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不是沈月和陈都灵的粉丝!单纯冲着七月与安生来看的前期沈月和她妈妈的吵架片段真的是把我感动到了很有感染力,说沈月瞪眼的部分网友其实真的是"误会"了再就是陈都灵,不说惊艳吧,但是至少有七月的感觉七月与安生电影是周冬雨和马思纯的影后之作,这确实很优秀,电影版也很好看,但是请不要以电影的标准来要求电视剧,这部剧的色调,bgm都很好,细节也不错,俩姐妹的感情刻画也不差,眼神戏也不空洞。
演员不同,制作班底也不一样,所以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待这部剧最后就是,请看到演员演技的进步!不要一味给差评愿这部剧带给我们好的七月与安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憋。
憋。
憋。
憋不住了!
今天,K.小哥哥决定公开自己的朋友圈惹。
只因为一部,已经烂到超出了想象的国剧。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是如何一脚踏进火坑的(悔恨):
因为这清一色的推荐,我抱着「看一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心态点开了第一集......本以为提前做好了准备,也已经把期待阈值降到最低,再没有什么能伤害到铜墙铁壁的我了。
但,烂片的定义大概就是这样:挑战底线,创造不可能——《七月与安生》
这个故事,还要从李安生讲起。
安生是个坏学生。
她逃课、迟到、不服管教,只为让学校通知家长,因为她希望妈妈回来陪她。
青少年总是渴求父母的目光和关怀,我理解,谁没有为此做过几件傻fufu的事呢?
但是李安生的这番控诉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第一。
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荨。
都是高中生了,下了晚自习,自己回去不好吗?
我可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没被接送过了......(流下独自坚强的眼泪)第二。
饿了渴了,妈妈没给做饭,一定要特地拿出来哭诉一下吗?
学校小卖部和美团外卖了解一下?
而且安生妈妈要工作还要抚养孩子,两边实在很难兼顾。
父母和子女之间,体谅也该是双向的啊。
至于最后一点——就我本人而言,学生时代的最大梦想,就是「父母能别来参加家长会」......何况李安生成绩差、爱惹事、不讨老师喜欢,是怎么做到还对家长会期待满满的哦?
我还特地倒回去看了看她的年级:高二(2)班。
就。
稍微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吗?
吐槽归吐槽,对年幼又渴求母爱的孩子,我还是很有包容力的。
所以当安生妈妈回来时,我多么希望她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毕竟安生自己也承认,一直都在等妈妈回来。
可是当妈妈提出带她上晚自习时,她不吱声。
给她切了水果,她不开门:
看透了。
——安生分明是不想上学,把妈妈拎出来是为了当挡箭牌吧?!
妈妈很绝望很无奈,只能一个人又跑回北京去了,留下一封真情实感的信:
看完这封信,我感受到了一丝丝疲惫。
所以妈妈特地赶回来这个剧情的意义是什么呢?
不过,安生自己还是活力满满的吼,毕竟她看完以后就出去跑步了:
哪怕是加速中,也要保持极富张力的表情!
不是去火车站,也没有去机场,这场雨中狂奔实在令人费解。
这还不止,跑着跑着,还需要一些回忆杀情节来进行穿插,配上极度悲情的BGM——
啥哦?
是想暗示这一切「全都是泡沫,是一霎的花火」还是怎么的?
咱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问妈妈不在身边了怎么办?
当然是:找闺蜜。
与影版不同,剧版里七月和安生高二才认识,几天前还是这样的关系:
但是情话绝不考虑情分的局限,不畏惧时间的长短,只要脸皮够厚,强行黏合一定不是问题。
「认识三五天,相爱一辈子」 这种没由来、经不起推敲的设定可以轻轻松松就通过:
别摸了,孩子的头发都给摸油了当然了,好朋友一定要睡在一张床上。
上来就battle一下数学题,才算是有过命的交情:
再看看下面这个莫名其妙的回复,和神奇的转折👇——hello?
这是数学题,不是爱情题哦。
而且,李安生到底是什么时候阻拦过七月啊??
(祖蓝不知道,祖蓝好无辜)
总之,逻辑都是扯淡,「追求苏家明」这条线就这么强行开启了。
问题是,怎么追呢?
