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1917,1917:逆战救兵(港),一九一七

主演: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科林·费尔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克·斯特朗,理查德·麦登,安德鲁·斯科特,丹尼尔·梅斯,阿德里安·斯卡伯勒,约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印度,西班牙,加拿大,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9

《1917》剧照

1917 剧照 NO.11917 剧照 NO.21917 剧照 NO.31917 剧照 NO.41917 剧照 NO.51917 剧照 NO.61917 剧照 NO.131917 剧照 NO.141917 剧照 NO.151917 剧照 NO.161917 剧照 NO.171917 剧照 NO.181917 剧照 NO.191917 剧照 NO.20

《1917》剧情介绍

191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 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弹药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死亡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突如其来的敌军、随时毙命的危险境况…… 这一次两个少年为救1600个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宁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虚空异界横沟正史短篇集金田一耕助登场粉碎罪恶杀戮列车罪爱你黄金劫案第二季哆啦A梦:大雄的地球交响乐调香师第二季美好的危险丑闻我是猎手侦探物语锁龙井以父之名三个基督今天明天战,乱我梦中的女王面对我我是医生家有喜旺第三季伟大的族谱BB来了异教徒想当冒险者的女儿到首都当了等级S的冒险者我绝对不会邀请你参加我的成人礼指控追逐野马心理较量神捕十三娘达荷美女战士

《1917》长篇影评

 1 ) 跟我走一趟(全剧透)

1917年4月6日,这个初春的午后,法国前线英国皇家来福枪8团(?

)的阵地后方,两个代理下士 Schofield和 Blake 晒着太阳闭目养神。

中士过来一脚踢醒Blake通知带个小弟去将军指挥所报道。

指挥所派活,估计又是去后方送点文件取点给养之类的,简直比跟着连队吃土强一万倍。

那还说啥了,Schofield我的老伙计,走起呗。

俩人美滋滋从休整场地穿过餐车包扎所,下交通壕就往指挥所溜达。

一路唠着小嗑,看着周围这帮灰头土脸的Tommy弟兄们,要多膨胀有多膨胀。

到了指挥所门口,中士说你俩挺麻利呀,咱前后脚到了,赶紧进去,首长等着呢。

进屋敬礼首长好,将军抬头就问你俩谁是Blake, 你是吧?

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你先听哪个?。。。

好的?

德文郡2团(?

)的Blake中尉不是你哥么?

据我们所知目前他还全须全尾地活着呢。

尿性,那。。。

坏消息呢?

德文郡2团通告说他们正面的德国佬溃退了,明早他们要乘胜追击包饺子。

我们团部侦察机过去转了一圈发现人家Kraut其实玩的是拖刀计,大炮机枪十面埋伏全准备好了,指不定谁包谁呢。

明天2团要是真傻不拉几追过去,估计以后就见不着你哥了。

草,那您赶紧下命令让他们冷静呀。

小老弟,这我能想不到么?

我又不是那些只知道琢磨西装的Kingsman。

我们的通讯全被德国佬监听了,他们随时会干扰甚至误导。

所以只能拜托二位赶紧跑一趟2团防区,把我的亲笔命令送到他们的指挥官驴脸上校手上。

来来来,看地图。

你俩往西南穿过咱们这边的无人区和德国防线,再绕过这个被德国人控制的小镇,顺着这河往下走一段就到啦,十几里地,你俩目标小,picnic一样啊,对吧。

这开玩笑呢?

鸟都飞不过去。。。

明早之前命令要是送不到,2团两个营1600多人包括你哥,就会像一群在教堂祷告的无辜老百姓一样,被突然跳出来的大内高手杀个干干净净,一点机会都没有。

我是太了解这样的悲剧了。

那个谁,给他们地图和手榴弹,赶紧上路。

出了指挥所,顺着战壕找到抱狗York问德国防线怎么走,抱狗York抱着狗说,问排长去!

排长披着军大衣,问你俩过去嘎哈呀?

Blake说去德文郡2团送信。

排长说不要命啦?

Blake说信送不到2团1600人和我哥就全没命了。

Schofield说Blake说的是真的,你看我摊上这么道德绑架的差事多倒霉。

排长说好吧,来潜望镜这儿。

看到那俩死马了嘛?

从左边过去,钻过铁丝网的小缺口就是no mans land(无人区),然后一直往对面走就到啦。

picnic一样啊,对吧。

来你俩带上信号枪,要是过得去,说明对面没人,给我们打个信号弹看,我好给领导汇报。

去吧。

装弹上刺刀登梯子出战壕,连滚带爬就进了弹坑遍地尸横遍野的无人区。

Blake跳进Schofield藏身的弹坑,说太刺激了,好几个礼拜都没人能像咱俩走出这么远。

Schofield说我谢谢你,刚才给你拉铁丝网就把手扎破了,你现在一撞我,手又一把按到旁边这腐尸后背里去了,等到2团找军医截肢吧。

Blake说对不住,回头我让我哥给你找个好大夫,高低把这手保住。

哎前面那大爆破坑后面好像就是德国战壕了,咱们悄悄摸上去,打枪的不要。

战壕里一个人都没有,但是火盆里的碳还没烧完,说明德国人刚撤不久。

接着搜索坑道,也没人,只有个大耗子在里面找食吃。

俩人跟着耗子看见角落里有罐头,刚想拿几个,发现地上拉着一根弦,显然德国人走之前布置了陷阱。

结果眼睁睁看着耗子撞弦引发了爆炸,一下把Schofield埋了。

Blake赶紧把人刨出来,拽着往另一个出口跑,坑道就在身后跟着坍塌,最后万幸逃出生天。

这个出口已经通到了战壕后方的炮兵阵地,德国人也已经废弃并撤离了。

Schofield一屁股坐在地上用水壶冲洗眼睛里的土,说Blake你今天可把我方死了,再往前走我怕是要没命。

Blake说别介呀,来都来了,现在也没路回去了。

Schofield说算了谁让lads一生一起走,你先打信号弹吧,咱们歇会儿继续。

炮兵阵地后面基本就不算军事区了,大片的草地树林,几间破农舍,院子里还有刚开花的樱树,不过德国人撤退前都给砍倒了,这不闲的么。

搜索的时候,Schofield还在牛棚里发现一桶上午刚挤的牛奶,看来总算转运了,就灌了半水壶。

刚才一直在战区上空浪的那两架英国飞机也有了表现机会,当着Schofield和 Blake的面干下来一架德国战斗机。

被击伤的德国飞机晃晃悠悠飘向两位观众所在的牛棚,摔在面前。

大发慈悲的两人把打断腿的德国飞行员从着火的残骸里救出来,Blake 让Schofield快去打点水来给伤员降温,结果Schofield一转脸的功夫,德国人掏出小刀就把Blake攮了。

Schofield 两枪打死这个不要脸的,赶紧给Blake裹伤。

但是这一刀扎在肝脏,血流不止,眼看是救不过来了。

Blake说我不行了但是你一定得替我把信送到2团,救我哥哥呀。

Schofield一看这个情况强行镇定情绪答应了下来,并把任务和路线复述了一遍。

Blake听完,原地去世。

Schofield强忍悲痛拿起将军的信,Blake的狗牌和戒指,准备独自上路。

这时一支友军车队从旁边的小路开过来了,一个叫马强的上尉了解了Schofield的任务,决定载他一程。

到了小镇边上,Schofield下车打算直接穿过去,天要擦黑了,他没有时间绕行,必须冒险碰碰运气。

马强提醒他,一方面要小心德国人,另一方面到了2团还要想办法镇住驴脸上校。

根据传言,那个愣逼原来是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少校,1915年带着自己的骑兵中队冲德国重机枪阵地,被打成光杆司令俘虏,还害死了全队画画最好的中尉,德国军官都骂他脑残。

逃回来以后带领步兵还是那德行,这种人不管陷阱不陷阱的,就是喜欢硬冲。

Schofield说我有上将军手谕,当着团部全体军官的面扔他脸上,看他还敢犯浑。

马强说好,我跟队伍走了,祝你成功。

刚摸到镇子口,二层楼的德国哨兵就开始用子弹给Schofield描边,两人在50米的距离对射了一阵,倒霉的德国人被打倒在窗户后面。

Schofield进屋上楼确认战果,两人对射了最后一枪,德国人被打死,Schofield被打飞钢盔,后脑摔在楼梯上失去意识。

再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得赶紧趁机会穿过小镇。

但是在照明弹和火光的映衬下,个别德国人继续追着Schofield描边,直到他躲进一个地下室。

地下室里藏着个可怜的法国女人,抱着个来历不明的婴儿,劝英国大哥别走了,天快亮了你跑不出去。

Schofield说天快亮了那我更不能等了,把吃的和半壶牛奶给他们留下,转身又跑了出去。

在最后一波德国暴风兵的描边欢送下,Schofield风骚地穿过小镇,纵身跳进了流向2团防区的那条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

终于一棵横在河上的大树挡住了Schofield,当然还有很多从上游飘下来的死尸,有的一看资历就很老。

Schofield筋疲力尽爬上岸,耳边仿佛传来蔡国庆的歌声。

循着声音走过去,发现原来是一群友军坐在小树林里看表演。

唉不行了,赶紧凑过去歇会儿。

友军说你哪部分的来这儿干啥?

我8团的找德文郡2团。

我们就是啊你们这是在准备干嘛?

准备进攻啊,第一波已经在阵地就位了,我们是第二波。

我去你们驴脸上校呢?

在前面阵地指挥所呢。

Schofield瞬间弹起来,撒腿往阵地跑,见着军官就说上级命令停止进攻,但是交通壕里的第一攻击波已经准备出击了,没人信他的话。

最后不得不翻出战壕,冒着炮火往团指挥所跑,总算见到了驴脸上校。

这愣逼果然如马强所说,不听劝,最后见着将军的信才老实,让老少校叫停了进攻。

少校在门口跟Schofield说干得漂亮老弟。

Schofield问Blake 中尉在哪儿?

