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上甘岭》好看,好看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有非常好的观感。
追到第五集,觉得很爽利,叙事好、节奏好、大场面铺陈好。
刘伟强确实以电影的节奏和影像风格来创作这部剧,尽量摒弃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比如第一集没有任何铺垫就是双方交火、遭遇空袭。
后面每一次转场剪辑都很紧,大部分的作战准备,基本都省略掉了,说打就直接开干,甚至作战计划还没说完,战争场面就压着字幕上来了。
刘伟强还尽量规避水词儿、减少煽情、省略不必要的文戏。
这部剧看完前五集,除了王雷和黄轩饰演的秦基伟、段显峰交代人物前情和人物背景外,其他角色一概没有。
同题材中常见的亲人离别、牺牲送骨灰回家乡、互通家书等煽情桥段一概没有。
很典型的一次处理,是第四集邱少云牺牲,如果放到其他作品里,大概率会专门给邱少云从告别家乡参军、到奔赴朝鲜前线来一整条人物线,然后大肆煽情一番,但这次《上甘岭》就一场戏,完了就完了。
大场面和细节的铺陈,《上甘岭》也相当到位。
2.5亿制作成本,能拍成这样算很良心了。
所有近景、特写的爆炸、射击都拍到位,特效妆也很带感。
战争工事也很给力,第五集的战争触目惊心,联合国军300多门火炮持续袭击,一口气打出三十万发炮弹,花岗岩的山体都被削低了两米,我们的战士能抵御住这么强烈炮火攻击,是因为提前挖了四横八纵的地下坑道做好准备。
于是剧组就完整搭建了坑道,可以说,观众跟着镜头看到多少,剧组就准备了多少,一点也不含糊。
小的道具细节上也很到位,之前有一位网友给我们留言,称赞《上甘岭》道具真实、演员用心,说“军官的手枪终于配枪绳了,有实战意识!
”
真实感还来自于其他小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潘斌龙饰演的胡满仓,用做菜比喻作战,接地气。
还有副司令视察坑道时,问到了排烟和上厕所的细节、武器和粮食的储备等等。
当然,也有露怯的地方,从第一集开始,航拍俯瞰战场,所有的航弹爆炸都很虚,特效痕迹明显,这要宽容看待,毕竟《上甘岭》说到底是电视剧,不是电影。
其次,《上甘岭》有深层次的好看,让观众透过表象看本质。
电视剧讲清楚了战场上,战士们流血牺牲的意义。
《上甘岭》叙事上双线推进,一边是前方战场,一边是后方谈判,谈好了可以不用打,但只有打赢了,谈判桌上才有优势。
尽管觉得冯绍峰在里面画素描有那么一丁点儿画蛇添足,但电视剧确实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
电视剧还讲清楚了“人是打胜仗的关键”。
联合国军两个小时射出的炮弹,可能就比十五军整个部队储备的炮弹还要多。
他们有机械化部队、有坦克、有福特汽车、有飞机轮番空袭、侦查,但为什么最后胜利的是我们?
这一点电视剧也讲明白了。
我们的战士抢着上前线,美军的战士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们的将军关切战事、担心战士吃不下饭;美军的将军抽雪茄、喝咖啡,《上甘岭》的剪辑真好。
这其实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文章标题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拍抗美援朝,总用香港导演?
《长津湖》用了徐克和林超贤,这次《上甘岭》则是刘伟强。
这部剧的品质充分说明了,香港导演,靠谱。
在这里插播一条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八卦。
刘伟强到底有多强?
他这些年其实一直在被四处指派,承接各种艰巨任务。
想必很多人已经知道,不论是《长津湖》还是《上甘岭》,都属于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往往不是片方自发想拍,而是接到的任务。
徐克、刘伟强、林超贤、邱礼涛为代表的香港导演经过多年的历练,都是难得的电影人才,尽管随着市场变化、技术发展,内地电影创作在器材和技术上,已经完胜香港本土电影市场,但人的能力和经验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的。
香港导演速度快、效率高、出品质量稳定,而且往往能拍出比投资预算更好的效果。
基于此,当需要拍一部《长津湖》时,就钦点了当时已经年近七旬的徐克。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拍摄中断。
而接到拍摄任务的刘伟强,又因为赶着拍《中国医生》而不得不放弃这个项目,于是才组成了陈凯歌、徐克和林超贤的导演阵容。
那为何《长津湖》和《中国医生》都信任刘伟强?
