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电影最可怕的一点,就是非要打着电影的幌子,贩卖综艺节目。
其实老老实实把自己的东西,叫《爸爸去哪儿2大银幕放映版》就好了,为什么非要叫什么“大电影”呢?
这就导致大家都拿电影的标准去评判你,结果发现你连正常的电视综艺节目水平都不到。
这就尴尬了。
一期本来3个小时的节目,压缩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最后当然呈现出来的就是个半成品。
孩子再可爱,大家看得不过瘾,游戏都是电视版玩剩下的,诚意在哪儿呢?
应该管《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叫《诚意去哪儿了?
》,这才符合这部所谓电影的内容。
最后煽情的阅读信件桥段,low不说,还有一种黔驴技穷的即视感。
吴镇宇不去参加演出,总算姜是老的辣,守住了一位电影演员最后的良知。
跨行这种事真是不能随便做,不然露怯就露到姥姥家了。
这样下去,还会有人想看《爸爸去哪儿3大电影》吗?
真以为同一个招式能打败中国观众三次?
这次的票房不如预期,已经说明问题,醒醒吧,芒果台!
在看《爸爸去哪儿2》之前,曾怀有莫名“敌意”的,这种抵触情绪源自先入为主的对“综艺电影”的排斥,也曾一度批评这种基于综艺节目的“电影”对电影产业甚至传统电影人伤害,但其实,即使在这个节目最火的时候,都没有看过哪怕超过三分钟,因为不觉得哭哭啼啼的孩子有什么吸引力,甚至基于对罪案片、动作片的谙熟,发现爸爸们有些时候有点惺惺作态。
坐进影院,也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影片的,毕竟,要拒绝一种类型电影是需要“证据”的,有观感才有口实。
所以当赵忠祥老师熟悉的声音缓缓迈进动物世界的时候,一个鄙夷的声音在心底嘀咕:这种逗笑观众手段有些太过时了吧,影片果然只有这么low呀,根本起不到搞笑效果啊。
然后继续冷眼旁观。
在多多说出“把我们当成你的爸比”来安慰一直哭泣的姐姐以后,发现自己竟然笑了起来,“可你们长的并不像我爸比啊。
”多多说——那种童言无忌带来的新鲜感迎面袭来,让意想不到的欣喜得以继续,然后,再次惊诧于多多的英语水平,以及会说出“即使我们很爱自己的爸爸但也不是会一直都在一起”这么有道理的话,因为这个时候,我也开始在心里试图安慰姐姐,想象着如果自己也带着这样一个孩子,在她哭泣的时候说些什么——发现竟无言以对。
“我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幸福”当多多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再一次在心里问自己,怎么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
黄磊绝对是几个人之中最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长,他只用了几个有理有据的事实就让孩子转变了心境,对于一个准爸爸而言,简直崇拜的五体投地——是的,我暴露了自己喜欢这部影片的根本原因——因为我的宝宝也将要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如何和一个陌生的家伙一起成长生活,我很迷茫。
而这部“影片”给我以最真实的案例。
但在当时,还并未想的如此遥远,只是感叹沟通的魅力,我是一个喜欢沉默和发呆的愚钝之人,每一个可以和其他人顺利沟通的人,都能让我觉得无比佩服,也是因为,混蛋也有温柔和感性的一面——姐姐终于找到爸比,和joy钻到蚊帐里以后,开始不停的对哥哥说我爱你,每一次哥哥都冷淡的回我不爱你,但姐姐还是一直重复:我爱你——让我开始迫不及待的想看到自己的宝宝将来会如何对亲人对这个世界表达自己感情的。
喜欢一部电影完全是私人感情,说些题外话就是至今我也算跟过几个剧组,有些项目甚至从策划之初便参与其中,见证过多部电影或电视剧的诞生过程,和许多演员、导演也都有过接触沟通,关于票房如何、圈钱与否,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自有感触,无需赘言,不都得需要投资商一个交代么?
大环境本就如此。
国外有针对儿童观众成熟的类型片,中国每年拿给孩子看的影片能有几部?
现在影片在不分级的状态下,你带孩子进影院,谁知道会看到什么内容?
每年那么多烂片拍出来还堂而皇之,不都烂在剧情上么?
难道一部影片看完让你心生美好,有无限柔情蜜意涌现,都不能算是一部好电影?
