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于屋村长大,年少无知时加入了黑社会。
他心里有个喜欢的人:Mary,老大韩琛的女人。
他听从Mary的话,刺杀了倪坤,加入了警队。
刘建明对Mary说:“放心吧,Mary姐,我不会让你出事的。
”Mary:“你说话要算话。
”刘建明:“一定。
”当Mary差点被杀害的时候,刘建明及时出现保护了她。
Mary独自离开,要去泰国寻找韩琛。
刘建明打了个电话:她今晚要去机场。
电话那头,是倪家人。
刘建明在机场给Mary打了电话,Mary抬头发现了他,电话铃响着,她没有接,转身离开,然后一瞬间被车撞倒。
如果Mary接了,结局会不会改变呢?
第二部的结尾,刘建明遇见了一个喝醉的失恋的女人,他听到她的名字,微微一笑。
第一部中,当第二个Mary知道他卧底的事,选择了离开,他打电话给她: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要恢复他的身份。
跟她保证,要她回来。
在天台上,他跟陈永仁说,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想做个好人。
而陈永仁的回应是,对不起,我是个警察。
他绝望的时候,另一个卧底拯救了他,为了秘密,他选择了杀人灭口。
他以为从此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了。
然而现实却不允许。
他饱受折磨,最后只能绝望的大喊:我只想做个好人,你们为什么不让我做好人!
陈永仁刚从警校被赶出去,回头看了一眼,那里站着即将成为警察的青年。
陈冠希饰演的青年刘建明,也位列其中,他心里想的是:我想跟他换。
没忍看完整,因看到中间已经无可救药得爱上那个倪家二少,但又知他会死,更加不敢看,深怕看得入迷了会更伤心。
直接跳到了他和曾志伟、黄秋生,一声枪响,他倒下了。
他弟弟扑过去扶住他,他看见弟弟的监听器,看了弟弟一眼,默默放回原位。
眼泪已是止不住流下来,掩面而泣。
曾经的教父里帕西诺的新一代教父让我深深着迷,而吴镇宇的这个倪永孝,颇有教父的风采,心狠手辣而又心思缜密,完美。
就此开始对陈永仁和黄sir心生恨意。
一千观众眼里,就有三千无间道.刘伟强曾经跟随王家卫拍了很多电影,所以无间道Ⅱ里有王家卫的影子,比如影片后面切入的时代背景,与《春光乍泄》异曲同工,既给我们一种真实感,又让我们明白了电影与现实的距离,同样的场景在陈可辛的《甜蜜蜜》也曾出现。
当然,幸亏这部电影不是王家卫执导,否则又是一部晦涩电影。
想像一下,如果让王家卫拍的话,那他的大段独白又由谁讲述呢?
当初无间道I和英雄相映成辉,无间道II便应运而生,看的时候脑海中呈现的是梁朝伟的眼神和刘德华的苦笑。
然而现在回忆的时候,脑海中出来最多的画面,是余文乐瞪向黄秋生的满含泪光与怒火的眼神,以及陈冠希手持电话,表情呆滞地看着刘嘉玲的尸体。
一部警匪片,拍得如此精致,它便不仅仅是一部警匪片。
无间道II与第一步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以至于我们会认为存在这样一种事实,第一部只是为第二部做的铺垫。
郑秀文只是刘嘉玲的影子,而刘德华梁朝伟也只是陈冠希余文乐的影子。
电影不停地出着选择题,并把题目出得如此精致,以至于我们看到答案后难以压抑自己的惊叹,然而这种惊叹又是无声的,因为答案是那样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所有人都死,黄督察当然也逃不掉,然而,黄秋生终于被胡军劝服,但紧接着的就是胡军因他而死或者说为他而死;陈冠希救了Mary,然而最终Mary选择不接他的电话,好吧,那就别见了。
其实陈冠希是港台他们那一批人中演技最好的,没有艳照门,他将成为影帝,甚至传奇。
相比之下余文乐演技稍显逊色,整部影片他都表现得不像一个成熟的卧底,当然他要演的也不是一个成熟的卧底,但是他的这种青涩并不体现在陈永仁身上,而是在余文乐身上。
但是最终他凭借一个眼神实现了演技的升华。
他的哥哥躺在他怀里,死在他的上司手中,偏偏吴镇宇又把这个哥哥演得如此亲切,即使临死之时发现余文乐是卧底,吴镇宇还是仅仅贴在他怀里,吴镇宇当时想的是余文乐还是夏威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余文乐最后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恨,而且是一种青涩的恨,青涩得恰到好处,恨得恰到好处。
