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名人情史的要失望了,这里没有爱情,只有政治。
*三段性爱甚至三段激烈的性爱场面也都是隐喻政治——年轻的墨索里尼的身体在黑暗中,肌肉紧绷,在轮廓光的勾勒下,呈现出有如大理石雕塑般的线条;身下的女人亦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渴望沦陷;她开始呻吟了,唤起他更强的征服欲,不是肉体的,两性的,他眼睛里燃烧的是俾睨天下的野心。
编导极匠心的设计两人的关系,当伊达越是臣服,他对她的爱还象男人对女人。
其中她把所有资产变卖支持他创立《意大利人报》,在这一场戏中,伊达近乎赤裸着身体躺在黑暗中,她深色的长睡衣,没有遮挡她所有最迷人又最脆弱的私处——她那样横陈着,眼中闪烁着乞怜般的爱慕。
他此时冲进了她早已沦陷的城池。
而当,伊达企图维护自己爱情的尊严时,当她不再臣服而是愤怒时,他以对待敌人般的绝情回答她的追问。
因此,从这个关系的设计上,编导并不是在塑造一对爱恨纠缠的情人。
而是隐喻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更直接地讲是,独裁者和民众。
从这个动机出发,那些看似高深的纪录片插入的依据就结实了,也令结构上可以解读。
我往往害怕不可解释的,因此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仅仅是影片的一半。
下一半,从伊达回到家乡开始,他的情人不再出现,而仅以墨索里尼的纪录影像穿插。
*四种“送信”从此,电影变得越发令人痛苦,不在于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歌,而在于伊达正常与疯癫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四个“送信”段落是不断加深的绝望:开始她请修女帮她向外寄信,她说他不知道她的处境,还有给教皇、法官etc.的申诉;然后她逃跑,爬上高高拱门栅栏,向路过的少年求助,把信抛给他们,她大喊她是元首的合法妻子;再然后,她在深夜里又爬上那高高拱门栅栏,向满天飞雪抛洒她给他的信,万籁俱寂;而最后,她就是个疯子了,监禁她小屋的四壁,遍地的纸片,都写着她的控诉……显见,这并不是写实的电影,它充满着意象,影像的修辞与格律,对故事的渴望是得不到满足的。
有评论说片子更接近歌剧,很有几分道理——意大利人的激情表现得像黑色而寒冷的火。
*一段史料或许很多对意大利政治图景不大了解的人,对后半部会产生费解,墨索里尼对伊达的决绝仅仅因为此人的冷酷和丑陋吗?
答案显然不是。
这里简要的补充一下。
这得从影片开头说起:年轻的墨索里尼与众人争论对上帝的信仰,他借了一支怀表大声宣称——如果上帝存在,请他在五分钟内让我死。
在戏剧化了的嘀嗒声中,时间流逝,他灼热的野心挑战了上帝同时征服了一个女人。
这个段落是表现这个投机者和两人命运最重要的场景。
即墨索里尼早期赢得声望是依靠挑战宗教权威、梵蒂冈的天主教廷而积累的。
而天主教教义是伊达最终被她的男人和历史抛弃的根本。
因为,天主教义是不允许离婚的。
墨索里尼向权力巅峰迈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使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天主教会成为他推行法西斯制度的主要支柱。
于是,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
作为反基督者的他或许爱她,而政治投机后,他必须以虔诚天主教徒的面目出现。
她脆弱的爱情像一颗粘在权力“华服”上的苍蝇屎。
影片迫使你思考,就不像是娱乐的产物。
其实,我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看一个这样彻底的政治电影……也许是因为政治在我们的创作中更加禁忌,而禁忌就意味着危险的趣味。
对墨索里尼的成长有个简单认识,这个传奇人物是如何统领一个农耕社会和德国并肩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通过电影的方式一带而过,如果对历史不了解,肯定很难知道发生了什么标志性事件,但这对夫妻就是这么神奇,从一个积极的社会革命者演变成政客。
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在爱的时候,她谦卑,不顾一切,眼睛里有无限仰慕;在抗争的时候,她不屈、勇敢、智慧、坚强,挣扎着选择了真相,只有在观影的过程中流露出脆弱。
男人应该拜倒在她的脚下。
墨索里尼在真相面前不敢面对她,所以用卑鄙的方式残害她,可是她坚定的眼神告诉世人骗局终将被揭穿,历史的真相无法抹灭,颠覆人性的统治不得长久!