是因为刘伟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调研采访、到筹备拍摄,直至《中国机长》以最短的时间最终上映,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加上《中国医生》,他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出品水准。
该来的总会来,没拍成《长津湖》,这次拍了《上甘岭》,刘伟强又一次没让片方和观众失望,还没开始看的可以看看了,入坑不亏。
目前已知的信息,编剧名叫支雅蕾这么一位,好奇去查了她的履历。
本科南京大学,研究生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哪位给我普及一下这个学校的电影学院什么水平),然后目前参与的编剧作品有以下几部:紧急救援,这是最近几年林超贤水平最低的作品,而去剧情真的有硬伤。
天珠传奇,相关消息很少,网上了解的一些信息是洪金宝导演的,然后有说2020年上映,有说2022年上映。
廉政行动2022,又一部信息量很少的作品。
上甘岭是重大历史题材,要想写出好的剧本,肯定得对这段历史很了解,这点我对这位编剧持怀疑态度,另外她也没写过正剧,甚至历史剧都没写过,都是些大商业的,而去过去作品都不能算成功,还有她编剧作品都是香港导演的,这部也是,一个香港导演本就对这些历史不是那么熟悉,对这对历史的感情没有像我们那样,然后加上这样一个编剧。
希望我说的是错误的,因为看了演员阵容,我还是很期待的,有七分就满足了。
真的很担心,也真的很期待,这段历史只要原原本本的讲出来就已经足够震撼了,火力极其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
希望电视剧能够深入的展现这个问题。
千万不要拍成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或者黑帮火拼,特效轰炸,以及惨惨惨,如果志愿军只有惨这一个主题表现的话真的太小看地表最强轻步兵。
求求了好好拍一下吧,别糟蹋这个题材。
看完《上甘岭》,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剧里对战略层面的展现。
剧中开篇就呈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我军在敌军眼皮底下大规模撤退。
这个细节揭示了整个上甘岭战役的关键时间节点——第五次战役。
作为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我认为这部剧最成功之处在于将复杂的战略布局讲述得明明白白。
金化、铁原和平康这个重要的战略铁三角,成为了整个战役的命脉所在。
尤其是芝浦里的地理位置,它处于金化和铁原之间,就像一把钥匙,掌控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剧中通过段显峰指挥拖延美军一个师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军在劣势装备下的战术智慧。
这不是简单的阵地战,而是一场关乎整个战略大局的较量。
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准确把握,让观众理解了为什么我军宁可付出巨大代价也要死守这片阵地:一旦芝浦里失守,不仅装甲部队可以长驱直入,我军的补给线也将面临断绝的危险。
最难得的是,它不回避当时的困境:我军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现实。
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精妙的战术运用和战略布局,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
这让我对"以劣势装备取得优势战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
最打动我的是这部剧对群像的刻画手法。
在当下影视剧充斥着主角光环的背景下,《上甘岭》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用一种平实的笔触,展现一个个看似普通却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战士形象。
这种选择本身就值得赞赏。
从年轻的双喜,到憨厚的范元宝,再到坚毅的向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故事线和成长轨迹。
双喜的故事尤其让人动容,他在战友牺牲时的痛苦与愤怒,在战场上的冲动与成长,直到在段显峰的指导下逐渐明白战争不是个人恩怨的过程,这个角色完美诠释了那个年代年轻战士的真实状态:他们可能会犯错,会冲动,但最终都在战火中迅速成长。
范元宝的形象则是另一种典型。
平日里看着懵懂,有时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但在战友危急时刻,他展现出的勇气令人动容。
这种反差不是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是真实地展现了战争年代普通人身上迸发出的非凡力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看似细小却震撼人心的场景:为了接通线路而永远倒在路上的小豆子,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为救护伤员而在枪林弹雨中奔走的卫生员向红...这些片段都不是为了煽情,而是在诠释一个朴素的真理:在那个年代,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英雄。
而这些英雄的诞生,往往就在一个普通的瞬间,一个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刻。
这部剧在我看来展现了英雄的人性面。
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而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会害怕,会犹豫,会想家,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选择了用生命守护祖国。
这种平实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让人感动。
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战士们互相打趣的场景,分享干粮的温情,在战壕里谈论家乡的点点滴滴,都让这些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电视剧《上甘岭》黄继光剧照拍图并配诗分享黄继光——堵碉堡抢眼 挺起胸膛挺起胸膛——请战攻克597.9高地上,何惧肩腿多处负重伤,瞬时间不容丝毫彷徨,岂容敌寇肆虐逞猖狂,一跃而起堵住敌枪膛,呼唤冲锋号嘹亮吹响,将凶恶虎狼消灭埋葬,铮铮傲骨为你铸荣光,铁血英雄啊永驻辉煌。
说明:此组图片为本人用手机拍央视电视剧《上甘岭》剧照画面组图并配诗分享,欢迎点评。
就这个片段直接就弃剧了,人民军队不是黑社会帮派!
