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零点定理》,什么鬼,其实我觉得本人智商还算正常,但是还真没看明白。。
别人黑不黑我不要紧。。
我还真不信都看明白了。。
我还真没觉得有什么看点。。
什么鬼啊。。
根本看不下去好不好。。
不管是什么流派。。
我觉得一般人都会看睡。。。
唉难的的破电影。。。
没事还是别看了。。
看在别人都觉得非常牛X的份上,多给一星吧。
推荐指数:★☆,(1星半,满分5星)
单就电影所描述的观点,感觉很有力量,时间空间由于大爆炸而被释放出来。
回想爆炸之前的那个奇点,本不存在时间和空间,换而言之,0=1,而1=0,这一切似乎是悖论,却又给人遐想的空间,影片将数学的论证结合到故事的情节中,希望证明零点理论,无奈在一次次堆加后,却看到了一次次崩塌,并非是qohen不努力,但为什么就是无法证明呢?
借由老板独生子的论证,qohen意识到他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毫无意义,一直坚信会打来的那个电话始终没有打来,即使老板一次一次的电话试图摧毁qohen的希望,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qohen通过短暂的性刺激想要排解心中的不快,但是他发现这个女孩其实他不希望的样子,性,能带来短暂的相互认同,却无法将两个灵魂捏紧而获得永久的认同。
这时,老板的儿子将修复的道具衣服送来qohen家,并陪伴qohen度过了一次难忘的出游经历,没有尾巴的风筝飞不起来,无论试多少次都是徒然,而qohen一直所追寻的人生意义的“尾巴”又在哪里?
那根定海神针又在何方?
老板的儿子,qohen唯一的朋友,因为发烧而昏睡过去,qohen却只做了一个简单的物理降温,无意中,却发现自己被无时不刻的监视着,他砸烂了所有能看到的监视器,与之前的无所谓截然相反,qohen开始意识到自我,他选择了封闭自我,用所能看到的一切方法,但是毫无用处,始终会有人破门而入,无论锁是多么坚固,无论抵住门的木头多么坚实,总是会有人突破自己为自己预设的防线。
待人们离去,qohen穿上了老板儿子为他度身定制的道具衣服,却好像因为短路而昏厥过去,醒来后,在那个不知是真实还是虚幻的地方,被告知,他丢了工作,所有人来了又去,在最后,只剩qohen自己,他发狂地摔打一切他能看到的东西,直到老板的影像不再出现,又拔出了公司主机上插头,直到所有的声音停息,却看到插头又自动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而在这时,主机爆炸了,里边飘散着所有qohen的回忆,以及那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个类似黑洞的画面,qohen试图离开,又走了回来,意识到这个一直触碰不到,或者说是不敢触及的黑洞背后也许就是他寻找的“人生意义”,为了不害怕,他倒退着跌入,任由黑洞吞噬自己,赤裸着身体,他又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沙滩上,太阳落下了地平线。
古老的思想伴随着时间的砥砺,已经无法表达其本身的意义,而枯木迎春,又抽新叶,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死的,它们总是能触动你心里某一处的开关,而我们总是被一次一次有意无意地触动着,无论这是部好电影还是无聊电影,它在这一刻陪伴你走过,并引起了思考,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追寻生命,愿这部电影能带给你一点思考的价值。
原来是在映射电影外世界里,“真理”与“人”也存在无法和解矛盾。
人的深度是真理还触及不到的。
其实剧情(总有一种反佛教的意思)和故事线不难看懂,在此也不做太多剧透。
如果你把故事背景当成电影的主旨,当然觉得不好看。
关于资本主义洗脑画饼,压榨民脂民膏,阶级分化。
本身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啊!
