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导演:张吉安
主演:万芳,蔡宝珠,郑人硕,俞宏荣,陈俐杏,王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年份:2023
简介:夏日飞霜,冤情难遣。每个地方都有难忘的血腥纪念日。张吉安永志的是1969年5月13日,马来人与华人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展开全武斗,死伤枕藉。小女孩观看粤剧中途几乎遭毒手,仅凭躲入后台逃过种族屠杀一劫。半世纪后,已远嫁他方的她再逢大选,魂牵梦萦,旧魄不散,时空摺叠于无主孤坟,光影如真似幻,人注定迷走歧路。真人真事改编,..详细 >
全片有種偽紀錄片feel,因為導演原意就想拍成紀錄片,但513事件罹難者不願出鏡,而改成劇情片又受到馬來西亞電檢的掣肘,所以電影缺乏對該歷史的交代,又沒法再增加其他情感(仍是因為censorship),全片都缺乏厚度。僅論電影並非佳作,但導演兩部作品都聚焦於馬來的民族宗教矛盾,而且皆是女性電影,這次更觸及歷史禁區。或許是在開啟馬國的新浪潮(未敢斷定),加一星
虚掷的墓碑
有挺多想法,不过效果不尽如人意,也许确实是有现实因素制约,但本可以拍得更好。第一折远比第二折更好。对粤剧窦娥的隐喻使用比较灵巧,同时上下折呈示回忆的结构也做得不错(虽然我认为结构上变为三折可以更好些)。另一方面整个所述的对象513本身就不被多数观众(甚至是如今多数马来西亚观众)所熟知了解,又受着现实政治因素的影响和表达上的委婉,最终的结果就是事件呈现不足而叙述苍白做作,这也直接导致了第二折追忆控诉的效果直线下降,对最后本该有力的哭泣那一幕的效果影响太严重了
表现形式过于《椒麻堂会》了,简直是0.5倍慢速版,但事件本身是值得纪念的,同样的类似事件在曾经的前朝陪都沙坪坝公园也有一座墓园、差不多讳莫如深的事件,希望未来也有人纪念一下…
国王嗜血,百姓遭殃,五月飞霜,孤坟冤魂。开头的画笔将红登记染成蓝登记,结尾的画笔在无名墓上添上父弟的名字,由此确定女孩的身份。榴莲圣杯,神像走鼠,迷失大象,皇帝喝下苏丹的洗脚水,窦娥在戏院如临地狱。挖土机犹如指针,从过去指向未来,到头来,姹紫嫣红只剩一捧灰。负心的人唱的不是男人是政府,辜负了它的子民。前尘恍似南柯梦,唱尽一生窦娥冤。置景和戏曲音乐都非常用心贴切,远景代入更加充盈着无力感。结尾在暴乱中惨死的真实墓碑把我们从超现实的魔幻拉回到现实的悲痛中,片尾字幕的南音想起《破地狱》。没有国籍的人,不被国家承认的魂,回不去的家园,终其一生不被认可,死后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想起黄锦树的《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
1969年那天,娘惹少女在学校受欺,高墙上画像里的伟人静静看着;惨案发生之时,血液从推车边缘成串滴落,神龛里的拿督公静静看着;2008年,已成为妇人的昔日少女同粤剧青衣在墓碑丛中诉哭话从前,1969年的亡魂静静看着。
并非所有人都是侯孝贤和阿彼察邦
描述历史问题的作品要么就是浮于表面要么就是意韵深远,很显然也很意外这部属于后者,剧情有条不紊、颇具深度,置景相当到位、很有感觉,音乐插入得当,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和感情变化传递出了暴乱所造就的悲哀,既细腻又很有力度,令人深思。
啊是有点失望的,可以看到导演选题的野心,的确是展现了种族间至今仍存张力,哀悼了马来西亚历史上的华人伤痛,但张力何来?今天哀悼的意义是什么?513的史前史在影片中几乎缺席,即便目标受众只有大马华人也理应讨论吧——否则表达也太扁平了。p.s.有人懂吗?正印花旦演窦娥这位老师扮相怎么如此酷似薛亚萍,忒出戏(百儿京儿口儿音儿