这他妈也太离谱了!
没有政委没有常委只有一个拍马屁的参谋长!
我们的军队高级干部独断专行像黑老大,这就是香港人理解的人民军队,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简直不能容忍!
我们这么好的革命历史题材居然交给受殖民地教育长大的香港人拍!
绝对是低级红高级黑!
是反党反军的一大发明!
我非常喜欢军事片,上次万字长篇写了一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对于铁原阻击战还是记忆犹新,现在央视和优酷播放了《上甘岭》,我兴起了写战争片影评的兴趣。
说实话,我这个人对于军事知识知道的很少,什么枪支弹药,什么排兵布阵,什么后勤给养,我都不懂,也不是完全不懂,我知道的仅限于电视剧带给我的知识,但是这种不专业的知识让我望而却步,我一直在想,我有什么资格写战争片?
我什么都不懂,略懂也是不懂啊。
后来,当我想通了,我是不懂军事部分,但是我懂情感部分,一个电视剧带给人的不就似乎情感的感染以及情感共鸣吗?
我恰恰擅长的就是情感共鸣,以及把一件事讲透彻,所以我决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熟知的上甘岭。
《上甘岭》电视剧带给我的惊喜之一,就是大行军画面+3D军事地图切换,太好了,我在《志愿军存亡之战》中就说过,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都是寓教于民,娱乐中学习知识的重要宣传方式,也是老百姓了解战争,理解战争,明白战争走向的重要知识获取方式。
大行军能看到的是两军参战人数以及参战时的武器装备,3D大地图能看到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夺取这个地区的方式方法,或者守卫这个地区的难易程度。
这种设计就对了,说一万字的描述,不如一张图简单粗暴直接的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
就是可惜,第一集的兵棋推演还没看到,行军路线图也没有在3D地图上展现,可惜啊,如果再加上两军行军路线图就更精彩了。
但是现在已经很不错了,战争片电视剧的导演们终于明白战争片的第一要务是让观众看得懂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如果失败会如何,再让观众去共鸣战争片中的人物,我一直很讨厌所谓的角色出彩所以故事出彩的谬论,我更相信先让人看懂怎么回事,再让人看明白群像戏怎么回事,最后个人角色出彩才是个好故事。
秦基伟军长我不是很熟悉啊,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我也没怎么看到,我光看到梁兴初梁大牙挨骂了,不过芝浦里我知道,芝浦里和铁原阻击战是同一时间发生的,我当时的内容再给大家看一下。
只有动态的行军路线图,我军在哪,敌军在哪,地形如何,全军军械部署地位置,敌军军械部署地位置,双方参展大兵团人员调动的动态图,以及交战战场和后勤补给,军援及重炮安排的清晰地行军路线图、军事布防图,才能让人知道第五次反击战中铁原阻击战的前因后果,以及铁原阻击战必须拼光了也必须打赢的核心原因。
仅仅靠几个台词,几张地图是没用的,因为观众没有军事素养,只有动起来的这种箭头和军旗一样的布局变化,才知道是怎么打起来的,打得如何啊!
