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复仇,很多人印象中的解释就是杀戮以及以牙还牙。
这是一种可以用表现得非常明显的一项举措。
且大众都会觉得这种明显才是最好的。
轰轰烈烈的复仇,迎合了大众对于快意恩仇,非黑即白的单纯世界的向往。
然而这个世界大部分时间是不简单的,也不是非黑即白,大多数的灰色地带才是大众的生活。
因此,复仇很可能没有那么快意恩仇,隐忍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与复仇有关的事情。
一对苦命鸳鸯,一对平静着生活着的警察夫妇,因为一起银行抢劫案,将这两个家庭的人结合在了一起,于是,他们的生活中,起了波澜。
《复仇》整部电影的基调是非常沉重的,同时也是耐人寻味的。
随便将其中的哪一点拎出来,你就会发现,背后的故事远比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多了。
然而本片的主线却仅仅只有一条,那就是复仇。
一对苦命鸳鸯从事着羞于启齿的工作。
女的是一个特殊从业者女性,而男的在特殊场所给人做小工。
两个人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因此,虽然隐忍不言,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却很开心。
后来,他们厌倦了眼前的生活,于是,男的想要带着自己喜欢的女人离开这里去别的地方。
离开之前,他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眼前的窘境。
于是,他决定抢银行。
女的虽然担心,但是却拗不过男的,后来,两个人看似就要成功了,但却遭遇了意外,一个警察出现了,然后开枪了,女的很不幸被击中身亡。
男的来到了自己的爷爷家的农场躲避灾祸。
他意外地结识了开枪的警察百无聊赖的妻子,两个人暗中有染。
因为警察一家之前一直没有孩子,后来在妻子出轨后,却意外的怀了孕。
而男的在跟警察的交谈中也明白了警察开枪的原因。
一切在平静中继续平静着,然而真正的复仇就是这样吗?
本片多用长镜头来简化台词,最终让观众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大意义上对于我们理解本片有着很好的作用。
看似本片讲述的是一个与复仇有关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中的复仇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快意恩仇的复仇在现实中出现的概率很小。
这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我们对于传统复仇的想象,然后就会有耐心细细品味这个故事。
普通人的生活也很有趣。
苦命鸳鸯不是没有想过要逃离这样的悲催生活,更多的是,他们离开了这样的生活之后,还有未来吗?
好像没有,看似他们离开了以后,就会迎来一个新的生活契机,在新的生活中他们可以过得更加舒服。
然而这种舒服会持续多久,这是本片没有告诉你的。
新的生活对于准备好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也是一种特殊的开始。
但是对于只是想要逃离的人来说,这种生活最终的结果就是从一个地方离开,在另一个地方继续。
对于男人来说,自己在农场中平静地度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真正的有了归属感,而那种遥远的向往是没有经过验证的美梦,自然不久后就会失望。
警察一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但是事与愿违。
平静生活中最简单的诉求往往却得不到回应。
两个人苦苦地追求自己的孩子,觉得有了孩子,生活就会变成另一番模样。
但是冰冷的事实并不会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伴随着每一次的希望的落空,这个事实就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梦想。
然而这个事实的背后,却是警察的妻子百无聊赖的心,自己的丈夫本来和自己的交流就是稀少的,而无处发泄的她只能将这种倾诉的欲望转嫁到别的事情上去。
比如说陪伴孤寡老人,这里并不是说她的行动是原始的欲望的驱动下才有的。
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自己的丈夫给不了的,就想通过别人得到。
然而这种得到有时候却有着附加条件。
她与男人的相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她可能是冲动或者是下意识的回答之下,想要通过男人给予自己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发泄,来短暂地逃离这样枯燥的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男人最终给了她自己的丈夫也不能给予的。
看似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后来他才发现,男人的女友的死与自己的丈夫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样冰冷的现实与刚刚得知自己怀孕了的喜悦相对比,本片的悲情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看似是最平静的复仇,但实际上却为我们将后面的暴风雨一览无余地展示了出来。
这种深深的绝望,或许才是本片最耀眼的地方。
有时候波澜不惊之下,掩藏的是波涛汹涌。
看似没有打破这一宁静的氛围,但是远比打破后,更让你震惊。
……你好,再见
奥地利的电影看得少,偶然下载这部电影,仅仅是因为它被PPTV打包在一个名叫“复仇者集结--杀手们的职业操守"的集子里,里面有很多象《杀死比尔》这样杀人如砍瓜切菜一样的片子,我闲着,一部部顺着看,到了它这里。
一开始,便觉得画风变了。
一片树林中间,一片深邃的湖水,安静得出奇。
出于以往看片的经验,我神经紧张地做好准备,免得被忽然出现的血肉模糊的尸体或是一张狰狞的脸搞得措手不及。
水面是如此平静,倒影清晰,半天没啥动静。
片头的这汪湖水,让我一下子想起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所著《贪婪》里,描写过的一个湖,湖水深邃黑暗,仿佛吸收掉阳光和生命,湖水平静得好象从未荡漾过,那简直是一个可以淹死水的湖。
这作家碰巧也是奥地利人。
这时忽然不知道什么东西投进水里,波纹搅碎了倒影,水纹荡呀荡呀,不一会儿,散乱的树影渐渐又排列整齐。
这是什么鬼!
