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电视剧,我直到十年后才开始看。
李亚平,典型的直男癌代表,自己和怀孕的老婆啪啪啪导致老婆流产,却一直把错怪在丽娟身上;自己的老爹得肺癌,老婆劝她换个医生,他不听硬生生把自己的老爹的病给耽误了;住着自己丈母娘买的房子,打老婆,打自己的丈母娘,这样的男人要他何用?
自己的老娘把自己媳妇的母乳倒掉,居然还帮着老娘说话;自己的老娘教孙子讲妈妈坏,李亚平还怨胡丽娟,再一次打了她,每次挨打都是因为李亚平他妈,妈蛋,看的时候我光想把电脑砸掉!
据说当时这部剧还非常火,看了2010年之前的剧评,大家都在说什么南北文化差异,而我只看到了一个大写的直男癌,剧中李亚平的独白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句承认自己错了,我不知道这个编剧当时是怎么想的,还是当时整个社会都觉得直男癌是对的。
虽然胡丽娟的妈妈嘴巴比较毒,但是她说的那个预言都成了现实。
找对象不一定非得要门当户对,但是双方父母一定要明事理,讲道理。
剧中李亚平的妈典型的就是不论理的典型代表,吃穿住用都是媳妇家的,还一副媳妇家都欠他家似的嘴脸,自己的外甥女当保姆时,挤兑胡丽娟时自己还在厨房偷笑,看剧时分分钟想砍她的脸啊(不好意思,入戏太深,说明李启明老师演的好)。
还有,对于剧中李亚平打老婆这件事,我极其不认同,我觉得对于打老婆这件事情上,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面对这种情况,女同胞一定不能姑息,现在已经可以申请家暴庇护了,女同胞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反对家暴!
01-08: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326553/discussion/58312432/09-16: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326553/discussion/614792882/17-22: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326553/discussion/614792883/
数年前看这部剧的时候还少不更事,再刷这部剧我已一只脚踏入婚姻里,感触颇多,最重要是我喜欢上了阿蔡。
这部剧的主线是胡丽娟和李亚平一家的糟心事,对这一家子我实在没什么兴趣,只能说价值观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千万不要结婚,真要鬼迷心窍结了婚也得和婆婆一家在生活上断舍离。
反倒是这部剧的辅线阿蔡一家带给我很多惊喜。
在我看来,阿蔡和他看似书呆子的老公都是深谙婚姻经营之道的高人。
特别是阿蔡,她从最开始因为是外地人没权没钱被婆婆不待见到最后的真心相待,靠的是什么,是她传授胡丽娟的那个“忍”。
她的“忍”不是懦弱,在丈夫因被陷害嫖娼被院长各种为难不予批准辞职时,她敢提起菜刀以死相逼去威胁院长,可见她的勇。
她的“忍”是基于对那个家的顾全大局和对老公孩子的爱。
她是一个很善良的女人,但你要敢欺负她她定也咬掉你一块肉;她是一个看似强势的女人,但在老公被诬陷嫖娼、儿子把同学打进医院时她都耐心劝慰、并无半点指责;她是一个貌似爱抱怨的女人,但是真遇到事儿的时候她总是首先想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总能安慰身边人给人以希望,她把原本破烂不堪的日子过成了五彩斑斓的生活。
古语云“娶妻娶德”,有她在,王启东家日子一定能过好。
看剧还真是得分阶段,不同的阶段感受都会不一样。
感谢在婚礼之前我又再次看到这部剧,发现了老蔡这个婚姻哲学家。
爱你,老蔡
小时候看这部片子,脑海里的印象就是婆婆坏,男人坏,女人嘴太快……12年后再看,感触和感悟完全不同。
当然也和每个人每个阶段对人生人性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有一个“剪石布”理论,大致可以理解为“剪”是外貌良好或在意外貌,特别会提供情绪价值,对雄竞和子嗣不太热衷,多偶等特质的表现。
“石”是中规中矩,不太会提供情绪价值,雄竞一般(与能力有关)的单偶男。
“布”是雄竞较强,不愿意提供情绪价值,看重女人低眉顺眼的特质,看重子嗣后代的多偶男。
以上三个特质不单指男人,也可指女人,而且可以混合特质,比如有“剪石”特质的男人或女人,李亚平明显是一个偏“剪”型的男人,至于是否混合“石”或“布”的特质,在剧中的体现并不明朗。
现实当中,一般长得漂亮的一方在两性关系中提供更少的物质价值。
那么李亚平和胡丽娟明显是“女财男貌”的关系,胡丽娟就要付出更多的物质价值(或者资源)来维持这段关系,李亚平就要付出颜值和情绪价值来维持这段关系。
(不要跟我抬杠说“不喜欢李亚平的长相”或者反问我“胡丽娟长得怎么不好看了?
