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挺好看的啊,就很像我那个学编导的高中同学会干出来的事,是电影又不是真事儿,蹲监狱是有点离谱可能是跟外国电影学的,里面洪尚秀和什么电影的梗也都能get到,在影院笑得不行,对电影学院老师刻画的也挺好,优秀的人都在片场啥也不会的干老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评,当个简单的青春片看不香吗
本人男,一名三本广编专业普通大三学生。
我很羡慕电影里男主的学校,是一个专业的电影学院,里面分了摄影系、录音系等等。
国内专业的电影学院不多,况且又在北京,我想是哪所学校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从初中开始就想进入这样一所电影高校,但是无奈家里不支持,我也没有那么坚持我的想法,就选择了混混日子,当时自学考编导统考的时候也没怎么努力 也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就只潦草的通过了一个统考,甚至校考也没去两所。
结果就是,我来到了一所普通三本,里面的老师、硬件都不是那么专业,身边的同学大多也是混混日子,真正想要进入电影行业的几乎没有。
但是我不想如此,我羡慕男主,大四就能有这么多的片场拍摄经验,我大三了甚至连路都看不见……我也很能理解男主,毕竟有了这么多实战经验,在学校你懂的就是多,你就是有那股傲气。
毕竟实践出真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成果,而班里的同学还在死读书,为毕业做准备(不过不去上课 影响课堂纪律确实不好)考上那个学校的录音专业的条件 我查了一下,不仅需要一定电影知识,还要会乐器,懂乐理。
而这点导演在片中给到了男主是从小学小号的,甚至还吹得不错。?
我看到有影评说男主的家庭条件不符合现实,但是我想说,我们这个年纪,从小学一两门艺术是很普遍的,像我小时候就学过半年的小提琴,而父母都是公务员这种情况在我同学里面实在过于常见,而且又是在北京(我是一个五线小县城)说回电影,男主用两万块买了一辆快报废的越野车,即使拿到我身边这也是一笔巨款了,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不吃家里一分,他的女朋友也是,一直在减轻父母的压力,这点已经比我,我身边大多数同龄人好太多了。
但是男主买来的不是车,不是他所谓自由的感觉,买来的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
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一直在榨干自己现实的生活 到后来女朋友没了,钱没了还赔了一大堆,驾照没了,车子没了,理想没了,什么都没了,青春结束了。
导演拍出的这种失落感,确实能让在荧幕前的我们感同身受。
再聊聊《野马分鬃》的电影风格导演很有自己的特色,几个长镜头一镜到底的拍摄的现场调度着实不错。
男主的命运是跟越野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框架式镜头的拍摄,就是从车内往外拍,从车外往内看。
每次一个镜头给的时长刚刚好,看着不会让人太累。
这点比大多数所谓的文艺片导演做的好太多了,既可以搬到荧幕上放映,又可以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就着咖啡慢慢欣赏。
我上一次看着这么感同身受 节奏不缓不慢的片子是台湾的《阳光普照》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野马分鬃》真是我国内近几年来看到最好的青春片了。
导演给到了几个青春片中很新颖的元素,包括看守所、片场、甚至是大学课堂。
这些都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避开了国内青春片烂俗的犯罪、爱情、狗血的剧情,用真实记录了一个大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迷茫的状态。
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也要开始这种抉择,人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过着花儿一般温室的生活,社会是冷酷是无情的,你不努力生活就会抛弃你,就这么简单。
电影放映的时候我脑耳一直回荡着姜云升《麦的重量》里的几句歌词“是玩儿还是工作 台下烦人的空座”“房子车子钱 艹 永远是这三样”“你爱的人离开了 理由并不重要 每段关系都被你一手段送掉”真的很现实 很扎心 走出电影院久久不能自拔
大致可将其定位为一部节奏较慢的青春“养成”片。
影片主角的年龄、专业都与现阶段的我们贴切,不由得代入感更强。
从学车、买车,再到开车、卖车,主角左坤的大四阶段的人生经历被完整的暴露于荧幕之下。
二个多小时,见证了一位热血少年的漫漫追梦征途。
以至他何其狂野、何其自我,以至他如何被打击、被伤害、终被磨平棱角。
开始不太理解为何为“野马分鬃”。
作为武术动作招式之一,表意为野马奔腾的姿态。
男主左坤一头狼尾,痞痞的穿搭风格,在自己追梦的旅途上驰骋,颇具野马之势,这才渐渐体会其片名深意。
但其结尾却与之背道而驰:野马分鬃,飞驰于草原之辽阔;左坤为梦想连连碰壁,最终只得放弃,离开自己所属的草原。
整个片子的镜头运用较为简单。
多为固定镜头和摇镜头,在摇镜头时也始终遵循人物、主角处于画面中央的原则。
镜头所展现的画面内容较为真实,没有浓厚的滤镜,完整还原了现场场景原貌。
正因如此,受众也有了更强的代入感。
在灯光照明的应用上大体可看出摄影师善用冷色调光线在车外的对比,人物脸上有巨大暗处光影,从而更好的展现主角内心情感变化。
左坤的大四的人生分叉口,如同你、如同我、亦如同世界上每一个为学业、为工作、为生活奔波的社会个体。
左坤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马子”,二话不说学车、买车,有了属于自己的吉普车。
在城市来往的车流中、在停车场的车位上,那辆黑色的吉普,俨然与之格格不入。
就像左坤作为一个勇敢追梦的自我,与当下的教条社会背道而驰。
大四,大多数人选择听课学习,左坤和伙伴在课上翘二郎腿闲聊,与周围学生毫不相容,就连顶撞老师以左坤的性格来看也觉得理所应当。
他想去内蒙,想在辽阔的草原上开车驰骋,而现实何如?
