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部电影让我这么气愤过。
高晓楠的生活经历带给了她巨大的不安全感,她害怕她所珍惜的事物都会离她而去,包括你啊,许一。
你有很多机会可以迈出那一步,在她想要得到你一个拥抱的时候。
一个坚定的拥抱比什么都重要,请抱紧她吧,许一。
影片开头独白的时候,提到男主和女主的约定:如果四十岁还没有结婚,就一起搭伙儿养老。
我在电影院里不合时宜地笑了起来,脑海里闪过少年时代的一个朋友。
我们也曾做过类似的约定,只不过我们约定的是三十岁。
到了三十岁,如果都是单身,就摆酒结婚。
那时候以为三十岁是很遥远的年纪,以为结婚只是摆几桌酒的事情,以为彼此不会在人海中走散。
这个冒着傻气的约定,最后当然是无疾而终了。
像电影里一样,即便是许一在测速仪前挥出了51的数值,他也没能和高晓楠在一起。
毕竟测速仪的业务范围并不包括牵红线(微笑)。
没有一个甜蜜圆满的结局,对于故事里的人来说是遗憾的。
但这贯穿整个故事的遗憾也许才更接近我们真实的人生,更能让我们回忆起青春里那个傻气、别扭、热烈、真诚的自己。
01 谁能拒绝一个傻气但真心待你的人呢?
许一,一个留着蓬乱的长发,日常糊弄老师、流连网吧的编导系新生。
看他的样子,无法想象他会认真地喜欢上一个人,好像最多只会在学校的林荫底下拦住姑娘嬉皮笑脸地讨要微信。
但好巧不巧,他与幼时曾经亏欠过的女孩子重逢了,于是把傻气和真心通通交付了出来。
追她的男孩儿声名狼藉,他笨拙地提醒却意外遭到羞辱,自尊心受挫后只能同兄弟在小餐馆事后诸葛亮一番,惨兮兮又好好笑。
她看不惯他,说他流里流气,他就剪短了头发,一身清爽前来道歉;他有好看的风景,一定会邀她一起欣赏。
虽然在学校里爬树这件事儿多少有点粗野了,但并肩眺望风景、倾听心事的时刻是治愈的。
还有在顶楼天台等待日出的时候,她觉得没有人在意她,他脱口而出“我在意”。
那个接话的时机特别妙,早说一秒显得虚情假意,晚说一秒又差点意思,不早不晚,正正好打到了人的心里。
谁能拒绝一个傻气但真心待你的人呢?
许一像一束温暖的阳光,出现在高晓楠晦暗的生命里。
学生时代的情谊,是最赤诚的,只看投不投缘、喜不喜欢。
当我们渐渐成长,步入社会,会发现遇见的人身上都被贴上了标签,关于金钱、名誉、地位、学识……这些标签似乎让大家变得不再平等,也让我们丧失了很多交往时的真诚。
高晓楠早早地就被裹挟进社会赚钱还债,她怎么会不知许一的好呢?
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朋友。
02 都说他怂,可谁又能说他不勇敢?
很多人看完片子都说许一太怂啦,明明有几次宣之于口的机会,却别别扭扭地不肯说出来。
两个人坐在小小的沙发上,身体几乎没有距离。
阳光通过银行的墙面反射到出租屋里,给高晓楠的五官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色。
许一侧头看呆了,却也只敢在脑海里的小剧场亲吻她一回。
更别提那个停电的雨夜,高晓楠主动邀约许一出去住一晚上。
繁华的夜景映亮了房间的窗户,女孩子抹下脸面提出来的建议,却得到了许一最最窘迫的回答。
这样的人看上去确实太怂了,可谁又能说他不勇敢呢?
晓楠遇到难缠的大哥要号码时,他虽然害怕但依旧出头为晓楠圆场。
得知晓楠无辜被小三,立马冲到其他学校教室里找出罪魁祸首揍了一顿,受了伤,进了警察局也浑不在意。
追到火车上拦下心灰意冷想要回老家的晓楠,自愿放弃已经确定的offer,陪朋友们一起面试电视台。
以自己的前途为赌注,赌一份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情谊。
能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和未来的璀璨前途都豁出去的人,怎么不算勇敢呢?
常常被告诫,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心喜欢你,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他所付诸的行动,有没有给你带来温暖,有没有为你牺牲自己的利益。
脑海里总是会响起许一在火车上说的那句“巧克力好吃吗?
