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尘土飞扬的小路,烈日下奔跑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玩着不知道从谁那学会的游戏,心底最深处的记忆都被这部电影勾起来了,看的时候很投入吗,看完才觉得唏嘘不已。
曾几何时,我也信誓旦旦的说谁谁谁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哪里哪里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什么小食品是我最爱吃的,认真的说将来我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我要做一名主持人······我也想不起来是到了什么时候,我知道了传媒大学分太高,我考不上;主持人要求太高,我做不到。
在不知不觉中我懂得了太多我不想却又不得不懂的东西,懂得的代价是不再单纯,很难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很难用单纯的想法去想,懂得的好处,就是没成为普罗大众眼中的”缺心眼“。
那些最喜欢的东西,现在都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了,你说奇妙不奇妙,人一旦开始长大就会先嘲笑自己曾经的梦想是因为无知才有的无谓,笑话自己无边无际的说大话,忘记曾经的最爱,每天想很多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
可是那时候的自己才是最纯粹的吧,说的是自己想说的,做的也都是自己想做的,没有阿谀奉承,也没人对你冷嘲热讽,用不着考虑什么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至少有一颗自由的心,活着不就该是那样的吗。
满身的俗气,却没有勇气,不敢做自由的自己,只求有一颗自由的心给自己就好
杨晋和小波没有提及,我们作为观众却不该忽略:他们已经小学毕业了。
他们学习成绩悬殊,接下来多半不会在同一个学校上初中。
甚至小波是不是还继续寄宿在他姑姑家,是否还和杨晋在同一个城市,都很难说。
一次长久的告别正在默默降临。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就知道:小波一次次挽留,一天天拖延,并不仅仅是少年贪玩的天性使然。
他们对即将到来的长久告别只字不提,却想尽办法延长此刻相聚的时光。
这“只字不提”是值得玩味的,其中有懵懂,也有成熟。
正是一派纯真,哀而不伤的赤子之心。
小朋友们的相处之道是神秘的。
当我们身在童年时,我们不用学习就精于此道。
当我们年齿渐长,却又往往将这一技能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看这部电影,就像温习自己的童年。
特别是那些花招伎俩,无不熟悉亲切,让人会心微笑。
比如说,一定要在父母面前强调自己的朋友学习成绩好:“杨晋是第一名”。
只有这样才能换回父母对朋友的认可。
而事实上,在这对朋友的友谊中,仿佛世上并不存在“学习成绩”这回事。
孩子的纯真在于,他们哪怕耍花招,也并不是故意欺骗谁,而只是下意识的维护友谊。
杨晋最后被奶奶带走了,离别就此来临。
小波追逐高呼再见,他们真的能再见吗?
片尾动画给出了答案:杨晋和小波肩并肩,走过黄河铁牛,走过鹳雀楼,走过关帝庙……走遍了山西,也许还走出了山西。
一路上他们身形渐长,从一对小朋友变成一对老朋友。
通过这段片尾动画,观众们内心深处的纯真情怀,最终得到了保护和安慰。
童年与故乡TT:小学六年级的那个暑假,我的一位表姐把我带回她的家乡住了一个多月。
那是个叫富竹的小村庄,有松树林,竹林,梯田和小溪流,那时还没有通电,夜里得用煤油灯照明。
表姐比我年长得多,并不是我的玩伴,我也没有在这里发现玩伴,有一次在小河边遇到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男孩,他朝我扔了个凶狠的表情,吓唬吓唬我就走了。
表姐家是个很宽敞的房子,进门是空荡荡的很高的厅,两边的厢房,一边是厨房,一边放着农具,放着刚收来的农产品,后墙向内的檐廊不放什么(有一回表舅进山见到一棵果实累累的杨梅树,他没带篮筐,把身上的背心扎成一个口袋摘了一满口袋回来,就放在檐廊下晾着,我不时去吃几颗)。
白天大人们总是干活去了,我就一个人在山间田间走走看看。
傍晚时在门槛边的石凳上乘乘凉时,有时邻居过来,问起我,表舅说:“是在县城的外甥女,放假了,来玩。
”邻居总是很吃惊:“她呆得住的啊?
