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看《人间四月天》,第一次看。
我想张幼仪是爱着徐志摩的吧,那么惨烈的爱,只是徐志摩一直都不知道罢了。
他不懂张幼仪,以为她嫁给自己是封建理念的受害者。
张幼仪不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她在第一次看到徐志摩的照片时就爱上他了。
从此他便是她的天他的职责,爱他便是她这辈子最大的使命。
可是他瞧不起她。
他对她说:“我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他要离婚,不是因为她不够好,而是因为他要做施行新思想的第一人。
他是诗人,他是自负的诗人,他是狂妄的诗人。
嫁给这样的男人,我替她悲哀。
刘若英演什么都是呆呆的,结婚狂绝对是她最本色的演出。
但是她扮的张幼仪委实让人心疼。
徐志摩在林徽因面前是紧张渴求被肯定的,而林徽因是最聪明的女人,她最清楚诗人只会谈精神恋爱,而梁思成给她的踏实安稳是可遇不可求的。
林徽因是最现实的女人,而之于诗人如徐志摩,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
四月是个让人温暖的季节,风儿从手边轻轻滑过,吹开了花朵,染绿了树梢。
四月值得让我去慢慢怀念一些事,想起某个人,留下一种心情。
在转瞬即逝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和文字的声音。
那些坦诚的语句,挚热的情感,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
我把四月留给了徐志摩,他为四月撒下希望,成就一种银色经典,徐志摩上一片漂泊的黄叶,在旋风里流里失所。
破碎的愿望梗塞他的呼吸,苦恋的轮回放射着赤色的火焰,却绕不尽生前的恋与怨。
优美的诗句写出了他的心情,却道不尽他的复杂情感。
林徽音、张幼仪、陆小曼这三个别样的美丽女子给他留下了生命中最美丽的回忆。
对幼仪,是他伤害最多也亏欠最多的人,如果说他当初离开她是因为年少轻狂。
那么对于陆小曼这个火一样的女子,谁能留得住没踪影的婀娜,让他一次又一次难以自拔。
陆小曼的后半生也许是在孤灯残影下一个人长长的幽叹。
至于他和林徽音这一段缘,似乎除了无奈还是无奈,这个精灵一样的聪慧女子,让他陷入了迷醉的氛围中,像是一座孤岛,在蝶泉的海涛间,在不自主的沉浮…… 她是他心中的信仰,是他的女王。
她为他来到世上,而他为了她永远归去。
离开对他或许是种自由,挣脱尘世俗的囚禁。
他是坠落人间的天使,开外的云彩会为他创造新的康桥。
徐志摩用生命铸就了四月经典的主题曲。
人间四月天,四月自是有情天。
http://www.xiaoshuo.com/jsp/shuping/
我被这角色所吸引,所感染,所感动。
捧洁白的茉莉花,那最初的茉莉花。
那花一样静好的女子那静夜,那朗月,那星空,那康河,那柔波,那长篙......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炽热;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真挚;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勇敢;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真切......这痴,这傻,这醉生梦死......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每个角色都近乎完满。
徽因,如一首散文诗,娓娓道来;宗孟先生,一个“达”字,足以涵盖他的言谈举止;适之,既有兄长的严,又有懂,容。
......这样的人生,这样如泉源般涌出的心底的热,这样坚定的梦与信,痴与醉——沾染了你,也沾染了我。
人生如梦,最不能忘,那一捧洁白的茉莉花。
和那最初的静好。
梦一般,似真似幻。
净颜。
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讲志摩的诗,无意中提到这部电视剧的名字。
“怎么?
你们都没看过?!
”看着全班同学一脸的茫然,她像是吃了一惊。
不知怎么,对这个情景印象很深,《人间四月天》,从此成了一桩心事,一存就是多年。
这份心事,在读了林徽因、徐志摩的诗文后,变得愈发厚重。
虽然一直相信,他们之间,实在只是淡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而绝非世人所妄度的恋人之情。
我们看报告文学,看名人传记,往往是不将其内容全部当真的。
很多时候。
明知其伪而仍读得津津有味,似是煞有介事,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阅读心理,欣赏感受,至于这样的心理和感受具体是什么,却是因人而异的。
人间四月天,是说不出的美好。
总以为,以之命名的剧目,也不会相差太远。
寒假里,终于看了这部期待多年的电视剧,远没有预料之中的兴致。
这种感觉,也不能说是失望,只是近乎于失落。
五年中,每每念及其中的剧情,总是尽自己所能的去想象,在思维跑马似的驰骋。
五年,一个人可以尽其所能地燃烧她的热忱,绽放她的激情,也可以让激情的花朵枯萎,幻想消逝成一缕轻烟。
是以前想得太好,期待太高,还是现在已经无所可想,无所可期?