如果这不是一部政治题材电影,或者说是一部和政治人物有关的影片,是否还会受到这么多好评和关注?
现在本片在内地影评几乎是一面倒的好评声,就电影本身而言,镜头和音乐确实具有大师水准,可是在剧情上实在是有些让人糊涂,主线条有些不太分明,一方面想重点描述墨索里尼遗弃的女人,一方面却又在政治事件上想有所涉足,给人感觉好像是意大利国宝级级导演马可·贝罗奇奥想法太多,想一次性倒出来给大家看,可是又被片长和镜头所局限,最终作品只能是这幅模样了,也许这并非导演当初所设想的,另外节奏比较拖沓,意大利演员的偶尔的歌剧式表演风格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也许它是一部很有含义的作品,不过单纯从电影上分析,还远不够完美。。。
中英字幕版下载地址http://www.dygod.cn/html/gndy/dyzz/20091204/23301.html
雪夜撒信,那个镜头相当震撼。
专业的影评人会分析出许多深义,我还是乐意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爱情片,女主角的对爱的执着,对爱的疯狂从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墨索里尼对政治的狂热。
两个人在本质上一致的,因此他们相遇他们结合。
可怜了那个无辜的孩子。
诚如女主角的妹夫所言,本来孩子是可以在他们的监护下健康的成长,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
结果在母亲的强化教育下,儿子精神分裂,最终死于精神病院。
伊达是个内心强悍的女人,不然那么多年的精神病院生活她就是垮掉了。
她始终坚持,哪怕与全世界为敌她也在所不惜。
最喜欢片中精神病医生与伊达的一段对话。
只是伊达不接受妥协,哪怕妥协是为了以后的胜利,哪怕是暂时摆脱困境的妥协。
她的眼里只有黑白两色。
喜欢导演的手法,后半部穿插了不少墨索里尼的记录片。
还有伊达的特写镜头,像犯人一样的特写的镜头。
伊达从精神病院逃出又被送回时,全镇的人都来了,我想他们从心里佩服这个女子,佩服这个女子的勇气。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最牛的钉子户........
几个月前就已买来了意大利高龄导演马可·贝鲁奇奥的09年新作《征服》的DVD,却一直搁置在书架上静待尘埃。
碰巧昨日有朋友向我力荐这部片子,回宿舍后立即将其塞入光驱。
累月的闲尘腾起,竟如剧场的红丝绒幕布被郑重拉开,这部讲述墨索里尼的秘密情人一生悲剧的影片如一出华丽厚重的歌剧,彻底征服了我。
意大利有着伟大的歌剧与电影传统,该片的导演马可?贝罗奇奥更是与贝托鲁齐并列为意大利新电影的两大栋梁,今年70岁高龄的他凭借《征服》第六次角逐金棕榈大奖,更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09年电影NO.2。
如今意国早已过了集体反思二战的时代,我相信贝罗奇奥选取这个题材也不仅仅是要向观众揭示一段“名人艳史”。
作为一直没有得到官方承认的墨索里尼的第一人妻子,伊达.达尔塞的孤绝斗争必定深深地震撼了这位电影大师。
历史上真实的伊达.达尔塞,终其一生没有得到墨索里尼的合法婚姻,也未能逃脱作为秘密妻子的悲剧。
这位女人有着不顾一切的疯狂,在初遇墨索里尼(当时他还只是一名报社编辑)时,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他的怀抱,甚至倾其所有协助情人办报纸,也就是日后向意大利人民散播法西斯细菌的《意大利人民》。
可以说,墨能有今天离不开这个背后的女人。
但当时墨已与农妇蕾切尔同居,并有了孩子。
一战爆发,墨丢下患有身孕伊达奔赴战场。
在军队里如鱼得水的他立刻就忘了伊达和儿子小墨索里尼,伊达从此走上了争取合法婚姻的“漫漫维权路”。
而此时独揽大权的墨索里尼为了巩固地位,不惜动用整个国家机器,剥夺了伊达对儿子的抚养权,更将其投入精神病院折磨虐待。
伊达最终都未能逃脱墨索里尼的噩梦。
置身贝罗奇奥的电影世界,处处都能发现大师的悲怆和警喻。
