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彤)沉默了吗?
这个问题从头至尾一直困扰着我?
我沉默了吗?
小彤沉默了吗?
我们沉默了吗?
难道小彤会一直沉默下去吗?
我(们)会一直沉默下午吗?
是小彤的问题吗?
那小彤就应该得到惩罚吗?
是我(们)的错吗?
但我(们)该受到怎样惩罚嘛?
那个不沉默的人是谁呢?
有些问题片子给了我们答案,但有些问题没给我们答案,片子的人都在责怪最最有罪的那个人,但罪由谁而起呢?
那四个女生吗?
是吗?
不是吗?
看豆腐渣工程新闻,突然想通了这两年观众和影视公号都难以厘清的一段公案:为什么《默杀》在短短两年内,被原版导演以几乎全篇一比一复刻自己抄自己的方式,换演员重拍了一遍,然后才能在内地公映?
原版《默杀》本已在2023年6月就顺利参展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说明肯定是没有原则性大问题的,顶多需要通过各种成熟的“技巧”修改一下,怎么会最终闹到要全篇回炉重拍才能上映的呢?
几个流行的的原因都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原因1.男主演员黄健玮2023年6月之后卷入多起猥亵旧案,被台湾咪兔运动批斗为“劣迹艺人”,导致影片无法继续发行。
此说难圆之处有三:一是时间对不上,猥亵事件从2023年6月发端到发酵历时一年多,确实影响了影片在台湾本地的发行,但内地这边因为对咪兔和对岸话题的双重打压,几乎没有媒体或观众炒作此事;二是该角色虽是男主,但一半以上的戏份都是雨衣背影棒球帽络腮胡戴口罩造型,换演员重拍或者AI换脸都很容易操作,参演重拍版的邢佳栋在《大秦帝国崛起》里就曾全部四十集重拍+换脸过王学兵演的白起。
三是原版虽然在台湾无法找到发行方,但并没有商业纠纷,且在司法对黄健玮做出无过错判决后,原版影片最终也在2024年10月以马拉西亚进口的名义在台湾上映了,而此时距重拍版在内地上映还不到3个月。
原因2:大尺度校园暴力、教会学校的宗教背景、批判性涉警等敏感题材无法过审。
2023年前后正好是同为校园暴力复仇题材的2部《黑暗荣耀》合规正版上线内地流媒体平台,几乎没有删减,说明此类题材已经基本脱敏了。
教会背景和涉警也早已不是问题,重拍版一开始就字幕说明故事背景是“太平洋某岛国”的华人女校,陈思诚团队本来就是“环大陆坏警察”模式的始作俑者,完全可以在原版上稍加修饰,没必要为此全篇重拍。
从最终上映版本比较,重拍版在某些血腥暴力的尺度上甚至比原版还大一些。
今晚在新闻的启发下重新对比,发现两版电影中最重要的校园暴力高坠场景有个细节上的修改:原版的体育馆顶棚天窗是一块薄薄的有通风间隙的圆形玻璃,是存在原始设计缺陷和安全隐患的,本身故事设定也是教会学校资金缺乏体育馆年久失修,所以男主女儿的失足高坠死亡的原因,校园暴力只能占一半,另一半是建筑本身的设计缺陷和学校维护保养失职,也正是因此。
男主之后对校长、神父的复仇也都更有合理性。
而重拍版的体育馆顶棚天窗,虽然也是玻璃的,但却专门改成了金属框架加固的六边形穹顶结构,并且重拍版男主女儿的高坠瞬间是没有给出正面镜头的,通过这个关键场景修改和后续剧情的暗示,男主女儿是不堪忍受欺凌后,自己用力跺碎了玻璃顶棚自杀的,这样建筑设计本身是没有责任的,校方也只有对霸凌行为失察的责任而没有对建筑维护保养不到位的责任。
但就是这一点点修改,导致重拍版男主对校长女儿和教会人员的复仇动机和故事逻辑上就都出现了牵强之处,重拍版评分比原版低,这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
想明白了此处核心场景的修改原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非要如此兴师动众的重拍才能上映。
