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是战争包装下的“人性”的故事,这次LEE导演又杂糅进了种族问题。
可惜啊,片子当中设置的冲突点太多了,但是每个都相对平淡,片长加上黑人特有的插科打诨式表演,倒是能起到很好的催眠效果。
什么是差距?
这就是差距!!
战争的惨烈不是靠死人堆出来,同样是屠杀场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同样讲人性,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大差距???
教堂屠杀的场景真把我震撼到了,看战争片从来没看到那么恐惧过。
导演用一个又一个镜头给我心灵施压,让我窒息,让我恐惧到颤抖。
德国军官一次次威胁,牧师的祈求和众人的祷告,都带来一种压迫感,一种死亡的压迫感。
死亡来得很快,一排机枪的扫射后鲜血溅在教堂的墙壁上,侥幸没被打死的垂死挣扎者吃了第二枪终于毙了命,嗷嗷待哺的女婴那清澈的眼睛最后也闭上了。
炼狱也不过如此。
然而后来出现奇迹,一个小德国兵竟然带着两个男孩子逃出来了!
让我顿时开朗,那是一种死里逃生后才有的感觉,不能说是开心,人不可能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逃出来还能保持单纯的高兴的心情的,很少有电影能做出这种感觉的吧?
就跟绝大多数经历战场回来的人每天都会做噩梦一样,他们幸存了,但他们不会单纯地因此而感到开心。
所以说《南京,南京》的结局用小孩高兴采鲜花来表示幸存后的心情,我是很不能理解的!
影片是根据小说改编,虽然将近三小时,但作为电影是很难把细节都刻画好的,这是小说改编电影的通病。
虽然影片是没多深地挖掘细节,但是我相信看懂影片的人此刻都意会了,其实很多事情也不需讲太明白,内心的共鸣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细节较少刻画,但是整体结构还是完整有序的。
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又扔出了若干个悬疑,最后一气呵成地串到一起讲述了一个完整故事,所有疑惑都一一解答。
有插叙有回忆,内容很丰富很完整,把一个战争能碰到的情况几乎全包括了——兄弟情,战友情,亲情,爱情,同情,残酷的战争,死亡,叛徒,凶残的德国鬼子,很SB的指挥官,各有需求的肉体交易……更重要的是黑人作为主角穿插其中,引申出更严峻的问题,种族歧视,作为电影已经很好地呈现出来了。
想说原著小说很了不起。
影片没有用很漂亮的拍摄手法和精美的剪辑,有些情节的处理也不是特别恰当,但这不能影响整部电影的成绩,毕竟形式只是次要的,它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豆瓣上的五星是“力荐”,我只推荐吧,力荐就不力荐了,毕竟这是一部看了叫人心情非常沉痛的电影。
看完之后,突然想起了前一阵在主流媒体上很流行的一个词“政治正确”,大概是指在发表公众言论时要注意用词,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你“可能的”听众的“可能的”感情。
如果延伸到电影这块,我想《圣安娜奇迹》可以作为一个“政治正确”的代表了。
影片中至少可以整理出三条线索意大利 - 托斯卡纳 - 战争中矛盾的人性二战 - 黑人士兵 - 种族歧视 天主教 - 信仰 - 救赎每条线索都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的躯干,李同学却成功的把它们塞到一个躯壳里!
虽然手法不怎么高明 镜头处理和情节上远离完美;虽然视点失焦 哪条线索都没有充分展示。
就单纯在电影角度来看,这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个成功的作品。
但有这么多人捧,自然有它的理由,那就是“政治正确”导演是个黑人,是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电影/西方电影中少有的关注了意大利裔和黑人两个受歧视的种族 - 他们在大部分西方电影中都是被丑化的,在社会生活中是被歧视的对于这两个种族宗教情结的回归 - 在这经济危机的年代,回归主的怀抱才是普世价值,才是最后的救赎之道多么政治正确啊你看尽管我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我也不是给了一个政治正确的评价?
