俊硕关注极度边缘人群,《翠丝》后《浊水漂流》,相对来说他的独立电影属性最强烈。
但是李俊硕也并未植入批判,只是关切人性。
李俊硕编导2021《浊水漂流》。
片尾的生死对话幻境,油灯掩映,尽显悲凉无助。
《灯火阑珊》以物代人,借物思人。
霓虹光芒更恰似香江银幕之光辉。
《浊水漂流》和《灯火阑珊》共用穿梭阴阳界,但诉求相反。
曾宪宁(女)编导2023《灯火阑珊》。
阴阳对话贯穿全片,缅怀淡去的光华。
霓虹灯造型难成本高能耗高易损,但是璀璨光辉却是LED不能比拟的。
珍宝海鲜坊见证197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腾飞带来的极致繁荣,也辉映香港电影蜚声华语乃至全球的荣光。
曾宪宁(女)编导2023《灯火阑珊》。
片尾隐藏曾经的香港辉煌地标:珍宝海鲜坊(1976-2020),最终沉没于西沙群岛附近海域。
港人叹:人离乡贱,船离港沉。
香港电影发展基金旨在资助香港本土及与亚洲合作制片。
成立以来共为近80部影片提供资金3.2亿港元,包括《逆流大叔》《过时过节》《灯火阑珊》。
这两款logo提示我们,香港曾是世界创意之都。
新一代影人作者化国际化的求变都不同程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鼓励。
前辈吸收开创的香港化类型电影是独门物种,被国际广为效仿。
和当下新影人重新回归世界潮流处不同语境之下。
挣脱声色笑骂和无影脚,还是茶餐鱼翅兼修的食神吗?
我啲陀地黎嘅嘛,去到人啲地方点发围吖?
这部电影是香港新导演曾庆宏的首部长片,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悲伤故事,电影灵感来自导演自身经历,言之有物,但也可能过于“自我”,让故事推进的有些一厢情愿,没有完全跳脱出来审视人物和故事,略有遗憾。
一家之主婆婆,母亲玲,父亲真,舅父明;女儿悦,儿子阳,舅父女儿琪。
三世同堂,非富非贵,一个普通香港家庭,一个典型的东方家庭。
可以说电影最精彩的戏份就是前十五分钟,家庭的矛盾和困境,成员的性格和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吃冬至团圆饭,玲一家慌张地收拾上路,父亲和母亲一路上争执不断,都是些平时积攒的鸡毛蒜皮,女儿不知所措,儿子试图缓和冲突。
一家人磕磕绊绊到了婆婆家,舅父早已独自赶到。
他们都在努力扮演传统的家庭角色,婆婆母亲,始终在厨房忙活,张罗全家人的餐食,父亲舅父儿女在客厅在院子闲坐游荡,当社会给定了规则,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轨道上,起步停车,左转右行,每一步都被安排好。
相安无事,安于现状。
期待中的其乐融融转瞬即逝,玲切菜伤了手,舅父帮忙找创可贴,婆婆却怀疑他在偷自己的钱,争吵中婆婆对舅父的不争气、对舅父婚姻的不满倾泻而出,舅父愤而离去。
玲埋怨真不过问自己受伤,威胁要离婚,真愤怒中拿起菜刀,儿子刚好进门,拦下父亲又被父亲教训,也愤而离开。
团圆饭变成散伙饭。
这段紧凑的情节十分精准地描摹出家庭群像。
小家庭里,一个强势刚硬的母亲,一个木讷懦弱的父亲,一个敏感冲动的儿子,一个沉默娇弱的女儿。