这次斐济之旅,去到那么一个偏僻的斐济岛,各方面投资应该不小,而且从剪辑制作上来看,看得出是想努力做得比第一部大电影要好,更努力做出有电影的感觉,所以说诚意有余。
精彩不足,首先说说爸爸方面,爸爸的任务是很大胆:跳伞,潜水,荒岛过夜,本应该是看点十足,但最后所呈现出来的力度不够,可能是剪辑的问题,感觉是记流水账,平平淡淡,没有起伏,唯独曹格的荒岛任务,还算让我印象深刻,该片段也呈现的较为完整。
而纵观宝贝们的亮点几乎为零,没有可爱的童颜童趣,也没有好玩的任务游戏,一大段的grace在那哭哭哭的画面不断重复,略微让人觉得烦躁。
最后结尾的煽情略显生硬。
总结,电影太侧重于爸爸们的任务,全是爸爸们的镜头,宝贝可爱的一面没有展现出来,爸爸与宝贝的互动太少,太没看点。
这是一部圈钱为主的电影毫无疑问。
不过我确实疑惑,很多超级大烂片也有很多人看,为什么说到综艺电影就呈现N倍愤慨,各种没看过片随手拈来的怒骂.....不过我也可以理解黑它的,因为我自己对于《我是歌手》这种炒作老歌曲老歌手、编曲糟糕、淘汰制颇受质疑的节目也愤慨,觉得它破坏了好的音乐生态。
(oz...个人观点,不喜绕道)对比总结.....我就是喜欢电视上的《爸爸2》,所以对爸爸2电影能宽容,能接受这片。
所以就让能接受的人接受,不能接受的人不接受好了。
没必要让人与你一致。
回到电影本身,确实一般,从电影角度看是没涉及到一点艺术或故事。
从综艺角度看,环节设置上尽管加了上天入海的难度,却还是让人觉得缺乏诚意,似乎还没电视上好看呢。
姐姐从头哭到尾让我心疼,多多也颇压抑。
姐姐与Joe让我小感动了一把,一起成长相亲相爱是非常美好的感觉。
曹格看似文弱,在岛上倒也算井井有条,因为两个宝贝成长的越来越像男人。
最后,如果从综艺节目搬上荧屏后的电影能拍出味道,那形式完全不该是原罪。
有些从未上过荧屏的纪录片、传奇电影从不比电影差。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吃相太难看!
温情,当然是温情!
有些怀念赫本当年在《罗马假日》里的那种美艳,所以想套用赫本的话来表达看完这个大电影后的感受。
脸上还残留着听完爸爸们给宝贝们写的信后留下的泪痕。
看完电影,我习惯性地打开豆瓣,想找一篇影评来用文字具化我此时此刻飘忽的情感。
我输入片名,弹出来的网页让我着实震惊: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 4.2分!
正在热映。
我很诧异,刷新了一次才确认不是我的眼睛花了,平时看电影之前都会先豆瓣一下,给我的选择做个参考。
但这部我想评五分力荐的电影,分数竟低得这样的不堪入目,我大概浏览了一下评论,发现抨击它又拉低了中国电影的底线这样的综艺类电影不该上影院!
把它骂得一无是处,但真的,它就不值得一看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要来理理这部片子带给我的感动。
亲情 --“我要去找爸比!
”这部影片的主线好像就是“姐姐如何与爸比相遇 ”。
从故事的开始,因为任务,姐姐就必须和爸比分开,姐姐就不停地喊:“我想要和爸比在一起...” “我爱爸比...” “我不要和爸比分开...” “我想说我要找很多的爸爸...” (自动脑补姐姐的声音) grace她那么小,她知道要去感谢对自己好的人,她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
虽然有时候听多了也会感到厌烦,觉得她真的好淘气。
但是后面,曹格在信中对她的女儿说了“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可爸ba愿意一直陪伴着你!
”而反过来,看看我自己,我现在一个快20的人了,从未给我的爸爸说过一句:我爱你。
我们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不太会表达出我们自己的感情,尤其是父母。
前些天,网络上很火的视频,是记录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之后父母的各种神回答。
女儿说:“爸爸,我爱你” “我还要开会!
”女儿再说:“爸爸我爱你”“好了,我要开会!
” 这一定是亲爸!
还有一个女儿说:“妈妈,我爱你”妈妈很吃惊的说:“你怀孕了吗?
” 另一个女儿说:“妈妈,我爱你”“钱我已经给你打到卡上了!