”然后因为我的“呆得住”赞扬我几句。
真的是很无聊,但也真的“呆得住”——这年夏天是我最经常回想起的一个夏天,童年的许多夏天都在记忆中消失了踪影,但这个夏天却还是那么鲜明:明亮阳光下的山间小路,小路上一只可能吃了农药的死鸟,在地里劳动的姑娘们的白布帽子,煤油灯用来调光线亮度的小齿轮。
当我看《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时,一下子这个夏天就又整个地回到身边……以至于我怀疑导演杨瑾是不是也有过一段跟我相似的经历,所以才拍了这么个电影。
——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住在县城的男孩到同学乡下的老家去玩了几天的故事。
我是在“后窗放映•文艺之春”的放映活动中看到这个电影的,六一节,在一个VIP小厅,上座率挺好。
虽然是个儿童题材电影,观众中似乎只有一个小孩,每当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或对话出现时,放映厅里总响起文艺女青年们清脆悦耳的笑声。
——这个电影自然、淡定而不失幽默感,在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童年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乡时,它有一种难得的放松的心态。
我们这个时代太焦虑了,童年与故乡尤其是焦虑的重点。
孩子们,城市里的,奔波于一个培训班与另一个培训班之间,在应试教育的汪洋大海中挣扎着找一个个落脚点,乡村里呢,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乏人监护,成长期留下了巨大的感情空洞。
而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土地,环境,文化与价值观——农业社会的“故乡”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浪潮中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这些是一个成年人在目睹时代的变迁中不能不得到的整体认识吧?
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不是建构一种整体性以及追求深刻性的,导演杨瑾去发现的,是整体性中的缝隙,不是知识分子的思考,而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他们的经验很微弱,但却更少先在的道德设定;他们的记忆很片面,但却在记忆里加入了更多的灵动想像。
他们缺乏对照的内容与能力,他们只是“领受”这一切,亲人,家,家乡,在无能为力的领受里,他们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建立起一种可信而美好的关系,像是长在石缝里的一棵小草,它特别美,特别稀罕,然而它依然是真实的。
电影讲的是小男孩,一个叫杨晋,一个叫小波,杨晋成绩很好,小波成绩很糟,但小波很会吹点小牛,他把他的老家说得特别好玩——抓螃蟹啦,炸鱼啦,于是杨晋就被忽悠了,他给家里留了个纸条说去奶奶家,其实是去了小波家。
两个孩子先坐中巴车,又坐三轮“出租”,又走了好长一段山路,终于回到了家。
爸爸妈妈和弟弟已经在吃晚饭了,爸爸急躁地说:“快进来快进来把帘子放下!
蚊子要进来了!
”好像蚊子进门这件事情比寄在县城姑姑家上学的儿子回家还要重要。
乡下孩子不是在温情泛滥的环境里长大的,父亲打儿子也是平常事,小波让杨晋多呆几天,因为“你在我爸不会打我。
”这里的生活没有想像中的好玩,抓螃触炸鱼都没有发生,他们每天领到的任务是带着圆白菜去走访亲戚,先是奶奶,然后舅舅,然后小时候被送了人的姐姐。
孩子们在山野间走着——观众发现的是:原来山西有这样的一面啊。
关于山西,首先想到的煤,如果是电影爱好者,首先想到的是贾樟柯,是《小武》——临汾被贾樟柯影像化了,并且成为转型期中国的代表视觉形像之一。
但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山西的运城平陆还是山清水秀的,拿把大锤子在石头上一砸,能把石头下藏着的鱼砸晕,捉回家去。
县城的孩子杨晋跟着他的朋友走,他不带判断地看到这些:煤矿里铲煤的工人,其中一个是他认识的;小波的重男轻女的奶奶,给他们买很多很多零食;小波的舅舅和舅妈在忙着种树——为了政府征地的被贴;还有小波好看的姐姐,大眼睛,黑辫子,杨晋注意到姐姐胸也很大。
在景物与人物之间,杨晋和小波的“回乡之旅”显得随波逐流,茫无目的,他们有小快乐,小争吵,但杨晋感到无聊了,想回家了,而小波拖拖拉拉地,不想让杨晋回家,不只是为了自己不挨打。
在儿童题材的电影里,好导演总能抓住一种“空茫”的感觉,世界与时间对他们来说都是无由地铺展开的,他们身不由己,无所事事,童年是“就这样过去的”。
