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又会是一部没有评分的电影,其实何必呢。
我觉得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分明拍的都不错。
#太垃圾了,我白说好话啊。
南京真是一点阳光不给,只要拍北平就是阳光明媚。
那几个人都老成啥样了,毛主席也才52啊,那唐国强都像70了,更别提周总理了,拍周总理在延安可以,但是建国的时候也差别太大了。
蒋介石拍的什么玩意,首先是拍蒋介石让毛人凤刺杀宋庆龄?
你要抹黑蒋介石有那么多黑料,还挑了一个最不靠谱的,低端红就是高端黑,建议杀头。
蒋介石能跟毛人凤说出你的名字真好,是人中龙凤真仁慈??
这是一代枭雄吗?
而且宋美龄拍的跟个泼妇似的,这个还跟蒋总裁说我不允许你因为这件事处罚任何人,这是在美国国会慷慨陈词,上时代杂志的女中豪杰吗,拍的什么玩意。
完全是抹黑新中国还有一个槽点是张治中将军,人家是民国政府代表,蒋介石下野在溪口,全中国上下都知道实权在李宗仁不在蒋介石,张治中是和谈代表,能不拜会国民党总裁?
周总理还闹脾气???
因为他见蒋介石我不去亲自接他了,这是深谙外教之道的总理说出的事情吗。
民国38年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的国共和谈拍的更是差,真正的交点根本不是没收官僚资本,而是废除法统的问题,根本就是避重就轻。
张治中是爱国将军,不打内战,国民党左派,亲共,但是也绝对没到谈判不要礼节。
见到毛泽东卑躬屈膝的样子实在是有点过了,至少是平起平坐,谈判桌前骨子不能软啊。
电影最后4分钟留给了一段珍贵的历史镜头一段苏联友人70年前拍摄并经现代技术修复了的开国大典的彩色影像,这段珍贵影像中的开国元勋们比电影及我想象中显得更亲切、更真实、更年轻。
56岁的毛主席,完全不是以往影视节目中神一样存在的形象,虽然仪式现场,主席淡定从容,但脸上偶尔也还是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内心的小小激动;51岁的周总理,面色红润,面庞饱满,没想象中的那么瘦;与周总理同龄的刘少奇,也显得很年轻;唯有朱德元帅略显老态,毕竟已是63岁的人了。
第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是由一群年富力强的中年大叔们组成的,活力十足!
影片并没有枯燥地流水账一般地叙述宏观的一系列史实事件,而是选取了解放前很短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去讲,避免了空洞多了很多细节,让毛主席和各位伟人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而且电影的画质色调真的太好了,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中共的段落时,光影是暖黄色的,而到了国民党段落时光影是冷白的,看上去很是凄凉,两种鲜明光线的对比似乎也在暗示着什么。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把故事讲得明白,同时也穿插了警卫员、二桥等小人物的生活,但整体上都是紧密围绕着解放前夕局势紧迫和各种斗争不断以及解放的艰难这个中心来走的,总之故事整体看起来非常流畅,重大历史事件并没有少,但又多了许多偏生活化的场景,看下来还会意犹未尽。
唯一有点小穿帮的是香山碧云寺航拍时没有处理掉山门口介绍的牌子,因为刚刚从香山旅行回来,看到这熟悉的一幕,觉得好玩的同时也带着很多感概。
和平来得太不易了,希望可以出更多好看的红色电影,不是单纯说教,而是真正讲好当年的故事。
PS:难得看到张涵予演反派,虽然演得很好,但还是挺不习惯的🤭
故事梗概(废话):北平解放,中共领导人在香山谋划国共和谈,北平城内还有很多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一时难以铲除,国民党在北京城内的特务四处寻找毛主席的住处兵伺机谋杀中共领导人。
此时的政治格局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占据长江北岸和南岸,共产党一心想尽快结束内战,使人民免于战火的灾难;而国民党则想与共产党化江而治,他们的筹码是等待英美插手获得他们的支持从而获得与共产党谈判的资本,李宗仁为代总统,蒋介石下野居于宁波溪口但实权在握。
国共代表和谈期间,国民党特务仍在不断对中共领导人施加迫害,但双方代表最后顺利完成和谈而蒋介石迟迟不肯签字,最终和谈破裂,共产党发起渡江战役,一天就渡过长江占领金陵南京,攻陷总统府。
蒋介石不甘心,下令毛人凤计划破坏开国大典,甚至还要采取极端行动派飞机轰炸天安门,完全不顾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中国在世界面前的形象,但最后老蒋取消了破坏行动,影片交代一部分是因为南韩不提供飞机返程时降落加油,真实原因我想蒋介石也已经心灰意冷了吧,而且总要顾全中国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吧,如果真的在新中国开国大典搞破坏,中华人民的在世界面前应该是很难再站起来了吧!