我们又野又飒的安生倾情推荐了「认识信」:
我。
必须。
要代表。
男性同胞。
大声说一句。
「一点面子也没有,甚至还会报警」。
幸好,智商高的人总是比较理智:
然后,苏家明就在家门口收到了「认识信」:(好的。
我收回前面智商高那句话。
)
这个眼神成功给我留下了阴影看到这恍若出自跟踪狂、写满他日常行程的「认识信」,苏家明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如果前面的笑容还不够明显,请看看下面这张,他去取信的急切和没看到信的失望都溢于言表:
后来,他还接到了没有声音的电话......
以及携带病毒的邮件......
如果是我,应该已经瑟瑟发抖地坐在警局喝茶了。
但,家明的表现让我知道了我为什么是「注孤生」。
他先是愉快地和这位骚扰狂+跟踪者面基了:
然后还主动经过七月教室,偷偷用眼神勾搭:最后发展到了一起回家的地步——所以,长得漂亮就可以为所欲为所欲为所欲为吗:
我说不出来。
我想不明白。
这不该是「一年不落地上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该有的亚子。
而且,苏家明告白信都收到手软,面对如此令人胆寒的追求居然能快活成这样?
今天也是被按头教做人的一天!
这边爱情还没搞清楚,那边亲情又出问题了。
高考前一天,七月的爷爷出事了。
于是七月在去考场的路上始终心神不宁,询问安生手术进度(为什么不打电话给父母?
安生不需要高考吗?
)。
而安生为了抚慰七月......直到高考开考前两分钟都还在处理合成过的爷爷的音频,只为了播放给七月听,好让她安心考试:
然后她自己,错过高考了。
这真是。
一点也不惊喜。
一点也不意外呢。
错过高考,怎么办呢?
安生的方法是:去操场跑步。
熟悉的表情,熟悉的奔跑姿势,是不是很亲切,很怀念?
没有什么是跑步不能解决的,如果一圈不够,那就两圈。
跑完后,安生果然什么都忘记了,还有心情去壁咚直女闺蜜:
撩完闺蜜以后,再无缝衔接去苏家明那里内涵对方:
话里话外透着的「是我帮七月追的你」的意思,连我都看出来了!
这个挑拨是如此给力,以至于她们在礼物上平分秋色了——七月收到了银白项链,而安生拿到了透绿吊坠:
再看看这个场景,发现了吗?
她们已经在火车站分别了。
因为安生毫无预兆就决定去流浪了。
我还记得她当初抱着妈妈说的话:
前面妈妈也说过,等着她上大学去相聚。
但莫名其妙地,安生就不想念妈妈了,甚至都不信任她了:
我不明白,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然后?
然后她就去漂泊了,和这个才一起拉着行李箱进门,就能说出「谢谢你陪着我,让我知道什么是爱情」的男人......
......讲真,累这个字,我都说倦了。
《七月与安生》剧版的每一帧都在挑战我的底线。
多亏了大量注水的猪肉情节和永远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台词,我已经可以平静地接受这样的演技了:
还有low穿地心的人物设定:
不是所有带水晶的名字都和水晶一样高大上哦至于这种试图营造小清新场景,却完全崩盘的脑残画面,对我来说根本是小菜一碟:
——把全校的伞都摆成这样,是会显得比较有美感一些吗?
这简直是无数的彩色大头钉,枚枚扎在小哥哥的心上。
另外,这种土破天际的人物名字,请一定摸着良心告诉我不是广告好吗:
面对一部处处都是槽点的剧,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
连把它和影版《七月与安生》对比一下的需要都没有。
电影里,七月与安生是两生花,彼此映照了对方内心的另一半。
七月内敛克制,躁动的欲望潜藏在乖乖女的皮相之下;安生自由野蛮,四处漂泊流浪却艳羡安定。
她们互相缠绕,彼此依靠,常常疏离,永远嫉妒。
曾国祥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本质狗血的故事拍得不再低俗、矫情、充满伤痛。
我最欣赏的是周冬雨对安生这个角色的演绎,火车站送别和浴室对峙两个桥段都拿捏得极度精准,贡献了她迄今最好的演技,惊喜感爆棚。
而剧版呢?
