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好看。
弹幕恶臭。
看弹幕简直火大,关了眼不见为净!
印象深刻的有几幕——1⃣️不给白宝山办户口的片警那里,好多说都是因为这个片警才导致白凶性大发,他最该死。
我:嗯?
这个片警确实工作态度差行为失当,但是顶多是白杀人抢劫的导火索之一,根本原因还是白本身就是一个反社会人格凸显的人渣,他之前在劳动改造时就杀了两个人,回北京特意带了一百多颗子弹,这难道也要怪到片警身上吗?
2⃣️一个饭店里,小娃娃转到了在吃饭的白宝山身边,白用勺子舀了一勺汤泼到了娃娃脸上娃娃大哭。
这一幕真是惊到我了,汤泼过去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愤怒,那个小孩儿才两三岁的样子,只不过是觉得好玩儿才转到陌生人旁边,一没有哭闹二没有抢东西,结果弹幕好多是“让你不看好孩子活该”,真是太可怕了。
3⃣️白拿棍子打谢,将她绑在椅子上过了一夜。
那弹幕铺天盖地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都不想说什么了,总之对国男没几个好东西的基本盘又添加了一层刻板印象吧。
基本每一集都会有喊“宝哥真帅”的言论,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自己就是可能会被打被枪击的人群,对着一个罪犯说欣赏,脑子都被驴踢了。
这部剧来来回回看了十遍不止,每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最先几次会觉得山子哥太帅了,雷厉风行,心理素质过硬又有头脑,简直是现代版梁山好汉。
一次次作案都完美的避开了警方的调查,从抢枪袭警,抢劫,直到最后在新疆犯下滔天巨案。
那时候更多的是崇拜。
随后几次观看的角度变了,从警方的视角分析为什么白最后被捕,细想哪个环节如果做的更好是不是结果就不同。
但再深层次审视他整个犯案过程,就会发现,白宝山其实并没有这么神,说他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双过硬可以接受,但是他的犯罪手段绝对称不上精细,甚至漏洞百出。
在北京河北犯案没有被抓完全是侥幸,一个脚印的推倒帮助了他,就像剧中旁白说的,这是当时科学的误区,也是没有办法绕过的误区。
所以到了新疆的行动,证明了白是一个极其粗糙的罪犯,两个重大的致命错误选择导致了他最终落入法网,一是选择了极其不靠谱的同伙关天明,二是对枪支弹药过分的迷恋,前者导致分赃不均杀害同伙并没有仔细处理尸体,最终被警方发现成为重要铁证,也因为后者留下了极其重要的线索,由于白宝山一心搞枪和子弹,导致他暴窃花园镇武器库,留下了撬棍和子弹头等重要证据,同样因为执意弄子弹,竟然找到了前狱警索要,这些在案发后通通行程了有利的证据闭环,最终抓捕了白。
因此白宝山在犯罪中并不十分精明,前期只是靠着侥幸。
最后几次再看此片感受又截然不同,发现白宝山就是一个极其冷酷残忍并带着强烈反社会人格的罪犯,根本不值得任何共情。
从他带着弹药从监狱释放回北京,就注定了之后的犯罪道路,不要提什么社会不公平待遇,户籍警和城管的刁难甚至连导火线都算不上,因为他本身的贪和恶已经注定结局。
再来谈下他的原生家庭,如果剧中描写属实的话,在释放回到北京话,原生家庭更多的给予的是包容和接受,大弟经济上接济,母亲帮忙张罗住处和媳妇儿,这样的生活固然算不上幸福美满,但至少不足以逼他走上后来的犯罪道路,可以说无论原生家庭怎样的付出,也没有使得白有任何一点点向善或者悔改之心。
综上所述,不要共情罪犯!
尤其白宝山不是梁山好汉,是一个极其凶残,性本恶的罪犯!