演员已经尽力了,至少,在我这个外行人的眼中是无可挑剔。
尽管也有人指出周迅灵气不足,伊能静风情不够。
我想,这也是不可勉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林徽因。
每个人眼中的徐志摩,也仅仅是自己所见的那个徐志摩。
而现实中的他们,早已风化成历史的记忆,岁月的传说。
《围城》里,钱钟书曾借方鸿渐之口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近来常觉,读书看戏的情形,也大抵与此类似。
写于2010年2月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不记得是在哪个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女子如何历经磨难来维持挽救自己的婚姻,未果之后,又如何独立坚强的在商场上打拼。
文章似乎是这个女子的一个晚辈写的。
末尾一段,写的是后人们翻阅这个女子当年的日记,才惊讶这张波澜不惊的面孔下,曾经藏着一颗多么火热的内心。
文章中间插的一张照片。
过了好几年之后,我才知道,照片上的那个男子,就是徐志摩;而女子,叫做张幼仪。
他们婚姻没有维持几年。
无疑的,徐志摩觉得很痛苦,因为他必须和一个不爱的女人一起生活。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而在他心中,张幼仪的灵魂显然不能和他的灵魂作伴。
“乡下土包子”,这大概是他们整个婚姻期间,丈夫对于妻子的总体印象吧。
从结婚到徐出国,他们之间少有交流。
临行前,徐对张说的嘱咐也是“家里的事情,你要多担待”,而并不曾因为自己出国不能共同照顾老人和孩子,而对妻子说一句温暖贴心的话。
而张呢,大概从一开始,她的父母想要将她许配给徐家,她就已经认定自己的徐家的媳妇了。
当徐志摩登门,姐妹们说徐是”四只眼睛“时,幼仪简单的一句”哪有……”就已经暴露了她的对徐的所有情感。
少女的情怀,莫过于此。
正因为欲说还休,感情才会显得如此的纯真可爱。
人说徐志摩崇尚自由和爱,和张幼仪的婚姻让他觉得自己置身枷锁,然而他却从没想过张的思想和感受。
当公公对于要送自己去英国陪读表示歉疚时,幼仪迫不及待地申明自己不怕吃苦。
刘若英的表情,酷似当年《日落紫禁城》里的吟儿,难掩自己内心的期待和喜悦。
丈夫不喜欢自己,从结婚一开始就如此。
实际上或许反而是丈夫出国后,自己在这深宅大院里面,才能够得以多少的舒展。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是自己的丈夫,“即使你不爱我,我也可以……我也可以的”,他是自己赖以依存的根本,是生命的全部支柱,她怎么会不想念他,不想见到他呢?
然而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可怕。
她刚下船踏上英国的土地,全然不像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少奶奶来探望自己的丈夫,倒像是一个孤儿被扔在野兽出没的孤岛上,心中全是恐惧。
她用头巾把自己包裹起来,像是做错了什么怕被人发现。
语言不通加上奇装异服,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变得畏首畏尾。
他终于来了,在人群的后面。
她猛地把头巾扯了下来,然而这只是个忘情的举动,她忘了,丈夫不喜欢她。
她或许期待一个拥抱,或许期待一句“辛苦了”,相信他的任何一个举动或是一句话,都会换来她的泪如雨下。
然而什么都没有,他只是提起了箱子,扭了一下头,让她跟着走。
而跟着走,也让她的所有情感,被迫沉寂在了身后冰冷的海水中。
伦敦的钟声也让人害怕,当当的,不慌不忙的,仿佛在提醒她这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而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唯一的依靠也就是身边这个冷漠的丈夫。
她将头抵在丈夫的后颈,而当他转身伸开臂腕将她揽入怀中的那一刻,她一定是幸福的,也是感到温暖的。
而那一幕,连外人看了也会觉得窝心。
这大概是整部戏中,为数不多的让人觉得徐还对张有一点点温存的画面吧。
有人评论说幼仪不知道怎样和丈夫沟通,看到他坐在留学生会馆的楼梯上不愿进家门,也是束手无策。
然而当我看到刘若英探头探脑的从房间里出来,又目瞪口呆的看到他痛苦的坐在楼梯上的时候,那痛苦无奈的伴乐和着奶茶几乎是要夺眶而出的眼泪,让我深深的相信他们之间真的没有办法沟通。
沟通的前提大概是双方要平等,都要怀揣有解决问题的愿望。
但是对于徐来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离婚。
既然眼前的这个妻子不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又有什么必要沟通呢?