”,这句话真的代表太多东西了,他为她牺牲的前程,他要和她同进退的决心,他对她的赞赏、信任与鼓励。
明明有那么多情绪最终这个男孩子说出来的也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巧克力好吃吗?
”观众都体会到了,故事里的人肯定也体会到了。
03 如果他把喜欢宣之于口了,结局会怎样?
当然,上面不是在说沟通不重要。
很多人在爱情里都不善于表达。
哪怕心里的喜欢已经满溢到嗓子眼儿了,面上都风轻云淡,只是见面时剪了头发,画了睫毛,修了指甲。
相信不止我一个人会想——如果五人饭局的那一次,许一在小源的提问面前,坦诚开房事件是个误会,但他确实喜欢高晓楠。
如果沙发上那次,他真的吻了下去,然后说一句:做我女朋友,好吗?
如果楼道里那次激烈的争吵,面对高晓楠对于他们是什么关系的几近逼问,许一能抓住时机捅破窗户纸,回应一句:我不止想做你的好朋友。
如果这样,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可他一次都没有表达出来。
她看不到他在测速仪前面挥出的51,即便看到了也不知道这个普通的数字究竟代表了什么。
他也看不到她丢掉的跌打药,注意不到她变化的妆容。
什么会成为爱情的阻碍呢?
我们倾向于把爱情的失败归因于生活中的外在因素,门第、阶级、财富、工作、父母的压力、感情中的第三者等等,但其实我们更多缺乏的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坦诚彼此内心的那个时刻。
爱情的道理似乎谁都懂,可真正陷入爱情又会一叶障目、口是心非、患得患失。
不得不承认,爱情就是一道谁都做不好的题,但直接点,答题似乎更有效率。
这部电影以遗憾的结尾出现在七夕档,起到的作用大概是,看吧,许一错过了高晓楠,你有什么理由错过你的那个人呢?
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你去电影院看了吗?
我关注了一下,上映不到半个月,很多城市的电影院都已经没有排片了。
截止到8月17日上映14天的时间,总票房1605.3万,豆瓣评分6.0。
看了一下评价,很多人都在说男主角太怂,多次不敢主动表白。
我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电影,因为我很欣赏刘同的才华,也十分喜欢看爱情电影。
在我的记忆里,我没有这么怂过,如果我喜欢一个女生,虽然会想要给她好的生活,但是是会去表白的。
因为表白了以后,也可以努力去给她好的生活。
身边的同学们也没有怂的,只会比我更聪明、更勇敢。
我发现多数学生时代的爱情不是因为不敢表白导致产生遗憾,而是因为不会沟通导致很多情侣分道扬镳。
有很多时候以为对方足够了解自己的想法,误会产生时,不喜欢解释,指望着对方自己去发现为什么。
这是很幼稚的做法,爱情是需要沟通的,不需要说话就懂彼此的伴侣,那是需要长时间相处才可以形成的默契。
所以事情发生了就和自己的另一半说吧,尤其是影响你们未来感情发展的事情,不要害怕说了会让自己的另一半为难。
要相信自己的另一半,比起这些困难,她会更加舍不得和你分开。
其实在国内,有很多人觉得大多数青春爱情题材的影片都比较狗血,所以不想去看。
我倒是从来没这么觉得,还是有很多影片是很好的。
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大多数剧情还是很清新的风格,刘同也足够有诚意和情怀,把影片取景地放在了他的家乡郴州,并且去了他曾经读书的学校取景。
能够在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拍摄作品,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期望值,是因为故事不够合理,在现实世界里不会这样。
或许一个人会怂一两次,但是不会一直怂下去。
在影片里,男主角至少怂了四次,所以观众们一直在吐槽他不够勇敢。
如果在他怂了两次以后,创作者让女主角消失在他的生活里。
然后通过一些情节,让他无比想念女主角。
最后终于有勇气跟女主角表白,或许这样的情节会更加合理,更贴近现实。
因为人总会成长,不会一直犯错,所以影片不需要为了展示青春的遗憾而去刻意展示遗憾。
虽然这部影片确实略有不足之处,但是还是有打动我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相互保护彼此的片段。
也希望刘同以后有更多作品出来,加油。
女主虽然家世不好,但由于颜值高,Mate Value(MV)多数时候是大于男主的,因此身边从没断过人。
两人唯一的匹配窗口,是男主刚毕业时的MV巅峰,而女主此时位于MV谷底。
遗憾在于,男主没有顺势推进两人关系,错过了时机。
等到女主走出MV谷底,男主的MV也不再具有优势,女主自然会渐渐被更高MV的异性吸引。
影片中的女主堪称绿茶婊的代表,借着争吵将帮扶自己走出低谷的男主从生活中删除,几个月后便与MV更高的异性结婚,甚至还给男主发请柬?