导演最为高明之处在于,把笼罩在法西斯阴影下的意大利的悲剧,通过一个女人的命运放大到观众面前。
这是私人化的法西斯缩影,也是一场与激情有关的战争。
意大利电影人总是不遗余力地对墨索里尼进行脸谱化重现。
在电影《征服》的前半场里,男演员费立波·提米将墨的枭野之气发挥的淋漓尽致。
年轻的墨索里尼的确散发着致命的吸引力:永远目光灼灼,紧盯前方,坚定地手势与激扬的额发是一种危险的暗示,野心与生命里随时蓬勃而出。
正是这种足以改变世界的气场吸引了伊达乃至整个意大利为之纵身。
影片的一开场,墨即以“我要挑战上帝”的口号语惊四座,在戏剧化的时间滴答声中,伊达被俘获了。
随后两人的情欲一触即发,可即便在床上是翻云覆雨时墨索里尼都不改那野心勃勃的眼神,睁大眼坚定地目视黑暗中的远方,仿佛他身下不是一个屈从于他的女人,是整个意大利在呻吟。
一夜激情后,和着战争的口号,饰演墨索里尼的演员从黑暗中起身,缓缓移步至阳台。
他赤裸面对意大利,以显示自己那摧枯拉朽的力量(这恰好与片头充斥着无数工厂烟囱暗示的生殖崇拜相映照)。
下一个镜头转接到墨索里尼本人掌权后万众欢呼的纪录片资料,艺术化处理的历史竟然如此真实,令人不敢正视。
导演在处理感情戏时,应该认同墨索里尼当初对伊达的确有过真挚的感情(这一点从后来热情洋溢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但前提是伊达的绝对臣服。
当然,正如他对伊达袒露心迹时的那句“我从未满足,从未”,他需要整个意大利匍匐在他的脚下,为他疯狂,伊达只是第一个。
影片中令人影像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正当墨告知伊达他要创办《意大利人民》时,一群瞎子从他们面前走过,大多数观众一定会想到莎士比亚的那句绝妙比喻:“历史就是疯子领着一群瞎子。
”然后伊达蹲下为墨系鞋带,墨抓住她的脖子与她热吻。
另一幕出现在伊达变卖发廊与家具后,墨推门进来,看见的是一无所有的屋子,展露无疑的身体,伊达终于卸下全部武装,连灵魂都一并交了出去。
即便有过真情,墨索里尼终究是个投机者,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政治上。
正如他的立场一样,最初他挑战上帝,反对国王教会,是主和派,可是为了巩固整治地位,他转眼变成主战派,并与教会结盟,始终不愿给伊达名分也是因为他与蕾切尔的婚姻已成定局,而基督教是不允许离婚的。
导演在影片的下半部分对艺术与历史做了绝妙处理,让饰演墨索里尼的演员消失,代之以大量的纪录片资料,于是观众们便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光头独裁者。
影片塑造的另一个角色,也就是核心人物伊达,更是被女演员乔凡娜·梅索兹殴诺的精湛演技,塑造成一个现代美狄亚般的女神。
乔凡娜本身古典尔坚毅,有一种安提戈涅的执着气质,由她来饰演这个二十世纪的现代女性再合适不过。
影片的开始,伊达就向我们展现了她那不顾一切的纵身情节。
她为了墨索里尼而放弃一切,却坚称“这不是牺牲,是幸福”。
我不禁想到了强大男人背后的女人的悲剧是如此相似,<<罗丹的情人>>中的卡米尔.克劳黛也是如此万劫不复。
不同的是卡米尔终身都在逃离罗丹的艺术盛名,而伊达的姿态更为积极,更为勇敢地迎向悲剧。
与《罗丹的情人》里相似的一幕出现了,伊达遭抛弃后在墨索里尼楼下怒斥情人,墨几乎举枪将其射杀,即便如此伊达也毫不退让。
在电影院中,信徒们看到墨索里尼便狂热地起身行法西斯里。
只有伊达一个人走到荧幕下方,面对影院的众人,荧幕上墨索里尼的脸与她交叠在一起。
她面对整个疯狂的意大利,孤独地对抗。
此时角色与演员魅力开始流光溢彩,她的斗争激起了墨索里尼的恐慌。
即便是后来她被剥夺了监护权,并被投入精神病院,伊达也从未放弃挣扎。
她被打伤,绑在病床上,伤口与丑陋供人围观,却如何不愿相信另一个精神病人所说的“撇下一切希望吧,你们这些进来的人”。
她不止一次爬上精神病院的围栏大声呼喊,向外丢撒信件,抛掷漂流瓶。
被深深打动的医生对她说:“你,独自一人,跟所有人作对”。
伊达回答:“如果没人听,我只有大声喊。
”在伊达逃跑失败后又被送回精神病院的路上,灼灼目光的坚定不移,是怎样的摄影机、怎样的观众才能承受如此坦然的逼视?
