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已经有点烦说“个人私德无损TA的伟大”这件事了。
时代在进步。
确实客观来讲,成就和私德并非完全正相关(其实也经常相关,尤其是越大的成就),但关键是——能不能别因为“成就”就合理化、纵容甚至美化“恶德”?
譬如“出轨”这件事,其实本身如果对方知晓并同意(真心同意),就像萨特一对,尚可接受,因为这属于个人自由和思想实践理论实验。
但纵观科学史,除了法拉第、居里夫人等,太多男性科学家作出很多私德败坏的事情,我觉得最让我无法忍受的一个点其实是——他们不尊重“女性”,甚至说,并不尊重“人”。
爱因斯坦叫擦黑板的人“蟑螂”,随便践踏夫妻义务——他们好像自以为自己有凌驾一切的“权力”,而且非常深以为然,这点令人作呕。
当然,确实,从某个角度来说,人可能确实实际上“并不平等”,以前的女性,也确实很多没受过教育,非常无趣。
即使到现在,很多受过教育的女性,依旧存在非常卑微的、让人看不起,就忍不住“想虐她”的心态......而大师们精力充沛,工作繁忙,需要灵感,也没时间思考那么多....一来二去拿到手里的果子就吃,反正还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就和你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忍不住加餐一个道理——这种“原谅自己”的借口是不是确实来的很容易???
是的!
所以我说,可以理解他们为啥会这样,而且愿意被“欺负”的也是自己愚蠢,双方都有问题。
但不管怎样,还是不喜欢这样的“伟人”。
其实抛开舆论喜好不谈——毕竟这些其实也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爆炸后的“宇宙守恒定律”。
他们曾经犯过的错,不尊重、忽略过的事情,哪一件没有回应到他们身上——让他们生活过得并不幸福?
爱因斯坦和孩子们关系好吗?
孩子们成就又如何?
居里夫人孩子们成就如何???
几个诺贝尔?
幸亏还有居里夫人。
别提居里夫人的“绯闻”,人家丈夫生前婚姻幸福美满,家庭合睦,死后才开启的一对一新恋情还被舆论搞黄了,人家做错什么了?
那个年代的女人真是可耻,自己容许自己丈夫出去沾花惹草回家就行,却对女性表达出真情实意就愤恨不已......哎。
有时候想想要我是那个时代的男的,压根不会娶这样LOW的老婆!
即使娶了,分分钟离婚!
不,根本不会有开始。
总之,居里夫人最终儿女幸福,双双诺贝尔,孙女还和曾经没在一起的朗之万孙子结婚了。
就是私德非常重要的证明。
爱因斯坦说他最佩服的科学家就是居里,他们之中“唯一道德没有瑕疵”的人——你确实该佩服!
(PS:其实晚年爱因斯坦也曾为了“挽救方程”加入了“宇宙常数”哦.....其实他这本身是不是也就是在“学术造假”边缘来回试探...?
私德坏到一定程度,多少会影响最核心的——“科德”!
只不过他狗屎运好,居然很多后发现歪打正着了。
)个人确实很喜欢爱因斯坦,他写的《我的世界观》确实很动人。
但某一部分的他,也确实令人鄙视。
这不,被嘲笑鄙视至今,也是还了😉。
其实个人生活中也算是早还了!
唯愿后世天才和观众们随时代一同进步——不要再有“因为是个天才就可以为所欲为”Or“哎反正世界都这样我也就忍忍吧.....”这样的道理!
世界怎样,关你屁事。
你喜欢什么,才最重要。
不要向任何概念和“伟人”屈服。
以前因为一些原因不去学校 所以会问同学老师讲课的内容 有一次我问同学物理老师讲什么了 告诉我物理老师说爱因斯坦是渣男... 听到后不自觉就想:我理解老师哄着学生上课 以及她认为这个故事能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但是怎么通过花边新闻让学生爱上绝对严谨的科学要怎么办到?
你想当渣男所以你要学好物理?