这是出于什么动机呢?
炫耀,叙旧,还是就图个份子钱?
跟去年的《你的婚礼》一样,为自始至终只喜欢女主一人的男主感到不值!
在去看之前,大概猜到能讲的什么故事,如果这是一部剧本可以的电影的话,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应该比较内敛,抱着不是疼痛文学去的。
结果我想多了,中国青春爱情电影还是没能跳出这个疼痛矫情的套里。
怎么说呢,槽点太多,最让我觉得尴尬和别扭的是男女主和小源还有两个室友在一起吃饭酒桌上那场戏,我觉得充斥着尴尬和矫情。
然后还有他们合租的时候还有包括一起做的很多事情,更加让我觉得他们俩好暧昧好像谈恋爱,因为隔壁谈恋爱的电影也是这些镜头,没有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克制的感觉,就觉得把谈恋爱的镜头都表现出来了,但就是没谈。
还有最后结尾男主和女主吵架那里,女主终于说了,你哪怕往前多走一步都不愿意,男主还是始终没踏出那一步,说实话他确实没立场跟他去发火,有点过了。
我以为讲的是互相暗恋,然后克制,最后错过的故事,原来是两个人披着朋友的外壳,做的事情真的好暧昧,好像谈恋爱受不了了。
我朋友在我旁边吐槽说,比烂吗?
我的评价是还不如你的婚礼。
两分给女主的美貌和周深沈月。
我不该对中国拍的青春爱情片抱有希望,对不起。
只能给还行了前五十分钟的故事挺接地气,也很有趣。
在我的大学即将结束的现在看着这样的故事,会有代入感。
情绪也随着电影的波动而产生涟漪,青春对我而言是即将消逝的,我很不舍。
但紧接着就是狗血剧情大乱炖,一路血压飙升!
跟他妈吃屎一样难受。
在接着突如其来的男主开了一丝窍,好像屎还没那么恶心,勉强没吐出去。
然后两人一块努力,这种生活没办法让人不向往。
佳人在侧似乎什么都没那么重要,一块躺在破落出租屋的沙发上感受着若有似无从窗外透出来的阳光,太美好了。
可美好的刹那总是短暂且脆弱的。
再接着就是莫名其妙的男人奇怪的自尊心是吧?
靠近篝火不会感觉到热嘛?
时间真的长嘛?
机会真的多嘛?
把握住才叫机会啊!
关系不对你不确定关系,话都他妈的到嘴边了,还是说不出口。
还有一点就是为什么故事偏偏要以结婚做结尾?
最后还是这坨玩意还是恶心到了,莫名其妙的《那些年》既视感,人家讲的那个才叫青春啊。
这是个啥?
强行矛盾,误会,吵架,说违心的话,因为足够熟悉而互相插对面的心。
最后的最后强行hd。
还想玩一手回忆杀?
杀谁?
《像极了爱情的导演,为什么拍不出好片》《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我发现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
然而制片方就好像八辈子没见过钱一样,赶紧写个ppt捞个策划费,哄小孩一样搞个烂片。
一个不立志拍好片的导演,永远赚不到钱。
一个不坚决成为顶级写手的人,永远就只是烂笔头。
导演不知道爱情电影怎么拍,麻烦如看下隔壁韩国人搞的《假如爱有天意》,看下《薄荷糖》。
我就拿薄荷糖说吧,这部电影拍的是初恋,但我看的差点流泪,以至于看了两遍。
因为我不单单看到了一个人的青涩、稚嫩和纯情,还看到了饱经世事后的沧桑无奈,疯狂与世俗,尘土与痛苦。
更是体察了真情像水流一样,灌注了一个人的一生。
主角在最后,一口咬着薄荷糖,一边流下的眼泪,就是我想流下的眼泪。
剧情中每一处踏踏实实的尴尬,就是我能感觉的每一寸生活。
或许初恋就是这样纯粹、干净又让人放不下但始终放下的东西,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是在漫长枯燥乏味,运气不好还不好过的生活里的一种甜。
一种沉默无语又似乎有前言万语的难耐。
但是国产剧,老给我一种发育不完全,永远大儿童一样的感觉。
合着漫长的生活,一个人就永远像是纸片中的想象一样不会改变,而且这个人还丝毫不与社会的现实面触碰。
就像是云中锦书不挨尘土,幻想飘逸实则空无一物。
千万别说是审查的锅。
一个不想着牛逼的写手,连烂笔头都算不上。
像《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这样的ppt电影,简直拿着好题材,当废材,还拱不了火。
也别耐观众。
观众并没有审美,全靠艺术家瞎几把造。
不然李白失去价值,杜甫只剩哀叹,连关汉卿,都羞红了脸。
要处理好这个题材,你要看这个题材的矛盾点到底在哪里。
男孩、女孩在大学这样的环境因为互相促进,互相吸引,从友谊走向感情的升华。
这对于男孩、女孩来说都是人生重要的一课,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渡。
一、怎么由对人的欣赏走向一种关系的建立。
一开始以朋友关系走向深爱,会不会引发彼此对关系的质疑?