” 看完之后,我不免感到惋惜,我妈妈一个同事的孩子,复读一年后去了清华,平时父母和他的交流太少,以至于当他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儿困难的时候,他从六楼,纵身一跳,断掉了父母后半生的幸福。
难道我们真的要在我们需要钱,需要庇护的时候,才知道说:“爸爸妈妈,我爱你”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对爸爸妈妈的感情一直都在,只是疏于表达,使我们和父母之间缺少了信任,产生了隔阂,甚至酿成悲剧。
在这一点上,grace姐姐,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在荒岛上,曹格抓到了一只螃蟹,Joe问曹格:“爸ba,那你饿吗?
爸ba”曹格顿了一会儿,说:“不饿”“那就把它放啦”他们就忍饿放螃蟹回家。
这点让我很感动,我看到了一个小孩子悲天悯世的情怀,他知道如何去尊重世间万物,懂得去和小动物和谐相处。
有的时候,很痛心地看到在雨后,一些小朋友去敲碎蜗牛背上的壳,去把蚯蚓分成两半,看看他们是否还能继续存活下去。
用手捏着蚂蚁,看看他们在巨大的外力下如何反抗......好残忍,好暴力。
Joe的放生,让我看到了大部分小朋友内心的善良,美好与纯真。
值得一提的还有多多,在一个夜晚,她问爸爸:“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不是那么幸福”多多爸爸让她们看了她们的床,“摸摸我们现在的床,软不软? 好,我们再来摸摸这个床,硬不硬?
他的床上有什么东西?
”--木板和布!
“他们从小就这样,家里很舒服,但我们为什么要来爸爸去哪儿呢,我们就是要去看到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人,然后让我们学会一件事情(姐姐:我爱爸比),对,还要说我谢谢这个世界,它对我很好!
”是的,这个世界对我们很好,我们老说我们没钱,但是要我们打得开钱包,里面还有钞票,不管它是多少我们就已经比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要“富有”了!
前些天还在讨论,为什么我们有钱了,但幸福感却没了?
我的世界经济学老师说了一句话:贫富差距太大!
当我们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在羡慕开车的人,照例说当我们买上车后,应该很幸福了吧但事实上却没有,因为当我们在开车的时候,别人早就坐游艇,开直升飞机了!
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样物质可以填满我们的欲望,但唯一的一件东西能够和减弱欲望的就是快乐了。
斐济人用木瓜代替橄榄球,即使在半场被磕破了,也会觉得很开心。
他们可以再没有车鸣声,没有雾霾的蓝天白云下,在阳光海浪沙滩上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幸福,那这么多钱来,又有何意义呢?
贝儿对姐姐说:“每个人都会很喜欢自己的爸爸,爸爸会经常不在身边,比如说他出去工作的时候,他去外地的时候,但是他们都是为了你,出去赚了钱,就可以买一个更好的家!
”她很会安慰人贝儿的这番话道出了包括我在内的全天下留守儿童的心声。
就是因为聚少离多,所以贝儿每次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很开心,咯咯地笑个不停!
Joe坐在曹格的肩上在,在海岸线上肆意地奔跑,斐济的小朋友吃着那些开始有些奇怪,烫嘴,但是美味的饺子......虽说是一个综艺,也许它电影的定位有些不太合适,还让贝儿和陆毅不停地洗衣服。
但是90多分钟的带给我满满的温情与感动,是他们教会我去热情地生活,真切地思考......
从第一季开始一直看,印象最深的还是大电影!
借着这部综艺看到了更多不同的风景人文,也多了很多想去的地方哈哈!