导演多年的田野调查可能是在咖啡店拉咖啡拉出来的吧。如果你是抱着导演或许会以一个新的角度让人们了解513事件的期待去看的话,你会大失所望。
看得我几度落泪,其实说“好”倒不如说他“巧”,从第一幕的“戏”,到第二“幕”的“幕”,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把我拉到了电影中间,站在片场去观看整部影片,而万芳老师的片尾曲又将我从“银幕”里送了出来,扶到了座位上,音乐的呼应又一次的在敲击我的脑海,哪怕离场后依旧久久无法忘却
威尼斯补标,第一折着重讲述“失去”,交叉出现的马来西亚传说中记载的人物,又为这一人祸带来一层悲天悯人之感;第二折“阿英”则为“缅怀”,万芳饰演的当年的幸存者来到公墓为家属祭拜,多年来流转各地寻找父亲和哥哥的碑而产生的疲惫布满了她的脸,最后在长镜头中的痛哭也令人无限感怀。张吉安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两部分的情感,承袭首作《南巫》对民族文化的探讨,他此次落脚在民族史与社会变迁上,格局更为宽广,他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暴力镜头直接强调大屠杀的恐怖,而是用很多细节来表现人们常年累月受到的心理创伤与惊惧,如滴血的车底板、下意识捂住脑袋、等等,都在强调屠杀的惨无人寰,缓慢沉稳的镜头与叙事节奏,消解了国族与身份认同这些历史框架的宏大意味,为“华人离散”赋予更具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思考。
此时飞雪必有冤情,可又能如何;镜头语言十分胆怯和自怜,戏曲张力还比不上穆斯林吟唱;对于东南亚这些以野性生食的蛮夷,更要还原它们畜牲的习性,好让我们保持愤怒,要么征服它们,要么杀光它们…
印象最深的是缓缓行进的大卡车底盘滴血的镜头 机位特别低 几乎是趴在地上的视角 读访谈 导演说是想营造一种仰望众生的感觉 感觉这是所谓“佛学意味”最残酷的一种表达了
#VIFF2023 直属领导就是马来华人,不仅老婆是广州人,甚至嘴上说的“回国”都是在说回中国。以前我不太懂他为何比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还像个地道老广,今天看完明白了。感谢导演以如此直白的伤痕叙事让更多华人了解这段历史,五十年能改变很多事情,但相同的困境却从未远离。
很闷很沉重,也很诗意绵长。内容很简单可是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万芳演得极其自然贴合。最爱她出门的镜头,简单粗暴,鲜活生动,困境对于女性,有时就是个笑话。
8.3 #SIFF
(2/5)依旧喜欢不起来张吉安,一贯的远景长镜头,艺术表达依旧晦涩生硬。一直关注着本土的民俗文化与事件,这点虽然挺好,但还是老问题情感联结断线~
我不明白是怎么把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的
6.3/10 ucla亚太中心举办的映后,老实说体验不算太理想……先说电影,喜欢长镜头,喜欢空间与人物的相互影响,喜欢把探寻过去的主动权交给观众。固定的广角镜头让历史像一出戏,仿佛所有的沉重都被放置在舞台上,没有直接的血腥与杀戮,与历史直视的所有人都被埋葬(矫情地翻译了导演的话)但是,简单的故事也不算问题,可是总感觉一切都靠第二折的“说”,怕观众不懂还要“唱”,唉……可是当阿英坐在坟地中哭泣时,横跨五十年的所有悲伤与哀悼莫名让我觉得“大象无形”……回到映后,总觉得抛弃电影本身去聊文化与政治,多少有些左支右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