2023年7月和11月,黑龙江齐齐哈尔和佳木斯接连发生两起体育馆顶棚坍塌事故,死伤者全都是中学师生。
电影不但不许联想现实,还要主动替现实涂脂抹粉。
2022马来西亚犯罪片《默杀》,又名《默杀:无声之地》,豆瓣评分7.0,IMDb评分7.0。
我是先看的中国版,然后才看的马来西亚原版。
两部电影一模一样,只是换了演员,相当于重看了一遍。
本片以前的豆瓣评分是7.6,2015年1月网上出来后,评分迅速降到了7.0,这和两部电影剧情完全一样有很大关系,观众已经看过了中国版,再看一模一样的原版就没有多大惊喜了。
女主的经历很像印度电影《误杀》,而男主的经历则很像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
本片的故事可以说是《误杀》+《一个母亲的复仇》两个故事杂糅在一起。
马来西亚原版的配角选角好于中国版,中国版的警察由吴镇宇扮演,一看就是个坏警察,而马来西亚的警察是台湾老演员张世。
中国版的房主由喜剧演员蔡明扮演,是中国版最失败的选角,非常让观众出戏。
马来西亚版与中国版最大的不同是马来西亚版有着浓郁的基督教元素,是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版显然不会有宗教元素。
再有不同就是中国版最后一定会有罪有应得字幕,这是能在中国上映的犯罪片的必备内容,马来西亚原版显然不会有这个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女主的丈夫的扮演者是《富都青年》的马来西亚演技大神吴慷仁,在本片中他只是个昙花一现的小角色,连正脸镜头都没几个。
本片是由导演柯汶利编剧和执导的,由于他也是中国版《误杀》的导演,所以很明显他构思《默杀》剧本时借鉴了《误杀》的瞒天过海构思,男主私刑复仇很可能借鉴了2017年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只是变成了“一个父亲的复仇”。
《默杀》,坦率的讲,不怎么推荐,整片比较压抑,且整剧内容在
传递的信息绝对不是积极向上的,故事开篇是某女子中学聋哑女生被其他女生欺负,然后欺负人的女生相继被杀,校工是犯罪嫌疑人,而之所以杀掉这几个经常欺负人的女生,是之前校工的女儿也是因为这几个而死,给校工通风报信的是聋哑女生,而聋哑女生从小被其母虐待,而其母又遭受家暴,又把其父杀死埋在桔子树下,该剧不宜年轻人观看,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及期待。
柯汶利导演继电影《误杀》、网剧《唐人街探案》后,又一部具有个人特色、个人鲜明的电影,主题即为沉默,对于“沉默”这一主题的呈现,纵贯全篇,导演真正地做到了展现在观众面前,有他往日的风采,算得上是一种延续。
电影中每一刻反转,每一位演员的精彩演绎都极其精彩:爱女护女的母亲李涵、哑巴少女陈语彤、特教生林惠君、为女复仇的好父亲林在福、为探寻真相抓到真凶的警官、信奉耶稣的徐妈和方牧师、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安琪、沉默不言的校长等等,这些人物都足以令人惊艳。
让观众相信每个角色在相互之间就是一个整体。
全篇的色调,整体给人的感受会显得有些沉闷和压抑,包括阴雨绵绵的场景多次出现,以及坠死的鸽子、爬满蚂蚁的死亡昆虫、典礼上垂落的悬尸,悬疑氛围和效果烘托拉满,令人意想不到,以一场谋杀作为开场,之后为观众慢慢揭开故事的神秘面纱,原本会认为讲述校园暴力这一题材,但是电影中还包含家暴,社会的冷漠与漠视等诸多现实问题,就像一句俗语所讲的那样,让人意识到真相可能远不止这么简单,甚至比想象的更为复杂。
接下来,为大家讲讲小编最喜欢的几个人物角色吧!