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的,我就用几张图来让大家感受下,感兴趣的人,应该去看看“奔放的小豆豆吖”的铁原阻击战的视频,我只是用行军路线图+军事布防图让大家有一个清晰地认知,并且明白铁原阻击战的宁愿让63军189师全军覆没,也要守住的核心原因。
看这张图,16个堂口联军一字长蛇阵排开架势,要跟我们拼命,我们当时面对的就是两路敌军的进攻,一个是铁原,一个是金化,如果仅仅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没什么啊,不就是两个位置嘛,可我告诉你铁原有铁路,可以快速移动呢?
我告诉你金化有公路,装甲车可以飞一样地奔跑呢?!
如果我还告诉你,后面的平康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呢!!
而且平康是志愿军总部的所在地呢!
如果我还告诉你,鸭绿江到这里的很多路被炸没了,铁原有铁路,铁原这里是支持绝大部分志愿军吃饭河水、受伤治疗、炮弹补给的最大中转站呢!
你通过演员台词知道这些的信息,再看到上面这张图,你是军事指挥官,你怎么想?
保不住铁原,全军喝西北风,大家退回鸭绿江,白打了前四次战役,战果付之一炬了?
保不住铁原,12小时内平康被推平,志愿军总部重创,我军指挥官被一窝端了?
你是指挥官,你会不会死保铁原?
会!
必须,一定,毫无疑问地会!
而且会竭尽全力的死保!
那么,为什么只有188师来抵抗?
为什么?!
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不给支援?
其他部队和战场什么样子?
你会疑惑吗?
如果你看到这张图,演员台词告诉你,第五次战役中后期,我们因为后勤跟不上,有铁原也让前线缺衣少食,缺少炮弹,全军补给线跟不上,大家只能窝囊后退,要命的后勤补给能力弱,制空权没有导致的弹药粮食医药都缺,以至于彭老总让大家后撤的时候,范弗利特靠着钢铁洪流跑得快,死死咬着我们后撤部队的是时候,当你知道大家都在后撤,其实没部队及时调过来防守,正好是我们战役布局上的空窗期的时候,你还会疑惑为什么只有189师吗?
你只会清醒,得亏还有离得近的189师!
这就是行军路线图+军事布防图带给你最直观的认知,也让你理解全军全战场战况最直接最简单地信息传达!
即便是念白台词,看着图去分析,这样也不会让你感觉无聊,你只会聚精会神地去理解战况!
当你还知道,其实是63军全军防线溃败了大半,拼装备后勤比不过,是因为战术后撤导致的防守战线后撤,63军战线不稳,15军和20军也跟着后撤,再加上大部队都在后撤,他们三个军是殿后后撤,所以才有了三场相隔不远,几乎是同一水平线的三场阻击战的时候。
也就是,63军19兵团铁原阻击战,15军芝浦里阻击战,20军华川阻击战。
你会认为63军19兵团189师的阻击战是孤立无援吗?
你作为指挥官只会庆幸,63军,15军,20军在同一水平线,他们几乎同时间段一起阻击,才让大部队和铁原的物资大量转移,本来就拼后勤拼物资拼不过,现在能靠3个军死守保住,真的是谢天谢地,老天保佑,我军因祸得福!
当你看到这样三场阻击战的布局,看到整个后勤物资匮乏带来的第五次战役的窝囊,你还会觉得铁原阻击战莫名其妙吗?
不,你只会觉得这三个阻击战的战线延长保了我军的有生力量,保了志愿军的第五次战役战果,三场阻击战的英雄死战不退,他们是中国有种好男儿,他们确实一步也不能退,如果我是指挥官也必须这样告诉他们,而他们自己知道后边的全场战线布局和战况变化,他们死战不退也是死得明白,死得惨烈而又伟大!
当你通过行军路线图+军事布防图,加上演员台词去看清楚,如果铁原阻击战、芝浦里阻击战,华川阻击战战败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将让敌军的钢铁洪流快速穿插我军,物资、伤员、主力战斗力都会被击穿,甚至打穿后能歼灭有生力量,你会不会满头大汗,心慌又担心,你会不会心跳加速,紧张铁原、芝浦里、华川能不能靠轻步兵战胜钢铁洪流的坚船利炮!
