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系列是我收藏不多的电视剧里的一部。
虽然是戏说,不真实,和历史不一样。
但就是喜欢。
铁三角之间的闹剧,再加上个杜小月,实在是有够热闹。
要文有文,要武有武,笑料百出。
这只是我自己喜欢的。
不喜欢的可以不看。
谢谢!
十八年前的电视,如今看起来仍然令人津津乐道。
虽然不是正规历史剧,更多的是戏说的成分,而且戏说的内容也是有野史可遵循的。
全剧幽默诙谐借古讽今让人忍俊不禁呵呵一乐,但我想说的是:现在拍的什么垃圾电视剧!
除了宫斗就是打胎,延禧和如懿什么题材垃圾片,十八年前的乾隆起码还是忙着民生天下,现在乾隆天天都在家里长假里短的!
现在人审美还不如二十年前!
个人观点: 第一部分的事本身就是局。
这个局的破局者就是十四王爷--胤禵。
其实,在这整个事件里,和珅和老夫人是整件贪污事件的始作俑者,也不得不说和珅和薛大老板的胆子是真的大,手段是真的多,手眼通天,皇上奶娘也可以买通。
在这第一部分的整个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出,十四爷已经心灰意冷,确实对于乾隆的宽赦也心存感激,并不再想干预朝政。
但是和珅却三番五次的设计十四王爷,给他一个谋反的帽子。
这是因为他擅能揣摩上意,知道乾隆多疑,所以才会这样。
但是诸看官细想,他为什么要设计与他不相关的十四爷。
是因为十四王爷是他和薛大老板这个局的破局者。
我们可以在薛大老板的叙述里,了解到当年是十四王爷和四王爷一起出巡的。
但是,十四王爷的叙述里,皇上确是雍正亲生,并且一口咬定事实如此。
这俩人里有一个说谎,那就是薛大老板。
这也是和珅要千方百计陷害十四王爷的原因,十四王爷不认识薛大老板,如果他日真的十四王爷与薛大老板见面,那就真的是麻烦了,所以和珅才会一直陷害十四王爷。
目的就是让乾隆对十四王爷起疑心,甚至杀掉他。
其二:十四王爷仰慕八王爷,是世人皆知,怎么会和四王爷相伴出行。
如果是十三王爷,可信度就更加高了吧。
还有一点,薛大老板最开始并不想相认,因为知道和珅在。
后来纪晓岚冒和珅之名查处薛大老板的财产,才使她雷霆震怒,认为和珅要抛弃她。
但是面见以后知道是纪晓岚所为,在纪晓岚想抓她的时候,她又使出了这些威压,抛出了乾隆的名头,想让纪晓岚退缩。
这才是这个局的最终目的。
奈何,主审人是纪晓岚。
PS:这里还有两个漏洞。
其一:从孩子襁褓离开,就开始做衣服,为什么成年了会那么合身?
真是母子连心?
错的,这里还是和珅的路子和后手。
其二:小月调查后说过,薛大老板干儿子遍地,甚至有宫里太监都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民妇,商人,怎么能把手伸进内宫的,这就是和珅的作用。
其实自始至终,这都是和珅布下的层层后手的局。
太监们是后手,十四王爷是揣摩圣意的后手,奶娘最后的这半块金锁,也是最后的,以防终极万一的大后手啊。
近来重刷第一部,有点新的想法。
第一部塑造的和珅角色太强了,是那种不显示出来的强。
结合几部下来,和珅的每一宗大案背后总会有一个细查之下的幕后人,如这一番的燕城薛大老板,如清河的常妈。
而且和珅对这些“幕后人”的培养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式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让这些“幕后人”彻底成为一个幕后人形象,认为自己在与和珅的交往中,他才是主导方,和萌萌只是给了他一些方便罢了...高明啊!