演技No。
剧情No。
台词No。
人物设定No。
叙述方式No。
两个女孩之间敏感细致的言语表达都变成了傻白甜的对话,想来想去,只能用「敦实」来形容 ;
至于「明明离不开对方,却又总是想要彼此挣脱」的微妙情感,被大刀阔斧地改成了亏欠与被亏欠的不平等关系,辅以横冲直撞的争吵,以及数不胜数的计较。
那些张力和角力统统不见了。
再没有怀揣满腹心事的一对少女。
她们像是两个敞着肚子打架的相扑选手,在屏幕里给观众上演冷笑话。
我们常说「去对比」,是因为有能够对比的价值。
但若把剧版和影版放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场殿堂级的碰瓷。
于这个剧版来说,不管是叫《八月与安生》,还是《九月与不安生》,都是一样的。
因为安生早就不再是安生,七月也已经消亡在七月。
写这篇文之前,我还犹豫过要不要再多看几集,毕竟之后还有很多新剧情:七月的塑料闺蜜,疯狂追求她的富二代,与家明愈演愈烈的争吵,以及和安生水火不容的竞争。
而安生更换男朋友的速度,也快到让单身狗瞠目结舌。
但是在打字的间隙,我终于还是决定就把电视剧的进度条「停在这里」了。
因为。
《七月与安生》剧版带给我的伤痛,我真的不想再延续到八月了......
原著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过去十几年了,但还是能想起当时的一些文字叙述和当时的想法。
一是作者水平高于同期鲜肉,大约是2003年,那个时候正流行《萌芽》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因获奖的作者免受准备高考的痛苦折磨而直升名校,让我羡慕不已,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安妮宝贝,看了她的几篇小时,不禁发出感慨,这个人的无病呻吟比新感念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
二是奇怪想法至今记得,尤其是《七月与安生》,怎么能有这么牛逼的安生存在,怎么能有这么傻逼的家明这么傻逼存在,怎么能有这么狗血的姐妹情存在,至今还记得我那时有一个“为啥家明不能同时拥有同为一体的两个女的”念头。
电影改编令人惊叹。
六老师曾说,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一是尿点很少,今天是二刷,情节转化不紧不慢,人物内心刻画准确,最后小黄鸭跟家明解释让我一度分不清现实与虚幻。
二是泪点较多,夏洛妈妈对七月说女孩子走那条路都很辛苦,其实男孩子比女孩子更辛苦,需要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才能感受到;安生与七月的分离,尽管是各怀心事,但那是和你一起调皮捣蛋的密友啊;安生流浪时我在想,究竟需要吃多少苦,才能看透世事回归平淡;家明的奸情被发现后回到家乡,感动了七月,也可能感动了他自己,我特想知道安生阅人无数后跟家明睡觉时是遍体鳞伤后的痛苦、是得偿所愿后的踏实、是鸠占鹊巢的不安;最后我要痛斥下医生,在医学极度发达的21世纪为啥没有成功挽救大出血的产妇,可能这口锅属于编剧吧。
宿命使人无力。
大多数人,都是被一双无形的手安排着、被命运裹挟着,变成自己讨厌的人,那些找到心灵归宿的少数人的年龄,不会小于40岁。
一是一开始追求平淡向往养老注定要复出代价,七月开始似乎符合如下标签,老实听话乖巧,恪守父辈的安排,遵守社会的准则,于是命运就给她安排情感不顺的精力,让她下定摆脱按部就班的决心,使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
二是一开始桀骜和叛逆注定要头破血流,安生并不安生,追求着大多数人都羡慕的生活,于是尝遍世间冷暖,但是,这个时候,能安静下来,能珍惜眼下,往往是最知足的时候,最能体会到上天给她为人的机会的宝贵。