在整部影片中,导演通过对比分明的色彩以及大量表现主义的镜头,将影片中营造成了一部华丽悲怆的歌剧。
圣诞夜那一场戏,伊达爬上精神病院的围栏,向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撒信,心中满满记挂的是远方的儿子,回应她的呼喊地只有回声。
另一边,小墨索里尼趁黑夜无人,推倒了修道院里父亲的头像,向全世界逼问自己的真实姓名。
交叉蒙太奇与歌剧《众神的黄昏》辉映出磅礴气象,贝罗奇奥这部伟大作品,能轻易唤起人们对意大利伟大的电影传统的回忆,费里尼,维斯康蒂这些大师的电影梦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贝罗奇奥也如其他意大利电影人那样,在作品中常常使电影院作为故事发生的空间,激发观众对于“看”与“被看”的思考。
影院同时也影射了意大利当时的社会环境:一个封闭黑暗的空间里,墨索里尼被无限放大到荧幕上,观众被他的狂热俘获,毫无反抗能力。
而小墨索里尼在影院亲吻女友的情景与他父亲当年是何其相似的。
儿子对父亲由仇恨到崇拜导致了最后的疯狂,对父亲的模仿夸张而讽刺,观众能在一张相似的脸上嗅出危险。
而影片取名《Vincere》,实际上是意大利语单词“胜利”的祈使形式,出自墨索里尼当年为煽动民众,支持其战争鼓吹所作的演讲稿。
随着片尾墨索里尼的铜像被丢进机器了碾碎,我开始疑问,究竟是谁胜利了?
片尾字幕:1937年12月3日 伊达.达尔赛死于脑出血1942年,贝尼托死于一家精神病院,年仅26岁1945年4月25日,意大利解放,4月28日,墨索里尼被执行死刑。
谁胜利了?
《胜利》是一部有着伟大风骨的作品,他的题旨是“强人秘史”,对象是政治背后的女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女人。
“元首的情妇” 伊达•达尔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悲剧人物,她一生都深爱着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
但是元首早有妻女,无情的抛弃了伊达和独生子,把他们投入精神病院。
影片在达尔塞携子回到家乡后呈现出剧情的分水岭...安东尼奥•阿尔巴内斯扮演的政治投机者从银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纪录片里那熟悉的秃头独裁者。。。。。
节选稿,转载请注明出处Luc,2009年5月于戛纳
这个男人发明了法西斯主义。
他用5分钟,滴答滴答,赌赢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这个男人的一生都是不安分的,暴动的,挑起事端的,征服的。
他是墨索里尼。
这个女人一不小心上了魔鬼的床,下半辈子都是为了“讨个说法”而活着。
她用5分钟,滴答滴答,赌输了自己的爱情立场。
这个女人的一生是被辜负的,是忍辱负重的,是执迷不悟的,征服的。
她是谁,如果不是这部影片,相信不会有人提起,亦不被知道。
这样的两个人,吻起来像是凶猛的野兽在对咬,彼此都恨不得一口吞掉对方。
这样的两个人,总是自诩最为了解对方。
所以一个命令生前把另一个送去了精神病监狱,一个扬言死后送另一个去地狱。
Vincere,下载了很久放在电脑里,因为那个灰暗压拟的调调一直没有看。
昨晚看过,一天来都觉得被悲怆抑郁的那种感觉所环绕。
脑子里总是那些阴暗的光影,亢奋的音乐,和穿插的黑白标语...那个战争的年代,连空气都仿佛带着压拟感那样的年代爱又如何轻松甜蜜?
