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1. 看似是儿子抗议游行被抓引起母亲的晕倒,但我觉得影片中处处体现的是儿子比母亲更怀念温情纯粹慢悠悠的东德社会,借由保护母亲实际在给自己圆梦罢了。
母亲坐在小木屋门口缓缓的说出自己隐瞒的真相时,儿子得知母亲并不是自己之前所以为的那么坚定的社会主义战士,而父亲的离开也不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的背叛,相反是社会主义东德逼迫父亲前往西德,母亲最大的遗憾竟然是没有成功的带着两个孩子前往西德;父亲并不如自己之前所幻想的大腹便便,反而非常儒雅家庭幸福;这些真相与阿历克斯素来的认知差的太远,影片中阿历克斯在小木屋门前愤然离席(我理解的是,他一定大大的无语,无语凝噎)。
镜头一转,他与父亲会面,请求父亲按照“剧本”去医院探望母亲,让母亲的人生结束在“她的理想中”,但我觉得这实际是在圆阿历克斯的梦,宇航员成为国家总理是一个极具阿历克斯人物特点的事情。
而且从母亲要求自己的骨灰洒向天空这件事(“这既不符合东德也不符合西德”),我理解为母亲没有所谓政治信仰,她一直都只是“想通了”,顺从自己所处的政治主义而已。
东德注定被西德从各个方面同化(我觉得吞并/覆灭更准确),但西德资本主义社会中激烈的生存竞争、职场斗争和拜金主义,让东德民主社会下长大的以母亲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成就为傲的阿历克斯有些无所适从。
阿历克斯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但有趣的是这个群体似乎也不是很庞大,不然阿历克斯给母亲圆梦时请求别人的救援不会那么困难,甚至她的姐姐从头到尾都不甚配合同意阿历克斯的行为。
大部分的东德人是欣然西德的资本化和娱乐化狂欢的,这其中导演的态度如何呢?
我觉得历史的发生是具有必然性的,但必然性中并不是所有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合理的,例如东德社会普遍存在的朴实的人情关系,枯燥无趣一板一眼的生活却给了每一个人基本的保障,分配工作使大家每一个人的社会角色都是被安排好的,不自由但有保障,贫穷但有保障(这里我还想说,母亲、女儿、儿子三人中,我觉得干劲十足的母亲更适合西德社会);还有看其他人的评论说动画片原本寓意的爱国主义早已被娱乐化而不复存在。
2. 我觉得从母亲走下楼那里开始,母亲就知道了真相,因为此后很多镜头拍到母亲在“顺儿子的剧本时”,虽然情绪热枕像个十足的政治活动家,但镜头拍到母亲的眼光都是看向儿子的,就很像在配合儿子的剧本,实现阿历克斯一直以为的“一切越来越在自己的掌控中”。
3. 与阿历克斯共情一下,我的态度是非常同情他强烈的感受。
他的家庭成长背景算是比较特别的,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政治活动家,他是完全的东德社会的产物并因为母亲的社会角色深信社会主义,最后的结果和真相却是除了自己所有人都“背叛”民主德国,而且时代变化的太快,不给人喘息调整的机会强硬的裹挟着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前进着,除了接受这变化毫无办法,我觉得阿历克斯借着替母亲圆梦只是想跟民主德国好好告个别,这个故事的悲剧部分就是源于时代洪流下普通民众是如此微小,哪怕是民族英雄宇航员,在影片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结局,此时我真的超级佩服母亲这种人。
只看过一遍,再加上对故事背景不甚了解,因此认识和感悟肯定很有限,以上只是记录我的观后感。
最后我有一点感受是,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只希望自己被安顿被照顾好,幸福一生!
(这句话说出来像个单蠢好笑的笑话)
看这部电影时,正是假期,那是妈妈生重病,我要做家务,家务之余也就只能靠电影放松心情,当看到这个电影时,我更关注的是电影里面,当母亲失忆后,儿子为母亲做的一切……那一切,也让我觉得我的生活也没有那么糟
我记得该片里有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很有玩味,其实母亲很清醒地活在自己编制的一个梦里,到最后她才说了实话.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没提到这个情节?要么是我记错了?