他老蒋也会成为万世唾弃的卑鄙小人!
感人的小细节:1.任弼时为老战友拉起久未拾起的小提琴任弼时莫斯科养病回来后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都认认真真亲笔写了封“请柬”,四位老战友坐在庭院中静静的听他闭上双眼陶醉的拉起小提琴,虽常年行军打仗但技艺并未减退,琴声响起把我们带进先辈们抗战的回忆中:万里长征,十年抗日,三年解放战争历历在目,此时伟人们脸上平静又幸福。
2.二桥二桥只有16岁却已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毛主席对二桥的关爱细节的刻画充分彰显了主席伟大的人格魅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二桥虽然想家却仍然坚持要参加渡江战役,在长江南岸插上国旗的那一刻他就真正的长大了,可是生命却结束在这无情的炮火中,令人心痛。
3.毛泽东女儿毛主席在子女面前是多么的幸福啊,那么可爱甜甜的女儿,还有心怀壮志的儿子,看到陪小女儿玩耍的片段,我忽然也想以后要个女儿,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看来不假......4.月下老人陈有富出任务,放了孟予的鸽子,毛主席送给了陈有富一个锦囊,纸上诗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毛主席吟诗时眉飞色舞也是绝了5.炮击洋舰国共两军长江两岸对垒,英国军舰进入防区,警告无效我军下令炮击洋舰,互相轮番轰炸后,洋舰不敌挂起白旗那刻,电影院里大家都忍不住笑出了声,英军将领的嚣张和落魄对比鲜明,外国人在中华大地上随意撒野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
影片对于毛主席的刻画很丰满!
伟人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以后多读历史,努力奋斗,成为栋梁之才!
《决胜时刻》是国庆档的一部作品,该片讲述1949年中国共产党进驻北京香山,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并同国民党反动势力做斗争的故事。
很早就得知,影片的最后会有彩色修复的开国大典,我也是冲着这个去的。
我相信,这也是无数中国人最期望的一个画面。
实际上,影片开头的一个黑白纪录片,就让我感觉到如此的真实,就如同纪录片一样。
当然,这部影片延续着这一类型影片的固有模式,高大伟岸亲民的英雄领袖,激情澎湃的战斗场面,复杂而又繁琐的谈判过程与会议场景,舍生忘死甘于奉献的无名战士。
同时,在尽量还原真实历史场景的前提下,试图往“严肃、庄重”的主题元素中添加新故事和新情节,增加电影的可看性。
但无论如何,影片中强行接插了很多煽情的画面,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也没有那么地深刻,影片主线和节奏也较为稀烂,没有现象中出现的那种斗智斗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感觉。
对于蒋介石的描述,也就是一味地等等等拖延战略,这似乎看起来不像是多次置中国共产党于危难之中的那个奸诈、阴险的反动人物。
对于渡江战役,很多网友反映说有抄袭和模仿,但是我个人确实也觉得整体过程并不怎么精彩。
谈判会议时的周恩来同志,态度及其强硬,不像其他影视剧作品中周总理和蔼可亲、有理服人的形象。
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感觉就是硬塞进去的主题元素,就像中国现代电视剧中,任何一部都会穿插有百万富豪,会有令人咋舌的狗血爱情故事一样。
所以电影最后呈现的面貌,就是流水账、碎片化、不成体系,人物符号化,风格舞台化,台词口号化。
当然,可以提提影片中几个让我动容的片段。
其一,田二桥在渡江战役即将胜利时,为了手中的红旗不倒,为了国家统一解放人民的那颗赤子之心,倒在了流弹中。
但那一幕的形象,是多少男人心中的梦想,是多少老人心中的回忆?