兄弟们。
如果你看完了觉得就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的嘴脸,那就再看一遍。
现在可能就进入了存在主义的阶段了。
带入到那个世界观之中,在思考那个世界和电影外的世界人们情感的共通之处。
面对零点定理这个终极问题,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世界的终结还是个体的终结,我们到底在最求什么。
那些追求是对的,那些追求可能使我们迷失方向被人利用。
哪些欲望超出了界限,让我们为了一张永生的门票,而活在“去往永生的中转站”中。
然后再看一遍,就会发现,其实电影里世界是十分多元且开放的,只不过我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主角和他身边的环境当中。
大部分人的性格和远处的城市都和主角形成了对比,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是在那个世界的子世界里。
所有的感官和思想都是被主角所吸引干扰的。
————————突然就会感受到,如果主角与他所理解和最求的“真理”(沟通无用,工作即生活)无法和解,那映射到我们身上,我们是不是也与我们所信奉的理论哲学有无法和解之处。
哪怕是抽象出来最最本质的哲理也不能诠释生命的深度。
————————关于主角,剧中顾问乔比的一段话提醒了我。
主角虽然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是其实他从未真正的寻找过,他没有踏出过哪怕一步,他知道内心有一种他无法理解无法控制的本能给了他生活的目的,所以他臆想出了永远等不到的电话。
而他对生活的意义一无所知,他在等待别人的定义,哪怕是真正的意义就在他的面前他也没有认出。
他似乎狭隘的佐证了“过渡追寻意义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而最后他自所有陷入了幻境之中看似通透,苦修圆满。
其实是他始终只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从未真正打开心门出去探寻。
一些存在于背景里的细节真的很有意思。
一,街上的“广告” 幸福公司:帮你找回幸福(说明街上的人大部分不幸福。
) 蝙蝠侠救世主:如果你不相信佛教,那至少相信科学吧。
加入教会吧。
(说明科学已经被宗教化) 低至一折的商场促销:(加上远处背景高度发达的城市,阶级分化严重) 教你赚大钱:别人都富有了,和我一起学成功学吧。
(像极了某地推营销公司打鸡血的广告也说明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二,街道 单一的车型,单调的车队,和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交通灯和斑马线。
三.神奇的party 喧闹之下的冷漠:如果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很冷漠,看到主角快憋死了,也只是拿出手机拍个照片。
每个人都拿着手机pad听自己的音乐却都很嗨。
没有语言的沟通。
(正如boss说的:人本孤独,何必沟通)四.教堂的故事 破败的教堂是主角的住所,隔壁就是妓院。
住在这里暗示着主角的命运和曾经住在这里的苦修者们相似。
苦修者们发誓忠诚于教会,清苦,而又低调,甚至连教堂着火了都没有救火。
反映了主角对情感感知的麻木与迟钝,比如对不满的迟钝,对酒精药品甚至是性的迟钝。
五.MANCOM 一家同时声明“everything under control”和“致力提供美好生活”的公司。
生产的计算机可以同时提供多种选择让人超线程的操作系统,一方面是压榨员工提高效率的利器,一方面是感受各种生活的神器。
而且交流时不可以提到boss六.零点定理 概念:0=100%。
虚无等于一切,一切等于虚无。
本身无意义,主要用途,应该是用于制造和贩卖焦虑。
本人浅显的理解为,是对某宗教智慧的讽刺。
发几个彩蛋,蝙蝠侠是救世主的广告上的二维码可以扫。
心理医生盒子里的说明书是中文的.道具可能来自某锁厂
老鼠和曼科的盒子感觉像是在强烈的隐喻着什么。
公交车上也有二维码。
剧情中岛的广告和一些剧照
大多数观影者应该看不懂这样的电影吧,虽然分类是科幻、剧情,但是实际上讲的应该是哲学,所以看不懂也算是很正常。
我也是看了评论才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就像看美剧一样,没有知识背景的贮备,只能看热闹,那评论成垃圾片也不足为奇了。
这种电影估计只有专业人士,或者学术人士才会力捧,评分5.8也算是不错了,imdb才6.7。
没有背景知识的,还是不要看了,否则真的是浪费时间。
电影中科恩的住所:总是以“我们”代替“我”的科恩生活在一个安静的教堂中。
这个教堂有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每当它打开时,便会传进来巨大的喧嚣的杂音,刺眼的白光,就好像这个教堂是个避难所。
那扇门似乎是有某种含义的,电影中当管理者的儿子鲍伯让他一起出去时,他说,这扇门他已经好今年没有出过了。
不过电影之前,他是每天都要从这扇门中出去上班的。
而当他和鲍伯一起出来时,外面的情景和之前又是不同的,喧嚣声完全不见,刺眼的亮光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玩耍的孩子和走动的人流。
当鲍伯第一次来到科恩家中时,科恩的门锁竟然没有起作用,那一共有四道锁,而鲍伯直接就开了!