左坤沦为一个常遭嫌弃的录音师,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草原。
心比天高,奈何无处施展。
丢了时间,付了真心,失了自我,也没能留住本该留住的。
一方面展现与还原生活,另一方面思考与“抨击”生活。
甚至于贫穷贵贱。
左坤将买车的快乐分享给女友,女友在车上自拍时吐槽其拍出来像“公交车”。
买车时,左坤出口说“有没有2万的车”,而后画面转向一片墙角的荒地,仿佛车与车之间也要分出个高低贵贱。
甚至于教育制度。
中国一向刻板的应试教育在左坤这里受到了“冲击”。
在模仿马蹄音的教学中,老师耐心做拟音。
左坤没有听过一个字,却将其完美复刻。
在实践与理论这两个话题中,我们总提倡理论教育,却时长忽略了实践所带给人的是更真实可感的内容。
甚至于社会关系。
左坤入狱,父亲身为警察为其说情,局长问“要不要给他调个单间”。
这种议题也不必多说,目前社会比比皆是,此处单薄的渲染不足为奇。
看似是青春的还原,实则更是社会问题的真实反应。
从不让女朋友穿暴露衣服到后年的无奈;从狼尾到入狱后剪去长发;从想着开着吉普浪迹天涯到不再挣扎卖掉它......向生活妥协,向梦想妥协,向未来妥协,也向当下的自己妥协。
就像蒙古包外的篝火,再绚烂也只是灯影。
绽开的烟花下,照映的从来不是左坤的笑脸:是在黑暗下修车,烟花倒映在泥潭中;是因无证驾驶被拘留后车后窗里留下的残影。
我想他们代表了什么,可能代表十天的监狱生活后,左坤即将开始他新的人生,而不再是“心”的人生了。
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在他们卖掉车时左坤放弃还价,只是淡淡问了一句:“它能不能到内蒙?
”内蒙作为男主梦想的意象,贯穿全篇却终未到达。
无归怎样,他总希望曾经承载着他梦想的车能够载着他“魂归故里”。
车被开走,左坤的背影渐渐模糊、模糊、直到消失不见......坐上出租车,听到无意义的《地球人》大火,左坤露出了无奈的笑。
笑大众审美利益至上,笑现代的潮流风向标,笑自己无畏的青春。
其实现在也是如此,各种抖音神曲、口水歌大火。
时常不理解这种无意义的歌曲为大家带来了什么,因为流量、因为热度话题流失掉作为一首歌最基本的品质,莫过于音乐产业最大的悲哀。
大题看下来满分十分的话,打七点五分。
半分扣在构图,有些构图总觉得不太严谨,略有些影响美观,也可能是我有些过于完美主义。
剩下的两分扣在剧情中的矛盾冲突,整个故事框架很牢固,但故事中无论是感情交流还是矛盾冲突,都感觉太平,以致整体看下来有些乏味所在。
第一遍还行,第二遍属实有些坐不住了。
人人不想做左坤,但人人皆是左坤。
朋友两人在车里听着名为《NB克拉斯》的hiphop讲着脏话,让我回想起朋友们抱着酒瓶子在桌前畅谈人生的日子。
左坤与老师顶嘴、往车上贴东西,也把我们拉回那段独属于自己的轻狂岁月。
大四的左坤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他有优秀的父母和仗义的哥们儿。
站在人生的节点上,谁又不会迷茫呢?
在经历过现实的拷打后,我们总是又重新出行。
车上放着《地球人》,车窗将左坤的影子分成两半。
一半属于自己,一半被送回世俗的社会。
在被磨平棱角后,再遇到的一切也未必不是好风景。
毕竟无论怎样,你只能是你自己。
青春的我们野马分鬃,尽情驰骋。
再回到原地,也未必不能鹏程万里,扶摇升空。
🌲简介(魏书钧导演):即将大学毕业的阿坤(周游 饰)正站在大学和社会的分水岭上,他像所有急于驰骋的少年一样,迫不及待要好好闯荡一番……这段荒腔走板的日子中,阿坤逐渐意识到了成长的代价和生命的无常。
✅王家卫拍吵架时不拍人脸,拍个杯子。
为什么?
艺术真实,跟生活拉开距离。
•⭕️艺术要跟生活拉开距离,可人生却不是电影,不能一味追求艺术。
年轻时,你一无所有,我仍然可以跟你一起打拼,一起因为一件无聊的事发笑,一起做那些幼稚却让人心动的事。
年轻时的爱情太美好,可却终究被现实打败。
•💙我那么努力地生活,可你呢,让我觉得和你在一起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悲哀。
所有的渐行渐远,都是一个人向前,一个人原地踏步抑或给不到对方前进的希望。
——————✅为什么不要剧本?
电影开始之后,都会有一个它自己的生命。
•⭕️是啊,没有人的人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脚本进行。
可是,一旦你走出那一步,就永远不会有倒带从来的机会。
•💙男主九驾被开罚单,他问能再给一次机会吗?
👮♀️叔叔反问了一句“什么?
