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用心的一部电影。
集编剧,导演,主演与一身的曹炳琨第一部导演作品,从情感描述、故事情节、演员演技,都无可挑剔。
电影故事情节连贯而细腻,演员表演真实而感人,本来一直等那首熟悉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结果是另一首,片尾两位主演的演唱非常精彩,与影片的一幕幕相得益彰。
可惜的是这样一部口碑佳作竟没有人看,真不知道现在的观众喜欢看什么,也有可能很多观众不知道这部电影,或没在意这部电影,相信看了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
有很多很多年都不敢看关于亲情题材的作品,始终没有勇气。
今晚做了一番心理建设,一个人去看完了这部片子,一下子勾起了许多回忆。
也在小生子这样小小年纪的时候,第一次意识到天塌了。
当时看着大人崩溃痛哭,不知所措的样子,自己反而默默躲在床角边落泪,就像曹生躲在小屋子哭泣一样,也许小林已经说出了一切,只是懂事的小生子没有说出来。
懂事,可能是很多不幸的原生家庭,无意识强加到孩子头上的紧箍圈,被迫成熟,如果能天真任性,哪个小孩真想一夜长大呢。
小时候记忆里的父亲是胖胖的模样,也像曹德旺六年前的样子。
慢慢的,一点一点变得黝黑干枯孱弱,跟曹老师减肥断水的后塑造出来的病人的模样如出一辙。
相信曹老师肯定是观察过真正的病人,为角色付出了能做到的一切努力,很佩服这样一位好演员,敬业较真。
曹德望对病危的父亲说过,你这是要赶在我前头啊(原台词记不得了)是啊,哪个做父母的忍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呢,能走在前头也是种福分吧。
不知道当年爷爷奶奶是怎么熬过去的,该有多悲伤。
后来曹德望给父亲烧了冥纸,还有很多冥用品。
当年的我不曾想过,人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竟是在至亲的葬礼上,每一件都要经过自已的双手,沉甸甸的重量,烧成灰烬,但心里期盼离世的人能接收到,真实又虚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曹德旺用尽所有办法,给小生子安排好一切,给他找了福利院,给他存了钱,自己却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直至终点。
小生子是命不好,但他又是幸运的,遇到了善良的人,给了他爱与温暖,为他耗尽生命。
以前妈妈告诉过我,爸爸想再多撑几年,看着我长大些也就放心了。
于是他挺过一次又一次难关,尽管煎熬无望的日子没有意义,但却有活下去的理由。
有人说曹德旺圣母心,但转念一想,对流浪猫狗都会心生怜悯,为什么就不能接纳一个无辜干净的生命。
且在曹德旺人生最彷徨的时候,这个小小的生命给了他希望与动力,就像灯塔一样,引领着他。
让他在遭受背叛,失去爱人家庭的时候,又得到了一份亲情与另一个家。
如果能给这个故事加个结尾,希望是这样的,很多年以后,曹生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身边站着一位温婉的女子,女子俯身把手里的袋子放在墓碑前,起身接过曹生怀里的婴儿,站到一旁。
曹生上前蹲下拿出袋子里的东西,一瓶啤酒,一小瓶白酒,两个杯子,还有一个保温杯。
他打开了保温杯,在里面倒出了一根冰棍,在一个杯子里放上一根,撬开啤酒盖,把酒倒杯里。
接着又拧开白酒盖,给另一个杯子满上,两杯酒分别放在左右两个墓碑前面。
他边用手擦了擦墓碑上的照片,起身鞠了三个躬。
然后掏出身上的扇子,打开,扇子中间位置写着,曾孙 曹好好。
以上仅依着零丁的记忆与对影片浅见的碎碎念。
愿善良的人能遇见美好,珍惜身边的人,莫留遗憾!
感觉剧情比较狗血,故事主人公简直太惨,在自己的救护工作车祸现场,得知车里是自己老婆出轨且车震了老婆的学生家长,家长身亡,老婆成植物人怀了学生家长的孩子,主人公选择让孩子出生并成为自己的儿子,孩子6岁时,主人公发现自己得了癌症,还是中晚期,孩子还有一个做坐台工作的近乎“冷酷无情”的同父异母姐姐,后来姐姐从良做了房产销售,最后把孩子从福利院接走了。
导演和小孩子表演都挺好!