不得不说,和大人在剧里虽会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略显窘迫,但是我们细推敲下去,除了十全自己下令,其他人真的找不到老和的把柄与证据(科场案百万饭局除外,卢卓那一局险之又险,剧情突兀)。
因为他扶植的那个“幕后人”,会去承担一切。
从年初到现在,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把铁齿铜牙纪晓岚四部重新看了一遍。
一百六十多集,看完唏嘘不已。
第一部结尾的时候居然还落泪了。
如今全部看完,大家褒贬不已,但普遍认为前两部最好,第二部是巅峰,第三部最差,第四部虽然主演回归,但是很闹。
对此我也基本赞同,第一部拍的很古朴,算是起,把一个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人物渐次登场,人物关系慢慢清晰。
在第一部里和珅还尊敬的称纪晓岚为纪先生,在大牢里纪晓岚还对和珅这样的军机首辅抱有希望。
杜小月很出彩,太后很关键。
不偏不倚,中庸之道,这是中国人的活法,有人可能觉得不满,但几千年以来自有其道理。
铁三角是权力的制衡,这样才能保持平衡与和谐。
除了老纪、和二、黄三的铁三角之外,我想说的是,他们身边的人也能构成铁三角,那就是杜小月、刘全、太后。
这条线其实也非常重要,大家可能只重视杜小月,忽视了其他,其实在第一部中太后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很多事情又是刘全帮着和珅办的。
只可惜编剧也未能体会到其中的关系,这个铁三角应该再强调一些。
四部曲 前两部质量最高 演技都在线 而且逻辑说的通 敢拍敢说 第一部最喜欢三巨头流放那一章剧情 第二部最喜欢那个装疯的那一章 尤其那个经典台词 到现在都记得 :要S就S 走远点S去 我该下差了(下班) 真的经典 放如今这剧情能过审?所以前两部好评比三四部高是有原因的 第四部就完全属于情怀了、、、、、、、、、、、、、、、、、、、、、、、、、、、、、、、、、、、、、、、、、、、、、、、、、、、、、、、、、、、、、、、、、、、、、、、、、、、、、、、、、、、、、、、、、、、、、、、、、、、、、、、、、、、、、、、、、、、、、、、、、、、、、、、、、、、、、、、、、、、、、、
最近重温这部剧,顺便也赏析演员的演技。
深为王刚老师的演技所折服。
在我看来在这部剧演技排名,一档是和珅>纪晓岚>皇帝,配角里三姑也是演技精湛。
二档是小月,丰绅殷德,皇太后,莫愁。
丰绅殷德演技也较为出众。
莫愁戏份少,而且她是台湾人,台湾腔挺重,小时候没觉得,重看挺违和的。
祝君豪演技挺差的,表情过于呆板,上不了档。
小月可以说沾了铁三角(和珅,纪晓岚,皇帝)精湛演技的光,在剧中小月的台词很多时候都是一字一字蹦出来的,缺乏感情,和铁三角的台词功底没法比。
再说最后一个故事的三姑,觉得演的好好笑。
查了下演员名叫孙梦泉,原来在红楼梦里演过 李纨 ,还是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副导演。
三姑的演技可谓精湛,很好的把握住三姑大字不识,偷奸耍滑,滑稽可笑的形象。
仔细看剧的话,三姑的表情是该剧最丰富的,把那种市井形象演绎的出神入化。
三姑念台词,通常都是一大段念下来,不带一点停歇,说得又快又符合人物形象。
之前看b站说一个演员演技好,就拿了一段长台词来展示。
三姑在剧中的长台词比比皆是,这功力可以说是一流。
再说王刚老师的演技也是出神入化,当然对于这第一档的演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台词功力太强。
看铁三角演戏,你就是单纯听台词,不看剧就能知道演的啥。
而一些年轻演员的剧,你甚至是只能看着字幕才知道他们说的啥。