提到上世纪90年代,文艺青年可能会无比留恋。
毕竟那可是中国文艺无比璀璨的几年。
中国最伟大的电影《霸王别姬》、《活着》都诞生于那个年代;中国摇滚乐的巅峰时期也是那个时候;中国流行音乐的集大成者——广东乐坛的崛起,也是在90年代。
和当下令人心痛的娱乐圈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忧。
90年代在文青面前犹如盛世,但在普通百姓眼中,堪比洪水猛兽。
90年代的中国是贪污腐败最严重的几年,公款吃喝、权钱交易;也是中国治安最差、最乱的时候。
市场上强买强卖,车站里盗窃横行、公路上悍匪强盗。
中国最知名的几位悍匪,活跃时期就是在90年代。
张子强、张君、白宝山。
这几位的“光荣”事迹也都被拍成了电视剧。
制造了香港最大绑架案的张子强,他的电视剧是《插翅难逃》;曾经纵横八省作案的张君,有电视剧《天不藏奸》。
这两部电视剧算是童年回忆了。
有这么一部电视剧,我想小时候应该是没看过,但它的质量一点也不逊于前面两部作品,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就是根据白宝山事迹改编的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案》。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白宝山。
白宝山是90年代最猖獗的悍匪之一,他在北京、新疆两地作案十多起,打死打伤几十人,抢劫金额高达百万。
在1997年,“荣”登中国刑侦一号案。
白宝山一生有三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一件事:被重判13年白宝山因偷窃罪被判处4年,在狱中又因狱友揭发其他抢劫案件,加判9年,共计13年。
依照现在的法律来看,的确重了点。
但我告诉你,那是1983年,你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狱中服刑的白宝山虽然表明装作若无其事、表现良好。
但内心非常仇视。
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要是判我20年,我出去就杀成年人;要是判我无期,我争取减刑出狱,那我就杀小孩。
”也许从那时起,报复社会的种子就埋在了白宝山的心里。
如果白宝山出狱能受到公平的待遇,再加上家人的帮助,浪子回头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当他出狱后,经历的第二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因为白宝山在新疆服的刑,当他出狱后,回到北京。
按照惯例,只要条件符合,是可以重新给他上户口的。
可是办理户口的警察百般刁难、处处找茬,想要从中获取点好处。
这一下子把白宝山的怒火给点燃了。
从此以后,白宝山就一路走到黑,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案》的旁白是这样讲述的:“白宝山在被捕之后,声称户口问题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他为之后犯罪找的借口呢?
”第三件事是白宝山一手制造的8·19边疆宾馆抢劫案。
1997年8月19日,白宝山伙同关天明(电影化名)在新疆乌鲁木齐边疆宾馆的交易市场持枪抢劫,致使7死5伤。
这一案件是白宝山一生的“巅峰”,但同时也预示着他的人生走向了倒计时。
怎样评价白宝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看剧的时候,弹幕上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他是一条好汉,有人则说,他就是一个恶魔。
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
什么是社会问题,当冲突双方都是可怜人时,就是社会问题。
举个例子,被白宝山杀死的人当然是可怜人,可白宝山本人呢?
难道他就不可怜吗?
其实,这和严肃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人这样说过: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就在于,严肃文学里面没有一个纯粹的坏人。
比如《红楼梦》,大家都有责任,但好像又说不出来,谁是那个最坏的人。
评价白宝山,就像怎么评价梁山好汉一样。
有人赞扬他们的反抗精神,也有人骂他们是杀人放火的土匪。
包括一些农民起义。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在正史上都是被当做“逆臣”、“流贼”看待。
可在民间,他们都是享有盛誉的大英雄。
黄巢吃人30万,宋江依旧将他作为偶像,写下“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
洪秀全被清政府贬称为“长毛”,可孙中山就是听着太平天国的故事走上革命道路的。
官方政府看得是他们的忠诚度以及做的一些事情;老百姓呢?
他们崇拜的是这些人的反抗精神。
怎样评价白宝山,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支持他的人说,如果我要是遇上一些不平事,也有破罐破摔的冲动;反对他的人说,如果他残杀的无辜群众中有你的亲人,你还会颂扬他吗?