如果当时有“冷暴力”之说,那么徐无疑是工工整整地诠释了这个词。
梁启超曾因为徐的离婚给这位学生去信说”人类本以同情心而自贵于万物,义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婚姻不但讲‘情’,还要讲‘义’。
”然而具体说来,徐志摩对于原配夫人,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两点。
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妻子的感受,也从来没有尽到做丈夫的义务。
在妻子刚刚生下二儿子,徐要签离婚协议的时候,慷慨激昂的发泄了自己的痛苦: 他没有给林徽因一个承诺,他没有对林徽因尽到责任,他为此整日精神恍惚,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业。
彼时幼仪已经是泪眼模糊,她反问道,“那么你对我的责任又是什么?
”她当时的眼泪,必然是痛,是怨,是恨,又是屈辱。
眼前这个人,自己原本的生活和精神支柱,却因为另外一个女人寝食难安。
而她作为原配夫人,已然卑微到尘埃。
徐听说前妻要办女子学校,夸赞说这是中国第一人,张扬起眉眼说道,我可真无心做这第一人啊。
如果有选择,她真的不想做什么第一人,特别是中国离婚的第一人。
可是当唯一的依靠不再,她必须要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交待的时候,她的智慧和坚韧,真正成就了她。
徐劝他回国,张平静的回道,“你没想过回国这条路对我有多长,有多难。
”作为中国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她究竟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才能下决心踩上回国的甲板呢?面对徐志摩狂热执着的追求,林徽因的一句话彰显了她平静的决心:“道德是人们心中的一把尺,是人们自尊的根本。
”所以她就是林徽因,她才是林徽因。
她的智商高的可以在诸多个学科都有建树,气质佳的让无数个男人为他着迷,然而真正让她为今天的我们所熟识的,应该是她的理智。
她不会为了一段感情而为人指点,她要寻找并且也有能力找到一个完完整整的幸福生活。
而徐志摩之所以对林徽因终生年年不忘,我相信,除了林固有的容貌才华气质之外,还因为徐志摩已经为她付出了很多。
太容易得到的,不值得珍惜,正如徐志摩对于张幼仪。
而反之,费劲周折却得不到的,必然珍惜,正如徐志摩对于林徽因。
他为林徽因离婚,背负了父母师长朋友的指责;他为林徽因回国,中止了在英国的学业。
然而他却仍然得不到她,因为她是林徽因,她要挽着自尊从容的面对生活。
付出了太多却得不到,那么此时他心里面暗自期待一个对自己的认可吧。
这个认可来自于陆小曼,一个“要是今天见不到你我就会死”的美丽女子。
依旧是困难重重,但是不一样的是,这次是两个人共同努力,所以哪怕有双方父母的不待见,老师的责骂,他们都要坚持在一起。
或许对于徐志摩来说,这次来之不易的婚姻,不仅让他收获到了自由和爱,能和一个时髦现代的女子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能从这场婚姻中得到一个肯定,对于他努力付出的肯定。
只是不知道,因为娇妻挥金如土,家里经济捉襟见肘的时候,在陆小曼因为胃疼吸食鸦片,和翁瑞午整日混在一起,徐志摩不得不说 “要想贯彻一份爱,自欺有的时候也是难免的“ 的时候,他在怀念林徽因的时候,有没有多多少少思念一点张幼仪。
徐志摩在求张幼仪回家主持母亲的丧事时对张说 “我对你永远有一份关心,我也希望你知道。
“ 张回答:”这些话,要是早几年讲该多好。
“往事如烟。
在上海的日子,他们对外说对方是朋友。
或许徐志摩真的是将前妻当作朋友了,但是深入幼仪的内心,她一直还在爱着他。
当徐的飞机失事,她对徐父说 “让八弟带着阿欢,把咱们的志摩接回来“。
如同少女时候的那句”哪有……”一样,她又在不动声色的讲述着她对他全部的爱。
这份爱让她默默的以朋友的名分关心着他,照顾着公婆和孩子。
感谢王蕙玲老师出色的编剧,让我们从精彩的台词里领略人物的情感。
也感谢四位主演充满感情的演绎,让我们眼前能重现当年的爱恨情仇。
对于历史人物,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理解,不能苛求。