这部电影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如果要找出她的漏洞,我想就是有些杂有些乱罢了。
但我们也可以这么想难道她不是想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么。
我相信如此,因为有个叫奇迹的东西。
这么多的东西最终都成为了一个有一个的奇迹。
我还想说的就是奇迹并不是为了存在(生)而存在(生)的,也许它也包括了死亡。
(短评)奇迹,是否存在?
这不是一部战争片,她不是《拯救大兵瑞恩》那样(那种传统的出牌方式),她所拥有的不仅仅我们以了解了的。
也许只有我们身旁的孩子最了解吧。
看那里的巧克力巨人,多么可爱,他站了起来,而我们也知道了他是个沉睡的巨人。
可再仔细看看,惊讶的发现原来他身边还有像他一样的巧克力巨人啊。
十字架在教堂的顶部,而桃花女神(春之神)也在注视着我们,不是么?
虽然队友离去,朋友死去。
但当男孩与士兵的手再一次相握的那一刻,也许你流泪了,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都相信了那个叫奇迹的东西。
她真的存在而且就在你我的身边。
请相信每一个“圣安娜奇迹”,因为你值得拥有她!
不错,真是个奇迹圣安娜奇迹,果然是个奇迹,在这短短的一部电影中,包含了宗教、纳粹、人性、屠杀、种族歧视、背叛、掩盖真相、谋杀、古董失窃、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的传奇、民间故事甚至是争风吃醋打情骂俏。
能把这么些东西都杂糅到一起,不论电影多糟糕,都应该给导演发一个勇气奖和最佳利用空间奖。
先说故事结构,很乱套,从开始的谋杀案切到1944年黑人连队过河一段,虽然比较唐突,但还算是正常。
之后电影就不那么正常了。
故事的叙述主角一变再变,不止局限在黑人四小强中,还包括了众多的意大利村民甲乙丙丁甚至大蝴蝶和德国军官。
如此庞杂的分支剧情严重拖慢了整个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把叙事主体搞得人数众多。
这样的结构不是不行,撞车、两杆大烟枪莫不如是。
但遗憾的是,李导并没有驾驭故事的能力,却有着什么都舍不得扔的贪便宜的毛病,所以使得电影一次一次地跑偏,一次一次地有心上炕却迈不开腿。
另外,剧中一些情节设置很让人费解,比如巧克力巨人遇到安琪儿那场戏,毕少普明明在屋外警戒,怎么就会晃晃当当闪进来个德军衰人的?
另外在一个纳粹环视,重重包围的小镇,进来四个美国兵,白天闲逛,晚上开舞会吃冷餐,间或还有游击队没事放个枪去驱散不明真相的群众,德国人怎么就那么白痴,非得等到有人告密才能发现他们?
还有最后,德国军官居然放了赫克托一把,还把配枪送给他,这位军官就是再反战,也不至于在前一秒不分百姓军人一概屠戮,后一秒就立地成佛了吧?
另外赫克托的谋杀方式也很让人费解,如果他是和鲁道夫偶遇,那么为什么要随身携带一把装了子弹上了膛的鲁格?
如果他是有预谋的,怎么会知道鲁道夫会一定到他这里买邮票?
如果他是有预谋的,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成功率更高的方式,而不是守株待兔?
另外,一些诸如一人一枪扫倒一片德国鬼子,主角往往百发百中之类的港台枪战片伎俩,我就不再揭发了。
不过这个电影的确说明了一些问题,宗教救赎和种族问题,应该是李导想要说的,尽管说的时候有些口齿不清,但是我还是听懂了一些。
李导认为,种族歧视其实是源于信仰的动摇。
记得电影中曾经有大概如此的言论:意大利人很虔诚,在他们看来,黑人和他们并没有太多区别,都是上帝的子民。
在电影中,也有一段意大利人、德国人、美国黑人祷告时的互相切换,也很能说明李导的心意:种族歧视的最终解决方法是,虔诚地信仰上帝,只有这样,在上帝之下,大家才是平等的,这可能是真正所要实现的奇迹。
总之,把这部电影当拯救大兵看的人,会很失望。
刚刚看完,我在给予4星还是5星间犹豫,从演员阵容、拍摄手法、叙事过程来说,这部片子也许不是最好,但非常值得一看,值得一荐!