”那一刻突然觉得,大学时期挂科尚可重修,犯错尚可原谅,可毕业后的人生就只能被命运推着向前,你犯了错,就只能为此买单。
每个人都是如此,命运不会总是心软,你得知道有些事的边界不可触碰。
——————✅车卖了,男主那肆意、迷茫、任性的青春也结束了。
•⭕️青春是真实的,然而青春过后的人生,无论愿或不愿,都或多或少地披上了伪装。
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再次记起青春里的自己是多么地无畏张狂,然后轻轻翻过那一篇章,告诉自己,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是我不曾后悔的模样。
只是,我再也不是那个蕞初的少年了,我会永远在路上。
•💡🌟八月长安在《你好,旧时光》这本小说中说道,彼时的少年站在成长的尽头,回首过去,一路崎岖早已繁花盛开。
所以,经历本身有时候就足够珍贵,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得到成长,并且逐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聊以纪念那一去不返的青春。
简单来说浪费了人生的一百三十分钟,看完之后只想说退钱。
一百三十分钟也没看出个正经剧情,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东拼西凑,也是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片子获的奖只是演员的奖了。
这部片子大概是零几年的电影的质感(没有说他好的意思),比较粗糙,很多地方明显打光不足,一些转场也毫无逻辑,(也可能是导演自己的复古的艺术风格)。
电影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传统男性凝视下的女性,拜金,虚荣,没有思想而且边缘。
如果说这个电影的主旨是要讽刺社会现实的话那我觉得还挺真实,比如没有实操经验只会讲课的老师,潜规则女演员且巴结别人的导演,喜欢上当吃亏而且挥金如土的实业老板,火得莫名其妙的歌曲和人等等。
但看的过程中好多地方生理性不适,具体如下:(剧透警告)剧情大概就是两个电影学院的录音专业学生开着一辆破车到处瞎转悠,眼高手低,打着寻找自我的名义不好好在学校上课,出去赚钱。
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剧情/台词:1. 跟女朋友说:“你学中文的,穿这么少,怎么不干脆不穿?
”2. 男主(重修)和童童(他的朋友)经常不去上课,上课时也经常在后面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因为他缺课太多不让他参加考试,他和朋友为了报复老师在老师车后面粘了乱七八糟的彩带。
3. 男主因为没钱在家里偷妈妈所在学校的模考题卖给学生,导致妈妈被举报。
4. 在没有驾照的情况下在没有灯的乡村公路飙车而且不开前灯。
5. 酒驾导致驾照被吊销之后童童给他办了假驾照继续开车又被抓了,行政拘留十天,出狱时还取笑狱警。
6. 纱门老板让他卖专辑,卖不出去就和童童一起把剩下的专辑一张一张扔进行驶的火车轮子里7. 拍电影的导演一直各种骚扰电影女主角8. 男主和童童一起去piao的那一段,不好详细描述但是非常油腻恶心9. 最后有一段完全无病呻吟让人脚趾抠地的独白不想多说了,上次看到这种匪夷所思的烂片还是荞麦疯长,那部电影至少还有钟姐的舞蹈和肢体可以欣赏。
有打算看野马分鬃的朋友们,快逃。
不太喜欢这部作品,但是很喜欢这个情节。
前一段是篝火晚会的极致媚俗,后一段是无边夜色下,伊琳独自朝草原深处走去。
左坤在后边开着吉普跟着,他们对视,然后继续前进,然后对视,然后吻在一起。
完全莫名其妙。
在先前内蒙修车厂那场戏里,我们才知道她是个单亲妈妈,才知道她为何一直愿意呆在这个野鸡剧组,被猥琐导演各种骚扰,才知道为何在影片的最后她为了一天的片酬和导演软磨硬泡。
两个绝望的人,在白花花的车前灯里吻在一起。
那个瞬间里似乎草原上的每根草都没命似的燥动。
这倒让我想起了《苏州河》里的那句台词:两个陌生的人坐到了一起,然后呢?
然后当然是爱情。
然后是爱情,然后当然是没有然后。
左坤回车上拿避孕套,伊琳看着他,用母亲式的嘲笑。
这个接吻就像一个奇迹般发生,又好像没有发生。
两个绝望的灵魂相遇,然后各自回到各自的绝望。
草原和吻永恒。
《野马分鬃》正式定档9月3日上映。
和入围FIRST影展时使用的概念海报相比,院线版海报的整体风格更加阴沉,背景是油画的野马,浓烈的色彩就像在粗粝质感的煤炭上晕开,阿坤的上身为前景,他的侧身姿态和野马别无二致,脑后的蓄发和野马的鬓毛一样杂乱无章。
这种隐喻式的二元结构显然是出于符号表达的考虑。
再回过头来看之前的概念海报。
构成大背景的仍然是野马,但不同之处在于,野马在这里表现为抽象的线条勾勒,而不是细致入微的具象描绘。
抽象的视觉呈现往往具有迷惑性,隐而不显的野马更像是一片有坡度的草原,或者说野马已和草原不分你我,融为一体,而前景的元素则从唯一的阿坤增加到阿坤、童童、蒙古包以及吉普车。
阿坤和童童两人背对着吉普车,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佝偻着身躯,他们之间的距离如此疏远,暗示着(主)人-吉普车之间关系的断裂,正是这种断裂构成了贯穿全片的不可抵达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这版海报才是理解《野马分鬃》的正确入口。
作为一名大四毕业生,阿坤理所当然地具有一种青春迷茫的气质。
在他看来,吉普车似乎为他敞开了一条走出困境、通往未来的道路。
拥有一辆自己的吉普车似乎并不难,更何况还是二手的。
但问题在于,阿坤拥有了吉普车,然后呢?