(所以要显示这份心底里的质疑,场景我都想好了,无数暧昧的眼神、挑逗的语言、难以抑制的激动表情,以及被抑制的痛苦(相爱的强烈感情无法以“合法”方式完全表达,这其实是夹杂痛苦的,也是压抑的,时刻面临自我冲突))当然,电影在这方面有通过一些情节来做表达,但我认为演员的感觉就像是他们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初恋的那种,由朋友逐步到恋人未满,极其微妙的躁动感。
我看不到他们彼此深刻的激情,和难以抑制的渴望。
二、走向深爱的关系为什么无法建立?
“我们……像极……爱情”这部电影,一来就设定是男主方面的困境更大。
电影通过把想象具体化的方式,即设定一个“富二代”人物,在各方面碾压男主。
使男主在关键处,无法鼓起勇气“表白”而使得剧情全面庸俗化。
而最后为了实现所谓“伴娘”誓言,搞了莫名其妙的承诺兑现。
真让我无语。
咋?
人物深刻的变化呢,那种经由失败爱情而让人成熟的深刻体验呢?
艺术,What is 艺术?
我感觉制片方导演或编剧可能压根没有经历过一场成功到死心塌地,而失败到心痛万分的爱情,以至于他们也无法通过既有生活经验,发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缔造一种审美体验。
他们更像是拿着工具书,按程序知识劳动的砖瓦匠,虽然这也很厉害,但这玩意,很难深入地感动人。
除非你把那些隐秘的,常人不易察觉的深刻而又强烈的冲突直白地表现出来。
观众其实真的不知道他们会被什么撼动,永远也不要尝试臣服于观众的审美。
我小学老师说,你得搞精神刺激法。
你得去刺激他们。
所以男孩、女孩,这场无法向前推进的恋爱,到底该怎么表达?
如果自己不够厉害,那为什么不借鉴下如《薄荷糖》这样的优秀作品呢。
如果像《我们……像极了爱情》只是围绕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来讲故事,整体必然地只能庸俗化。
你可以尝试跳开,跳到广阔的社会层面,描写一下男孩子是怎么在996的公司里奋斗,而社会现实又怎么锤炼一个人,又怎样让一个小镇做题家无能为力。
而男孩又会怎样变化?
大可不必把男孩表现得“低龄化”,大学本来就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期。
这个阶段该有的理想主义冲动与“早熟化”理智是不是可以并存?
只有了解中国社会的人,才明白,为啥有“早熟化理智”这样的概念。
而一个人,又怎甘愿臣服于命运,放弃爱情?
(这,不就是冲突吗?
这不就是艺术吗。
请看莎士比亚、粱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等爱情故事,无一不是有一种力量迫使他们放弃爱情,他们却以某种方式践行了理想主义。
事实上,虽然每个人生活中都有足够理智的选择,但你去问他们每个人,又没有几个人真的甘心。
)电影纠结于男孩是否“表白”是真的很幼稚的表现手法,无非就是想借此表现男孩的“自卑”和“回避”。
但真正的问题是。
即使表白了,确立关系了,两个人就一定能在一起吗?
要表现男孩的自卑、迟疑,大可以用更激烈的方式。
在初恋的强烈感情中,一个既理想主义又早熟化理智的青年人,完全有可能陷入更扭曲的情感中。
这种扭曲,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爱的人,为什么表现不出来呢?