国家地理频道竟然开始拍电视剧了,《世纪天才》是国家地理频道拍的第一部电视剧,讲述爱因斯坦这位天才。
电视剧的开头就让人颇意外,是爱因斯坦跟秘书偷情的场景,查了一下Wiki,老爷子那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不可谓”老当益壮”。
电视剧很有看点,通过爱因斯坦这一个点,表现了魏玛共和国末期德意志的社会动荡,犹太政客被刺杀,反犹活动频繁,无处不在的纳粹洗脑。
很爱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爱因斯坦家厨房上从小到大各种尺寸的锅,排列整齐有序。
比如反犹活动时,纳粹小孩看到爱因斯坦仍激动地追着要签名,甚至还是拿出纳粹臂章让爱因斯坦把名字签在上面,小孩不懂政治,但是崇拜科学。
厨房里摆放整齐的锅电视剧借鉴了夏洛克里思维宫殿的方式来表现对物理学问题的思考,不知道后面讲到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时候要怎么表现,拭目以待。
任何问题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说及爱因斯坦世人都不陌生,但却仅仅局限于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质能方程,光电效应等著名理论,发表的理论一经问世,受过怀疑,诟骂,以及最后被接受进而颠覆物理界几个世纪的理论基础。
可谓是上帝的派来的学者。
对于形象,想必都会想到那张炸开的乱发的老头,额头几道皱纹,或许在于宣扬正面的贡献的因素,让我们对于爱因斯坦的了解有点脸谱化,本剧揭示爱因斯坦立体化的身后现实表现以及是否有意让天才面孔之下的人设坍塌。
近日上映的天才系列之爱因斯坦影剧上映,国家地理拍摄,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活跃,思维奇特,惹人爱又惹人恨的爱因斯坦。
整个影剧爱因斯坦中年和青年时期交叉并进叙事,同时有着德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以及时代下科学探索背景。
世纪天才:爱因斯坦。
影剧中开始就是爱因斯坦青年时期,对于天才从来不差早期的觉醒,所以在次有必要补充一下编剧遗漏的少年时期:9岁他就进入路易波尔德高中学习;10岁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2岁自学欧几里得几何(开始怀疑欧几里得假设);16岁自学微积分,同时思考光和运动现象,对经典物理理论内在矛盾产生困惑。
这时就是影片开端进入。
他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地发问和疑惑让老师愤怒,同时他也不再满足高中学习,私自离开自学考入苏黎世联邦学院,后来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大学。
剧中采用特效模拟爱因斯坦思维活动,就在他跟同学讲述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时,就像处在极速运动的火车上看着远处的闪电,然后大喊:时间并不是绝对的。
豁然开朗的表情特写,目光的炯炯有神让观者都酣畅淋漓。
同时喊到:任何问题都有确切的答案。
之后爱因斯坦凭借天才大脑,提出光化当量理论。
并被当时德国物理协会主要人物排斥,并阻挡他评选诺贝尔物理奖评选。
在此我想说无知的人以为真理可以用黑夜遮挡,殊不知真理会像夜里的云里藏匿的星光迟早显现。
之后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完整提出,解释水星近日点运动,同年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假说,8月,提出量子理论。
1921获得诺贝尔奖。
晚年的爱因斯坦走下神坛,开始受困于物理理论的人性矛盾。
质能方程的发现,几十年后被证实,并被应用于后来德美原子弹制造。
他自责发现质能方程,并懊恼道:方程可能会造成千万人丧生。
在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爱因斯坦就沉默下来,潜心研究统一场论,竭力寻找一种平衡理论,可以综合世间万物理论。
没有证明完成,爱因斯他大脑的光辉在病床上熄灭。
爱因斯坦,也是凡人。
影剧开篇就是中年的爱因斯坦正和他的秘书贝蒂激情进行时,偷情之后爱因斯坦整理好衣装说:贝蒂,搬来和我一起住吧,虽然我很爱我的妻子,但是一夫一妻不合常规,那不过是宗教统治下的观念,愚昧的相信才是真理的头号敌人。
说话贝蒂沉默,然后问道:你以为不合常规的就是真理吗?