少校说刚才已经带着第一波冲出去了,你现在去包扎所试试运气,如果没找到就说明撂在外面了。

Schofield过去找了一大圈,还真找到了。

Blake 中尉只受了点皮外伤,但是看到弟弟的狗牌和戒指还是深深扎心了。

Schofield仿佛也老了十岁,一个人坐在包扎所后面的树下,掏出亲人的照片端详。

照片的背面写着:Come back to us.[全片完]--1月10日在阿布扎比影院看完,凭记忆添油加醋写成,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仅供生肉观众方便理解剧情。

有空再补点认真的后记。

这部片子一镜到底的手法非常有代入感,就像在游戏中开启了幽灵模式(spector mode),一直跟着主角(玩家)体验着焦虑,恐惧,绝望和释然。

见证了典型的一战场景。

炼狱般的战区,百米之隔便春意盎然的乡下,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丑陋。

很多细节值得注意,适合静下心在影院观赏。

个人印象最深的是无人区的刻画,超过了很多同类作品。

数月以来交战双方遗留的尸体或者挂在铁丝网上,或者半埋在泥土里,或者泡在弹坑积水里,有的残缺不全,有的相对完整,有的已经白骨化依稀看得出人形。

配合千疮百孔的地表和撒欢的乌鸦老鼠苍蝇,拼凑出死神的病态盛宴。

这一切发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依然觉得,想体现反战,尽量把战争里那些真实的细节刻画出来,就足够让人们清醒了。

 2 ) 1917电影男主角来自哪个单位?

电影中,男主几次说过自己来自哪个单位,比如:Lance Corporal Schofield, sir, 8th.No, sir. I'm from the 8th.光从字幕信息里,是很难知道这到底是第8连、第8团、第8营,还是第8军。

这要结合一战英国军队的真实编制来判断。

正确答案是男主角来自第8师(8th Division),它的指挥官是一位少将(Major-general)。

符合电影中的情况。

再来看看第8师在一战时期的编成是怎样的,注意到第23旅下面出现了“德文郡团第2营”(2nd Battalion, Devonshire Regiment)这也和电影情节相符合。

但我实在记不起公映版《1917》中是怎么翻译男主的单位的,有没有译错呢?

The division had the following organisation during World War I: 23rd Brigade2nd Battalion, Devon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Prince of Wales's Own (West York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Cameronians (Scottish Rifles) (until February 1918)1/6th Battalion, Cameronians (Scottish Rifles) (from March 1915 until June 1915)2nd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1/7th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 (from March 1915 until February 1916)24th Brigade1st Battalion, Worcestershire Regiment1st Battalion, Sherwood Foresters2nd Battalion, Northamptonshire Regiment1/5th Battalion, the Black Watch (until October 1915)2nd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to 25th Bde. February 1918)1/4th Battalion, Queen's Own Cameron Highlanders (from February 1915 until April 1915)Between October 1915 and July 1916, the 24th Brigade swapped with the 70th Brigade from the 23rd Division.25th Brigade2nd Battalion, Princess Charlotte of Wales's (Royal Berk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Rifle Brigade1st Battalion, Royal Irish Rifles (until February 1918)2nd Battalion, Lincolnshire Regiment (until February 1918)2nd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from 24th Bde. February 1918)1/8th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 (from August 1915 until October 1915)1/13th (Princess Louise) Kensington Battalion, London Regiment (until May 1915)1/1st (City of London) Battalion, London Regiment (from May 1915 until February 1916)70th BrigadeThe 70th Brigade was from the 23rd Division and was attached to the 8th Division between 18 October 1915, and 15 July 1916, swapping with the 24th Brigade.ArtilleryV Brigade, Royal Horse Artillery (left 13 January 1917)XXXIII Brigade, Royal Field ArtilleryXLV Brigade, Royal Field ArtilleryVIII Heavy Brigade, Royal Garrison Artillery (left 5 March 1915)Engineers2nd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15th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1/1st Home Counties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 (from 2 February 1915; became 490th (Home Counties) Field Company February 1917)Pioneers22nd (Service) Bn (3rd County Pioneers) Durham Light Infantry (joined 2 July 1916, until 3 July 1918)1/7th Bn, Durham Light Infantry (joined from 50th (Northumbrian) Division 20 June 1918; absorbed 22nd Bn DLI 3 July 1918)

 3 ) 长镜头的一战电影

一镜到底的一战电影,具有独特的写实气质,它不再将战争呈现在你面前,而是把你扔到战场之中。

长镜头让人第一秒就入戏。

"临危受命"是全片的开场戏,Scot和Blake被通知前往司令部,这长镜头就跟着他们,缓慢地穿过蜿蜒曲折的战壕,踩着泥泞的瓦砾,从疲惫不堪的战友身边擦身而过,耳边传来战友们的闲聊或者咒骂,眼中是肮脏的枪械,或者军服上零碎的金属扣,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火药与腐土气息。

当战争不再是指挥间里移动的沙盘,也不再是闪动的爆裂的画面,它成为一种沉甸甸,脏兮兮的东西,从这一刻开始,你不禁开始思考,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后来,长镜头就跟着主角们辗转前行,日夜变换,直至完成任务,全片都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写实的战场细节。

“穿越废弃阵地”,“牺牲与托付”,“战争中的平民”,再到高潮部分的“冲锋与送达”,不论是场景布置,调度,台词,表演全都无懈可击,让人身临其境。

在这一系列的际遇里,主角从一个被受命的普通士兵,完成自身的蜕变。

全片没有任何说教的台词,也没有过分的渲染,像一出沉浸的戏剧,牵引着我逐步拨开战争残酷的真相,看见当中透出的人性和勇气的闪光。

 4 ) 漂落水面的梨花 如同那头母牛 是亘古在人的命运里被忽视的惊奇

今年看到的最好的电影 好到在我能回过神来捕风捉影地写下自己的感受之前 不想去看分数和影评 以往养成了还未从影院出来就搜豆瓣评分的习惯 其实有时候觉得不是个很好的习惯 有意无意会在观影过程中形成自己将要为它打分的预设 保持一种自律的理性 会失掉观影那种完全把自己交出去的纯粹的心情 有时候不经意在电影院找回了这种出神的状态 会让我感到异常快乐形式与题材非常契合 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令人耳目一新 我常想创新 技术的花样 对形式的苛求 假如仅是为了彰显或测验技术本身 常常会买椟还珠 失掉一部分情感的真诚和力量 1917则带来一种后现代、舞台剧、诗电影以及战争片的老生常态混合在一起的惊奇 既荒诞又身临其境 把我煽动得落花流水 哪怕是后面那个我被剧透了的奔跑镜头 在豆瓣还是微博看到幕后的GIF还以为是敦刻尔克 心下想:我怎么不记得敦刻尔克还有这么优秀的镜头 快到那里的时候我不禁悚然:原来是这部电影!

一边生气妈的又被剧透了 妈的音乐好煽情 一边抹眼泪 煽吧煽吧我是如此心甘情愿TT两个冒死去完成任务的人言语间的单纯和孩子气 引起我对学生时代的乡愁 像两个逃学少年 随时可能被校长抓住(在孩童心中的恐惧接近死于非命) 但当你置身巨大的荒野(空无一人的操场,别的班都在有条不紊地上课和集训)你突然吃惊地意识到 你的死活 你的存在本身 甚至你的自由 其远没你想象得重要 竞争 输赢 集体 荣誉 对个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能感到的似乎只有自身的疏离和渺小 人就是这样渺小 渺小到你不得不注意到 只有此时和你并肩的这个人 这个用他的音容笑貌 他的温度 呼吸 他心里背负的童真 他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过往 漫不经心地感染你的人 这个和你各怀心事 从来都并不是(如上级宣称的)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战的人 是你无论如何想要好好关心和保护的 此时此刻 没有比这个心情更急切更重要的事了 这样的比喻放在战争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似乎显得过于轻松 我从来不理解战争 也不敢说哪部电影就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人类好斗天性的恐惧和悲哀 可是任何背景下 每一个个体 思考的问题本质上其实是相似的 那就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处境 这也是我心中理想的电影的标准: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的人 都能感受自身命运的紧密相连 我能体会到他为什么扔掉徽章 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还是一种侥幸 是一种巨大的残酷和不公平 不管是对并肩作战的人 敌人 抑或是为你悬着一颗无法安睡又不肯熄灭的心的人 (尽管法国女人和小孩那段让我略微感到矫情)都是马后炮 如同在战争中的胜利 是历史的偶然性带来的荒谬的光荣最近在读《族长的秋天》长篇累牍 没有分段 读到我一阵晕眩和窒息 失去了对时空的判断 又为这种一气呵成带来的心灵的洗荡而感到惊奇 有点像1917的镜头语言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我不是打算这么不负责任地写文章的 可是短评不让我写那么多废话 呜呜 这个140字的时代 却一针见血地揭露我语言上的懒惰 无能 和贪心不足)(我真的好喜欢英国演员举手投足扎实又优雅我完了)

 5 ) 《1917》:浸入式战场体验,也许是最有奥斯卡像的电影 (更新:二刷和导演主演见面会摘要)

导演和主演答观众问再次感谢Netflix和Landmark,一个是流媒体一个是就在家门口且有着对娃爹娃妈友好的时间表的独立影院,我这种电影困难户竟然把大部分金球奖或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包括《爱尔兰人》、《婚姻故事》,《教宗的继承》和《1917》看完了,真是感天动地。

看完之后,我觉得,如果只有这四部电影,今年的奥斯卡可能会在《婚姻故事》和《1917》之间产生。

《爱尔兰人》虽好,但没有超越教父,很多人对de-aging的电影技术还是心怀疑虑。

《教宗的继承》应该是本着男主男配去的,在故事和电影导演上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婚姻故事》是二十一世纪的克莱默夫妇,男女主演和电影互相成就,接下来,就是这部让我惊艳的《1917》了。

我总觉得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作为导演,只会技术显然不行,比如漫威DC;只会艺术当然也不行,比如各种转行失败的艺术家导演案例。

大部分导演当然都有侧重,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导演。

比如我喜欢的诺兰显然是更技术挂的,而李安是艺术出身,走在不甚成功的技术先驱的道路上。

大部分之间,而这部《1917》,真切让我感到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达到完美境界的导演是什么样的。

故事本身很简单:1917年的春天,一战的法国战场上。

两位士兵被挑选去传递一项重要的情报,这封情报能拯救1600名英国士兵的性命,其中包括其中一名士兵的哥哥。

问题是,这项任务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前面是寸步难行的敌人锋线、战壕、焦土……而他们只有两人,和不到24小时的时间。

在这个设定下,如果你是导演,会怎么做?