看了一会儿,渐渐厘清了片子的故事:男:亚历克斯 ,妓院的杂工;女:塔尔玛,妓女。
两人是一对恋人,可不敢让老板知道。
于是苦命的两人设计逃离,并抢了一家银行。
抢劫相当成功,却因为汽车违停被警察盘问,真是阴沟里翻船啊!
在逃跑时警察开枪误杀了塔尔玛。
心爱的人死了,亚历克斯只能暂时逃到乡间,和一直独居的爷爷呆在一起,并伺机找警察复仇。
在日复一日的喂牛、劈柴等乡间劳作中,亚历克斯只能对着女友的照片偷偷哭泣,无人诉说。
他摸清了警察每天跑步的路线,举着手枪在绝佳的位置试好了瞄准,就差手指轻轻一勾了。
这片子对话很少,亚历克斯就像一个闷葫芦,(而且演员快谢顶的造型也实在不帅,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好不?!
) 那股子压抑劲能穿透屏幕,简直看不下去了。
他日复一日在农舍里锯着木头,电锯刺耳的声音估计能暂时平抑一下他的怒火:为什么杀人的人还能生活得和以前一样!
而他的生活全毁了!!
他抡起斧子劈向圆木时,分明用尽全力,仿佛是复仇的预演,爷爷却夸他:不论什么时代,会干活的男人总是最讨女人喜欢的。
果然,一直无子的警察夫人找他了(此处省略500字)总之,穿过乡野里湿漉漉的晨雾,穿过黑暗的夜色中的森林,穿过女人家后门暖黄色的帘,穿过一天天波澜不惊的宁静时光,亚历克斯的脸不再绷得那么难看了。
白酒在酒杯里散发醇香,他也能把心事化作不连贯的三言两语,释放一点了。
警察家的日子过得咋样,他在提起裤子溜出后门的时候,估计也听到了。
我最喜欢片中这幅画面:爷爷家的小屋子,年头不短的黄色小汽车,延伸到无限远的草地,几棵大树。。。
加一个框子裱起来,就是油画了。
因为院子里有了孙子亚历克斯的气息,爷爷弹起了多年不摸的手风琴。
电影的后半段其实更象是亲情伦理片。
说好的复仇呢?
似乎越来越无关紧要了。
就让一切秘密都烂在心里好了,生活一团糟的时候,自己的责任也不小,何苦把怒火往别人身上烧?
别人看起来完美无瑕的日子,翻过来也藏着补丁落补丁的里子。
电影里这片被密林包围的湖水,虽也是宁静无声的,但是,它有生命。
和作家书里的湖不一样。
警察和亚历克斯都喜欢溜达到这里来小坐一会儿。
看电影的心情从开篇的压抑紧张,到此已经变成轻松和享受。
压满了子弹的手枪,沉进了湖里,这说明,做为片名的“复仇”思想,已经彻底被亚历克斯抛弃。
而我也暗暗想着,妓院的老板永远不要找过来,警车的哇哇声也永远不要响起,就让这样的宁静继续。
盯着眼前的湖面看一会儿,你会觉得水里有另一个世界,随着水面的揉动,树梢看起来象在一遍遍使劲地探向更深的地方,这水到底有多深?
