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开头的时候,观众可能很难避免地认为“刘陆”矫情,不就是一道无伤大雅的疤嘛,至于这么别扭?
看到最后才发现,这已经是刘陆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一种可能了,那把刀没有伤到小混混,也没有伤到马海,只是伤到了她自己,而且还是不会危及生命的小伤。
她在马海死后一定在深夜里反复咀嚼这段创伤经历,并幻想着其他可能的结局,无论哪种,一定都比马海死了带给她的创伤更小一点。
就像她幻想的那个略坏一点的平行时空,自己结婚又离婚,早年学的舞蹈用在了旅游社的宣传上,在和马海对峙的谈话中哭着接受了这段命运;马海流窜地逃命,最后还杀死了刘陆和自己。
刘在这次幻想的被成为被杀死过程中应该也得到了一些“自己罪有应得”的安慰。
这些幻想都比真实的结局更加“美好”,她反复地想,以至于分不清真实和虚幻,活在给自己带来些许安慰的混乱之中。
也让看到最后的观众恍然。
这种互动,就是好的创作所必需的部分。
马海: 多么简单而又朗朗上口的名字,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你一直都没有出现。
我有一万个理由把你忘了,年纪太小,时间太久,事出突然,与我无关。
而死亡不仅是黑暗的永夜,还是无法翻越的大山,它横亘在心里,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无休无尽,终难负荷,所以你能试着原谅我吗,我也曾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
我曾一度忘了你。
我残忍吗?
你无怨无悔地做了那么多,竟只得到这个结果,你又做错了什么!
公平在哪里?
正义在哪里?
让你年纪轻轻就离开,断绝了以后生活里无限种可能。
纵然我再冥想,那缤纷多彩的种种,终究只停留在梦中。
而再拼命遗忘,也并不能改变事实静静地停留在那里。
它看着我奔跑,跳跃,转圈,抓狂。
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我企图给它蒙上各式各样的衣裳,静静地等着,等着我有天停下来,转过头走上前来,亲手撕开自己做的伪装。
马海,你到我的梦中我的脑海,是受我邀请,还是不请自来。
当我听到你说你不后悔时,我哭了,当我听到你说唯一的可能就是你死了,我哭了。
你是因为我想听到才这样说对吗?
如果你不来,是还在生我的气吗?
如果你走了那么多年还会出现,是对我的不能释然放心不下,还是气愤于我的不周我的努力遗忘,我翻遍世上的学问,终究无法求证。
马海,如果我终于鼓起勇气看着你,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焚几柱清香还是烧很多纸钱。
我好羡慕那些不相信鬼神来世的人,还有那些对此特别相信的人,我总在摇摆,晃得累到自己无力思考。
死亡太残忍了。
没有好好告别的更是。
它让其他的人世之苦看起来都不算什么,或者是我已麻木,疼痛而不自知。
只是马海,当我终于鼓起勇气看着你,对你说出那么多年被忽略的最简单的几个字,对不起,谢谢你。
无论是否能量守恒灵魂常在,我都一样虔诚地说出心底最真实的想法,还有,我想念你了,无论是否天人永隔灰飞烟灭,我都一样虔诚地送出最好的祝福。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与自己和解,我常常觉得那是向生活妥协的美化,可是只有当直面你的离开,直面自己的感受时,我才觉得拧转多年的心,突然踏实了下来。
走在一个人朝圣的路上,喧嚣的往事一幕幕旋转沉淀,竟然听到许多以前听不到的声音,看到以前看不到的画面,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大抵如此吧,才知道世界原来是真的只是一个人眼中的世界。
马海,谢谢你。
你用宝贵的生命,帮我开启了穿越苦难之后的人生大门,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却也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走吧,到天涯海角,亦或是街头小巷,走到有天倒下,也许就是相聚之时。
注意:本文包含大量剧透!
如果想把悬疑感留在影院请谨慎观看!
谨慎观看!
谨慎观看!