在影片中,几乎没有一次驾驶吉普车是真正愉快的。
车会抛锚、会熄火,还会卡在阴沟里,人的问题就更多了,酒后驾车被吊销执照、想要野合却被安全套搅乱了性致……很显然,阿坤绝不是一个遵守规则的驾驶员,而整部影片的矛盾、断裂和不可抵达都由此而来。
他内心野性暗涌,这和驾驶行为背后那一套规章制度无法相容。
所以说,作为人类的阿坤不会成为野马,也无法成为野马。
事实上,与其说阿坤渴望成为野马,不如说他渴望草原。
草原是一种自由活性的象征,而对于当下的他来说,所谓的自由可能不过是不被能力低下的老师所教导,不过是在剧组录音时拥有屏蔽其他一切杂音的权利,或者只是好好地开个二手车。
但这些自由都不可抵达,其中有大环境的原因,当然也有他自己的问题,这造就了他不知身处何处、不知去往何处的迷茫感,应该说,演员周游将这种感觉诠释得很到位。
周游的气质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夏雨很相似,舒展不开的眼袋,微张的嘴巴,紧收的下颌,行走时随意的姿态,毫不意外,这样的角色开起吉普车来势必会引来很多麻烦。
这些不自由或许都可以被概括为大四毕业生的生活杂碎,如导演魏书钧所说,他要做的绝不是“批判”,而是呈现生活之“真实”。
真实的底色是荒诞,荒诞的背后是一种不可抵达的特性。
这种不可抵达随处可见,课程重修,只好延迟毕业;对网红求而不得,只好转头招妓;导演不在,只好提前杀青。
这些不经意的荒诞让人想起杨德昌。
阿坤驾驶的吉普车就像洋洋手里的相机,车窗是快门,仿佛世界也就是当下看到的那么大。
在影片结尾,阿坤因为假证驾驶被拘留,他的蓄发被剃光。
这场“阉割”仪式之后,他好像成为了一个正常人,于是他轻描淡写地变卖了吉普车,好像他从来不曾是它的主人。
最后的最后,他坐在出租车里,路边的景色和他的形象在车窗上交叠,我们无法辨清他的神情。
恍惚间,车里放起了《地球人》,他做好了告别一切的准备,与这种不可抵达性迎面赶上。
野马分鬃一直是一个期待很久的电影,毕竟入围戛纳很难得,但结果并没有达到我想象中的预期,这里以一个爱好者的身份为大家简单评析一二。
野马分鬃大量使用了黑白灰的构图模式给了我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给了我一种很舒服的观感,这部电影就像一种达达主义的衍射给了一种青年式的防抗。
就像超现实主义的达利一样给了电影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其实关于王家卫不用剧本的影迷笑话让我一乐,黑车膜,公务员考试这种黑色幽默也给我了一种很喜欢的感觉。
里面的假花,关灯开车(一种未知死亡的感觉)计算机诸多细节都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感很深刻
诚然这部电影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但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身为青少年的我本应该同这个左坤这版主人公应该有一些共鸣吧,但结果并非是如此,他给我的感觉是脱离的现实,远离了观众这一本身一个共情的群体,离生活太远。
我想电影叫野马分鬃的原因一是想让左坤同野马形成一个互文,突显出左坤身上的野蛮生长得叛逆感。
导演在故事中一次次的让主角的异常同正常社会的人情世故的"正常“形成矛盾,诸如驾校象征之余传统,左坤象征之余自由。
但这用的手法并不成熟,当种种的不成熟的元素的积累,却给我感觉成为了一种虚妄的叹息,没有给我感觉到共鸣。
导演本身吧左坤这一个社会中本身的元素摘出来以小见大,本无口厚非,左坤有强劲的马力,却无法在城市中得到伸展,说是越野,实际逃脱不了草原的束缚。
入狱是他最终的归宿。
但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地方,导演本身情节刻画过于刻意,所有关于左坤的情节本质完全是为了塑造左坤背后的悲剧,这一个宏观化的符号意象去揭示社会对于自由的揭示,人物本身却无法立足于观众。
其他人物全部扁平化,只为左坤形象作为衬托,无法使我这个青少年信服。
导演本可以用可以更能使人信服的手法,而不是用过于出格不合逻辑的手法反衬出对于自由的向往,像我这样的观众更想看到前半段一个有少年气,看满身不公敢于面对,对于梦想充满热情的少年,而不是后半段不顾一切,行为荒诞的少年。
导演埋好了伏笔,却没有填好坑失去了本身的落脚点,使结尾无法给人一种张力感,看似高超的结局,实则却给我一种拘束模板的方式呈现使青春的叛逆无法提现,也无法感染像左坤一样年纪的自己。
共情,又如何诞生呢?