其二,任弼时老人在自己生命最后时刻,得知祖国即将全面解放,忍不住拖着病体为大家用小提琴弹奏了《奇异恩典》。
当旋律响起的那一刻,似乎感觉到一个垂危老人对国家未来的真实祝福和美好憧憬,让人感慨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悲壮。
其三,蒋介石原本打算破坏开国大典并准备进行轰炸,虽然整个部署情节有些乱套,但是看到蒋介石最后放弃破坏时内心的惋惜和不甘,以及归宿感。
他知道国民党已经彻底败了,但是自己所作所为又如何对得起这几万万中国人民?
就算是破坏了开国大典,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
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能那一刻,他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败,知道人民是多么希望一个团结繁荣富强的祖国。
无论如何,这部影片还是带来了一些新鲜元素,让我们回顾了当时的真实历史。
向中国人民致敬,向无数流血牺牲的革命者致敬!
无需多言,《决战时刻》是一部精彩的主旋律电影,片中没有过多的战争场面展示,而是集中展示了我国领导人的风采。
与共产党进驻的北京的欢歌笑语不同,南京总统府是一片“愁云惨淡”,不得民心的蒋介石集团苦苦挣扎,他还在认为失败的关键是毛泽东,殊不知,失去了人民,纵使有再精良的装备,也只会失败。
在小学初中时,不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正含义,认为只是胜利者的宣言。
但真正长大后,才明白只有共产党是心怀最广大人民的政党,在当时无数先烈寻求救亡图存的路的时候,只有共产党的道路能拯救人民。
这句话实在是无比正确。
现实生活的互联网中,总有人为蒋介石辩护,认为蒋介石总有功劳,不应对他太苛责。
我认为,蒋粉根本没有历史常识,“九一八”的“不准抗日”和全面抗战中的皖南事变,无一不表明他是一个残忍至极,毫无家国情怀的人。
要说他好,也就是运输大队长干得好!
最后,不得不说,开国大典真是万能催泪,每次画面和毛主席的声音一出来,我都会热泪盈眶。
感谢苏联送我们的彩色画面。
向先烈致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说在最前面,我没文化没历史修养,如果电影海报和宣传上写,如果不熟悉那段电影,你没资格看,那我就为我的言论道歉!
正文:如果不是为了最后的彩色开国大典,我可能坐不到一个小时。
这个电影我看完出来以后,挺难过的,这么好的题材,拍出这样的效果,怎么可能吸引到很多人去观看?
里面很多情节,比如特务在陈有富周围神神秘秘几次交手,剧情就断掉了;一篇文章写了3分之1,就跳去了另外一篇,上一篇都没结束啊喂,编剧在做什么啊?
陈是军人,工作的时候开着军车,和女主发生感情戏的部分,军人是这样的吗?可以这样吗?我很难和军人联系起来啊,难道建国以前我党军人没有纪律???
渡江战役告捷,虽然胜利但是死伤众多,导演转眼就开始表现毛主席一家学外语其乐融融的样子,感情很割裂啊!!!
后面把张的家人带来他身边的情节,说好听点是一家团聚,不好听不就是人质吗,如果电影想正面表述tg,导演这个手法真的可以吗?