都有道理。
再举个例子,现在人愿意为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翻案,认为他们才是千古第一。
支持他们的人说,他们功在千秋;反对他们的人说,如果让你活在他们那个时期,你不是长城上的孤魂,就是运河下的冤鬼。
都有道理。
我们不一定要去赞扬像白宝山这样的人,但应该反思。
如果当时的片警一口答应要给白宝山上户口,又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应该把责任全都归咎给片警吗?即使这件事情顺利过去了,那会不会有下一个“片警”或者其他人呢?
总之,白宝山的爆发是在偶然之中充满着必然。
除了电视剧带给人的思考,这部剧本身也很有意思。
真实。
这恐怕是我看完这部剧的第一直观感受。
在今天的影视剧里,我警方人员自然无畏生死,前赴后继。
我百分百相信,但有没有一些害群之马呢?
这部电视剧里的警察就很有代表性,有的高瞻远瞩、争先恐后。
也有一些警察,吊儿郎当、糊里糊涂。
比如:因为紧张而忘记开摄影盖的摄像警察;开车还没走多远,车子突然没油的司机大哥;更少不了一些全凭自己臆想、不顾实际情况的推理警察......总之,警察的优点与缺点都在这部电影里有所展示。
2000年左右应该算是国产电视剧的一个小高峰了。
那段时间,真实案件改编的电视剧层出不穷。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过《插翅难逃》和《天不藏奸》,还有孙红雷主演的《征服》、当年红极一时的《罪域》,即使像《重案六组》、《红蜘蛛》这样的剧,放在今天质量也绝对吊打不少粗制劣剧。
真象纪录片。
白宝山没什么好同情的,在狱中就杀俩了,其中一个还跟他没啥冲突,和户口有什么关系,当然也反映了当年某些衙门的事难办脸难看现象。
贺警长再善良再救命之恩,有需要他照杀。
在国企呆过,看警察们反复开会的情节很熟悉,见面打招呼不能漏掉比自己级别高的人,开会不能当众否定他人观点,都很真实。
参与的人越多,协调的难度越大。
一线的士兵、一线的生意人谢玉敏都吃苦难劳,男女主出远门永远是女主扛大包小包。
这部剧太给人惊喜了,完全是宝藏剧。
首先,非常写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粗糙且真实。
然后,描述了警方的决策和分析过程。
接着,这么严肃的片子,还有很多搞笑桥段,导演很超前呀。
技巧也很足,前半部分以白宝山视角为主线,我当时觉得挺不好,这不是教育大家如何做局吗,但后半部分以警方视角为主线,周密严格的盘查推理,又让人明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打消部分人的侥幸心理。
当然,我觉得白在处理关天明有重大失误,按照他老人家的习惯,应该埋掉而不是烧掉,而且完全没必要在天池下手,完全不可控,不像他深思熟虑的作风。
演员也都表现出神佛一般的演技,我都怀疑是不是让案件真人来演的。
尤其那个女主角,太超前了,放在现在来看也是耀眼的一颗星。
我特别喜欢我国90年代00年代拍的警匪片,极其真实。
小时候看的时候一度以为是纪录片。
白宝山此人,不甘贫穷,狡猾,喜爱枪支射击,耐力和判断力强,孝顺母亲,疼爱孩子。
因孩子没肉吃去偷,结果被判刑,在狱中不甘心要报复法官,苦练枪支弹药技术。
出狱后,与社会还是格格不入无法融入,携带子弹回北京,再加上民警没给其上户口,导致白宝山犯罪想法更加强烈。
在北京抢枪,与巡逻警察遭遇,一对五,全身而退。
在徐水潜伏射击哨兵抢枪干净利落。
在北京抢劫烟贩也是快速,在石河子和新疆抢钱更是相当强悍。
此人自律,不抽烟不喝酒,只想抢枪抢钱,耐力极好徒步和匍匐前进能力很强。
十分聪明的利用谢作掩护,途中给其喝安眠药来过火车站和安检,导致北京和新疆警方布控未果。
另一方面,从警方来看,北京警方除北京刑侦技术处副处长侯比较有洞察力和判断力野外,其他民警办事效率一般,刑侦处长刘方法不多。
而新疆警方尤其是石河子和乌鲁木齐警方能力较强。
石河子公安局负责人询问北京案子破没破已经要求联案的事情足够说明。
基层民警比较有能力。