爱因斯坦沉默。
青年时期,爱因斯坦私自退学申请瑞士国籍,申请苏黎世联邦学院,寄宿在院长介绍的家庭,和宿主女儿玛丽进入热恋,很有意思的值得说道一句爱因斯坦一句情话:我要找到时间冻结的秘密。
进入学院又对米列娃一见钟情。
米列娃是学院唯一个女学生,腿部残疾,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学术界是个独特典型,她性格极端,数学上唯一超过爱因斯坦名列第一,有着科学家理想。
爱因斯坦对她展开情书狂轰乱炸,同时又和玛丽藕断丝连,这时爱因斯坦的感情观已见端倪。
在为了米列娃在和玛丽说分开的时候有镜头特写,似乎有意揭露爱因斯坦的绝情。
学院毕业,米列娃怀孕,同时二人为生计奔波,爱因斯坦疲于工作,又不得不屈服现实。
婚后两个人的生活并不幸福,米列娃不甘沦为主妇,眼看离科学理想渐行渐远,心中开始积累怨怒,渐渐抑郁险些火灾杀死第二个孩子,米列娃像个绝望的主妇,在家除了争吵,就是抱怨爱因斯坦只在乎物理研究而不让自己参与他的物理研究,就连米列娃参与的研究运算也没有被署名。
剧中同时期有意讲述居里夫人和他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镭元素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在夫妻二人搭建实验棚里偶然发现镭元素,之后诺贝尔研究会让皮埃尔独自发表签名说是自己发现,被皮埃尔拒绝。
之后为了寻找感情中的平静,在老家邂逅离婚的表姐,两个人陷入婚外情。
而且在米列娃知情后,爱因斯他再次发挥绝情,在米列娃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爱因斯他立出四条家庭守则,不准大声说话,按时做饭洗衣,保持屋内干净整洁,简而言之就是做个安分的保姆。
终于在米列娃意识到挽回婚姻无望之后带孩子回到苏黎世,直到中年二人没有离婚,同时和表姐过着不为人知的“夫妻”生活。
值得一提的一个小故事: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有段婚外情,在爱因斯坦纠结于对米列娃的背叛时,曾受居里夫人去爬阿尔卑斯雪山,居里夫人说:既然我们连科学的规则和传统都不完全认同,何必要接受传统的婚姻呢?
几年之后,米列娃释怀离婚,爱因斯坦和艾莎结婚。
此时,爱因斯坦受困于广义相对论,急于在月食拍摄太阳系图片,证明光是有质量的,会被巨大的恒星所扭曲传播轨迹。
于是他谏言德国物理协会出资派摄影家去俄罗斯拍月食照片,可以看出此时的爱因斯坦不光有天才思维,更有敢于证明科学的魄力,这和年轻时的勇气不同,已经受困于规则。
亚伯拉罕-派斯说他就是:他可能很激进,但绝不叛逆。
在战争时代背景下,他秉持原则,但却听得进去周围亲朋好友的良言,可以在德国制造武器宣言书上拒绝签字,就可以看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并不盲目从众。
或许他生来是独立的,像恒星有自己的轨迹,却能发生光和能量。
艾莎去世后,玛格丽塔进入爱因斯坦的生活,剧中显然她是个俄国间谍,在德国和美国争相制造原子弹的背景下,显然接近是为了曼哈顿计划。
同居数月窃取无果,玛格丽塔被俄国召回,在离开之际,爱因斯他告诉她知道她的身份,但却不在乎。
得到的你该得到的,得不到的你得不到。
之后玛格丽塔一直陪伴爱因斯坦去世。
去世之前,在玛格丽塔劝说下,他主动缓和和他儿子的关系。
爱因斯坦一生奉献物理,对待同事很朋友亲和,有感召力,对待亲人却十足的无情,可称“混蛋”不为过。
作为父亲从来没给过父亲应有的关爱,对待发妻说弃就弃,在宇宙场中他是伟大的,但在家庭场中他不足以伟大。
任何问题都有一个确切答案。
不得不说爱因斯坦是个世纪天才,无畏的探索精神,以及激进的性格,敢于跳出传统和规则,是我们所崇拜的精神,但同时却是个“渣男”,“混蛋”,不称职的父亲——所有男人的生活负面教材。
或许凡人不够懂天才的精神认知。
像纳什,梵高,都有癫狂的一面,但是天才的作品与天才这个人本身无关,但割裂不开。
所以当我们发现真理,以及真理背后的秘密,我们能否热爱其如初?