对我来说挺有意义的,小学时候看从里面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多多黄忆慈,很喜欢她,大方善良,很有气质的女孩子,也很有自己的思维。
总而言之还是童年的回忆,经常坐在沙发上看完都已经很晚了还是意犹未尽,很有价值呀。
经过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成功,节目组决定拍摄第二季,而请到的明星家庭可以说也是合适之选,比第一季成功的是爸爸们基本都会做饭,这样可以养活自己的话就不用愁每天吃饭这件大事了,而且比第一季好一点的是,父女或者父子之间更加亲密了,可能是他们从小就对孩子教育或者说是宠爱的还不错,以致小孩子们有点离不开自己的父亲,也是,拿陆毅的话说是能给她创造她想要的任何东西,不希望贝儿以后能多么优秀,只要她开心幸福就可以了。
不过两季的父亲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旅行中活动中能够看到,也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这节目做得其实也不错,虽然是从韩国那边弄来的创意,不过这同样也借到了韩国对于亲情的观念。
对于综艺节目做成电影还是相当于又看了一集的综艺节目,确实,这样还是在家等着看好了。
第一季大电影是去动物园里面给孩子们看看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很多伙伴存在着,给他们长了很多见识,教会了他们要爱护动物,要勇敢独立。
第二季选择了出国,有了第一季的经验,第二季虽然没有太多的活动和游戏,不过体验了异国的风土人情,见识了中国以外的人们居住环境和与大自然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吴镇宇和feyman没有来是有点可惜,不过四个老爸和五个娃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尤其是grace姐姐,虽然整部片里都是她的哭声,也没做什么事,毕竟太爱她爸爸了,grace的每一句话感觉都蛮好笑的,说的非常的正经有序,尤其那句“你可以把我们当成你的爸爸啊”“我觉得这样应该不好,因为你们长的不像我的爸爸”(笑)每一个爸爸都应该把女儿当成宝贝天使,宠爱并且保护,尽一切努力让她开心幸福,树立一个坚实的臂膀和宏伟的形象。
黄磊和多多表现的依旧是那么棒,黄磊老师一直是以慈祥和耐心教育自己的女儿,让她明事理,让她懂得了勇敢真诚,让她懂得了给弟弟妹妹做个好榜样,而多多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电影里多多还是有一点不适应这样的环境,毕竟住房条件来说是比不上自己的家,感到委屈的同时还要照顾一直在哭的grace,不过黄爸爸还是采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她懂得了世界上多多少少会有那么多不公平,不能抱怨出生,当然如果生在幸福里要懂得珍惜和感恩,也要多给别人给予帮助,让别人也幸福。
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好的,让孩子在听懂了道理的同时还能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让她对自己保持依赖的同时也能适当的慢慢地去学会独立和做事,让她戒掉自己身上的毛病,也让她像优秀学习,掌握与人沟通的能力,给年纪小的孩子做榜样,懂得夸奖别人,全面发展才能,尊重她的选择,给予她即使的关爱和呵护,在她犯错误的时候不应该是批评为主,而是耐心的教导,在她伤心的时候也因该是贴心的安慰等等等等。
现在的多多活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拥有自己的观点,在做事方面还表现出一点成熟,尤其记得的是在爸爸去哪第二季的拍摄的两个场景,一个是grace和joe闹翻了那次,多多的劝解,一个是姐姐没有钱但是想买那个鞋,多多帮她办到,这些都发生在一个9岁的孩子身上,而且还是在摄影机面前,可见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多多了。
杨威和杨阳洋也从一开播的稚嫩变到现在的成熟,给大家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杨阳洋的哭声,冠军爸爸的儿子没有得到第一是多么的委屈,杨阳洋是个倔强的孩子,在看到别人完成任务或是比他优秀,他就觉得委屈,也是,小孩子有这个争强好胜的心可以理解,况且老爸是那么优秀,自己不优秀的话就对不起老爸了,他继承了老爸杨威的基因相信以后的他肯定是很优秀。
在这部电影中杨阳洋若有若无,貌似出彩的地方不多,唯一就是和多多们玩耍时候出现的天真的笑脸,他喜欢多多是大家都知道,不过小孩子们的喜欢是纯洁的,以后的这几个小孩肯定会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陆毅和贝儿表现也不错,尤其陆毅还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敢去喂鲨鱼了,可能从电视上看觉得很简单,实际是真有点恐惧的,跳伞也是一样,毫无轻松可言,给他们都体验了一会。
陆毅饰特爱他的女儿,也和女儿很亲,深怕她受到一点伤害,也希望她不要长大,永远是他心爱的宝贝。
这部电影里面的贝儿也不哭了,跌倒了能自己爬起来,还可以照顾grace,开启她的唐僧模式给你讲道理,也懂得了分享自己的东西,和小朋友们玩的也非常好,对于爸爸的依赖少了一点,成长了不少。
最后时候曹格和grace和joe了,带着两个小孩的爸爸实在是幸苦,而且还那么的依赖,甚至是闹腾,离不开爸爸这让没有分身术的曹格不知道如何照顾好两个小孩,刚录节目的时候曹格还是以沉默来对待他们的哭,到现在joe要稍微好了一点,不过通过这个节目,两个小宝贝尤其是grace对老爸的依赖反而是增加了,可以说是这个节目增进了父女和父子之间的感情,而joe也更爱他的妹妹了。