我不止一次觉得导演黑我兔,观影途中经常产生“这样真的可以吗”的疑惑,要表现主席的亲民,应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润物细无声,而不能给人一种“我要让你看看我有多亲民”的感觉啊,电影里不知道是i演员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很无语啊这个感觉。
一般的烂片看了也不至于这么生气,我也根本不会去看,这个电影宣传我真的,不至于请水军,那我只能理解为很多人带着任务去安利了。
然后我就抱着期待去看了啊,还约了小伙伴一起,结果一边看一边觉得,这到底是什么啊!!!!!
和鹅组里的一个楼主留言的,结果越说越生气,主旋律这么做,除了敷衍领导,我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意义,要真正让大家爱看,基本的讲完一个故事都没做到。
想要科普历史,加深大家的记忆,也没做到啊。
小时候看的地道战地雷战不是这样的啊,就算是之前的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也不是这样的啊。
电影里每个角色都高深莫测,结果什么都没交代,节奏也很拖沓,非常碎片化。
除了全身着火扑向敌人和立起红旗那里让我泪目(不是导演的煽情能力,是联想起那段历史,觉得很难过),但就这两个画面,都拍的莫名其妙,这个编排是最能表现【导演只是交任务】了。
如果这部电影是70周年献礼,我觉得侮辱了献礼片。
ps.如果这部电影本身不在乎有没有人看,只是想任务做就完事了,那当我没说。
什么破电影,浪费人的感情!
1那个孟凡瑶播音员,为啥开头的领导叫她把凡字拿了??
有啥寓意么?
这样拍摄难道不会传递一种,在领导面前个人连姓名权都不能保障的信息么??
ㄟ( ▔, ▔ )ㄏ2.保卫员说任何有字的信息都不能带出这间办公室。
毛主席说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破例揣兜里了???
嗯……是想告诉我们现在的孩子,领导就可以站在规定之外??
这两个问题没搞明白,我不敢看下去。
怕是一部披着红色外皮黑我党黑我毛爷爷的片子。
(*`へ´*)
用一个个小故事和众多人物串联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香山指挥创建新中国的过程。
举个例子,从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与黄景瑜饰演的警卫员的互动中,就能明显看出拍摄的独到之处,这种手法大胆呈现了伟人平凡化的一面——让角色更为生动,也拉近了作品与广大年轻观众的距离,对家国历史的代入感也更为强烈。
同时令网友们惊喜的是,没想到毛主席的日常这么有趣,喜欢听戏还追星,甚至还给警卫员支招追女孩儿。
他说起英语来不比年轻人含糊;他会在街头品尝北京小吃;他看完戏后会跑到后台跟梅兰芳见面;他平易近人,像看着我们长大的长辈一样;他还会安慰思乡的少年,为孩子准备好一趟特别的回乡之旅。
新中国成立在即,国共两党和平会谈紧张进行,背后还有特务不断干扰搞破坏。
影片整体带上了具有年代感的滤镜,片中有很多老戏骨,演技扎实,把众多开国历史名人名将演绎得个个个性鲜明。
谈判失败后的渡江战役,让人深感战争的残酷以及我们想要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新篇章的决心!
请记住那个的小战士,他牺牲了!
😭 那红旗的鲜红是他们血染的颜色 😭 最后,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影片居然是真实影片。
惊喜!