这是个自我解答自我的命题。
爱因斯坦的理论似乎都是先找到理论,再证明答案。
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宇宙运动的答案,分子和光的答案,唯独漏掉家庭的答案。
《死后的世界》提到爱因斯坦死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原来世界是这样的!
大概他已经找到求索的答案。
天才看完觉得很精彩。
但看完也很压抑。
拍摄方式和角度精美,新颖,光影质感都很强,这些不多说了,大家看了就知道了。
抛开科学家身份,爱因斯坦也就是个常规渣男啊!
出轨,见异思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老了更是浪荡不羁。
可是渣男就像薯片,没有任何营养,但是香啊!
压抑是在前妻个两个儿子身上。
明明和前妻米列娃(多莉,爱因斯坦对前妻的昵称)很相爱,多莉那么爱爱因斯坦,为他做了这么多,论文里做了这么多奉献,结果还不如爱因斯坦一位朋友,帮了几次忙就被提名感谢。
自己做了这么多却从未被公布被提名,被默认为这些都是妻子无私应该做的,也反应当时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
为了给爱写论文,还要带孩子,又被婆婆一顿教训,爱也没帮妻子分辨过什么,看到这里就好生气。
本来妻子也是一位很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他最终牺牲了梦想。
每次都被生活被无视压的喘不过气来,但每次只要爱因斯坦有新的想法,妻子也会两眼放光,立即放下所有帮他验证运算。
可见妻子多么热爱科学,多么热爱自己的丈夫啊。
到后来她压抑,无奈,却又停止不了对爱因斯坦的爱看得我好心痛。
很像我们很多傻姑娘,明明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一切都在既定轨道上行走,虽然艰难,但却值得冒险。
突然有一天,你的生命里闯进来一个人,虽然你提醒着自己不要因为一个人而放弃梦想的方向,但还是不知不觉在爱情里迷失了自我,愿意为对方牺牲一切,只为换来那炙热明亮的爱情。
可结果就是耗尽了自身的能量,却也都灼得遍体鳞伤。
还有两个孩子,心疼汉斯在门口等不来因战争阻拦归家的爸爸,心疼汉斯长大后跟爸爸的对话,告诉爱因斯坦他对所有人都好,对所有人都怀有怜悯之心除了自己的家庭。
心疼爱德华在懵懂记事时就见证父母二人的争吵,从小就与父亲分离,对父亲又崇拜又疏离,最后患有9严重的心里疾病而不断自杀。
兄弟二人和父亲聚少离多,相聚的结局也都并不美好。
他们还有一个父母未婚之前生下的姐姐,可惜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
最后只有汉斯健康的走到了最后,可惜眼里一直都是忧伤和难过,看得好心疼。。。
爱因斯坦的表姐艾莎是一个很厉害得人物,不仅爱着自己表弟,在他后半生学术,工作,政治发言等各个方面给了爱因斯坦无限帮助。
我想说,如果没有她,可能爱因斯坦没有机会专心的搞学术研究,没有关系获得资源继续相对论的研究和运算。
但在我眼里,总觉得是第三者插足,对这个人物不太有好感,可能我太心疼多莉了,为她的爱,疯狂,牺牲和隐忍触动太深。
虽然没有艾莎,爱因斯坦也会遇见别人,他们的婚姻也已经破裂,但是多莉的痛苦着实也让我感同身受,心痛不已。
演员们演的也特别好,把前妻的的唯爱,天才,疯狂,渴望,无助,崩溃,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
话说到主角爱因斯坦,多伟大就不多说了。
都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爱因斯坦渣,渣在他没有故意想去上海任何一个人,就真的是一个人际关系处理白痴。
在大学爱上前妻时也不知道先把自己的女朋友关系处理好,爱上艾莎时也不知道把前妻关系处理好,和艾莎在一起又和秘书乱搞,艾莎走后和俄罗斯女间谍大搞忘年恋。。。。
物理学说就不讲了,伟大贡献也不说了,作为已经忘却物理公式的理科生表示惭愧,并无任何资格讨论科学和物理~剧中也展示了爱因斯坦学术研究过程中困难重重,不擅长人际自不用提。
经济,政治,学派斗争,党派斗争,国家战争的影响和阻碍都在相对论的提出过程中有所展现,为观众带来了紧张,精彩的历史观感。
历史不再那么枯燥,历史不再那么苍白。。
总之,是一部好片。