婆婆和舅父的关系又是一面镜子,映衬出包围着大家庭的人伦牵绊会通过血缘润物细无声般地传承和蔓延。
八年后,又是一顿冬至团圆饭。
舅父突然去世,女儿琪为完成父亲的心愿,回来团聚。
此时,婆婆住在福利院,终日悔恨逼走了儿子;玲和真的婚姻名存实亡,真沉默寡言,玲只有在每天做家政服务的他人家庭里体会到一点家人的温暖;阳已经八年未回家,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甚至出国留学,现在一边开发虚拟游戏,一边开优步;悦已离异,工作也丢了,一边面试,一边假装在上班。
本是一家人,却活成五个孤独的人。
没有人有恶意,甚至他们都带着好意,用自己的付出成全家人。
东方式的心结,就是为了你好,我把心思默默打成结,把时间层层围成墙。
婆婆和玲性格强势,但换个角度看,公公早逝,真性格软糯,她们都在独自打理着里里外外,撑起整个家,势必养成或加重凌厉爽脆的性格,同时积累的压力和委屈也会伺机宣泄。
真的不善言谈让他疲于应对生活,不说不代表不难过,八年里用沉默消磨着情感,等到房贷还完,重担卸下,他觉得可以分开了,同意离婚不是泄愤,是抱歉,是成全。
悦的情感和工作都很失意,但面对这样的家庭,想必她也难以启齿,不让父母担心,不给家人添堵,可能是她最好的选择。
阳一直记着父亲举刀的场面,离家出走就是他对父亲的惩罚,他害怕一旦回家过去的场景还会重现,只要他不在,这个家就还在。
其实他们也看到过别的可能性。
婆婆已经后悔,而且随着舅父的去世,这个遗憾无法再弥补,但会触动家人的心弦。
悦偶遇一个马来背包客,整日游玩,无拘无束,他们甚至产生懵懂的感情,让悦误以为这是另一次开始。
但背包客还是消无声息地消失了。
就像他自己说的,“其实我也是自私的人”。
多情又薄情,这是自由的收获,或代价。
阳认识了一个高龄游戏玩家,而他玩游戏的初衷却是为了搞明白自己的孙子为何沉迷游戏,远离家庭,最后自杀身亡。
失去亲人的伤痛,追悔莫及的遗憾,同样刺痛了阳。
“能不能沟通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障碍。
”阳一次又一次尝试在虚拟游戏里,与父亲沟通,但总是失败,也必然失败。
就像电影里所有人物,几乎都没有成功的沟通,甚至不曾真正努力过。
所有人都在隐忍,以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以为自责可以弥补缺憾,以为离开可以成全。
电影后半段的主要线索逐渐聚焦在夫妻和父子,父亲的决定无意中左右着家庭的未来。
他放下心结了吗?
好像没有。
他坚持了八年,就是为了完成丈夫和父亲的基本责任,把孩子养大,把房子供完,这些完成了,可以解脱了。
他把自己的离开,当做妻子解放,儿子回归的代价。
这不会是最好的方法,却是他以为的仅有的机会。
但这至少给了他们理由,让父子恢复对话,一旦眼神连接,东方式家庭的隐秘而坚韧的纽带便会再次强大,包裹住他们。
也许是重新出发,也许是涛声依旧。
这次的冬至团圆饭终于成功了,夜色温柔,人也变得温柔。
一家人笼罩在老房子的灯光里,卸下防备,忘掉心结。
过罢时节,再话家常。
爸爸失业了女儿也假装工作奶奶疑心病舅舅气走了妈妈要离婚爸爸拿起刀儿子离家出走八年女儿喜欢上流浪汉舅舅死了外甥女是唯一一个正常的最后是四个女人看两个男人吵架又看他们和好一家子神经病英文名是 Hongkong familyVR 部分有点出戏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量能完成的别的都还好