你可以发挥成《血战钢锯岭》那样的圣人传记,也可以拍成《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人性考验,或者大部分战争片那样的炮弹轰炸、豪情壮志。

但是本片被拍成了一个长镜头——即使不真的是——一个浸入式的战争体验。

想象你身临其境在一个大逃杀的游戏中,前面是各种关卡、敌人、陷阱,你只有一次机会,无法重来,唯一的优势是有两条命(两位士兵),但死了游戏就结束。

在影片的两个小时中,镜头都围绕着这两位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呼吸、恐惧和希望,都被尽数收入了镜头中。

观众变成了他们,他们的恐惧变成了观众的恐惧,他们的绝望变成了观众的绝望,他们的英勇变成了观众的英勇。

光从技术角度来说,我觉得值得出一部起码同等长度的拍摄花絮;我真希望看看可以封神的罗杰迪金斯(《肖申克的救赎》的摄影就是他,想想Andy在雨里那个青史留名的镜头)是怎样拍出这些镜头的。

他获得奥斯卡提名13次,却从来没有获奖,如果这次他还不能得奖,我都有想把柯达剧院砸了的冲动(刚发现他前年因《 银翼杀手2049 》获奖了,实至名归)。

这个送情报的故事听起来如此简单,却没有让人有一分钟的无聊情节,因为在总体紧张的节奏下,导演还安排了张弛有致的环境和场景设定。

从前线到终点的前线,两位士兵的旅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

第一个,敌人战壕。

第二个,农庄后院。

第三个,黑夜中的炮弹礼花。

最后一个,从瀑布、河流、森林,转场到最终的前线。

每个场景设定都好极了,我几乎说不出我最喜欢哪一个。

其中第二个场景,那些被砍断的樱花,农庄后院的奶牛,新鲜的桶里的牛奶,从天而降带着黑烟坠落的战斗机,让我想起米勒的油画,那些广阔的欧洲沃土,尤其从第一个焦土般的敌军前线转过来,让人觉得又安静、有感慨。

这本来是该属于他们的生活啊!

但从视觉上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第三幕——当Schofield从子弹击中的脑震荡昏迷中醒来,他眼中看到的拔地而起的光明,正映在本来是优美小镇、但如今变成断壁残垣的焦土上,不断移动的光明和黑暗仿佛是他头脑中的幻象,耳边是炮弹巨大的爆炸声和子弹的呼啸,以及最后他在破晓之前映着炮火的桥上的一跳,几乎是末日美学的教科书演绎。

镜头一转,他从瀑布中坠落,在打着旋的池塘里漂浮,手边竟然有一片片飘落的樱花。

影片在这里超越了技术,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然而并不止技术与美术。

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镜头,而是讲战争中的人类。

从敌人到战友,他们所经之处的横尸遍野,充满了整部影片的背景。

近景中,撤退的敌军战壕中一张女人的照片;对敌人的救赎与复仇;火光冲天中,Schofield看到的地下室的饥饿的法国女人与初生的小婴儿;这一切都在他最后爬出水面,在森林中听到的民谣时得到了升华。

他本来是一个无辜的士兵,意外被战友Blake挑中去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从开始的抱怨,到出于友情的应承,到被战友拯救生命、最后决定负重前行的勇气——这些才是战争中最可值得铭记的东西,是导演Sam Mendes的爷爷亲身经历、并永生难忘的这个故事,也是让这部电影从四星升到五星的关键因素。

我很少看战争片,因为受不了单调的颜色、炮弹的轰炸,和带上钢盔的脸盲。

这部电影完全不一样。

吸引我的不是炮火连天,而是春天的田野,水边的樱花,焦土上的辉煌火光,和士兵在林中的歌声。

我大胆预言一句,目前看起来,它也许是最有奥斯卡像的电影,起码是之一。

---我是二刷的分割线---

山姆·门得斯和两位主演这家Landmark果然是好莱坞的关系户,前几天朋友在网上竟然刷出了导演和主演见面会的特别场,就在今天这个周五的晚上。

既然在家门口,吃完饭腿着就去了。

有了一刷的体验,二刷竟然还是一点不觉得闷,而且看到了很多第一次没看到的细节。

对这样一部残酷的战争片来说,二刷并不比一刷更轻松,因为预先知道情节,反而在坏事发生前感到更加紧张和难过。

几个有意思的细节如下:1.电影以Schofield在树下打盹开头,以同样在树下打盹结尾。

首尾呼应,然而主人公的心境却完全不同了。

2.Schofiled进德军战壕的时候盯着一张照片看了好半天,结尾处才呼应他拿出自己的照片,原来他也有幸福的家庭。

照片后面写着“Come back to us”,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中段他在法国女人那里与小婴儿的有爱互动,也是有家庭的男人的写照。

3.半夜的地下室里,法国女人说她不知道婴儿的名字,因为她不是母亲。

因为她不是母亲,所以她没有母乳,Schofield才会把自己的牛奶给她。

4.那个婴儿睡在一个五斗橱的抽屉里。

5. 看了半天才发现一开头那个让他们送信的指挥官就是Colin Firth。

说实话,我觉得他演得比Benedict好,后者有点刻意了。

6. Schofield捋下Blake戒指和项链的那个动作十分熟稔,让人觉得他之前也做过许多次同样的事情。

有意思的地方还很多。

第一遍被情节震撼了,几乎没法注意镜头,但在这一遍,我们努力找出导演是在哪里分镜的,但除了Schofield脑震荡昏倒的那个镜头,几乎没有什么痕迹。

导演自己也得意地说:有些剪辑是很明显的,但有一些连我做电影的朋友都看不出来,问我,how the fxxk did you do it? 观众大笑。

还有就是可以留意到更多镜头的美感,让人惊叹摄影在这种运动的长镜头拍摄过程中竟然还能注意到构图。

比如Schofield掉到水里之后发现周围都是樱花花瓣的镜头,几乎可以用佛性来形容。

从一潭死水(事实上和比喻上)中看到的生的希望和美好,于是他才能继续努力前行。

主人公的设定也很有意思。

在前半段,一直是Blake主导,因为他的哥哥性命攸关,也因为他自己本身性格的稚气热血。

Schofield一直是怀有疑虑,谨慎地跟在后面。

但到了后半段,Schofield变成了英雄,一方面是因为情报的时间不够了,另一方面也是他背负了战友的嘱托。

这个转变很有看头。

电影结束后导演和演员就座,回答主持人和观众问题。

演员比电影中好看多了,但导演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灵魂和创造者,从他们对影片的思考和表达中就可以看出来。

下面是我凭着记忆记下来的导演感悟,非常言之有物。

关于故事:这个故事是导演亲身经历过一战的祖父讲述的,但做了很多修改。

Schofield演的并不是他祖父。

后来Dean也分享了他曾曾祖父在一战中的经历。

欧洲人拍一战是感性的,因为那都是他们家族经历过的真实,估计和我们拍抗战差不多。

关于一镜到底:导演认为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主意。

当他想拍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脑子里构想的就是摄影机怎样追逐着这两个人的步伐前行,时间的流逝就是现实的时间流逝,几乎不可能的远距离传输情报,他们面对的现实困难,他要的就是这种“live”的感觉。

他在拍007的时候就有一段长镜头,成功之后,他试图说服斯皮尔伯格(梦工厂是资方)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这部战争电影。

之前他当过15年的话剧导演,而话剧是在舞台上一气呵成、没有任何剪辑的。

他努力把话剧的这种经验运用到这部电影里。

技术上非常难,他们用了很多的时间打造整个场景,甚至种下那些植物,精密地测量长度——因为长度和时间是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分钟的剧情,摄影机就要走若干长度,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

关于演员:导演说他们在几百个年轻演员的试镜中脱颖而出。

他在拍电影之前对这两个人物是有预设的。

Schofiled是个中产阶级,内向,有自己的家庭,爱好可能就是喝杯小酒看看书;而Blake就是个小鲜肉,外向活泼,喜欢讲笑话,和姑娘调情。

要不是战争,这两个人可能都不会说话;然而在这里他们成了朋友,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爱对方然而他们就是爱对方,这是种不寻常的友情。

关于演员的拍摄:对演员是种独一无二的体验。

正常电影是直接开始拍,一个一个镜头拍,但这部是在拍摄之前几个月他们就“生活”在这部电影里的。

导演强调了很多次“Live”一词,在摄影机都还没架起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需要沉浸在主人公的生活当中了。

两位演员去比利时和法国体验了很久生活。

有一个观众提问,盛赞Dean在农庄的那段表演。

导演说,那段镜头八分钟长,拍了五十多次。

那个镜头特别真实,因为演员身上挂着血泵,而整个镜头中,演员自己能体验到血就像真的是从身上汩汩流出的一样。

他需要的就是这种真实的反应。

关于剪辑:特别重要。

这部片子是当天拍、当天剪,基本照着时间线拍摄,所以Lee Smith非常牛逼,强大到当天就能把那些镜头斗上,加上音乐,告诉导演,这就是剪辑后的效果。

有时候一个镜头拍28次,导演自己觉得可能第26个比较好,但Lee就会告诉导演,第12个好,因为剪出来的效果最好。

“他往往是正确的,”导演说。

他还举了个例子,影片后段有一个Schofield坐在树林里听歌的场景,并不推动情节,然而他用了很多分钟,因为Lee已经把前面的镜头剪差不多了,所以在这里他知道自己可以任性,留出他想要的长度。

很多分镜,有的是渐进(Blend),有的是空镜头对物体的一带而过(wipe),还有的是CG和现实镜头的拼接。

比如飞机坠毁那一段,坠毁的镜头是CG,但转到两位士兵冲上去就是实拍了。

关于电影:拍电影其实是个特别冗长的工作,非常碎片化,有时候一个镜头要拍几十遍,然后导演怀着最大的希望把他们拼接起来。

观众在荧幕上看到的流畅的成片(it flows),在幕后几乎是完全相反的。

终于打完了,撒花!

如果您看到这里麻烦给影评点个有用吧!

---王小心的游记:《太平洋上有座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98273.html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和时事

 6 ) 梁文道谈《1917》:没有人应该成为“代价”

讲述 | 梁文道来源 | 看理想·八分1.“一镜到底”的《1917》,真实的战争电影,还是一场角色扮演游戏?

这部电影最终在奥斯卡获得三项奖项,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最佳摄影”。

这一项奖项的得奖,《1917》是实至名归的。

它的摄影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在我看来,是当代电影工业里最厉害的摄影大师之一。

他的上一部获奖作品就是《银翼杀手》,从《银翼杀手》已经足以看出狄金斯的功力精湛。

这一回《1917》,狄金斯和导演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更是献上一场超水平级的“表演”——也是这部电影最被关注的一样技巧展现,即“一镜到底”。

什么叫“一镜到底”?