我猜想,这应该是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因为片中要叙述的内容太多,多到无法用一部影片能全部阐述清楚。
而且对于不熟悉西方信仰与历史、人文的我们来说,要全面理解,更困难一些。
最概括地讲,这是一部描述人性的电影,在二战意大利一个小城背景下,以美军内部种族歧视为悲剧起点,以基督教义为立意,夹杂英、德、意三种语言,美军、德军、意大利游击队、意大利百姓三个国家的人的事件相穿插,以游击队的基督忏悔、德军军官良心未泯反衬美军白人对黑人的蔑视和不信任,最终收于善有善报的终极归宿。
情节的每一步发展,都无规律可循,只有耐心地看下去,才知道其中的因果,所以,这更像一部叙事宏大的小说,用叙述吸引你,打动你,感染你。
除了个别略带说教痕迹的处理有点“雷”,整个片子感觉还好。
宣传文案中把这部电影和《拯救大兵赖恩》相提并论有点夸张了,只能说故事有点像,但在战争场面的表现、细节处理手法风格以及中心思想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尽管其中有不少闪耀人性光辉之处,可是过多笔墨纠缠在种族和宗教问题上,显得心胸狭隘了点。
倒是片子结尾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安全谨慎可以防范风险,可同时也扼杀了奇迹。
我们喜欢并歌颂奇迹,可现实中却不得不在谨慎和冒险中摆荡,挣扎着寻找一条“既...又...”的路线。
同是上帝的子民,为何要有战争,为何要自相残杀,为什么要有种族歧视?
小男孩angelo,在意大利语里的意思是上帝的使者。
小男孩angelo和黑人士兵赫克特在战争中奇迹般活了下来;40年后,赫克特偶然遇到并杀死了那个意大利叛徒,然后又被angelo在偶然的机会下知道并救出,的确是奇迹。
圣安娜奇迹,是活着的奇迹,是性善的结果。
片中有杀戮成性的德国纳粹分子,有解救孩子的德国士兵,也有小镇战斗结尾没有枪杀男主人公的德国军官;有歧视黑人士兵的美国白人和美国白人军官,也有救助意大利小男孩但受美国白人歧视的美国黑人士兵;有为国家而战斗的意大利游击队队长,为了保护他,圣安娜的居民没有出卖他,而惨遭屠杀,也有枪杀游击队长的卖国贼;美国黑人士兵在意大利小镇没有被居民歧视,反而在异国他乡有了一家人的感觉。
德国广播车上播的“黑人士兵们,你们的白人指挥官视你们的生命为草芥,为什么献身给一个抛弃你们的国家,一个拿你们当奴隶的国家。
想想你们的牺牲,只为赢得二等公民的权利返乡而已。
你们在那里(美国)有选举权吗?”美国黑人士兵说:“这里好象有什么不正常(与在美国相比),我爱上意大利了,在这里我不是黑人,我就是我,这些意大利人对神很虔诚,他们不会让一个黑人感到难堪,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自由,这在美国是没有感受过的,这让我惭愧。
”圣安娜屠杀太残忍了,但里面也有人性光辉的一面。
牧师让平民跪下,大家一起祷告:“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我们在天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每日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免了冒犯我们的人的罪,不要我们试探,救我们脱离罪恶,阿门。
”牧师被德国纳粹枪杀时,很平静地说,“主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在邪恶面前,这是一种多么悲悯、仁慈、善良、平和、视死如归的情怀呀!
弱小的平民,却有强大的精神。
那些德国士兵,在家也是善良的平民,战争却让他们变得如此邪恶。
对待邪恶,和牧师不一样的人,如游击队长,如黑人士兵,拿起枪,不怕牺牲,战斗到死。
还有没有比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更好的办法,制止争端,远离战争,实现大同?