黄磊演的徐志摩,他也冷漠,对幼仪也没有应有的责任心,但是他也无奈,也热情;周迅演的林徽因,当那青春澄澈的面容从墙后面缓缓移出时,你会发现这就是当年那个精灵的孩子;看着刘若英,仿佛她就是当年那个被丈夫遗弃后自立自强的张幼仪;而伊能静的歇斯底里为爱痴狂,又为徐志摩当年那唯一一场有结局的爱,填入了一个生动的女主角。
你是人间四月天。
假若这个时候是春的季节,而非秋天,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忧愁,像故意的逼迫,假装自己存在着最深刻的苦闷.无法解脱.人间并不总是四月,也并非每个年头里的四月都是完美无暇的春日.一种平淡的味道,消失在这个地底下的深邃土壤中.国王学院门前的河,不宽可是曲折冗长.周围的草坪,不是平铺直叙的没有故事.还有那棵树,吃着冰淇淋坐在牛顿的树下.都只是传说而已。
河里有撑船的人,有迎来送往的欢乐.从桥上望下去,整齐的小舟排列出当年的模样.颜色不鲜艳粉嫩,木头遇着了水,遇着了记忆的清泉.船要怎么突出重围,走向远方的青苔.夜色里,看不见红到脖子根的脸庞.用文言的对白,低头,斜眼.观赏着眼里的景致.两根白色的棉线,缠绕悲剧的笑容.不论怎么说都没有错.选择一个地方,选择一个家乡.拖着沉重的行囊,堆不出幻觉里仿佛依稀的存在。
我没有办法站在他的角度去思量,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已经几乎不是个问题.因为太多的人会去思索.却没有谁能给出标准的答案.都是自己的臆测.我不喜欢陆小曼.眉.爱眉.于是我的悬想里就只剩下了两个人,张幼仪,林徽因.因为林徽因的才华横溢,因为张幼仪的无从选择的悲剧,所以两个人都很有理由.可是这点仅仅属于一个诗人的爱情,什么也无法决定.人们说,林徽因的智慧让她选择了梁思成,诗人都无法依靠.我甚至原来一直都以为张幼仪是个处女.也许是我把徐志摩和鲁迅弄混了。
我不明白我的眼泪是从哪里着手,是欢乐祥和的风景,家园.我却在悲哀什么.命运的悲剧,装模做样的登场.诗书里的颜如玉照不出白头的木讷.他走了,她来了.一直追随着的情节.天涯路远,这又是凭什么呢.桥边柳树的阴影中,不知道坐着谁人.他们笑了,文字和知识带来的只是相视而笑的浪漫感觉吗.是我说上半句你就能对出下半句的诗词歌赋吗.是牵着你的手走在蓝天白云下的悠然吗.这又要被归纳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吗.所谓碰撞就只是打击了一点对爱的信心吗.我们有花园,可是没有四月天.推车远去的背影,不知道怎样是羡慕.
辣鸡电视剧,为了哗众取宠的爱情,就那样玷污一对学者伉俪,林徽因的伟大不是她有多美,而是她为中国建筑的贡献与牺牲,这简直是对学者的侮辱,梁从诫先生和梁再冰女士抗议过吧,这个辣鸡剧组是什么态度,毫无格局,毫无气节。
用这种电视剧带节奏也是醉了,林徽因女士的名誉就是从这里毁的吧,周公子本来挺喜欢的,拿电视剧的情节臆测林徽因,还以此回应如懿传让我顿时没好感了。
就算黄磊再神算子,我也不会原谅他当初为此诋毁林徽因的行为。
演员演的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拿自己那点浅薄的文化臆测一位优秀的学者,其心可诛。
我老了。
或者说,我开始老了。
得到这个结论时我正在看《人间四月天》,就是十年前黄磊演徐志摩的那部。
那时我功课正忙,所有关于这部戏的记忆都是忙里偷闲看过的那几眼。
但印象出奇深刻,包括那首不知名的片尾曲,我十年后再次听到居然可以流利地唱下来,边唱边觉得寒毛都竖起来了。
十年前我已经深爱黄磊,但还不怎么认识周迅,我以为她跟戏里的徽徽一样,是温婉纯情的小女孩。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那不是一个人的未来,也不是两个人的未来,而是三个人的未来。
十年前我就记住了这些对白,现在再次听剧中人说出来,觉得肉麻得要死。
林徽因不愧是以灵气著称,放手一个不靠谱的满嘴甜言蜜语的文坛新秀,去嫁了个未来的建筑学家。
我就没有徽徽的洒脱,我做不到一边说着“我再也不能爱了”一边去嫁个旁人,我要的东西,怎么都要,死了都要,等你风采不再改朝换代也正中我下怀。
我至欣赏那个时代的人,情敌也可以坐下来深谈,大舅子跟前妹夫还能推杯换盏。
有一个这个故事之后的故事:老金爱上了林徽因,林徽因知道后对梁思成坦白:怎么办,我好像同时爱着两个人;梁思成一边心提到嗓子眼儿,一边说:我尊重你的决定;林徽因想来想去,拒绝了老金,老金终生未娶,但一直是林梁二人的好友,甚至二人拌嘴老金还是裁判。
这是什么时代?