因此我更愿意称其为一次不完美的反击
文/motion首发于Ifeng电影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DSBACuJneLn-G0186DIzMQ魏书钧无疑是当下华语影坛最受关注的青年导演之一。
其新片《野马分鬃》被戛纳评审称赞“影像风格如空气般自由”,并且“为华语影坛带来新的视角和力量”。
影片在平遥国际影展的亮相同样引起热潮,开场前半小时媒体就排到了电影宫门口,想看的朋友太多,为此工作人员还特意开了备用场,双厅同映。
《野马分鬃》也没有辜负观众的热情。
灵动幽默、技巧成熟、可看性强是我们对这部电影的第一感受。
本片讲述了即将毕业的录音系学生左坤的青春琐事。
拿到驾照的左坤,迅速买了一辆即将报废的二手吉普,原本以为这辆车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可能。
但经济的困窘、烦人的老师、捉摸不透的爱情、不靠谱的剧组拍摄以及可笑的工作经历……鸡毛蒜皮的烦心事儿堆积在一起,把他带到了另一个人生的分岔路口,迅速成长。
这部电影里,青春不再伤痛矫情、顾影自怜,也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懵懂害羞,就像影片中最核心的物件——吉普车。
它不名贵,但足够直接,经得起折腾;它在城市里憋屈,但在公路上畅快。
吉普车也承载了男主角阿坤的欲望和梦想,但它不涉及那些残酷又现实的身份认同,不是有了车才能获得某种身份和地位,而是有了车,似乎就可以远离这个城市,去往远方,获得一个独立的人的自由。
元电影的设计则是影片中另一个亮点。
男主作为一个大四的录音系学生,跟了一个不靠谱的剧组。
导演借着导戏的机会泡妞、摄影师摆谱、导演嘴上大谈艺术实际拖欠劳务、剧组内部毫无羞耻地吹捧……这些桥段为大家提供了不少笑料,也给“拍电影”这件事祛了点魅。
学校里教录音的老师,也是“十年都没跟过组,摸过杆”的资深新人,学院教育也在片中被轻飘飘地揶揄了一番。
影片也用这些幽默的调侃,不动声色地勾勒出男主角阿坤在尚未正式走出校园的状态——他的个性与才华一方面经受着教育机制的限制,一方面又在行当里被专业之外的人事所消耗。
男主的家庭与爱情同样不太平。
母亲自始至终未曾亮相,只有吩咐学生做题的声音。
父亲是个警察,却也没养出一个乖乖仔。
而他与他学中文的女友的情感,则如商场里一个上楼,一个下楼的电梯箱,纵使有缘在青春寂寞的时刻相伴,却避免不了分道扬镳的命运。
有趣的是,影片最后,男主角为了自己的吉普车,进了拘留所,剃掉了长发,以至于最后怅然地一份钱没要将车让给了别人。
并且他得知,这辆临近报废的车到了内蒙,也只能用来牧羊,也未见得比城市自由多少。
这样一部充斥着生活片段的电影,即便看上去散乱,却以相当精妙的视角触及到一个年轻人生活的诸多面向。
其中,社会的规训如何作用于年轻人,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一些怪异、荒诞现象,友情与爱情的复杂与纯粹……都在片中以相对日常的面貌,较为细腻地展示出来。
它不太苦大仇深,也没有轻佻愚蠢,有着华语青春片里不太常见的自由气韵。
即便故事发生在北京,但却没有限于“北京味”的痞气与侃大山(王朔式风格的延续),而是更具当下感的青年状态的展示,具备了跨区域、跨文化的可理解性。
Ifeng电影也在平遥独家专访了魏书钧导演——
年轻、慵懒、一身潮牌,讲话没什么包袱,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与熟悉的人,就会立刻兴奋起来,是魏书钧导演给我们的印象。
说起新片入选戛纳影展,他直言自己不是“戛纳嫡系”,在疫情期间,能以入选的形式出现在戛纳就是非常大的鼓励。
谈起自己的创作经历,他表示自己一路走来相当顺利,并认为电影导演更需要实践磨炼,而非学院教育。
聊到电影本身,他爆料看守所戏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
时代在变化,自己也无意在青春片中负荷太多严肃的社会性表达。
下文为访谈实录整理:谈影展经历:感谢戛纳鼓励,但我不是戛纳嫡系大陆导演比港台导演幸运Ifeng电影:今年戛纳影展变成只公布入选片单,你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
魏书钧:我觉得还挺感谢的,谢谢他们选择了这个片子,就跟阿明(电影中的角色)说的一样,电影开始之后都有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这部电影开始的命运。
因为全球的新冠疫情卫生状况已经超出一个电影能左右的事情了,大家共同面对。
比如说戛纳影展,他们也要面临这样的选择,除了不举办之外,它的片子不算多,可能有的人会选择支持它,有的人会选择在威尼斯放映,或者有的想明年再试试。
但是它(戛纳)还是坚持把这个片单发出来,我觉得是对全世界关注它的人的一个态度。
我也希望我的电影能够在此刻,也不说代表一个华语片,因为还有另外一个华语片也入选。
我只想代表我个人去支持他们,能表态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Ifeng电影:有没有想过不去戛纳,假如去别的电影节可能可以进入正常流程?
魏书钧:我没想过,因为《延边少年》算是戛纳选择了我,包括后来的入选,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Ifeng电影:你有想成为戛纳嫡系的想法吗?
魏书钧:没有那种嫡系的想法,只是说人家帮你推出来了,如果你有一个还不错的片子,我觉得肯定还是要回馈。
这是人之常情,咱们中国人应该更懂,你帮过我,然后我也希望帮你,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是一种支持,是互相的支持。
Ifeng电影:是第一次来平遥吗?
片子反馈怎样?
魏书钧:第一次线下大规模地跟大家见面。
反馈还行,我一开始觉得可能前两天的影评人好像都比较“歹毒”一点,可能大家憋久了,来到一个认真放电影的电影节,大家可能会渴望或期待,标准可能也比较高。
可能有的电影期待已久,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提高标准,不知道大家会怎么看待,没什么概念其实。
Ifeng电影:会想拿奖吗?
魏书钧:没,拿奖就是鼓励。
不拿奖最重要的是放映并且和大家交流。
你知道这个片子的第一站在中国,我们剧组来了好多演员,我能叫的全都叫过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特别好的经验。
其他工种参与电影节是很难的,尤其在这个疫情状况下,多少个国家你都去不了,所以就在这儿(平遥影展)放片,我觉得挺好的。
Ifeng电影:之前拿奖对拍《野马分鬃》有什么帮助吗?