或者,无论你如何选择,世界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带来意外,让你不断成长。
每个人都是七月,都是安生,都有七月和安生,甚至不如七月和安生。
肚子饿了想吃饱,吃饱了想吃烤龙虾,想出名,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没有知心朋友,佛系生活。
好吧,我不懂女性。
其实一开始对这部剧的期待不大,因为影版的深入人心和主演的名气演技都很好,只能说也无法对比。
我本身也不讨厌陈都灵和沈月,只是总是觉得看着不太合适。
但是在播出前我看了下预告,比想象中的要好一点,再一剧荒,就开始看起来。
刚刚开始的《童话镇》的插曲有点尴尬,后面不断连环播放……上学部分有点草率,沈月比《流星花园》的时候要好很多,但也有待加强,陈都灵……就感觉弱一点点。
电视剧永远比电影讲述故事要细腻很多,内容丰富很多,看到很多角色。
加的一些配角角色,我很不喜欢七月的室友,势力,还总是挑拨离间,这种真的很受影响,七月也真是受到了影响,不喜。
两个姐妹经历家明,韩东……说实在话,我更喜欢韩东,虽然心思贼多,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人比家明决断多了。
我记得剧里安生说的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评价别人,我们都一样",我很喜欢这句话,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评价别人的标准也都出自于自己的看法,所以,谁都别说谁,谁也别怨谁。
我可怜安生,可怜她的遭遇,她与七月本不该重合,我觉得她们俩本相克,觉得安生就是来替她父亲来还债,总觉得她是七月的附属品,好不容易有九月疼她,结果还被上天带走了生命,从此安生的心里就只有他了。
七月有两个人对她好,安生把阿潘拒绝了,她的世界就只有九月了,她相信,九月还在,在她的心中。
上月电视剧版的《七月与安生》上架播出,如今已经过大半,剧情的推进还是很好的秉承了原著想要传递出来的感情。
喜欢安妮宝贝更加喜欢《七月与安生》,这还要从考入高效后说起,高校的女生宿舍总是各种情报的收集站也是小说的泛滥之地,大一那会因为课余时间多所以在宿舍一对双胞胎姐妹的影响下也读起了安妮宝贝的作品,《彼岸花》、《八月未央》、《莲花》、《清醒纪》、《狐狸与星》都是耳熟能详的佳作,也是我们室友间茶余饭后侃侃而谈的话题,这次电视剧版上映我们室友还特意建了个微信群聊点评真是每集也没纳下。
其实七月安生因为有电影版的珠玉在前所以对电视剧版的表现大家会更苛刻,最充分的理由便是影版只有109分钟,电视剧有50多集这样也能弥补那些故事里没有表述清楚的遗憾吧,加上沈月PK周冬雨(安生),陈都灵PK马思纯(七月),熊梓淇PK李程彬(家明)观众如果先入为主的话,会觉得存在一段距离更会贴上偏见的标签,
其实在我和室友共同观看的这30多集里真是被七月安生在故事里的表现甜到炸,心甘情愿掉坑里。
经理过学生时期成长的我们哪个不会想有一个像七月这样优秀聪明又讨家长们喜欢的挚友,哪个不会想有一个讲哥们重情谊,看见好朋友被欺负挺身而出,为了好朋友甘为子牛的好伙伴。
我想这就是电视剧版引人入胜的地方,表述了太多安生与七月的生活常态。
刚刚看了,看到沈月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时的一段哭戏,尬太尬了!
虽然哭的稀里哗啦的,但是看不出有多大的伤心,给我直接的感觉就是没有太多的痛苦,眼睛里看不到伤心!
还有台词也太尬了,说话石头吐出来是什么鬼😥😥听到她说话直接出戏,真的!!!
感觉不到她的悲伤!!
虽说不能和电影《七月与安生》比,但是这演技也差太多了吧!
