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聊賴中看了這部影片,有點出乎意料,雖然是傳統的好萊塢情節,灰姑娘變成白雪公主,失敗者靠自己的努力贏得了事業愛情。
但是情節和演技還是把我帶入了電影中,當然也許也和從業有關。
和我一起觀看的朋友在電視臺工作,看著片子更是感同身受。
主角姑娘的經歷,遇到的困難,幾乎是每個電視人都遇到過的。
看完後我們隨即聊起了各種電影電視圈的八卦,什麼演員最大牌,什麼主持最無理取鬧等等。
想起當時很多一起畢業的同學,最後大都進了電視臺工作。
很多人做了不久就辭職了,而其他的則在嚷著辭職中苦苦掙扎,可見這份工作的辛苦。
在大家所處的傳媒圈裡,工作總是很相似得忙碌,大家也都在畢業後才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會。
時不時會產生這種問題:我們這樣忙忙碌碌中,究竟是成就了誰的夢想?
究竟是不是忠於自己?
答案多半是叫人失望的。
還記得進了報社的朋友明明看見社會的不公,卻要用上面發來的通告掩蓋真相,最終只能在私人群裡告知大家以宣洩。
進了電視臺的朋友則發現自己做了一份毫無地位的工作,在層層級別中被呼來喚去,做些打字複印的活兒。
進了電影圈的看起來還和專業掛點鉤,卻不知道這圈子的水深豈是沒有背景的人待的?
多半成了便宜技工還誤以為自己的夢想實現指日可待。
現實如此悲涼,於是有這樣的電影鼓勵一下失落的人們,也算一種安慰。
Eh, my idol Roger Ebert gave this film an "A-". I have to disagree with him this time. This movie is really entertaining, that's for sure. But above all, this is really a fast-paced, fairly predictable story. If not for the radiant Rachel MaAdams, the whole thing will just be barely watchable. Again, Rachel MaAdams does wonders. It is quite a mystery why this young and not so great-looking actress is able to leave you such a strong impression however small her role is (take "Sherlock Holmes", not to mention the now classic "Notebook"). And equally impressive is the fact that she always gave nuanced performances and held her own when paired with seasoned actors. For instance, against Patricia Clarkson, Pierce Brosnan and Chris Cooper in the neo-noir "Married Life", or against Russel Crowe and dame Helen Miren in "State of Play". Patrick Wilson ("Little Childen") is still a disappoint. Diane Keaton is not so annoying in this movie. And Harrison Ford, though tried to transform himself, looks really really old. I like the rest of the supporting crew though. That said, I thoroughly like the pace of the movie and how it handles the subject of morning show contributors. It reminds me of the good old days watching "the Today Show" on NBC, "The Early Show" on CBS or occasionally "Good Morning America" on ABC, while munching my breakfast. How I miss seeing Matt Lauer, Meredith Vieira, Ann Curry and Al Roker bantering with each other on screen! Verdict: 7.5 out of 102011.7.9
很喜欢片尾曲,但是没有找到现成的OST。
以下是我根据片尾列表查出来的。
括号里是相应的专辑。
"Free me" by Joss Stone (Colour Me Free!)"Waiting for my real life to begin" by Colin Hoy (Going Somewhere)"Incredible" by Joss Stone (Colour Me Free!)"New shoes" by Potil Nutini (These Streets)"Stuck in the middle with you" by Michael Buble (A taste of Buble)"Don't hold me down" by Colbie Caillat (Breakthrough (Bonus Tracks))"Two sleepy people" by Hoagy Carmichael (这应该是很老很老的歌了)"Same changes" by The Weepies"Candy shop" by 50 cent (The Massacre)"Are you here" by Corinne Bailey Rae (The Sea)"Gone in the morning" by Newton Faulkner (Hand Built By Robots)"Strip me" by Natasha Bedingfield (Strip Me) (片尾曲)如有错误还请指摘!