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也有一块天空,飘过白云。
接纳着流泉雨水,包容着水草游鱼,到一起了,便顺着地势生长成湖的形状。
湖水其实就象是人的心思,不大的地方,却深不见底。
历经了一些时光,终于可以化崎岖为平静,终于可以把仇恨埋进淤泥里,把天光映出来。
深秋来了,屋前的果树成熟了,爷爷说,这是最好的冬苹果。
小风过处,果子三三两两掉落,亚历克斯弯腰捡拾,不一会儿就捡满了一筐,这时,屏幕黑掉,画面消失,演职员字幕表开始无声滚过,没有音乐。
但是,鸟鸣啁啾不绝,远处几声犬吠传来,还有悉悉索索的,是风儿扫过树梢的声音。
其实,在视线离开黑色的屏幕之后,眼前分明还有一大片油画一样的奥地利田园景色在铺展:亚历克斯将装满了冬苹果的筐子放到墙边,继续捡第二筐。
树是如此的高大,累累果子压弯了枝条。
镜头往上、往上、往上,越过最高的枝头,好!
再俯视,树渐渐变小,屋子也变小了,亚历克斯的身影消失在树下,然后远景,远景。。。
深秋的阳光在缓缓挪动脚步,蔚蓝的天空下,这一片原野宽广得没有边际。。。
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安静的《复仇》题材影片了,电影的海报倒是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为了不同的卖点,用上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素材,诸如女人的裸背黑丝长腿啊,背后的怒视和上膛的手枪啊,还有男主青筋迸发的大脑门子。
看完全篇,发现其实最合适的还是这张:田野中爷爷的小屋和林间宁静的湖,消解和埋葬仇恨的地方。
我不想瞎操心,万一警察夫人嘴不严。。。
万一妓院老板来寻人。。。
万一警察局查对了作案汽车里的指纹。。。
万一亚历克斯自己行迹可疑。。。
万一银行不依不饶。。。
哎呀,什么仇什么怨,算了啦,就让亚历克斯以后的日子这样安静地继续下去好了,深秋过去,冬天到来,围着火炉子吃着苹果饼,爷爷断断续续拉着手风琴,然后等着春天野地里绿芽萌动。。。
而且警察家的小孩子也要出生、长大,他(她)会长得象谁?
(好八卦啊)
(芷宁写于2009年3月19日)如果是被好莱坞制造固化了概念的观众,或许会觉得这部归类于惊悚的奥地利影片不惊也不悚,当然,这部德语片的立意也不在此(德语Revenge字面意为复仇,潜台词则是“生命的第二次机会”),它似乎更关注于人性深处的模糊地带和灰色角落。
在片中,人性没有黑白优劣的明确界限,贤良体贴的妻子会主动邀约偷情的诱惑,而妓院杂役却也拥有美好而真挚的爱情。
至于影片的主旨和特色,indiewire.com评得较贴边——“导演用他细致的观察、用他入微的耐心和悲悯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有些凄凉但是又引人深思的故事。
”这部名为《复仇(Revenge)》的影片实际上不仅仅表述了一个关乎复仇的故事,导演格特兹·斯佩曼尼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掌控力,在片中转化为了对社会底层边缘人的生活再现、对角色脉络的编织、对情感冲击力的预设和对孤寂人性的剖视。
可以说,该片富含复杂的情感因素,它们流露在细枝末节处,而片中几乎每一个灵魂都是孤独的,这不仅仅体现在那位老者的衰老和独居,也不仅仅在于那位非法移民的希冀覆灭,片中人的内心世界似乎自成一隅,彼此间缺乏交流,故而亚历克斯(约翰尼斯·科斯奇饰演)和祖父的饭桌基本属于默默进餐型,警察夫妇之间有交流,但最终妻子也暗藏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影片架构清晰,布局成熟,风格写实,角色设置合理,且各角色间逐渐蔓延出复杂的关系和纠缠的情感——祖籍维也纳郊外的亚历克斯和来自乌克兰的塔尔玛(艾瑞娜·波塔佩科饰演)相爱笃深,亚历克斯在妓院打杂,而负债累累的非法移民塔尔玛则隶属于这家妓院,居住在维也纳森林边上的警察罗伯特和妻子苏珊娜迁入新居不久,俨然是一对生活美满的中产夫妇——这两对看似不搭界的男女却注定在之后的情节中产生纠葛,因为人心都是有所诉求的,而事情的发生、发展也往往呈现出出离界限的迹象。