作为我军参展人员,你可能放过敌人,让他们冲过去吗?
作为我军指挥人员,你会允许这三场阻击战因为战损严重而退出战斗吗?
在你无人可用,无兵可调的情况下,好不容易仅有的3个建制不全的军来防守,你会错过战机,让全军有生力量危如累卵吗?
不,你绝对不允许!
所以,铁原阻击战为什么惨烈?
人少,军备差,无补给,附近战形还利于敌军装甲车辆穿插!
不拼命能咋办?
当你还知道,我军拼命拼到了放弃纵深自保能力,就是血肉之躯抵抗钢铁洪流,当你还还知道,美3师这个钢铁加强版PLUS级活力充足急行军来支援美25师和加拿大师的时候,当你清醒还有63军抗一下,又知道敌军增援部队的火力和人力成倍数增加的时候,你是指挥官,你又怎么办?
除了下死命令,63军豁出去死光了也不后退,还能怎么办?
武器不行,粮草不够,后面就是大平原和一口粮食一条人命堆出来的最大物资中心,为了更多战士活着,死也不能走啊!
当你切入局部战场,再去看63军189师,范弗利特弹药量!
削平山头!
这可是早于上甘岭的战斗!
上甘岭的惨烈大家都知道吧?
那就是范弗利特弹药量!!!
当知道对方用炮火洗地,步坦协同来欺负我们只有手榴弹,轻机枪的时候,你对铁原阻击战的危险性、高死亡率、惨烈性、热血英雄的悍不畏死的精神就有了清晰地全盘地认知。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秦基伟为什么说要去芝浦里,其实就是铁原阻击战不是他们15军打的,63军顽强抵抗住了美军反扑的步伐,而15军也想调回头打大战,他们不想做63军保护的人,而是想成为保护其他兄弟部队的人呢。
这就是志愿军的血性,不怕死,愿意护卫他人。
没有制空权带来的被动挨炸的窝囊,以及昂撒人做了坏事还坏笑的卑劣笑容,在这里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制空权是我们志愿军最大的伤痛,也是建国以后努力发展航天航空,现在的我们,月亮准备挥动锄头开工基建,北斗连成一片,815小可爱到处跑让昂撒只能无能狂怒,我们这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
飞机轰炸后,不管是怎样的物资,交通道路必须畅通,因为铁原物资转运要的是大量的物资快点转移,堵塞的道路才是真的生命线被堵塞。
这还是铁原阻击战带来的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加紧往后撤的原因导致的。
那么,为什么15军又跑到五圣山,在上甘岭跟范弗利特开启了新一轮较量呢?
又为什么美军一直飞机轰炸铁原后边的军队,这些军队此刻又在做什么呢?