取这样一个名字,没有丁点儿标题党的意思。
而是我将要谈到的电影的导演倒是以片名给观众设了一个小小的隐喻。
看片很随意,翻来翻去遇到符合当时兴趣点的影片,就立即安定下来,无论是灵魂层面的洗礼,还是肉体加精神的折磨,都得坚持那么90分钟。
【Morning glory】这部影片,算是比较新的片子,当初上映之时,翻遍下载搜索引擎,无果。
今天倒是得来全不费工夫,高清内嵌双语字幕本应看得非常惬意。
对于这样一部很快淹没在好莱坞汹涌激流中的电影,我一直留意在心只有一个原因。
就是因为本片主演——瑞秋麦克亚当斯。
此女子在星光熠熠的电影名利场里论姿色算不得沉鱼落雁,论名望也不算豪门金闺,也许你遇见她也仅仅感觉是街坊邻居可爱大姐,外形正如本片里塑造的角色特型一样,中规中矩。
可是,也许就是那么不留心的一个眼神,会让人突然心动,并永远铭记且追随。
她以她的内心气质,诠释不同角色,渐渐在声色犬马的电影制造工厂得到了自己的地位。
去年就有权威媒体赞扬道:“只欠一个奥斯卡来证明自己的优秀演员。
”当然,试图要在【Morning glory】中喜爱上她的朋友我劝劝还是迟早放弃,这部电影若是没有她的勉强支撑,恐怕我早会点击“永久删除此项”了。
本片的中文译名广义上大概有两种(除去港台市场无厘头的翻译)。
一是【早间主播】,二就是我想拿来说说的【晨起】。
当时还在内心吐槽,这名译者为啥不再换个汉字,让笑果更加明显?
阵容还算得上是星光熠熠,男A哈里森福特,女B戴安基顿,女A瑞秋,以及经常卖肉的男B帕特里克•威尔森.。
四个主演拆开来做电影的绝对主演在这个时代还是有点牵强(哈里森这几年的电影中身手也略见老态)。
虽喜欢瑞秋,但认为她还没有到完全引领全片力道的程度。
那把他们四人放在一起,拍摄一部商业戏剧片,期待从中的化学反应还是有说服力的。
可是事实冷酷到四个人连一丁点儿得火花都没有擦出。。
故事也足够狗血,一名没有资历的年轻编导怀揣着做一个出色节目的梦想,企图拉着过气的两位高龄主播将被砍节目起死回生的故事。
这期间肯定各种困难blablabla,然后导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只要豁出去了,拼上全力努力,总有厚厚的城墙铁脸被感动,事业上最终达到观影预期目的——皆大欢喜。。。
这样的剧情梗概,我听听都要吐死,但还是本着一颗尊重制作者的心态坚持到最后,然后再写一篇吐槽之文。
最不能容忍的是导演完全无视观众智商,无论多无聊的点子,只要导演批准,节目收视率就会上下自如。
在我看来全片基本没有什么可供收看的新闻点子。
重中之重的记录州长犯事进局子也是没有前提毫无说服力,这样爆炸性的新闻素材,花了不到5分钟的篇幅去讲述,匆匆收尾,剩下的105分钟全都预报哪里下雨或者介绍家常菜之类,那条新闻的严肃性重要性完全没有衬托出来。
还有,对于竞争异常激烈的电视业描写只是以应对来自上司压力的方式表现,仅凭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展示出当今媒体的竞争状况的。
当主人公遇到危机时,观者(至少我)没有任何紧张之感,女主的内心描写也只是以几个中景镜头一带而过,人物的内心戏根本没有捕捉到。
所以到后来节目收视率上升,我也丝毫没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快感。
另外,男A哈里森福特饰演的角色是一名得奖无数但过气的主播。
这么多年我一直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次真是有点摧毁我的这个信念。
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死板到家,除了讲述他一直活在自己的光辉过去外,就一直表现他的自负和自私,后来企图升华到自我人生历程探索讲述心得也是完全靠生硬的台词表达出来。
哭丧着脸的呆板表情贯穿全片,不知当年印第安纳琼斯的风采到哪里去了。
女B戴安基顿的表现让我鸡皮疙瘩一身,如果老去的戴安硬要出来骗钱的话,老老实实地去演奶奶角色不就好了,带着满脸的皱纹还要表演欲求不满的老女人,真是上不起啊,上不起。
此类更恐怖的表演请参考简方达的【怪兽婆婆】,生活中遇到这类老年奇葩还是躲着走比较好。。。
男B帕特里克•威尔森,经历了【身为人母】中的色欲负义男,又在【播种】里面卖精子卖肉,一贯是肉铺老板的派头,所以突然扮演一个职场男人我还真不习惯,好在他的表现还只是卖肉,使我在认同感上不那么纠结,也是这次因为电影分级制度(PG-13),点到为止。
最后说说可怜的瑞秋,看来这两年的表演之路走的不是那么顺利,【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惊艳亮相,无奈电影叙事本身支离破碎,远没有体现原小说的精华,所以无论瑞秋的表演多么出色,片子的总体质量还是禁锢住了她。
这次剧本选择又极其失败,一个呆头呆脑的编导角色也没有展现出自己的特点,结果落为平庸之流。
虽然影片结尾的镜头跟拍,蒙太奇的拼接把瑞秋出色的高挑身段展示无疑,梅红色高跟鞋也诱惑勾人,但她的出彩仅此而已了。
看来瑞秋要得到广泛的认可还是需要时间。