#過時過節--許久不見的家庭題材,劇本將東亞文化家庭的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總是抱怨的媽媽,失語的爸爸,默默忍受的女兒,逃離的兒子。
這組關係再往上推一代依舊成立(抱怨的外婆和收拾行李再也沒有回家的舅舅)。
--結尾是點睛之筆,有驚喜但也有遺憾。
冬至飯圍坐一桌的是家中的女人們,就如撐起這個家的其實一直是女人;而很不幸,男性角色在這個故事中不僅失語,並且最終用自我放逐的方式在家庭責任中失蹤。
驚喜在於沒有落入大團圓的俗套劇情之中,遺憾在於最後的和解令整個故事失去了支撐。
--其實很喜歡談善言那個角色的成長線。
試圖用婚姻逃離窒息的家庭環境,婚姻失敗後被迫回家,後來又不停地想通過依靠男性來擺脫現狀。
但結局她靠自己的力量登山看到的日出,預示她終於從依靠他人的死循環中走出,開始真正獨立。
--但看完電影最大的感想其實是,原來大人說一聲「對不起」真的那麼難,難到過了八年才勉強憋出一句道歉。
而家庭的影響又是那麼潛移默化,從父親到兒子身體力行地面對問題只會使用「逃避」這個解決方法。
--父母之間的冷暴力詮釋得非常准確,我差點以為導演在我家裡裝了監控,估計這是世界上許多家庭都有的普遍故事吧。
沒有愛,不如趁早離婚,不必勉強自己互相為難。
--演員都發揮得很不錯,袁澧林真的又美又靈,更加期待之後的《窄路微塵》了。
这其实是个断篇,正讲到,崔姬和那府公子一次短暂出离,好像是片竹林,这么多年,又出不少事,不论笔是生活,都在添瓦,坏的以及更坏,凑齐有点时间,她又写别的,这个短微剧本,和那个长的,写云端敬老院剧本,都很老实,就在她U盘中。
在今早,她忽又想起从前,就是对照片,告别就是删除,是长久。
她发现,这里边有联系。
那天收藏时,她就再想不起更早,用杜丽娘回眸做头图事,是不想。
那个白衣杜娘,正在回忆,到处是伤,看片发黄草她悲凄,是杜,也是她,但这是今年。
今年收了大约9张以后,给一个好友普遍发去以后,在另一个月的过午,她统统删除,也正确,以前写过,还是断章,她决不重回,写小说也不犯上——再踫以往生活重合?
画面,味觉,触痛,她是想忘,还是怵,就成为今早的一个记忆。
但是记忆是恒久的。
崔姬本不叫姬,他长太好,又隔绝,静底子,净是头顶花罩,四面壁橱,古琴悰,最正常不过开始觅友,那府里小爷,下人伺候,出门有桥,过桥柳莺,有个妹妹,什么都会,眼界也宽,崔姬别无好友,空闲了就是俩人,天长地久,情浓我怀,小妹叫萌,萌娘吃醋。
她为此公子设计搬演牡丹亭。
白衣绿蕉,崖深情淀。
这崖俩人知道。
她的公司仅是再小不过,经费有限,到哪找阳春三月,花桥樱美?
但这还有时间,最迟5月开拍,编导催过剧本,好好好,她在加紧进度。
她想有一幕就是个花荫凉,这不难,找个石头桌,磨成旧,水磨石不好踫,大石头不有的是?
不能摆中央,在水之央,她这一想就是那晚上,她突然看墙发恨,早就生恨,星期天时写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这么多年,摸起毛笔,就写出恨,左牵右扯,结果是,越看心乱,就在这一天的晚上,覆盖白纸,写出来篇清丽赋,不是在说那个石头?
