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认为自己的人生比她的更有价值”——这是片中女主角在发现真相时说的一句话。
确实,怎么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如希杰所想的,在新闻界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深度调查记者?
如马丁希望的,从一名高级检察官顺利荣登州长的位置,在官场平步青云?
诚然,这些都无可厚非,每个人的追求和目标本来就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随意把别人的人生也作为计划安排在内,作为他们实现自己所谓人生价值的一块筹码。
上学的时候经常讲“无私的奉献,无悔的付出”,可现实生活却教会人们更多的是等价交换,做什么事都要先用心中的那把尺子量一量,是否有利可图,即使无利可图,也不能吃了亏。
付出和收获成正比,是最普遍的价值观念,对等的时候可能还比较平衡,但一旦出现平衡的失调,自私的本性就会显露,做事难免有失公允。
就象《罗生门》中粉墨登场的案件人物,为什么每个人都在说谎,就是为了掩饰否定自己的一面,所以,虽然有些人觉得这部影片急剧逆转的结尾有些不合乎逻辑,但却从一定层面上揭露出了人性的弱点。
我们是凡人,可能永远做不到无私、无悔,但求在人生天秤失衡的时候,能够多想一想别人的人生也具有的价值,不要让自私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记者男主发现大律师通过伪造DNA治罪而声名鹊起,联合好友一起假装无头案件杀人犯引诱律师上钩,律师手段强硬杀死男主好友,男主面临死刑,男主女友律师手下为其挺身而出找出证据为其翻案,在黑人警官协助下将律师绳之以法。
最后女主发现其实男主真的是杀人犯,当年男主伪造获奖作品的女主角来勒索他,他设计杀了她,并做成无辜者的状态,以此来扳倒律师。
女主伤心报警,男主被抓。
你们想要的到底是绝妙的口味,还是仅仅是要那个品牌而已?
这个不是安德鲁·本森的DNA的几率是60亿分之一。
我不是妄想,只是希望。
区检察官从来不打没胜算的官司。
我还是想恭维你一句——领带很有型。
我脱掉衣服之后说的所有话,都是秘密。
“你在开玩笑吧?
”“现在是我人生中最严肃的时刻。
”这就是我们的梦想,要么实现它,要么放弃它。
如果你百分之百肯定被告是有罪的,那么陪审团无论如何都会相信你。
倘若你有一点点的疑虑,你就会失去他们的支持,如同沙子从指缝溜走。
这很神奇,他们能嗅出你的疑虑,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她钱包里全是安全套,估计她的大多数客户是白人——因为这些安全套都是普通码。
“现在能给我一张收据吗?
”“不行。
”“为什么?
”“因为我没卖过你这个。
”“带着鼻环打喷嚏的话,会怎样?
”“鼻环会沾上鼻涕!
”这闻起来就像个证物盒,放在了其他所有未解决凶案的证物盒的旁边,我讨厌这味道。
我无法忍受你一个人赢得普利兹奖。
我一般的样子你都拍不到,更不用说最好的一面了。
你要庄严地发誓,你所说的都是真话,那样上帝才会帮你。
我求你不要相信我任何事,而是亲自去找出真相。
“如果事实对我不利,我怎么会请求你去找出真相?
”“因为你已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噢,艾拉,你大错特错了,我还有你可以失去。
”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珍贵。
没有什么好庆祝的,两条生命即将失去,一条被截短了,一条被浪费了。
在犯罪现场被拍照之后,还怎么可能在犯罪现场制造伪证?
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
即使是批次生产的同款相机,它们的噪点模式也是不同的,每个都有细微的差别,这就像是数字指纹。
你没有被宣告无罪,他们宣布的只是原审判无效。
知道吗?
我现在只想说一件事——去你的!