对我这种拒绝欺骗的人来说真是美好。
据说本来是要让奶茶演徽徽的,可她看完剧本选了张幼仪。
我现在想着,她是不是在张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我想我大概是最爱他的。
”熟悉奶茶的人都知道,她是真的有一个深爱着却没有在一起的男人,她对他只有服从,飞得再高再远,也是他一说话就疯狂落泪的风筝。
十年前的春天,她一边撇着脚走,一边说:你跟一个没有自由的人要自由,对不起,你要的自由,我无能为力。
十年后的春天,她站在油菜花丛中发了新专辑,她唱了一支歌给15岁的自己——真巧,十年前,我是真的十五岁。
“遇见过很多很多人,完成了一些些事情,你一定还无法想像,多精彩过瘾。
谁说人生是公平的?
它才不管我们想要怎样。
很感激你那麽倔强,我才能变成今天这样。
我们继续走下去,继续往前进,看这条路肯让我们走到哪里。
我们都不要放弃,都别说灰心,永远听从刻在心中那些声音。
有一天我将会老去,希望你会觉得满意,我没有对不起那个,十五岁的自己。
谢谢你,是你的单纯,给了我指引。
” 为什么女人们都爱奶茶?
因为她是我们某个部分的自己,有点小纠结,有点小伤感,但还是会倔强地唱着歌前行,像她几乎每部戏里都会有的镜头一样,忍着泪,挤出一个微笑。
而伊能静真像小曼,丰腴,任性,还有最难得的那点子真。
所谓真,我觉得就是真实:别人喜欢我的衫,那就送她好了;我不喜欢这个人,面子上装都装不出来;而至于爱上一个人,拼着上刀山,我也要跟他在一起。
文学史上还有一个最真的女子,叫林黛玉。
真不代表可爱,我这么事儿的人,都嫌林妹妹太事儿——可是,你无法不承认,她所有的任性和别扭,都不过是因为,她待宝玉的真。
所以宝玉说:你放心。
他是真懂她的。
我现在日日在心里别扭,不过就是因为不放心。
20集《人间四月天》,我最喜欢的,是从小曼遇见志摩,到她与王赓离婚的这一段。
我真佩服她的勇气。
许多时候,徐志摩帮不了她,她就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面对父母的眼泪,王庚的愤怒,甚至还有徐志摩的退缩。
当王庚说别人亲眼看见徐志摩在巴黎跟人同居时,小曼说:我认识的志摩,就是我认识的样子,别人怎么说,与我无关。
我被她的信任逼得透不过气来。
信一个人,不是因为那人做了什么,就是因为那人可信。
信任跟爱情一样,都是一种感觉。
片尾,年老的陆小曼买了一包栗子,走几步忽然伸出手去,看会不会有雪花飘落。
我如十年前一样,在音乐响起时落泪,精准得好像写好的程序。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的爱情故事,他把爱情举于一切之上,即使死去,我相信他也是满足的。
因为他的一生,被他的所爱占满。
就像他所说的:在爱里,在爱的中心死,不强于五百次的投生?
前段时间很喜欢的一本新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开篇前三篇,写的就是和徐志摩有牵扯的三位女性,也是这部剧的三位女主,看了这几篇文章,也引起了我对他们的极大兴趣。
于是看书、看剧、看介绍,捋一捋,想一想,还是有很多感触,不写不快。
之前看《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里谈张幼仪,看到徐志摩对她的所做作为用冷酷无情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我震惊于张的气度,当一切的伤害过后,他们竟成为了好友,张一直履行着抚育孩子、照顾老人的义务,并且在徐死后也一直照顾徐父直至终老,《人间四月天》给了我答案。
通过看一些其他的介绍和资料,我不得不要称赞一下编剧,应当说编剧在最大程度的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故事,虽然说现实不可能和电视剧完全一致,但通过这个剧大致能够领会到每个人物灵魂上最精髓的东西。
演员的选择和演绎也都很到位,黄磊本人的气质和徐志摩就有相似之处,除了他我几乎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况且15年前的他真是嫩啊,眉目清秀眼波流转,光凭长相也可以迷倒万千女性了。
刘若英的张幼仪感觉也是深入骨髓了。
两位演员都没有用配音,听起来让人特别舒服,特别是刘若英的声音,那么温柔而坚定,因为刘若英也不得不爱张幼仪。
他们的故事怎么开始说呢。
就从张幼仪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开始吧,这也是张在往后的岁月里总被问到的问题,看看她本人是怎么回答: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世人都认为张幼仪深爱徐志摩,可是我不以为然。