”之类的话,虽然和饭菜一样,审美也是众口难调,但有一个大概率的公众品味。
我对男女主角的长相也无感,但两个人站在一起明显就是男方的外貌更出众一些。
)一开始进入婚姻关系的时候,两方都是按照这个“规则”进入的,所以问题不太大。
但随着时间的走向,女方不愿意持续提供物质价值,男方觉得女方也应该对男人低眉顺眼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紧张起来,因为都不愿意“各司其职”。
而两家父母之间的本质矛盾在于,他们对自己子女选中对方的价值也并不认同。
男方看重女方是上海本地人,条件又比自己好,而男方父母认为女方应该温柔贤惠持家,女方看重男方外形好又不阴柔,还特别会提供情绪价值。
而女方的父母则希望男方有社会地位和物质价值。
这样一来,经过两方父母掺和的婚姻,矛盾就更加突出起来。
胡丽娟一家的贪心在于:胡丽娟虽然是上海本地,但家境属于小市民,而胡的长相也不算出挑,也不是传统女性温柔持家的性格,情商也不高,那么想找个上海小开有一定难度。
李亚平一家的贪心在于:李虽然形象不错,但非本地,距离远,家境也不好,不是独生子女,也付不出上海房子的首付,想要找一个本地条件好,又低眉顺眼的女孩也困难。
所以想要进入婚姻长久的模式,就要清醒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对方能提供什么。
反之亦然。
同样也要随着两个人生存环境、社会地位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而不是一成不变。
同样作为一位女性,我不太提倡女孩们选择“女财男貌”的模式,因为要付出异于常人的代价。
虽然时代在变化,经济越来越发达,但国人骨子里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没有本质的变化。
如果你不是一个事业持续强势的女人,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容颜的衰老,你选择的“男貌”会给你的人生一个响亮的耳光。
分割线→不同于李亚平和胡丽娟,阿蔡和王教授的婚姻模式表面看来属于常规的“男财女貌”模式。
而在我个人看来,阿蔡的婚姻痛苦之处在于高攀而不自知,却贪心想要更多。
一个外地的打工妹配上一个上海本地高知家庭,在家洗衣做饭符合自身婚姻中的地位,好在公婆虽然也有些人性的自私面,但并没有对她进行欺压。
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在整个家庭中不高,却偏偏想要当家做主是她婚姻痛苦的根本。
我们可以回到源头去猜想,王教授的形象一般,但是上海本地人,父母都是高知,也有一套虽然陈旧但不用出钱供的大房子,个人的身份又是教授,而这样的男人在相亲市场中无疑是个香饽饽,但为什么选择了阿蔡这样一个外地的其貌不扬的打工妹呢?
很大一种可能在于王教授低于常人的情商。
所以在一个人选择了表面上看起来样样条件都高于自己的另一半,而对方和对方家庭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嫌弃时,大概率原因是对方家庭知道自己孩子的重大短板,而这个重大短板使对方无法匹配到价值更高的异性,进而选择低就。
凡是不合常理的搭配,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好羡慕”,而应该是问“为什么”?
进而想到最近活跃的大小曲线的婚姻,两姐妹都不简单,婚姻模式都是“男财男貌”的hard模式,这种婚姻关系中的女方有异于常人的高情商,付出的隐形代价也是很高的。
比如自己要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多子多福,对多偶的另一半较为隐忍,能够引领男方的个人成长,能够持续获得豪门强势婆婆的青睐等等。
所以不要去羡慕自己身边的朋友选择了怎么样看起来优秀的另一半。
首先你没运气遇到,其次遇到了也不会喜欢你。
清醒的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是最重要的人生选择。
我认为我谈恋爱和结婚之前都应该看下这部剧,有助于看清人心,看清婚姻的实质,打预防针但这么现实的一部剧,为什么国内不能看了呢?
