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DVD碟在好几家音像店都是大摞的堆积,不用问店家,就知道它的命运同老徐的那本博客书一样,与其热闹的博客形成鲜明对比,问津的人鲜有。
老徐在拍这片子时大概也想到了最后会死得很惨,但她没为赢得票房在媒体面前使劲糟蹋自己,从而再次成功与那些知名美女明星拉开不小的距离,离真正的艺术家又靠近了一步。
同时,观众的不买账或多或少又一次证明了大家多么喜欢自欺欺人,明明是脑袋琢磨事的功能日渐退化,却还偏说老徐的电影太文艺,看不懂。
何况,无人问津不代表片子就糟,小众与否也更是要相对来看。
如果从单调狭窄的电影空间,略略极端的拍摄手法,以及老徐和韩童生两个人聊的那些影射娱乐圈混乱的事上来说,这片子确实有些小众,让人提不起精神。
但如果我们能稍微留点心,会发现电影所表达的东西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有关。
老徐说“我不拍别人看不懂的电影”并非为了把观众哄进电影院,影片的确不是那种应景的热闹之作,可是其中的力量要靠耐心才能寻到。
当老徐和韩童生跳出原来被宥的演员与导演身份,索性敞开来谈不准备再拍下去的电视剧的本子时,原本压抑的矛盾也跳上了桌面。
导演发现原来自己的民主公正,在演员这头不过是表面装样的自大狂——这样直接的碰撞多少有点杨德昌电影的味道,人与人交往时都在装虽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事,但如果真捅破那层窗户纸,全然接受在对方心中原来龌龊到了不堪的形象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搞不好就会崩溃。
如果说有不足之处,该是结尾女主角在所谓的强调重现生活原状的“理论”下让导演将那些丑恶的面孔全从剧本里删了去,只留下她自己,还反问一句“这不就是现实吗?
你原来的梦想是什么?
”这说明老徐还不够残忍(或者说老了的编剧王朔失去了在《动物凶猛》里的那股劲)。
本来英文片名“Dreams may come”里的“may”特别有味道,它能很好的说明生活原本要比电视剧还要恶心,这样一搞,反给人装纯装B的嫌疑。
明明是王朔制造,结果我看一批人还说什么老徐作品。
靠,豆瓣里不着调的人越来越多了,素质降得厉害!
懂不懂的都人五人六的来两句,到是严体了言论自由。
就这电影,这手法,没人家王朔的本子,老徐能拍吗?
从头到尾,就在一个屋子里,场景没换过,就凭两个人言语支撑,这么长且吸引人的小品,相声,段子,别人谁能写出来??
编剧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人家王朔是因为跟老徐铁,才给了她这么个本子,说老徐作品的人都看过小说没有?
没有的,去《我的千岁寒》里好好补补。
人家王朔那都是成熟的物件了,换他妈的张纪中也能拍出来!
另外,那些说不好看的我也不能怪你们,就没有一部电影能是人人叫好的。
文化,教育。。。
人人不相同。
口味各异很正常。
但不能说你觉得不好的就是臭狗屎。
这片子就是给北京人看的,因为玩的就是北京话。
而且还要是北京小知识分子看,大文化人不看,他们估计都跳着脚的说自己不屑。
所以觉得没劲的你就别叫嚣了,显得你特有文学素养啊?
终于看过《梦想》一片, 首先我要说,这不是一部电影, 如果把图像去掉, 依然不会对这部作品有任何损害。
这仍是王朔的一部小说, 如果没看过该片,我强烈建议看一下。
片中有太多的欲言又止,且话又密, 最理想是买碟在家看。
但这部作品仍然是王朔的一部杰作, 该片王朔的印记太重, 已经完全看不到导演在哪。
在看片的时候我时常会把片中的导演一角置换成王朔, 然后会心一笑。
王朔对现实有思考, 但因缺乏理论, 深度还不够。
因此只能对一些事情进行表面的调侃。
看《八十年代》访谈录中的崔健一段, 也有此感, 他对现实有批判, 但仍是他接触的那个小圈子。
另外,对片尾的处理表示不满, 后面的拖沓完全没必要, 不如以急促的敲门声来结尾。
上一次一个女人由于叙事能力不足,靠旁白勉强把故事说清楚。
而这次旁白不够了,或者说,全是旁白了。
这个剧本惟一合适的地方是舞台,可以说王朔很牛,在狭小的空间里,调侃可以被发挥的无边无际,可以说王朔很牛,但不能说被忽悠得津津有味的部分观众比被忽悠得昏昏欲睡的观众牛。
梦想被吹在了天上,遮住了太阳,再也下不来,看见了阳光,可那不是现实。
老徐还能玩下去吗?
玩多久?