唉,很悲观,人类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的战争史,而且到目前为止,人与人之间的内斗还在继续,世界上的战争还在继续。
赫克特偶遇叛徒,然后迅速射杀,在影片开头的确起到了震撼的作用,但也是以暴制暴,40年后的这种夸张的暴行令人难以接受。
音乐好听。
看了三遍,第一遍没看懂,第三遍结尾猛地感动内牛了。
奇迹在圣安娜编年史的故事4名黑人美国士兵谁成员的美国军队的一部分,全黑92 “布法罗战士”司驻扎在托斯卡纳,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们经历的悲剧和胜利的战争,他们发现自己陷入敌后和脱离单位后,其中一人以他的生命危险拯救一名意大利男孩.导演斯派克李从剧本写的詹姆斯麦克布莱德的作者著名小说同名,电影探讨了深深鼓舞人心的,强大的故事取自真实的历史,超越国界,种族,阶级触摸善良在我们所有人。
如果光是从种族角度去看,这部片未必煽情至极。
如果只看制作班底和演员大腕,这部片毫无圈点之处。
如果单单场面和音乐,甚至于爆破效果,完全谈不上大制作。
但剧情是感动人的。
几乎打着哈欠看完前半段,唯一触动神经的是连连的几段巧合,权当笑话来看。
本片用了一个多小时的完整铺垫,在最后的十多分钟推向高潮,结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虽然倒叙和悬念电影看过不少,但是铺垫的暗线放到如此之长,记忆力和观察力差一点思想都会有所顿失,而漏掉很多值得感慨的地方。
通篇围绕着miracle来表述,在意大利这个天神庇护之下的国度,在虔诚得那么淳朴的小村庄里,关心、冷漠、性、嫉妒、杀戮、求生。
刻画得如此深刻,就有保存起来再看一次的冲动。
倘若说导演的美感触觉不好的话,最后一幕完全推翻。
巴拿马的海边,蓝色的天际、蓝色的海浪、白色的沙滩、白色的西装、白色的椅子、白色的雕像,还有黑色的人。
那一刻,世上最美。
要是教徒,值得推荐你去看一遍,励志在于,只要活下去,生命中总有好事会遇到。
要讲的内容太多,教堂前的屠杀太震撼,开头铺垫那么多的巧合让两个战争幸存者实现互救,认为奇迹存在让人安心许多。
喜欢片头,已表达一切。碎片化和情绪化。
~~喜欢开始的时候那种镜头贴着地面拍摄的视觉感受~~===================~~Chocolate Giant !!~~呵~听到这个就笑了,当时!!~~===================但是只看了40Min===================剧情不是很出色的电影!
最后一个镜头,吃饭Ing,泪流ing
是个好故事,只是改编的不够好,看着有些乱,而且有点长,容易让人走神.
想说的太多,显得有些重心不稳,铺垫太长不易使观众进入情节
乱七八糟的剧情 非常空洞的一部电影
最后的屠杀模糊了一切,只剩下疯狂、惶恐跟鲜血。那把鲁格手枪保养的可真好呀。
挺不错的一部福音电影。反复重复的“好让他知道爸爸是谁”(分明就是GOD的意思)!圣安娜的奇迹,就是神的奇迹,简称神迹!小男孩有神的指引!……cctv把将近三个小时的影片删成了90分钟,导致很多地方交代不清。“然而在一个美国白人开的冰激凌店里发生的那一幕,以及五人驻足在美国海报前的茫然失望
结局稍微……
中规中距的一部反应,种族,战争,宗教,人性的片子.
稍显做作
结局还是有点儿硬凹的感觉。。不过总的来说黑人题材的战争片,残酷的人性主题,斯派克老李玩的已然挺牛逼了
比较小众吧。
就挺无聊的,看了一半不想看了,看了解说
全是铺垫,最后一刻清新感到
斯派克·李蛮有料的
最开始没看懂,结局很喜欢,只是觉得情节还不够紧凑~~
题材挺好,问题是导演好像想什么都往里装,一些情节衔接过度的地方粗糙得莫名其妙,前半小时简直是难以忍受。
我在奔驰的京沪高铁上向青岛进军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