张耀扬难得演一次好人,而颇为黑色幽默的是,他在电影中竟然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眼神,冷漠的眼神,观察的眼神,不安的眼神,以及和余文乐同时出现却有不同神色的紧张。
他的眼神技术还算好,我反而担心他一开口我就会想起古惑仔,当然,即使没有台词,他仍然被牢记,即使没有尸体,警察公墓中也有他的位置,就在胡军身边。
可惜胡军的演技却没有展现出来,在这部香港警匪片中,他只是黄秋生的配角,一个配角的配角,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陈道明的身上,对于大陆的男演员来说,这是个悲哀。
至于曾志伟,他总能把角色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影片由他开幕,也由他结尾,当然最后他变了,在他一夜白头之后,在他把最后一滴泪留给刘嘉玲的照片之后,他最终变成了第一部里的韩琛。
而影片的精致之处就在于,这种转变的结果,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黄秋生把墙上吴镇宇的照片换成了他的,同时这也让我们想起佛家有一种与“无间”并存的理论,轮回。
当然,无间道真正成就的一个演员,并不是他们,而是杜汶泽。
好的电影,因情节而吸引观众,因细节而感动观众,无间道II所展现的细节,就是他区别于一般警匪片的关键。
那些构思独特的暗杀情节固然够帅,然而,当杜汶泽一个人缩在监狱的床上蒙头大哭,而其他人握着铁的栏杆一言不发时,这种沉默所带来的震撼却更为强烈。
当陈冠希给吴镇宇打电话告发刘嘉玲之后,面无表情地盯着那面镜子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安,这种不安比他在车窗里凝视刘嘉玲时还要深刻。
我总是无数次回想起那个镜头,或许当时陈冠希想的是,路是你自己选的。
我把选择的权利给你,选择我或者不选择我,是你的问题,走错了,不能怪我。
这样做,可能真的对自己的心里有些安慰。
可是在怎么安慰自己,他的Mary也已经死了。
如果真的安慰得了自己,那么陈冠希饰演的刘建明为什么这么在意这个名字?
别忘了,出来跑,迟早要还的。
无间道II主要的背景音乐是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这与电影的背景也很相称,不过最让人有所触动的还是《再见…警察…再见》,《被遗忘的时光》让我们想起的是怀旧,而《再见…警察…再见》让我们想起的,是无间道。
第一次看是在什麼時候?
十年前?
用豆瓣都足足有七年了。
真的是很老的電影了 老到連預告片都沒有。
恨不得自己動手剪一段 然後搖旗向所有人招攬。
我坐在昏黑的屋子裡 喝著酒 看著屏幕冷靜的閃爍著。
小時候是為了附和電影品味才忍不住喝彩。
但實際上 真正的認同和欣賞 是不會發出任何聲音的。
突然回頭看這部電影 不為別的什麼 只是因為今天上班偶遇的一位陌生人。
今天帮一位顧客買單时 照常問:「先生貴姓?
」他说:「趙英臣」我以為自己聽錯了 猛的一抬頭:「寅成?
」他腼腆的笑着搖搖頭 然后一字一句的耐心拼給我:「y-i-n-g,c-h-e-n」那一刻 我想起了這部電影的结尾。
陳冠希給女生做筆錄時問她叫什麼名字。
「我叫mary. m-a-r-y mary。
」我終於明白 他當時為什麼會笑。
无间道上的起点,光怪陆离的众生。
穿过深幽悲凉的乐声,应声而倒的江湖大佬,是街头巷尾最平凡的伯叔模样。
悲恸中的次子只在轻描淡写中杀伐决断。
“出来跑,迟早要还。
”杀人越货的大佬,好似参透生死的圣人。
背负祖业追寻光明,却似在承担任重道远的使命。
清瘦儒雅的样子,扶着眼镜温柔的笑。
暗流涌动的生日宴上,裹藏的是一家人亲昵的幸福。
生死恍惚间摸到的窃听器,是不可置信?
还是验证怀疑?
看到了真相后,是悲伤绝望?
还是疑问无解?
却还是妥帖收好,守护着一家人的亲昵。
身边从无言语的跟班,举枪时不曾惊起一丝波澜,却在亲见着对方倒地后,眼角里透露出那一丝狠绝,是为着自己?
还是敌人?
吹着口琴的三叔,杀戮中弥漫着浪漫;倒在血泊中的女人,可曾以为自己就要见到丈夫?
摊开的牌面上是心照不宣的默契;警察公墓的礼敬是传达着不曾有过犹疑的信念。
对身旁之人的恨意,不会蒙昧心底的正义。
乐声响起。
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却刚刚开启。
擦干心底最柔软的泪,觥筹交错间去守护新的天地。
拥有着“锦绣前程”的警官,始终在一个名字间轮回。
这一次,谁是天使?
谁是梦魇?