他解释说,那是魔法。
这个貌似很结实的建筑其实并不坚固,各种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进来。
而教堂内部也布满了摄像头监视器,它们的黑白影像监视着里面人的一举一动。
这个住所更像是虚拟的,并不真实。
电影里面的其他几个人物:乔:他依赖于科恩而生存,苦口婆心的让科恩能够享受现在世界的生活而不去想什么电话和其他的虚拟世界。
离开了科恩这样的人,他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当科恩选择了虚拟的自我想象或者其他人想象的世界的时候,乔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天哪!
科恩其实也挺幸福!
但是乔总是叫错科恩的名字,也许他真的想把科恩当做女王(QUEEN)吧。
班思丽:她是个性感的女孩,但在鲍勃的解释中,她是个工具,目的也是让系统中的人能够放纵和随心所欲因而对系统产生迷恋而不愿离开。
她向科恩提供了一套衣服,用于和她虚拟连接,真正的接触在系统中不可能,科恩的真感情的迸发使他备受苦楚以至于弄坏了和女孩连接的装备,不过这个失误却导致他发现了班思丽的真相,以至于班思丽要离家出走。
鲍伯:他号称管理者的儿子,但他总是处于反叛状态,他是管理者的反面,幽灵似的人物,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到科恩这里上厕所,直接就把科恩的所有锁打开了,并没用钥匙。
他是一个灵魂性的人物,他什么都知道,甚至零点定理他也能够证明,只不过他不愿意深入。
但是他的感情一旦真挚的付出,比如他相信了科恩,他便陷入瘫痪,不能有更多作为了。
高矮人:这两个像牛头马面似的人物,他们像是鲍伯的守护者和监视着以及维护者,他们释放鲍伯,回收鲍伯,修复鲍伯,心理咨询师:似乎他们是专门为证明零点定理的人服务的,他们也是工具,是管理者的程序。
他们的作用是让证明零点定理的人不狂躁,能够继续做在电话前上传数据。
电影中,鲍伯废掉了她,让她出局了。
她的结果大概也不会好。
管理者:所有一切的控制者,混乱的控制者,无处不在并且隐藏的很好。
他的零点定律并非为了消灭混乱,而是维持混乱,并在混乱中获利,维持混乱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对生活充满欲望。
电影一开始科恩在大街上走,周围的广告体现了混乱的来源,几个口号:欢欣金融带您回归换新愉快的生活;大家都有钱了,除了你;蝙蝠侠救世教会;一起占领商业街吧,秋季促销;还有其他各种诱惑,你不找他,他来找你,比如那个送披萨的对鲍伯颇具诱惑力的女人。
甚至也许那个毁灭一切的锤子也是管理者提供的。
当管理者认为一个人没用,便会开除他,于是这个人就会失去工作,只能离家出走,到一个管理者不能管理的地方去。
科恩:电影的主角,几乎是漩涡的中心,所有上述人物的核心,他一但不存在,其他的角色也不再存在了。
他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能够轻松胜任一般工作,所以管理者让他证明零点定理,这个定理要证明的是零是所有,似乎通过添砖加瓦的形式建立一个城市。
科恩开始的时候还是挺享受这个,但他渐渐发现,一旦有一个错误,之前的一个花了很多功夫搭起来的大厦便会崩塌,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别说身在其中,就是开电影的我也已经受不了了。
崩溃了以后的科恩受到了来自管理者的呵护,一开始是同事乔,接着是心理咨询,然后是美色诱惑,都来了,甚至所谓的管理者的反面,他的儿子,也来了。
但这一切都没能改变科恩。
管理者用了大招,给了他一件只进不出的衣服,一旦进了神经网络系统,科恩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管理者开除了科恩,这让科恩十分愤怒,他香脆会这个系统,但十分徒劳。