但是不知是不是主角台词少的原因显得有些拖沓,故事比较太不普通,代入感和感染不够,不知导演拍这个的初衷是什么,讲父爱吗?
主人公为什么没有给孩子一个交代,什么都不说这样好吗?
故事发生在重庆,为什么没用方言,是担心受众群会变小吗?
片名也不是很理解,看字体应该是孩子字体,主要你过得比我好,后面加的为什么是My son?
感动细节:六岁的孩子在被大人威胁欺负的时候都没有吹爸爸给他的安全哨,在他回去找爸爸没找见后他终于一遍一遍的吹起哨子。
六岁孩子用自己攒起来所有的零花钱买爸爸一天的时间。
看到大家都在夸,我说点不好听的?
其实电影的前半段看的让人很是难受,不是剧情共鸣上的悲伤,而是故事的安排上的压抑,让一个中年男人承受可以说所有的悲剧:妻子出轨,中年丧妻,不治绝症,经济穷迫,父亲痴傻,孩子幼小,以及一些不可说的……其实如此之多的悲剧堆叠,对人性对任何的探讨都没有多大意义,调料太猛,会一下子让人失去味觉的,而且也会让主人公的各种妥协显得不自然不真实,所有人都在期待他的奋起抗争,于是后半段的因为感化而开始的转变的姐姐,开始让故事能接地气而让人不那么呼吸困难了。
之前一直有说过,强烈的戏剧冲突给观众带来的不真实感并不是人们觉得故事不真实根本原因,过分残酷让人难以接受才是,人心都是向往美好的,所以不管是否符合逻辑,一下子堆满的残酷都会让观众感觉不适,这一点隔壁《我是余欢水》给的递进就做的很好。
看到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男主为何要留下出轨妻子的孩子,并像亲儿子一样抚养长大,还要为好好安顿他而奔波,不顾自己癌症的身体的时候,其实我是能理解的,人是个很复杂多面的生物,善良只是其中的一面,妻子的出轨,加上车祸,让这个家庭承受了巨大的重创,她面对植物人的妻子,他能做到离婚弃之不管吗,一旦选择继续保持婚姻,那个这个情绪的无底深渊他便深陷而无法自拔了,这是个情绪的黑洞,他付出的所有将得不到任何的回应,以及经济上的重担,都是他肩膀上暗无天日的巨山,这个时候,一个孩子的出生,不正是那道希望之光吗,这是救赎,是新生的希望,谁的孩子还重要吗,况且躺在床上那位,也用生命换下了孩子的生命,从此,他的生活仿佛都有了盼头,哪怕,把他当作骗自己的理由呢,从此没有好吧,之后的养育情感下的牵绊就和血缘没关系了,很多电影都讨论过,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小偷家族》都是类似的探讨。
所以我觉得男主如此的行为是符合逻辑的,虽然不容易被接受。
所以,他对女主的感化也就来的可以接受了(虽然我还是觉得有点突兀),这是对自己的和解,也是一种对自己过去的告慰。
当然,毕竟是导演处女作,还是不错了,其中为了表现癌症的折磨,导演大力减肥,脱水三天,如此付出却不加大力宣传,还是很让人心生敬仰的,值得鼓励
文:骑桶飞翔公众号:抛开书本导语:2021年11月23日,《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全国点映。
这部由曹炳琨自导自演的处女作,于12月03日在全国院线上线。
在这之前,影片曾作为重庆青年电影展开幕片,与观众见面。
电影主要讲述在一次车祸中,曹德旺(曹炳琨饰)的妻子在一次外遇中因车祸中离世,只留下了遗子曹生(田浩宁饰)。
曹德旺不顾身边人的劝阻,仍旧将曹生留在身边抚养,两人之后有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被病魔缠身的曹德旺自知自己不久就将撒手人寰。
因此,曹德旺打算将未成年的曹生安置到福利院里。
但曹德旺必须首先开具一张关于曹生的非亲生证明,这样曹生才被允许进入福利院。