或许连爱也真的是征服和被征服吧。
同为女子,为Ida 深感可悲。
那么炽烈的爱在被离弃后变得那么卑微,一厢情愿的爱得那么卑微。
曾经那个高贵自信的女子。
是的,她后来抗争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样赢得世人的尊重,可是她的爱,真的没有尊严。
或许你可以说那是因为她爱的对象是Mussolini,如同影片的简介所说- 如果他们之间有爱情,也是一个弱女子和魔鬼之间的爱情。
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就是场爱的悲剧,但是作为Ida 个人其一生的结局本可以改变,变得美好。
所以我一直在想难道不是Ida自己的爱的方式也有问题么?
安妮宝贝说:“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
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
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着这个落寞的人间。
” 如果不能和他并排站在一起,那么就学会转身,微笑着离开吧,至少请保留一份自尊。
一出结合歌剧形式,借用历史、宗教的悲剧。
也只有拥有悠久历史沉淀、同时经历了现代战争及工业革命,并且在电影技法、电影理念没有缺失时代的意大利这样的国家,能偶见这样的作品。
虽然各方面都显得截然不同,但看完这部影片的感触却和去年的《大牌明星》差不多。
基本剧情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但是创作者却通过影像切割组合闪回,默片与人物重合,通篇大段歌剧唱段、和声、交响乐,冷峻的艺指、服装,沿着时间轨迹,在讲述一个女人桎梏人间的同时映射出创作者内心的历史格局和人物形象。
重要的是这些超一流的创作性制作带给人纯粹来自于电影的美感,特别是那些经典默片与人物绝妙光影叠合的数次运用、精神病院人物的插入直至最后主人公的出现。
最突出的是影片配乐的气场,除了人物之间对话,其余部分基本都有磅礴配乐或者咏叹调、合唱,那些激情、争斗、对质、痛苦、绝望,影片就没有弱化的情绪,也适合如此的音乐烘托,即便是偶有曼妙的独奏,但极少的宣叙调也只是新一轮强大冲突的缓冲。
整部120分钟使人完全沉浸,结束同时也给人以疲劳感。
她一直都做着一个等待沉浮的姿势。
被征服的资格不是他主动授予的,而是她主动争取的。
而处于危亡局势中的意大利人民也刚好需要一个意志坚定的救世主角色加以安抚和鼓舞,所以抛去历史观上的是非判断,墨索里尼本人是一个极有魅力的男人和政治领袖,他令人着迷的一面在历史教化疏导下被隐藏和篡改了。
作为一个男人,一个被女人和国家强烈需要着的男人,他的能力,抱负和野心刚刚好对应他的时代际遇,完成非凡的生命模式。
第一次,他闪着狼一样的眼神光长驱直入,粗暴有力,那张床恍如战场,她是敌人不是爱人,是作战不是做爱。
他站在她的阳台上脑中想象出万民欢呼的景象,这景象在数年后也确实为他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导演的镜头将他拍得高大伟岸,俨然,他早已具备了国家领袖的思想和身段。
她挽着他,聆听并试图同他交流,在路边拥吻。
他脑中昂首拓步的军队铿锵走过。
她相信他,至死不渝,可终其一生她只能看到他精神世界的一个花边而已。
她变卖所有资产,只剩下一览无余的身体。
这一次,长长的吻,爱抚,眼神的交流,他霎那的爱情!
她毕生无法忘怀的景象!