荫凉就是片树叶子,随便哪种,从半空一吊,上吊的人,她这周洗出56张日本男星遗照。
她再用个周六,满手攥这些照片,张张讲。
草地上顶风,她就不铺,就得按上拍摄杆,等这杆子架好,可能就又有风,看来是,就是他死了,也不让平整,满地草,上边有大太阳,活着人想替他,也不成,只好满手把。
她原剧本有位女性,她也不想是崔姬,是其人,就在无意中,闪到这段背墙,让看回花荫凉,马上谢掉。
她想让她回到一些时间。
他或她在之前,和那府公子有意,又落俗套,她让他或她回来,挖些魂,见偶然的树、桌、一洼子墙、一洼子墙地缝水,她想让他们知道什么。
不能,是普世的,许不许更是普世,关系到生存,形而上不在此列。
没公子他也能活,不论清代现代,但是走哪都有情,人活就为一情,但是她显然在这来了最不该来的批判。
半路添字,她有一点肯定,支持下去,她欣赏同性间的情,最真。
所以会有将来的卡壳。
这人在这半段偶然挤出来的时间,没有机会说话,看也不让饱看,就这么三两眼,记住来的一棵树,来的张桌子,来的段湿墙,有段树叶子,那边就开始丫鬟叫了,这么说这是位女性。
四、三年的混乱记忆,理到现在,半清不清出了三角债,谁说男人也没钟情的,最后还是让女人受罪。
这一张有人说梦幻,就是她给过的那个友人,但是她听完就笑,笑的自己啊,转了这么多年,致别人一样图,她并不一样想,她只认为不过是偶然重合,她是想写东西,浪不浪漫她总是这样给别人留印象。
然后那景就得去实地。
她总得找段高屋,钉上四壁木雕,总得托块厚碑,深到墙底,总是一大段别枝子,抹崔姬半张脸,这时“他”恰好钉在枝子后,“他”恰好就在高屋,幸而看见,于是再回忆,无穷动,会再伤心,支持不住,念人不留,就再转个弯,到段拱桥,人一托,更作伤,往哪看都是那府小爷,紫藤架下,唱白弹墨,豆棚子底谈天,紫薇霞下看天,再支持不住,就再往前走,那就是另一个藏屋,“猴”人地儿,崔姬窝得住,拿起把扇儿,5000年前太阳,仍然犀利,擦过边梢,5000年前大桐树,一道作伤,扇儿显灵,都是小爷,小爷此时在那府,弹古琴,吹丝,再不正看崔姬校完小样,这边姬伤神渡世,钗头不飞蝶,鼻头滑香,窗前一水洼子,崔姬出神。
她到现实中找一块碑。
原来也难,走上段仿古桥,向下便是记忆,其年仨人,夏八月,风和气温,有手摸过这碑,嵌到墙尽头,灰质足可膜拜,游龙画凤都是行书。
崔姬便小了,“他”世界只有小爷,不在故去亲情中挣扎,摸碑显灵,闻碑显灵,可是离开的就是离开,她想听见那段桥上,一位老人,另一位半老人儿,“他”想象他的生活,慈碑显灵,慈爱显灵,灵这世界根本没有。
她不想写了。
还缺几处,无外乎茶瓮、画栋、西壁画、东阁床上有吊苏,东南擎屏风。
她发现一直很假。
不断发现的还有,这都是在毁情。
一旦落实表面,这是她在偷懒。
崔姬爱小爷,你表现牡丹亭,崔姬想爷,你表现小爷放河灯,崔姬隔绝萌娘念爷们,你表现琴上面的土厚,垂手而得,生搬硬造。
她更知道词,那些属到自己凋屋里数花,这人的情会牵会绕。
可是她得知而且避。
现实中,她也在看视频。
那天,她又看见那个帅哥了,他和他竟然到了泰国。
这种热带地景,她曾有次留言到某视频,说她已经有段时间,并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看上流社会,欧洲、北美,她说那里的人冷漠,比之她现在以及将来都爱看——恰巧那则也在泰国。
在真泰国中,吴栋剑依然顶级酷,但是瘦,不是一点,极瘦,于是她就不能不再看看他伴侣,小枫,他还是红福福,懵懂,但是吴栋喜欢,大爱。
于是她不断发现,这则视频所带来的绝大部分浪漫感,几天后她再寻思,都是从小吴那边。
她曾想写个东西,从哪下笔呢?