这实在是一部应该力荐的影片。
初看电影名字,以为德国拍的一部关于1924.1.21即列宁逝世以后的苏联的电影。
对列宁的忌日,竟然那么清晰的记得。
然而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样。
从1978年到1990年的两德统一,一个东德家庭在那段岁月中的变迁。
母亲一直以来对两个孩子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关于他们的父亲。
在母亲口中,丈夫为了西德的情人而离开他们一家去了西德,再也没有回到东德来过。
然后故事从男主角的口中缓缓道来,同样有很多的独白,同样许多记录历史风波的黑白影像......这一切仿佛是德国电影惯用的手法。
原本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也许可以就这样平静度过动荡的岁月,只是1989年的那次游行,母亲在看到儿子被拘留后因激动而昏迷使原本平静的家庭完全改变。
母亲是东德极力维护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可是在她昏迷的8个月中,柏林墙倒下,东西德互通,直至两德统一。
她醒来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发生的一切。
儿子害怕母亲再受刺激而守护着这样一个秘密:穿旧时的衣服,使用东德时期的食品包装,甚至连电视节目都是朋友特意制作的有关东西德分裂的新闻。
其实看起来并不沉重,反而滑稽幽默。
最后母亲死前告诉他们隐藏了好多年的秘密:父亲的离开是因为政治问题。
而至死母亲都不知道东西德已经是个统一的国家。
爱极《再见列宁》的配乐,舒缓而让人倾心。
其中一段和《天使爱米丽》女主人公打水漂的那段一模一样,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
那些往日的时光随音乐在电影中沉淀,德国的动荡,从分裂到统一的沧桑现实也被唯美的影像与音乐艺术化并柔化。
给人留下的只是微微的伤感并适合在原声音乐中回味那段动荡的历史。
爱极柏林那座城市,记得一本杂志上介绍过那是欧洲最像北京的城市,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和废墟,还有正在施工的起重机。
它真的没有巴黎的浪漫,伦敦的情调,马德里的热情,但它拥有说不完的历史沧桑感,沧桑到让人心疼,它曾经被分割开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却仍然伤痕累累。
柏林墙虽然倒下但那段记忆却依然深殖人的心中。
总是想起三毛笔下在60年代艰难通过东西德关卡的那次经历,想起从东德去往西德的被歧视的人们,想起历史教科书里的黑白相片......电影里说90年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胜利让两国人民短暂团结一致,可是今天,历史埋下的矛盾仍在继续着。
这也是为什么两德统一那么多年后仍然出现这样的电影描写一个家庭在当时的变迁,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满着深深的对东德的眷恋,毕竟它曾经存在了41年. 也许是最近的感情比较丰富,看电影常常流泪.当多年以后父亲与子女再次乡见,只能无言,只有刺痛人心的陌生感.虽然他们爱着对方,他曾写来那么多被妻子藏起来的信,她那么疯狂得去找信躲在角落里哭泣,可是时光还是那么无情得将被迫分隔的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人变得疏离.假如不是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她们本应该获得幸福.多希望世界上少一些这样的家庭,毕竟这样的局面受这样的伤害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这是一部久闻其名,而一直没有真正提起兴趣去看看的影片,直到昨天。
孩子睡了之后,我带上耳机,静静地看完。
与其说它是一部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政治影片,表达了反极权反暴政的内涵,还不如说它是一部普通的关于人的情感的电影。
影片对作为时代背景的东德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将它也叙述为一种生活,一种有着自己的运行轨道,刻板、稳定而有些乏味,甚至不失些许美感和温情的生活。
只有这种生活,才能让生存其中的大多数人能够忍受,并让主人公的妈妈克里斯蒂娜,一个因为丈夫叛逃西德而格外忠诚于社会主义的教师,喜欢它。
在这种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人们才会在长出了一口气之余,转而有些留恋,有些怅惘。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来自东德,但在两德合并十年之后拍摄的这部影片,并没有简单化地图解所谓“正确”的政治,也没有纠缠于意识形态的创伤,而是尽力呈现生活细腻而复杂的一面。
社会主义德国的崩溃,带给普通人的是生活方式的彻底变化:少先队,足球,酸黄瓜,职业,百货商店……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从空中飞过的巨大的列宁像只是个告别的象征,当革命隐退,生活不是还要继续?
能够超越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政治立场的,不正是母子、父子、恋人之间的亲情和爱情?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中难以出现,但它所表现的情感的真实动人,却足以令观众原谅情节的夸张和荒诞。
告别了列宁,也告别了过去,然而,生活之树常青。
所以,即是这是一部有政治意味的电影,也不应该为此而受到批评。
它抓住了如何处理艺术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技巧:生活才是最终极的政治,如果想要更深刻地表现政治,那么,好好地写生活吧!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 一部动画片在片子开头,Alex看到电视机里的航天员Sigmund Jähn在太空船里拿出Unser Sandmännchen的两个玩偶举行婚礼,对东德的小朋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一部深受两德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系列片。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392/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38/刚才查阅了一些资料,Sandmännchen(Sandman)是始于中世纪的一种职业,他在童话里一直都是反面角色,直到安徒生在童话里让他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1950年代末,西德SFB电视台想把Sandmännchen拍成动画片,这一消息被东德的DFF电视台获知后,他们也开始拍摄动画片,并赶在SFB电视台之前一个星期首播(1959年11月22日),而且由于东德的制作优于西德,于是东德版Sandmännchen一直比西德版更为成功和受欢迎。