王刚老师最开始是因为播讲七十五回评书版《夜幕下的哈尔滨》而被广泛关注,又做过三届春晚主持人。
单看这简历,王刚老师的台词功力就令人信服。
无论是王刚还是张铁林、张国立,这些演员说台词的轻重缓急,语气都不是念出来,都能让观众感受到是这个形象该说的话。
再说王刚老师对气氛的把握十分到位,在剧里和珅其实是一个丑角,是衬托纪晓岚的聪明才智。
在与纪晓岚的对手戏中,王刚老师用大量的细节来展现出来和珅的笨拙。
比如和纪晓岚坐同一板凳时,总是纪晓岚先起,然后板凳失去平衡,和珅做出要摔倒的样子。
在与纪晓岚争论时,有时会有一大段台词,在最后一句时,和珅就会变得一口气续不上来,满脸憋得通红,说出最后一句台词。
这时纪晓岚不急不慢说出自己的台词,就会显得和珅非常的愚蠢可笑。
为什么说是铁三角,就在于王刚老师通过大量的细节将整体的氛围衬托出来,做好了笑料的铺垫,然后由纪晓岚将笑点引爆。
然后说王刚老师对和珅其他特点也把握的很好,在除了和主角团的戏中,和珅还有大量与下级贪官的对手戏。
在这些剧情中,和珅往往是成竹在胸,胸有城府,不怒自威的形象,同时通过和珅的表情变化,将那种大官生气的模样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通过这些形象的演绎,使观众深信和珅是个贪婪狡诈之人,是足以与纪晓岚做对手的人。
剧中有很多细节,比如有一幕莫愁办案回来,受到皇上嘉奖。
虽然莫愁属于纪晓岚阵营的人,但和珅一眼看出莫愁成了红人,极力称赞莫愁,趋炎附势,谄媚的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出来。
比如有一幕和珅买肚兜,连五十文钱都想再划掉十文,把和珅抠门的形象就展现出来。
最后一个单元剧中,和珅为了儿子阿德所展现的父亲形象,也挺好的。
最后说王刚的形象。
演的和珅虽然是个大贪官,但其实观众并没有深恶痛绝,反而颇为喜欢和珅这个角色。
不仅得益于该剧没有过多展示和珅的阴狠一面,还在于王刚老师的自身形象颇为正面。
就从王刚老师担任三届春晚主持人可以看出,王刚老师的个人形象非常正面(想必王刚老师年轻时也是帅哥一个)。
王刚老师从细节,台词,氛围十分完美的诠释了戏说和珅这个形象,所以和珅虽然时配角,但留给观众的印象之深和主角不相上下。
当然张国立的演技也十分精湛,不过作为一个正面角色,能够诠释的东西要比和珅少一些。
另外张铁林扮演的皇帝虽然比不上王刚和张国立,但也还不错,这也可能是因为虽然是铁三角之一,实际戏份好像是和珅,纪晓岚戏份的三分之一,能诠释的东西也更少。
总而言之,我觉得如果有人想学演戏,看这部剧一定能从王刚老师和孙梦泉老师的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
而拥有这么演艺精湛的演员,铁齿铜牙纪晓岚不愧是难得的好剧。
(在我心中目前来看是第一)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算是从小到大一直看的剧了,因为连续出了好几部,剧中的主体人物没有变过,就是皇上,纪晓岚,还有和珅。
这三个铁三角,从第一部贯穿到第四部。
君与臣,清官与贪官,愚钝与精明,对比鲜明,惹人深思。
曾经我爸爸和我讲过,要多学学和珅,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让我学习和珅那个贪官,作恶的人,而放着光明正大的纪晓岚不让我学。
他说,在某些方面,学习纪晓岚是对的,要有自己的底线,而在某些方面,学习和珅是对的,因为他的圆滑。
直到我走入大学,接触社会,才渐渐明白这个道理。
有时候,过分的耿直会让人觉得虚伪,就像剧中的纪晓岚,弘扬那种清官的精神没错,但是多了久了就有种腻了的感觉。
而皇上每次都把事情的真相看得真真的,心里明镜似得,为什么还百般纵容和珅呢?