断断续续拉着进度条看了一点。
说一下个人的思考。
首先,把电视剧跟电影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放在一起比较,电视剧本就是先天弱势的。
它篇幅长,从100多分钟到50多集不可能不注水,不可能不设计出乌七八糟的男女配角来加戏,不可能不加许多枝枝叉叉的支线,不可能不把两位主角的恩恩怨怨搞得更加七弯八拐。
篇幅长又决定了它不必像电影那样珍惜每个细节、每个表情、每个暗示,对演员的要求没有电影那么高。
我个人并不赞成一味diss两位主演的演技。
她们当然不能跟金马双影后相提并论,但并不意味着即使给予同样的电影平台和导演调教,她们也无法表现得出色。
作品失败,首先一定是编剧的罪,然后是导演,再然后才是演员。
剧版犯的毛病其实还是中国影视当下最常见的:自以为的野心与实际能拿出的功力之间不匹配。
看导演在访谈中把这部剧赋予了丰富的想要表达的东西。
诚然,篇幅给了他这个空间。
然而,一部影视作品想要把一个思想表达深刻就已经非常难得,更何况要糅杂丰富的内涵,带给人多重的思考,那是大师级的创作者才敢尝试的事情。
与其抱有什么职场啊之类内涵上的野心,倒不如老老实实在剧情讨巧上下功夫,避免烂俗过时的东西,配合神级颜值,和不犯错的三观,自然可以带给大家快餐式的享受。
韩剧就是这么做的。
我之所以说它功力达不到,一来是剧情设置和表现手法确实不惊艳,大家举例的经典车站送别桥段,还有各种喧宾夺主的男配,就可见一斑。
二来是它主线都没有把握好,可以说比起影版完全弄拧巴了。
影版是两个一直以朋友相称的人,在经历跟男人之间的纠缠和因男人而起的裂痕后,蓦然回首,发现彼此才是灵魂的伴侣,是值得托孤、能够彼此替代而活的人。
女人之间的情感由此得到升华,它无关性或者对性朦朦胧胧,它无需多言心照不宣。
剧版给我的感觉是,两个年少无知,拿女生之间的姬情当时髦的小屁孩,长大后乖乖回到了男人的怀抱。
只不过命运不公平,在异性资源上一个撑死一个饿死。
嗯,果然是一个男编剧能够写出的东西。
男人不会懂女人之间的纠缠(曾国祥也是现在一大帮女编剧的肩膀上去管中窥豹),正如女人也很难理解兄弟之间的情义。
把七月与安生之间写浅了,本身就已经是无可挽回的失利。
这时候再谈尊重原著,再谈演技,都已经是末节。
感谢剧版让我看到《七月与安生》这部极佳的电影。
这部影视剧和流淌的美好时光一样,都是很不诚意的影视剧,从故事到画面再从导演到演员,没有一项是合格的。
它的定义完全不是拍一部好看的电视剧,而是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元素堆砌出一部可以糊弄人的电视剧,狗血虐恋三角恋都是可以吸睛的有讨论度的点,哪怕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也要演,因为可以博眼球仅此而已。
故事生硬造作,基调想做欢乐向也不想丢失狗血虐心,剧情上的割裂感极重,没有连贯性。
画面也不考究,镜头单调没有镜头语言,拍摄的过程应该也是敷衍了事的。
导演没有起到应有的统筹作用,对演员的演技没有任何帮助,更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空洞的故事碰上了不会讲故事的人,最后的成品只是进灰的白水。
演员的演技是绝对不达标的,可以看出演员在卖力的演,但是他们都没有把力气用对地方。
这也侧面说明了,演员们基本功不足,只是一味地想让别人看到他们的努力,却不想真正用功努力提高自己的演技,更不愿意想像一个演员那样,认真揣摩角色体验生活提升感悟。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都不合格的片子,还是希望这类片子越少越好。
另外改编也是需要编剧多下心的地方,毕竟光有会讲故事的导演还不够,好的影视剧还是需要好故事,如果没有好故事,讲的再好也无法留住观众。
个人觉得,像七月与安生这样偏文艺的文学改编成电视剧不要篇幅那么大,在保留主角成长故事线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有关女性的社会问题,还有一些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会更好。
从看到电视剧版宣传开始,就不看好这部剧,电影版太难超越了。
看了一集后,被沈月,陈都灵,熊梓淇的演技尬到,而且剧情毫无逻辑,不把观众的智商放在眼里。
七月对安生的兴趣来的不明不白,看见一个背影就心动了?
难道是爱情?
安生住进了独栋别墅,班上的人还要怀疑她偷班费?
安生看着校门正在关闭,不赶紧跑进去,还要大摇大摆磨磨噌噌?
明明校门还了进不去,下一个镜头竟然是安生在操场跑步?
高考第一天爷爷去世了,第二天考完了爷爷就已经火化葬好了?
家明在七月家外面看见了安生的正脸,回忆的却是一个背影?
认真的吗?