先晒个悄悄拍的刘陆姐姐的美照(看完这场电影对刘陆姐姐路转粉了,不仅很有气质,演技也很好,后面再慢慢夸)
总体评价 作为普通观众看文艺片还是有点压力的,特别害怕在影院看不懂,但看完觉得总体来说90多分钟时间不长,虽然表面上是文艺片,但也毫无尿点,悬疑元素的引入也不会让人昏昏欲睡,甚至影片结束时有点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感觉。
声音与画面 本人看电影比较喜欢注重声音和画面,首映礼在激光4K巨幕厅播放,音效和画面没话说,特别是前段养鹿时无对白的画面和声音很生活化,刘陆姐姐的颜值、演技和服装又带点文艺的气息,我很喜欢。
影视语言 (本人只是普通影迷,所以这方面肯定不专业,所以我主要说些我觉得不错的点,抛砖引玉,表达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大佬多多指教) 影视语言方面很高级还特别舒服,我能看出来的正反打、对手戏、第四面墙的打破等等,镜头语言很多,我先抛一个我比较喜欢的点:墙。
影片名字是《第四面墙》,所以关于“墙”的隐喻很多,会有很多不算墙的“墙”把刘陆挡住,我觉得这些都是隐喻了墙。
比如鹿场刘陆和马海的对手戏中,面对面的两个人,刘陆前面蒙着一层纱隐喻了刘陆内心的墙;比如工人俱乐部对手戏中,刘陆前面的木头框架也隐喻了墙,后续马海的枪也架在木头墙上,暗示着对这面墙的打破;甚至在国营铁东熏肉大饼店,两个对称的招牌,刘陆这边的明显更破旧一点,我觉得也暗示了另一个看不见的墙。
这些前期的细节都在暗示电影的主角是刘陆,第四面墙是刘陆心中的墙,为最终一幕“墙”回到刘陆身上做足了镜头语言上的铺垫。
演技 作为文艺片肉眼可见的穷,场景都很简单,所以这部电影主要需要靠两位主演的演技来撑着,幸好大家的演技都特别在线。
刘陆姐姐真的太棒了,共有四个角色,1、鹿场刘陆,到达工人俱乐部后死亡;2、20年后工人俱乐部刘陆,被马海杀害;3、现实没有疤的刘陆;4、马达加斯加刘陆。
3和4可能是一个人,当两个人来处理吧。
反而1和3衣服妆容差别不大,所以可以说一人分饰三角(1、2和4),1和2的差别巨大,可能和女演员妆容、发型、服装差别比较大也有点关系,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演技好,气质上感觉完全就是两个人,我刚开始甚至恍惚觉得2和1不是一个人,4的对白不多,摩托骑行服很飒,海边的刘陆也特别美。
剧情 作为文艺片,其实我开始对它的剧情期待不高,但是这部影片的悬疑元素引入的恰到好处,虽然前期养鹿阶段节奏缓慢,比较有文艺片的气质,观感挺好的,但当马海爆出得病后节奏开始明显加快,双线叙述节奏逐渐紧凑,马海的演技也让人难以区分两个世界,直到两个平行世界开始逐渐交织、直至第二幕最后的交融。
第三幕前期节奏依旧比较快,直到刘陆推理出马海的死,刘陆到达马达加斯加阶段时节奏开始放缓、此时又开始文艺起来。
总结 总体来看该片结合了文艺与商业,虽然整体成本比较低,但剧情还是比较引人入胜,值得去电影院一看。
其实我还有一些想写的,比如逃走鹿的隐喻,是刘陆自己,还是刘陆的父亲?
比如墙更深层次的隐喻,是刘陆对马海的愧疚,是刘陆“失去”孩子的痛苦,还是和自己的和解的阻碍?
这里就先不过多班门弄斧了,等着大佬们来分析吧。
PS:其实有个小槽点或者小疑惑一直在我心里,大年三十刘陆看春晚不开声音吗?
是版权原因还是有别的解读?
希望有大佬能帮我解惑!