要展示男孩的反应,则可以完全展示这个男孩的成长经历,书写这个男孩慢慢到男人的变化,把他面对爱情的迟疑、激动与痛苦,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事件,加以表达,于是一个庸俗的爱情ppt变成一个影响人一生的美丽境遇。
这样一部电影的浓度就变了,其中的主调是人生的变化,青春、爱情与理想的强烈冲突。
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蜕变之旅。
而不是傻不拉叽地要实现什么莫名其妙的穿着婚纱看别人结婚的誓言,我真的会yue好吧。
1、学校的树上,那时的女主还沉浸在被分手的失落里。
女主说“你懂个毛线”“你是个傻子吧”。
2、买花的时候,那时女主整个人都在前坑里,女主先说的“我们是好朋友”,后面还说“神经病”3、一起骑车的时候(片尾),男主暗示,女主说“闭嘴,神经病啊你”。
4、获奖庆功吃饭时,男主暗示“我是内人喽”,女主说“你欠不欠啊”——隔着玻璃拍摄5、生日屋顶看日出时,男二过来抢镜头当电灯泡6、洗澡完短信发得很甜蜜的时候,周涛来了7、吃完面在路边,男主学周涛披衣服,女主说“找死是不是”——隔着雨棚拍摄8、伊甸园床头,男主暗示“就代表她喜欢你”,女主说“少上点网”——对着镜子拍摄9、伊甸园查房从派出所回来,男主不是趁势而为,而是努力维护女主优秀学生干部的名声。
后来是女主先说的做一辈子好朋友。
10、男主在汽车站说过,高晓楠现在处于人生低谷,很难,自己不想趁人之危。
11、在合租房的沙发上差点亲下去时,女主说“傻不傻,赶紧继续干活”12、阳光房停电的晚上,女主说“谁要跟你开房,是出去住”——对着大落地窗拍摄13、楼道的争吵,男主说“那我明天约你啊”,女主说“神经病”,男主“现在就去”,女主“脑子有病”可以看到,要么时机不对,要么男主一暗示女主就拒绝,不能片面的怪男主“怂”。
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对剧情的理解会不一样,不能因为许一“怂”就把电影归为烂片,就像不能因为演员演反派就去贬低演员一样。
更何况电影中许一其实不是“怂”,是一种担当和错过,在片尾其实都解释得很清楚了(甚至在学校的树上还做了呼应,评价前男友)。
这在很多人的青春里,都是存在的,剧本也是取材于真实的人物原型。
其实国内的导演还是有些才华的。
这部电影前半段非常明快,让人想一口气看完。
但是后面就太拖沓了,搞得我中间暂停干了很多事,中断了好几次才看完。
情节明明就撑不起两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差不多了,最后二十分钟只让人觉得冗长和啰嗦。
再有就是情节发展了。
好的电影结局,可以让人觉得遗憾,悲伤,决不能让人觉得抓狂,厌烦。
但是男主角后半段的表现基本就是这样,说好听点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说不好听就是只有没头苍蝇一样的应激反应,这样的主角怎么可能让人满意。
所以最终整部电影看下来,剩下的只有厌烦和愤怒,导演想表达的青春中的遗憾和错过没有人体会到。
我最近二刷了同哥的《给你的深夜放一束烟火》 里面提到了他最新监制的电影《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似乎是讲述爱情主题的 还有长沙和郴州的取景 于是我想去看看这部票房到底是否如他所说的样子首先我搜了票房 不出所料的惨淡 哪怕有周深的加持 有刘同的名字写在海报最上面 依旧挽回不了这场惨败中国的爱情电影 似乎还是找不到出路后面 我又打开了豆瓣 想看看网友是怎么评价这部电影的 大部分人都给了三颗星 讨论着爱情 讨论着男女主想要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说着自己的遗憾等等等等怎么能只写爱情呢 怎么能只有遗憾呢 明明两个人都成了更好的人 故事很好 出发点很好 电影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想讨论爱情背后的遗憾 还有成长和改变 有梦想和现实的冲突 但缺少了人物内心的独白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浮于表面 人物主角永远在疲于奔跑 奔波于一个又一个场景 把自己的故事展示出来就好了影片最后半小时的故事紧紧挨在一起 冲突矛盾突然爆发 像是故意制造的矛盾 配不上前面所有的铺垫 观众就像一个看客 可以引发共鸣但却引发不了思考 似乎可以找到自己身上的影子 但却没有给到我们什么有用的建议 给出过程但没有方法论 像吞了带核的枣 枣好吃但会刮伤咽喉 主角们和观众们一样 身陷囵囫最后只能草草收场我并不想评判导演编剧或者制作人、演员的能力 就像书里说的一个项目从筹划到制作、招商最后被大家看到 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需要继续改良提高是真的 需要继续打磨是真的希望有一天大家不会看到中国爱情片这几个字就趋之若鹜 而是走进影院安静的享受中国式爱情的极致浪漫
正因为太爱了,太不想承受失去,才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份所谓的友谊,进不得退不舍。如果他们真的在一起了,会不会变成“后来的我们”?无限接近对方的爱才最动人最长久。
爱很简单,人会长大,世界会变复杂
可惜这个男生兜里的280全用来买红酒了,连去酒店开一间房过夜的钱也掏不出来。电力恢复的一刹那,白炽灯把他的窘迫照得干干净净。
光线闭环内青春爱情电影简直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毒瘤!