总结一下,近两年描写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电影逐渐增多,比如国产的【杜拉拉升职记】等等,但究其质量怎么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morning glory】这部影片也是想靠着一名野鸡大学毕业的新人编导的纽约奋斗片段来激励我们众多正在或是将要在职场中披荆斩棘的企业社员,并加入一些无聊笑料来放松我们的神经。
可是最后公映的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遭到北美市场的冷遇以及媒体的冷眼,这部披着光鲜外衣的电影最终只是给导演的自我梦想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个人还是推荐在我国具有极高人气的【穿普拉达的魔鬼】,那种观影完毕的酣畅淋漓之感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废话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写这篇影评的目的只是想说说这个【晨起】翻译的妙处。
这名译者显然是在无聊中度过了100分钟后,最后悟到了导演的真传。
文思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给本片起了一个如此象征男性能力的隐喻片名。
影片的男主年轻时得奖无数,中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老年又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二春。
影片结尾处,他和女编导小暧昧,说他要去检查自己的前列腺,能否作为下一次的新闻素材。
影片以一个象征崇拜男性阳具的响亮片名很好地解释了男主春风得意的心境吧。
太晚了,写到第二天了。
When everything is well prepared, it will come.想起第七季《Mad Man》里的流行词: Just do the work.相比起Don的士气低沉,工作似乎成了不得不的选择。
What if, I just wanna do my work? How is that attitude?你会觉得很傻吧?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老板领导们在教育我们的同时,总会忘记了他们就是找不到该有的态度才会这样。
恰恰遇上了态度老好老好的女下属时,你猜他们怎么想着呢?
嗯哼,那你使劲的做你的工作吧。
在这本电影里,我们找到了电视圈里常见的老油条、色情变态和大多数无知无畏的同事们,全世界的传媒圈都是乌糟糟的一片,但没有办法,快餐行业既是现在人们的所爱。
有些没有营养的成分的无端事宜恰恰是你咸鱼翻身的猛料,得使劲的磕,high到观众的心里,这事儿才算有点端倪。
反复的努力不一定奏效,努力的沟通反而使内心一落千丈,没有选择的选择却能改变一切,或是暂时改变。
充满正能量的草根女主角总是喜欢把自己碰的头破血流,但这样对她来说,才是经历,还是人生,说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她与你有些类似呢?
No no,也许有时候她是过分傻了,有份天真了,这也许是相似的地方,但是她从没有停下过思考过,“为什么我傻得这么可爱?
”年轻人轻浮的潜台词没有从她嘴里出现过,所有她做的就是不假思索,继续像牛一样埋头苦干。
不是围着讨好别人转,就是在关心各种时事新闻上。
她注重别人的感受,敏感心细善良的去相信了别人,而最终她那无惧无畏的付出也赢得了信赖。
有时候,无知是种巨大的能量,它有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愿带领你一直横冲直撞,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和渴望成功的大脑出发吧。
不知道是第几次看这部电影了。
故事很简单,美国励志小妞电影,故事本身算不上多惊艳,女主形象很讨喜,配角也都恰到好处,一部很轻松的下饭电影。
就是这样一部算不上惊艳的电影,却陪我度过了很多“低谷”时期。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学的时候,外景主持坐过山车的镜头,让深夜睡在上铺的我,憋笑到整张床都跟着颤抖。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开心的时候喜欢一个躲起来看老电影。
翻看频率最高的就是这部morning glory失恋的时候会看,失业的时候会看,被同事孤立的时候会看,涨薪失败的时候会看,抑郁的时候也会看,唯独不会在开心的时候看。
电影里,女主经历了诸多的不顺遂,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守得云开。
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艰难,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吗?