当然,徐志摩肯定是张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特别的男人,她对他肯定有爱慕之情,那里面包含了她少女时代对爱情的渴望与幻想,可是我觉得,徐给她的温柔太少太少了,根本燃不起她心中爱情的火苗。
没看电视剧以前我想,他们结婚7年,有过两个孩子,无论如何也还是会有些温柔时刻吧,在剧中我也看到了。
那是张刚到英国安顿下来的夜晚,半夜远处的教堂传来阵阵钟声,屋里躺在床上的两个人都没有入睡,伴着钟声,张试探的将头靠在背对着自己的丈夫的肩头,徐一怔,转过脸望向妻子,对上她迟疑的目光,缓缓的他把胳膊伸出来让张枕着他的手臂,张小心翼翼的靠过去,用一只胳膊揽住他,这时徐的表情忽明忽暗,然后欲望袭来,徐抚过张的手臂、肩头,最后将她压在了身下,即便如此,徐的表情还是清冷的让人心寒。
当即我就叹道,如果这是难得的温情时刻,那这样的温柔也太少太没有温度了,根本无法支撑起一段情到深处无怨尤的悲情戏码。
她出身富贵却保持着传统女子的良好教养,上孝公婆,下抚幼子,她勤劳、隐忍、坚强,她可以不要他的爱,她想要的不过是现世安稳,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
像这样的女子,如果嫁给胡适或其他一些当时有担当的优秀男人,也许都会是夫妻和顺一派美满幸福,可她偏偏遇上个最有浪漫情怀、以追求真挚爱情为目标的诗人徐志摩,她再好,也不是他的菜。
曾经在豆瓣上看过一篇评论的题目,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叫做《我鄙视缺乏残忍的温情脉脉》,评论的是HBO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故事。
这个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童贞女王,终生未嫁,一生与莱斯特伯爵和他的继子有过情感纠葛,后来她被她宠爱的小男友造反,然后女王就处死了他。
说到这个其实我想说的是爱情是很残酷的,经济学上有个有名的“马太效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赢家通吃,而这个定律对爱情同样适用,若一个男人爱你,全世界都送到你面前还不够,只想给你最好的,若他不爱你,你连一个合理的解释,一句安慰的话语,甚至一个关注的眼神都得不到。
要么都得到,要么全不要。
所以,当我看到徐志摩残忍的要求张打掉孩子、不顾她身怀有孕弃她而去,甚至是在她刚生完第二个孩子以后就要求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全然不顾她以后要如何生活,如何去养育这个孩子的时候,当我看她怎么伤透了心、流尽了泪,沉默为主的她也终于忍不住发了声,求得不过是他的一点心软的时候,除了心疼,我更想对她说不要哭、不要求,你的哀求和眼泪都没有用处,只能让他更加鄙夷你而已,他这一刻是没有心的,至少对你是没有心的,你钻心的疼痛他感觉不到分毫,他根本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对你的苦他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好在,张幼仪也渐渐明白了这一点,当她在柏林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强忍住自己的悲伤,对徐志摩说:“我要感谢你,是你第一次让我知道,我张幼仪三个字可以完整的代表我的意思。
”平静而掷地有声,说完便拂袖而去,留徐志摩愣在当场,那一刻我真替她叫好。
仿佛从那一刻开始,她的人生也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被人惧怕比被人爱戴更为安全”。
在爱中,为了避免受伤害,我们穿上铠甲,对伤害我们的人残忍一些,对自己残忍一些,也许是更为安全的做法。
其实她可以残忍,她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徐家的赔偿、道歉,也可以利用娘家、兄弟们雄厚的经济、政治势力让徐志摩、徐家日子不好过,可是她没有,她保持了她的风度,默默咽下所有的苦,带着小儿子在德国走上了发现自己、不断成长的道路。
张幼仪承认,和徐志摩的离婚,使得她脱胎换骨,找到了自我:“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
”的确,在同徐离婚以后,她凭借着她的勤劳、坚忍、严谨的作风、踏实肯干的态度,在德国完成了幼教学业,回国后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她和徐志摩的关系,之前看书里说离婚以后他们的关系居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成了很好的朋友,我还觉得很不可思议,那样的残忍伤害过后,最后真的可以一笑泯恩仇吗?