我猜是因为太现实了,看完我也恐婚恐育,人性和家庭是多么的复杂,不是你婚前多考察就能发现的,而是取决于周遭发生的事情能挖掘出这个人多少的自私、无能、无理的黑暗面。
生活需要斗智斗勇,还是要注重自我的需求,结了婚以后更要以合伙开公司的心态去做决策
虽然说我一直是一个电视剧 potato吧,但是最近已经很长时间不追看什么电视剧了。
这个片子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婆媳关系这种题材,而是都市小两口的琐碎生活。
丽鹃和亚平的小日子看起来很有亲切感,而且似曾相识的地方很多。
耍小性子,斗嘴,打闹,亲昵,所有的小恩爱小甜蜜小痛苦小心思都很贴切,看起来又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想起自己的生活来。
小两口原本甜蜜的生活,随着公婆的到来就这样被一步一步的彻底毁灭了……这里面的事情很多很琐碎,有很多地方,我并不赞同丽鹃的做法,也许有时候她的确可以更聪明一点,更有手腕一点,该服软的时候服软,该哄老公的时候就要哄好老公,也许这样能够避免她自己的幸福被婆婆生生毁灭的结局。
但是,我很怀疑这一点。
丽鹃和每一个80后的女孩子一样——其实上海女人的身份在她身上体现得并不非常明显,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喜欢被宠着,单纯,善良,没有多余的心眼,有点任性,又很直率。
她绝对是真心爱老公的。
李亚平一开始也没什么不对,两个人虽然经常小吵小闹,日子还是过得有滋有味,幸福美满——如果这个故事就是这样该多好啊。
李亚平的妈,也算不上是什么坏人。
故事里面被放大和尖锐化的矛盾,其实大部分可能都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只不过观众的视角是丽鹃的视角,所以故事的叙事就误导了观众,让人觉得都是丽鹃有理似的。
传统的老人自然有很多想法,对儿媳妇有诸多要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丽鹃一开始还是试图讨好婆婆的,但是总是徒劳,她立刻就放弃了。
我想她也许应该再努力一下,那时候李亚平的日子确实比较难过,两面不讨好。
李亚平对母亲的态度其实是非常普遍的,或许,孝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愚蠢的,所有的孝顺都是不讲道理的吧。
这种说法不是很普遍吗,老人是不能改变的,只能年轻人改变,来顺从老人。
我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来反驳这句话,但是我还很清楚的记得这首诗,纪伯伦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孝顺并不代表就把自己的生活作为牺牲品,按照父母的要求来进行,作为儿媳妇的人,就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按照公婆的喜好来生活。
更何况,以前没有过任何感情基础的人,还是争夺同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住在一起,也绝对不是晚辈说几句好听的,做点家务事或者讨好讨好就能处得好的。
根本的矛盾第一是在儿子身上,第二是长辈的顽固。
儿子在这个关系当中的态度至关重要。
既不能让母亲觉得自己偏袒媳妇,又不能让老婆觉得自己愚孝。
要能够同时让双方都觉得自己跟他们是站在一起的,让双方都满意,非常难,但又偏偏最为关键。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的事,但绝对不是把两个家庭变成一个,所谓的“一家人”,只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
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两个陌生的家庭也没有变成一个家庭的感情基础。
把婆婆当成妈妈来对待,把儿媳妇当成女儿来对待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保持必要的尊敬和礼节就够了,至于根本的矛盾没有解决的可能,只有缓解的余地。
不要激化矛盾,避免正面交锋,达到和平共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婆婆和媳妇的关系永远比女婿与丈母娘的关系难相处呢,除了争夺一个男人这个本质矛盾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总是觉得媳妇是嫁进门,女儿是嫁出去,因此对媳妇和对女婿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也正是对女婿的这种宽容,这种距离,就化解了很多矛盾。
这正是一个机会。
如果不把儿媳妇当成自家人,当成女儿来要求,就少很多矛盾。
当老公的,也不能要求老婆跟自己一样,把自己的父母当父母。
如果你不和丈母娘一起生活,不用拿她当亲妈来侍奉,有什么理由这样要求你的老婆呢。
一旦这种潜在的要求化解了,起码的尊重和理解就很容易达到了。
总结起来,第一,儿子的态度一定要尽力的中立,不偏不倚,双方都要照顾到。