一、向着真实靠近 作为一部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家庭题材电影,不管曹炳琨导演事先有没有这样的预设,《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都不免会令人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
两部影片同样注重对现实的表达,对真实的一种追求,同样涉及到父亲与儿子的关系问题。
如果说,在《偷自行车的人》中,注重表达的是在沉重现实下,儿子布鲁诺对父亲幻想的逐渐被消磨。
那么,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中,影片更注重表现的则是,尽管在重重现实的挤压下,父亲对儿子的爱仍然是真诚的。
在这一方面,可以看到曹炳琨导演为向着真实而靠近而做出的努力。
在影片中,作为父亲的主人公曹德旺,其身份是一名为了养家糊口而终日奔波在大街上的外卖骑手,他穿着代表外卖员身份的蓝色冲锋衣,在镜头中这种统一服装使得在来来往往人群中的曹德旺很容易被辨认出来,但同时,其服装也使得他很容易被隐形化(就像匆匆赶路的我们往往不会对路边的清洁工人投以更多的注意一样)。
他与儿子曹生蜗居在窄小破旧的房屋,居委会大妈常常因为拖欠的一点费用恶言相向,而窗外就是随时轰隆而过的发出巨大声响与剧烈震动的列车。
而透过影片给出的特写镜头,我们可以看出,曹德旺的手机(某种意义上作为现代人身体的延申,乃至身份区分的标志)屏幕久已碎裂,也许是忙于生计使得他无暇去关心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也许是他不舍得为这一屏幕花费更多的钱。
以上是曹炳琨为强化人物物质生活条件真实性而做出的努力,但导演在另一处揭示底层人物相处状态的闲笔更值得关注。
在曹德旺为别人送外卖时,将儿子曹生与自己的电动车留在了一栋小区门外,由包贝尔饰演的另一名外卖骑手与玩着泡泡机的曹生发生冲突,包贝尔以生动的演技塑造了一个笑面虎式的形象。
在冲突中,包贝尔先是和善地询问,曹生是谁家的小孩,尔后贴近曹生面前,表情狰狞,从笑呵呵变成了低声辱骂、威胁,后来还把曹德旺送给曹生的礼物猛摔到墙上。
在这一段戏中,可以看出导演力求避免陷入一种所有底层人物尽皆和谐相处的虚想,尽管外卖骑手们同处相似的阶层,都在为生活而奔波,甚至也许同样承受着不公正的对待,但互相倾轧、彼此冲突的真实社会现象还是存在的。
二、主题与问题 影片在聚焦家庭父子问题的基础上还探讨了若干问题,比如在严苛僵硬的社会体制下,一个苦苦寻求帮助的普通人是如何隐忍面对种种制度困难的,围绕该问题展现的主要情节就是父亲曹德旺需要在办理申请福利院时,工作人员不厌其烦的一系列机械式手续要求。
而有趣的是,围绕着非亲生关系证明,所引出的是另一个浪女回头的话题。
曹生同父异母的姐姐霍家女混迹在风月场所,在面对强势地位的所谓“有钱人”时,处于一种讨好而被遗弃玩弄的状态,面对老板时更是冲突不断,而随着与同父异母的弟弟曹生一段时间的相处,加上曹德旺的离世后,她最后回归正常生活,找了一份正经工作,这为影片提供了些许光明结尾的色彩,但不免有些说教意味。
除此之外,影片作为处女作,还是有诸多问题存在的。
抛开诸如癌症、车祸等俗套的情节问题,在人物行动动机方面,电影并没有给出很好的呈现。
影片中,曹德旺明知曹生是自己的妻子和别人生下的孩子,与自己并无任何血缘关系。
但在这种情况下,曹德旺却依旧选择担负起抚养曹生的责任,甚至为此不惜与自己的徒弟决裂。
而当徒弟问到做这一切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曹德旺却只是给出了一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样软绵绵的话,这不免令观众有些摸不着头脑,无法信服。
在影片中部,曹德旺在KTV演唱的歌曲,同时也是影片结尾的曲子是个亮点,为曹德旺的人物形象注入了一种超然温柔的力量。
除此之外,电影的配乐在大多数时候是个糟糕的处理。