魏书钧:得奖还是鼓励,回来以后确实是在资金上有一些帮助,大家可能开始关注到这一块,比如我的制片人,制片人(柳青伶)她是我的师姐,我们之前很多年都没联络了。
Ifeng电影:你的经历是先演戏,然后拍片就入围影展,之后又拿奖,你觉得自己的起点高吗?
魏书钧:和其他朋友比一下可能顺利,因为大陆其实还有很多创投可以找机会。
但我去香港、台湾,他们45岁之前都叫青年导演,然后大家一般都是有一份工作或者是拍广告,或者为电视台做片子编导,或者是拍纪录片,基本上是靠这些东西去养着自己,有拍电影这样一个奢侈的梦。
他们的创投不会像大陆这么丰富和活跃,就是要拿辅导金,你要拍很好的短片,才有可能有机会拍长片,我觉得他们会更难一点。
在这边,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可能还是比较顺利的,2018年去戛纳,当时《野马分鬃》没开机,然后2019年继续开机,就算顺。
Ifeng电影:今年因为有疫情原因,国外影展很多片都在线上放映,你能接受吗?
魏书钧:我个人觉得,大银幕感受肯定会更好,而且我觉得它限定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咱在电影院看不会快进,在手机看你觉得慢的话可以快进一下,类似于这样的,包括你的观影的环境,可能要上厕所就暂停一下,在大银幕里大概率会看完它。
它的大小,它的信息的能量,还有我们的声音,还有一群人一起注视着一个东西的那个感受,我觉得是小屏幕没法替代的。
谈行业与创作:导演得在实践中炼成自己的电影得在大银幕见人Ifeng电影:电影中对电影教育、电影剧组的调侃,是你有感而发吗?
魏书钧:对,肯定有感而发,就没有体验或者观察,肯定不会想太远。
我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学这个的过程,其实确实有很多类似这种体验。
大家可能听到很多大师说的话都是真理一样的,那个真理并不能具体指导你每一个具体的操作。
在不理解他,或者不能充分理解他的时候,就会出现里面的一些状况,这也是学习中我觉得有必要经历的过程。
Ifeng电影:在国外这种说法很多,吐槽电影教育没有用,四年读电影结果背上学生贷款。
魏书钧:我没在国外上学,我也不太知道这个。
今天看谢飞老师发电影教育改革,我觉得电影实践的部分很重要。
当然理论也重要,但是实际上很多好导演他们是在片场学的,就像导演带着一个助理一样,一个师徒的关系,在片场里面建立的这种学习的过程,确实也是很有帮助的。
Ifeng电影:现在回看,你觉得学校的教育影响你多,还是自己的观影以及实践重要呢?
魏书钧:自己的实践。
其实导演这个事很难教。
比如说你要教一个导演,尤其是做电影,好比说你要教育出一个诗人,他是如何成为诗人,这个是没法教,但我可以教你怎么写字,教你怎么写得工整,教你笔法,这是可以教的。
所以我觉得落到电影教育里面,其实有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比较偏类型的视听的训练教学,还有一些电影史的基础知识,但是真的轮到你自己去独立搞创作,我觉得个人的学习体会占的更多一点。
Ifeng电影:电影里老师教学水平不如男主,有这个真实情况吗?
魏书钧:我在录音课的时候没有,我的录音老师挺好的。
在别的专业课上会有类似的。
比如我是09级的,可能认识一个95级的师姐,她上学的时候看的PPT跟我老师用的PPT是一样的。
我会有这样的一种体验,也会有反思。
都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今天你提到的新的东西还不太了解,他说经验是一成不变的。
Ifeng电影:电影里呈现的电影拍摄过程、录音过程是很职业性的,对有的观众来说可能不好接受,你会考虑这个问题吗?
魏书钧:想过这个问题,但我后来觉得没有什么特别难理解的,就是录音、举杆。
左坤(男主角)不也跟童总(男二号)解释,开机说话,关机就好了。
就像我们现在用手机录音也是开机说话,关机好了,我觉得还是相对通俗的。
Ifeng电影:你的电影里有很多生活化但同时很搞笑、尴尬的点,这个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魏书钧:我会记,我看到好玩的会记,然后我看到微博上有特别逗的视频,我也会标记一下。
写剧本的时候,可能聊聊,特别有意思,一些事儿谁经历了,然后我们就想这个事儿能用吗?
或者是跟我们这有关联吗?
就会有这种。
Ifeng电影:电影最后左坤进看守所的段落很精彩,你为此做了什么准备?
魏书钧:做了一些背调。
我真实经历里面有一次是因为无证驾驶然后被拘留了,在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有三五天。
Ifeng电影:看守所也练野马分鬃(太极拳招式)?
魏书钧:没有,野马分鬃是我在网上看的一个照片。
警察带着一帮犯人练太极拳,因为太极拳就是养生,而且可能是有什么节日,然后犯人要表演这个节目给领导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觉得这个事对于阿坤那个角色来说是有冲击的,本来是一个学生,你应该在学校里边或是出去工作,但是你怎么轮落到这个地步。
谈影片:选择北京拍是想要城市感拍片不是先从批判角度出发Ifeng电影:电影里CUE到了王家卫、侯孝贤、洪常秀三位导演,你更喜欢谁?
会想致敬吗?