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Sandmännchen东德版: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9591/西德版: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9593/到片子结尾,Alex在西德的爸爸家里看到这部动画片时,播出的那集正好是玩偶成了宇航员(航天员),而Sigmund Jähn此时却在出租车里。
需要注意的是,动画片结尾显示的片名是Abendgruß,这是东德版1958年10月8日首播时的片名,当时动画片里还没有Sandmännchen这个角色。
导演特地给这个片名一个特写,应该是想表达:东德的动画片在西德很受欢迎,特别是来自东德的爸爸也爱看,而当年极具历史意义的爱国主义如今却已经被彻底的娱乐化了。
到两德统一之后的1991年,西德版停播,东德版则延续至今。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710/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79/一个马克杯当妈妈首次在医院里苏醒过来之后,Alex去和医生谈话,桌子上放着一个马克杯,杯子的一面是笑脸,一面是哭脸。
当镜头对着医生时,观众看到的是哭脸;当镜头切到Alex时,观众看到的是笑脸。
导演用不断的正反打对切镜头或许是想提示观众,电影接下来的基调将会在悲剧与喜剧间游走。
如果观众注意到了这个杯子的设置,盯着杯子切来切去,就会生出一种幽默来。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44/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55/一首钢琴曲在Alex带妈妈去郊外别墅的路上,作曲家Yann Tiersen延用了他在《天使艾米丽》里艾米丽打水漂的那段配乐Comptine D'Un Autre Été: L'Après-Midi。
或许也就是这个原因,在本片的原声大碟里并没有收录这熟悉而又动听的一曲。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66/两段模仿秀大概是导演对大师库布里克的致敬吧。
第一次已经通过Denis之口说出,他自制的片子有一段模仿了《2001:太空漫游》,鲜花变蛋糕,原片是骨头变飞船。
第二次则是两人为把房间复原到东德时代,这个段落模仿了《发条橙》,快镜头展现两人出出进进布置卧室的情景。
原片则是一个也叫Alex的主人公与两个女孩的性爱场面。
注意到,前一段用的配乐是《蓝色多瑙河》,后一段是《威廉泰尔序曲》(而且节奏也加快了)。
总之,都用的是古典音乐。
另外,《战舰波将金号》、《三色:蓝》、《阿波罗13号》和《大开眼戒》等也在本片中以某种方式出现过。
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Good_Bye_Lenin!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26/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49/两次蒙眼睛第一次,妈妈在爸爸去了西德之后生病住院,回家那天被想给她一个惊喜的孩子们蒙上了眼睛,从那以后,“妈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第二次,Alex带妈妈去郊外别墅的路上,妈妈又被蒙上了眼睛,理由同样是为了“给她一个惊喜”。
第一次蒙眼之后妈妈变了,把自己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而且骗了孩子们关于爸爸的一切。
第二次蒙眼之后妈妈又变了,她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祖国已经巨变的真相,甚至在儿子最后一次给她看精心制作的假新闻时,她还装作信以为真(她的表现和以前看假新闻时明显不同),等于是又骗了孩子们一次。
也就是说,两次蒙眼及情节的相似并不是巧合,而是导演的精心设计。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65/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58/两位老父亲一位自然是Alex的亲生父亲了,在Alex想像里好吃懒做的父亲,等他真的见到时却发现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一位则是他精神上的领袖,年轻有为的航天员Sigmund Jähn,后来偶遇时却已经沦为了落魄的出租车司机。
两个父亲都出现了极大的形象反差,正好表明了Alex对西德和东德形象的一种误读,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种误读。
而当Alex请Jähn来扮演东德领导人时,意指Alex精神上的父亲就是社会主义东德,Jähn不过是具体的物化。
前面他也说过妈妈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言外之意(或者潜意识里)不就是自己成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儿子么?
这倒让我想起了俄罗斯电影《回归》,一则父权意象下的政治寓言,也是出现了亲生父亲和祖国父亲两个形象,异曲同工。
参考: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5502/“我母亲离开的这个国家是她当初的信仰,而我们把这个国家,这个信仰一直维系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国家永远和我母亲联系在一起。
”
片末男主角撒骨灰的行为 既违反东德的法律 也违反西德的法律 在我看来 这其实是影片暗中寄寓的对资本主义和官僚社会主义的双重否定 4年前我看这部电影时就得出的结论 列宁曾希望缔造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 他的早逝 是历史的悲剧一系列的畸形工人国家、斯大林主义政权严重玷污了社会主义的名声 苏东剧变是历史的必然 而这也决不会是历史的终结正如这部影片男主角所期待的 一个新的更加美好的社会终将到来 这个社会不是现在的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 也不是曾经的压制自由民主的官僚社会主义 它将是“每个人的自由是所有人自由的条件”的社会当雄壮的东德国歌《从废墟中崛起》响起的时候 母亲哭了 我也热泪盈眶 惋惜的不是那个国家 而是那个鼓舞了几代人的伟大理想 虽经挫折 却永不幻灭再见,列宁!