还记得第一次看无间道时候,喜欢陈冠希多于余文乐,梁朝伟大于刘德华,因此总是强烈的觉得陈冠希应该去演梁朝伟的少年时代,而不是这个余文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增长,翻来覆去的看,才才发现刘伟强当初的安排实在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陈冠希就是刘健明啊,他天然的阴狠的气质与一个缜密腹黑最后算计了所有人的卧底如此的切合,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选。
在整部戏里刘健明就是一个小心翼翼地潜伏,冷眼观察着警局的阴暗面,而一边进行着自己的算计的人,这个人从来不是阳光下的,他代表的就是一大片沉沦的黑暗,拖死了自己,也拼命的吞噬着其他人。
这种特质在一和二都得到了极好的贯穿,直至到三他的黑暗转向更大的混沌和彷徨,及至自我之毁灭。
作为一个看不懂剧本的CBC,我不知道陈冠希是如何理解刘健明的,但这份功课对于初出茅庐的新演员来说,已经是大大合格了。
有两个表演叫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刘嘉玲撞死的那一场,一个是刘健明被韩琛问还会不会继续帮他时的笑(秒杀好吗)。
前一个是极致的怨毒,后一个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云淡风轻之美,你会瞬间解读到很多内容:一个复杂的笑容,背后维系着对同一个女人的怀念,大佬小弟的往昔岁月,物是人非的情分。
我很欣赏这里的陈冠希,就是这个笑完成了从二到一的过渡,一如分水岭,昭示了一个真正成熟又更为复杂的刘健明的到来。
而前一个演出更好,绝对是耐得起反复看的镜头——总有人说这两个新人太新,在一群戏骨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其实用心来看,只是那群戏骨太成精了衬得陈余很弱势,单拎出来看陈余的几个演出,也是经得起推敲之作,堪称精彩。
正如陈冠希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由于自己通风报信而死在面前,正正就验证了我前面的“怨毒说”,这时的刘健明黑化潜质初露端倪,陈冠希没做任何表情,全部都用眼神说话,不忍,爱恋,怨恨,报复,阴暗,恰如其分,一字不言尽得风流。
所以不得不承认,无间道的陈冠希是一颗太过闪耀的星,风采远远地压过了余文乐。
但余文乐之于陈永仁却有天生的优势,陈永仁宿命的悲剧感与余文乐的气质是如此奇妙的吻合,以至于余文乐站在那里,不必演,就像了三分。
还记得里面穿着制服经受叶sir和黄秋生考察的余文乐,以及一袭黑衬衫背着包走出警校的余文乐,沉默寡言的站在那里,你会感觉到他身上写着两个字“孤独”。
陈永仁就是一个绝对孤独的卧底,保守心底的秘密,陷于大局而身不由己,这个人物本身就注定了悲剧——因为他要做好人,一个有底线的好人在这个黑吃黑、所有是非都太过斑驳的无间道又怎么能存活下去呢?
对他来说,只有不断地挣扎与屈服,而最后归于永恒的死亡恐怕才是救赎。
有人说陈永仁和刘健明是相似的,都是身不由己的卧底,我却认为这两个人是极端对立的,陈永仁无论如何,注定是阳光的,他内心必须是极大的光明和执着才做得下去这份卧底的工作。
这样一个角色给梁朝伟,他加进了颓废和洒脱减低了人物的悲剧感,又或者,以乐写哀,加深了那种宿命的无奈。
余文乐作为这个人物的起点,因为二加入了全新的一些故事,却单化为了一个纯粹的青春期少年,并不是说这样不好,我是觉得余文乐站在那里就是很好的电影语言了,但仍是单薄了些。
二的陈永仁强烈的处于个人的自闭氛围中,满腹心事,很遗憾尽管编剧赋予了少年陈永仁当卧底和黑帮老大是亲哥这样强烈的戏剧冲突,应该表现的空间绝对是大于陈冠希的为老大当卧底和我爱阿嫂这样的矛盾,然而余文乐只演出了其之然而不是其之所以然,不能算是合格。
或许对一个新演员不能要求太过苛刻,余文乐在二中仍有亮点,让人觉得这个新人是可塑之才。
一个是公车上跟黄秋生接头,这个场景出现有好几次,余文乐就是被导演用静止的特写一路拍下来,余文乐也只是看着车窗外不言不语,可是你会多喜欢这个场景,你会强烈的觉得这个少年是美好的,却带着一种无力掌控的必然悲剧的导向,你会问,这时候的陈永仁能不能承担这样的暗黑的工作,尽管他的眼神隐忍而坚持。
另一个是验毒的陈永仁,在一的梁朝伟也做过相似的动作,梁是一种彻底的颓废美,而在余文乐你会有一种残忍的感受,那么干净的一个年轻人就在面前做这件事,竭力做得娴熟,垂低眼皮面无表情,就好像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一样,深深的绝望,这货就是陈永仁了。
想起花絮里吴镇宇笑着说,余文乐很可爱啊,他会到处追着问演戏的窍门。
大家叫他安心演自己的就好了,幸好没人真的教他去演什么,少年陈永仁不就该是这个样子么,不用刻意地学梁朝伟,余文乐演的陈永仁就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隐忍沉静的少年。
只有一点,二的尾声余文乐去胡军墓前找黄秋生的时候,还是有模仿梁朝伟的痕迹,好吧那时的余文乐确实演不出玩世不恭的陈永仁,因此二与一并不能完成对陈永仁这个人物的圆满衔接,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陈冠希的优胜之处了。