其实关于长镜头这件事,我想今天喜欢电影或者对电影稍有认知的人,恐怕都会知道何谓“长镜头”。

许多电影都以其中出现过的非常长,或者非常炫目的长镜头为标榜。

在讲长镜头这个摄影技巧之前,我还是想先简单介绍一下《1917》这部电影。

“1917”,顾名思义,讲述的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剧情,在我看来,其实有点像一场角色扮演游戏。

1917年正值一战进入最激烈的时刻,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突然接到一项任务,要求立刻前往死亡前线,向那里即将对德军发起进攻的军队将领传达“立刻停止进攻”的指令。

如果指令无法及时传递,那么前方部队两个营1600人的性命,可能将全部牺牲。

两个少年需要穿过横尸遍野的无人区,在武器有限、粮草有限的情况下,尽快将指令送达,期间要经过德军前线,还要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危险境遇。

而整部电影的表达,从两人接到命令开始直到任务结局,中间近120分钟几乎是一气呵成,让作为观看者的我们体会一种强烈的沉浸感受。

这可以说是一次非常炫技的实验性电影,而且是一部战争片,这种“一镜到底”的表达手法也成为电影最吸引关注的亮点。

当然,《1917》的“一镜到底”并非严格意义上一刀未切的长镜头,通常会被称作“伪一镜到底”,实际仍然是由多个长镜头剪辑而成,只是在剪接中用了一些特殊技巧,比如通过黑暗的场面瞬间做一次连接,这样将剪辑痕迹隐藏起来,“蒙蔽”观众的肉眼。

无论真正的一镜到底(比如《俄罗斯方舟》),还是这样的“伪一镜到底”,从技巧难度上来说都非常之高。

不仅考验导演整个场面的综合调度,也考验演员在这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之内,能否完成无中断的流畅表演和完整台词,一旦出错,整个部分都要NG重来,更不要说一旦牵涉复杂的布景,就更麻烦了,如何保证不穿帮是个问题,连灯光设计都需要有周全的考虑。

可想而知,“一镜到底”在实际拍摄操作中,应该可以说是非常复杂且困难的,但我们需要问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技术表现手法到底有没有必要?

在电影语言里,长镜头又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2.电影为什么需要“长镜头”?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引述“看理想”即将推出的一档有关电影的节目里的一句话,这档节目将由看理想的老朋友,贾樟柯导演为我们讲述。

节目有一集专门讲长镜头理论,其中就提到德国学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著作《电影的本性》里,关于电影本质的理论——即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比如拍摄一个人在吸烟的状态,如果用长镜头拍摄,中间不剪接,那么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个人完整整整的状态,没有办法通过镜头的剪接,去渲染这一片段里拍摄者或者导演想要表达的一种主观情绪,或者希望通过某些手法引导观众产生的情绪。

长镜头会让镜头前的空间、时间以及人物,完完整整地真实传达出来。

所以,长镜头历来被认为是一种能更真实地把握我们所处时空的镜头语言。

基于这个大的前提,长镜头却在导演的运用中走出了不同的路线。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影评人,但是我愿意用一种简单粗暴的区分方法,来说明长镜头使用的两种不同状态,一种是“好莱坞式的”,其余的我把它们列为“非好莱坞式”。

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我可以举一些导演的名字,比如华人导演侯孝贤、蔡明亮,日本导演沟口健二,土耳其导演锡兰,再追溯到较早时期的欧洲大师安东尼奥尼、安哲罗普洛斯,或者让·雷诺阿,这些导演使用长镜头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更贴近于刚才所说的关于长镜头的那套说法,即更倾向于复原我们所处的物质现实,这种就是我所谓的“非好莱坞式”。

那么,“好莱坞式”又是什么样的?

他们想要追求的是另一种效果,就是要让我们跟着角色的设定,跟随他们设定的节奏感,因为长镜头拍摄的真实时间有多长,我们从电影里感受到的时间段就有多长,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受。

简单地讲,剪接就像眨眼,一部电影里有很多镜头剪接,就像我们眨了多次眼,但是如果一个长镜头,那一段镜头表现会完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就像不眨眼、目不转睛地跟着镜头节奏走。

所以,好莱坞式在使用长镜头时,通常是希望吊住观众的胃口,让观看者能更着迷地跟随镜头前呈现的景观或人物,但这种路线就很容易走出一种刻意的“炫技”味道。

简单说完长镜头的意义和区别,《1917》从拍摄手法上看是非常高难度的,而且的确带有“炫技”的意味,所以很多影业人是为了看这部电影的技术示范。

但问题仍在于,《1917》这部电影到底有没有必要采用这样的技巧?

3.《1917》因“一镜到底”牺牲掉了什么?

这部电影之所以在影评界存在争论,包括这一次没能获得比“最佳摄影”更重要或者更为人关注的大奖,其中一个理由我认为就是它没有办法说服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拍。

导演萨姆·门德斯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他的祖父,一位曾经参加过一战的英国老兵。

所以门德斯一直对一战很着迷,对这个故事也很着迷,从影片后的致谢字幕也可以推测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战场上的真实故事。

由此看来,门德斯恐怕是想要通过长镜头抓住当时的状态,也就是说,他应该是有情感表达的诉求的。

但很可惜,就像刚才所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次角色扮演游戏。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在里面产生出什么情感。

观众看一部电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首先需要对电影里的角色产生同情共感,要能够产生这种同情共感,那么角色首先必须建立起来。

然而,《1917》这部电影在追求长镜头的过程中,原本帮助建立角色性格以及转变的那些要素,被弱化或者无法看到了。

而且这种拍摄手法,很难给到演员很多特写镜头,对于其他配角角色更是如此。

所以他们的情绪表演,以及平常会用特写镜头来突显的面部细节、手势动作等等都没有了,角色的塑造就容易显得单薄。

正因如此,这部电影会让我们感觉战争的场面更像是角色扮演游戏,尽管我们身临其境了,但是身处其中的所有那些平凡的士兵们,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士兵在当时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1917》里,除了战场上的惊恐、紧张、刺激之外,更往后更深沉的信息和情绪,我们就很难完全隔着屏幕去感受了。

4.一场“莫名其妙”发生,又“非常无聊”结束的战争这让我想起另一部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2018年)的电影,去年年末才在国内上映,影片叫做《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

这部电影的导演也非常有名,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也就是《指环王》系列电影的导演。

这也是一部关于一战的电影,彼得·杰克逊之所以想拍这部电影也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是一战老兵,但在他出生前,爷爷就已经去世了,他也一直是一位着迷一战的电影人。

不过,《他们已不再变老》这部电影完全走了另一条路子,它是一部纪录片。

你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吗,该如何对100年前发生的战争进行影像“记录”?

一战不同于二战,那是一个电影才刚刚开始没多久的年代,它留下的影像资料非常有限,要怎么在100年后拍摄关于它的纪录片呢?

彼得·杰克森也做了一次电影技术上实验性的尝试,他用非常崭新的技术,去将当年那些仅存的黑白片段重新还原成彩色。

不仅如此,要知道,当年这些黑白纪录片往往由于帧数播放不统一等问题,人物动作会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为了让现代观众有更贴近真实的感受,彼得·杰克森重新调整了所有这些影像片段的帧数,保证画面呈现更逼真、更有代入感。

《他们已不再变老》色彩修复对比这还没有结束,由于很多老纪录片记录的只有影像,没有声音,彼得·杰克森还专门请人去辨认,片段里那些一战战场上的士兵,他们到底在说什么,解读他们的唇语,再配上大量当年参战老兵的声音记录作为旁白。

就这样,完成了一部或许可以称之为“伪纪录片”的一战影片。

但是这部电影的效果和《1917》就不太一样了,《他们已不再变老》更加突出当时参战士兵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这些士兵的感受?

这就要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今天大部分人想起来,可能都会觉得昏头转向,感觉模模糊糊,它的起源究竟是什么恐怕都模糊不清,难怪很多人说它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场莫名其妙地发生,又非常无聊地结束的战争。

在这样的一场战争爆发之下,那些参战的士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变得尤为特别和重要了。

一战的欧洲战场上,最有名的当属西方战线的壕沟战。

所谓西方战线,就是沿着法国边境,自北海至瑞士挖的一连串实行阵地战的壕沟。

然而,这条长长的战线在整场战争中,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1915年到1917年期间,战争中双方进攻都没有明显成果,长期处于一种拉锯状态。

但是,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实现克敌制胜,双方都研发出很多新型但可怕的武器,比如毒气、喷火器、化学武器等等,飞机和坦克也陆续被投入使用。

历经两三年时间,伤亡人数极为惨重。

但是,尽管投入了如此大的人力,那么多生命受到伤害,最后战况仍然焦灼,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彼得·杰克逊这一部《他们已不再变老》里,我们就能看到关于一战这种境况的一个注脚。

5.为了一个看似“宏大”的目标走上战场,最终却是苍白而空洞的结局当年的西线战争我们知道是壕沟战,那是一种很可怕的战争。

《1917》电影里呈现的壕沟,其实比起当年真实的壕沟战的场景,已经干净多了,可接受多了。

要知道,壕沟是士兵长期藏身之处,基本上吃喝拉撒都在其中。

壕沟里污泥遍地,一旦遇上下雨,整条壕沟都会变成泥潭。

你能想象那会发生什么吗?

泥浆会将人生吞,如同流沙一般,里面到处都是尸体、肮脏的垃圾、排泄物以及以尸体为食的老鼠,就像《1917》里呈现的那样。

而身处战争中的士兵,他们的真实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看看《他们已不再变老》里,那些英国老兵说起当年参战的情景。

当时整个国家气氛涌动,大家都觉得是为了民族大义,鼓动年轻人积极报名参战。

甚至谎称前线士兵们都在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而且生活得非常幸福,用这样的“美好”描绘来吸引大家积极参战,乃至于造成一种社会风潮。

就是在那个时候,原本规定19岁才能报名服兵役,但是很多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就已经跑去报名参战了。

因为当时的那股风潮让很多年轻人都对战场趋之若鹜,身边人纷纷响应,甚至当时如果有一个年轻男孩走在街上,被女孩们看到还会耻笑他,认为这个时候你怎么还能在这逛街,不去前线战场,这是一种懦弱和可耻的表现。

于是,许多十六七岁的男孩,都谎报年龄前去参战。

即便被看出来,他们也不会被赶走,征兵的人反而会让他们出去走一圈,回来之后就自动变为19岁。

就是用这样儿戏的方法,征集了大量的青年上战场。

这些青年兴致勃勃,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完成一件很伟大、很光荣的事情,直到到了战场上。

《他们已不再变老》这部电影里有几个场面让我印象很深,比如后来英军抓获了许多德军的俘虏。

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发现那些德国人原来跟自己年纪相仿,也都不是平常想象中那样穷凶极恶的敌人,不是像恶魔一样头上长着角。

他们也是普通的年轻人,就和我们自己一样,也有很多相同的爱好,比如喜欢踢足球,他们说不定也是很正直的人,在自己的家乡是商店的店员,或者在老爸的杂货店里帮忙打工,有些可能还在上学……甚至有一个英国士兵回忆,他在路上看到了一具德军的尸体,看了一眼,突然觉得那个人就像自己的父亲年轻时候一样。

这就是我所讲的个体感受。

而在《1917》这部电影里,我觉得就很难捕捉到这样的感受。

但是这种感受,应该是今天一部好的战争电影,需要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关于一战,另外再推荐一本书,就是巴巴拉·塔齐曼的《八月炮火》,虽然这是一本1962年的老书了,但是直到今天都还是我认为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好的入门书目。

《八月炮火》正参与看理想x理想国「爱在疫情蔓延时」活动,天猫「理想国图书旗舰店」1元即可购。

八月炮火8.8[美] 巴巴拉·塔奇曼 / 2018 / 上海三联书店最后我们不妨再想想,在那场战争里,那些鲜活的个体,曾经都是什么样的?