我们下回分解。
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让西方列强充分认识到了新中国的伟大力量,他们最终接受了停战。
目前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上甘岭》,该剧由刘伟强执导,黄轩领衔主演,王雷、袁文康、潘斌龙、刘浩存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收视率从第一天就强势突出,现在正打破近年来各种纪录。
黄轩饰演的段显峰,本来是军校助教,为了真实战争状态深入一线,来到王雷饰演的秦基伟军队的部队,以军部参谋的身份,靠前下沉到坑道,担任重组的八连副连长。
这个人设,就是让他成为移动的人肉摄影机,串联起上甘岭的英雄事迹。
黄轩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诠释出一个文武双全、智慧担当、有勇有谋、更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有所成长的形象。
段显峰虽无具体历史人物原型,但其形象融合了多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事迹。
比如在《上甘岭》中,段显峰面对二百七十公斤炸药的威胁,毅然决然地挑战拆除航空弹的高难度任务。
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成功稳妥地处理了爆炸物,这一震撼瞬间令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而这一幕的背后,有着真实的英雄原型——郭金升。
在抗美援朝的1951年美军绞杀战中,郭金升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徒手拆除了铁路上的定时炸弹,保障了铁路的畅通和志愿军的后勤供给。
他还利用简单工具培养出200多名拆弹专家,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志愿军中的排弹英雄。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旷伏兆将军的“步炮协同”战术智慧,以及薛清明的奋不顾身、心系战友的精神等,正是对郭金升等无数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致敬。
段显峰这个角色,与辛博青在《志愿军》系列电影里的李默尹有些类似,都是抵近前线的参谋,但也有着重大区别。
李墨尹是老革命、老战士,作为军委和志愿军的高级参谋,大约是师级干部,他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去前线最重要的目标是摸清美军的战略战术的结合。
而段显峰则是将他在课堂上的的教学具象化,是青椒(年轻教师)对于战场的想象实践化,要把纸面上的理论直面到眼前,在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需要这样的过程才能成长。
要在特别具体的连队、坑道里进行战场作业,课堂和纸面上的数据,摊开到眼前就是活生生的战友被战争绞肉机里成为伤员或者阵亡。
要通过子弹来批判敌人,要用血和火、土和汗来磨砺自我。
志愿军如何适应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改变,如何在无后方作战,如何在失去后勤支援(上甘岭的某短时间尤其如此),就需要段显峰这个角色来向观众做出清楚明白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上甘岭》中的段显峰成长线是很生动的,从书生到战士、从初入战场的恐惧与无措,到逐渐成长为英勇的志愿军,段显峰的眼睛里有光,能够看到他需要看明白的地方。
观众跟随着他和战友们来看上甘岭战役的进程、意义,从而获得代入感。
第一集开场,段显峰试图向美军飞机开枪,思路是可以的,但是弹夹都掉落,可见是紧张的。
段显峰在坑道里的摸爬滚打,那些成功与失败都是很好的经验。
到与炮兵打配合指挥方向,再到自信满满只考虑到自己连队却疏忽了通知友队,黄轩的表演,称得上完美,那种懊悔、失落、懵懂下的无意识,不断在脑海里复盘,最终通晓了症结后的觉醒,可叹。
在战争的磨炼中,段显峰逐渐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掌握了与敌人较量的技巧,也学会了与战友协同作战。
他从最初的慌乱无措,逐渐变得从容不迫,一个新人指挥官在战火中逐渐成长,蜕变的过程如画卷般展现。
截止目前,《上甘岭》的各项收视率数据飙升,根据各大平台公开数据,cvb集均收视3.255%位列历史TOP1,收视份额14.662%,位列同期黄金时段电视剧TOP1,成为cvb历史榜单第一名;就在前几天酷云发布的平均收视率2.3752%数据,表示《上甘岭》已然暂列2024年年冠。
数据的走高与收视的火热,充分展现出《上甘岭》在观众中的影响力。
黄轩的形象,从早期的文气为主,到《山海情》的担当,再到《来福大酒店》的剽悍,再到《上甘岭》的勇武,呈现出百变且复杂的人物造型。
中国影视界并不缺时装剧小生,但是阳刚自信的中生代男演员却是相对不多。
《来福大酒店》和《上甘岭》连续两个角色立得住,说明舞蹈生出身的黄轩,已经突破了那个纸枷锁,而在明年春节档上映的《蛟龙行动》中黄轩将饰演男主角,林超贤导演的这部《红海行动》续集相信定然是一部火爆刺激的军事大片。
在众多战争题材作品中,《上甘岭》对坑道战术的刻画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的水准。
作为一个完全的小白,看这么一通下来也能懂个七七八八了。
剧中详细展示了坑道战术的来龙去脉:面对敌军的空中优势,我军如何在597.9和537.7这两个关键高地开展坑道战。
这两个高地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一个易攻难守,一个易守难攻,正是这样的地形特点为后来的坑道战提供了得天独助的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对坑道构筑方式的展现:从地表阵地到山体反斜面的猫耳洞,再到完整的坑道系统,感觉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四能七防"的坑道设计理念,更是展现了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智慧克服装备劣势。
当看到敌军一天投下30万发炮弹都无法摧毁由花岗岩山体下的坑道时,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种战术的价值。
这不仅是一场装备的较量,更是智慧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