国产最好的涉案剧,没有之一,已刷N遍,写实手法拍的太牛掰,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有灵魂,白宝山有人性善的一面同时又有残忍的一面、、此剧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之后、涉案剧被严格禁止拍摄多年现在允让拍摄了,但各电视台黄金时间还是禁止播出,再无后者可超越、、、、、、、、、、、、、、、、、、、、、、、、、、、、、、、、、、、、、、、、、、、、、、、、、、、、、、、、、、、、、、、、、、、、、、、、、、、、、、、、、、、、、、、、、、、、、、、、、、、、、、、、、、、、、、、、、、、、、、、、、、、、、、、、、、、、、、、、、
编剧首先说编剧。
虽然有真实案件的故事线摆在那做基础,但要把整个故事编的合理又有戏剧性,穿插着各种插曲和伏笔,才是编剧能力的体现。
比如边疆宾馆案发后,白和关逃到附近游乐园里藏匿起来,坐在摩天轮高处吃着雪糕远远看着城里各处忙乱的警车。
白说了句,警察也是人。
比如边疆宾馆案后,故意在两三集里都不安排白和关二人出场,打破时间顺序,故意将谜底留到最后一两集时倒叙给观众。
比如,白在监狱服刑涉嫌杀死狱友的情节,故意在白和谢乘火车去新疆途中偶遇一位狱友时,借狱友的一句酒话为契机而展开。
而且杀第二位狱友的情节,在并没有交代缘由的情况下发生。
事后用旁白稍加解释,更让有些迷惑的观众恍然认识到白的无常,阴险和凶狠。
比如,下乡摸排的警察,在路边店吃大盘鸡居然意外中了毒。
比如两个民警值班时被枪杀后,第二天他们的同事进出房间多次居然一直没被发现。
直到一位大爷想去要回前一天夜里被借走的录像机,才发现躺在床上的民警实际上已经死亡。
比如,银行运钞车抢劫案,很短的一段情节就交代了案发,破获案件,和所有抓捕过程。
非常利索而且真实。
比如,在小旅店藏匿子弹而被抓获的两男一女,整个抓捕过程也非常紧张刺激。
这其中有些情节与主线相关,为主线增加了很多戏剧性,增加了主线情节的丰富度。
而另一些情节可能跟主线关系不十分密切,一方面,从主旋律角度说,这样能显示民警工作中的辛苦和危险,另一方面,也给观众看到了实际工作的偶然性。
现实中很多事就不是像编好了的那样一丝不苟的进行。
这种充满偶然性的剧情,才更显得高明。
人物塑造白作为主角,塑造的非常丰满。
其心狠手辣自然不用多说。
有冷静,也有冲动,有谋略,也有运气。
虽然是个文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底层人,却时常流露出一些超越眼前的思考。
谢作为白宝山身边戏份最多的人,塑造的也非常成功。
我看到她挨了白那么多的欺凌和控制,最后居然甘心做一个又像仆人又像棋子的角色,我自己居然是很理解的。
这说的时髦点,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意思,说直白点,很多能忍受家暴的女人,也差不多就是这个心态吧。
况且白是个彻彻底底的暴徒,他能做出“杀你全家”的威胁,而且很可能真的能做到。
这样的恐惧下,我更理解谢性格的扭曲。
当然,这些是外因。
还有另一层面。
我觉得谢这样的女人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很有代表性:隐忍,勤劳,小富即安;有对金钱,社会地位,虚荣的向往,在经济条件不允许时能够克制,但一旦条件放开又会沦陷;对男权有一定的抗争但根本上是服从的。
而且谢本身出身有些不光彩,背弃自己在老家的丈夫和前两个孩子只身在北京去打工,居然堂而皇之的与白相亲并且在一起生活。
她自己肯定也心虚。
所有这些,都是内因。
白的大弟。
我总觉得以白宝山的性格,刚出狱受到家里人优待,他的弟弟俨然一副长辈的口气鼓励他好好做人,白听话了心里是肯定不舒服的。
剧中虽然没有刻意去塑造他弟弟这个人,但相关的剧情顺带描绘出的形象,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普通市民形象。
没多大出息也不犯什么错。
在前科人员面前还能好为人师一把。
白虽然受其恩惠,但内心肯定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只是有用的时候利用一下罢了。
警察形象比较脸谱化。
但这也好。
人物塑造更多的把力气放在了反派身上。
没有太多东西干扰和分散精力。
很真实的是基层民警的抱怨。
现在电视剧绝不敢拍这种情节。
但这大可不必遮遮掩掩。
谁都知道基层工作辛苦而且很多时候没有实际作用。
但基层工作又必须服从上层指示。
所以发两句牢骚有什么不允许的呢?