那熟悉的声音,那红旗漂洋的天安门,那欣喜有光的眼神看得我热血澎湃,不禁红了眼眶跟着他们一起鼓掌。
电影长达140分钟,但是我一刻也不想错过。
五星推荐相信看完这部电影再去看《我和我的祖国》会更加的有感触。
看的出影片的诚意。修复了真实的开国大典,不是你们以为的黑白,是彩色的,非常清晰的,如果不是看到真实的毛主席,我都以为是假的,仿佛自己身临现场一般。虽然我们没有机会亲身经历那段历史,可是你看到这段修复,真的跟在现场没啥两样。开国大典让人激动热泪盈眶的时刻,这里是这部片子值得去看的一大吸引点。虽然我们不能亲历70年前的开国大典,可是看到这里,我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有种跨越时空见证历史的感觉。讲述的是渡江战役,三大战役之一很少笔墨提及,这次拍出来是一个新的角度。这次的毛主席似乎有了烟火气,拉进了我们与传说中的毛主席的距离感。黄景瑜角色塑造力,真的很强,他往那一站,就是那个人,他一个挺身就是个兵,不是像个兵。他的每一个眼神都让人信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来守护。
没有之前的建国大业好看
我只对数字修复那段感兴趣
过时的主旋律,会被历史遗忘,但是当下的必需品。
这个决胜时刻真的是最终时刻,几乎全是文戏。最终的戏剧落点是开国大典,刺杀行动和蒋介石的轰炸计划。但铺垫了近两个小时的刺杀行动,在最后瞬间就破败了,轰炸计划也当然是没有执行,但两段戏还是强行跟开国大典进行了一点平行剪辑,实在是太强扭了。相对于南京政府的愁云惨雾,片子把北平的风光无限拍出了甚至有点得意洋洋的感觉,挺有意思。
就是冲着最后重新修复版开国大典去的,的确令人眼前一亮!只可惜时间有点短……好多素材都是直接从《建国大业》里剪出来的,整个电影的剪辑和叙事也太碎了,任弼时演奏一段全片最佳!其他方面,太想展示毛的日常亲和形象了,和当时的环境氛围实在是不搭……王丽坤真美啊!
所以黄景瑜是来干啥的?
本来是奔着彩色开国典礼去的,看完之后觉得电影本身也还可以,有种想捡起历史书的冲动,以前中国近代史总是看不下去,现在看来那段时间虽然难,也还是蛮精彩的。再次表白周总理!!不过个人觉得电影的故事性不太强,情节有点碎。渡江战役还有打英国船那块特别带感了。“新中国”这三个字,真的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1949年,几个关键事件串联起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小人物和开国领袖视角交织在一起,努力刻画毛爷爷亲民形象。好像看到了《建国大业》《长征》等片段插入回忆。
继承者们
修复后的开国大典,非常震撼人心
两个多小时里我一直在想演李克农的那位演员是谁,到底是谁?!最后还是打开豆瓣:白眉大侠!
我觉得比建党伟业好看!画面感,配乐,主线都挺好,推荐!
较多表现国民党人,性格各异,亮点突出。和谈桌上的权谋暗涌耐人寻味,台词没有特别满,写得也很有意思,不愧是何冀平编剧。黄景瑜没太好好演,警卫员这个角色有很多有趣的情节,形象和表演感觉和真实人物差别会很大,小警卫员田二桥的演员非常自然,表演有亮点。王丽坤一出现和黄景瑜就是恋爱柔光,晕……最莫名的是马天宇,一个战地记者,状态那么随便,可怕。曹炳琨全场最佳。濮存昕关键词“老阔痛”。国民党这边选角都挺好,很认真,也挺接近。梅兰芳弟子让人眼前一亮。《长征》电视剧资料感人,开国大典修复资料挺震撼的,一看真人,演员立马无光,伟人就是伟人啊。
看决胜时刻后遗症:想看陈有富和孟予谈恋爱的番外。
电影聚焦于1949年的毛主席,本以为是一部内容宏大的电影,结果却重点放在了毛主席这个人物上,用了很多的篇幅讲了些生活琐事,确实另辟蹊径,挺有看头。缺憾是后半部电影故事推进有点敷衍
为什么这种片总有资本的傀儡(各种圈里的野鸡野鸭)在片里装疯卖傻插科打诨?还要暗戳戳给它们的冥国贴点金 白瞎了好题材 只看最后修复版开国大典就行
蛮正统的片,有一丝浪漫主义气息,特别是任弼时拉提琴那段,对领导人的描写与众不同。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难怪大家不爱看,导演这么有自信有本事不要拿彩色开国大典做噱头,导演应该为,把【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感到惭愧。
塑造了一个陪女儿抓麻雀、和小警卫员写信、会说英文、会用古诗词撩妹的毛主席。#201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