在影片的结尾处,曹生从福利院里逃出来,在雨中跑回曾经和曹德旺居住的家里,但房门已经锁住紧闭,被贴上了密密麻麻的催款条。
邻居告诉曹生,曹德旺早就就搬出去了。
而事实上,深受癌症打击的曹德旺此刻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不知道真相的曹生在雨夜跑到大桥下,痛苦的哭嚷着,成为了一个被“抛弃”的孩子。
在这一段戏中,尤其是曹生从福利院逃出的一段长镜头,没有嘈杂的音乐,充分在彰显着一个孩子的心事与行动,摄影机像是个静静看待事情发展的旁观者,这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四百击》中慢慢奔跑的安托万,令人暗赞。
但在这之后,尤其是曹生在桥下哭喊的一段戏彻底将电影对角色的尊重打破了。
在这里,影片只是在利用配乐营造一种宏大而煽情的气氛,影片的意图由对曹生命运的关注转移到如何赚取观众廉价的眼泪,这不免令人感到有些可惜。
由于技术原因,抛开书本被临时封禁一周,久等更新。
请大家关注备用号「书本映像」,感谢陪伴和支持。
添加微信号pksbpksb加入全国影迷群
影片无数次有让人感动的瞬间,但是全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尽管朴素平凡但却字字句句触动到观众的心。
影片叙事节奏很慢,却是很舒缓的类型,娓娓道来讲述故事的起因,故事的线索,每一次曲折也有必然的伏笔,每个人物形象也都是丰满的,曹父,曹生还有霍家女,甚至出场不多的曹爷爷。
曹父的形象刻画的很丰满,在外人面前都是低头礼貌不愿意多惹事的类型,但是涉及到欺负儿子的问题都会变得严肃刚硬。
影片的场景设置在重庆,环绕的楼梯,环形的山路也寓意了主人公的生活与心理环境。
我一直也想问曹父是图什么,意义何在?
导演却说很多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在追寻意义的路上就有了意义。
导演很棒,影片很棒!
这部剧我去了几次跑群演,所以了解还是有一些,有很多拍的情节给删除了,本来开场在幼儿园毕业典礼的戏份拍了大半天,结果在剧里就只有几十秒。
还有一段本来在一个超市里拍的男主躲在柱子后面盯着姐弟俩的戏份也给删除了。
结果这样看电影,自然就觉得比较突兀的情节很多。
本来还有一些镜头是有着力在男主死去的妻子身上的,结果也惨遭删除,确实是太遗憾了。
我今天加班,下班后我带着我的好同事去看电影,赶上最近的一个场,初看到名字时我觉得是一部爱情片,我想告诉她我喜欢你,当my son出来的时候我扇了自己一个嘴巴,没20分钟她在我怀里睡着了。
后来她告诉我,她第一次出去看电影睡着,并且全程睡着,出于对电影的尊重,我看完了,期间我看了看躺在我怀里的人儿,打了一个哈欠,给她梳理了七次头发。
感谢有你,今夜无人入眠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只听名字,一股子发霉的文艺味儿。
在中国,一旦什么东西和文艺沾边了,就没挣钱什么事儿了。
为什么?
当然是不够商业啊。
但实际坐下来看,会发现,好一颗惊雷。
电影内容无疑是下了猛料,无论是形式上的分镜,配乐,演员台词,表演张力,影片质感,力度;内容上从骨架到血液到毛孔到每一处细节,都是十足诚意的作品。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作品,我们坐在观影席上,仿佛能看见一个巨大的摆锤从高空袭来,朴实无华地捶在胸口,却毫无办法。
当不散的工作人员问及能给这部影片打几分的时候,我很纠结,从故事性和真实性来说,10分满分打9分都不为过,但从宣扬的主题来看,3分都勉强。
为什么?
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烂好人。
如果一件事的初端都是错的,那坚持下去有什么意义?