一是要说说哑巴少女陈语彤,她在电影中的台词其实是很少的,前面一个多小时选择闭口不言,全拿表情说话,当自己的好朋友,同为特教生的林惠君被一群施暴者残忍欺负、残忍对待,拿起剪刀准备刺向施暴者,但是迫于母亲的阻拦,却酿成了惨剧;面对母亲李涵长年虐待,加之生活在一个不完美,一个家暴的家庭,为这个闭口不言、性格孤僻内向的女孩感到疼惜和怜爱;面对好友林惠君的父亲林在福,小女孩起初是害怕,因没救下好友惠君,心中满是愧疚,然而,在林在福逼迫她说出为何没有出手搭救林惠君的时候,通过画画的表达,以及说出的两个字“救我”,她以另一种方式寻得了解脱,获得了重生和自由。
二是要说说母亲李涵,她一直以来爱护着女儿小彤,时刻都是精神紧绷着,害怕女儿受到欺负,当得知校长的女儿安琪在背后欺负女儿,为女儿在校长面前鸣不平;女儿被偷窥者偷拍,在警局给偷窥者就是一记巴掌;爱女心切,怀疑林在福杀死女儿,林在福误称说是杀死掩埋在花圃里,那种急切,为了找到女儿,表现的担心溢于言表。
三是要说说林在福,好羡慕有这样一个好爸爸,面对女儿林惠君是特殊儿童,永远都满足女儿的心愿,陪女儿叠千纸鹤、去大海带上小彤一起划船,面对欺负女儿的施暴者不顾耶稣的旨意,向施暴者寻求复仇。
但复仇过后,倒是觉得他不快乐,作为一个父亲,无法忍耐失去女儿所带来的痛苦,反而当他救下小彤的那一刻,再度找回了属于自己女儿的那份独特感情。
最后,小编想用片尾曲《可你听见了》的歌词作为收尾,“可你听见了,躲藏;可你听见了,失望;可你听见了,火光”,这样的一句歌词给电影的主题“沉默”画上了一个句号,算是一个最好的交代,也是电影收尾的最好表达和呈现方式。
在沉默和救赎两者间做出选择着实是个难题,但是从沉默跳脱到救赎则是一种升华的表达。
总的来说,小编蛮喜欢这部电影的,唯独有两点,是小编心中的疑惑,一是结尾中,母亲李涵到底是不是疯了,听导演映后介绍说是电影所留下的冰山一角,需要交给观众去思考;二是镜头里没有交代为何会出现李涵虐待女儿小彤的镜头,听导演映后介绍说是母亲精神紧绷,对女儿的爱护会显得十分敏感,但是看过之后,再度回忆这个问题,个人感受是电影中没有交代明白和清楚的,综合以上,我会给电影8分,强烈推荐,相当的出色和出彩。
柯汶利导演实际上的长片首作《默杀》,非常纯熟的犯罪/惊悚类型片,粗砺的影像风格其实挺像郑保瑞叶伟信等一众香港犯罪片导演,低照度、小景别,剪辑流畅,偶尔用升格表现杀戮场面,色调总是黑黢黢的,间或渗出一点血的红。
不说像杜琪峯是因为他在另一个段位,很多作品拍得精致且艺术,台词量低,转场也不快,镜头叙事性极强。
而柯导目前仍然属于粗暴生猛那一挂,但完成度不俗,可以提供爽快的视听体验。
女主想象女儿遇害场景的平行蒙太奇、DV风格手持摄影;男主发传单的长镜头调度,打造木船时的配乐和音效剪辑,都很见导演功力。
案中案的结构营造了有层次的悬念感,虽然分开来看,家暴和校园霸凌都不算新颖的主题,但糅合在一起,就支撑起了较为饱满的剧本骨架。
影片的张力没有随着第一重悬念的解开逐渐瓦解,而是用新的戏剧冲突重新牵引住了观众的神经。
有悬疑属性的片子不便说太多,推荐肯定是推荐的。
对犯罪片来说不算血腥,没有虐杀戏,但有一些露出眼睛的尸体镜头和大量出血的暴力场面,大陆院线即使上映也大概率会剪掉三五分钟,所以能在影院看全片很是欣慰。
非常有趣的是自己抢的票不好,前排把角,画面畸形,看校长的脸快变成暴走漫画了。
走到最后面发现入场台阶尽头有个小椅子,是员工偶尔引导观众的时候用的,问了工作人员说可以坐,于是就坐在墙角看完了。
一百来人的小厅,这个位置的观感竟然还挺不错。
在此感谢那位工作人员,和那把小椅子。
上影节选到了好片,我个人观感是五星。
这一场在天山,还是导演见面会场次。
见面会上才知道原来默杀源于导演在研究生时期看到的社会新闻的想法,然后用电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其实是真正的柯导的处女作。
说回到电影本身(有剧透,高能预警),我个人觉得最抓我的地方其实是连环杀人凶手本身其实也是一位父亲,我觉得他在没黑化之前在学校端着蛋糕本来是要给在特教班的女儿过生日的,但却目睹了惨剧,然后奔向自己的女儿,却再也得不到回应,那个情绪的张力,让我很绷不住,我觉得这个表演的情绪非常真实到位;当然这是一个细节,从整体来说,前半部分看着是一个合格的犯罪惊悚片,我个人觉得镜头感也不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尤其是场景和镜头质感,我觉得很到位,有一种脏脏的高级感,而后半部分的不断反转,虽有一些分量堆叠过重之感,但也让节奏和张力在最后达到了高潮,故事的反转也让我有一种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之感,而在福的一句“她自由了”,让我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感觉,让全片最后不完全是一种灰暗的基调了,我挺喜欢的。
升华一下,我觉得默杀的“默”字,也给了我一些体会,如果李小姐在发现学校的四大天王在欺负特教班的学生能够极早制止,如果校长能够更早的不纵容自己的女儿,如果李小姐能在二婚中保护好自己的女儿并及早勇敢的站出来。。。
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但但凡有一个人站出来不沉默的话,后面的恶的链条或许就会被斩断,在这里面成年人应该承担起责任,因为青少年并不能完全认识到恶的后果,他们只会通过试探大人的反应来划定自己行为的底线,直到给自己敲响了丧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话早就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恶。
愿我们都能被公平善待,愿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愿我们面对恶都能站出来,不再沉默!