是再见,不是永别!
第一次听到这个片名的人,可能会以为是关于前苏联的影片。
但是当你看到剧情介绍和演员名单后,会发现这是一部关于东德的电影。
每当人们提及曾经的德国,印象中最多的是关于纳粹和希特勒的故事。
而当人们提及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印象中最多的是关于前苏联和我们的祖国。
人们总是忽略了这样的一个国家和政府体制—东德(DDR),这个存在了四十年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华沙组织的成员国。
影片的开始部分用家庭录像的形式回顾过去,然后小艾利克斯和小阿丽亚娜正在观看苏联第一次登上太空的电视直播。
其中有一位东德的航天员,叫做西格蒙德·雅恩,同时也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德国人。
这对小时候的艾利克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影片留下了重要的伏笔。
在当时冷战的环境下,苏联成为第一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件重大事件使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精神大振。
在那个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除了政治信仰和精神寄托,在生活条件上是远远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东德和西德作为苏联和美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前线战场,东德的老百姓虽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不是特别舒服,但是作为精神寄托的航天抢先美国一步,也是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还能保持乐观生活的重要条件。
镜头一转,长期遭受史塔西(东德安全部)调查的父亲,被传来消息跑去和西德的第三者生活,抛弃了在东德的艾利克斯以及艾利克斯母亲和妹妹三人。
母亲犹如遭受当头一棒,陷入悲伤忧郁之中一言不发,经过八周的治疗痊愈回到家里,小艾利克斯“Cosplay”成火箭欢迎母亲,以及后面发射课外手工的玩具火箭,也把自己幻想成航天员,可见那次登上太空事件对他的影响。
此时的母亲像变了一个人,像是改嫁给了祖国,除了独自抚养两个小孩,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当中,成为社会主义的进步的推动者,并且前往国家最高级别的表彰大会接受表彰。
身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艾利克斯难免不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太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的艾利克斯也没有发现。
成年后的艾利克斯在一家电视修理合作社工作,除了工作外就无所事事地在街上晃或者在家里喝酒睡懒觉。
这也暴露出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第一,除了保持政治正确和认真工作以外,生活单调而乏味,精神与思想也是空虚的。
第二,社会主义无法避免没有素质的人和懒惰的人一边享受着国家的福利,而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履行应尽的义务。
而在这段中的艾利克斯被妹妹忽悠起来带孩子时候,屋中的宇航员海报,正是真实世界中的西格蒙德·雅恩的海报。
晚上吃饱饭的艾利克斯,有着年轻人的精力旺盛而无处宣泄,如果在西德或资本主义国家,就会被各种娱乐方式消耗,在几个月后德国统一后,第一次进入西德就去了色情录像带厅,而其他观看者也都是从东德过来的人们。
在东德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只好啃着苹果走上街头,和游行的人们“散步”,而这时也是艾利克斯将来成为理想主义者的第一步。
艾利克斯吊儿郎当儿地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吃苹果然后被苹果噎到,此时艾利克斯未来的女朋友过来帮他捶后背。
这会儿,艾利克斯可不上游行和苹果了,只想认识这个妹子,只想问这个妹子的姓名。
突然军事人员进来镇压游行,艾利克斯还没说完话就被抓起来,刚好遇到母亲从国家最高级别的表彰大会回来,从车上下来的母亲看到艾利克斯被抓,突然心肌梗塞晕倒在地。
艾利克斯没法去扶起倒下的母亲,并且挨了一顿胖揍关进了警察局。
被关在警察局的艾利克斯被释放,而释放他的人是拿着照片并且问了姓名,很大可能性是母亲某种人际关系而释放。
释放后的艾利克斯冲向了医院,得知母亲因为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昏迷不醒。
此时的艾利克斯心里是非常愧疚的,只有他知道母亲是因为自己才会突发疾病。
在母亲昏迷的时间里,艾利克斯一边思考自己的人生一边经历着东德的消失和德国统一带来的变化。
妹妹放弃上学到汉堡王去工作了,并嫁给了当初是阶级敌人的西德丈夫。
而对身边的许多变化,艾利克斯其实是抱着否定的态度,比如妹妹重新将家里装修,把所有家具都扔了出去,其中的有一个柜子还放着母亲的所有积蓄,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艾利克斯,因为电视修理合作社的消失而去电视转播器公司工作,作为离开电视修理合作社的最后一个人,在关灯前,他落寞的表情以及说“母亲不知道劳动英雄是如何失业了。
”
以上的镜头都表现出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不舍,或者是对资本主义的厌恶,都是显示着艾利克斯在母亲昏迷的时间,精神和思想是如何成长的,以及正在成为理想主义者。
不管精神和思想在怎么成长,我们的主人公艾利克斯还是知道自己的精力太旺盛了,甚至在医院看护母亲的时候,都会多看了两眼护士裙子露出的小腿。
导演在全片中对于青年的心理捕捉得很到位,并且描写得很真实,正如为了看护士的小腿碰到母亲的输液插管甩开。
正在艾利克斯手足无措的时候,谁知因祸得福走进来那次游行上擦肩而过的少女在这里当护士,一位从俄罗斯而来叫做劳拉的姑娘。
而在电视转播器公司分组的时候,艾利克斯说“我见证了再次统一的早期”,因为是按照O和W每个组抽出一个成为一组,而O和W分别代表了osten和westen,就是东和西的德语。
而男主角也和来自西德的多马斯克成为一组,多马斯克因为来自西德,所以看过许多大导演的电影,并且自学了剪辑视频,这一项技能将在影片后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导演正是借多马斯克来表现出对库布里克的崇拜。