不,不会的。
生活不是电影,大部分的时候都没有柳暗花明,没有转角奇迹。
真正治愈我的也不是电影里童话般的结局,失业、失恋、不顺遂,人生十之八九。
想起友人说过的一句话:世上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一帆风顺的,这个道理还需要重申吗?
每一次看这部电影,总是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生活的真相。
无论你多认真地生活,全心全意热爱着你的工作,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用梦想支撑自己微薄的薪水,你以为会皇天不负有心人,付出总会有回报,升职加薪是水到渠成的事。
得到了同事的预先“恭喜”,当领导点名要谈话时,内心窃喜又有一丝紧张,多年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结果啪啪打脸,你失业了,连赔偿金都没有的那种。
人在受伤的时候,就会想回家,也许回家能寻得一丝的安慰。
你跟父母谈工作,谈同事,谈老板,谈你失业的原因。
父母总是无私的,只有他们会包容你,理解你,支持你。
你以为他们会安慰你,放手让你去追求梦想。
结果又是啪啪打脸,你妈问你,28岁了还谈梦想,丢不丢人?
你开始找工作,一开始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
后来终于有了面试的机会,面试官的问题刁钻又尖锐,明明同事和领导对自己的评价都很高,此刻却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怀着满腔热情,抒发着对工作无限的热爱和向往,承诺将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工作中,不信可以问任何人,如此诚恳,如此低声下气,只为求一个机会。
然而,面试官一句话就把你打回了原形——你这么努力…还混得这么惨?
终于开始了充满挑战的工作,难搞的同事,变态的老板,即使偶尔抓狂,有梦想支撑着,这都不是事儿,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而有干劲,一不小心还邂逅了爱情。
步履匆匆地走在上班的路上,脸上洋溢着平凡而幸福的笑容,你以为你已经走出了人生低谷,一切都渐渐好了起来。
你猜怎么着,刚走出低谷,你可能就要葬身悬崖了。
明明已经够努力了,项目不仅没有起色,还面临彻底失败的结局,所有人的努力都可能会付之一炬。
当初的面试官,如今的上司把你骂得狗血淋头,多看你一眼都觉得闹心。
工作的压力把你压得喘不过气,你也无心好好经营爱情。
既不想把压力和负能量转移给对方,也不想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站在优秀的对方面前,又或者,这一切实在太多了,你根本无从说起,似乎也没这个必要。
绕了一个大圈,你好像又回到了原点。
丧吗?
丧。
然而,这就是生活。
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生活。
电影里的那些沮丧,失落,郁闷,崩溃,每一天都在真实的生活里上演着。
这些也曾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感同身受的镜头,透过屏幕,我仿佛能清晰地触碰到。
为什么电影里的这些丧,能一次又一次的治愈我,是因为电影里的美好结局能激励到我,重新唤起我对生活的希望吗?