片中有致地散落着若干转折点来推动剧情和人物关系,在最重大拐点来临之前,警察夫妇和亚历克斯之间唯一的关联便是他们是亚历克斯祖父的邻居。
在拐点来临后,一场抢劫,一次枪击,让当值的罗伯特成了亚历克斯的仇人,此后,复仇计划酝酿在林中湖畔的每一次刻意邂逅中,还派生出了“红杏出墙”的情事。
的确,人们都在寻找生活的出路,当初亚历克斯想带着心爱的塔尔玛远离肮脏的生活,却不想世事难料,而一直没有孩子的苏珊娜则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于是,墨迹的漾开无可避免,且因乘着或阴郁或散乱的心绪而被不断扩大,直至将彼此都包围。
撇开让很多人热议的肌体暴露镜不谈,影片的画面还是颇有特色的,不仅收录了自然景观的美,还将人物的心绪通过构图表现得丝丝入扣,并将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晦暗的人性冲突之间的反差置于光影之中。
就外景而言,不论怡情的湖水、清新的农场还是静谧的森林,摄影师马丁·格施拉切特以沉稳的长镜头和旖旎的静态画面为影片捕捉定格了自然之美。
同时,在表现人物心态方面,导演的构图意识明确,令呈现极富意味,如意外突发后,阿历克斯走出车子的远景,将一种无法预料的被迫抽离感悄然浮现,从而使无声而空寂的画面中弥漫着一种难抑的悲恸。
再如,阿历克斯帮祖父准备过冬的劈柴,黑暗中的他表情不明,只是机械般重复着锯木头的动作,但电锯的声响和重复的劳作,让内心的伤痕不断析出,仿佛此痛永不可能像被截的木头那般缩短……作为音乐之国奥地利的影片,却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除却祖父拉奏的手风琴,鲜有配乐,听觉方面的需求多赖声效,或许在主创们看来,此片风格适合无配乐影像,从表演和画面上看,似乎确如此。
其中,主演约翰内斯·克里斯切是个具有戏剧爆发力的演员,这或许和其是一位舞台剧演员有关,他所诠释的沉默寡言的亚历克斯常常面无表情又双眼阴郁,一旦被触及情感触点,便会勃然发作,仿佛一处貌似静默的火山。
有人诟病影片开放式的结尾,可在这部片名都暗示着“生命的第二次机会”的电影里,这样的结尾似乎来得妥当,因为未来的生活以及方向还需自己去找寻、去实践,不论是阿里克斯,还是警察夫妇。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0748479_d.html
当我看到亚历克斯坐在湖边横椅上沉思时,心说,这不是尼采吗!
种种迹象印证了我的感觉:信仰的沉默(身边的人都信仰基督)、强壮的生命力(身体的“能干”)、躁动中的狂野(偷情瞬间的勃发),最主要的是他一眼看穿苏珊娜的空虚生活。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生命力那样强大,又那样的深沉温情,令我倾倒。
其实亚历克斯一直没有离开生活本身,偷盗、斗殴、抢劫、偷情,他的一切作为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时而还闪现出人的理性(周密计划逃跑、抢劫)和温情(枪中不放子弹、和苏珊娜的彬彬有礼),不断摒弃虚伪的生活(放弃为妓院虚伪的老板工作)亚历克斯的女友代表着爱,那是他的信仰,使他与真实生活相联系,与真正的上帝相连(她在抢劫前的预感和不断祈祷)最终亚历克斯回到乡村,就像从未离开一样。
他一头连接着真实的大地,一头为警察罗伯特和妻子苏珊娜空虚的生活播下信仰和生命的种子。
而他自己曾深陷仇恨的漩涡,直到罗伯特在湖边对他发出质问,这时他才意识到这苦难是命中注定,是上帝的恩赐,当他把石子投入湖中,一切都释然了,他得救了。
这里明显的看出导演受到了小津安二郎的影响(其实整部电影的画面和音响、剧情安排都可看出)。
在片尾苏珊娜与他对话时,亚历克斯的面庞那样平静,像死灰一般虚无,反映上帝的光辉。
也许很多人在看完影片后,不会觉得这是一部“惊悚片”,而且它的主题和“复仇”只有那么一点点联系。
也许很多看惯了好莱坞大制作影片的观众会非常失望,因为在“复仇”里,缺少了一切可以称之为“惊悚”的元素。
面对很多观众的质疑,导演格特兹·斯佩曼尼说“我很自觉地去除了那些花哨的噱头,到底什么是‘复仇’,仅仅是达到目的么?