就是时间的镜头切换有时候会让人有点懵,得认真看才行~感谢这些好纪录片,让历史不再像以前课本那样无趣,多了很多温度和真实。
可是我还是为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爱情感到无限的伤感和悲哀,为汉斯和爱德华的亲情和失望感到难过。。。。。
四集结束,最可怜的人恐怕是Mileva。
她太清楚在这个时代里,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不被尊重的痛苦,而这些她的丈夫从未感同身受。
她无法控制地想要爱情,然而婚姻的枷锁对她终究是太奢侈也太不值得。
天真的她以为自己将会像居里夫人一样,永远做那一株站在他身边的橡树的。
然而,爱因斯坦召之即来地利用她的智慧,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以战友般的平等地位。
一个有资格做男人的对手、导师、研究伙伴的女人,被爱情囿于厨房的日日夜夜逐渐生锈。
这个社会对她的约束,连同枕畔爱人对她的要求都到了一个天才数学家、一个极为坚强的女人也无法负荷的程度。
“一切人世间的幸福皆离米列娃而去。
为了给小儿子爱德伍德治病,她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后来,只能靠教钢琴维持生计。
20世纪30年代,她的大儿子携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国,米列娃一直留在瑞士,照顾自己生病的儿子,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
”爱因斯坦不是居里。
他是个仅仅知道予取予求的孩子,不愿意正视别人的智慧。
他无限放大自己的痛苦,乃至于在他心中别人因他所承受的痛楚都不值一提。
这一点,在他认为初恋玛丽不精于物理而抛弃她的时候就足够明显了。
年少孤独时他想要玛丽的温柔贤惠,蜗居斗室时想要米列娃的性感头脑……名利双收时他想要艾尔莎的懂事知性,老来他想要小秘书的万种风情……他越来越懂得女人,越来越不费吹灰之力就足以编织出一套哄住身边姑娘的完美理论。
他的爱像走马灯一样变换。
始乱终弃,说到本质是人的需求在变,自私的人会永远会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他人之上。
而他爱过的人,都不够自私。
他还会对谁再许下凝固住时间的诺言吗?
Why am I watching another season of desperate housewife. I really don't care if he had a miserable marriage, I only want to see how the brilliant ideas were born. This is the most a terrible documentary I ever see.
对于一个伟人的偏见很容易让我们忽视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所有人都应该有的人格方面的缺陷,道德上的瑕疵。
但在更广义的道德中维护人的尊严极其困难也更为可贵。
如果说人的成就是天性与教养的结果,有幸生在两千年来人类思维最辉煌的时代,最为群星灿烂的时代,也并不意味着是天大的机会,而最大的阻碍就是这些闪亮的星星,穿越群星成为那颗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或者就是创造的力量,根源不在于天才,而是对已经熟悉的世俗不麻木,永远保持好奇心,真理就掩藏在最普通的事物中,复杂的宇宙其实简洁得要命。
有时候,很惭愧,大部分人类对自己种族最优秀的思想嗤之以鼻,既不愿意靠近他们更是试图歪曲他们,甚至把它们试作垃圾般装作看不见。
只是偶尔我们会想起,会以“天才”来称呼,然后再次忘却。
爱因斯坦是何许人也着用不着我巴啦巴啦了,作为女性看完这部片再次发现在婚姻里想男人不出轨真的太难了,爱因斯坦对米列娃失去了激情为了家庭也有很深的罪恶感,可是他身边的人甚至女权捍卫者居里夫人都鼓励他为了自己的快乐选择出轨以及出轨无罪,而米列娃为家庭的牺牲奉献却没人理解没人站在她的立场说话,米列娃的父亲自打看到女儿隆起的肚子时他就预知了往后即将发生的事,或许很多人会说那也是米列娃性格造成的,她太敏感太极端,可是要知道米列娃本有机会成为一名科学家的,而她在爱因斯坦的事业发展上也给予了许多帮助,她做得还不够多吗?