多马斯克剪辑了一段婚礼视频,并向艾利克斯显摆是模仿《2001太空漫游》,之后一起布置东德曾经的家庭装修,导演运用了《发条橙》中三人做爱的经典手法,以交响乐作为BGM,固定镜头的快进完成影片。
包括男主角的名字和《发条橙》的男主角也很像。
而艾利克斯和劳拉第一次出来约会,地点是酒吧。
也许在现代人看来并没有什么新奇的,而当时刚刚离开社会主义的东德,绝对是个新奇的地方。
两个人穿过奇装异服的人群,嘈杂的音乐声,涂鸦的墙壁来到屋顶交流人生增进了感情。
某天在母亲床前,两位年轻人情不自禁地接吻时候,母亲却突然醒了。
母亲醒后,医生则告诉艾利克斯,他的母亲有些失忆并且不能遭受第二次精神打击,那就是生活了四十年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经成为历史,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已经离开这个地方。
作为儿子的艾利克斯想到了把母亲送回家里治疗,并要为母亲创造一个东德环境,虽然身边的人都持反对意见,甚至是亲妹妹,艾利克斯也决心要这么做。
在病房外妹妹甚至批评哥哥是如此的不现实,不正是代表哥哥是个理想主义者。
虽然资本主义一夜之间铺满了东德,可是艾利克斯他还是想要活在东德,活在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
虽然他为母亲创造了一个东德仍然存在的小世界,可是如果只是有对母亲的爱和责任感,是没办法创造出一个如此接近曾经的社会主义小世界。
再去接母亲出院的时候,曾经的主治医生跳槽去西德了,而艾利克斯看见新的主治医生也说了你什么时候逃去西德。
这一幕展现出了艾利克斯还是信仰着社会主义,并且他觉得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地方就不是理想主义者,就像他痛恨的父亲一样。
在为母亲打造已经消失的民主德国环境中,有一幕是艾利克斯去垃圾箱找以前的包装来伪造已经不存在的东德产品,路过的甘斯克邻居老大爷说了一句“他们都把我们逼到这地步了。
”
由此可以看出东德在统一后有许多人下岗失业,包括17万的东德军人,所以很多人来不及适应新生活,而只能靠捡垃圾活下去。
就像之前我说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第二点,高福利可以保障没有素质的人和懒惰的人不至于饿肚子。
此时资本主义进来后,在改革的开始阶段,这些人却都靠着投机取巧赚了大钱。
而曾经东德社会主义的认真工作的人们却因为改革中的工厂解散下岗回家,而不赚钱就没有食物就要饿死路边无人关心。
对他们来说曾经的家园是人民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同为社会主义下的人民就应该互帮互助,而现在牛奶一块钱面包两块钱,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地活在世上。
就连曾经艾利克斯心目中的航天英雄也沦落开出租车,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可确实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存在,而导演这样的改动是为了有更好的戏剧冲突。
而在另外一幕中,母亲因为失忆忘记自己积蓄放在哪里,眼看货币兑换日不断接近,兄妹二人不停寻找也无果的情况下,母亲突然想起来把钱都藏在柜子的隔层里。
艾利克斯又跑向被扔掉的家具堆中找到母亲毕生的积蓄。
转日兄妹二人带着三万的东德货币(民主德国马克)前往银行兑换。
而工作人员以超过期限和不兑换现金为由拒绝。
男主角艾利克斯向他怒吼“四十年攒下来的钱,现在就凭你们这些混蛋的一句话,就全都不值钱了吗!
”之后艾利克斯回到天台,把撕掉的东德货币扔到天空,并且内心独白着:“曾经英勇的战舰,如今千疮百孔”,女朋友劳拉在旁边哈哈大笑,是我心目中该片中最佳镜头。
这件事件使艾利克斯更加讨厌统一后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社会,破坏了他的生活,所以他更加坚定要保护他为母亲创造的这个虚假的东德社会主义环境,即使在女朋友都反对的情况下。
在发现积蓄前正是艾利克斯一直想为母亲举办曾经东德形式的生日会,曾经小学生们过来唱歌是自愿的,现在请一个小学生要给20元马克,并且生日会结束后,小学生们又来唱歌了,这次是自愿的,因为小学生还想要20元马克,气的艾利克斯直冒火。
导演也在这个剧情表达出了资本主义对小朋友们的影响,因为唱歌能赚20元所以再次自愿跑过来唱歌赚钱。
曾经的灵魂工程师,学校的校长现在也失业在家每天喝的天旋地转,在艾利克斯看来面前这位是如此的陌生,完全不是以前校长的样子,这个去社会主义化的形式下,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
而突然被风吹起来的窗帘,让母亲看到了对面楼房的可口可乐广告。
因为可口可乐是美国生产的饮料,所以从来没有在苏联主导的民主德国出现。
为了能够把这个突发情况解决,艾利克斯和多明斯克一起制造了虚假的新闻节目,坐在可口可乐大楼门口的艾利克斯看着天空忽然明白:“所谓真相,并没有什么可靠性而言。
”不管是东德还是西德,所有政治宣传的东西都如他所感悟的一样,人为制作的能有什么可靠性而言呢?
艾利克斯的母亲突然想要搬到乡下的别墅,在一家人团聚在草地上时候。
母亲突然说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当年父亲不是出轨逃往西德,而是夫妇二人在政治环境的压力之下约定好带着孩子一起非法撤离到西德,而母亲因为害怕没有带孩子去,而且把所有信件藏起来。
艾利克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仿佛以前的经历是如此虚假,比他为母亲创造的社会主义环境还虚假。
母亲因为精神波动过大再次晕倒送进医院抢救。
医生告诉艾利克斯,这次母亲十有八九是不行了。
想起来母亲说了还想再见前夫一面,拿着妹妹找到的地址,在医院门口拦了一辆出租车去找父亲。
此时坐在后排的艾利克斯发现司机很像小时候心中的航天英雄西格蒙德·雅恩,正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时候,司机说了看着像并不是,其实就是证明了他就是那位航天英雄。
曾经多少年被一堵柏林墙隔开的两个世界,现在只需要乘坐出租车就能到。
这一堵墙在四十年里分离了多少家庭,而现在就这么轻松地进到以前所谓的阶级敌人的底盘。
现在柏林还留一些墙作为历史遗迹,我想一堵水泥墙其实没办隔开聪明的人类,真正的墙在人们的脑子里,在人们的心里,在人们的观念里,所以这些墙分割开原本是一个整体国家。
来到父亲的豪宅中,无意走进父亲在西德家庭的孩子娱乐室。
艾利克斯发现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是东德的动画片睡神和玛莎扮演航天员,正如小朋友和艾利克斯对航天员的叫法不同,表现出了虽然国家统一,但是两个不同环境生长的人的不同之处。
父亲见到艾利克斯,便知道了曾经的社会主义的妻子病危,在儿子要求仍然保持东德未消失的状态去病房探视。
而艾利克斯在返回医院的路上问曾经是航天英雄如今是出租车司机的西格蒙德·雅恩他从小就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在上面的感觉怎么样?