可是看了电视剧以后,我开始理解,我可以理解张幼仪的不计前嫌,也不想过度责怪徐志摩的残忍自私,我也明白了徐志摩为什么让林徽因、陆小曼等当时有名才貌双全的女子着迷的地方,那就是他的真。
他像一个孩子,那么执拗、坚强的追求着他所认为的真,在剧中他在面对愤怒的徐父指责他不该离婚时有这样一段表白:“三妻四妾在许多人眼里竟然比离婚还要道德,可在我心里这是最大的自私和败德。
享乐、生育都不是娶妻的理由,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他的女人,他的妻子,他就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再把其他的女人领进家里,因为一个已经够了。
中国妇女几千年来之所以没有社会地位,就是因为男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自己的妻子,因为不懂得爱就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尊重就会养妾狎妓终日流连欢场,甚至把三妻四妾这种事情当做理所当然,所以我情愿离婚,当一个千夫所指的人,也不愿意占尽男人的特权,再戴上一顶破烂的礼教的帽子,来维系徐家那一点虚伪的面子”。
这段话自然气的徐申如脑袋冒烟,罚他跪祠堂。
可是我佩服他这样的勇气,即使在现代社会敢于对这种门当户对的结盟婚姻说不的不多,更何况是那个封建时期。
现如今又有多少虚伪龌龊的已婚男士,以爱情的幌子享受着婚姻以外的情感,而一旦对方以结婚相胁,这些男人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离婚,对他们来说代价太大,即使他们有些不爱自己的妻子,也不愿承受离婚带来的工作、家庭等方面的一系列阵痛。
所以我觉得民国真是个奇异的时代,那个时代虽然中国仍受着封建思想和各国列强的压迫,却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情感在现如今看来也是那样的难能可贵。
所以对于徐志摩的抛妻弃子我不想过分苛责,更何况对于张幼仪来说,这样的剧痛之后,换来的也是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试想如果徐屈从于封建礼教,终生不同张离婚,张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是顶着徐志摩妻子名分而畏手畏脚饱受煎熬的平凡女子。
所以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
很喜欢他们离婚以后的每一次的交谈相处,仿佛离婚以后他们两个人才真正在人格上平等起来,没有了别扭、没有了依附,只是两个老友,相互懂得对方的喜怒哀愁。
在柏林,张刚失去她的小儿子彼得,这时的徐志摩才匆匆赶来,对徐没有一句责怪之词,她和他说着彼得认得他的父亲,每晚都要亲过他的照片才睡,这个她没有教过他,听得让人心碎。
当她终于忍不住趴在徐肩头失声痛哭,那一刻两个人的痛是想通的,他们的心灵之前从未那样的靠近。
在回国后,徐家老宅,徐志摩夜里邀她出来走走,和她商量事情,并且表达了他愿意支持她办学的愿望,张很感慨,她说:“也许做你的朋友比妻子更有福气吧。
”因为她终于也体会到了徐志摩作为朋友的赤诚之心,他们原来可以这样舒服的相处。
之后我又看张如何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严肃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教养,温良宽厚的品格让她在事业、生活与做人上做的那么妥帖。
其实我觉得她之后做的很多事并不是为了徐志摩,她精心养育徐志摩的孩子,因为那也是她的孩子;她孝敬徐父徐母,因为他们二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她那么看中,况且她父母早逝,她在他们那里也获得了亲情;她帮助徐志摩出版文集,凡事亲力亲为是因为徐志摩是她重要的至亲朋友,她珍惜他们的友情。
至于经营银行、服装店、管理财务,无不是对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她在其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其实后期陆小曼的“作”和张幼仪的明理能干确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我觉得徐志摩没有后悔过他的决定吧,毕竟爱情不是说你聪明、能干你爱的人就能钟情与你,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不论如何,张幼仪的人生是丰富的、厚重的、她没有白来这一趟,特别是晚年又嫁得良人,也算是抚慰了空闺多年的寂寞。
爱情,不会也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对于张幼仪这样的女子,她没有徐志摩的浪漫,她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实,而她对徐志摩的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例,对那些曾经爱过但却伤害过我们的人,哭泣哀求是最下等的做法,以牙还牙的残忍次之,最难最妥帖的做法莫过于在华丽转身后仍然能够交往的豁达气度,如果实在不能相交至少先让自己华丽转身给对方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
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为听鸟语 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但春信不至 春信不至我是如此单独而完整在无数个夜晚我独自顶着冷风伫立在老橘树下的桥头只为听一曲夜莺的哀歌我倚暖了石栏上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但夜莺不来 夜莺不来——徐志摩《我是如此单独而完整》只有徐志摩才会为自己营造这样的意境。
一个单独而完整的人,那天看着黄磊饰演的徐志摩牵着自行车,在日光初上的原野,一大片一大片的寂静、欣喜而淡漠。
我反复地听着那首由他心里唱出来的诗,一大片的原野和黑夜不断地反复反复,带着“安”的心和“平”的境。
一个人的单独但不孤单,一个人的或者孤单但却完整。
第一次知道完整的含义,也是第一次知道知道心里须有个追求才能虽入孤独之境而无孤独之心。
一个人的空荡,一个人的迷茫,一个人思考着自己自己的空荡和迷茫,而后陷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可怕!