人生处处是第四面墙,却也从来没有第四面墙。
东北,四平,大清鹿场。
大年夜,小屋里,灯光昏黄,两个人。
刘陆:你来干什么?
马海:我给你带了点儿吃的。
刘陆:你也不问我愿不愿意。
马海:问你你肯定不愿意。
我是从这里入戏的。
男女主小时候是同学,女生被小流氓围堵,别的同学都吓跑了,男主来救。
可能是男主夺过小流氓的刀,却意外在女主脸颊留下深深的疤痕,从此对女主心中有愧,天长日久,愧变为爱,苦苦追求多年,女主却始终不接受。
也可能是男主夺刀,杀死了小流氓,入狱,出狱,被当作异类,又杀人,从此亡命天涯;而女主嫁人生子又离婚,父母也感情失和,家庭破碎。
她身心俱疲,支离破碎地活在这世上。
而男主耿耿于怀于当年自己是为救人,别人不理解也就罢了,为什么女主也不理解他,疏远他,孤立他。
于是在多年后找到女主,想要找一个答案。
这段故事,犹如舞台剧,女主的台词太过美丽,太过深邃,刺透灵魂,震撼我,以至于我没有来得及记下具体的台词,只觉得被深深震撼。
当然更有可能,是男主在救女主的时候,就被小流氓杀死了,以上一切,都是女主意难平的想象。
她去了他们在中学地理课上讨论过的马达加斯加,寻找男主的痕迹,寻找内心的宁静。
一切都可能是真实发生,一切都可能是想象,是梦幻泡影。
此后漫长的人生,处处是你,却也处处,不是你。
影片意在告诉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一个微小的转弯,都可能造成此后漫长人生的巨大转折。
而无论我们选择了什么,或者说无论生命的长河怎样流淌,那都是我们的人生,真实的人生。
不必耿耿于怀,面对就好。
也许,因为你无论如何愧疚如何不安,如何不甘,对于过往,能改变的,少之又少。
能做的,只有踏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第四面墙》在本次上影节的亚洲新人奖提名的几部影片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涉及到了科幻和平行宇宙。
导演和编剧用非常规的方式讲了一个看似“寻常”,内里感情浓烈又克制的故事,击中了许多人内心或隐秘或深邃的痛。
他们将一个女性自我救赎的故事,变得充满悬念和变数,观众无法预料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虽然这是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戏剧性故事,但它的内里,依然是许多人能产生共情的。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遭遇过情感上的不如意,人生中的不幸。
很多人会选择回避,甚至遗忘,就像女主角刘陆那样,有意无意的“编织”出了另一个剧情,另一个时空,即使在别人告诉她真相的时候,她依然不愿意接受,依然觉得是虚假的。
直到,她被推到真相的面前,她不得不直面真相的那刻起,才完成了第一次成长和救赎。
然后,她去到了理想的乐土,“世界尽头”——马达加斯加,完成了自我的又一次进化。
她在海边看到纯真的非洲孩子天真灿烂的笑容,她终于从“失去”自己孩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刘陆终于笑了。
她和从前的执念,和过去不愿意面对真相的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和解了。
巧合的是,导演张波在去往马达加斯加的拍摄中,他原本焦虑困扰了很久。
这次的旅行和创作过程,治愈了他。
张波说,其实不在于路程的远近,而在于走出去,去感受,去冲破原先某种既定的生活。
就像那头从故事开头就走失的鹿,其实是刘陆有意无意给自己的出口。
那头鹿就是另一个她。
在重重包围的环境中,铁丝网终于被冲破了一个口子。
那头和她一样其貌不扬,还有疤痕的鹿,是她的替身,先一步完成了突围。
直到刘陆在十字路口遇到了走失的鹿,然后她发现自己脸上的疤消失了,她完成了从直面真相后的,又一次觉醒和升华。
经历了那么多百转千回,那么多戏剧性的情节,就像电影的取景地,曾经辉煌的工业城市,也必须得面临衰落、破败。
刘陆从前拥有的美好逝去了,她无法走出伤痛,走向未来,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一座城命运的缩影。
而电影的伟大和善良,在于总会给现实的人,抚慰或治愈,也会给戏里的人,找到落点与出口。
第四面墙,本是影片里一场话剧的名字,确贯穿了整部电影,成为刘陆与这个世界不断抗衡的隐形屏障。
静默的开场,最后那只丢失的梅花鹿,是找回了迷失的自我还是失而复得的父亲。
开放式的结局引人沉思,到底什么是现实。
也突然让我很想知道另一个世界里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希望大家无论在哪个时空里,都能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马海 你好哇上次一别,已有些时日。
你,还好吗?