”司机回答他宇宙很美,只不过离家很远。
艾利克斯看着车窗外的世界,我想这是对他一位理想主义者插进的一把现实之刀。
曾经以为被西德的资本主义诱惑走的父亲其实另有隐情,从小就崇拜成航天英雄现在开出租车,不得不靠勤奋打工来养家糊口,谁还记得他曾经的辉煌呢?
毕竟东德和社会主义都已经远去。
而艾利克斯的生活很像曾经是航天英雄的出租车司机的回答,只不过要改成“理想很美,只不过离家太远。
”即使为母亲创造的东德社会主义的小世界再怎么天衣无缝,可它毕竟是假的,距离真正生活的现实太远了。
可是不管怎么样,为了母亲也好,为了自己的理想也罢,艾利克斯最后准备为这一出戏制造大结局。
找来好朋友多明斯克和曾经的航天英雄来帮忙,而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所有曾经的军装及奖章,艾利克斯都在旧货市场买到了。
在曾经的东德那个社会主义国家里,这些东西象征着无比的荣耀。
而现在政治信仰变化了,这些东西犹如废品一般。
只不过奖章本身只是金属制造,正是人们赋予它的意义,所以才能展现出它的价值。
现在,随着社会主义的离开,这些价值也变成一文不值。
在艾利克斯制作好录像带赶来医院的时候,有一幕是艾利克斯的女朋友劳拉在把所有真实情况告诉给他的母亲。
我觉得这种做法令我个人讨厌,虽然她的想法是好的,希望艾利克斯母亲能看到真正的事实。
可是她却忽视了艾利克斯为创造这个不存在的环境而付出的努力,也没有想到或许他也希望活在这个曾经存在而现在不存在的环境里。
所以我在一直艾利克斯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喜欢曾经生活的社会主义环境,但是他作为年轻人也不排斥新兴的思想。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过着社会主义风格的生活,或许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理想国”,虽然现在看来并没有这样的国家。
但是马克思也说过,“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而且正是因为艾利克斯不是在资本主义环境长大的,他才会做出为母亲创造一个梦。
就像现在新闻中的儿子女儿虐待生病老人一样,因为害怕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每天还要请假来辛苦照顾老人,诸位觉得如此环境下的子女怎么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而艾利克斯的母亲在晕倒的时候还在社会主义时期,所以医疗按理说应该是不收费的。
否则兄妹两人的那点工资是肯定不够的,并且也没想过动用母亲的积蓄,才有后来在货币兑换时候找存折的故事。
将小时候心目中的航天英雄西格蒙德·雅恩拍摄成东德的新领导人并发表讲话开放边境,是艾利克斯能够想到对母亲最好的结局,也可以说是自己理想的结局。
当病房里的电视播放这段“假新闻”,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
妹妹和女朋友甚至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她们知道这是假的,而且是假得离谱的故事,永远不会发生,就像一段喜剧片。
但是艾利克斯看得专注,并且露出笑容。
也许是因为他制作的“东德的假结局”才是他想要的“结局”,亦或者是因为这一段时间里努力帮母亲做了一个最美好的梦,她的东德和社会主义还仍然存在。
而母亲全程没有在看电视,说明她已经知道事情真相了,否则也不会这么淡定收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她深情注视着儿子,他为这一切所做的努力已经足够令她欣慰,看到了儿子的成长,最关键的是她看到了虽然东德和它的社会主义已经消失,可是这种精神还存在儿子的身上正在成长。
三天后,母亲撒手人寰,艾利克斯将她母亲的骨灰放在小时候制作的玩具火箭里。
点燃后飞向天上变成烟花的时候,艾利克斯此时心想“她在上面的某处。
飘洒着、或许也在俯视着我们,就像当时的西格蒙德·雅恩一样,看着我们在地球上成了一个渺小的点。
”我个人觉得此刻的艾利克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否则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来结束,也可以用传统的东德方式为这个编造的梦做最后结局。
正如他说的为母亲做的这些不后悔,因为母亲很幸福,因为东德是母亲的生活是母亲的信仰。
而他让这一切保留到母亲的最后一刻。
影片在此刻结束,诸位可能也没有看到我讲关于《再见列宁》中的列宁是怎么回事?