先描描他长相,长脸,剑锋眉毛,细眼勾魂,他每次回头都在笑,身高183,然后她感觉她再次失去天赋,以前那种顶级描写找不到北,由是她便不写,那还能写什么,吴带来的异样,她要知道自己心底怎么个事。
再后来几天她有空时想,他啊,就是一字帅,和这种顶级帅人,从些小道走,从些巷子,从俩边展开各种各样的裤子,俩边吆喝的菠萝汁,俩边夹着的树,再不从头顶上散来的光,红伞、绿伞、牛油果色伞、灰伞、青伞,连合起来,小灯泡缀满,像星星闪光,打吴栋剑那种朝天细发射,射下去,射击冷酷——他不爱女人,射击将来要萎遁——他可能要磨折死,射击他以前经历的美好,亲情啊、坐后位暗恋他的、坐前位请求他的、爱他的不理解性取向,托他的希望他能爱。
然后吴栋剑身边仍有女人,她猜想是枫姐,女人甜美,喝着甜水,一路灯红中仰着脖注视小吴,这时小吴都还在笑,十分随意,并不拘紧,也不难为,他在每回笑后都不忘看镜头,实际那是小枫,并不是我们。
也许是她没开声道?
她正在听WHAT A WONDERFUL WORLD。
不是烟嗓版,是长着一头乱发的,叫什么名忘了,牛仔类型,他唱的深情,特别是在某些段落,该凋就凋,不升那他就不升了。
也许正是这个,隔绝开这边世界规则,同性之爱显得那么高档,这情最真,真在吴栋剑一人身上,他高高的身子,体面的脸,一直向前的步伐,并且总有,总是有一阵,或就是一股风,还是风流什么,萦绕其身周围,不在那些发暧昧黄光的灯,那些灯中发出的雾,那些总也走不完但极其美好,极其留恋的弯弯道。
这些道路都有吴栋剑。
对人物不乏功能性的利用(情哥和孙子),但却有意夸张而凝聚地展现出家庭生活的压抑及至恐怖的面貌。
张力就存在于,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场所,活在自己的世界,但门框、窗框的挤压与覆盖又必然使他们的肉身不得不捆绑在一起,居于同一逼仄的室内(阳以寄居旧屋的方式,而表示与这个家庭始终未曾分割)。
在身心的分离中催生出了多么可怕而持久的狠毒。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而家人就演变为仇敌那样一种存在。
这根本就是一种寓言式叙述,为推演出那一极端情境而使人物转变为象征,比如像悦这么一个突然冒出且闯入了私密的家庭一跃而为家人的一份子的角色,根本就是舅舅灵魂补偿性的归来,而她也是全片中惟一没有负疚没有道德瑕疵的人。
父亲面无表情地向妻子吐露周密的“脱身”计划,夫妻间一些最残酷腐烂的东西被揭开了,立时与《一一》中NJ与敏敏相对无言的那一时刻打通,殊途同归地警诫我们去直面伤口。
虽然最后也没有谁知晓路在何方,但至少坚定地拒斥了那种虚无浪荡逃脱的态度(流浪者诺文——惟一一个背景空白的角色——这个人的选择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也否认更古老的委曲求全相安无事的退守与伪装策略。
最后一镜提醒我们,这已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论题,它涉及到了性别,以及世代交替下的观念变更。
当我们试图呼吁家庭成员间的互相袒露与理解时,这就会碰到更多障碍,但也许同时也会令我们意识到新鲜的出口吧。
据说是导演改编自己原生家庭的亲身经历,也是大部分家庭的生活写照。
上一代人大部分夫妻是把家庭当作是一个项目去经营,共同目标是买车买房生孩子然后等到孩子长大成家又继续循环父母的模式,但过程中出现无数问题所产生伤害与矛盾如果没有有效地解决也不断堆叠到下一代,悲观地说这是个无解的循环。
电影开始的“半个钟头”车程场景里,就有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