这段日子里,我一直坚守着我们的承诺在努力呢,你看到了吗?
应该没有,你这个无情的混蛋。
留下些痕迹就消失的混蛋!
虽然你无情,我还是会回到那里,重温我们共同生活过得地方。
是的,就那间破旧的养鹿人小屋,屋中间的碳火炉子依旧火热,炉子上座的那壶水永远烧不干呢,絮絮叨叨的。
旁边那盘永远没人碰的饺子还在腾腾冒着热气。
窗外也还在飘着雪,一年四季,从不停歇。
还有那间废弃的剧场,虽然知道并不会打扰到谁,但进去的时候还是会蹑手蹑脚。
是的,那里也没变,也还是没有阳光照进来,舞台上的灯光 昏暗 闪烁,你我都知道这里早已废弃断电,但,谁又在乎呢。
灯光温暖的包裹着那俩把锈迹斑斑的折叠椅子,它俩还是面对面坐着,无声的对视着,谁也没有要进一步的意思,我可不会像至尊宝一样去干涉一下,就这样吧,挺好。
哦,台上的那个大洞还是没有修好,那座破钟也还躺在里面,指针也还是停在那个解释宇宙终极答案的数字上。
是的,我都去过,可是,为什么都不见你呢?
12月10日,他们给出了日期,我一定会去,定要与你再见上一次,之后 ,我一定不再见你了,不再想你,不再梦你,做个了断!
愿你愿我能在各自的世界放肆的活。
请允许我最后猜测下你会去哪里吧,一定是那片黑色的海,寻一艘船,不大,小船,一人宽两人长。
数着星星,看着银河,也许躺累了会坐起来,点上一支烟,看着不远处岸边,那寻你的星星之火。
还记得刚看到海报时,我想过,这也许是讲共生关系的电影?
因为看起来,男女主是用同一把枪同归于尽的状态(后来发现虽则是有这么个含义,却不是我以为的那个样子)。
电影的前三分之二,可以用“离奇”来形容(就不剧透了,这部电影值得你去影院观看),我就一直等着,想看看导演究竟怎么把这不可思议的故事给圆回来。
结果,竟然还真给圆回来了,还圆得不露声色、合情合理、荡气回肠。
在电影的后三分之一部分,我怀着一种被女主的伤痛和自我救赎撞击到的复杂心情,一边流泪,一边在心里大呼“高级”。
据说这部电影入围了两个电影节,可是却没有拿到重要奖项,其实我还挺想问问为什么。
个人觉得它值五颗星,值得普通观众为它去影院。
我甚至认为,导演和主演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究竟创作了一部多么优秀的电影作品。
这里必须得提一句,我其实很少这样夸奖一部电影。
好的电影,一是立意,二是文本,三是技术,然后是表演音乐服化道那些。
有些电影,文本和技术不足以承载好的立意(某名导一直存在这个问题),还有一些电影却是相反,文本和技术都很好,就是立意很一般。
而我认为,这部《第四面墙》,立意,文本,技术,表演,都有了。
我尤其喜欢男演员的表演,在他身上,我看到秦昊早期文艺电影里的影子。
非常棒。
就这部电影扑朔迷离的风格来说,能成就如今的效果,剪辑师功不可没。
这部电影,看起来是讲寻找丢失的真实自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事,是讲走出过去的伤痛,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实际上呢,它是在告诉我们:1、人生如梦。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梦,一场可以自编自导自演的梦。
2、真实的生活和梦境之间,也许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区隔。
3、你以为的自己,可能并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4、必要的时候,人的潜意识会迸发无穷的能量,用遗忘、改装、凝缩、象征、意外、疾病等各种方式,只为保护内心世界的完整性,让生活可以继续,让美梦可以继续。
第四面墙:在戏剧层面上指的是三面封闭的舞台演员不能与观众有任何互动,所以与观众存在“第四面墙”,电影实则想表达直视内心创伤或不美好的回忆,从而达到自我救赎或与世界和解。
当看到马海讲起自己得了一种怪病,心想,这不就是不需要AR、VR道具的元宇宙嘛,只要男主冥想就能进入空间,再靠现实身边朋友的谈话抽离回来。
刘陆是饲养员,不慎丢失了梅花鹿,在一系列解开二十年前的伤疤的操作中,慢慢与自己、与世界、与父亲和解,这时,丢失的梅花鹿也出现了,这个隐喻很细节。