如此种种,剧情不忍直视,演技不忍直视,给个一分鼓励一下吧。
她们的故事,很催泪。
她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她们的命运,已被彼此改写。
我觉得,人最重要的,就是诚信。
友情也好,爱情也罢。
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重要的是看你是否真心相待。
雨慢慢地停了,天仿佛透亮起来了,仿佛是看完一场悲情电影后,只剩下滴水的屋檐。
而现在,全世界都湿了,却唯独没有留给我温暖的一隅。
“无论我本人多么平庸,我对你的爱总是很美。”①从《匆匆那年》《栀子花开》到《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再到《七月与安生》,这是在虐待青春吗?这是要把青春向死里拍吗?②陈都灵的眼神有点尴尬哦!沈月的活泼气质可以完全压制她的演技!③对于陪伴这件事,我建设大家不要说“永远陪伴”!要用行动陪伴对方!给6分吧,鼓励一下新演员!
辣眼睛
看了电视剧版的《七月与安生》,我再一次对配角印象深刻。
不明白分数为什么这么低,前面情节很拖沓,但是后面还算不错的。
小说改编的电视,之前有电影版,情似闺蜜的二女,因为爱上同一男的,也因为其他一些家仇而聚聚散散的故事,但友情还是战胜了一切。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安妮宝贝的书在学生时代就是挺喜欢的。本来不太看好这个剧的,因为不喜欢女主陈都灵,感觉演戏表情怪怪的,也没有特色。但好在剧情胜过了一切。
为了陈都灵 邹庭威打三星
中考完看的,看了十集左右?可能因为看过电影感觉好拖哈哈哈沈月竟然比我想象的要好?
节奏挺好的 剧情也紧凑 不像有的剧 倍速都没法看
烂出一番天际,同样是改编,比电影版差了20个《亲爱的,热爱的》+30个《陈情令》。就片头而言,都9102年了,还脱离不了烂俗的情节,呆板智障的人物设计,毫无现实逻辑的台词,编剧是依旧活在90年代偶像剧泛滥的时代么?(曾黎姐姐求求你别接这种戏了好不好)整体都是失败的,无论是从制作水准还是选角,没有一处能看出用心。情节的设计还是那么刻意,场与场之间的衔接生硬,镜头设计毫无视听思维。(站在校园的树上眺望远方?笑死我了,你那个高度还没有电线杆高,看个毛啊......很...《怦然心动》海报?额...好像高估了她了...)
喜欢七月,喜欢陈都灵
1、各自拜师后的交锋感觉会很有意思。2、狗血设定以及纠缠不清情节,蛮精彩。3、中后期有点乏味4、大后期,人物关系网的联结和人物联系度的狗血,有点看头。5、总的来说有一定可看性。
可以说七月与安生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女孩,也可以说七月和安生是一个人,是每个女孩内心的两个自己,渴望着流浪的同时渴望安稳,至少我是这样的。世界晚安。
给四星拉高一下分数。客观来说前几集还可以,后面有点为了凑剧情。前几集安生帮七月追家明,感觉自己就是七月,惴惴不安。
烂,在有大热的电影版的前提下这是哪里来的勇气接演电视剧版,可能是流星花园给的勇气
我就想说,选角能不能用点心啊?那么多科班出身的女演员都不选……看到wb上那么多人抱着宽容的心态,说还有进步空间,我都惊呆了。引用一位瓣友的话:“要知道你同情心泛滥的背后是葬送了那一个真正会发光的演员。”
不一样的安生和七月,就是剧情漏洞太多
看前面的时候非常拒绝!!!但看到韩东,阿潘和九月。尤其是九月烧死的那段真的难过!!!!然后七月他妈真的没话说 无语了,感觉事好多啊她。然后前期很讨厌很讨厌七月,觉得其实整部剧活的最幸福的就是她了还整天身在福中不知福。然后我觉得其实后面改编的还挺好的。尤其是九月和安生的感情线。然后我觉得最后几集好水。然后田迅雷后期好漂亮哈哈哈哈
一口气看了8集,真的超级超级好看,本来不看好的,现在真香了,超级喜欢李安生鸭!!非常圈粉,喜欢建议大家去看看
比预期高一点儿。
一直很喜欢沈月和陈都灵,希望以后演技能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