无间道2是一部久经考验的好片子,那亦是余文乐和陈冠希的第一次合作,不得不称道刘伟强有一双慧眼挖掘出这两个年轻人,两个人的气质相溶又对立,实在是拿出来做一对双生的最佳人选,这也许正是后来陈余接二连三的合作的原因吧。
当我回到这两个人的最初原点时,一个陈永仁一个刘健明,一个少年梁朝伟,一个少年刘德华,就好似充满了太多宿命的味道,说不清道不明。
我想,我该为这个男人写点东西了。
一件衬衫,一条西裤,一副眼睛,还有无辜纯良的眼神,就这样,构成了倪永孝。
我想,我是忘不了他死在余文乐怀中的不可置信和眼泪。
如果说,我可以去理解余文乐的选择,那么,仅凭这个眼神,我就可以将所有的同情都倾注在死去的这个人身上。
我不知道,无间道2有没有事前将倪永孝设计成这部戏里的主角。
但是显然他成功地打动了我。
以至于,我久久不能为他的死而释怀,以至为他痛哭,为他撰文。
他的身躯并不威武,这是事实。
作为一个沙头咀的黑社会的头目,他看上去还是太清秀了点,太羸弱了点。
多了那点书卷文气,少了那点粗俗跋扈。
他就像是一个形象立在那个纷乱纷杂的世界里,和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他带着对这个家的关怀和责任来到了这个世界里,他没有说过自己的无奈,但是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满满地无奈。
他其实也很残忍。
是因为对倪家太爱了,所以对伤害倪家或者可能伤害倪家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去恨了吧。
不能算是恨,只是冷漠,漠视他们的生命。
我的心轻轻的揪住,这个男人,像个小兽,在陌生不安的森林里乱闯。
子承父业,因为倪家从事的领域,而显得那么点点悲凉。
也许他一直都不善于表达,也可能,是因为他深深知道这个任务需要更多的是沉稳和沉默。
不需要太多的表达,只是一场一场那性命去作赌注的赌局,拼的是谁够狠够硬够无情。
言语能改变些什么,能让子弹绕着自己飞吗?
无能为力而又苍白的东西。
其实他可能对家人的交流真的不多。
但是,当他决定承担起这份责任的时候,自己厚重的爱已经一览无余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处理一件一件的事吧。
这些都不需要感情。
感情淡漠也是他的特征。
即使外表的斯文也掩饰不了他内心的冷酷。
他有多高的修养和才能,终究是个无情的人。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有利于倪家和不利于倪家。
如此简单。
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和指责他呢?
谁说过的,站在历史对立面的人总是要承受着寂寞。
他没有选择。
从一开始他就没有选择。
身为一个倪家人,身为一个深爱倪家的倪家人,他能做的,不就是那些为察人所深痛恶绝的么?
哥哥姐姐都从事正经的事情了,他本也可以。
但是他为什么不?
因为他潇洒不起来。
因为,在那颗冷酷的心下的,是对家人和父亲满满的爱,满满的,满满的。
满到,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亲生弟弟。
他为自己确立的人生目标就是让倪家人抬头做人,也许这是他一直期盼的。
只是他不会逃避,他不会埋怨,他不会傻傻的等待。
他要将倪家转个头,有理想,有目标,有才能。
然而再怎么优秀和简单,又怎么敌得过这现实,这,站在对立面的现实。
本来在他所在的那个社会里,就没有什么永远的忠诚和帮助,更何况,还有一直盯着不放的察人。
他的确举步维艰。
倪永孝。
像是一个悲剧英雄的符号。
悲哀的,是他的为之奉献和效忠的对象。
为什么前人和旁人的错,要让他一个人来承担?
为什么,余文乐可以因为要做好人,就可以出卖这么努力的哥哥?
为什么,相对而言,他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要有个错误的开始和结尾?
为什么他要为他不可选择的东西去付出代价?
为什么是他?
为什么是这么优秀,这么斯文,这么简单,这么努力,这么深爱家人的他,死?
难道是因为他是个符号,他是个英雄。
他想要做英雄,所以必须死?
难道英雄,就是这样?
都是这样?
乔峰是个英雄,所以他被丐帮唾弃,所以被他大哥暗杀,被上天夺取了他唯一爱的女人。
这就是英雄的宿命么?
这个世界,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太难了。
树大招风。
特立独行永远都会让你站在这个社会的对立面。
所以,他,不止他,所有英雄,要承担的东西要远远多于常人。
我将倪永孝归为英雄。
因为,每一个拥有自己信仰并坚持的人,都是英雄。
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在死前发现真相后,后不后悔。
后不后悔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信仰?
后不后悔自己当初做的这个选择?
后不后悔自己当初决定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我希望答案是不。
哪怕他再怎么伤心和痛苦,我都希望答案是不。
这也是残忍的希望,不是么?