因为人家嘴甜,人家会看脸色。
谁都喜欢别人夸自己,谁都喜欢别人看自己脸色,皇上也不例外。
所以他虽然知道和珅私底下的勾当,虽然知道纪晓岚为官清廉,却依旧对和珅小惩后宽待,对纪晓岚表扬后敷衍。
用在生活中一样是可行的,对待领导,一味的死脑筋,打死都不屈服是不可能不吃亏的,做人要左右兼顾,不可太贪,也不可太耿直。
这就是为什么小时候喜欢纪晓岚而现在越看越喜欢和珅的原因,因为不再单纯,因为懂得越来越多。
先祭出一段原剧经典的纪晓岚和珅监狱对话。
“纪晓岚:好酒 真是好酒 来来来 请请和珅:到底是纪晓岚啊,一尝就知道这是好酒啊!
:行了吧,和大人!
有这样的好酒,你还能不孝敬皇上,来来来。
:说实话这酒只能与知音分享。
:堂堂和大人,你的知音会在牢里?
:三国时曹操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今夜,和某有同感哪!
:和大人,大奸与大善岂能并列。
你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呀?
:行……君忠我奸,君廉我贪,君贤我恶,行吧?
天下清名被你占光,天下恶名被我占光,那你我岂能不饮上一杯呀!
:和大人,咱们还是得说点正事吧!
燕城这帮贪官哪,把人吃的粮食换成了牲口吃的麸糠和草料,那和大人不觉得惭愧吗?
:我倍觉欣慰,纪先生有所不知啊,这一斤口粮啊,可以换三斤麸糠,原本能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救活三个人了。
:可麸糠是给你牲口吃的不是给人吃的!
:哎呀,灾民还算人吗!
(纪晓岚震惊脸)
图片来自网络:你不要把眼睛瞪那么大。
你知道不知道,行将饿死的人已经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牲。
只要能活着,还什么麸糠啊?
那是好东西!
:此话出自堂堂和大人之口,真是令人震惊。
:你当然感到震惊。
你是一介书生,你只会在书斋里手捧圣贤书骂骂当朝者而已。
:当朝者不公自当抨击!
:你干嘛火气这么大,来来来,喝酒,喝酒。
纪先生,你见过这个吃观音土活活胀死的人吗?
你看,你不知道。
我再问你,你见过这千里平原所有书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吗?
易子而食,你当然听说过,那是史书上的四个字而已,我是亲眼见过的呀。
这换孩子吃,就是锅里的一堆肉。
你以为我毫无人性是不是,你以为我只知道贪钱敛财是不是,我亲自到灾区去过,到那一看我心都凉了。
不管朝廷发下来多少救灾的粮食,永远也不够。
如果我不设法变通一下,那你在灾区看到的就不是灾民,而是白骨咯。
:可以朝廷再请求拨放嘛!
:朝廷,你知道国库还剩多少银子?
你不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
眼下国库就是个空壳子了。
:可朝廷还是发了赈灾粮款了,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部在侵吞这救灾的粮款。
: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还救什么民。
谁去发给他们赈灾粮款,是你发,还是我发?
还不是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
喂饱了他们,他们才肯给我去卖命。
:贪污受贿居然还有了大道理。
:这是几十年官宦生涯换来的大道理,这是千千万万血淋淋的事实换来的金道理呀纪先生,他你怎么就不懂呢你?
:点点滴滴皆是民脂民膏。
和大人,你怎么忍心在这饥民的口中去抠出一粒粮食呢。
:又来了,行……喝酒…… 官字怎么写,上下两个口,喂饱上面一个口,才能再去喂下面一个口。
:宋有包公,明有海瑞,愧杀大人也!
:对……清官的确令人佩服,可清官也令人畏呀!
:和大人,您就是无敬无畏,所以才无法无天了。
:那我问你,古往今来多少清官多少贪官。
: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黄河之沙。
:对呀,那我不依靠他们我依靠谁呀。
要是没有他们撑着,那就是个屁,我容易吗?