魏书钧:侯导《风柜来的人》我看了很多遍,但没有说具体到一个比如说技术手段或者具体场景的参考。
可能原来看他的片子看的比较多。
有的影评人写看《野马分鬃》,让他想起了侯导的一些片子,或者有人说想起杨德昌的片子,这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说我很喜欢,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点什么,在拍的时候就呈现了一部分类似的气氛。
Ifeng电影:国外的青春片有一种是coming-of-age film,例如《伯德小姐》,讲十七八岁的故事,但你展示的是大学毕业的阶段,这是因为咱们比较晚熟吗?
魏书钧:可能是吧,我觉得这和我们的独立意识有关。
独立生活可能还是上大学才开始,才离开家住。
咱们这个环境里面可能会更普遍的更晚才开始接触到外面的社会,才有这种反思。
Ifeng电影:电影里出现了视点的分散,之前一直是跟着男主的,但中间突然有一段转到童总破处的情节?
魏书钧:对,我们剪辑的时候也有人提出类似的这个想法。
在我看来,周游饰演的阿坤是男一号,但其实我拍了很多群像戏,至少我觉得他和童总应该是并列的,他们对这部电影的重要程度来说是并列的。
可能戏份是有多少,或者线索我们会跟着阿坤更多一点,但我觉得他(童总)非常聪明,而且我挺想拍那场戏的,所以就把他放了,但确实有人像你一样提过这个事儿。
Ifeng电影:结尾直接用野马的画面,然后配上阿坤比较直接的旁白,你会担心生硬吗?
魏书钧:原本只有音乐和画面,但没有周游的念白。
Ifeng电影:片子130分钟会有人说长吗?
毕竟它就是一个偏日常向的生活流电影。
魏书钧:对,有人会觉得长,我觉得很好,我自己看了。
Ifeng电影:电影里有两个地方,一个北京,一个内蒙,选择在北京这个城市拍摄有什么考虑?
魏书钧:没有特别考虑,大概定位这是两个在城市里生活孩子的样子,我们不是一个四线城市,相对大一点的城市,没有对准地标。
Ifeng电影:你的电影让我想到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也是拍北京,也是一个少年和车的关系,但是他就拍得比较苦大仇深,会想反映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但是这部电影就很轻巧,对抗的东西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存在。
魏书钧:对,时代不一样了。
我没有严肃地想批评一个什么事儿,可能这里面,比如呈现一些他上学的过程,包括他们拍戏的过程,会有一些荒诞的东西。
但我觉得发现荒诞本身,意味着有一种尝试,这个尝试本身是值得思考的,这个对于我们的电影来说就足够了。
我们不是以一个批判的角度作为出发,或者说作为一个先行去创作的。
本来写个短评的,一下子超字数了。
看豆瓣评分和影展的战绩,两者对比,挺有意思的。
某种程度上,豆瓣其实变得主流了,毕竟之前的年轻一代,长大了,或者说世俗了。
盲猜下,喜欢的人都喜欢迷惘一代,都喜欢麦田守望者吧。
不喜欢的,看评论还是讨论道德的居多,三观不合,厌女、撸sir之类。
我自己观影体验不好的是,代入感不够,看着男主刚开始觉得是毕业多年了,或者混迹社会多年,老是没拿到毕业证的那种,所以对这种吊儿郎当,不靠谱的行为也没太多好感,当然问题可能出在我这边,毕竟谁让奔四的人还点开这青春电影,还找啥代入感,奔四的中年男人,只有大写的责任,开车超速都严格控制在10%。
其实这事放在大学生和社会新鲜人身上绝对合理,谁的青春不迷惘,片中看似男主各种不靠谱、瞎折腾,尤其在干练女朋友的衬托下显得突出,但放在同龄人中绝对算得上有想法有主见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更像童童?
至少我当年吧。
年轻人大部分迷惘来自,对周遭世界的鄙视,又不知道出路。
刚刚熟悉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大酱缸,甚至大粪缸。
年轻的时候,大抵是贫穷且衣食无忧的,自然不食人间烟火,看不起任何事情。
片子无处不在的讽刺很有意思,对官僚,对体制,学校的课程不注重实操只要求到场,对拍戏,对考试,对教师,对小时候的艺术兴趣培养,对父母的期望,对社会习俗,对爱情,对人情世故,对青春理想,监狱那场戏挺突破的,这处的野马分鬃比结尾的野马要好。
这些讽刺和自嘲有种少年霍尔顿的感觉。
整体还是有点碎片,冗长了,当然这可能还是前面那种沉浸感不足带来的。
还是推荐吧,就像青春,狗屁倒灶稀碎一地,但谁不想重来过呢?