杨瑾把这种感觉拍得颇为到位,他的着眼不在于拍“社会”,对照《小武》通过小武的爱情、友情、亲情来描述社会的结构与问题的抱负,《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中有一种与现实的游离关系。
现实问题也被描述,采煤,征地,抛弃女婴,但不是将它们作为质疑的对像,而仅仅是描述,当奶奶、舅舅这些人物出现的时候,这些问题是与个人的生活与性格,与整个的环境结合在一起的。
杨晋的目光显然不会有一个批判的高度,但这是电影好的地方,它带来的是一种多义性和暧昧性,而不是试图去剖析与解决。
不那么直接针对社会问题,《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面对的是一个更有超越性的主题:童年与故乡。
导演让杨晋能记住山西所有的地区名、运城所有的县名、黄河流经的所有区域的名字,但故乡不止意味着这些,它是山路、河流、是人,是这样的一种空气与状态,最重要的是:你曾身处其间,你把你最纯净的目光和感受力给了这里,你在这里度过童年。
于是你才能无聊中又感到它的引力,那些不完美的人是你的亲戚,是爸爸、奶奶、舅舅,你不能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轻巧位置去评判他们,你和他们是一起的。
对故乡的“爱”一件奇怪的事,是必然包含着对它的某种意义的反抗与厌烦的,小波对说到父亲打他时,说到奶奶逼着妈妈把姐姐给送人时,那种痛恨给了“故乡”真实的质感,而姐姐这个形像就太正面了,因为爱着这条河,她读水利学校,要在水务局工作——因为因果太简单,表达太明确,主旋律的感觉就上来了。
电影里的故乡是视觉的,但杨瑾在视觉的叙事里特别能保持感受的笼统与想像的可能,观众像杨晋一样,是去故乡几日游的,但这是没有目标与攻略的几日游,在失望与无聊里,故乡才能真正呈现,在虚度时光里,在胡乱的聊天里,回忆与想像才有空间。
孩子们不只是聪慧的或淘气的,不只是天真可爱的,他们不是大人设想的小孩,而是他们自己。
杨晋说自己是二郎神的那一段特别有意思,结尾同车的那个大人忽然睁开了第三只眼睛也很神——“神来之笔”像是要在一种特别无所用心的状态里产生,又自然,又有趣。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给人的感觉就是极为自然的,有趣的地方都不是包袱,而是一个忽略的角度被发现了,一些忘怀的感觉被唤醒了。
这个电影不深刻,但是有诗意。
关于童年,关于故乡,诗意是在无目的的漫游、回忆和想像中产生的。
七七。
六月。
话唠小矮子王小波,父亲煤矿工人,平时在姑姑家住为了上学(想吃爸爸做的西红柿炒洋白菜了)常考倒数第二;高个子杨晋,常考第一,父亲县医生。
二人坐大巴小学毕业旅行回小波家,中途下车,偷看女生nn。
小波带杨晋回家吃饭,棍棒父亲,真凶。
二人去看奶奶,白菜被抛到地上都脏了hh熊孩子,奶奶给好吃的,小波好懂事,要吃完不然奶奶生气。
动画解说奶奶的“不让…”挺有意思。
过年妈妈带杨晋看外婆,爸爸带妹妹看奶奶,奶奶把20块换成了5块哈哈哈,哭了好几天哈哈哈,虽然很心酸,但是这么讲出来蛮好笑,把刺痛消解了。
小波的奶奶则是喜欢黑猫,哈哈,小波被猫猫咬了四个大洞。
给舅送白菜,得知要建大坝了,政府给钱,三峡大坝?
贾樟柯?
杨晋生气了,小波不和其一起睡了,hh二人该如何破冰?
二小只吃工地饭,政府不让炸鱼了,感觉剧情有点松散..小波有个弟弟,跟这俩人玩掉河里了……😂😂😂这就破冰了??
妈妈想让小波和弟弟在里屋大床睡,小波的拿着被子陪杨晋,有点好嗑。
现在的我说成长和告别童年显得很不合时宜,我已经太老太疲惫。
但我还是会为这部片子打动,片中小波一次一次地挽留小伙伴杨晋留下,让我想起小时我用各种小玩意央求表哥表姐陪我玩。
电影中他们两个玩水捉鱼在山路上一遍遍地走着拜访奶奶舅舅姐姐,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去河里泅水而不被父母发现。
童年的某个时刻成为此后人生中的一个锚点,也是刻舟求剑的划痕,前者是打开回忆的起点,后者也是无法找寻的无奈。
(人生真的是一场体验吧!
到底能留下什么抓住什么呢🤔……唉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本片还有个洋名Don' t Expect Praises,乍一看,还以为引进片,可惜,是国产儿童片!
哈哈!
其最初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片中小主人公杨晋可以看作为导演杨瑾的谐音。
该片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作为儿童影片,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中国的儿童电影,不是多了,而是越来越少,想起自己童年看过的那些《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小刺猬奏鸣曲》、《“下次开船”港游记》、《十四、五岁》、《我的九月》、《少年彭德怀》,再看目前充斥屏幕的日本动漫,国产闹剧之各类“我一定会回来的”,似乎加点现实题材,不是盐多了加糖的无病呻吟!