只是,我太希望能有这个一个精神楷模,去提醒大家,这个世界不是冷漠的。
在最冷漠的世界里,也有深厚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倪永孝就这样告诉了我这点。
我为之感动,为之疯狂。
因为,我想,每一个女生,都对英雄充满了崇拜吧。
不做庸人。
《无间道2》,毋庸置疑,香港版的《教父》,经典中的经典。
但时隔太久,剧情早已模糊。
没想到的是,这次重看,看出了跟以前不一样的味道。
也许,只是因为时间:十年前我们还年轻,不懂;十年后,我们历经沧桑。
“阿者言无,鼻者名间。
为无时间,为无空间,为无量受业报之界。
”*很静,光线微暗,警察局的会议室里,黄志诚边抽着烟边说着一个十年以前发生的故事,声音平稳得就像是在独白。
等故事讲完,他才和坐在对面闷头吃饭的韩琛有所互动。
他们的这次谈话,在后面都有着巧妙的“映射”。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我很后悔那六枪没打在那小子的头上”“世界不应该是这样,做人不应该是这样”“我觉得你还像个人”“你也算是好人哦对吧”“这个好人我宁愿不做”“我这条命,是坤哥给我的,我要是帮你对付他,我还算是个人吗?
”“因果报应总有时”......甚至一句调侃“我为何没抓你?
”“我长得帅啊”,后面又类似的出现过一次“你这么帅,我有信心”。
是的,黄志诚宁愿不做一个好人。
作为警察,他幕后主使韩琛的老婆Mary暗杀倪坤,却被倪坤的儿子倪永孝掌握了证据;为了灭口也罢,为了给包庇自己的做了自己替死鬼的上司兼兄弟陆启昌报仇也罢,最后抓倪永孝时,他选择了一枪打在了倪永孝的头上。
而韩琛呢,本来忠于倪家、信任倪家,老婆Mary却为了让他上位杀了倪坤,倪永孝为父报仇杀Mary,韩琛侥幸活命为Mary报仇,灭了倪家满门。
*霓虹灯微微闪烁,戴着墨镜的刘建明,提着一只装着手枪的纸袋,边走边习惯性的轻拍着自己的大腿,穿过喧闹的街市,在街的尽头两枪正击坤叔心脏,年迈的黑帮教父倪坤毙命。
完成任务的刘建明,当晚回到Mary的家。
Mary手持香烟,用很平淡的声音说:“做女人很简单,只要男人好,我做什么都行”。
这个为了老公上位做什么都行的女人,派刘建明杀了有恩于自己老公的倪坤,把老公韩琛彻底推到倪家的对立面:倪永孝为父报仇为巩固倪家势力,他必须杀韩琛;韩琛为老婆Mary报仇为保自己活命上位,必须杀倪永孝。
这个年轻的刘建明,他暗恋Mary,他可以为了她去杀黑帮教父倪坤,可以为了她去警方做卧底,可以为了她再去暗杀新任教父倪永孝。
当Mary被倪家追杀,他及时赶到救走她。
但当他表明心迹Mary却严厉拒绝了他,于是他用小卖部座机打电话向倪家匿名出卖了Mary。
在机场他想给Mary最后一次机会,但Mary没有接电话。
刘建民就这样亲眼看着自己喜欢的女人被倪家撞死。
当然,这样就再也没有人知道是刘建明直接亲手杀的倪坤。
*倪坤被杀的当晚,倪永孝第一时间找到同父异母的弟弟陈永仁,他说:“爸爸刚去世,他生前曾经吩咐过,如果他去世的话,要通知所有的子女。
”倪永孝,这个看上去温文尔雅的男人,在去买几包香烟的时间里,只是打了三通电话,就解决了倪家旗下四位老大的试图背叛,平稳的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并且让警方当晚劳师动众一无所获。
在倪坤生前经常光顾的大排档里,倪永孝怀念着自己的父亲:“他常说出来跑...迟早要还。
”这句当年最经典的台词,就是倪家的家训。
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倪永孝的姐姐安慰大家:“爸爸常说,出来跑,迟早要还的,他现在才出事,算是赚了。
”*四年后,倪坤的祭日。
在警察局,在杀父仇人黄志诚和黄志诚上司陆启昌眼皮底下,倪永孝一切尽在掌握、稳操胜券、决胜千里,原本布局就在当晚一举歼灭四年前曾试图背叛倪家的四位老大和杀父仇家韩琛Mary夫妻以及幕后主使黄志诚。
但韩琛在泰国大难不死,Mary暂时被刘建明救走,黄志诚当晚没有用车而免遭人车俱焚。
第二天Mary才被刘建明出卖给倪家开车撞死;陆启昌做了黄志诚的替死鬼。
就在那天晚上,复仇之夜,倪永孝出示黄志诚幕后主使杀自己父亲的证据时,他异常平静的说:“爸爸常说,出来跑,无论做过什么...迟早要还。