仅仅是寻找自我么?
这些只是虚空的名词罢了,并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的理解‘复仇’就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而我就正好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
”其实把一个故事说好,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展示角色的生活状态。
“我把摄影机对准了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我不想在影片里展示什么社会问题或者是社会毒瘤,我不过是展示了那些勤劳、善良的人的生活问题” 斯佩曼尼说,“在不幸和辛酸之后,我还是乐观的,我的影片也传递了这种乐观的态度,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的错误,但是只有正确选择的生活还是生活么?
” 很多影评人在看完影片后表示,《复仇》是一部极具情感冲击力的影片,这些情感蕴含在影片的细节之中,需要人静心领会才能发现和品味。
“和我其他的影片一样,我在《复仇》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斯佩曼尼说“角色们都在寻找生活的出路,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我喜爱真挚情感的流露,我讨厌现在充斥在影视剧中的那种无病呻吟的痛苦和做作的烦恼”。
不过,有人认为影片的“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做作,很不符合现实,他们觉得这个结尾削弱了影片作为整体的力量。
不过,导演却觉得“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结尾才是真正做作的。
“我的影片从来就没有什么‘皆大欢喜’的结尾。
今天欢喜了,明天却还在痛苦之中。
我认为那种开放性的结尾才是我需要的。
”影片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是孤独的。
缺少交流的社会往往能令多数人一拍即合;而缺乏了解,又使他们分道扬镳。
无缘无份的结果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可以这么说,斯佩曼尼在影片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他更多地讲述了一个人是怎么失去自己继而又寻找到自己的。
这是银幕上的个人流放史,也是一次艰难的救赎之旅。
“孤独,应该是现在这个工业社会的普遍现象。
但是我喜欢把这种孤独看成是内在的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才能推进人往前走,也许,这就是现实的生活”。
第二次看了。
维也纳妓院杂工帮妓女女友逃出妓院,抢劫银行时女友被警察打死,逃去爷爷家,而警察老婆也常来她家,正好他们没法生育,她就勾引杂工去她家操她,而他本想杀了警察,警察一直为误杀痛苦,还被局里调查休假。
后来警察老婆发现杂工就是劫匪但她也要杂工保守偷情秘密,杂工在和警察假装偶遇对话时也发觉自己的责任,不该抢银行时带着女友,他打算留在乡下爷爷家做农活。
两位女演员都挺漂亮身材很好,露点胸部不错
这部出色融合了艺术水准与商业价值的奥地利电影在世界各大影展上载誉满满,而且还最终入围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候选名单。
电影的前半段不但极为写实地记录了奥地利的红灯区,而且凭借身材火辣的奥地利美女艾瑞娜·波塔佩科在此处对红尘女子的大胆诠释,为影片平添了一丝妩媚诱人的别样韵味。
而影片后半段两位男主角命运紧紧相连的生死对决,同样扣人心弦。
《维也纳复仇》是一部颇受瞩目的奥地利电影,2008年出品,导演是戈雅-斯皮尔曼。
单就剧情来说,这部电影的内容非常简单,讲述一个男子为了追求梦想中的生活,决定蒙面持枪去抢银行,但阴错阳差地在逃跑时遇上一个警察,这名警察本来只是想开枪射破逃逸汽车的轮胎,没想到竟然失手射杀了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女子,也就是那名男子的女友。