还有个很真实的就是烟市抢劫案发生之后,虽然逃过一劫,但烟行的涂老板依然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说手底下的伙计都受了伤没人干活了。
人首先想着自己也是很正常很现实的。
价值观念主旋律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但讲的角度有时候很有意思。
比如厅长在烽火台边的一番话,真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干部有时候为什么不想让地方事务惊动中央。
(虽然现在的时代多半人会认为这是地方官员为保仕途而做的欺上行为。
)作为主角的白宝山,在行凶之余偶尔所袒露的真言,不仅很真实的体现了一个穷凶极恶之人的反社会反人类心理,而且不免反映了一些社会的现实和残酷。
比如他一心图财想做个有钱人,想实现社会地位上的超越,或者说想以自己的出身实现逆袭。
他用的方式当然不可取。
但他不甘于平庸,渴望活出“名堂”的野心,驱使他用一种害人害己的方式,与道德法律抗争。
这在他自己看来,更像是与命运抗争。
白这样的人,有个不同的成长环境,有个好的契机,也有可能会是个出类拔萃的人。
但悲哀的是他最终成了一个杀人狂。
而更悲哀的,可能是千千万万试图与自己的阶层抗争,与出身抗争,与命运抗争的人。
这些人不管用了什么方式,最终几乎都逃不过失败的结局。
而反过来却衬托着“平庸”成了一种美满和幸福。
(在剧中,白的家人,甚至包括谢,其实都在代言着这种“幸福”。
)画面美学且不说最后一幕杀人现场放在天山天池这样的放在今天都不敢想的实景。
剧中有些看似普通的场景选择,都无声无息地烘托了氛围,加强了剧情的冲击力。
比如白宝山在北京租的房子,在北京的一个大烟囱附近。
他坐在屋顶上,在夜幕将至的天空下遥看那座硕大的烟囱。
这一幕透着一股子苍凉。
这种苍凉甚至与这个故事毫无关系,而是一种普世的悲情。
北京出租屋外的大烟囱比如,白在河北犯案之后藏匿枪支的那个地方,取景非常特别。
后来他居然带着谢大半夜来取枪,那一段看的人毛骨悚然。
这是在北京作案时的场景,也相当恐怖在四川筠连县城尝试买枪时,跟枪贩子在一家小饭店准备吃饭。
这里把摄像机位设置在枪贩子一侧,顺着枪贩子的手一次能看到枪贩子端起的酒杯,白面前的酒杯(白戒了酒,酒杯放在桌上没动),以及白阴沉的脸。
与枪贩子在饭馆比如白难得的一家人一起吃饭。
观众应该能感受到到这种异常压抑的场面带来的不适感。
诡异的家庭聚餐想传达白给人的压力,有时候不需要画面中出现他本人。
比如很多他和谢在出租屋里对话的镜头,我们只能看到谢的表情和反应。
白则只在近景处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谢一步步的沦为白的“精神奴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些特效很简陋但效果很好。
比如片头,一张张照片依次展现,又依次以黑白反相的效果过掉。
大概是想表达一个“此人已死”的意思。
片子最后白宝山的照片也以相同效果呈现,是与此呼应,意思是白被枪毙了。
再比如欲图对民警动手的桥上,关因为胆怯而突然出现幻觉失足掉入河中的情节。