朵云轩3厅。三星半,有些镜头颇别致,虽然戏里cue王家卫洪尚秀,但让我想到锡兰,尤其是车灯夜行和声音透视,对车内机位的天然推轨运用得饱满,尤见开关顶灯、背景焰火、结尾环车这几场戏,一些细节如导演说话间瞥路过女子、假篝火之类也生动,点题的野马分鬃真没想到……问题也很明显,比如撞见家长上门这种硬巧合推动,整体除了车-马-人的投射外,没有太连贯的立意,终于就是大四的一些碎片,对女性的态度也谈不上现代(有马无马之类的谐音梗没意思)。
太难看了,没有中心思想,纯浪费钱……
电影名字真不错;看到结尾,就像是我高中写作文时发现偏题了,专门在结尾点个题。
啧这片子长处和短板都太显著了…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大体是成熟的 角色内涵也是在线的,但是角色设置却是…有点大病且有时候不符合逻辑的以及…虽然这是一部融合了城市色彩的西部公路片…可是这女性角色的设定也太同质化且没用了吧?没必要拍这么长
又一部厌女电影,当中的男人形象以男主为首全方位展现何为废物。拿洪尚秀开涮挺幼稚的,镜头调度学了侯孝贤贾樟柯的壳,装着无因的反叛。人物不经推敲,女性角色集体垮塌,一些桥段有些烟火气,让人想到钟孟宏的手法,但比起戏中戏,《日以作夜》才是正道做法。(把最后那段独白删了吧,大哥你从头到尾都没有笑与哭的权利)
感觉是近些年最接近《小武》的电影,讲述青年人迷茫,以及社会如何一步一步引导青年人走向灭亡,加入很多对社会的讽刺,自诩艺术家的庸才,歪打正着的暴发户神曲歌手,压榨青年人的社会中坚,还有囚犯摆成的感恩。故事讲的也不错,镜头很有质感,配乐都挺不错,上映一定支持
爽一时,衰一时。好喜欢前半部分,以为是个公路片驾驶我的车,没想到大多只是在北京兜兜转转。豆瓣日历出现在书架上的时候真是快笑出声了我,全片最佳道具!但是后面广播声一出立马就俗了,青年导演也太喜欢用车载广播表达信息了,没有其他媒介了吗!周游好性感哦(如果是安然遇到左坤肯定也会喜欢
就说一个☞最后野马出来文字太多余,正在感受这种调调有人刻意要点睛我反正是会有点烦躁。说故事的方式很喜欢,内容很现实,这很洪尚秀我tm真心笑疯,不了解科班造作之事就同意那警察说的,也是我们普通人的偏见☞酒驾找灵感是吧?然后该扣还是扣。内地需要这样的本子,不是为了在国内畅行,国人喜欢直白,然后大大大!我等也不算清醒之人,睁眼有吃的,精神补足,可以活这一世,不自鄙不意淫,你开心就好,我也开心我自己。
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野还是一个味儿,只是更孬更怂更浑了些。野马不用分鬃,直接头剃了感恩。马的点题很扎实了,最后独白实在多余。导演夸摄影拍的东西“太洪常秀了”,品品这里里外外的皮里阳秋。
弱戏剧叙述,强情感状态。跟着电影进入男主的世界,那种处于青春的尾巴,介于校园-社会的临界点,是驯服前的野马最后的叛逆。结尾到最后的强意象表达,反而成为了败笔。#3.5
拍你厌恶的东西不如去拍你真正理解的东西(坐我旁边的情侣这也能亲得下去?) 看完的第二天还是愤怒,这种男性视角的故作忧愁自作聪明的作品,我真是看了就反胃。就算这是我能吃上的最熟的东西,我也知道它是夹生的,是让人恶心的。
#启明会观影节#3.5/10。确实是年轻人拍的电影,视角是对的,就是魏书钧能给拍得这么腻也是让人惊呆了。周游演技真不错,就是魏书钧这剧本写的有点过于离谱了,都是什么奇葩、刻板、烂俗的人物塑造,角色魅力没有也就算了,连故事也是稀烂,整个都在抖机灵,好尬。以之后的眼光来看,他能拍出来《永安镇故事集》和《河边的错误》,给他颁个最快进步导演奖也不为过。
大四男还在犯法想去大草原,女的已经努力赚钱想带父亲去香港。
30分钟,导演不但极其自恋,还厌女。他可能单亲没有妈妈,也没有爱过任何一个女人,他完全不了解女人作为一个人的思维存在,总之他电影里的女人就好像从什么垃圾国产片里拿来粘贴的纸片模型一样,摆设工具,而且是极其负面的工具。剧本真是学生水平,导演对世界没有自己的一套三观和看法,只是迷迷糊糊地堆积自己似有所感实际又雾里看花的生活经历,这样拍电影能拍几部? @2022-09-09 19:40:03
吹了这么久,没想到是个烂片🌝
某种程度上是种当下变异的「致敬」式「麦田捕手」,主角时常的「忽然爆发」如同「青少年精神病」那样是非成熟状态对世界的对抗,他的愤怒和「混沌」都是一种原始的破坏力,对秩序的漠视和破坏,但终究还是进入了一种「空洞哲学」式的死胡同。
一个王家卫,一个洪常秀,这两人对中国电影害人不浅。尤其后者还是一个韩国人,我发现很多人比韩国人都懂经,尽管他们除了会说西巴,就什么也不会了。
格调低俗,表达肤浅。看似在讽刺电影圈和艺术圈乱象,对主人公的种种傻逼行为还透露着浓浓的自恋。小胖的人物设定也让觉得充满了恶意,更别说里面所有的女性角色了。我看到草地那场戏在心里默默祈祷千万不要让依琳和男主角发生什么狗血,为什么男导演总觉得女人不开心就要亲男人啊??!🆘
3.5星。在《野马分鬃》里看到了熟悉的母校,更看到一股拍电影需要的聪明劲儿,魏书钧未来可期。
因为囧妹的职业就是录音师所以对这部电影翘首以盼,本想的是看影视专业学生如何追逐梦想的靠谱故事没想到还是失望了。几乎没办法对左坤这个人物有所共情,“车子被卖了之后失去了笑和哭的权力。”这是什么可怕的疼痛台词啊。你不能理解一个其实专业上乘家庭不差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观众也不懂他在追求啥,到底是谁阻碍了他。更像是交通大队执法纪录片,啊!原来阻碍你的是越野车。演技最好的是郑英辰演的芝芝,很能理解这个角色的心态转变。如果非要说有个女朋友,其实是那个胖子。最后,李梦演了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