男子逃脱后藏匿到爷爷位在乡间的农庄,却发现枪杀自己女友的警察就住在附近。
看到这名警察在自己女友惨死后还如常度日,男子难忍心中的悲愤,于是决定为女友报仇,以命抵命。
但后来,当他得知这警察完全是因为意外才杀死他的女友,而且事后备受良心的煎熬,男子决定放弃报仇的念头,留在农庄好好照顾自己的爷爷。
■就主题来说,如片名所示,这部电影谈论的是“复仇”,就内容来说,平铺直叙、没有反复跳接的回忆、没有无尽的反思,然而这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就在于此:在陈旧俗套的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却能让大部分观看的人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人在当中看到生命的和解与救赎,有人却看到无可逃避的惩罚与报应。
从故事走向来说,这部影片有几个比较特别的地方,首先是影片前半段相当的篇幅用在描写主角女友的生活,一个来自乌克兰的年轻女子,在维也纳从事出卖身体的妓女工作,居住环境狭小恶劣、身染毒瘾。
一边肩负家人的生计重担,一边还受到老板的胁迫必须私下接待政商名流。
其中呈现的是一个苦命的女子,而她就居住在一座丑陋的罪恶之城。
她原先坚决反对主角关于抢银行的想法,但后来迫于妓院老板的威胁,不得不与主角一起逃跑。
当主角去银行抢劫时,她独自在车上焦急等待,口中则不断念诵着祈祷词,结果却是这样一名女子遭到意外枪杀。
影片第二个特别的地方,是对警察妻子的设定与刻画。
片中那名警察与妻子结婚多年,两人感情和睦、也刚搬进新房子,但没有孩子一直是两人之间的一块心病,妻子曾经私下透露,不孕的原因在丈夫。
当丈夫因为失手杀人的事情受到起诉调查、身心俱疲时,这个妻子竟然勾引主角,背着丈夫两次在自己家中发生关系。
而就在丈夫承受不住压力、即将精神崩溃之际,妻子告诉他怀孕的消息,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不过这孩子其实并不是他的。
本来主角计划在那名警察固定慢跑经过的河边将他枪杀,但两人之间简短的谈话,却解开主角的心结,让他彻底放弃复仇的念头。
那名警察在不知道对方就是那个抢劫犯的情况下,激动地说自己觉得当时瞄准的是车轮,但不断的自责和反复的回忆,却让自己不敢确定真相究竟是什么。
警察还表示自己希望那个抢劫犯来找自己报复,一方面解除自己的内疚,一方面解释为什么要将一个既不协助抢劫、又不帮着开车的女人带在身边。
如果当时抢劫犯没有这么做,一切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在这段对话发生之前,警察的妻子才告诉丈夫自己怀孕的消息,因此当她得知丈夫与主角见过面后,她立即去找主角,要求和对方就此不再来往,还请求他不要将两人之间的事情说出去。
但也就是在这时,她意外知道主角就是那个抢劫银行、因为女友被枪杀而对自己丈夫怀抱恨意、意图报复的人。
面对此情此景,警察的妻子哑然无语,只能愕然地再次请求对方务必保守两人之间的秘密,主角则坚决地许下保密的承诺。
在这一切之后,主角提着篮子,站在院子里的苹果树下捡拾掉落一地的苹果,爷爷说过今年的苹果最是香甜。
在一片祥和宁静中,主角提着装满苹果的篮子进屋,而清脆婉转的鸟鸣声则一直持续回荡到影片结束之后。
■究竟是主角因为放弃仇恨、放弃复仇而获得心灵的平静?
还是无论当事人意识到或没意识到,凡是犯下的罪恶,都将得到相应的惩罚与报复?
如果是前者,那么因为主角的释然与解脱,他的爷爷得回一个孝顺的孙子,警察得到一个渴望的孩子,警察的妻子重新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所有人都重新回到生活的轨道上。
如果是后者,那么主角的女友便因为卖淫与吸毒而遭到横死的惩罚,警察因为过失杀人而将错把抢犯的孩子当成自己的骨肉,而主角不但因为抢劫而失去女友的性命、还将因为通奸而失去自己的孩子,至于警察的妻子,惩罚和报复必然在未知的未来等待着她。
这是一部可以多重理解的电影,不过当中的苹果相当富有联想性。
世界上最为知名的苹果,莫过于《圣经》所记载的、生长于伊甸园里头的智慧之果。
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类的袓先,男的称亚当,女的称夏娃,安置他们住在伊甸园中。
后来两人受了蛇的诱惑,吃了禁果,便有了智慧,因此受到上帝惩罚,被逐出了伊甸园。
世人普遍认为苹果就是当中的禁果、“智慧之果”。
为什么上帝不让人类吃智慧之果,不允许人类能分别善恶?