男女主都像日本的演员,男主笑起来真的冒傻气,女主像长泽雅美,演员虽然没听过,也只是冲着简介就看了,没想到竟然让我在半夜一下子看完了。真的很让人唏嘘,每次都差那么一点就会变成另一种关系了,可总是阴差阳错,最后有点致敬《那些年》,总之还是挺真实的,那些不计较后果得失的全心全意对别人好真的在年轻时有过,感同身受
2009年的长沙还没有7-11。不过师大的堕落街还在。男主的经历让我想到之前在湖南经视的刘同出现在娱乐新闻中。
“爱情”是什么?在我看,爱情是对沉闷、平庸、虚无的现实社会的反抗。所以爱情是可以超越民族、种族、敌我、年龄、阶级甚至性别的的存在。但在一部校园青春“爱情片”里充斥的居然是各种“现实主义盘算”,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就像一个油腻的中年渣男在为自己辩解说这全是社会的责任。既然不相信爱情,为什么要拍爱情片?爱情敌不过现实?那说的是被打败,而不是被吓破胆的逃跑。这其实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完成度高(导演、演员、摄影、美术……的技术努力)是否能挽救一部价值观存疑的电影呢?
勇敢一点
有些青春成长的感觉了。可惜爱情强行做友情了
仿佛看到了圆山大饭店和那些年。看破防了,好怂,好痛,好矫情。
7分。人物的性格、年龄和行为言语很贴合。女主真的刚,男主真的有点傻而且怂。哈哈。
比预料中的要好一些,不管你相信不相信男生的怂,但是现实生活中在上学的时候真的有这种男生,莫名的有几个点有被戳到,关注了导演拍的另一部,有时间会去看看
两个小时诠释什么叫“揣着明白装糊涂”…
前半段其实还可以,但后面非常离谱,我不明白男主为什么那么怂,主创说因为男主觉得自己不能趁人之危,后面情敌出现了又认为情敌才更适合女主。我明白了,就是男生彻底的不负责任和自我感动。
严正声明:牵手拥抱开房同居却不在一起的那不叫好朋友,那叫装傻装蒜。导演所要营造的恋人未满始终建立在双方形影不离的明恋状态之下,而二人关系在男主为女主留在长沙时便已全然变味。剧作始终没能拿出任何像样的矛盾冲突来制造两人不在一起的客观理由,却依旧我行我素地以暧昧的姿态消费着好朋友的身份,而女主草率复合与男主硬闯婚礼则更是走回了青春伤痛的滥俗基调。友情可贵是没看出多少,倒是坐实了异性朋友都心怀鬼胎的观点,而这种把爱情与友情混为一谈、百无禁忌的行为,到了全世界异性朋友都要给它唱“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的程度。
看到男主就生气,中国的下一代都这么娘里娘气吗?明明喜欢对方却要把她推走?活该单身一辈子。
女主好看诶!遗憾本身,淹没了一切,也弥补了一切
20220927 男主太幼稚太自卑了,两个人但凡有一个直接说出来也不至于…但他们都已经住在一个屋檐下了,真的培养不出明显的感情嘛,感觉有点扯,还有那个女三,真的好绿茶…不过主要还是男主幼稚,不会拒绝吗?不是什么饭都可以一群人一起吃的…
好无病呻吟的批发疼痛故事。好标准的矫情光线电影。好经典的我国特产爱情💓。
结尾的独白配合周深唱的主题曲代入感满满,刘同有点东西的,男女主好看演技好,一百二十分钟有点长,要是剪成90分钟少点青春伤痛会更好,不管怎么说个人感觉都是目前为止国内制作水平最高的青春爱情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