在人物位置安排上挺恰当:手握方向盘(要操控全车人物命运)是强势的母亲阿玲;副驾驶座的儿子阿阳是父母理性沟通的调停者;后排一直看向窗外佩戴耳机将自己隔绝的女儿阿琪仿似是透明人;性格懦弱且中年失业被老婆指责也不敢出声的父亲阿真。
这里可以看出带有凌驾且自毁性格的阿玲替代了懦弱的丈夫阿真成为一家之主,也造成儿子有俄狄浦斯情结取代了父亲的角色并把父亲当作后辈,女儿则一味服从命令没有自己主见。
而且夫妻也似乎习惯在子女面前争执,这也是对子女在婚姻的认知上产生了巨大的阴影。
到达目的地外婆家后,原本被父亲抱着后来被母亲又执意要放后备箱的一盆汤圆(代表团圆)结果散落四处。
但无人敢指责母亲,只有父亲在默默收拾。
及后发现母亲的自以为是、心急、烦躁、说话刻薄、控制欲强、疑心重都是源自外婆的“真传”。
一家四口碰见舅舅阿明时,也显得很生疏。
(此处按照传统冬至应该是回男方家庭聚餐,阿真是否赘婿并没有交待清楚。
)
在重男轻女的中式传统家庭,都是女成员在为晚餐忙活,而男成员却在打游戏和玩耍(阿真在慢悠悠查看笔记拼盆菜)。
外婆看见后也只指责孙女阿琪不擅长做家务,而不是让大家一起帮忙。
外婆在厨房跟阿玲的对话也透露了一些家庭背景信息:二十岁左右刚出来工作的阿琪正在跟男友交往,已经开始被长辈催婚;当年阿玲也是被母亲找媒人四处相亲才找到阿真,并且母亲认为阿真没有不良嗜好及有房就是好老公,没有考虑双方性格是否匹配。
接着吐槽阿明被老婆带坏并且生意失败可能是回来借钱时,阿玲的第一反应是自责要不是自己在供房子以及丈夫失业的话应该给钱弟弟周转。
就在此刻误切伤手指而点燃了整部剧情的导火线。
外婆第一反应是怪责阿玲粗心,并且让孙子阿阳去喊舅舅阿明到自己房间拿创可贴。
率先跑来关心阿玲的是阿阳,外婆没直接让孙子阿阳去拿而是故意在考验自己儿子阿明会不会借机偷钱。
并亲自去房间查看儿子有没有偷钱,阿明感到受辱分别与母亲和姐姐争执后收拾行李出走(此前为了不被母亲看不起曾私下问姐姐阿玲借钱)。
在面对两轮争执场面以及老婆阿玲弄伤手指,阿真依旧是选择沉默不作声活在自己世界。
他也许是觉得日常的“女强人”对于这些事情能自行处理而选择了继续做个“无用”的人。
此刻阿玲不理智地提出“离婚”(阿玲目前是无收入的家庭主妇,阿真刚失业在找工作,女儿刚出来工作也需要帮忙还房子的贷款,儿子还在读中学。
)所以阿玲提出“离婚”其实是在利用自毁去想获得阿真的正面关注。
结果触碰到了阿真的逆鳞,彻底崩溃地冲进厨房拿起菜刀砍向柜子和凳子希望能让老婆阿玲停止再喊离婚。
在父母争执过程中,阿琪不知道如何面对只能躲在厨房里颤抖着打电话喊在去邻居家借创可贴的阿阳回来调停。
阿阳冲进门时恰好看到父亲把刀挥向母亲,便像长辈呵斥孩子般让父亲冷静坐下,结果换来父亲的两巴掌(这里是因为长期父子角色对调导致),阿阳自此离家出走八年未归。
这里才开始出现电影名字《过时·过节》。
电影是去年接近冬至时在香港公映,在我们广东人的传统里冬至比农历新年更重要,也是一家人吃晚饭聚会的重要时刻。
而片名中的停顿刚好一语双关,过时过节(庆祝节日的时刻)和过时/过节(过去很久的争执)。
矛盾争执的起源是金钱以及原生家庭问题,到电影结尾也似乎无法完全解决。
之后剧情交待这八年里阿真以开计程车维生,担起支付房贷的责任。
他在长年的沉默之中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最后主导回自己的人生:偿清房贷后,提出跟阿玲离婚,独自搬上佛山生活(在与前同事聚会时能看出当年是因为不舍得家人而放弃了外闯的机会)。
阿阳离家出走期间曾借住朋友家、露宿等最后凭借努力获得美国读书的奖学金毕业后回港从事游戏开发并担任创作总监,但依旧居无定所。
(此处有点不合理是中学生能离家出走并不用通过家人签名同意就能提交资料出国上大学?