当时用了一个五彩变换的画面,画面中民警突然面无表情的向关逼近。
我当时也被吓着了。
道具和配乐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些不太起眼但非常地道的东西。
比如关的老父亲穿的破了洞的白背心。
我感觉我小时候所在的九十年代,老头穿的白背心大多都是破了洞的。
比如流行音乐的介入。
虽然有时候过多的背景音乐插入可以看做当时电视剧制作不成熟的表现,而且多半也没什么经费去专门写配乐。
但选的音乐于那个年代来说很有代表性。
我一听就感觉回到了九十年代。
这部剧除了年代所致的制作水平欠缺,以及一些主旋律情节略显生硬,其他方面我觉得都非常出色。
而且这些方面才是一部作品的灵魂。
现在的作品越来越缺乏灵魂。
只剩光鲜的空壳子。
这是一种倒退。
我后来做了一下调研。
据说这部剧以及同时代的一些刑侦剧火了之后,大量刑侦剧就开始轰炸各个电视台的晚黄金时段。
其中大多数是粗制滥造的。
后来监管部门就叫停了这个风潮。
干脆一刀切,刑侦剧都不让在黄金时间播了。
原来扎堆蹭热点这个事早也不新鲜。
一刀切也不新鲜。
在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冷静和克制是肯定要被狂热淹没的。
不过当年的人要是看到现在人在信息快餐漩涡中的狂热,说不定还能板起脸来教训两句呢。
黄昏的乌鲁木齐以上文字截图基本上都是手机上编辑好了,最好在电脑上整理的。
真是有想写的东西,啥也拦不住我。
好多年了.02年的夏天.刚看完这个就看了一<威胁>.丁勇岱演的不错! 本来刚看完白宝山把他恨的可以;但是一看完<威胁>,又开始由衷佩服里边的那个记者! 这种纪实刑侦的最好看了. 还有 黑白大搏斗 燕赵刑警...可惜,现在的电视剧真的没法看咯... 怀念...
看完这个剧也是很能理解为什么当时严打,只要抓到哪怕一点小犯罪也要从重处罚。
因为抓捕困难啊,技术落后啊,本片中只能依靠走访派兵布局人海战术,脚印,相关物证等简易信息,抓一个人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抓住一个人一定要从重处罚以儆效尤。
白宝山不值得同情,可恨枪毙一万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我想过了,法律这样判我,我服刑出来,就去杀人,杀死那些受法律保护的人。
如果法律判我20年,我出来杀成年人;如果法律判我无期(徒刑),减刑后我出来年纪大了,没能力杀成年人了,我此时就杀孩子,到幼儿园去杀,能杀多少杀多少,直到杀不动为止……”“我出来并没想重新犯罪,我给自己设计了两条道路,如果我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我就不再犯罪;如果不能,我就去抢。
”“我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户口,先后跑了六七次,他们就是不给我办。
我认为,我已经从监狱里出来了,起码也是个公民,可派出所不给我办户口,我吃什么?
我不能靠父母养我一辈子?
我这个要求不过分,我要生活。
我对我母亲说,派出所要我送礼,我连吃都吃不上,拿什么东西送给他们?