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
老徐就是这样一个票友,在玩票以前,就有很多人认识她,爱她,暗恋她。
现在如此,将来也一样。
《梦想照进现实》——梦想照不进现实 我是冲着编剧王朔才看这片儿的。
整个一片儿就是俩人跟屋里瞎逼胡侃。
徐姑娘主演一电视剧,拍到快一半丫发现自己不爱了,不想演了,半夜里去找导演。
导演听完吓的不轻,当时就惊了,叼一打火机把烟枪都搬出来了。
是吓得不轻,徐姑娘可是剧里的腕儿,她一罢演导演只能玩蛋去。
导演扯着嗓子开聊,聊生活聊梦想聊尊严聊自己,该说的不该说的,想说的不想说的,一股脑都倒出来,变着法儿的说服徐姑娘。
徐姑娘也不示弱,鄙视不满厌烦,一句一句硬梆梆的就往外摔。
呛着呛着导演也急了,大家一起撂挑子。
要说王朔确实是个好编剧,那词儿玩得叫一个溜。
一个来小时,俩人嘴都没闲着。
其中不乏王朔的经典语气说辞,经典的调侃。
还有不少附带各种意象的傻不唧唧的一套一套的长句。
看着老韩说台词时总要一口气上不来的样子我就想笑。
很戏剧化,真的,看着他们胡扯和傻笑,很容易被带进去。
片儿结尾不错。
从窗口透进来黎明的光,响着砰砰的砸门声,两个人对面蹲着不言语,呼吸着没有解决的事实。
小成本制作也不错,省时省力,但要有个好编剧,还得费费嘴皮子。
徐姑娘倒是不错,少年老成。
好像她也不是少年了。
不知单纯少年看了这片儿会作何感想,哈哈。
但愿不是惨不忍睹。
是,导演、演员都不容易。
弄一片儿,想说不好说的,想骂不能骂的,想改变不能改变的,连珠炮似的。
疯了,狂了,笑了,爽了。
别人看着也乐呵,也跟着疯了,狂了,笑了,爽了。
大家也都别装着——当然这说得是别人,不是这片儿的工作人员——还怎么不痛快,咱都把它痛快了。
可这痛快,您也就脑子一热,嘴上一突辘,就跟憋了一连串响屁噼哩啪啦一下子都放了,便秘半个月稀里哗啦一下子都解决了,冲动一通爽了一通,然后呢?
还不是该吃吃,该喝喝,该憋屁还得憋屁,该便秘还是便秘。
都在现实里,梦想不是照进来的,是您求爷爷告奶奶累个臭死拼了老命奔回来的。
奔不出来的那更不必说,找地儿哭去都没心气了。
我不想说什么多透彻,多深刻,这意义那意义的,没必要。
这片儿告诉你什么了你知道么?
麻木。
别想了,想多了累,无非是跟自己较劲。
别人咱不能挤兑,那事得罪人,那挤兑谁呢?
也就挤兑挤兑自个儿了。
咱辛辛苦苦二十年读书,辛辛苦苦找工作,辛辛苦苦谈恋爱,辛辛苦苦结婚生子,辛辛苦苦奉养老人,偶尔还委曲求全的奔奔咱的小理想,咱过的够不易了,别人不找咱的碴就谢天谢地,怎么还能自己挤兑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咱得对得起自个儿。
片儿里有一句说得好:“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谁也别来破坏我的好心情。
”就是。
什么人人平等,世界和平,扯几吧蛋,能奔奔自己的小理想,守住自己的小幸福,您就不错了。
韩童生没让我失望,给我侃了一饱。
老徐就不大搭调了,那味儿怎么就出不来呢?
别告我老徐是北京人,我瞅着不象,台词说的那叫一个不利索没语气瞎给重音。
昨晚在北大看晕晕乎乎的……幸好徐导及时出现,整个会场立马由死气沉沉转入热火朝天…… 片子的风格很喜欢幽闭的房间 两人的对白枯燥不失谐趣!
导演功力不赖,不过也极大地挑战了观众审美疲劳的限度。
电影中这种纯对话形式其实并不新鲜,很自然地令人联想到喋喋不休至大师级别的法国导演侯麦和闲聊乱侃至准大师级别的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半梦半醒的人生》《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
这两位都是对话的狂热爱好者,电影大都是男男女女一场接一场的神聊,而且都“漫不经心”地聊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老徐电影,王朔语文。
”有了王朔,台词变得甚是经典,可那是文学的东西,换作影像,只能落得矫揉造作的境地!
导演自己喜欢的东西罢了!
试想这部电影毕竟小众,其结局只能两种:喜欢的人极其喜欢,讨厌的人极其讨厌!
(和《春田花花》差不多哦?