说实话,这满朝文武,我最不愿意得罪的就是纪大人咯。
:可是我常常得罪的就是和大人。
:这不又回到那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喝酒。
” 这一段极为经典,我本来也是因为这一段重看《铁齿铜牙纪晓岚》。
现在看来和珅纪晓岚再没有什么绝对的善恶之分了。
有个观点我很认同——和珅纪晓岚同朝为官,皆为皇上办事,在各自的立场上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和珅是实干主义,纪晓岚是理想主义。
很多事情交给纪晓岚是办不成的,和珅却能办成,但是如若没有纪晓岚这类人物,世事就更为悲哀了。
和珅是在已有的环境,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做好一件事;纪昀是力争改变不公现实使得现实更趋向于理想。
在现实中不能很好的存活下去,自顾不暇如何能够改变其他。
全剧的时间设立在清朝,和珅纪晓岚都是为封建王朝皇上效力的臣子。
没有这个大背景,剧中很多情节会变得荒诞可笑,也正是因为这个背景,所有人物都无法跳出三纲五常。
关于《红楼梦》的部分,皇帝因此书有违自己统治遵循的道礼法教,下令删改这本多人保护的好书,这样的思想上的统治在今天也是能看到的啊。
由所谓人伦礼教所导致的悲剧在剧中处处都是,至情至性的湘云无法摆脱不幸婚姻绝望自杀;才女苏卿怜只因皇上青睐失去自由无奈剃发出家;寒门状元只因拒婚惹怒皇帝贬为平民,十年寒窗毫无意义;数不尽的文人雅士被捕风捉影的冠以反清复明的罪名致使家破人亡。
自由平等是多么可贵。
言论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力争的权利,当随便一句话就能被莫名其妙按上罪名,人心惶惶,信任缺失,世界就太黑暗了。
作为一部喜剧,剧中轻松的点当然有很多。
说一个唯一让我心动的点吧。
第一部第33集34分,纪昀为救忠臣洪御史暗中让小月行动,结案后皇帝在金銮殿颁布奖惩,要治小月的欺君之罪,小月支支吾吾不愿说出幕后的纪昀,纪昀见状自己站出来承担罪责。
张国立演的好啊。
纪昀站出来之前目光像是紧锁小月又像是放空,表情平淡中又像是带着丝丝微笑,瞟了一眼皇上后目光又回到小月身上,似是不舍小月挨骂,紧接着就站出来了。
不忍同伴受责主动站出的桥段各类剧中都有,此处不同的是,纪昀这一站既没有褒奖自己暗中救人的傲慢,也没有为自己主动承担而感到骄傲,更没有面对欺君之罪的恐惧,只是果决而又平淡的站了出来,这一站与世无争,淡然如水。
纪昀不争功亦不争罪,他根本就不在意功与罪,只是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
这一“站”站出了一个成熟稳重而又淡然脱俗的谦谦君子形象。
也不知道是否由此站出了我的柔软少女心,总觉得后面的桥段煽情戏份变多了。
《铁齿铜牙纪晓岚》一共四部,最初是想以“戏说乾隆”的方式演绎纪昀这位大才子。
由于市场的需要,后几部越来越闹腾,第一部还是很典雅的,充分显示了编剧们的文化素养。
比如纪昀被绑架,身在戏班,不断利用自己的才学优势发出信号。
见戏子们扛着“五纪六位”的牌子上台,顺手一拨,就成了“纪五六位”。
和珅看出这是《庄子》的典故:“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
”这四个字历来有不同解释。
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今案五纪即五伦也,六位即六纪也。
《白虎通》三纲六纪篇曰: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此皆所以为疏戚贵贱长幼之别。
不曰五伦而曰五纪,不曰六纪而曰六位,古人之语异耳。
乾隆笃定地说:“纪晓岚排行老五,人称纪五。
他果然在此间。
”这个设计堪称巧思。
后来王亶望案发,乾隆迷恋才女苏卿怜,将其藏在和珅府上,以便前去私会。
纪昀设法助其逃走。
乾隆大怒:“如果你碰到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美女,你能不动心吗?
”纪昀承认:“动。
”随即“动动动,动动动”共说了三十九次。
这是金圣叹的典故,出自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会岁试,以《如此则动心否乎》命题,其篇末有云:“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
试问夫子动心否乎?