影片里多次提到意义,但直到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故而影片在完成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力度很强,但是深度不足;题材很好,但太怕得罪观众。
或许有人会说,感情没有对错,难道一定要自顾自才是三观正确;然而事实就是,正是我们身边有太多这种模凌两可的回答,给了暧昧滋长的空间,以至于无数悲剧,活生生、血淋淋在身边上演。
看完影片你哭了,你说,它拍的好就够了,故事又不是现实,何必太过深究;可万一它是真的呢,万一它发生过,和正在发生呢?
当人人都习惯成为烂好人,习惯被伤害,被麻木,这世界又该有多少不幸诞生?
穷人家的孩子总是懂事得让人心疼,我们应该鼓励的,是消除造成他不幸的原因,而不是习惯忍受。
你习惯了,伤害你,也就成了应该的了,谁让你习惯的?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了。
电影叙事结构很清晰,关键情节交代的很利索,用了很多点滴生活片段烘托父子之情,并且在曹德望离世之时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让我深深沉溺于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整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近景镜头,给观众以十足的代入感,将父子二人的感情有力的传达给了观众。
曹炳琨导演所塑造的父亲坚毅、勇敢、温柔、善良,满足了大家对父亲这个名词的所有想象。
田浩宇饰演的曹生懂事的让人心疼,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曹德望的影子。
曹炳琨导演的处女作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面世。
影片演完小主演也出现,他懂事的让人心疼,现场连声说谢谢,他说谢谢全天下的父母,非常明白你们受的苦,我第一反应是,这么小的孩子,本该快乐无忧,确叹了一声大大的气,连日奔波宣传电影也辛苦了小孩子,希望他早点忙完有做一个快乐得孩子~
几场很重要的戏,不够真实,逻辑性似乎也有问题,所以没办法引起共鸣。
《每个人到40的中国内地男演员(不管红不红)最后都会走上导演路(没话也要找话说)》,这是我给各位电影系学生想的毕业论文选题,欢迎大家给我打钱,不用谢。
狗血大集合
可以说是毫无亮点的一部片,从头到尾都是完成作业一样,规规矩矩。演而优则导是尽力了,及格可以,但还算不上好。虽然克制的没有俗套的煽情,但总觉得所有的人物关系中缺少点什么,特别是中后场,感觉都是戛然而止,所有的情绪都突然断了。
嗯,都这岁数了还是会被煽情到。主演导演处女作能吃胖又减肥,加一星。
曹炳琨的处女作,作为演员转型导演来说,是很朴实真挚的作品。题材选择了最容易共情的亲情向,父子线也是电影最好看的part。没有血缘关系不代表不能成为一家人,片中父亲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部分普世的善良好人,温暖底色,看的人有些感动。整体剧情很流畅,镜头拍摄也很接地气的真实,还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明知道层叠递进的剧情走向在催你落泪,还是没扛住,旁边闺蜜一边吐槽一边抹眼泪,也是奇观。狗血淋头,我哭成狗,
曹炳琨演员跨为编导的处女作。通过影片能看的出,演员出身的他在指导所有角色戏份是有优势的。可要以他编导身份来说,这部戏有心而无力,甚至说很多要点没做好毁了全局。许多人一生中或许会经历极其无奈的事情,但是想讲这件事时必须给有说服力才能让人相信。主人公养的孩子是妻子出轨后出车祸变成植物人分娩的孩子,他完全可以被社会照顾,你领养的动力源是什么?出于对妻子的爱?还是人物本身的善心?至少给有个点缀交代下。台词只交代了人的心情琢磨不透,你要这样阐述那观众也更琢磨不透。而对于影片中温情的呈现,能感受到一些温度,但丝毫没有片方所宣传的“年度最催泪”那样,我本人是很感性的,但我毫不夸张说该片我没有任何泪点。而视听技术也有很大的失误,混音把环境音压过了人声。对于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更不应该。出于处女作5/10分
小孩子的感情让人感觉更真实、干净和纯粹。可以去表达。大人给人一种需要成熟的压抑感。姐姐由迷茫走向阳光,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吧~至于人物背景,真的很独特。现实中真的有这么悲惨的人生吗?