不,那只是电影,结局总会是美好的。
而真实的生活不是拍电影,我也没有主角光环。
如果一定要说理由,大概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明白,生活本就是一个无赖,朝气蓬勃又丧气满满,不断给你希望也让你不断失望,这一刻能让你乐上天,分分钟又能把你虐哭。
对待他的正确态度是认清他的本质后,依然坚持,尽管艰难,还是要努力热爱。
可能有一天,我的生活也会再次陷入低谷;可能有一天,事情也会慢慢好起来;可能有一天,我又会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只要存在可能,一切就都值得。
ps:后来看外景主持坐过山车那段戏,也笑不出来了。
你看,大家都在被生活玩弄,又都乐在其中。
看到最后很有穿prada的恶魔的感觉,都是女强人大翻身类型的片子。
希望自己的未来也可以这样,通过努力,获得肯定,获得成功u can make it, just try ur best, yes, u can喜欢这样有梦想的东西喜欢努力奋斗的becky也喜欢倔倔的老头
吃饭的时候随便打开。
女主是个不笨的事业批(踩在我爽点上),最后拯救了半死不活的节目组(爽点➕1),改变了脾气超臭的老头(➕1)。
一整个让人开心的设定不过我在思考,新闻的专业性和娱乐性,在这部片子里娱乐性压倒了专业。
rating导向做节目,导致观众持续地会看到喜闻乐见的记者上过山车、在演播室对肛肠做一些奇怪的事等等的内容。
这在老头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在我看来也有点。
但是看着女主为了拯救节目做努力,我又觉得如果节目都生存不下去,更没法谈尊严,而且观众愿意看嘛…你这老头就不要这么固执了,在其位谋其职吧…但是这世界是需要固执的人的。
也因为他的固执,才有节目目击政要被捕的第一现场。
最后他也妥协了,做美食节目。
也许这样对所有人都好。
不过,与其让他这么痛苦、觉得怀才不遇,不如放他走,他只是不适合这里。
这里确实不是他的舞台。
话说,写到这才发现,其实报道被捕现场并没有影响到什么。
这个结果不是由他推动的,他只是知道这个结果,上门堵人,抢到头条而已。
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就是,其实,在工作中可以多多运用自己的纯真感性和幽默逗趣,毕竟,人都是喜欢甜甜圈的。
在班上、在团队里,虽然我年龄已经老大不小,但大家都把我当小孩看,我并非没有头脑,可是老谋深算、苦大仇深这些都和我天然绝缘。
以前我也总觉得自己是否很不成熟。
但是,实际上人缘,还不错,工作关系简单又愉快,不管是同事还是领导,都是如此。
总之,出色的工作是第一位的,而达到出色,不一定都是靠着苦大仇深,而是一种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吧,越发掘乐趣,越会投入。
现在的人,哪里还会像50、60年代的人那样古板教条,即使是正经工作,也要有乐趣才行。
所以会一边上班,一边上网玩、放个小音乐、看个小视频之类的。
其实,对于很多工作,娱乐未必不是养分和素材,娱乐中孕育着创新精神,最讨喜的是,娱乐现在赚眼球又赚钱。
我喜欢工作或学习时一边干,一边上网找素材一边刷广播,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只要把成果拿出来就好。
有一点娱乐的精神。
其实,大家都吃这套,不是吗?
虽说是早间主播,故事却从一片黑暗而起。
凌晨一点半的闹钟带给女主角从厄运到困惑,一路努力偶尔迷糊,却大方向正确,到达梦想顶端的象征。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这部美国的励志片将这句俗语诠释得青春可人,满眼明媚。
看完后最大的感觉便是影像丰富,风格轻快。
功能性人物设置得极其简单清晰转折明显,并形成了三个角度来完成了对女主角的分层性心理外化,值得学习。
此片有着规整的戏剧模式。
取求+野心+壮举,一路高低起伏行进。
女主角瑞秋被解雇到上任新工作,先后经历了同事的鼓舞与同情、上司的突然打击、老妈对梦想的现实解读和自身求职的碰壁和不懈努力。