这些年轻人当年响应号召,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走上战场,到了最后却发现,原以为“宏大的目标”竟是如此苍白而空洞。

最可悲的是,当这些年轻人终于打完仗回到家以后,面对的却是残酷的失业潮。

而且他们回到家之后就被人遗忘了,甚至被人唾弃。

可是,当初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在告诉他们,他们是“为国奋战”,为什么回来之后却会得到这样的对待?

理由很简单。

因为就连当时那些国家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发起这场战争,它莫名其妙地开始,奇奇怪怪地结束。

就是这样一场错误的战争,却让1000多万条年轻的生命丧失在战场上。

就是这样一场愚蠢的战争,让那些年仅十六七岁的青年就目睹横尸遍野的战场,无数好友同胞殉难在自己身边,毁掉了整整一代青年。

文稿经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八分》,完整节目音频请至「看理想App」内收听)近期特别提示:《八分》节目音频自2月10日起会在看理想App上日更30天,欢迎下载收听。

日更期间,我们仍然会精选部分《八分》节目,整理文字版给大家,在「Vistopia」「理想国imaginist」公众号内同步推送。

如想看往期《八分》文字版,可在「看理想」(ID:ikanlixiang)微信公众号内回复「八分」查看。

内容编辑:猫爷本期音频编辑:大壹、mu文章原载于「Vistopia」公众号,转载请联系

 7 ) 一场游戏一场梦——从三首歌谣看《1917》

看电影,往往会加上个人兴趣的滤镜。

我喜欢留意影片中出现的相机型号,或者文学作品。

比如《情书》中,藤井树的宝丽来SX-70,以及那本《追寻逝去的时光》。

年初上映的《1917》,让我印象深的也是片中的诗歌。

便想借来谈谈观影感受,看看影片如何呈现时代变局中的个体命运?

01游戏与祭品:无论下到地狱还是登上王座,独自行进的人行进最快 说《1917》,无法绕开“一镜到底”,对此,有人视为肤浅做作的噱头与炫技。

但巧妙隐藏剪辑点的长镜头,加上与第一人称接近的限知视角,给了观众游戏一般的沉浸式体验。

游戏序章,一望无际的草地上野花一片。

那是1917年4月6日,布雷克(Blake)和斯科菲尔德(Schofield),两个平凡的士兵,闭目躺着出场。

去战壕的路上,他们聊着家信与食物,一是物质基础,一是精神支柱。

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日子,游戏角色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到了艾林摩尔(Erinmore)将军指挥部,领取任务卡,以及物资补给。

布雷克信心满满,斯科却有些迟疑。

斯科问将军:“就只有我们俩吗?

”将军回答:Down to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无论下到地狱还是登上王位He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独自行进的人行进最快这可以说是对整部作品剧情的概括。

观众便跟着两个角色,一起踏上征程,游戏正式开始了:· 世界观:一战,法国战场,分为英军、德军阵营· 角色:布雷克,英军一等兵,技能:使用地图…… 斯科菲尔德,英军一等兵,技能:奔跑,游泳……· 任务:去德文郡二区,向麦肯齐上校传递取消进攻命令· 奖励:拯救1600条人命,可能的绶带、勋章· 道具:步枪,地图,手表,手电筒,手榴弹,干粮……· 时间限制:第一天下午到次日早上· 特殊设置:无法存档读档,玩家只有一次机会 首先是我方战壕迷宫。

因为有指挥部提供的地图攻略,虽然两人各有小插曲,通过颇为顺利。

约克街是首个剧情点,根据任务提示寻找史蒂文森少校,通过与NPC(非玩家角色)对话,得知少校已死,触发新剧情,进而寻找莱斯利中尉。

从中尉这里获得接下来的关卡地图,以及道具信号弹。

真正第一个关卡是无人区(No Man’s Land),敌对双方战壕之间的地带。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艾略特《荒原》开头),无人区好似末日世界:大地寸草不生,火后树桩枯立,弹坑不知深浅,尸体散发恶臭……唯一的生机是食腐的苍蝇、老鼠和乌鸦。

中尉所说的路标,是腐烂的战马和挂在铁丝网上的士兵。

指引了前行的道路的,是死亡。

阴霾迷雾中,最令人胆寒的还是看不见的危险。

同为一战背景的历史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2018)中,老兵回忆:“无人区就像一面铁幕,后面隐藏着杀人恶魔,随时准备要你的命。

”对照纪录片可知,《1917》对一战场景的还原非常写实。

观众仿佛穿戴了VR装备,可以零距离感受到两位角色的呼吸。

到了第二关敌方战壕,确认德军已经撤离,两人松了一口气,羡慕起铁床的舒适,震惊于老鼠的硕大。

平静的表面,往往潜藏危险。

两人落入陷阱,斯科受伤,掉血严重。

接着是一段限时地道挑战,很多游戏喜欢穿插这样的小环节。

侥幸死里逃生后,斯科以“药品”清水疗伤回血。

用完道具信号弹,平复心情,两人继续前行,愉快地聊起战争中的趣事。

一张一弛的节奏,既能保持观众继续的兴趣,又不至于神经一直紧绷太疲累。

穿过草地和樱桃林,来到池塘边的一户农家。

到了一个新场景,通常要搜寻物资“宝箱”,拾取牛奶一壶。

地上玩偶透着诡异,斯科说:“我不喜欢这个地方。

” 这是第三道关卡。

果然,马上一场BOSS战,我方角色布雷克牺牲。

可惜由于游戏特殊设置,不能读档,无法重新再战。

仙剑奇侠传 虽然是战争剧情,然而将该片视作 “吃鸡”一类的MOB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是不恰当的。

虽有时间限制,MOBA角色有较高的行动自由度与结局可能性,存在个人意志。

电影的结局则是规定好的,更像是单机RPG(角色扮演类游戏),有种命中注定的宿命感。

就像美剧《西部世界》,其意志与行为均出自设计者之手,接待员眼中的“神”。

看来游戏对影视的影响,不再停留于故事改编,而是已经有意无意地渗透到电影的制作方式。

《1917》摄影师狄金斯说:“我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吸引那些在电子游戏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因为这种影像能够更令人身临其境。

”(《卫报》访谈,陈思航译)《他们已不再变老》中,有老兵回忆:“我当时还不太懂世界的运作方式,和战友们一样,我当时只是个孩子。

它更像是一场让我们享受其中的宏大游戏。

”在这个利益与暴力的游戏中,谁是设计者与操作者?

谁又是被摆弄驱使的缺乏自主意识的傀儡?

《1917》两位主角性格迥异,布雷克年轻无畏,应该参战不久,斯科则多经世事,更加成熟稳重。

导演给布雷克安排了一位在前线的哥哥,亲情赋予他更强烈的行动动机。

斯科加入队伍,也是因为布雷克的邀约。

斯科曾抱怨:“我希望你选其他的白痴来送死。

你为什么要选择我?

”布雷克回答:“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挑选了你。

我以为他们会送我们回去,或吃点东西什么的。

我以为会是些简单的事,好吗?

我也没想到会是这样。

” 当然斯科是因为又(为什么要说“又”呢)和死神擦肩而过,需要发泄情绪,并非轻言放弃。

与斯科相比,布雷克有点“很傻很天真”,经历陷阱与死亡擦肩,这是他的成长。

看见德军飞行员着火,第一时间两人都冲上去救援,这是善良的本能。

但此后斯科要了结敌人,布雷克却坚持给他水喝,结果被害。

对于敌人的恶毒,布雷克还缺乏深切的认识。

片头布雷克收到家书后开心地告诉斯科:“麦特要生小狗了。

”并问:“你收到什么了吗?

”斯科只是简单地回答:“没。

”接着布雷克连声抱怨没有食物,斯科却话不多说,拿出火腿、面包,分与布雷克。

两人气质的差异,一出场便显现出来。

虽然三观不尽一致,两人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游戏的上半场领队是布雷克,下半场则由斯科菲尔德接手,带着布雷克的信物,继续行进。

由此主线任务之外,还有支线任务,寻找布雷克哥哥。

“独自行进的人行进最快”,一语成谶,结伴出发,最终孑然独行。

将军引用的是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的诗歌《胜者》(Winners)。

其第一节如下:What the moral? Who rides may read.何为道德?

骑行的人能理解。

When the night is thick and the tracks are blind当夜色浓密、道路不辨之时A friend at a pinch is a friend, indeed,紧要关头的朋友才是真朋友,But a fool to wait for the laggard behind.而等待拖拉落后者是愚人。

Down to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无论下到地狱还是登上王座,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独自行进的人行进最快。

吉卜林喜欢在一些诗题下注明其灵感来源,这首诗是“盖茨比一家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Gadsbys),那是吉卜林自己1888年的短篇小说集(www.kiplingsociety.co.uk),当时他还在印度。

此诗本意是反讽利己主义,却也恰好可以映照《1917》的故事。

将军熟悉吉卜林是很合理的,早在1907年吉卜林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牛津、剑桥的荣誉博士,在英国自然家喻户晓。

央视《朗读者》,读过一首《如果》,节目介绍称“是吉卜林写给即将奔赴一战战场儿子的励志诗”。

未知节目组是否知道吉卜林的儿子便是死于一战,是否读过吉卜林组诗《战争墓志铭》的其中一首《惯例》:“若有人问起,我们为何投奔死亡。

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父亲说谎。

”《东西谣曲》译者黎幺说:“他将战争的宏大主题沉降到那些微不足道的‘祭品’之上,让生命逝去之后留下的空洞吞没了所有的意义,以这种方式对战争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1917》中的布雷克,以及斯科菲尔德,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微不足道的“祭品”?