3.5 长沙路演 被涂鸦的墙可以重新粉饰,受伤的泡泡机可以继续吹出梦想,丢掉的冰淇淋还可以挣钱再买;不可重来的却正好是这些相守的时光,你问我抚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图什么?我总是回答不了,可能也不需要回答。导演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歌颂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至少让小演员说更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是有意义的。曹德旺在广告上看到的这句话,是尼采说的。很可能是在他抚养曹生的过程中,他感悟到的,也是他认同的。人啊,哀莫大于心死,但看到新生命时,很难不会被触动。可以说,曹生救了曹德旺一命。助人也是助己,生命力量都是彼此滋养与成长的。虽然曹德旺离开了,但曹生心中印刻的是父亲的爱。这是曹德旺给他人生的最好的礼物,是他一出生就被放在福利院不能比的。不管曹德旺,在事故之前如何,在之后他用爱改写了两个人的生命,他们是一双姐弟。感谢爱,感谢父爱。
前半段看的很难受,不是剧情的共鸣,而是故事的安排,让一个中年男人承受可以说所有的悲剧,其实对人性对任何的探讨都没有多大意义,调料太猛,会一下子让人失去味觉的,后半段的女生因为感化而开始的转变,开始让故事能接地气而让人好受了,之前说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带来的不真实感并不是人们不信这个故事的原因,过分残酷才是,人心都是向往美好的,所以不管是否符合逻辑,一下子堆积的残酷都会让观众不适,这一点我是余欢水给的递进就做的很好,毕竟是导演处女作,还是不错了,表现癌症的折磨而三天的脱水,还是很让人心生敬仰的,值得鼓励
泪点一:父亲送外卖努力赚钱给前女友儿子买冰淇淋🍦,打也不是说也不是,所有的克制都是爱啊!泪点二:姐弟二人都在曹爸爸这里找到了家庭的温度,而不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姐弟的命运是可悲的,好在他们遇到了曹德旺。泪点三:曹生爱爸爸,他只相信爸爸,可所有的难过的事情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父亲在最后“自由的时刻”还在实现着对儿子的承诺!虽非亲生,胜似亲生!泪点四:小演员在桥下呐喊,是想叫回父亲更是想守住父爱;最后雨中奔跑,是跑向父亲更是想跑赢时间。
2024.9.21 是没人找你拍戏 只能自己 自导自演
作为救护车司机的男主,接到了老婆和男人车震车祸的工单。女的还没死,植物人状态孕育了孩子。嗯,孩子不是男主的,男主最后还得了脑癌,这个孩子说乖也乖,但也是个偏执的小鬼头。对了,出轨男是有钱人,他自己女儿结果自甘堕落去坐台。(建议曹炳琨别看知音了!
很不错,讲述的是命运悲剧的三个人生相互救赎的亲情故事。不仅是父亲给了两个孩子家庭一般的关怀温暖,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的纯粹也治愈了父亲在人生中遇到的创伤。父与子是亲情明线,但女儿的部分意外的更加触动我——叛逆期背后往往是不堪一击的脆弱,当有人真心以待的时候就生发出格外的委屈。几位主演演技都不错,很温情的作品。
作为真实经历过亲人癌症去世的人,剧里的东西大多很现实,关于疼痛、死亡证明、心理建设。然而结尾真的主流式强行升华,一个泡泡机尽可能拖延影院里人们的哭点,可最好的应对生离死别的情绪,当然是理性接受,再积极而平常的回到生活里。多 1 星给自编自导自演的主角,血缘不是绝对的维系,一起愉快认真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意义。
還是可以的,除了刻意的苦難外
剧情一般,演员转型导演还是通病的弊端,对镜头需要和调度还是若,看预告片就是一个煽情的烂俗故事,抱着是否能让自己哭出来的目的来的,没想到正片过于繁长,观影感情被稀释的太碎,没有了感动!女孩的转变和男主的死过于简单突然,不必要的镜头太多太长!算是一个及格的片子,本来应该更精彩的,可惜!
年纪大了妆都哭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