曹格被选到了去孤岛上冒险,玩这个挤眉弄眼的游戏明显是让他输啊,节目组没有给任何道具和食物让他和joe在孤岛上住了一晚上,这种感觉还是蛮刺激的,就是天气黑的有点早,也没时间去整个岛上逛逛,食物只有椰子和joe不吃的海鲜,幸好是有打火机,不然还要钻木取火的话那就不玩了。
grace整部片一直在思念她的父亲,就是因为选错了,就和父亲分开了一天吧,可能因为这个地方太过陌生,在家老爸去上班的时候还好应该不会像这样哭,grace在家应该被教了很多汉语用法,感觉她说的话说的很通顺,就是还挺得出是小孩子,数学也学了一点,不过在电影里展现的数学能力有点偏差。
现在父母都不希望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了家庭物质供给这些方面,小孩子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越早越好,小的时候学习语言能力很好,柔韧性也是最好的时候,将来他会变成什么样,就看小时候是如何培养的,虽然可能会被逼着去学习各种东西,因为小孩子还没有自己的主观,爸妈也是为他好而选择的学习项目,要是实在不喜欢当然可以废除换另一项,如果小时候什么也不学,天天过轻松日子,那以后就更不知道努力了。
每个从爸爸去哪走出来的爸爸和孩子都有相应的成长,不管是教育还是和与孩子共同的方式,也不管是感恩父母独立成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难忘的回忆和难得的人生旅途。
我们一般人是没有像他们那样的条件来上个电视什么的,不过还是可以学习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出去走走见识一下,也会得到相应的收获。
这部电影还是走的温情路线,就差把老妈们都叫出来了,不过综艺节目里已经叫出来两次了,在电影里就是属于孩子和老爸们的相处时光。
话说斐济这个地方还真是不错,类似这样天然的透明的海边小岛,是一直向往的地方,像什么普吉岛,巴厘岛,马尔代夫这些都是国内难得见到的美丽,拥有特有的魅力,吸引着。
中国特色综艺片这种只用10天拍摄的“电影”完全就是在侮辱大银幕。
但就是有些脑残愿意去买账才助长其发展拉低中国电影的下限。
还好吴镇宇守住了作为电影人的底线。
已热爱电影的名义坚决抵制。
致综艺电影化。
致国民品味。
虽然谈不上期待,但是今年还是陪着家人去看了《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
截止到21日,票房累计收入1.04亿,虽然谈不上亮眼,但是考虑到其制作成本,这个成绩已经足以令人羡慕了。
从电影类型上来说,《爸爸去哪儿》开创了一个新名词——综艺电影。
不同于之前综艺节目的人员拍摄的故事片,此类影片不过是将综艺节目换了一个地方重新播出一集罢了。
当然很多人并不同意这一说法,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内容根本是称不上“电影”的。
在《爸爸去哪儿2》上映前,同一类型的《奔跑吧兄弟》还引起了电影人之间的激烈论证。
其实这样的论证并不少见,其本质还是那个争论已久的问题:电影的本质是艺术还是商品。
如果电影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属性,那么电影人首先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影片是交由历史去评判的;而如果电影需要强调的是商品属性,那么电影人首先要对投资方负责,影片是交由市场去评判的。
近年来电影商品化愈演愈烈,也难怪很多电影人痛心疾首。
就说回春节档,2014年春节档是历年来票房最高的春节档,同时也是口碑最差的一年春节档。
15年的春节档刚刚过半,就已经刷新了去年的记录,钱赚的越来越多,口碑如何就只能等春节档结束之后再来评判了。
只要春节的时候去电影院凑个热闹,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电影院在春节期间几乎全都是爆满状态,甚至出现了买座难的状况。
银幕的普及,影片曝光度的增加,各大购票网站不计血本的价格战,以及最重要的,中国人在春季期间日益匮乏的娱乐生活。
都催生着电影成为了春节期间继春晚之后的另一个刚性需求。
既然观众本事只是图个热闹,也就不能怪众多导演只是想捞笔热钱就走了。
然而爸爸去哪儿的经典在于,它不仅仅是电影属性的争论,在这个风口它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大银幕是用来干什么的。
在影片的结尾,爸爸和孩子走进斐济的一家电影院,用大银幕播放了几次旅行的点点滴滴。
在我看来这是无比有趣的一个设定,他们没有用影院的银幕放电影,而影院外很多电影人在争论他们拍出来的这货到底算不算电影。
如果是我,我就大大方方的承认这部作品就不是电影,我们只是富裕了影院银幕一个新的使用价值——播放综艺节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影片内容的获取难度已经越来越低,现在的上映影片大多开始在视听方面下工夫。
3D、IMAX、杜比立体声、4K甚至4D,这些都成为了影片的附加价值,吸引观众选择来到影院而非在网络上观看影片。
这些视听技术本是增加影片体验的工具,但随着形式的逐步优化,他们已经跳脱出工具的束缚成为商品本身。
打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商场都有4D体验区,这些体验区一般都不会播放电影片段,而是播放一些专门为4D效果制作的短片,换而言之,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甚至由形式在主导内容。
如果接受了这一点,那么进一步,为什么这样的设备和形式不能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开放出来,让更多需要使用影院银幕的人或者机构来使用?