曰: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连书三十九字。
学使怪而诘之,人瑞曰:“只注重‘四十不’三字耳。
”这道考题源于《孟子》: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显然“动心”说的不是情欲。
《孟子注疏》认为,这是说因责任重大,有所恐惧而意志动摇。
金圣叹在玩文字游戏罢了。
纪昀强谏道:“皇上,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三十九年前是可以动的。
可皇上您已经不惑之年了呀。
”是同样的诡辩。
就连“老纪和二金三爷”的称谓,也能在《西游记》中找到类似的例子。
灭法国那回,孙悟空定策: “列位,这一去,把‘师父’、‘徒弟’四个字儿且收起。
”八戒道:“除了此四字,怎的称呼?
”行者道:“都要做弟兄称呼:师父叫做唐大官儿,你叫做朱三官儿,沙僧叫做沙四官儿,我叫做孙二官儿。
”猴子尚且尊师,老纪就没这么客气了。
和珅不满这个叫法,“和二,怎么这么难听?
加起来好像和尚小二。
”在后续几部中,他一会儿剃度出家,一会儿倒开水赚吆喝,真成和二了。
首发于2022年4月
铁齿铜牙纪晓岚乾隆奶妈去世前拿出半个金锁让乾隆去找亲妈 乾隆路上遇到为灾民申冤的陆小月莫愁等人 乾隆与莫愁患难见情 和珅与福康安沆瀣一气贪污受贿 十四王爷不能回京 十四王爷身边四姑娘蛊惑杀乾隆 四姑娘要做皇后 福康安喜欢四姑娘 莫愁受伤路上被白娘子所救 乾隆发现白娘子有另外半个金锁 白娘子正是买卖赈灾粮的幕后老大 纪晓岚要宣判 乾隆要为母自尽 乾隆让继续追查毒死奶妈的死因 和珅和福康安盗用珍珠炼丹 四姑娘要害太医并杀死太医同门 四姑娘因为乾隆文字狱杀死四姑娘父亲母亲自杀因而要报仇 十四王爷假意不愿杀乾隆实则利用四姑娘让四姑娘自杀以便让四姑娘承担罪责 四姑娘喝毒药自尽 纪晓岚在朝堂揭发 十四王爷喝药自尽其实药已经无毒 乾隆原谅十四王爷文字狱 福康安和珅设计让女子假扮曹雪芹侍女给纪晓岚送反书石头记金大烟袋是乾隆亲戚 犯官之女苏姑娘被乾隆看上养在和珅家 纪晓岚多次针对和珅 纪晓岚救出苏姑娘 苏姑娘出家 乾隆告诉纪晓岚离不开和珅 莫愁坏了乾隆孩子 乾隆不能娶汉女 状元和榜眼丰绅殷德看上杜小月 丰绅殷德投笔从戎失明后治好娶了格格 莫愁生了孩子太后同意 祝君豪娶了杜小月
都说张国立的大臣像皇上,张铁林的皇上像大臣
很浪费时间
无厘头喜剧
一笑而过,和康熙微服私访差不多
算是很经典了 看纪晓岚和和珅相爱相杀 不过偶然间得知了真正的历史是怎样的 就不忍直视纪晓岚了…
那个时候真是喜欢看啊
小时候看的最多的剧,还有康熙微服私访记。
第一部的剧情是最紧凑的,不过还是喜欢第二部呢。后面两部无视
铁三角很经典了,王刚老师的和珅实在讨厌不起来
毁我青春啊啊啊
我真的不喜欢这种辫子戏、清官戏!说戏,搞笑,现在的情景戏就行了,为什么非要恶搞历史?
水片一部,倒是可以一看
挺好笑的。
乾隆时期就查缴禁书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满清的文字狱对中华文明的危害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要严重千万倍。
纪晓岚和和珅是好基友,那首歌我现在还经常哼唱。
美化乾隆,降低和珅抬高纪晓岚
小时候觉得那情节真惊险,现在只剩下了闹剧。
。。。
补标
算是讲了不少老百姓的心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