央视节目《朗读者》 02命运与愚人船:他们乘着筛篮出海,那是乔布利人居住的地方 继续游戏,失去队友的斯科,遇上己方部队。

斯密斯上尉(Captain Smith)充当了导师的角色,他开导斯科:“现在不是纠结于此的时候。

会过去的。

”然而听着众人说笑着他们的故事,斯科显得落寞而格格不入。

所以下车独行似乎是一定的。

过断桥时,一番猝不及防的BOSS战,斯科重伤晕倒,险些游戏失败,所幸还剩最后一滴血。。

导演巧妙运用角色昏倒,弥合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巨大差异,以达到类似美剧《24小时》的实时效果。

醒来已是浓密的夜,斯科为眼前的奇景晃了神: 这里是梦境还是现实?

自己是否真的还活着?

黑暗中袭来的枪击让斯科瞬间清醒,在第五关小镇废墟,没了护具头盔的他更加危险。

逃避敌人追击时,躲入地下室。

这里类似游戏中的隐藏空间,“怪物”进不来,否则不好解释为何紧跟着的追兵未能发现。

在此触发主线外的支线剧情,遇见法国女人与无名女婴。

在这个战争中的台风之眼,斯科获得了短暂的宁静。

斯科给女婴唱起歌谣:They went to sea in a Sieve, they did,他们出海乘着筛篮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乘着筛篮他们出海In spite of all their friends could say,尽管他们所有的朋友会说On a winter’s morn, on a stormy day,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在一个暴风雨天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乘着筛篮他们出海Far and few, far and few,越来越远,越来越少Are the lands where the Jumblies live;那是乔布利人居住的地方Their heads are green, and their hands are blue,他们的头是绿的,他们的手是蓝的And they went to sea in a Sieve.他们出海乘着筛篮这是英国诗人爱德华·李尔(Edward Lear,1812-1888)的作品,他更主要的身份是风景画家。

李尔为给儿童取乐,创作了很多nonsense verse,类似中国的打油诗。

其作品集A Book of Nonsense,配上作者自己的插画,1846年出版后大受欢迎。

当时有读者以为这些诗画别有所指,李尔在1872年增订版前言中特地澄清,“是纯粹的胡调,绝无映射之类含义”(参黄杲炘译《谐趣诗集》P121,这首诗并未收入此书)。

虽然愿意相信李尔的清白,但是电影引用该诗却绝非仅仅为了哄孩子。

此诗原有6节,名为Jumblies,jumbly可以指精神错乱的愚人。

乘着筛篮出海,结局可想而知。

福柯《疯癫与文明》以愚人船为开篇:“疯人被囚在船上,无法逃遁。

他被送到千支百叉的江河上或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也就被送交给脱离尘世的、不可捉摸的命运。

” 布雷克与斯科菲尔德,不也是被驱离故乡的愚人吗?

每次出海都可能是最后一次,这不就是战争游戏中个体的命运吗?

他们所经历的一战,不正是nonsense,荒谬无意义吗?

史密斯上校告诫斯科,见到麦肯齐上校时,要确保有旁人看见,因为“有些人就是想打仗。

”后面果如所料。

麦肯齐说:“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办法,战斗到最后一人。

”不彻底毁灭,游戏不会停。

麦肯齐脸上,一道疤痕穿过左眼,是在暗示什么蒙蔽了他的灵魂?

“现在命令撤退,下周又会传达不同的命令”,麦肯齐的话并非毫无依据。

艾林摩尔将军的扮演者说:“人们需要去体认年轻人的无力感和恐怖感,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服从老头们下达的任务。

” (《卫报》访谈,陈思航译) 布雷克曾问起索姆河战役,斯科却说:“不太记得了。

”那是一战中最惨烈的战役,过去还不到一年,作为亲历者的斯科怎么可能忘记?

斯科能够从“索姆河地狱”里逃生,不仅说明他生存能力强,更重要的是铺垫他对战争的认识与态度。

真正懂得战争的人是不愿意谈论战争的。

斯科因索姆河战役得了勋章,布雷克颇为艳羡。

斯科却用勋章换了酒,布雷克认为太不值,说:“人们为了这些荣誉拼命。

我要是有个勋章,我会带回家。

你为什么带回家呢?

”斯科回答:“那只是一小块带血的锡。

它不会让你与众不同,对任何人来说都没什么用。

”此时的布雷克无法理解斯科的话,此后也再没机会理解了。

《1917》的原型,来自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他曾在一战中担任传递情报的角色。

门德斯回忆,祖父在近五十年里,绝口不谈参战经历,直到七十多岁时终于崩溃了,借着酒劲才说了一大堆(《卫报》访谈,陈思航译)。

军中传递的命令通常是进攻,电影设置为“取消进攻”。

一战不是二战,这里没有勇气与正义。

《他们已不再变老》也是导演彼得·杰克逊献给自己的祖父,一战期间他也在英军服役。

在这个和平年代,两人默契地回望一百年前那场荒诞的游戏。

03洗礼与幻梦:我只要越过约旦河,我只要回到我故乡 逃离地狱一般的废墟,斯科跳入第六关幽暗的冥河。

上岸后,斯科终于忍不住痛哭,既因悲伤崩溃,又为自己居然还能活着。

就在此时,天也亮了,他听到了仿佛来自天国的歌声: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我是个可怜的异乡流浪者I'm traveling through this world of woe我穿行在这悲哀的世界Yet there's no sickness, toil nor danger而没有疾病,劳累和危险In that bright land to which I go在那光明的乐土,我去的地方I'm going there to see my Father我要去那里见我的父亲I'm going there no more to roam我要去那里而不再流浪I'm only going over Jordan我只要越过约旦河I'm only going over home我只要回到我故乡 I know dark clouds will gather around me我知道乌云将会笼罩自己I know my way is rough and steep我知道自己的路陡峭崎岖Yet golden fields lie just before me但金黄的田野就在我面前Where God's redeemed shall ever sleep上帝救赎的地方将会长眠I'm going home to see my Mother我要回家去我的母亲And all my loved ones who've gone on以及所有已经前往我爱的人I'm only going over Jordan我只要越过约旦河I'm only going over home我只要回到我故乡 歌谣名为《异乡流浪者》(The Wayfaring Stranger),斯科也是在异乡流浪,穿行在这悲哀的世界。

据《旧约·约书亚记》,流浪异乡的以色列人正是渡过约旦河,来到神应许的光明的乐土——流着奶和蜜的迦南美地。

当时摩西已死,约书亚接替引领者的使命,根据上帝谕示,让抬着十诫约柜的祭司走在前面,以色列百姓方得成功渡河。

这与《1917》的故事不无相似之处。

电影中不时出现宗教元素,譬如在最为人称道的废墟燃烧场景,就曾出现不少十字架。

枯竭的喷泉(有网友以为燃烧的大楼是教堂,参考拍摄花絮中的模型,并不像)在火光里的剪影也是呈现十字架形,这当然不是偶然。

好似燃烧中的索多玛,这里是黑夜版的无人区。

河中场景是极美的片段,白色的花瓣被风吹落水面,林中响起清脆的鸟鸣。

这自然让人记起之前的樱桃园,那时也曾听见鸟叫与风声。

只可惜这个伊甸园般的存在,已被德军摧毁。

布雷克熟悉各类樱桃树,因为他的家乡也有一个果园。

斯科问被砍的樱桃树是否没救了,布雷克回答:“不,果核腐烂的时候他们还会再长,到最后还会长出更多的树。

”死亡孕育着新生,这也是为什么斯科上岸时要爬过肿胀的浮尸。

牛奶来自布雷克死亡之地,却为圣母手中的婴儿带去新生。

导演为每个重要的情节,都会提前安排伏笔或铺垫,往往不止一次。

为了送牛奶情节,不仅在农场安排奶牛,更早之前则安排冲洗眼睛清空水壶。

又如剧情转折点德军飞机坠落,也曾两次铺垫。

如此环环相扣,情节不突兀,似乎都有其必然性。

约旦河是约翰为耶稣施洗的地方,斯科在河中漂流,也仿佛经受洗礼。

入河之前丢失武器,在河里背上行装又被冲走,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洗礼。

斯科抱着枯木,仰面躺在水上,那是洗礼的姿势。

洗礼之后,便看到了飘落的花瓣,听到了天国的歌声。

布雷克与斯科进入无人区前,莱斯利中尉将酒洒在两人身上,祝祷:“通过这个神圣的仪式,愿上帝宽恕你曾经所有的错误和犯过的罪恶。

”根据导演回忆,年幼时他曾嘲笑祖父的习惯——永远都在洗自己的手。

祖父告诉他,自己永远都记得战壕里的污泥,所以永远也无法变得干净了(《卫报》采访)。

难怪片中战壕如此泥泞,这又很难不让人想起麦克白夫人的故事。

听完肃穆的歌谣,斯科来到最前线,这是最后一关。

枪林弹雨中,他如入无人之境,如《血战钢锯岭》(2016),如有神护。

传递撤退命令后,斯科顾不上疗伤休息,找到布雷克哥哥,完成最后的使命,战胜最终的大BOSS——时间。

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同样是野花一片。

他缓缓走到恰好出现的一棵树下,拿出两张照片。

一张应该是他的两个女儿,另一张是妻子,背面写着:“回到我们身边。

” 逃出地道时,斯科就曾看过照片盒子,只是镜头并未告诉观众盒子里有什么。

更早在德军的宿舍,斯科也特地瞅了瞅德国士兵留在床边的合影。

家人是他一路的牵绊。

看照片的情节设置,让我想到另一部电影Cold Mountain(一般译为“冷山”,2003)。

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受伤的士兵英曼逃离战场,跋山涉水,回到家乡冷山。

爱人艾达的照片一路陪伴着英曼,艾达信上说:“如果你正战斗,停止战斗。

如果你正行军,停止行军。

回到我身边。

” 《冷山》中也用了《异乡流浪者》。

这首歌1858年首次以英语出版,和其他民谣一样,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有意思的是,有人认为它源于苏格兰,也有人主张源于德语赞美诗(参考Wikipedia)。

《他们已不再变老》中,英国士兵形容德军战俘:“他们都是正派的重视家庭的男人,也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

他们似乎对我们没有任何恶意,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是按命令行事。

”《1917》中,卡车上的士兵谈论德军:“他们为什么不放弃?

难道他们不想回家?

”“他们讨厌自己的妈妈和妻子……而且德国肯定是个鬼地方。

英曼回家路上,也遇见过无依无靠的女人和婴儿。

地下室法国女人曾问斯科:“你有孩子吗?