因此本片再稚嫩,也需要加以关注与摇旗一下。
孙悟空多条尾巴二郎神多只眼睛圆白菜不能和西红柿混放店小二要把顾客的钱找清运城多少县山西多少城黄河流经多少省鹳雀楼上王季凌明日刮风什么向今天涨水几时停滔滔之水哪年清黄河岸边老渔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男娃,多种树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有人要票房、冲奥、攒史诗巨著有人只是在黄河岸边走走路走走路,再远远再讲一遍杨戬再借宿一晚明天鱼香扑鼻今夜螃蟹排队上岸没有寻来的奶奶走不完的一马平川走走路,再远远再吃一根冰棒再分罐头一罐再送一颗圆白菜山路再走一遍看奶奶看舅舅看姐姐聊比天还大的天比天还大的天隆隆车过水流山转比天还大的天尘土飞扬各在一边挥挥手就已远追着就追过了童年再见了,杨晋小波,再见
整部电影讲述两个小学毕业生在乡下的暑假一些事情,这是看的第一部中国儿童公路电影,也许存在文化上的共鸣,感觉丝毫不逊于红遍亚洲的日本“菊次郎之夏”。
一个小学毕业的暑假,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一个城镇小孩瞒着父母到乡下同学家里玩,融入另一个家庭的日常。
起初是被同学各种有人的描述吸引,可是到那里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成群的螃蟹过河、没有炸药炸鱼的“丰收”场面,只有每天陪同学按家长指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拜访毫无兴趣的人、吃很多不愿意吃的东西,但最终计划中的游泳、抓鱼、看黄河还是如愿以偿。
一路上两个小孩儿以小孩儿特有的思维和口吻前句不搭后句交流,看似近乎平静的过程少不了一些小别扭。
影片的最后,两人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分别,道出轻松而又沉重的再见,因为两个成绩悬殊的小孩儿再开学的时候因该去了不同的高中甚至不用的诚实。
相比小孩儿的纯净,部分大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成人复杂、自私稍显不看的面目,只以聪明与否评价小孩儿,以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点绑架小孩儿,忽视小孩儿的努力和欣喜,为一己私欲编造谎言……成长哪能少的了烦恼和无奈,总之,本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庭人味应该唤起不少回忆与共鸣。
支持优秀的中国独立电影
好难得看到国产儿童电影可以拍得这样朴实无华,虽然演员们的表演很生涩,但可以看出编剧的实力,也让观众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他想表达的东西。
小波的灵动和杨晋的憨萌,都十分可爱,小孩子的仗义执言,在厕所里和老师“比大小”被老师听见;悉数外婆重男轻女,把姐姐送人;杨晋说“姐姐的胸真大”,他奶奶是巫婆,啥都不让他玩。
曾经我们以为孩子什么不懂,其实孩子比谁都懂呀。
因为爸爸的严厉,妈妈的世故,小波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因为成绩不好,学会了吹大牛吸引同学的喜欢,同情姐姐的遭遇,却又被姐姐不断温暖着。
可以感觉出杨晋家的生活很中规中矩,而且受限很多,所以才对小波“吹的大牛”无限渴望,虽然后来发现小波说的都是假的,但给每家送圆白菜的插曲也丰富了他的生活。
奶奶的出现,结束了他“突破束缚”的日子,但大黑猫的离开也算是让他有所慰藉吧,小朋友还是要知足是吧。
女性通常在故事中充当不幸或者妥协甚至遗弃的角色,姐姐虽然被小波外婆抛弃,但听到小波说她坏话,还是立刻阻止了,可见心地是如何的善良,她将她的痛苦向着那滚滚黄河倾诉,她还有了爱她的男朋友,所以善良的人终会有好报吧。
每个人都向一棵树一样成长,中途会遇到阳光雨露,也会时有狂风暴雨,但那些经历都会成就这些树木,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要低估了向上生长的力量,它终究会成就你。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童年经历,想要在人群中有一席之地,总是拼命的在贫乏的记忆库里搜索着引人注意的故事,一个个讲给别人听,甚至没有时间去理会别人到底听了多少。
我有过。
也是在小学的时候。
不是为了赞美、崇拜、虚荣,仅仅是不说话让我觉得惶恐和孤独。