演员层面:俩演员在剧中是四平人,但北京口音还是有点重。
平行世界层面:A世界,刘陆马海搭伙过年吃饭B世界:刘陆跳舞、舞台对话C世界:刘陆旅行,净化心灵。
但是不是还有D世界:梦醒之后,鹿是他师傅丢的,那这个逻辑的话,之前A是刘陆的梦,B是梦中梦,这设定,不乏有申请开头动画元素的考虑。
印象深刻的是在工人俱乐部,台下的刘陆看着台上的刘陆和马海,台上马海开枪,台下刘陆也中弹流血,这一幕,元宇宙技术还达不到,电影能做到[偷笑]但从台上台下都是刘陆,心理求和前的救赎来理解,也很有道理。
这一刻的台上台下互动,狠狠的打破了第四面墙。
提问:1.影片开头,刘陆在饲养梅花鹿,以及在食堂吃饭,为什么她不穿工服?
这是一个细节问题,也不是毫无意义。
2.小时候的刘陆和马海,被删减了吗?
印象中电影没有出现,但结尾字幕有小时候扮演者角色姓名。
第二次看《第四面墙》这部电影,这次观看更加细致,怕自己漏掉了哪个细节,也对一些情节有了新的见解。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电影过于抽象,开头很长一段鹿场的镜头有些枯燥,但是第二遍在看的时候,很佩服导演当下可以坚持做自己,才有了开场刘陆接地气却没有一句对白的演绎,更加凸显了这部电影的不同寻常。
映后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是平行世界的三个故事,二刷后我觉得,脸上带着伤疤和马海对话的刘陆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马海是自己臆想出来为了救赎自己的,从刘陆早晨被师傅叫醒后收拾桌子时,桌上只有饺子而没有酒和菜可以看出,前一天夜里马海来找刘陆过年这件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
还有,另一个马海在商场门口等另一个刘陆的时候,镜头中出现了一个巨幅广告牌上写着“雌雄同体”,所以我认为马海和刘陆其实是共生的,由于刘陆内心背负不起马海为了救自己而被囊死这个事实,所以才有了自己臆想的另外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马海的刀划到了刘陆脸上,马海平安无事,开了纺织厂,过得挺好,因为内疚和喜欢,一直在刘陆身边陪伴着”;第二个故事,“马海为了救刘陆而捅死了人,但是刘陆没理马海,马海后来又杀了不少人,二十多年一直在外面漂着,回来后杀了刘陆又自杀了”。
从刘陆去纺织厂寻找答案,纺织厂并没有马海这个人的存在,事实是刘陆的母亲曾经在纺织厂工作,这也能看出剧中和马海相关的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唯一真实的就是马海说的似有若无的那句话“那我被囊死了呢”,这才是真相。
刘陆和马海在剧场舞台上的那段对白,带有浓浓的戏剧色彩,尤其是刘陆背对着镜头,说着最后演的舞台剧第四面墙中的大段台词时,看不到刘陆的脸,只能听到她铿锵的话语,融着嘴里吐出来的热气,还叠加着马海重复着刘陆说的话,觉得这一幕很震撼、很有味道,太喜欢这种感觉了。
当刘陆真的认清自己、正面事实以后,丢了的那头鹿回来了,她也踏上了去往马达加斯加的路,她沿路看到了戈壁、雨林、面包树大道、最后到了海边,这是她和马海曾经向往的天堂,“鹿”是刘陆,也是实现自我救赎的“路”。
电影背后的寓意很深刻,值得细细品味,还有刘陆和王紫逸两位演员,演绎得太好了,影片中有很多一镜到底很长时间的镜头,特别能考验演员的演技,不愧是演舞台剧的演员,表演的太有韵味了,非常喜欢,今天第四面墙正式上映了,希望能收获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超现实的故事被包裹在丰富的视听里呈现,最终为心理困境提供了发泄的出口,特别好。
冷静成熟,用非常规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看似“寻常”,感情浓烈又克制的故事,击中了许多人内心或隐秘或深邃的痛。作为一个40岁+的“新”导演,张翀向所有爱电影的人再次证明,什么时候都不晚,什么时候都不!