在影片的前半中,主角的女友拒绝妓院老板的提议、不愿意为政商名流提供私人服务后,妓院老板找人扮成客人殴打主角的女友,还交代主角务必不能将实情说出来,结果主角自然是对自己女友全盘托出,这才导致她从妓院逃跑,也导致她同意主角去抢银行。
而在女友不幸丧生后,主角尽管悲伤但并没有复仇的念头,一直到他偶然知道杀死女友的警察就住在爷爷庄园的附近,这才起了复仇之心。
警察的妻子在知道丈夫有生育方面的障碍、而他又反对领养孩子后,才会动念欺骗丈夫、背叛丈夫、还留下与丈夫没有血缘关系的胎儿。
相反地,主角的爷爷不知道孙子抢银行、不知道他计划对那名警察报复,因此能够单纯地享受孙子的归来,感受其中的天伦幸福。
那名警察不知道眼前站着的就是意图报复自己的抢劫犯,因此能够敞开心胸坦露真情,也因为不知道自己妻子与主角的奸情,能够全心领会妻子怀孕所带来的生命希望。
而主角因为不知道警察的妻子怀了自己的孩子,因此能彻底放下过往的羁绊,享受眼前的宁静与祥和。
至于警察的妻子,如果她自始至终都不知道主角的真实身份,腹中的孩子将是一个纯然的赏赐,但如今知道一切后,结局将走向何方?
在偷吃禁果之后,上帝就把亚当和夏娃赶到尘世里,咒骂他们,说从今往后,亚当必须累得满头冒汗才能活下去,夏娃必受分娩之苦。
在影片当中,主角回到爷爷的农庄后,一直不停地在劈砍薪柴,浑身流淌辛苦的汗水,而警察的妻子最终则是怀孕。
究竟《维也纳复仇》说的是谁的复仇?
也许说的是上帝对人类拥有智慧、能分辨善恶后的复仇吧。
无论是不是上帝的复仇,无论是否存在伊甸园,人类所拥有的智慧始终只能让人看见事物的表象、领会片面的善恶,每个人却又都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思考和判断,由此衍生出许许多多虚假的爱与恨,再据此选择原谅与复仇。
其实,关于这世界,我们又真知道些什么呢?
观后:与众多同名影片不同,《复仇》没有复杂惊悚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多血腥暴力的场面镜头,其获得奥奖提名的关键,在于用戏剧性的内敛,讲述了一个从内压极高几近爆炸,到心绪逐渐放松,最后归于平静的故事。
片中,宁静的乡村风景与朴实的人物交流,消解了男主的戾气,尤其是劳动,使男主得以宣泄、感受尊严和被人需要,在迷失中找到了自我,复仇冲动自此拉下了制动阀,片尾 ,晚霞中捡苹果的一幕,十分温馨,佩服!
剧情中归中矩,男主女主演技不过关,但是除去剧情和表演之外。
此片的构图与光影效果以及运镜都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 简单又显得大气作为一个怀着导演梦的90后,看了此片比我在学校上一个学期的课程来的更加实际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可不是讲复仇或是警匪的电影,是生命的人性的思考。
总体感觉非常人道的电影,在一些国家,相同的情况,那个警察可能不但不会受到谴责,还会算他立功了吧。
比较独特、受到众多好评关于“复仇”的电影
很强悍的故事
复仇者永远是自我封闭的
最深沉的隐忍换来生命的希藉。
或许他符合了我不愿意漂泊的心态。还有其它,比如性,暴力的性。
剧情拖沓,太闷。。。
非常安静的一部故事片,结尾很有腔调
充分暴露了独立电影技术过于简单的缺点,除了裸女没什么价值
剧情貌似平静实质暗涌不断,命运确是冥冥中总有注定,看完后无力感油然而生
说实话,没有很多评论中提到的那么多深层次感觉,也许奥地利人安稳、平静甚至平淡到无聊的生活中,这样的一件事已可以称得上惊悚了吧!就电影主题来说实在称不上以“强说愁”的心态赋予的那些所谓的人性意义的评价。但就表演来说还过得去。
拖沓
想文艺?没挖掘出来什么。
7.0
前面做的铺垫太长了。
生活很多无奈,生命太多哀伤……
还不错
以为最后的爆发是很残忍的 但却在沉稳的情绪下结束故事
平淡如水,没有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