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总是不停的讲着那些从书上看来的故事,可能我也不懂,可能我记得也不正确,但是我一直在讲,讲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
那是段孤独的童年,我读的书让我在生活中找不到现实去验证,找不到人去分享,找不到一个出口。
不知道那时候大家看我,是不是也像杨晋看王小波,怎么都是个喋喋不休。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感情经历,想要和一个人多呆一会,期待的暑假的来临让人很兴奋,却有点失落,想找点事情找个理由再多呆一会。
于是,杨晋终于被王小波用他喋喋不休的神奇故事吸引同意去他家玩。
杨晋等着亲身去体验那些故事,王小波却被安排做着各种小事。
一个等着看平淡日子里所有的惊心动魄,一个却只能像从前一样生活。
当他们终于如愿以偿下到河里,当王小波终于成功打晕了一条鱼,他们笑得很开心,一个是终于看到了故事在眼前验证,一个是终于证明自己不是个骗子。
印象深刻的还有三个孩子打着伞蹲在门口的场景。
杨晋想着去奶奶家,王小波想着各种方式留他。
想起曾在某年毕业的时候,我也这样的找过各种理由,结果也是在无能为力的现实面前恼羞成怒。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孤独又纯真的童年,可能没有那么尽如人意,但最终还是实现捉鱼和游泳的愿望,最终还是能和心爱的朋友多呆几天一个过个美好的夏天。
都是最好的时光。
当我们想要和一些人多呆一会,我们慢慢的有了友情;当我们想要和一个人呆一起,我们慢慢有了爱情。
感情,有时候就是为了陪伴,为了心的归属。
也许那时我们不懂,但不妨碍我们寻找和得到。
童年的感觉,温暖又缓慢
不造作但也没逃离平庸(催眠般的),显聪慧但也只是钻空子讨巧的能事,这当然不是孩子的视角,完全是成人借助回忆还原想象中的孩子的视角,而且还不是什么先例。
过誉了,那些认为此片秒杀冬冬的假期和菊次郎的夏天的同志是怎么看出来的?
又一次看到這種真正淳樸的青春電影。忽而今夏,真美好。
20140402 人大展映,杨瑾话少的一米
看《天水围的日与夜》,希望她永远都这样炒菜心下去一样,我也希望这个电影不要结束,希望他们永远就这样抱着圆白菜走在山间的土路,看姐姐,看舅舅,看大伯,看大娘⋯⋯一直看下去。
两个小孩不讨喜~
1. 俩小孩棒 2. 小河配乐棒 3. 动画龊,有必要吗 4. 有些不实得蠢,要这样吗
尽管从头到尾的“我带你去游泳,炸鱼”还有各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圆白菜/西红柿),还有吃焖面。不过却觉得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不好表达的地方导演用了动画这个方式,非常的讨喜。(要我说王小波虽然成绩不怎么样,可似乎得到了更多的爱(舅/姐/奶/妈),杨晋最后上车那里却看得有些鼻酸。)
3.5 成年演员一塌糊涂
最后出场的实体大猪还挺萌的。
国产的独立儿童影片貌似之前也就听说过宁浩的《绿草地》,在当今的国内市场绝对算是稀有。全片基本没什么情节,能够支撑的只有情感了。两个小演员毕竟是孩子,能跟着导演说的走已经不错了,最败笔的应该是与之配戏的各个角色,言行不自然,连“做作”还没达到。动画桥段反倒是令人赏心悦目,纯净。
启用非职业演员也许能让故事更加贴近生活,但也能让表演两个字消失,还好影片的动画部分弥补了一些
卢米埃的VIP厅,有人从小被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而长大后我们都成了不同的人。好傻好傻的对话,现在看来都是回忆。
太过清淡的童年往事,平整而朴实,但用长镜头拍小孩,确实耗费力气,迎合了大人(导演)思维却少了孩童的美好天性。演员指导的效果也稍显勉强,亲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无论放在哪个视角,都不会像片中那么拘谨。山西+黄河的恋恋乡土,动画部分的意图极佳。背地名、背省份的事情,我也干过
很欢乐的,能从电影院里看到这个,是不是感觉很有小时候的味道
乡村孩子的自然天性,非常美,永远觉得乡下孩子比城里孩子好打交道。运城人有洋白菜情结?
挺难得的儿童视角方言电影,虽然拍得没有很自然。
siff1有人赞美杨晋,有人则不(小波)。聪慧与否,不再背地名,而在去过的地方(一见黄河我渊博的知识就肤浅了);有人赞美男娃,有人则不(姐姐)。母亲河回家的河,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家”始终融汇贯通;有人赞美动画,有人则不(现实)。动画虽好过显现实,但插入段落并不严谨。
挺无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