”看到结尾,才能理解当时他是多么揪心。

斯科逗弄婴儿那么专业,那首童谣也曾唱给自己孩子听吧。

唱完后,他出神了好一阵,又立即起身,毅然离开这个安逸的避难所。

比起任务的敦促,更重要的是家的召唤。

之前斯科说:“我讨厌回家。

讨厌它。

当我知道我不能留下,当我知道我必须离开,家人可能可能再也见不到我。

”这时,他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最终他沐浴着朝阳,缓缓闭上眼睛。

电影首尾,完美呼应。

仿佛整部电影就是斯科做的一个梦。

《1917》结尾便是《冷山》的开头。

无意剧透《冷山》的结局,却又不禁猜想:手上的伤口会不会感染?

再次醒来是不是下一场游戏?

愚人船上的斯科,真的能够回到 “神”—— 游戏设计者——所许诺的“光明的乐土”吗?

那样的憧憬是否只是一场荒诞虚空的幻梦?

豆瓣网上某导演评价《1917》:“影片的缺点是心思过多放在外在形式表现的创新上了,两个人物及故事情节线显得单薄,甚至无趣。

技巧大于内容的作品,永远达不到满分。

”所谓“形式”与“内容”的二元,真的能够分离吗?

难道只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才能称之为深刻吗?

我不知道。

不过,合适的文本嵌入,能够通过互文关系增加意义的空间,甚至打开新的理解维度。

至少在这一点,《1917》值得今天再看。

诗人王小妮有一首《等巴士的人》,最后一节是:神你的光这样游移不定。

你这可怜的站在中天的盲人。

你看见的善也是恶恶也是善。

《1917》中斯科上车时,一个士兵说:“好了。

伙计们,我们又要出发了。

欢迎乘坐‘鬼知道去哪’夜间巴士。

” 紧接着的是一句无头无尾的台词:“那是条死狗吗?

自己玩的公号:枣树上的猫头鹰

 8 ) 《卫报》访谈:《1917》导演萨姆·门德斯&主演科林·费尔斯等【译】

作者:Catherine Shoard (The Guardian)译者:csh译文首发于《陀螺电影》译者按:大多数人都没能想到的是,萨姆·门德斯的《1917》成为了这次金球奖的最大赢家,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在最佳影片单元,它击败了《爱尔兰人》、《婚姻故事》、《小丑》和《教宗的承继》,它们均为2019年的大热之作。

《1917》取材自门德斯的祖父阿尔弗雷德·门德斯的真实经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和《鸟人》一样采用了“伪一镜到底”的拍法,用繁复的技巧将数十个镜头缀连起来,呈现了一种高度连贯的观感。

曾以《美国丽人》、《革命之路》等电影而闻名的门德斯,似乎因为后来导演的那两部“007”而损失了一定的声誉——这一次的《1917》,或许是他久违的全力以赴之作,这次能够爆冷获奖,也可以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在这篇《卫报》的深度访谈文章,作者采访了影片的导演萨姆·门德斯、编剧克里斯蒂·威尔逊-凯恩斯、摄影罗杰·狄金斯、演员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科林·费尔斯等人,其中每位主创都分享了自己拍摄这部影片时的体验与想法。

它或许可以让我们在看到这部影片之前,提前体认它的魅力。

当萨姆·门德斯还年幼的时候,他嘲笑了祖父的一个习惯——祖父永远都在洗自己的手。

于是,祖父将他拉到一边。

“这是因为他永远都记得战壕里的污泥,”他说道,“所以他永远也无法变得干净了。

”于是,萨姆停下了他的笑声。

接着,七十多岁的祖父,告诉了他更多关于战争的故事。

他的祖父在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都对此闭口不谈,“但他终于崩溃了。

他和我们讲了一大堆的故事。

尤其是当他喝过几杯朗姆酒之后,他讲得更多了。

他的叙述非常夸张、迷人,具有爱德华时期的风格。

他的耳朵也已经不太好了,所以他对着所有人咆哮。

”阿尔弗雷德·门德斯是在十六岁那年参军的,他当时很兴奋,因为自己能够投入到这样一场“立场正义、进展顺利”的战争中。

但是,当他来到西线的时候,“他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

他的故事并不是关于勇气的,而是关于一切的无常性的。

”他较矮的身高,意味着他常常会担负起情报员的使命。

“那个小小的男人,在广阔的、雾气弥漫的景观中游荡,这幅景象始终伴随着我。

”在战后,阿尔弗雷德搬到了巴巴多斯,成为了一位公务员,撰写社会主义小说,并死于1991年,享年94岁。

在34岁的时候,萨姆凭借自己的处女作《美国丽人》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二十年后,一部受到阿尔弗雷德的故事启发的影片,或许可以帮他再次斩获这一奖项。

这部名为《1917》的作品,是门德斯继《007:大破天幕杀机》和《007:幽灵党》之后的首部剧情片,他显然将它看作是针对007的解毒剂。

他说,那两部邦德电影就是“两场混乱”,它们不断地发出噪声,催生出旷日持久的后勤工作和高空拍摄,这一切让他被迫承受偏头痛与妥协的折磨。

整部《1917》由一条主线叙事和一个长镜头构成——好吧,其实有数十个镜头,但它们都被摄影师罗杰·狄金斯悄无声息地缝合到了一起。

两位年轻的一等兵斯科菲尔德(乔治·麦凯饰)和布莱克(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饰)被传唤到了他们的将军(科林·费尔斯饰)面前,并接下了一个任务。

他们必须攀上独木舟、穿越无人之境(还必须注意铁丝网、炮火、老鼠、弹坑和尸体)、沿着(可能已废弃的)敌军的战壕前行、穿过布满饵雷的法国村庄、找到毗邻的营地,让他们取消本计划在黎明发起的一场攻击,否则他们就会踏入一个陷阱。

如果这两个人失败了,就会有1600人死掉,其中包括布莱克的亲兄弟。

费尔斯说,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的场景要显得更加残酷:当这两个男孩前去执行这场几乎必死无疑的任务时,一位勤务兵铺开了一张白色亚麻桌布,以便让长官享用下午茶。

这场戏最终被剪掉了。

“军方对这两个年轻人的漠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需要用这场戏去强调这一点,”费尔斯说道,“我们也不需要强调特定将领的冷酷。

”“这些男孩们执行的任务,具有某种残酷的必要性,其中当然还掺杂着悲剧性——因为战争本身或许不是必要的。

”费尔斯的戏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即使是拍摄这么短的场景,也让他重新思考自己的感受。

“人们需要去体认年轻人的无力感和恐怖感,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服从老头们下达的任务。

”剪掉那场桌布戏是明智的。

从类型的层面上来说,《1917》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让它显得独树一帜。

“一旦你开始决定使用这种方式,”这部影片的编剧克里斯蒂·威尔逊-凯恩斯说道,“你就失去了你的大多数观众。

不管怎么说,这种故事在苏格兰没有多大的意义。

”威尔逊-凯恩斯是一个32岁的格拉斯哥人,穿着连衫裤的她显得神采奕奕。

这是她的第一部影片,她最重要的电影经验发生在2003年,那时她还是一位少女:“我看了《霹雳娇娃2》,这是一部让我震撼的电影。

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我要么成为霹雳娇娃,要么就要在电影业工作。

而查理先生并没有接受外部的申请。

”她指出,考虑到《1917》的主题,她的性别可能有些令人惊讶。

接着,她咧嘴笑着说,“但我已经和我的阴道协商过了。

”但她也确实有所怀疑,这种现象意味着这部影片中的类型元素已经发生了倾斜:角色的目标不是屠杀尽可能多的敌人,而是要回家。

“你不是在屏住呼吸看他会不会开枪,但你知道,如果他不开枪,他就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家人了。

”威尔逊-凯恩斯的其中一位祖父会教育克里斯蒂有关战争的知识,虽然他并没有在军队服役过。

“他告诉我,理解历史是避免未来灾难的唯一途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对彼此做过的最愚蠢的事情。

”“虽然其中有误导的成分,但那些男人仍然在为一个自由、统一的欧洲而战。

但不知怎地,由于纯粹的疯狂、愚蠢和政治利益,这一点也受到了威胁。

和平是如此脆弱啊。

我向上帝祈祷,希望我们不会走向同样的结果。

”她和门德斯都分别指出,他们想要用这部影片,修正过去的那种为沙文主义、孤立主义服务的战争话语。

“那种执着于某种怀旧愿景的人,会将这些战争追溯为胜利,”门德斯说道,“实际上,它们不过是悲剧而已。

” “这种绑架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自豪感的做法,是非常微妙,也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在当下,这样的事情也在不断地发生。

‘我们要回到过去,再次成为我们自己!

这就是打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精神!

’这就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

”门德斯认为,虽然这种狡猾的话语在不断提高音量,但这恰恰意味着,那种让人们献出生命的价值观已经被侵蚀了。

如今,只有那些极端的环保活动家会做类似的事情。

“牺牲已经过时了,”威尔逊-凯恩斯说道,“那种将某些事物置于你之上的概念,那种让你为之而死的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陈旧的观念。

从本质上来说,现在人们变得更自私,也更自恋了。

”《1917》的两位导演都表明,如果他们与自己的角色处在同样的环境,那么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做出同样的事情。

但是:祈祷不要出现检验这一点的机会。

查普曼表示,如果今天也开始征兵,“那么推特上就会吵得一塌糊涂”。

这位二十二岁的演员,此前出演过《权力的游戏》,他也是演员阵容中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一位——他也是在拍摄开始之前,与战争的联系最不紧密的一位。

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他说道,“我有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天啊,这看起来很不容易!

’”后来,他在拍摄间隙阅读了一本同代人的日记集,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装甲兵所写的日记,此人臀部中弹,并在无人区瘫痪了四天。

“我最终发现,他就是我的曾曾祖父!