注意,这时她“花枝招展的个人动作”(让人总觉得会载歌载舞)已经在投简历和面试中全部展现出来了。
此后,“个人动作”的几次演绎,可以看做是电影情节点前转换的标志。
与此同时,黑夜的流畅展现,则担当起了幕结构的转折点。
取求时的夜间辗转;野心段落时,先是与男友的甜蜜后依然看夜新闻的可爱表情,再是节目被砍预告后、夜巡酒吧抓落跑男主播的狼狈,再到决然分手坐出租看华彩夜纽约的坚定眼神;而最后为壮举铺垫个小起伏,也是男友在黑夜中提醒瑞秋不要太相信顽固的男主播。
瑞秋在黑夜中出落得越发水灵,让我边看边笑边得瑟。
在《早间主播》中,几场夜景,倒让我感觉到黑色运用在青春励志系电影中的灵气。
不过呢,要永远相信有人比你更努力。
有人在黑夜傻笑聊天喝酒偷欢发呆偷袭游戏嗑药产生幻觉,可还有人在学习写作设计思考劳动复习安排建设小家庭。
同样是黑色,有人演绎堕落有人绽放灵气。
有灵气也要讲故事。
没得故事,再多灵气也容易滑落至无病呻吟的层次。
早间主播,咱们努力来讲故事,先是谁播,再是播什么。
新官上任三把火,瑞秋的例证性动作便是炒了男主播,请来了哈里森福特。
可这主可不是个听话心齐的励志向上型,这样的设置部分完成了与瑞秋在主播内容上的对抗,使瑞秋不仅仅有节目要被砍的虚拟压力,还有可展现的不合作实质性事件。
只是这部分的缺陷在于,哈里森福特捣乱不够,立功有余。
以致于电影在前面的一大半情节中,哈里森福特更像是个苦瓜脸的老男模,碌碌无为只剩下碍眼。
而瑞秋的几次转折性情节点的爆发都显得突兀(比如,女主播和外景主持亲自上阵,男女主播的互相顶嘴争执,争夺核心新闻的知情人关系网),让我不止一次感觉瑞秋只是在念出编剧写好的台词,并没有主人公融入故事中去思考、发现、得出方向的高度。
不过,这里要鼓掌表扬下导演,他整体运用把事件性台词外化拍出,造成每条新闻滚动播出的效果,用大量信息性的画面去冲击观众视觉神经,使我们忽视了瑞秋无思考的转折点。
外景主持的过山车,女主播的亲吻小动物,这些画面的选择和编排本身就带有起伏感,不仅扣题“早间新闻是个大杂烩”的概念,也淡化了瑞秋在这段落期间出镜不高的缺失感。
女主播黛安•基顿在这部电影中,我最欣赏。
从故事角度来说:她是瑞秋的动作延伸,瑞秋是主编,她就是做事的人,在这个功能下她更强化了瑞秋的点子,亲自上阵玩相扑玩跳舞;她也是哈里森•福特的对立面,比他奇巧比他贴心比他游刃有余,更在最后被哈里森•福特捏了下屁股,完成主播台这一线的高度统一。
这条人物线的设置清晰明快有效率,而从演员表演来说,黛安•基顿的翻白眼和挥手臂,较之瑞秋在转折点的“招牌动作”更融入剧情,虽然夸张但也可爱,把一个老顽童的女主播演绎得轻松滋润。
如果没有她的卖力演出,导演那些台词外化拍出,肯定没有现在这样的冲击效果。
君不见另外那个外景男主持,一张黄瓜脸,只会瞪眼闭眼,动作僵硬。
并且她不抢戏。
临近结尾,她对哈里森•福特说,是你把她气走的。
以及最后,她说,也想要个热带水果拼盘。
那语调是自然生活的,站位是侧位靠后的,并无多的小动作,干净收敛顾大局,深得我心啊。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功能性演员的选择至关重要,比如《黎明之前》的齐佩林,大段的台词,一直推进故事的判断性动作,如果没有好演员的演绎,整体结构都废了。
演齐佩林的演员的确不错。
从中也可以看出,部分影视的叙事结构,并不是主角的行动线至上、引领故事发展的模式。
开始有配角来搭建起结构,主角一一解决问题在小段落中出现,去丰富整体的故事性。
查了下本剧编剧曾写过《时尚女魔头》,那可是个一线名牌大杂烩的片子,以至于让我看完后,只记得梅丽尔•斯特里普一次次朝安妮•海瑟薇扔的包包和大衣,故事情节都忘光了。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也意识到了过花哨服饰的喧宾夺主,于是在此片中,女主角瑞秋的服饰可谓简单,并且爱情段落也不多。
她的男朋友其实充当了她脆弱内心外化的重担。
但是,不知是不是因为编剧是女性的原因,这个男朋友也是不出彩,脸不阳光,身材也一般,在我看来,还点谢顶的感觉,动作一直慢吞吞,眼神也不够专注,比哈里森•福特还显得老态。
连导演都不怎么给他特写,真是选角失败啊,要是保罗•沃克来演,我开始期待了。
咱们回来,继续说男朋友的角色设置。
职场上可以有朋友,但是同事这个词既然字典上有,就说明它与朋友知己还是有差别的。