当儿子的一定不要把矛盾外化,变成老婆和老妈的矛盾。
有时候可以考虑把矛盾揽到自己身上来可能更好化解。
第二,不要相互要求拿对方的亲人当成亲人来对待,可以做到起码的尊重和道义上的责任就够了。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要跟任何一方的家人一起生活,这将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第三,两个人的经济也要保持足够的独立。
要共同支配的部分,一定要协商决定,而且千万不要和另外的亲戚家庭有什么经济往来,比如借钱,融资等等。
第四,一定要尽力忍让,尤其不要发生直接的冲突。
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无论如何,我还是宁愿相信丽鹃和亚平的爱情是可以延续而不为家庭所累的。
那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福应该改成有情人能够白头偕老。
婆媳问题,永远是一道难解的题,是一道无解的题。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距离,而且正如片名一样,《双面胶》,在这里,丈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距离产生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都是不同,包括和自己的父母,在分开生活几年之后,甚至上学读分开书半个学期,再相处,生活习惯都会变得不同,只是因为有血缘关系,所以变得容易包容。
而公公婆婆毕竟是因为一个男人才走到一起,成为一家人,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生活习惯,不一样的消费观念,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
所以一旦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矛盾,这时候,又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开始的一点点容忍和包容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此时,丈夫如果再不能起到调节的作用,那么家庭关系难免会出现问题,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家庭悲剧。
所以,要想家庭和睦,就不要与自己的父母、对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保持适当的距离,即有利于夫妻感情,也有利于婆媳关系。
看双面胶哭了又哭,一开始还意见比较矛盾,一方面感动于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方面又心疼着新派媳妇的委屈;到了后来,开始被频繁的气哭——怎么那个婆婆那么不讲理,那么喜欢侵略别人的领地?
头一回看婆媳关系看到最后变成一边倒,打倒恶婆婆,把她彻底打倒!
小时候看再坏的坏人,到了最后下场凄凉,都一股脑忘了他的坏,开始同情起来,哪想到这个婆婆让我直到她咽气才方觉得舒了心!
本来老两口身体还硬朗,儿子住上新房子,来逛一逛坐一坐,住上个把月也没错,为什么要用一片看似天经地义的父母心去侵略年轻夫妇的领地呢?
为什么非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干涉别人的生活?
丽娟的笑被硬生生的剥夺了,而他们又自始至终一副受了委屈为别人好的嘴脸,好像全天下的理都被他们占了似的。
儿子过得好,不是非得被媳妇伺候,也许找到一个适应双方的生活方式,幸福有很多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大的幸福,下一代的幸福用不着上一代去定义,而按照你们的做了,钱要借借,要拿拿,最后闹得一锅粥!
儿子也好不到哪去,愚孝!
如果对父母和对妻子一方过多的付出责任,那么势必对另一方不公平。
亚平看似弱势,其实对丽娟不过是嘴上哄;丽娟看似强势,结果刀子嘴豆腐心,该付出的全付出了,而被承诺的却全部遭到背叛。
最后,丽娟还是给公公出了殡,给婆婆临终看了孙子,而我想是应该给婆婆看孙子的——要不她怎么能顺顺当当的那么快死啊!
我是在“赶紧大结局吧”的念头下,看完的《双面胶》。
故事的背景在上海,说的是夫妻双方的婚姻以及背后两个家庭牵涉的生活,一主一辅对比的两个家庭。
主家庭是一对年纪30以里的小两口,女的是上海人,男的是东北人。
谈恋爱的时候,女方家坚决反对女儿找了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子,女儿扯谎以怀孕相要挟最终得以成婚,由女方家付房子头款男方负责供房。
本来相安无事自从男方父母来儿子家小住以后波澜接二连三,天然不可调和的婆媳矛盾、女方母亲借款10万给男方姐夫到单位买断后姐夫单位负责人卷款外套而引发的债务纠纷、因小两口不慎导致的流产事件,以及男的父亲因肺癌晚期要么找最贵的医生治被宰一刀要么钱花光了就不治而最终去世,仇恨就好像种子,生了根发了芽就没办法回头,婆媳的矛盾延续到了第三代的孩子身上,婆媳两人都想尽办法让孩子跟自己亲跟对方不亲,最后以分居收场。