PS:偶对了,参与霸凌的那几个小女孩长的还都挺好看的,哈哈哈,也算是赏心悦目。
PPS:mmp,最后的爆闪主创名单真是闪瞎了我的眼……
其实我没看出来这一部和之前上的那部有啥区别……也有可能是国内那版太拉跨了?
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明明主线故事一模一样(或者片子偏god的话题似乎更多一点?
),2022版我愣看了45分钟才想起来剧情是啥……唉,整个故事来说2022版比2024版似乎流畅一点,当然了,其实也有可能是因为之前看的也忘得差不多了的原因,咳咳咳。
所以我对这个作品的评价和之前2024版一样。
以下:
坦白说我不喜欢这个片子,一方面是因为故事太过于悬浮,这种单纯的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剧情,放在其他领域其实倒还好,但是将校园霸凌这样的严肃题材做成这样的反转爽剧,说真的,挺恶心的。
(不知道是哪个傻逼编剧写出来的这个傻逼剧本儿,全员全是杀人犯,我靠,这片子但凡要从小姑娘视角再拍一遍,绝对妥妥的中国版的《孤儿怨》,真TMD,死者死不瞑目啊。
)另一方面,这女性、哑女、家暴、校园霸凌、原生伤害、单亲家庭、 继父强奸继女,这真的是,BUFF都叠满了,果然中国人有独属于自己的霸凌套路!
(以后不许再说“美式霸凌”这个词儿!!!!
哈哈哈,要换成“中式霸凌”,哈哈哈)严肃的说就是,这片子拍出来就是一坨屎,我不否定它的剧本很扎实,但是TMD……就……没经历过霸凌的人看这片子会觉得痛苦,经历过霸凌的人觉得这群编导演都是tmd是弱智吧……真是……一言难尽,不说了PS:这……小彤以身入局,胜天半子????
说这么多其实真的一星都不想给,但是我还是想校园霸凌这个题材和话题能被更多人关注到,索性给个五星吧,希望世界上不会再有受无妄之灾的孩童,也希望这种傻逼电影少一点,以上。
一部以校园霸凌为主,展开的涵盖宗教、家暴、悬疑等题材电影,导演想讲得很多,但是不知道是剪辑的原因,还是其它的原因,细节并没有处理好,例如李涵为什么总是要一再的打女儿,显然并不是学习的原因...当得知自己的女儿被同学霸凌死亡后,逼得教徒都拿起了屠刀来自己找“说法,而当初那些看到真相却保持沉默的人,也因此受到了各自的惩罚!
作为柯汶利的长片处女作导演,本片相当纯粹的探讨了在一个宗教氛围中,在表面信仰坚定实则被现实摧毁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不同关系之间隐藏的罪孽。
沉默竟然也成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最后一样武器,甚至是主动出击获取自由的唯一道具。
作为强剧情片,开头的冲击感和节奏感把不幸坐在第一排观影的我给牢牢掌握。
原本影片到中后段陷入僵局还暗忖有些冗长,没想到下一秒层层相扣直到片尾都有新的信息,片名的“默”,被导演在影片中层层解构,信息量和细节刻画上都做的很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再这样严肃和紧张的影片氛围里,导演依然执着的加入了许多冷幽默的点,甚至贡献经典台词,调节整体节奏。
警察那边学长这样的角色也给了台词暗示背后发生的一些故事。
角色塑造上来说都是比较丰满的。
尤其是母亲一角,她的决绝和悲剧性显而易见但是这里探讨她和女儿接近于病态的关系和控制欲,也没有完全将她放在完美的正面来刻画,这还是很新的一个角度,也可以在影片中途误导观众,制造迷雾。
以及结局的走向是很早就做了铺垫,也比较合理的罕见的光明走向,令人身心舒畅。
不得不说是值得和大家分享和推荐,也遗憾无法上线的一部好片。
其实我的观感还是比后拍的一版好的,除了已经明晰这个故事脉络、从而在情节突转上并没觉得那么突兀,另外还是陌生环境、演员来讲这个故事,加上宗教的穿针引线,会让我对情节的可信度更高一些。P.S.谢盈萱真是纯酱油了,吴慷仁戏份也不多可真是太吸睛了,演啥像啥。