男朋友一是可以告诉这个电视台各个人的隐情、秘密习惯等,二是可以让瑞秋只在他面前喷发出对新闻的热爱和对收视率不高的恐慌。
这两个作用都很好的帮助瑞秋采取下一步动作,有私生活有工作,有漂亮丝质衬衫有可爱动物图案的小内裤,瑞秋很好在男友和工作中起伏前进。
并且,注意,男朋友是出现在野心段落中的,对爱情的小小渴望和得到,转移了观众的视线,因为在这里,瑞秋的工作线上,是有动机问题的。
瑞秋如此向上的工作,动机并不是她单纯热爱早间新闻,而是她的节目要被砍了,她又要面临再次失业。
这个壮举,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说大点,为了周围人的生存在奋斗,是不是很主旋律呢。
也就是说,这部励志片的动力点,着眼的太现实太小气,瑞秋为的是不失业为的是生存,并不是新闻理想。
说实话,这让我失望,因为这样的动力点,不是走人心的,走得是社会问题路线,层次不高,只是技术活。
让我想起了《马利与我》,这部片子也是讲得回归家庭比实现个人理想重要。
是否现在美国乃至全球的主题,都在劝人们好好守着自己的一方土地而不追求心灵的卓越呢。
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搏击俱乐部》和《黑天鹅》的动力点就高,探索心灵的多种可能和追求心理认同的完美,让这两部片子的气质比《早间主播》要挺拔。
当然,编剧还是动了点小聪明的,在片子的最后,哈里森•福特绝地反击,先是挥出一棒严肃新闻,挽救了收视率,再是炒了个鸡蛋,唤回了女总编瑞秋。
前者弥补下严肃新闻,看咱们还是为新闻在斗争的!
后者扣回女主角,毕竟她是主人公啊。
看,咱们就合作吧,你用娱乐换收视率,我这把年纪,全球也跑不动战地新闻了,动不动来个严肃新闻也算是完成任务了吧!
其实挺生活的!
优点呢,比一般的励志片丰富、结尾挺生活的,没有硬往新闻理想上靠。
毕竟这个动机点也靠不上啊。
团队合作比个人理想重要,这样的选择挺美国的。
缺点呢,哈里森•福特炒鸡蛋实在是太缺乏新意,这里没有翻出花来,我蛮失望的。
编剧只是做了个线索勾连,那T恤、那瑞秋的老妈,勾连得让人觉得编剧的编剧手法老练。
可是炒鸡蛋,在第二幕,(瑞秋留宿哈里森家时)你用了那多长时间去铺垫,最后就直接勾连用了,没有翻新,说不过去啊!
好累,写了好多,当做是学习笔记。
最后谈谈瑞秋•麦克亚当斯。
这个女孩子本是林赛•罗韩的配角。
当年《贱女孩》的配角,如今都在大银幕中灵气出演了,可林赛•罗韩落魄到到首饰店偷链子。
一句话,戏里戏外,白天黑夜,要永远相信有人比你更努力。
红底鞋吸引了我
基本所有的情节都已经被其他电影用过。这种打了鸡血似的新手更是老套到了极点。多一星,给几首听着还不错的OST。
励志喜剧,开头尤其出彩,有些地方也很有共鸣,后边就平平了。
中庸是這個世界的基礎,.分數全是給四位角色的
有刘海儿可真好看呢
harrison ford真的老了哟......
这种喜剧多得都快让人看吐了。。
沒意思,比衣冠禽獸差多了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笑得抽筋了,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女主角在洛克菲勒中心奔跑的样子很美很仙儿。只可恨patrick wilson的发线越来越后,令人扼腕!
Could there be less chemistry in a movie
挺一挺,没什么过不去的~!
rachel很甜 ost很好听 居然是harrison ford? 他怎么老了这么多?完全没认出来
卡司挽救一切
比想象中要好太多,完全没有令人反感或是感到无聊的地方,老头子最后的逆转很棒!女主角其实蛮不错,身为女强人也可以有春天!
庸俗
瑞秋很迷人,我发现我已经过了看这种电影的年龄了。
4.5
一个丑小鸭式的老套故事,屡见不鲜的励志喜剧形式,还有浪漫的爱情,可演员的出色表演,却让这个如同水果大拼盘样的职场励志剧给观众带去了感动和欢乐,没有掉入同类影片的庸俗中去
我爱这片子!!!!!
新闻行业励志类型片。不过男二还是蛮好看的嘛,想起了年轻时的保罗纽曼啊哟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