果然,在男权的社会里,婚姻对于女人来说就是没有自我地牺牲贡献,或许女人选择不婚不孕虽说还是会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可是至少比那些为家庭为男人掏空自己的女人活得快乐些潇洒些!
哇,爱因斯坦真的在布拉格的时候跟卡夫卡有对过话嘛?
第六集的开头 真是....will you do me the honor of being my wife?最后一集真的是好....I have cookies!
我曹,最后一集,太多泪点。
翻到秘书为老爱保存下来的米列娃的手信,汉斯带着儿女跟老爱相聚,老爱在桌前跟汉斯的一番对话。
How about a stroll
传记拍的中规中矩
荣格对爱因斯坦小儿子那句话说得好“你爸爸是个人,是人都会犯错”…这个可爱的老人家既天才又善良,和蔼可亲热爱和平,但是却让自己的家人陷入痛苦。这真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困境…那些可以揭示宇宙奥秘的人,却不懂得社会和人性。勒纳这个光电方面的开拓者,却加入纳粹,为人类带来灾难。天才如爱因斯坦,到了老年也不免让人心疼。一部讲述自然科学家的剧,交织的却是社会科学的议题,政治,战争,民族,家庭,年老与死亡…怎样的科学,才会让人类的生活体验更积极呢。
就是说为了活着我要放弃所有活着的乐趣
剧名叫天才看了几集重心全在爱因斯坦的感情经历,他的学习研究都没有深入讲述,改名叫爱因斯坦风流史算了。故事已经够戏剧性,拍摄时还不停各角度切特写,营造紧张揪心的氛围。有特意刻画前妻的人物形象,但只会让演员时不时歇斯底里痛哭流涕来表现她的悲剧,方式很单调且不克制。
有点生气 把我对爱神的一些偶像幻想 打碎了一些 不过也还好 这才是真实的人嘛 毕竟不是神
爱因斯坦渣到想弃剧 每集都看得好难受 米列娃越来越惨整个女性群体都非常惨
剧中居里夫妇与爱因斯坦夫妇双线叙事关于论文的发表的态度,前者选择反抗旧文明的男权思想而迫使诺贝尔奖做出退步,后者因为担心女方的加入降低影响而成为爱因斯坦个人的成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如佛教所言,万物皆有因果。低情商的爱因斯坦致使大学教授的故意刁难成为不了教授,也导致了米列娃无法获得学士学位,他迫切想让大家认可,却因为专利局小职员的身份不被重视,因果在此。当然即使他成为了教授,以其人物性格,他是否真的会像居里一般维护自己的妻子呢?我们见证了这个不完美的科学伟人,我们也见证受社会家庭束缚的女性科学家的无奈,这不禁让人唏嘘。世上哪有两全其美的事情?你追求一样东西就必然失去另外一样,如何寻求平衡?或许那里根本就没有平衡。这就是代价的意义,人生在于选择
建议崇拜天才的女性多看看,认识一下啥叫智商不靠性传播,智性恋也是有悲剧的。
都怪爱因斯坦
搜索了天才爱因斯坦,我的天啊是日本a片,然后到第一节,爱因斯坦和秘书嘿鳅
天才亦凡人,总有情欲纠缠。
杰佛里·拉什成功的让爱因斯坦重新活了一次!
这套剧集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制作非常严谨精良,尽管情节有一些戏剧化的处理,但大部分都还是真实还原了历史,可以当作真实历史来看的。非常蔑视那些说他是渣男的人,虽然他有说话的权力。我非常激赏他对政治那种坚定拒绝的态度!这位为全人类作出卓越贡献比肩牛顿的伟大科学家,饱受战争的折磨,政治派糸、世俗人伦、亲密关系的困扰和纳粹的迫害,让我心疼不已!
拍爱因斯坦难度太大了
一个活的爱因斯坦,一个风流的爱因斯坦,一个飞扬在物理数学宇宙世界的人。国家地理的第一部电视剧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
为世界探索新知识。
若不是这部美剧,孤陋寡闻的我,从未将爱因斯坦与核武器联系在一起
相见恨晚 #大时代 大人物#
没意思
看到第八集前几分钟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