常见的犯罪片剧本,没什么所谓大尺度,白期待那么久,有句台词比较好,可以不能说话,但不能乱说话
3.25 總算看完命運最多殃的柯汶利處女作,相比陸版類型化的詮釋,台版的氣質更貼近我對此題材呈現方式的想像,在跟陳思誠拜師前,台版好就好在它沒陸版那麼投機取巧,處處耍心機想玩高能反轉,但差也差在回憶線交錯剪輯斷點不夠好,整體看下來故事完整度自然也沒陸版高。兩版看下來故事方向大抵上一致,只不過陸版更商業、更重口味、更完整,在審判失職家長以及藉宗教贖罪這兩個命題上做的比原版更好,但兩版看下來依然覺得柯汶利無法將重要的霸凌議題烘托出來,完成度比較高的部分都在復仇,霸凌議題的省思無法感受到重量。另外在演員上台版的整體表現其次比陸版好,或許是陸版過於類型化的敘事方式沖淡了自然感,台版李沐演霸凌惡女辨識度就比陸版高很多,尹馨演母親角色比張鈞甯更有人母的味道,張鈞甯版唯一贏尹馨的部分便是控制慾的瘋批詮釋。
#25th SIFF# 這部電影是柯汶利的處女作無疑,這片命途多舛,其間經歷過補拍,製作週期拉得非常長(當時還沒紅的謝盈萱演了個路人甲也能看出來)。電影是他一貫的風格,表演整體出彩,片名即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沉默就是最大的兇手。只可惜後來拍的《誤殺》率先上映,原則上已經喪失了金馬60的新導演資格。
校园霸凌,家暴,单位也不能幸免,还有能生存的地方么?
就是一模一样…不用浪费时间了,甚至大陆版拍的更好更精致,湾版看起来穷穷的
沉迷于“反转”是病,得治
真是北藝大各届校友聚會
3-,主要是两个家庭,一个是痛失爱女不得公道而疯狂复仇的父亲,一个是觉得自己当初没能保护女儿而变得偏执极端的母亲。对宗教、校园的表现都是皮毛,可有可无。霸凌者角度也没空间展开。稍有一点警察角度充当缓冲。
还是台湾腔让整个故事稍微有说服力那么一点,镜头语言相比之下也更加丰富。可能是事先已经看过大陆版的缘故,所有的剧情几乎都一模一样,导致看这部的时候没有任何惊喜。依旧属于老一套校园霸凌叙事,其中还包括极其偏执的家庭问题,用暴力去宣泄负能量,在无力改变的世界当中破罐子破摔,道出存在主义之下的危机感。讽刺宗教的部分可以跟《周处除三害》进行比对,信仰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廉价,信真主未必能得救,上帝的指引无法得到认可,要想让自己解脱,还是需要亲自动手去完成复仇。
看完了,感觉太文艺了。镜头语言很差。导演没有办法放大演员情绪。只能靠音乐和慢镜头。如果大陆电影5分,那这就只有2分
BIFF跟前作风格差不多,节奏抓人,但是元素堆得太满,用力过猛
背景一换故事复杂且成立了,岂是特供大陆版的简单杀人故事?随着片尾曲的字幕明晃晃地昭然揭示,导演的指控是整个社会,无论是明显的宗教、权力结构还是稍显不明的人际关系、冷漠无视,才是“杀”的根源。吴慷仁真好,爆发力十足,如果演复仇父亲整部片会提升不少。这是片子其中的一个缺点,可供选择的演员不多且能力有限,另个是故事的展开方式值得商榷,节奏慢。
胡编乱造,一惊一乍,粗鲁生硬。
花圃被挖开时,女孩也得到了真正的自由,男人没说谎,她一直被“埋”在花圃里,从噩梦开始的那刻。没有多高级的东西但足够踏实的一部电影,比许多故作高深或者无意义炫技的电影好太多,是可以继续期待发展的导演。-2023厦门金鸡
不是,这原版和大陆版也没啥内容上的差异啊…而且还是有点儿影响观感的,因为先看过24版,内容大差不差,所以有些难以判断这里的剪辑和时空交错的作用是否有效,
对比起来,内地版本张力更强
没有太多新鲜的内容,活在地狱里的人最终被恶魔所拯救。几处情节处理得突兀,人物没有刻画完整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删点血腥画面,片尾再加个陈语彤伏法的字幕在大陆上映就没啥大问题了。真是一部很好的“烧脑反转犯罪悬疑惊悚家庭伦理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