辅家庭是一对年近40的两口子,都是上海人,祖孙三代局促在一套房子里,女的是杂志的编辑,和主家庭的女主角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精明能干;男的是大学教授,除了会搞学问什么都不会,窝窝囊囊。
婆媳两代人之间偶尔因为观念不合有些小矛盾,但总算相安无事,风波从男的交女友不慎被诬嫖娼开始,男的先被扣押在派出所要钱去赎人,随后被单位请辞,孩子因为此事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后误伤同学,不得不进行赔偿,一个导火索引发一连串事件,几乎拖垮了这个家庭,后再女的的斡旋和努力下,一切迎刃而解。
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双面胶说的是夹在老婆和妈妈之间的男的,为了讨好两边而不断的网两边贴。
有几点感触吧,无则加勉,有则改之,如果还来得及的话。
1.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不如找一个不会打人的。
主家庭的小两口样貌、职业、性格看起来都还挺配的,但是一着急就露底,东北的大男子主义,不管他自己的妈对不对都维护,甚至可以因为自己的妈妈去打老婆和老婆的妈妈。
因此有总结说到,还是要考虑大环境、大背景,例如南方人找南方人,北方人找北方人。
2.不要以为倒贴人家就会心存感激。
就经济条件来看,主家庭的女的是比男的强一点,但是在男的母亲看来,儿子能找到比自己强的女的正说明了儿子的手段。
因此,要倒贴就无怨无悔的倒贴吧,千万别指着对方会对你心存感激,那都是他的手段厉害啊。
混得比老公好的姊妹们,自己想得开比什么都重要。
3.找一个有担待的难,不如找个事事和稀泥的。
“这个家只能有一个女主人”这个话在主家庭闹矛盾的时候出现了N次。
其实有时候如果男的站出来很多问题是能在恶化之前就解决的。
主家庭的男的是工程师,看起来蛮有手段的,但是一旦发生什么事情总是躲在老妈后面、姐姐后面,辅家庭的男的在外面虽然不与人争长短些,但是和稀泥的本事却是一流。
4.什么时候都要明算账,尤其是牵涉到两个家庭的钱财的时候。
主家庭的矛盾激化,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钱财。
男的家里团的太紧,姐姐弟弟父母亲钱全部绞到一起,欠了钱可以因为大家是亲戚还不起就不应该追讨。
当然,加上发生在上海的这个背景,最终成为了两个大家庭的矛盾激化点。
5.如果可以,不要跟上一代人一起生活。
且不说两代人观念差异大,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入侵。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方法,老一辈都难免觉得自己孩子太苦,看另外一个不顺眼,所以不如眼不见为净。
6.说不通的时候不说,甚至是忍。
辅家庭的女的可以说形象几近完美,料理家务、侍奉公婆、照顾孩子……家里家外大包大揽,但是这个也许是上一代人的优秀品质也许是电视剧假设的完美,至少在我,是绝对不可能做得到的,不管我是20岁还是30、40岁。
总而言之,还是要感谢,因为这部剧又一次感受到了婚姻生活的恐怖,能自由多久算多久吧。
这个标题貌似有些危言耸听但现实中绝对不乏此事远离不是逃离而是因为珍爱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爱如果你不行那么你可以选择远离首先简单分类人与人的关系最多数的莫过于陌生人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十之九点九大概都是陌路人仅仅是擦肩而过甚至都没有一个微笑但同样也不会有嫉妒、埋怨和仇恨第二类是一般的朋友偶尔相互点头大多没有深交不是不能也许是没有机会暂时没找到共鸣点我的MSN有一些几年没聊过几句的人大概有些人会看我的博有些人的博我也会偶尔光顾很感谢他们因为有人在线的感觉会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感觉有很多人陪伴三是稍好一点的朋友可以谈谈生活可以聊聊理想忙碌间看到MSN在线即使没有问候也会觉得温暖有些打起电话来不想挂断的当然这里不一定是异性异性之间这种关系太难维系一不小心也许就会升级或者降级无论升级或者降级相互的关系就已经不属于这个类别了反而是同性之间更好偶尔碰头一起坐坐聊聊无聊的生活即使很久不见也不会陌生当然这类朋友也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时候不知道该聊些什么聊着聊着就没有话题了难道是传说中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第四类是知心朋友不论男女没多少对我这类怀旧而且整天Travel的人就更少了我的朋友基本还停留在大学时代我会偶尔流泪只是很少有人看到有时候心情并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可你会感到我那的喜悦和哀伤即使我表情依然沉闷第五类是我讨厌的裙带关系这类人不需要多说场面上过得去就好第六类就是那些我爱的人情人当然也应该归于这类也许有些人爱我也许对有些人来说我就是第五类可是我爱他们我关心他们我希望他们能过得好有爱就有恨因为你总会期望你可以信赖的人能对你如何如果你是付出大于收获那么数学角度讲你是不幸的这时候你常会觉得委屈如果委屈激化到一定程度不能释放就生出埋怨埋怨然后也许怨恨再然后......