”还是那家父亲倪坤生前经常光顾的大排档里,倪永孝用枪抵着韩琛的头,说了他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出来跑,迟早要还。
”只是,如果倪坤泉下有知,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倪家会“还”得这么彻底,原本最忠于倪家的韩琛最后干掉了他的全家,他的老婆、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孙女。
更可悲的是,后来还活着的倪家的唯一血脉,随母亲姓的陈永仁,为了自己做一个“好人”,一直都在向杀父仇人黄志诚提供情报出卖倪家。
*“我只想做个好人”,这个年轻的陈永仁,自私得只为了自己做个“好人”,变得越来越没有人味。
甚至连杀父仇人黄志诚都内疚得有两年不敢面对他、不敢找他、不敢和他说话,他却还在搜集情报随时准备出卖倪家。
如果不是他本能的替倪永孝挡了刘建明飞车射来的那颗子弹,如果不是他本能的跑过去接住了中枪倒下的倪永孝,如果不是他本能的用怨毒的眼神死盯着杀害自己父亲和兄长的黄志诚,如果没有这些,我会觉得他已经不像个人,人没有这样木头冷血的。
悲哀的是,联系前作《无间道》第一部的剧情,他到死都没有做成一个“好人”。
其实,心思缜密的倪永孝,早就察觉了陈永仁的卧底身份,并且将计就计利用了他的卧底身份。
女儿生日会上,倪永孝故意撕了一张黄色纸条丢在垃圾篓里,他看到了陈永仁在垃圾篓找回那张纸条;而陈永仁和黄志诚还有陆启昌在公交车上碰头时,陈永仁交给黄志诚的一叠情报资料里就有那张被重新裱好的黄纸条,纸条上写的是交易日期,旁注:永孝写条。
果不其然,警方中计。
在倪坤的四周年祭日,当警方全力盯着倪永孝并把他抓回警局时,倪家三叔等手下已经开始行动在外面同步杀敌。
更让陆启昌黄志诚难堪的是,倪永孝从密码箱取出的是黄志诚幕后主使杀倪坤的证据。
*即使明知道陈永仁是卧底,但倪永孝也没有“大义灭亲”。
他以为,杀了在倪家卧底7年的罗继贤,可以警醒这个弟弟;他以为,揭露黄志诚是杀父凶手,可以唤回这个弟弟的血脉亲情;他以为,警方两年来和弟弟都没有联络,弟弟已经回归倪家;他以为,这个弟弟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倪永孝对这个弟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语重心长而又温暖人心——“见到我这么拘谨?
”“听三叔说,你干得不错”“有没有想过回家里来帮忙?
”“我知道你不想让人知道你跟倪家的关系”“但我们是亲兄弟这是事实没得改变”“这个星期天我女儿生日我想你回家坐一坐”“你真的不喜欢跟我说话?
”“其实这两年我很少留在香港,所以今天...难得一家人...共聚天伦”“姐姐、哥哥和弟弟都做了正行,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回家帮忙”“以前爸爸做每件事都是为了这个家,我也是,我希望你也是”“下星期有笔买卖,我想你跟我一起去,到时我找你”。
“无论他们做错什么,他们始终是长辈。
你以后还有很多东西要跟他们学”“三叔再做几年就退休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吧”“我不想在这个时候有什么事情发生”“今晚劳工体育会请吃回归宴,我们所有的政协候选人都会去。
如果这次我成功,我们倪家以后就可以抬起头来做人!
”——可惜的是,这个弟弟陈永仁依然还是卧底。
当倪永孝最后倒在陈永仁的怀里,他看到了他最不想看到的窃听器,他费力而不解的望着自己的弟弟,一滴眼泪流下,那受伤的表情就像在问“为什么呢?
”他还能有什么期望的呢?
他马上又用尽全部的力气,把窃听器翻过去,为弟弟掩上了衣襟......*“无间有三,时无间,空无间,受者无间。
犯忤逆罪者永堕此界,尽受终极之无间。
”十年后的今天,再看这部电影,我更是被深深打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出来跑,迟早要还。
无间轮回,每个人都有罪。
记得当年初看这部电影,有小朋友问我,这里面哪个是好人?
我竟脱口而出:“倪永孝!