观影过程很奇妙,开始和结尾反倒平淡无奇,倒是中间过程稍微有点悬疑的成分,本片硬伤较多,如果不想深究只为打发时间,可以看看,至于演技嘛,一个卖脸,一个卖身材,一个吃老本,就那么回事吧。
不过在这个剧本荒的年代,这已经算不错的了。
故事性不差,可以说双重悬念的设计,又一部一石二鸟剧情片。
遗憾在于缺乏了少许细节的刻画,镜头的切换有点像是美剧的风格,有点点乱不太沉稳,结尾虽出乎意料,但张力不够,翻案的过程也显得过于简单。
亮点还是老道格拉斯,演技没得说。
最后结局有反转还蛮惊喜,但也有bug。
前面剧情还可以,除了道格拉斯,其他都是没见过的生面孔,演技功底撑不起来。
悬疑片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片种,这片子不算特悬疑,犯罪剧情片差不多。
本以为是一个英雄美女幸福生活在一起的俗套结局,没想到最后3分钟才是电影的精华所在。
不过还是有瑕疵,CJ如何犯下不留丝毫证据的谋杀案,作案工具可以提前准备但目击者和狗又是如何安排,重要物证为何只留下一份备份,购买物品时为何不使用现金而使用信用卡,如果不是种种差错艾拉也不会卷入调查从而发现真相。
即使是刻意设置的情节也需要给观众提供这种情况发生的充足理由。
女主角不错,my style
影片分三层,第一层:男主角怀疑检察官在因政治需要在证物上作假;第二层:男主角因工作需要被冤枉杀人;第三层:男主角杀人,继而设计检察官,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
但是,天网恢恢。
情节设计扣人心弦,合情合理。
在观看时,认为第一层太简单,不会随便达成目的,重点关注都是在第二层,而最终让人唏嘘的是第三层。
呵呵,不过,跟盗梦空间比还少了两层。
对于60年代的小说而言,编剧已经是非常棒的了
本片原本是典型的好莱坞风格。
有热血鲁莽的男主角、正直勇敢的女友、忠诚的死党,还有阴险的检察官和帮凶。
故事情节紧张刺激,如果最后再来个大团圆结局,对我来说也算是一次愉快的观影经历。
最后5分钟全片却来了个大逆转,这个逆转的确增加了影片的深度,对社会的虚假阴暗进行了深刻的诠释。
这种颠覆性结局的以往的电影已经看过很多次了,而且经常带来意外的惊喜,但这次的结局我却实在不喜欢。
首先,女主角突然由男主角的守护者变成掘墓人,在致男友于死地时当机立断,没有一分一毫的犹豫,性格变得一味追求法律的正义而显得过分冷酷,将影片仅存的一丝温情消磨殆尽。
当然这本就是影片要表达的意图,可惜男主角的表现又使影片CULT不起来。
如果要做一部CULT片,男主角显然应该是个心思缜密的腹黑,而且要在最后时刻进行逆转,男主角的智商和行事一定得撑得住场面才行。
可是男主角的行为却相当稚嫩。
自己轻易地涉嫌犯难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被轻易识破,反被算计,险些被执行死刑。
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把别人想的太傻,事前不做万全准备不做最坏打算,事后才茫然失措,这些都说明男主角是一个热血鲁莽且心机不深的人。
最后的颠覆性结局使得稚嫩的男主角的行为变得不合常理而显得有些诡异。
表面上看,男主角的做法一箭双雕,即打击了检察官又以攻为守地保全了自己,其实却使自己的罪行被识破由偶然变成了必然。
对于罪犯来说,逃避制裁最好的方法是使自己始终处于警方怀疑对象之外,男主角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他杀死妓女可能属于冲动作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但由于妓女的职业特殊社会关系复杂,所以警方怀疑的最大可能就是抢劫杀人,其他的可能性也太多,根本没时间怀疑到男主角头上。
妓女一般都是独身一人,没人关心过问,经常死了也没人知道,而且晚上工作,被人召之即来,随便带到冷僻的地方杀掉,找不出任何因果关系,所以这种案子是很难破的,警方恐怕也没有多少破案的信心。
男主角和妓女的交易已经事隔多年,如果居然还会有知情者举报,那只能说男主角点背为冲动作案付出代价,至于通过他多年前的获奖作品上的一个手部特写镜头就将两个独立事件联系起来,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男主角被警方发现是个小概率事件,凭这个推测出的因果关系被定罪恐怕是小概率中的小概率事件了(毁灭犯罪证据、制造不在场证据之类的事情就不多说),男主角基本上可以安枕无忧的。
造成最终杯具结果的,就是男主角主动去和自己犯的案子扯上了关系。
且不说检察官歪打正着把他定了罪,退一万步讲,就算法庭上的较量真如男主角预想的,将检查官日翻,自己被无罪释放,名声大振。
实际上,他收买妓女做假报道的事情与这起案件之间的联系已经大大增加了,被人发现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
女主角最后发现真相不是偶然,正是由于专注于案件和男主角的报道,才发现了尸体手部装饰与报道中的女人相同。
可以想见,假如男主角保持低调安分守己,不与案件产生联系,女主角就凭看过男主角的获奖报道,发现真相的机会能有多大?