就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候,神奇的锤子又出现了,来到这里之前,他用这个锤子摧毁了他屋子里所有的摄像头,这个锤子在他砸东西的时候突然心领神会的出现在他的手上,不过他并没在意,不认为这锤子是个正确的工具,在他最终即将崩溃的时候,他看到了锤子,于是拿起来出气一样的敲了一下这个系统,这个系统竟然崩溃了,他也在这个崩溃的系统里获得了想要的一切。
科恩对自己的表述很怪,总是用“我们”而不是“我”,也许是为了和YOU对应,也许是表示精神和肉体或者虚拟和现实中不同的形体,他意识到自己不止一个。
在最终的神经网络中,他改口了,用“我”代替了“我们”,也就是说,有多个这样的神经系统,他只不过摧毁了其中一个,不过这样也就够了,足够容纳他了。
电影里面的道具:摄像头:无处不在,神经网络控制着一切虚拟世界:这个感觉是向盗梦空间致敬,人们可以造梦,然后加入自己喜欢的人。
这部电影也有向骇客帝国致敬,骇客帝国中,人们逃离系统,这部电影中,人们却希望把自己放到系统中,无忧无虑。
锤子:这是一个神奇的工具,向哈利波特致敬了,里面的格兰芬多宝剑也是在魔法师需要的时候会自动出现,这个锤子也是在科恩想要砸掉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心有灵犀吧。
老鼠:鲍伯扔的披萨都会被老鼠找到,没闹清楚它们代表了什么。
另外电影中的食物好像只有披萨,为什么是披萨呢?
抓起一块咬一口,好吃!
然后呢?
综上所述,电影体现了管理者代表的控制,他的手段,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和欲望的甚至是叛逆的,大部分人都会屈服,毕竟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对于一小部分像科恩这样的人,会把他们困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与世隔绝,控制着会想方设法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想让他们关注的焦点上。
电影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由各种不允许标志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红叉又很有哈利波特系列中凤凰社那一部新的黑魔法老师里的各种不可以的规矩挂满了的墙壁有相似之处。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禁不住诱惑,信仰会将诱惑压制而让人清醒,对真理的追求,那一通科恩苦苦等待的电话,是通向信仰的路径。
这样的漏洞是管理者要时不时修补的,感觉那个心理咨询师似乎也感受到了,但她没机会说出来的。
然而结局恐怕也是悲观的,那个锤子只是摧毁了虚拟系统中的神经网络,其他的呢,似乎也并没有,但是聊胜于无吧,毕竟总是有人在追求真理,在追求信仰,这个是挡不住的。
克里斯托夫·瓦尔茨的表演里面还是有太多的狡诈,虽然他扮演的是一个执着而木讷的人,但他的目光中流露出来了太多的精明,无耻混蛋里的那个军官,拯救姜戈里面那个勇敢的人,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都太聪明并且太精明了,对于表演一个外表木讷的人,恐怕克里斯托夫·瓦尔茨还要努力一下。
挺好的一部电影,可以多看几遍的。
电影没有特别好的地方,但是也没有什么短板,三分正合适。
豆瓣的介绍就是瞎扯。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电脑天才在无法忍受的工作中等待一通告知他人生意义的电话,最后主角将这个世界在他心中的印象打碎而获得重生的故事。
世界的设定不太明确,类似于银翼杀手。
主角受雇于一家科技公司,干一件不断把他逼疯的工作,而他继续这份工作的理由只是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主角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的独特性,总是以我们自称。