”因为吴镇宇出神入化的演技,让倪永孝这个角色大放异彩、充满魅力。
如果一定要在片中找出“好人”来,那我今天还是想说,倪永孝,这个最大的反派,才是真正的好人。
因为他真的是深深爱着他的所有的家人。
都说《无间道2》只是前作《无间道》的锦上添花。
但在我的心目中,《无间道2》已经超越前作。
肖谈中2014.8.24.15:55首发新浪微博@肖谈中
经历后97的香港电影滑坡,不难想象《无间道》的出现为香港电影市场注入了多么大剂量CC的鸡血。
且不论卡司阵容如何强大,“黑色电影”风格如何酷炫,单就“无间道”一名,就把电影捧上了融传统佛教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于一体的高大上地位。
所以《无间道》第一部,无时无刻都在强调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拥有一己私欲的凡人:黄SIR要抓韩琛,宁可派自己最得意的手下痛苦埋伏数年,以致身心俱疲临了惨死电梯;韩琛更是毫无人性光辉的大反派,杀人不眨眼,盒饭吃太快。
倒是梁朝伟和刘德华的形象,为了立体感而加入了前女友和现女友的设定。
只可惜女友们双双以打酱油角色示人,对情节性的推动既不够力,也不合理。
(所以有人质疑陈慧琳最后为什么会从局长那里找到梁朝伟的档案,前女友和孩子的交代不清也一度让我产生梁朝伟被戴绿帽子的错觉( ̄▽ ̄") )。
并且,究其电影主题设定,“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也就是最后活着的是罪最大的人,将享受的是永生痛苦。
但是让梁朝伟在双重身份中苦苦挣扎的罪魁祸首黄SIR,最终得以“惨死”他人之手成为英雄,而让一直服从上级命令的苦逼梁朝伟更加苦逼,似乎也不太符合主题设定。
所以《无间道》虽然足够酷炫,也足够有文化内涵支撑,终究难以引起本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尤其是看到被配音玩坏了的天台经典段落,彻底出戏。
但是《无间道》2让我十分惊喜,也看到了时隔短短一年就成长如此之快的编剧庄文强、麦兆辉,对好莱坞代言的商业电影叙事法则了然于胸的坦然。
首先是人物“人性化”,作为韩琛朋友的黄SIR,活脱脱是好莱坞电影里去英雄化的“悲剧英雄”:被胡军(合拍片的演员选择真让我由衷无奈,虽然看过《蓝宇》之后由其能体察到胡军对黄SIR关切的小眼神)默默照顾多年,结果被倪家老大搞死,于是彻底激发了黄SIR要搞死倪老大的决心,也将他率先推入了“无间”地狱(最后自己给自己搞了个将来把自己卧底搞死了的大敌);而黄SIR对韩琛近乎偏执的友情,和黄SIR骨子里面对兄弟就丧失理智的人性弱点,又将他的“罪恶”加固,由此成为最后活在“时空无间”中的罪人,合情合理。
而韩琛,开始作为享受着黄SIR的恩惠(还总请他吃盒饭( ̄▽ ̄”) )的“一根筋”小反派(执着跟着倪老大),在自己女人(刘嘉玲的角色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被自己老大搞死后,同黄SIR一样被彻底激发出人性中的恶,并一步步借黄SIR和泰国佬之手了结了仇人,自己则堕入“无间”地狱,叙事链条同样滴水不漏。
特别要对比刘嘉玲的女性角色和《无间道》中几个女友的角色,我觉得此处省略一千字也能很明确地感受出刘嘉玲角色在推动主要角色心理变化、推进剧情合理展开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彻底摆脱了无间花瓶的角色设定。
尤其是刘嘉玲与陈老师的感情对手戏,使陈老师和韩琛两个人的角色都得到了立体化升华。
实在是不容忽视的牛逼一笔。
其次是背景“隐喻化”,《无间道》2特别聪明地将97回归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融合在一起。
尤其出彩的是结尾部分伴随着回归实况的报道,平行蒙太奇切换着两位已经堕入“无间”地狱的主角迷茫、痛苦、隐忍的心理变化。
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97回归给香港人带去的那段身份认同的迷茫期(如陈果《去年烟花特别多》)。
同时强化了命不由人的宿命主题。
段落最后落脚在韩琛思念女友流泪的面庞与窗外庆祝回归的烟花相互交错,转眼以一个新的身份(黑社会老大?
)投入违心的觥筹交错之中,一悲一喜的极大反差,深深震撼了我脆弱的小心脏。
最后,虽然电影为了呼应第一部的花瓶女Mary而以陈老师迷死人的微笑这种非常俗套的方式结了尾,多少还带有卖笑的嫌疑。
然而首尾呼应的字幕,流畅的镜头语言,一以贯之的“黑色电影”色调和风格,仍然不妨碍《无间道》2成为一部巅峰“续集”。
P.S 我还是更喜欢余文乐演窝囊死的后巷男孩╮( ̄▽ ̄”)╭
满分溢出。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比第一部低,在我看来和第一部不相上下。
如果说第一部里重点放在警察和黑帮两股势力的角逐上,因而情节更集中,看起来更爽快,那么第二部就是细致地刻画黑帮内部的种种纷争,警察和黑帮的复杂关系,加之放在97回归的大背景之下,这个故事就显得尤其意味深长。
而这么多这么复杂的社会内容,没有一句旁白,没有一行解说字幕,全靠密密麻麻的细节和有条不紊的剧情编织起来,浓缩在短短两个小时内。
演员、配乐、剪辑、镜头也实在是太好了,每一个部分单拎出来都可以写长长的一篇。
很多人把片尾陈冠希那倾国倾城的抬眼一笑奉为经典,那时候配乐是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刘建明初遇他的女友mary,怎么看都很浪漫。
但这个镜头让我觉得心惊。
上一个mary是谁?
是刘建明心爱的女人,也是他老大的女人,最后被他自己在愤怒之下出卖,惨死在他眼前。
mary这个名字几乎意味着他所有被光鲜身份盖住的黑暗故事:他的卑贱,他的爱而不得,他的狠毒下作……而这时候他抬头,在灯光里看着眼前这个mary,年轻单纯,和他熟知的那个全然不同,对他的黑暗过去一无所知。
他的脑海里在回响着那一句“是谁……在敲打我窗……”,他第一次听到时,令他又敬又爱的mary姐在问他:“你很中意这首歌?