我希望我的综艺节目能有更好的效果,所以选择在电影院放映,大家如果希望看到更优质的综艺效果,就进影院来付费观看。
按照这种思路看,《爸爸去哪儿》也未尝不能登上银幕,毕竟好多影院的银幕还能租赁出去当个求婚工具使呢。
互联网的价值就在于,让闲散的资源被整合,让单一用途的工具焕发新的活力。
有意思的是,《爸爸去哪儿2》和《爸爸的假期》同步上映,前者是彻头彻尾的综艺节目,后者是综艺节目改编的电影作品。
观众对于哪个的接受程度更高,春节档之后立马能见分晓。
如果综艺节目的大银幕化真的能走通,这未尝不是电影院的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电影人也不用急于高呼这类影片的危害,我们压根可以不把他当做电影看,但如果今年《我是歌手》的决赛能在电影院用杜比环绕立体声播出,我想我是一定会买票去看的。
考虑带领愤怒的人们众筹拍一部能看的电影。拍的不好,你们使劲骂。
很好笑!去看爸爸2的不就是奔着真人秀去的吗?难道看之前不知道这是真人秀?看完打一星?斐济也很美~要去玩一玩哈哈
小孩来到陌生环境,任何不符预期都可能导致缺乏幸福感,所以黄磊对多多和姐姐说的那段特别感悟。从身边发生着的小事情,永远看到它好的一面。大电影其实还不错,就当又看了一集综艺,仅次于都江堰和新西兰那集。喜欢就会放肆,为了看姐姐,花钱也愿意。曹格和Joe流落荒岛还挺狠。
至少看得很开心
2015-3-22 00:34:42
比去年的大电影好,节奏更紧凑。看在母后大人看得那么开心的份上多打两颗星~
姐姐人小,但是说的话特别好,Joe真是个好孩子~
看它用来提神醒脑和暂时逃避现实的痛苦。grace超可爱,每个孩子都可爱。这些老爸都是负责任,顾家的好男人。找老公就要找这样的。
『爸爸去哪儿2』在第一部综艺魔改大电影,院线圈票房赚翻后,来了个出国拍摄的噱头,依然是简陋、无趣的拍摄,红果果又圈了一次票房。
很多人给这样的综艺电影打低分,我觉得是意识的问题。电影院上映的就是电影!而电影的水准怎么这么低!、这样的认知随着多媒体娱乐产业的成熟是要改变的,电影院不单单是放电影的地方,还可以做live的转播厅 可以做主题影院 可以部分地区上映小成本电影...综艺电影不是电影,带着entertainment的心态就好
别再讨论这是不是电影了,愿意掏钱进电影院看综艺,它就赢了。大人不分对错,只看利弊呀。但真心没有第一部好看,刻意的煽情忍不了。
爸爸比兄弟有钱,但是没有兄弟的主线。
被一部几乎不能被称为电影的电影弄得又哭又笑的..好吧, 我就是传说中的"只要是你, 我都爱"的脑残粉
带爸爸妈妈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
羊年电影院看的第一场电影(综艺节目),有欢笑有看点总比看那些国产烂片强!
旅游的内容已没有什么新鲜的了,还是来看姐姐的。。。好可爱~!
开始就把姐姐和曹格分开了,我了个大擦。。整个电影三分之二就光看姐姐哭了。。真人秀无可非议,你这简直是硬挤矛盾啊。。。
过年就适合这个片子啊!!!!姐姐太可爱了!!!跟朋友的妹妹都喜欢这个…… 眼光停在7岁…… 也真是……
看完好想去斐济玩啊
没有吴妈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