重要的是这类人有理由埋怨如果你收获大于付出那么你是幸福的有很多人在关心你可是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不会持续多久你也许会成为怨恨的对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仍不满足这时候你是可耻的这世界没什么是永恒的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父母也有反目的时候爱他会期望他如何如何当这些期望不能满足或者是你的期望远远超出别人的输出能力的时候就可能由爱生恨如果你爱他们那就请远离 偶尔的探望间歇的电话即便小小的一点礼物也会让他们记得你的好当然如果你的情商足够的话你可以选择生活在一起但你要学会自省用心去爱他们无论发生什么请你记得要怀着感恩的心记在心里挂在嘴边的是别人对你的好爱不是在你风光的时候给你几件白金首饰爱是在你落迫的时候仍然对你不离不弃如果你觉得你的亲人不够爱你的话那么你应该首先反省一下你是否给了别人足够的爱如果不是那么你又有什么理由去怨恨如果你做不到那么请远离对我来说还有第七类人是我哥《双面胶》不是第一次看但完完整整的看完还是第一次高中语文老师告诉我艺术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是二十几年的经历让我越来越坚信其实生活远远要比艺术来的丰富与其说艺术高于生活不如说生活引导艺术更准确生命就是一出戏只是没有彩排怎样过都是一生是从生通往死的过程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借用别人那里看来的一句话Only god can judge you你不能决定结果但是你可以掌握这过程你可以判断你该做什么看惯了大团圆的结局但直觉告诉我这个结局也许更加真实爱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如果你没有能力那么请远离他们然后你们彼此怀念的是短暂相聚的甜蜜眼中都是对方的好珍爱亲情 远离亲人绝不是空穴来风
滕文骥的儿子导的剧,没有他老爸的影子,很成功,改的也不错。只是结局太和谐了
片面夸大了现实中的N多矛盾
看着心堵,只能一星。
凤凰男嫁不得……
中国伦理剧里程碑意义吧 小时候看的了
刚二十出头是当热闹看的,因为剧里的嘴仗都十分了得,其他都没太多感悟,还觉得丽娟和阿蔡发起飙来都很可怕,最近无意刷了一遍,才看出里面的门道和人情世故,不过丽娟一家确实看的人有些压抑,阿蔡家反而因为阿蔡的明智包容,让家庭有了新的开始
六六很有才
我也是自虐,才找这剧来看,主要因为这故事原型乃本地一个大学教授的妈亲手杀了儿媳妇改编而成。这哪是什么谁对谁错的事情,这根本就是全体都错,大错特错,每个人都自私狭隘势利刻薄,甚至那个婆婆对自己都无比刻薄。甚至那些配角,大学的同事,医院的医生,都面目可憎,恶心又可怕。婚姻双方如果一味只想着自己,只想对方为自己付出,那日子只会越过越糟糕,不可能幸福。相比较起来,胡丽娟可能是最无辜的那个,限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她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努力了。她是刻薄,说话不好听,但事实上却一直在为亚平着想。反观男主一家,却真的只想要一个伺候男人的工具和生育的机器,而且还不放过人家的房子和钱,真是可怕。最后说一句,这故事真心和本地那桩案件没什么关系,本地那个被害女子一家,没胡丽娟家那么爱钱势利小心眼。
再次证明,门当户对这句老话就是真理。中国式的婚姻绝不是两个人的婚姻,而是二个家庭的婚姻,谁说只有女人想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啦,没用的男人一样梦想着通过婚姻拯救自己的家族。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呀,特别憋屈的一部作品,看着心里特别不舒服。
潘虹和李明启演太好了 太典型了 潘虹完完全全就是我亲外婆那样 李明启是我领养外婆那样 特别好 两种类型的妈妈演的太好太好了 海清脑内os也好玩 去极品组直播绝逼盖高楼
其实原来的结尾是好的,非得改成大团圆做咩,哪儿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嚒
不好看
对本剧的好感全部来自于演员的个人魅力,至于剧集本身则是一个矛盾点的翻来覆去的演绎,又臭又长~~
說真的,我看了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
当时陪老妈一起看的,繁杂琐碎的家里长短,婚姻真是个技术活。
sb
这部写的比蜗居好多了,但是其实还是有问题,夸张
看了以后更不想结婚了
两颗半
那时候电视剧是真敢拍,也拍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