”这个片段如果不联系前面的故事来看,那它除了展示陈冠希的美貌之外,毫无用处。
电影特别厉害的一点在于,里面所有角色的情绪都在不断累积,从不间断,更不宣泄,直到最后一刻,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此前所有内容的强度和张力——但是绝不崩溃,因而观众也就没有丝毫放松的机会。
这样好的镜头数不胜数,挂一漏万,见笑见笑。
从某些角度而言,无间道2甚至比1还要好。
这是一部黑社会的黄昏史诗,堪称香港黑帮电影的绝唱。
btw,标题取自我最喜欢的一首辛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觉得很合适。
相比较第一部剧情没这么扣人心弦,没有什么节奏可言,配乐不怎么样很让人感到困惑,综合来看,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镜头切换也光怪陆离,是一部散乱的黑帮片。有点没看懂,是部烂片。
强行编凑的前传像吃苍蝇般恶心。陈永仁的亲爸死于黄警官的阴谋,亲兄弟也死在他手上,这对于后来陈永仁依旧忠于警队并听命黄sir的第一集简直说不通。韩琛与孝哥反目并杀了他全家,这些人也都是陈永仁的亲人,韩琛明知这些居然还收他当手下,傻子也知道斩草除根啊!吴镇宇气场强大,其他简直就是屎
第一部虽然看起来复杂却是个简单的故事,第二部故作高深,也几乎推翻了第一部的所有人设,黄警官不是个好警察,韩琛原本没有野心,要做好人的刘建明妖气十足地摧毁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单纯的悲情卧底陈永仁硬按上一个黑帮背景,所有人都仿佛跟第一部的不是同一个人,更别说有了这层关系的陈永仁如何还能去韩琛那里当小弟?吴镇宇演的是好,但这个角色感觉也并没有什么意义。就记住了刘嘉玲很美。为了拍而拍的续集。
港版教父。如果没有过于刻意的人物关系,也能算得上不错。用力过猛,珠玉在前,圆不上了。
比起1来,这个前传拍的一点都不精彩...
和星球大战一个路子
同是黑幫片,可以差距這麼大。好喜歡黃秋生吳鎮宇這樣的老頭子飆戲啊!!雖不動心,但是動情的港片。
看完无间道2着实对黄sir喜欢不起来了,教唆杀人还傻到拿黑社会当朋友被利用。相比之下倪永孝太有魅力了,临死前还不忘帮阿仁藏好窃听器。。。我会狠狠磕上骨科。。。阿仁你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再三年其实就是为了给你哥报仇吧。。。陈冠希最后的笑太封神了。。。
关于97的情节如图画蛇添足,人物心理还算舒服,但故事逻辑不够缜密,两星半。余文乐的演技跟不上节奏。
情节没有第一部紧凑,不过也算是对第一部没交代的一些东西的补充。还有我想说,陈冠希的气场实在是太弱太弱了!没有了梁朝伟刘德华就是不行。
吴镇宇绝了
故事明显跟上一部对不上
记得标记过 点开来却发现没有 无间道2作为1的补完 准确点说是前传 对陈永仁和刘建明 以及一众人等的前世今生进行了交待 按照麦兆辉采访里的说法 三部曲让故事更加完整 个人感觉其实全无必要 因为第二部已将陈永仁的结局暗示为宿命了 不过 本部中吴镇宇的表演十分抢眼 犹记死前发现亲弟弟xx时眼神 推荐
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总感觉情节、人物太幼稚,或许是由于一的原因吧!
倪永孝这个角色被吴镇宇演绝了,每个眼神每句台词都“教父”范儿!
看到短评里都是对吴镇宇的溢美之词,我也要说吴镇宇好适合演那种温柔大反派,无间道二里他用枪指着韩琛的头时,身体的抖动、眼神的绝望、脸部肌肉的挣扎、呼吸的急促,到他倒下时看到余文乐的监听器时那无法置信的神情,天啊吴镇宇你帅到我想投怀送抱!
在我这里更像是一个教父宇宙的无间道故事。倒不是说故事的逻辑推不下去,而是这样的背景填充在我这里推不出1里的人物动机。明明该是为了深挖人物故事,结果反而让人物动机和思想变得浅薄。只能说故事发展不符合我的审美。3.5/5
看了好多次每次都没看完,这次终于完整看了一遍,终于明白为什么以前每次都看不完了。
我不想再做卧底了,再做两年我就成尖沙咀老大了。(笑尿)
这一部我是今天才看。抱了很高的预期,也完全没有失望。如果是当年看这部电影会是什么感觉呢?大概是,香港电影真是前途无限啊。往上看宝刀未老,往下看已有接班人。今天回首其实是最后的辉煌,唏嘘。这部电影记录了最好的吴镇宇,陈冠希,余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