)最后通过跟网友“情哥”(老爷爷)的沟通交流后,释怀了跟父亲的矛盾。
阿琪当年为了逃避面对原生家庭问题而选择跟男友结婚,结果经历短暂的婚姻后又回家与父母居住并担心被母亲责骂而隐瞒失业,每天假装出门工作。
与上一代女性是围绕家庭而活的不一样,她为了自己的未来去思考。
通过认识到周游世界的朋友诺文而受到启发最终找回自我。
而从头到尾改变不大的是阿玲,从发型和衣着打扮上比以前更硬朗。
她在别人家做钟点工(继续扮演主理家务的女性角色),企图以此觅得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状态(男主人有经济实力,儿子聪明且可爱善良)。
在得知主人家准备移民时才梦醒发现自己一直是局外人,顿时情绪低落。
而再次通过自毁的方式希望获得阿真正面关注,结果这次阿真自行提出正式离婚时,她是显得无能为力并只能够接受。
电影最后结局这家人并没能齐人吃饭,但能做到的是大家都做回自己,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思考。
小彩蛋:剧中饰演阿阳好友“雀仔”的Anson Lo卢瀚霆与饰演外婆的冯素波撞脸,如果剧中安排雀仔是阿阳的表哥/弟是否更合适?
中规中矩,情感刻画不错,毛舜筠谢君豪好久没看到了,全剧全是遗憾,八年前舅舅因为和奶奶吵架,最后两月前倒地不醒,阳仔也因为八年前父母吵离婚闹得凶也没回去,奶奶最终等不到阿明(舅舅)回来过节,谢君豪以为自己离婚离开阳仔就会回来,结果和阳仔都没有回去吃饺子,琪琪爬山感情寄托路人结果被人放鸽子,唯一没遗憾的时候最后爸爸和儿子最终说出来自己的“以为”,算是“和解”了,但结果也没变,谢君豪还是会去佛山,婚还是得离,儿子会回家,八年之久,这隔阂如此漫长,长到感情零零散散。
《過時·過節》毛舜筠演的媽媽,從髮型到打扮到行為模式跟我媽一模一樣不說,甚至連煲的湯都一樣;謝君豪跟我爸過往那種隱忍寡言也是十分相像。
連那把亂舞虛張聲勢的刀都一樣~檢索後才發現這個劇本是導演以本人親身經歷為藍本~編與導可見著實用心,鏡頭語言跟剪切位也相當細緻;當中最有意思的是截圖中這場攤牌戲的調度:
A
B
C
D
EA夫婦置身於狹小的景框之中發生爭執 (壓抑 大聲質問的女主居於高位)B 矛盾升級 女主發脾氣將東西扔出左邊的景框走出第一個框 C女主隨著憤走位走入第二個框 (中間與男主產生巨大的隔閡 理直氣壯形象上依然居與高位)D 男主離開畫面,留下女主在框中 (男主隨即提出離婚離家的請求)E女主走到第三個框 與最開始第一個框相對 (反對 與最開始的身位且與最初提出離婚的自己的立場相悖)《過時·過節》連片名都是雙關的~1:字面的過時節~2:過時的過節(家庭因為八年前的一個片刻的矛盾分崩離析)此外片子上映年份是2022 難免有各種夾私隱喻:只看見黑白就會暈倒,所以要戴上一片紅;關於顏色的選擇;變色龍;移民潮;2022的八年前離家出走~等等本片導演曾慶宏用最小的社會關係(家庭)探討的或許是宏達大的去留問題,英文片名《Hong Kong Family》其實Hong Kong 後麵加個逗號亦可結尾畫面也可以玩味,同一畫面中,在超級大全景的黑暗中,不同的家庭成員出現在零星隔絕的光線下不同的位置,渺小零落~各有苦衷,各有所思~🤔 還有那個貫穿全文的螞蟻的隱喻 以及那些黑暗中如蟻穿梭的車輛
每个家庭都有伤口,留下来的人比出走更需要勇气
团圆饭的瞬间代替不了漫长的日子,生活并不需要矫情的正能量。这世界有你有我,时光荏苒,冷暖自知。