非常值得思考的一部文艺片,学会跟过去的的自己和解,影片的配乐还有镜头非常高级,没有明星的文艺片才最能抓住人心,男女表演自然把不用时空的人物诠释的非常有特点。丢失的鹿,找到的父亲,都在影片里有暗示。非常感动这样的编排。影片里的刘陆也一直寻找自己…
在平行世界的构想早已不再新颖的现在,影片并没有做到预想的突破。
后劲挺大 让人想起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有时候重要的不是选择的是哪条路而是你决定如何去走
这是一个看似高概念,实则是个很容易理解的故事。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每个选择的不同可能性是极其复杂并无法预知的,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并和解的过程很关键。故事表达的立意我能感受到。只不过几层时空之间呈现的有些混乱,叙事节奏过于沉闷。除此之外,“第三幕”在马达加斯加的戏份要是能够再多些反差感就完美了。而不得不说两位演员演的非常棒,摄影调度与配乐选择也为此片加料不少。整体而言我只能说是三星半,但还是值得每一位想体验不同叙事逻辑的影迷一看。
还可以
魔幻现实主义
一整個大無語。話劇台詞話劇演技(非常非常非常話劇)。話劇劇本,話劇的味道,話劇的寫法。看不下去的那種出戲啊。
人家养鹿的都有年终奖,我那个狗逼公司什么都没有
#SIFF22#正如片名及片中对其片名意义的阐述,整部电影就在制造这神秘的“第四面墙”,也制造出界限模糊的视听。不断地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幻想之间来回试探,反复摸索。虚实之间的割裂也恰如编剧对平行时空的解释——当做出选择的时候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则会消失。强调「心理」与「精神」层面,从创作及文本上来看这个片子非常新颖,其影像化的呈现也算出色,但包容度低,节奏也过于缓慢。
看的时候不觉得,后来想想挺惊艳的。
并没感受到要讲什么故事
意蕴挺丰富的电影,第四面墙这样的多层次表达早该被书写了。正如在戏剧史上第四面墙被日后的学者打破,人的生命也是打破的过程,儿时我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而长大后我们又被囚禁于自己的心灵枷锁中,刘陆活在自己打造的情感困局中无法割舍,或许是为了未来的救赎。小时候忘不掉,人老了记不起。只可惜演员刘陆的本色出演却未起到实际作用,观众似乎没能打破这面墙。
似乎能看到双雪涛的痕迹,但悬疑、犯罪类型的自我救赎确实吸引眼球,很有意思。
电影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身临其境。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院支持,太好看了!加油!
28
开始节奏实在慢;女主角的台词语调出戏。整体值得鼓励!
镜头语言很成熟,完成度很高。有点先锋话剧的感觉,有趣的探索。人们常说,如果当初不这么做就好了!可是,重新选择后的人生真的会好吗?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