到底有没有出现,在全片中只出现了一次。
就是在艾利克斯的母亲在他打盹的时候走到马路上,看着陌生的周围,此时一家直升飞机挂着一尊被拆除的列宁雕像飞过上空,看着列宁伸出右手,左手抱着一本书从远到近的飞过来,又由近到远的离开。
本来是苏联的列宁思想怎么跑到德国来,因为纳粹德国的覆灭,美国和苏联分别控制了西德和东德,在那之前是魏玛共和国,再往前是德意志帝国。
艾利克斯的母亲出生在纳粹德国,生活在民主德国,去世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随着政府体系而改变的政治信仰,随着政治信仰改变的社会环境,普通群众只能像艾利克斯的母亲一样,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对未来感到迷茫。
影片:GOOD BYE LENIN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尔 主演:丹尼尔·布吕尔/汉内洛蕾·埃尔斯纳 一声长鸣,载着母亲骨灰的火箭划过漆黑的星空,礼花绽放在点点繁星的周围,夺目绚丽的光芒映射着每个默然的面庞……是美丽的谎言还是善意的欺骗,一部掘自德国人内心的稚嫩与怀旧影片在这样舒缓的结局里落幕了。
再见,列宁。
我静静地守候着字幕的最后终结,柏林墙最后的残垣已经被德国政府拍卖了,伤逝的不再是金元侵蚀纯真世界的边际,而是潜藏在回忆里的酸涩的怀念,亢奋之后的亢奋迭加着伟大政治理想与我们父辈精神理念里的富足充实。
2003年德国LOLA(金洛拉)电影节沉浸在红色的怀旧婉歌里,《再见,列宁》以别致震撼的手法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七项大奖,票房收入超过了3500万欧元,观看人次超过570万,数据似乎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没有伤逝的政治电影,是一个只强调变迁和细节的社会缩影。
阿历克斯的父亲背离家人逾越柏林墙追求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去了,母亲将所有的寄托赋予民主德国的社会事业当中。
1989年10月7日她亲眼见证自己的儿子掺杂在示威游行的队伍里被警察镇压,心肌梗塞昏厥成了植物人。
八个月后,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统一了,整个社会构架以及价值观在瞬间成了东柏林不能承受之轻。
母亲的苏醒,伴随着不能再受任何刺激的忠告,儿子在自己编织的理想国度里让母亲依旧驻足在列宁的伟大世界里顺利击败可口可乐,母亲的微笑洋溢在西德人越过柏林墙投奔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里,母亲的离去伴随着一个个善意的谎言…… 这部德国电影到底想表现什么样的意识和形式?
整个电影充满了回忆和调侃,却没有一丝的浮躁和唐突,温情而又无奈地将镜头延伸到一个没有答案终结的领地。
列宁的半身石像被直升飞机缓缓地调离城市上空,雕像的面庞凝视着母亲茫然的无措,似乎在质疑整个德国的未来方向,导演像杂糅一个乌托邦似的理想国——西德的经济发展与东德的精神夙牵。
记得反映社会、意识与人题材的电影很多,《血腥星期天》拿北爱和英国的冲突着重以西方的传统政治审美加好来坞血腥暴力控诉来表现历史事件,这样的电影难免有些强权似的灌输情节与明显的政治导向性,所以不能称之为优秀的电影。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被导演离析成《布拉格之恋》也是太明显的意图性,于是原著关于人、性、社会的构架被支解了,同样弱化了对米兰·昆德拉在思想上的传承,他并不想表现伤痕,整个电影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举枪待射的苏联军官。
《再见,列宁》的镜头与意图只是将你从纷争中引回关于亲情和家庭的小范围内,而背后的世界却留在落幕后的段段遐思里,所以说,《再见,列宁》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故事的流程是按时间慢慢推移的,阿力克斯想尽一切办法掩饰周围的变迁,从东德商品的仿造,电视节目的自己录制,总之在节奏快慢之间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谎言,甚至世界在他的描述里颠倒了,统一的德国也像换了包装的罐头向民主德国的一边靠拢,而现实中人人都在经受着社会诸多环境以及思维定势的严峻考验。
难道真的能象换了包装的罐头一样,回到从前吗?
显然不能,他却能引起统一后德国人民的思索。
记得一张新闻图片便是巡逻中的东德士兵跃线叛逃的瞬间,冷战的媒体们大肆将这张图片延伸到各个媒体角落。
《再见列宁》用完全中立的立场延续故事的情节发展,这一点是可以首肯的。
电影穿插的大场面一般积聚在片子的前半截,似乎更多是为了强化民主德国当年“大”而“空”的形态;后半截将西德的文件编制成新的录象资料,西德吸毒、颓废的社会图片也被收录了。
似乎想让观众明白,这个世界总有瑕疵。
细细地看,导演的镜头语言安排也是多样的。
从内容上讲,离不开局部小场景,在表现空间与人的关系上说,完全是德国电影的风格。
法斯宾德的电影就是将舞台剧的表演表现手法运用到电影当中。
《再见,列宁》可以看作是法斯宾德的电影传承。
法斯宾德的电影强调时效性,他所表达的电影语言完全根植在战后的德国,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德国人的心态与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解构;《再见,列宁》则是在时效上强调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的德国人的心态与反差,人的意识与行为的变迁,系蓝领巾的小学生为了二十元钱钻空子,老同志在林立的书堆里整日酗酒。
法斯宾德除了《莉莉玛莲》多数电影的人物不多,喜欢在局促的小环境里表现剧情的冲突和情节延续,包括在房间、吧台、窗前等等,这些都是他所倡导舞台戏剧革命的主要元素,《再见,列宁》多数场景都是在儿子精心布置的狭小东德家中完成的,却没有丝毫的拖沓。
镜头语言的运用与剪切比较精湛,技法不多,但主要演员的表演是极为出色的,同样作为观众,翻腾着复杂情绪眼见着列宁远离在视线的边际,心里不由得想起昆德拉说的那句话,“人们想成为未来的主人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改变过去。
” 深情地鞠躬,再见——列宁。
(文/畅游四医院)
母亲是精神病结构。
她后悔当年没有去西德,为了压抑这一不堪忍受的内核,重新结构了现实,变成了父亲背叛,和她对东德事业的信仰。
也就是说,只要她一直相信东德的“大他者”存在,她也被大他者爱着需要着,就可以逃避自己的错误,对社会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
这样一个精神病人的幻想,成了一群人的症状。
人们维护幻象,假装大他者还活着,于是母亲的房间成了一群人逃避现实的隐秘宝藏。
柏林墙倒、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也经历过美国消费文化的冲击,如今对汉堡王、可口可乐、宜家等符号习以为常,好像生活向来如此。
这是一个没有历史的时代。
但东德的大他者,曾经是一代人正儿八经的信仰,激发了那代人创造和奉献的热情。
但后来,满屋是书的建设者借酒浇愁,银行成了洗劫人民财富的工具,为东德工作几十年的劳动者惨遭失业。
所谓改革,不过是东德的女儿辍学去当服务员,为在西德长大的同父异母弟弟递汉堡。
这是极有冲力的一幕。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在新自由主义的环境中,主流文化是后现代的个性解放、及时享乐。
我们总以为那些事是历史书上的,对仍然怀念东德大他者的长辈无法理解,更无法认同。
我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浸润在实用主义和消费文化中,直到一轮又一轮周期性危机的毒打,我们才发现,拆穿“谎言”的代价是掉进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之中。
是理想错了吗?