这我们在主角看来是指所有干着那份工作的人,他们都失去了独特性,成为不可分别的个体,只好用我们自称。
转机开始于一个应召女郎,她先救了主角的命,后来又被主角所属的公司派来给他安慰。
两人之间的互动逐渐产生了爱情的反应,于是遭到了公司的阻挠。
应召女郎率先反抗,要主角和她一起逃离这个疯狂的世界,去他们在网络上约会时使用的虚拟空间的真实地点,但是主角还未觉醒,依然苟安于公司的控制,等待那通不会有的电话。
工作继续,等待继续,公司主管的儿子却任性闯入了主角的生活,明明白白告诉主角,那通电话不回来,他现在只是一个工具。
又是一番波折后,主角幡然醒悟,纵向零点漩涡,来到虚拟空间中的那片海滩,看夕阳西下。
END故事场景多半是在教堂,不在教堂的都很混乱的,密集恐惧症患者看了受不了的。
唯一纯粹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和片名零点定理对应的一个时空漩涡,色调相当灰暗,也在电影里代表主角的精神世界,一无所有,最后主角突破了这片漩涡;另外一个是傍晚的海滩,是主角和女主角约会的地方,夕阳永不下沉,浪漫而且永恒,也是作者最后突破自己的世界之后来到的地方,把夕阳像水球一样玩,最后夕阳落下海平面,故事结束。
两个场景的交集是在整个故事的转折。
电影看完就删掉了。
场景实在不能忍受,看的时候都只恶心。
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一开始就假设电影的世界是未来世界,把电影看成了科幻片,不是这样的。
整个电影的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电影的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一个方面。
如果这样看,那么影片中所有的设定就都说的通了。
首先是主角(代表理性)的工作。
交给他的一瓶一瓶的东西,就是从现实中收集的经验材料,可以想到神经递质。
他的工作,就是把方块放到应该放的位置,方块可以理解为整个逻辑链条当中的一环,当逻辑通顺的时候,主角就很高兴,有时候工作很快。
当逻辑不通的时候,整个逻辑大厦崩溃,主角感到无能为力。
其次是马特达蒙扮演的管理者,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做出最终决定的念头,他常常隐藏于环境当中,其寓意显而易见。
再说主角看到的漩涡和等待的电话。
主角,也就是理性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等待电话就是指希望外部环境能够给予一定的启示。
漩涡是指主角隐隐感到的生命并无特定意义的绝望,最后主角跳入漩涡,其意义不言自明。
主角为什么一直说we,us,其指代意义也就很明显了,因为只有理性知道所有人都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后来说i,是因为他发现理性有它的独立性。
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一一找到精神上与之对应的东西,太多了就不说了。
再者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说多了就不美了。
第一个出场的就本片的男主,秃头啤酒肚疑似人格分裂的中年男然后,对公司管理制度深信无疑且从不喊对男主人名的胡子主管接着,就是在派对里看上男主超级骚包但是拥有一个真心的变装女主还有,跟老佛爷同款银白发控制欲强怎么看都无情无义的奴隶主boss最后,当然是天真无邪荷尔蒙开始发达geek式暖心天才小鲜肉不过中间还参插着各种程序一般的油头拉风异国风情的健康师三人组,tilda奇怪潮人心理医师,暴力倾向大小西装克隆人,粉红爆乳外卖pizza女,街头色彩斑斓的路人甲乙丙丁构成了这一部有剧情没逻辑,有信仰没秩序,有真爱没结局的电影你看懂了没?