我看到的徐志摩,很是单独,但却很是坚持。
他和身边的世俗不和,也有驳于世界的现实,他浪漫,单纯,像孩子,只有单纯的执着。
喜欢林徽因,觉得那样的女子才是徐志摩真正所爱所应该爱的。
她知性、温柔、富有灵性,是一个可以让浪漫诗人看到浪漫回报的女子。
和她在一起,满是不现实的美满的共鸣。
我猜,这是徐志摩爱着她,为着她尝尽心碎滋味的原因。
没有裹脚的传统女子张幼仪后来说到,由始至终,徐志摩就就没有让他知道什么是爱。
喜欢她一开始的质朴,心疼于她后来的盲目跟随,后来的坚强和成长也可以从徐志摩眼中看到赞赏和喜悦。
这才是一个复杂的人吧,一个只想相夫教子的女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离婚的女子、第一个银行的女总裁;从一个在家里等待丈夫的妇人成为西方校园里的女学生、中国社会中的女觉醒者,尽管更多的觉醒、自立自强是她被迫而拥有的。
剧中,她说她感谢徐志摩,因为是徐志摩让她知道她可以代表她自己,是徐志摩让她有更多的追求。
她是徐志摩背后的女人,徐志摩经常背对,回头望时,不是一开始的对婚姻的后悔便是后来的寻求帮助!
徐志摩是一个追求美、真、善的理想和完美主义者。
所以才会被陆小曼绑住。
为了他爱的那些美和真,苦痛也随着而来,但是徐志摩确是在疼痛中越是追求,在追求中越是笃定。
那朱砂梅的清香也让他心动了、最后心碎了。
陆小曼像是一个过于自由的艺术因子,本来还为艺术奉献些功劳,后来,过度了,逃逸了。
穿着雪纺睡裙、哼唱着昆曲、手中握着毛笔画一株牡丹,这就是陆小曼。
于茫茫人海中寻觅他人生之伴侣,“得知,我幸,不得,我命!
”我们现在也只会惦记徐志摩的美好了,他死的时候是他最美的年华。
腾讯 b站都没有字幕,没有字幕看不下去!!!!
當年不明白為什麽徐志摩不明白張幼儀的好,如同今天我不懂為什麽張學良不明白于鳳至的好。。大概都有一個想飛的理由吧
高三的时候,教室里新安装了电视,正好播《人间四月天》,于是全班偷偷摸摸地在教室里追剧,那种感觉真是一辈子都难忘,诚然也有很多同学被这部电视剧影响了……
剧集会给种错觉是那些苦痛与激烈才是值得一说,而铁打的流水平淡完全是可以折叠的。。。台词挺过关,黄磊彼时还是一张干净的书生脸。
徐志摩是很浪漫 但也很自私 但坦白說 我很欣賞他在那個時代就敢那麽做自己 敢於直面社會的聲浪 也欣賞他對陸小曼的專情 只不過 很替張幼儀不值 包辦婚姻是很可悲 可徐志摩可惡的地方在於總是犧牲張幼儀 利用張幼儀來完成他所謂的浪漫
实话说,感觉上不是很好看,也只是想看看徐志摩的爱情。
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我只知道,原来生可以如夏花之绚烂,死可以如秋叶之壮美。
如果真是原模原样的照着原型来拍,估计是一部“爱不上任何一个角色”的电视剧
很扯
陆小曼是花,林徽因是溪流,张幼仪是月亮。我喜欢花,恋慕溪流,最爱月亮。
演得好傻
没看完,没有知道的故事本身有趣,台词太突兀,整的台湾言情剧似的,周迅配音和黄磊一对话我就头晕。
又臭又长
今天突然莫名其妙想起这主题曲,还不自觉的唱了出来。虽然对于原型并无任何好感,但当时很喜欢这部剧。
摩真的太帅了 哪个女人爱他都很合理
童年打卡。从这部剧才知道的徐志摩。
几近诗话之能事,你们可以一直这样美下去,知道你们被忘记
选角真的是很贴合,当年的黄磊是真的帅,徐志摩是真的渣~
把一个滥情、无情、有才、无德的混蛋愣是编成了偶像剧中的情圣,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的一大历史贡献了。(纯粹是出于对徐的厌恶打的2星,也许电视剧本身还有可取之处)
都有点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