”“每次作案前,我都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过几遍。
包括作案的方法,行走的路线,允许的最长时间,在作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我怎样处理等等。
我想好一件事,就把它定下来,全部想好之后,我觉得有把握了,再行动。
”“我对如何防备公安的调查做过专门研究:第一,我抓住正常人的心理。
平常的人,在碰到突发事件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先保护自己。
由于内心恐慌,对当时发生的人和事,一般都记不住。
甚至连打过几枪,打枪的人多高,什么模样,都记不清楚。
第二,我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碍,抱着这次出去干事,就回不来的打算,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样,我就什么都不怕。
第三,我事先准备得很充分,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疏漏。
别人可以犯错,我不能犯,一个小错,就可能断送掉自己的性命。
我是个冥思苦想的人,先往最坏处想,做好应付最困难的局面的准备。
第四,我主要是去抢劫的,我比较主动,抢劫时我有准备你们没准备,反应过来需要一段时间。
我在行动中尽量减少所用时间,在你们反应过来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毕。
所以我不怕你们调查……’”“买枪不如抢枪,买枪更容易暴露。
”“枪是一定要开的,而且一定要打死人,不然没有震撼力,谁也不甘心巨款被抢走。
”“我劝过吴,我说那些钱不能花,一花非丢了性命不可。
他就是不听,总惦记着分钱。
那时我就想了,为了保全我自己,我必须杀人灭口。
”白宝山被捕后,他认为一定是谢出了事,把他供了出来。
否则,公安局不可能找到他的家。
可是入狱后却没有抱怨谢,无论在公安局预审阶段,还是在法庭上,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涉及谢却很犹豫。
后来说:“这些事以她所说的为准吧,我记不清了,说乱了我怕害了她。
”谈到自己的落网时刻,他说:“我本来想拿枪打死他们(来到家里带白走的4名警察),可是,我母亲进来了,我就不能打了。
我不忍心当着我母亲的面杀人,我做不到……”[6]
拍得很像电视纪录节目。各种家乡口音家乡话好评。
山子哥满塞
我为啥要看这种东西,呵呵………跟着某人看的。封面太傻了,电视剧中白宝山大多数时间是灰头土脸到处躲藏,呆呆的
堪称悍匪,杀人如麻,现世报。如果说直接犯罪是罪大恶极,而纵容犯罪甚至包庇协助犯罪的人责也应同罪,女主角真是物以类聚,也应枪毙!公安部门办事效率也是。。。
片子是好片子,就是白宝山绝配不上一个侠字,英雄就更是鬼扯,就冲他那句杀不动成人就去杀孩子,就定性了他不过是一个残忍且有智慧行动力的人而已,战争年代如果站对了队,也许会名留青史,但本人格局不大,人格中下等,各种冤屈压迫都不是借口,狗咬你,你回头再去咬更弱小的,你也不过是狗而已,这种人值得可怜与反思,但奉成英雄敬佩就滑之大稽了。
三星半
面对这样一个杀人狂魔,弹幕里面有的叫山哥,山哥是英雄,杀的人太少了的人,都是社会的杂碎。
一般,废话多,蜜汁配乐
最近在B站看的,好精彩,跟纪实片一样
白宝山传,流传后世
杀人抢劫是一场欲望和恐惧之间的博弈1.欲望产生: 造物主设定2.恐惧产生: 造物主设定3.博弈决策: 侥幸心理
纪实类电视,那个年代的电视剧拍的都很真实
可惜清晰度不够
我记得我以前看过。5个警察干不过1个坏蛋。我没笑。5.5分
小时候特别追过的剧,看的目瞪口呆,还挺吓人的
丁勇岱年轻的时候演技比较好,老了演的琅琊榜,面具,都感觉比较做作。画面实在太模糊了,弃之
想当年这片有多火 我们第二天上学 班里男生一见面就说看了吗看了么 然后就热烈讨论白宝山有多拉轰多酷 火到因为此片 全国黄金时段从此禁播警匪片。。。。。。
童年阴影
明明前几集营造的很好的氛围,塑造的“很好的”人物,后面几集竟如此拖沓,到剩下五六集已经知道剧情要往什么方面去发现,可能这就是“大陆”吧。前面几集给我的感想是,哇,原来我们也有这么好的犯罪题材,后面几集我真的------
纪实感比121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