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有ta鲜明的形象,甚至有点刻板了。他们像是从无数家庭,无数类似角色里浓缩出来的。每个人的极端都为家庭里另一个人的极端找到了根源,就这么多角拉扯,扯出了许许多多不快乐。每个角色都在让我无法忍受的边边缘疯狂试探。无法忍受,或许来自感同身受。剧里的泪点太直给了,有一点点按头告诉你此处应哭泣的感觉。我也不负众望,几乎哭了一套戏。
一个挺真实的家庭状态吧,结尾也算没有老土大团圆饭。年轻的几个演技确实不行。
导演的创作风格非常明显,镜头语言的运用十分灵活。比如莫名的推镜头、手持摄影、光影流动、镜子的使用、透过窗户的拍摄、用前置物将人物框死营造逼仄感……开头十分钟绝对是满分戏,黑口黑面的阿玲先给整车人散播焦虑,与阿真的木讷形成鲜明对比。用一段下楼梯来暗示整个家庭分崩离析的先兆。此处是全家人最整齐的时刻,同时也是最混乱的时刻。各种琐碎的台词直接往观众轰炸,女人都在做菜干活,男人却在打游戏玩蚂蚁,在内里表达出维系家庭纽带的畸形。舅舅找止血贴却反而被妈妈怀疑偷钱时,使用手持摄影,并且用抖动的帘和密麻的蚁来造成压抑与焦虑。可惜后面剧情冗长是一方面,并且多次运用正反打也让某些段落像电视剧,与整部片子的基调不太相称。城市化的发展浪潮正在推向原住民的村庄,大家变小家,过去再也回不去,有多少人来就吃多少人的饭吧。
虽然有各种问题,还是给四星鼓励一下。至少是很真诚的作品。我反正是感受到了影片想表达的那种家庭情感,不光是非常香港的,也是非常中国的。
“我唔返去就是因为想你返去”那句哭了
团圆饭还是得心和才能吃的安乐,面和心不和硬往一桌凑只能是闹剧收场。别跟自己较劲,爱就大声说,走就大胆走。
浪费钞票,真的各种过时
3星半,家庭多年的隔阂随着时间流逝悄然变化着,尽管某些情节有着明显的设计感,但骨子里传递出的那份东方家庭无法割舍之情令人动容。
父母闹离婚,父亲火大刮了儿子一巴掌,导致儿子离家8年没联系,而原因居然是“以为不回家,父母就会和好”?神逻辑。另外,毛舜筠一直都可以的,袁澧林有潜质
情緒,總是衝口而出。而情意,卻往往難以啟齒。「對有些人來說,溝通不是一個選擇,而是個障礙。」
2023-3-20 23:40:38
塑造出了东亚家庭中典型的“沉默男性”和“发疯女性”,也以此为基础,呈现了因缺乏沟通而导致的家庭困境,但导演的视角和态度有些游移不定,矛盾冲突的根源以及最后的和解都缺乏说服力,甚至让人不适。
好崩溃又好似曾相识的家庭关系。最后一个画面真的很喜欢了。ps.剧情好像一直在cue南海十三郎,听到好多会心笑声
年轻演员毫无发挥空间,扁平且做作。老演员表演也都有些用力过猛,可能和剧作有关系,内核很陈旧也没拍出新意。
#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 東亞家庭的至親至疏、至愛至痛,在每一個段落裏都呈現地細膩至極,角色關係真實的迫近感令人窒息。觀影的過程好像拔牙,不斷挑起生活的陣痛記憶,痛過去後,大口呼吸。对读《雨打芭蕉》,同样一個講著廣東話的盤根錯節的家庭,父親與丈夫的符號很巧合由謝君豪填充著,令我错愕。3.29
有很多细节都很喜欢,这个新导演抵赞啊!
可以说毫无亮点了
婚姻不过是合伙过日子,父亲还完房贷就走,母亲一直都有着其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