) 片尾曲还可以啦啦啦啦……
终于看完了《梦想照进现实》,确切的说是听完的,因为期间我几乎没怎么看画面,一直在忙活别的。
这片儿好像是三年前拍的,那会儿我还打算去电影院看呢,不过进去之后却看了同档期的《达芬奇密码》,没让人失望。
搁现在看来,当初的移情别恋还真是一英明的决定。
两年前跟朋友在光合作用喝咖啡的时候,我从一堆书里翻出《我的千岁寒》,把这剧本给看完了,其实挺有意思的。
当时我还没法想象俩人怎么跟说相声似的就把一部电影给玩出来,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拍电影还能有个休息的时间。
这部电影最著名的一个标签就是“拧巴”,这也正是王朔对自己风格的其中一项定义,其实这种标榜会让自己显得特矫情。
不管你把自己往好了还是往坏了说,就像刚流行QQ那会儿,经常看到一些个人说明里写着“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就一坏蛋”、“没啥特别,普通人”、“别惹我,烦着呢”……之类的家伙。
在我看来,这种说辞相当没劲,可是不说自己确实就没啥好说的了,于是几年之后,这个世界上就诞生了非主流,拧巴的终极版出现了。
再说说这部电影吧,一个神经大条的北京妞儿半夜跑去见导演,结果奇迹出现了,俩人就那么聊了一宿,从天黑到天亮,拼命抽烟还不怎么喝水,嗓子真好使。
这种情景我能想象的出来,不过很少有这种光聊天不干别的的可能性,男人在女人面前卖弄嘴皮子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无论过程多么美好多么华丽。
说实话,我得承认我天资愚笨什么都没看明白。
——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
——最黑的地方见。
影片即将结束时正是拂晓,天刚刚亮就有人来执着的敲门招呼导演出发,可是女主角不想演了。
不过至于那人进没进来谁也不知道,如果被发现这俩人在一屋子里,那肯定又是一出戏。
但依旧跟梦想和现实无关。
天亮天黑http://freewu915.blogbus.com/
昨晚看了《梦想照进现实》。
我一直有点儿怯这片子,很担心是两个人摆个桌子没完没了地唠,然后再夹杂一些尽管已经在北京待了快四年而且或许将继续待下去的我都听不懂的北京话儿。
不过在英语逐渐攻陷我的语言思维之时,赶紧拿一部话语量极大的母语电影来反攻,还是极有必要的。
片子挺好的。
说实话。
很多逗乐又让人叹气的话。
比如:“你这是酒后忧郁症。
那不是你,是一漫画。
正常时候,你还是挺好一人,大家都觉得你挺哥们儿的——真的。
”又比如:“男:不奇怪,偶然都是必然和巧她妈生的,早晚有这么一天。
女:巧她妈是谁呀?
男:赶巧。
你是巧儿,谁能给你往家赶呀?
”再比如:“装,不可耻。
装得可耻才可耻。
我强烈建议你观察生活。
某人说他不装,从来没装过,你赶紧上去记住他长什么样,您见到不要脸本人了”以及:“相信幸福存在。
死扛着也要信,否则就只剩死路一条了。
还有今生来世、下辈子见。
梦想不灭,梦想不死,生生世世,做梦的人下辈子也还能遇上,可梦想就是遇不见现实……”最后:“要轻松,要快乐,遇见什么事都是含笑的,多倒霉都一样,生活就是这样的。
”场景也不是就两个人和一个桌子,至少还有沙发,桌子上有汇源果汁,威士忌,两包不知牌子的烟,一堆从“状元娘”买来的吃的,水烟,fan小资的琉璃灯。
两个主角还会边聊天边流窜到厕所附近,电脑桌附近,最后在卧室门前终结,各自做了一连串鬼脸之后面对面用手机短信聊,任凭门外“二处”用各种工具敲门。
看完电影之后的梦里,我梦见自己又一次从高中毕业了。
这次毕业不一样,每个人都能带着自己的桌子和椅子走,所以到处都是半张桌子。
然后看到我病态迷恋的那个人穿着正经的西装,打着红色领带迎面走过来。
梦里的老规矩,他依旧是不认识我的,永远第一眼认不出我的。
这次我长骨气了,大大方方走过去,瞥都没瞥他,倍儿趾高气昂以及扬眉吐气。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功效。
阳光灿烂。
生活,只会越来越好吧。
因为就算生活折腾你,你可以顺着生活折腾自己。
That's the closet thing to crazy.
这部电影就象是一个洋葱, 一层又一层, 掩盖着太多的东西. 最外面那层是一个才女的第三部导演作品, 撕了这一层, 发现里面不过是个北京大妞对生活一厢情愿的撕扯. 再往里, 发现是王朔这个胡同串子在耍贫嘴. 紧贴着贫的是幽默, 紧贴着幽默的是讽刺, 讽刺再往里一层是矫情, 矫情的下面是落寞, 落寞下面是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下面是悲观, 是挥之不去的感伤, 是现实这个洋葱永远都会让你流眼泪, 而梦想永远无法照进来, 只能在最黑的地方见.
这是一部关于老徐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寓言吧。
抛开我对主创的不待见,还真是我最喜欢的话唠类型
啰嗦,烦,没看懂。
台词太贫了!
请告诉我这位全中国最出名的才女的演技在哪儿!!!
编剧有才。。。毕竟是王朔。。。差一点点就五星了。
干唠
考验你的耐心.
说啊说啊
值得一看
觉得你老妈老婆或者老师唠叨就看看介个
老徐最不好的电影
人是如何high的,如何装的,如何演的。
话痨痨。。。
叨叨逼 话痨片儿 朔爷编剧
一百分钟的王朔独白,但总有人乐意听,也屌到不行。
你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最黑的地方见。
一直以为自己的味口也算很杂了,但看起来,还有更小众的电影。。。
太罗嗦了
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