从犯罪心理的角度,罪犯怕被发现,肯定是倾向于逃离警察的视线,回避自己做的案件,真会有人像男主角这么傻吗?
从表现为对现实的抽象化上讲,本片还真是一部表现主义的作品。
要说本片的教育意义,从男主角的角度,是不要让任何人抓住自己做坏事的把柄,即使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妓女,有一天也可能会以此威胁你;从妓女的角度,是不要以为使用釜底抽薪的手段可以成功敲诈别人,如果是致命的威胁,别人不会给你钱,而会要你的命。
如果检察官马丁事后得知记者希杰因谋杀被捕,一定会找机会和他见面,并送上一句:其实你我是同类人,都是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的人!
电影剧本是一部标准的悬疑剧本,反转再反转,悬疑加悬疑!
希杰为了摆脱妓女的纠缠,想出一石两鸟的妙计,杀人后带上朋友做证人来购买案件中的物证并录像,既可以洗脱罪名,还可以证明马丁是的错误,但此计被老辣的马丁识破,被将希杰送入狱中等待死刑,关键时刻希杰女友找到关键证据解救了希杰,但同样也是她再次识破希杰的骗局而报警!
但电影中有一处小BUG,就是艾拉在停车场被壮汉用汽车追逐时,警察还看不到他有意图杀死艾拉吧,直接连开几枪杀死壮汉,逻辑上有此牵强!
不过整体而言,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悬疑电影!
《高度怀疑》应该算是最后3分钟最精彩了!
因为有所期待,倒不觉的有多么的精彩。
就最后3分钟,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男一太阴险、黑暗了。
真怕他动了邪念杀了女一,还好。
女一足够聪明理智!
没给他机会!
简单说下几个角色。
1,道格拉斯饰演的检察官:可能对道格拉斯有好感,觉得他挺惨的!
如果他判的都真是凶手,那么也没什么。
不过他的确妨碍了司法公正,在美国是绝对不行的。
犯了信誉问题的大忌。
2,男一,太坏了。
利用、欺骗女人。
无论哪个女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男人吧。
尤其太黑暗。
搞欺骗获奖,被人缠上,到蓄意谋杀,最后利用道格拉斯的错误,把他自己这个真杀人犯变成揭露丑恶检察官的大英雄!
顺便,他还可以那个普利策---真是名利双收!
他实在太聪明了!
在这点上,我倒觉得男一笔道格拉斯狠毒了!
但有一点他的确笨了。
庭审的时候,道格拉斯问他,“即使你保留了所有的小票,但是这能证明这条裤子,就是犯罪现场的那条么?!
”这个时候道格拉斯最帅了!
的确,你有了小票,但裤子、鞋子都没标记,你怎么证明,你不是犯罪当天的那条呢?!
男一当时觉得傻X了!
姜还是老的辣。
3,接下来来说说女猪。
绝对不是第一眼美女。
但是穿职业装很有范!
慢慢看就喜欢了。
嘴巴特漂亮。
--个人是外貌协会的。
但是感情上太容易被骗了。
男一接触他的时候明显有目的,他却没发现。
lz都看出来了。
后来监狱也是,男一明显表示他是有计划的。
他居然还不觉得他有问题。
至少该想,这个男人好复杂啊!
这类的吧。
最后还帮男朋友洗刷了罪名!
好在他很敏感,也很聪明,懂的抓住细微的线索。
发现了男一的秘密。
这里是个人觉得最好的。
女主聪明的发现--打电话--再次验证--跟男一对峙,正在男一快发飙的时候警察来了。
结束的干脆。
没有那种,女主被挟持,之类的烂剧情,见好就收!
女主也够坚强、冷静的!
发生这种事情,这么淡定!
女强人!
最后,要讲的是,还好第一次入狱,男一是无效审判被释放,如果是无罪的话,我就遗憾了!
虽然不能二审,但是也不代表法律认同他是无罪的!
观众们可以叹口气了。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3.5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0421北影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