战争归来有血有肉的男演员不见了,他变成了投影上遥远陌生的移动人像,他已然在战争中完成了自己的裂变,获得辉煌的新生。
改变这个男人的是权利。
人,遭遇权利,时代主宰,历史使命这样的字眼,会怎样逃离过去的生活,对待过去的核对者呢。
负伤的他躺在病床上看《耶稣受难记》,感同身受中将自己和救世主的生命模式等同起来。
看着突然来访引起慌乱的女人,他说:出去!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局的,领袖的女人该像耶稣旁边的莫达拉那样隐忍,沉默。
她的性情做不了法西斯女人的标本,法西斯女人没有身份,即使是领袖的正妻,也不可避免的同她在精神病院的生活一样——喂鸡!
在只有主义,没有个人的法西斯国家,她拼命证明自己的身份,看似颇具反法西斯的行为又极具法西斯特征,他幻想着征服世界,她幻想着征服他,她的疯狂与法西斯又有什么区别呢,狂热,激动,为达成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她一次次对自己身份的解释证明伴随着法西斯进程一步步在加剧,她身上具备法西斯者全部的精神特征。
她的爱情和他的政治一样带有强权色彩!
她死于他权利的巅峰时期,至死坚信他依然爱着她,只是在考验她,没有抛弃和背叛过她,他的法西斯追随者们至死也和她一样吧,墨索里尼俨然成为了他们的生命信仰,终生不能自拔。
爱情法西斯化是个人的精神疾病而政治法西斯化是整个国家的精神疾病。
这就是为什么镜头前总会出现一个个神情怪诞的精神病患单镜。
翻译的电影,历史片
一个淹没在时代洪流中的女人 时代的悲哀 记住这位女演员了 浓重的古典范儿值得赞赏 配乐极富煽动力
不多评价,不推荐也不反感
打折版《同流者》。过多将视角放在狗血家庭伦理剧上,本该是影片重心的政治议题反而只占据了极少数碎片化戏份,这直接导致了墨索里尼的角色发展是支离破碎的,他政治观点的转变也失去了可信性,影片最有野心的企图成了笑话。
没有爱情,只有政治。
有很多技巧光影都很不错,但是这么严肃的题材着实让人乏味
好吧,不多说了,看到了09年电影中第一部杰作。
天朝永远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2010/09/22 @ bc
足以显示导演的功力,古典气质镜头背后的那种悲怆,只是这样的故事看起来实在累人
为情所困的女人,为权所困的男人,他们都想通过征服获得所有,但这世上哪会有那么十全十美的事。也许有缺憾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哪有那么多人可以获得绝对完美的人生。可惜赌注下的太大就会注定血本无归,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还会问自己:这一生真的值得吗?答案早已不重要,无论怎样的牢笼都困不住一颗自由的想飞的心,闭上双眼也许一切就都会实现了,再也不愿意醒来。
电影节奏很古怪,大量现实与虚拟的场景,其中带有很多当时对于政治上的隐喻。女主乔凡娜梅索兹欧诺的表演吓死人,一双阴郁的眼睛沉重又令人心恐。
If the title was &#34;Mussolini’woman&#34; would be better.
三星半。好执着的女人啊……今天一不小心就看了两部Giovanna Mezzogiorno的电影诶……
挺烂的。但居然有Trento的镜头,看到了Mausoleo Battista
首先,这不是爱情片,绝对的政治片,历史片。其次,电影镜头太美了。再次,电影寓意深刻。最后,女猪脚演的好,并且是我喜欢的模样。
悲痛的歷史,出位的剪接
乌漆抹黑的电影…“ 这个女人一不小心上了魔鬼的床,下半辈子都是为了“讨个说法”而活着。她脆弱的爱情像一颗粘在权力“华服”上的苍蝇屎。”
A-. 用极具戏剧张力的配乐、布光与剪辑将人物推向悬崖的边缘,于是整部电影都像走钢丝一般摇摇欲坠。在前半段种下癫狂的种子,而在后半段演变成“真相”对强权机器下集体疯狂的反抗。相比之下,所谓“真实”的历史影像反倒成为某种“虚构”叙事的组成部分:墨索里尼依靠煽动建立自己的王朝,而他从肉身退居至新闻、报纸与雕像,正是在昭示影像符号塑造意识的巨大权力和它在本质上的欺骗性。
[视]2009年62届戛纳一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