反正我没但是没关系nothing is perfect,nothing is forever,nothing to worry about
很好看啊 干嘛给这么低的分 我相信以后会有像靠想象实现满足的设备 而且也会因此放弃实体性交 我很喜欢电影的结尾 女主真的爱上了男主 男主知道真相该是怎样 他知道自己是个可怜的老男人 可是当他看到真相 哪怕不舍得也要回到他阴冷潮湿的角落 那里才是他适应待的地方他不是没有过幸福的生活 曾经他的生活过得很美好 甚至比一般人美好 少年时期交了个女朋友 彼此相爱 到结婚 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可以跟真正爱的人结婚最后一个人独自回味之前跟女主短暂的快乐 一辈子只为了那一通电话 然而这一次等到 他还是没有接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联想到一个词“妙想天开”,后来在我检索影片信息的时候,1984年导演曾拍摄过一部叫做《妙想天开》的影片。
总体来说还是能看完坚持到结局的片子,结尾看似突兀,实则说明了科恩的可悲,正如一生都在等一个电话,没有追求,放弃了女神的表白,孤独的活在自己的空虚里,“比今生更重要的目的,都会使今生变得没有意义。
”以我的理解,这似乎告诉我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呵呵呵呵!!!
拍得挺庸俗,浪费了好好的一个设定
个人观点:科幻版poi或fight club.同样探索人生意义何在,这部将矛头露骨的直指科技,不为科技所用,科技就驱逐你,试把科技替换成邪教会更形象.
假晦澀,真裝逼。不是把一個程式設計師的生活放在20xx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了好嗎?不是抓了幾個監視隱私的情節,故事就會拉高到《1984》的層次好嗎?也不是抓幾套諱莫如深的對白,故事就會逼近於《城堡》《審判》的境界好嗎?
完全是因为沃尔兹看的电影,我特别喜欢看他演戏,只是这个角色我真的是有些不太能接受,感觉是导演嗑药嗑嗨了,任性的一塌糊涂,根本不管观众是不是能明白,他只管把他正嗨着的脑子里的画面呈现出来,教堂、黑洞、宇宙、热带岛屿、比基尼、监视全齐活了。那个头变成摄像头的耶稣的设计我很喜欢。
真的是很难坚持下去。马特呆萌的造型让人想起逝去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
半昏半醒之间
太他妈的酷了!牛逼!
说好的达蒙哥呢?就出现在肖像里,没了?!妈的大烂片
所谓“文学气质”就是男主从头至尾都在质问tell me what's meaning of my life...这让看上去花里胡哨的片子瞬间变得清晰单纯。一直在等待别人打电话告诉你生活意义,在这等待中,却一直过着无意义的生活,却没想到往生却是另一番桃花源。还是在说个人在国家机器里的位置和存在感啊
至少看过十次 十次都以昏睡过去中断 断断续续终于今天看完了 我想这要么是弱智拍的 要么是拍给天才看的 看不懂因此可以界定为正常人
我不管我不管我不管情节多有诟病,整个影片的颜色我好喜欢啊啊啊啊啊(中途有种在看洛基秀的错觉…
太喜欢沃叔了所以特意找来看的,沃叔这片全程赤裸露屁股可以说是很大胆了。马达客串,《海边的曼彻斯特》小侄子演配角很出色,演技精湛。除了结局不太喜欢,如果是和女主一起私奔就好了
因为媒体之前评价平均较低,所以降低了期望值。实际上片子比想象的好多了,导演风格浓烈,世界观之类都比较有趣,很多地方都让人想来了《异想天开》
拍的太深奥了,很难懂
简直躁狂症发作 古怪 但不有趣 一点也不有趣 四处留下的隐喻根本让人无心解读 反正一切都是nothing 每次男主在那里“we…us…our”我都被烦得想骂人 PS:直到看到演员表前我一直以为matt damon是philip seymour hoffman...
确实是“幻”,科的成分在“监”。
比《妙想天开》更奥威尔,海滩戏和《1984》里的野合场景太类似了。圆角画框,砍头的耶稣像,圣象,鸽子,寓意丰富。大量的室内戏,估计是资金太少了,很多内容拍不了,吉列姆也是个命苦导演,总觉得要是给他一大笔钱,这个人指不定拍出什么神作
光怪陆离的社会,信息轰炸的世界,越来越孤独的灵魂,不需要思维的存在,科幻是对当今的讽刺,未来即现在。披着科幻的外衣,充满哲学的思辨,自由意志就是最高的信仰,也是最根本的痛苦。
智商低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