如果有理想的人像父亲那样被迫逃离,像母亲那样被边缘化,错的难道是理想本身吗?
我愿相信,再来一次。
“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进东德,许多人想留在东德,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哭了,这段台词就是男主和不少左派心中理想的社会主义吧,没有996和奋斗逼,可惜只存在于幻想中。
更值得同情的不是看得见希望的东德人,而是许多看不见希望,迷失的东欧人。
不太喜欢,因为导演拍得太讨巧,故事讲得太童话。主人公营造东德繁盛的假象,究竟是为了照顾母亲,还是自我对社会主义的挽殇,亦或仅是导演的噱头?是有意思的主题,但处理得不痛不痒,有点可惜。
对于一部毫无爆点的历史题材影片,两个小时的片长有些冗长了。可能经历过这段历史或是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吧
没有印象了
几年前看完,今天重看,仍然是我最喜欢的几部电影之一,我太没出息了,看到最后又流下猪泪两滴。这部的选材真是太巧妙了,拍摄也很活泼,通过微观的人事反映大历史,共性中的特殊,特殊中的普遍。在重现历史景观的过程中,媒介作为可塑的渠道被一而再地利用。母亲的秘密和儿子的秘密,相对呼应一个代际之间如何被政治撕裂,又如何共享同一种价值。片子描绘了太多面向,国家如何入侵私人家庭,家庭如何在政治中解体,政治价值的代际变迁,还有后共产主义地区那奇妙又矛盾的nostalgia,只有在体会过那种集体道德的语境的人中间才会有共鸣。
爸妈再次相见却是即将阴阳相隔之时,有点悲伤😢但是不喜欢这种记账式电影
不感动,没想法,您老人家就好好的在过去待着吧。
断断续续看完 除了直升机吊着列宁雕像飞过的那个镜头 对全片并没有多么深的感触。。似乎对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都不太感冒
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那么相似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回头想想其实柏林墙的倒塌离现在也没有多少年。
带有政治意味的叙事……自述太多了……
当初就好喜欢这个片名和海报但不知道为什么推迟到今天才看。相见恨晚的好电影 绝不能只看一遍。以及膜拜Yann Tiersen的配乐。
在母亲与民主德国之间搭接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花大力气歌颂亲情,想表达什么我看不太清,怪不得粉红和反贼看了都大呼喜欢,太奇怪了
重看,太好看了。剧情基本忘了,光记得因为这个电影而知道了“酸黄瓜”,后来在帝都由于方便买就没断了吃。列宁出场时,仅大楼上的影子我都一震了。影片拍得又年轻又有爱,而且被仓鼠重重圈粉,太可爱了,怎么可以这么好看!太空漫游那段笑喷,原来也是迷影向。一起看太空动画的时候感动了,很好地展现了一个有心胸的大男孩对心结的处理方式。色彩搭配非常舒适,既怀旧又温情。故事节奏也很好,没有成为一个讽刺或者低能闹剧。20061230说:(应该是在这更早,0405年左右)无意中在大学的德国交流学院看的,后来在各种场合与来自德国的同志们交流的时候提到这片儿屡试不爽,足以见得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了~~
对于有些人来说,所需的也仅仅是一个好好的告别
地下式的情节,但是怎么可能将一个正在更新的世界彻底遮掩,正如我们的当下?看得很恶心,像是对那个年代的幻想和毫无反思的创作。像我们所说的“家庭为重死者为大”,传统和守旧。
《美丽人生》后,又一个因为爱而撒谎的故事。可惜的是,对德国历史不甚了解的我,在看这部电影之时,难免有些关于政治上的困惑。即使如此,我依然挺喜欢的。—— 2014.04.15 @北电-标放:阿历克斯还真是厉害,能把这个如此复杂的善意的谎言伪装得如此之巧妙,那个模仿《2001太空漫游》的镜头太好笑了。
最后还是有点感动儿子是真的孝顺有心啊善意的谎言母亲最后也get了没想到的是母亲跟父亲的故事是另一个版本缺失的父爱回不来不过不妨碍儿女对母亲的爱也抹杀不了母亲对他们的爱母亲跟随她一生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一起走了是个非常理想主义的ending
三星半,别出心裁的剧情,笑中含泪。
再见列宁,再见美好的理想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母亲或许知道真相了,但是将死的人活在美梦中没什么不好,但活着的人还要把生活继续,虽然不完美,但触手可及,儿子的东德实际是自己心中的世界,构筑母亲的回忆也在维护自己的思念,年轻人还是洗洗睡了继续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