后来,他到了里士满的一家罂粟厂工作。

”查普曼感到自豪而敬畏,不过他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27岁的麦凯举止温和而得体,对于那些针对他那代人——或是任何一代人——的谴责,他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

他说,我们如今并不理解那种放弃一切的做法。

他也谈到自己想要种植自己的蔬菜,他表示,如果你只能感受舒适的话,那么你是无法理解何为“艰难”的。

“我们很少接触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因为我们都没有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这部影片会让你处在真正的绝境之中。

你不会想呆在一个只有必需品的地方。

不过,我们或许在天平的另一端呆的太久了,我们需要在耗尽一切之前停下来。

”在这部影片里,不管是布莱克还是斯科菲尔德都没有表述自己的感受,他们无需如此——他们也确实没有时间。

许多美国观众都对此感到很惊讶,并因此将它看作是一部独特的英国电影,门德斯说他对此感到很惊讶。

“它处理的挑战是,我们如何能够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继续讲真话。

《相见恨晚》可以算是一个经典的先例,这是一种处理强烈情感的独特方式。

”麦凯说,他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我想要和谁一起回归自己的生活,谁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人。

”他还说,在通常的情况下,看银幕上的自己并不是一件易事,但这是他第一次能够沉浸其中——这可能要感谢影片的拍摄风格。

“你会和那些人一起共进退,参演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不过,观看这部影片也是如此。

”《1917》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种影像风格发起的电影政变,它创造了一种不适的观感和怪异的现代性,令人想起拉斯洛·奈迈施的大屠杀电影《索尔之子》。

观众们无法将视线移到别处,无法避免这场残暴的灾难。

虽然大多数的一战电影都会呈现那种缓慢灼烧的幽闭感与麻木感,但这部作品呈现了一种令人作呕的动态影像:一场可怕的过山车,带领你经历那场噩梦般的劫难。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说服。

有些评论家发现,这种单镜头的风格太过花哨了,看起来就像是为形式而形式的影像试验,像是一种技术能力的展示,它会分散人们对于情节的注意力。

门德斯嘲讽了这种观点:“摄影机从来不会穿越钥匙孔,也不会穿过玻璃,更不会跟随子弹移动的轨迹。

”对他来说,这不过是“电影人”的抱怨,而不是实践者应该担心的事情。

狄金斯则因为这些批评者的言论感到沮丧。

“这很遗憾,”他说道,“有些人告诉我,他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

”当我指出,这可能是一种守旧者的非难时,他的眼中燃起了更多希望。

“我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吸引那些在电子游戏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因为这种影像能够更令人身临其境,”他说道,“这不是那种经典电影。

”但是,当查普曼的一个朋友真的告诉他,这部影片令人想起第一人称的射击游戏时,他还是感到有些迟疑。

“在那种游戏里,你是能够掌控时态的。

但在这部影片里,你并不拥有这种掌控力。

这就是为什么它看起来如此可怕的原因:你是逃不掉的。

”威尔逊-凯恩斯的说法一如既往地坦率。

“这部影片的全部意义在于,你会在另一个人的生命里活上115分钟。

如果你注意到了摄影机,那么我们就全都失败了。

我们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让你坐在椅子上看手机的,不是让你欣赏战争背景的——当然也不是为了让某个地方的某个人赚上一大笔钱。

”她说,她最想要的就是真实感。

有些历史剧的主要任务是娱乐。

她对于某些作品中的那种“自由”感到无动于衷,譬如2018年的《玛丽女王》:色盲式的选角、美化事实的叙事、不合时宜的对话。

她说,这些东西放在那里是不合适的,“我们必须向这些人经历的现实致敬。

我们不想让它膨胀或萎缩。

人们过的是这样的生活。

这可不是什么宇宙飞船,这不是幻想。

但是,狄金斯的看法则略有不同。

“这不是自然主义,”他说道,“如果你真的展示了真实的样貌,那么在五分钟之后,电影院里就会空无一人了。

”尽管如此,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当他们在拍摄急救帐篷的场景时,他还是受到了门德斯的鼓舞。

“他说,‘我们不能手忙脚乱。

我们必须公正地拍摄这场戏。

’我记得当时我是这么说的:‘我认为我们已经得到了这种公正。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已经做到了。

’”那么,阿尔弗雷德·门德斯会怎么想?

他会如何看待这部电影,这部源于他那些故事的作品?

他的孙子顿了顿,然后说:“我想,他会觉得看起来非常不舒服。

但我确信他会感激这部电影的存在。

 9 ) 我的使命就是等待《1917》

盼望着,盼望着,夏天来了,影院复工了,《1917》终于定档了。

历时8个多月我终于盼来了这部日思夜想的电影。

不出所料,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精彩,配乐到位,摄影优秀,演技真实,这将是我2020年最喜欢的一部院线片。

所以,在二刷完这部电影后,我迫不及待做一篇关于此片的非专业影评,如有错误,欢迎评论区纠正。

————本影评严重剧透,请谨慎观看——————————————————————————————————————————————

———————————————————————————————————————————————————————————————

故事由一片平原开始。

威尔和布雷克接到上级命令,化身信使,阻止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

自此刻起,两人的使命就得尤为的重大。

在穿过战壕的这场戏中,两人前后的位置交换过一次,布雷克被老大哥抓住就是交换点,由一开始布雷克在前,到威尔在前。

这一段其实很好的介绍了两人的性格特征,也交代了只有两人互帮互助,才能完成任务的事实。

在观看两人通过无人区时,心里不由地赞叹剧组在场地制作上的细致用心,无论是炮坑还是尸骨都特别真实,可参考纪录片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

接着他们来到了德军的战壕,这里我认为有一处很可惜的点就是当他们准备枪击德军的时候,导演想营造出一种紧张感和神秘感,可惜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可能是提前拍到了无人的德军战壕。

接下来就是大量的埋伏笔。

这里我就不细讲了,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我就放几张图吧。

接下来是全片第一个让我感动的镜头

观影时,我很好的被代入进了这个镜头。

仿佛还是前一秒,布雷克还在与“我”欢笑,望着眼前的村庄,天呐,这就是他被埋葬的地方,不出意外,“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可能永远都见不到我的挚友了。

此时此刻,威尔变得更加坚毅,这就是他与布雷克的区别所在,威尔更加成熟,这也是为什么不是他先死。

任重道远的他,坐在车厢里仿佛一位隐形人,没错,很常见的对比手法。

人总是背负着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憎恨到处走的。

——巴尔扎克

讲到这个镜头,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这部片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就不提后期合成镜头,这个片子也不是一镜到底。

因为电影里的这个位置是黑屏的,并且时间线也被切断了,所以说,1917其实是由两个镜头构成的(不提后期合成)。

接下来的两段奔跑戏同样令我感动,并且配乐也是我全片最喜欢的几首之一。

这里有几个点值得说一下。

首先,别看电影里是黑头,其实大部分是在白天拍摄的,并且导演为了实现火光的效果,造了一座巨大的……?

发电机?

来模拟燃烧中的塔楼。

在电影里“乡愁”一直是以对话、歌曲的形式,穿插在危机重重的传信任务中。

让观众在体验紧张刺激的同时,又能给出冷静思考,代入主角的时间。

当镜头切到这些常备不懈的士兵时,我直接泪崩,他们真的都是英雄

全场最高燃的部分来了,他爬出的战壕,冲向指挥室,是什么让他如此迫不及待,是什么让他如此英勇?

是信念,是解救1600名士兵,保卫国家的使命,没有时间了。

最终电影以威尔坐在树下结束,与开头形成呼应,只不过,少了一位布雷克。

电影结束。

电影里威尔与布雷克的使命是传递命令而我的使命就是等待《1917》,并看完《1917》——————————————————————————————————————————————————————————————————— 微博:Jackooth欢迎关注——— 豆瓣ID:193079613 BiliBili:SuperNBJACK

 10 ) 《1917》,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关于《1917》你不知道的事!

拍摄地点1. 电影拍摄从2019年4月1日开始,并持续到了2019年6月份。

涉及到的拍摄地点有威尔特郡(英格兰南部的一郡),汉克利公地和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戈万地区以及谢伯顿电影制片厂。

其中对于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位于威尔郡)计划进行的电影拍摄,环保主义者对其表示了担忧。

因为电影拍摄可能会对那里还未被发现的遗迹造成破坏,这些人士要求当剧组要在这片土地上搭建任何布景的时候,一定先要进行对这片区域的调查。

这是戈万地区的行政中心

汉克利公地土地肥沃

汉克利公地,景色也行2. 索尔兹伯里平原有不少的历史遗迹,其中巨石阵是大家最为熟悉的。

所以这也是环保主义者要抗议的原因之一。

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3. 影片的不少部分是于2019年的6月在蒂斯河谷的蒂斯河的 底落差瀑布(Low Force) 周围拍摄,制作人员必须在该区域安装警告的标牌,提醒路过的行人们,散落在现场的尸体都是假的(电影道具),不要被吓着了。

Low Force 瀑布蒂斯河有Low Force瀑布,那就有High Force瀑布。

看看High Force瀑布把!

看起来确实水的落差大了演员们之前的合作1. 本片的演员本尼迪克特·坎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和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曾一起出演过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在剧中,本尼迪克特饰演夏洛克·福尔摩斯,而安德鲁饰演詹姆斯·莫里亚蒂(James Moriarty)。

卷福与安德鲁2. 马克·斯特朗和丹尼尔·梅斯曾一同出演了英剧《地下诊所》(2019)。

马克·斯特朗和丹尼尔·梅斯在《地下诊所》的剧照

丹尼尔·梅斯3.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和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一起在另一部战争电影《模仿游戏》中出演过。

《模仿游戏》的背景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右边的两位就是卷福与斯特朗4. 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和乔治·麦凯(George McKay)之前曾在电影《骄傲》(2014)中分别饰演格辛(Gethin)和乔(Joe)。

5. 本片的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和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之前都曾一同出演了电影《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2011)。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和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从左至右)6. 本片的演员理查德·马登(Richard Madden)和迪恩·查尔斯·查普曼(Dean-Charles Chapman)都曾出演过《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2011)。

看看图你们就知道演的是谁了哦!

理查德·马登饰演《权游》中的罗柏·史塔克

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饰演托曼·拜拉席恩迪恩·查尔斯·查普曼在本片饰演布雷克

迪恩·查尔斯·查普曼在本片饰演布雷克导演萨姆1. 本片算是萨姆·门德斯(本片导演)第一次正式的编剧经历。

萨姆·门德斯2. 本片是萨姆·门德斯的第二部战争电影。

他拍摄的第一片战争片 是《锅盖头》(2005)。

锅盖头迪克特·康伯巴奇本片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的第四部战争电影。

他参演的另外三部战争电影是《赎罪》(2007),《战马》(2012)和《模仿游戏》(2014)。

这四部战争片是:

《赎罪》(2007)、《战马》(2012)、《模仿游戏》(2014)、《1917》(2019)迪克特·康伯巴奇分别所饰演的角色:

帅气,哈哈片名趣事本片的名字是《1917》,完全是数字组成,而本片演员乔治·麦凯(George MacKay)也参演过一部片名完全是由数字组成的影视剧,这是一部迷你剧,名字叫《11.22.63》。

《11.22.63》的海报IMAX格式本片是环球影业第二部专门进行了IMAX格式转制、画面扩展后的纵横比为1.90:1的电影,而第一部电影是《遗落战境》(2013阿汤哥主演的电影)(虽然在电影中闪回的画面用的是宽银幕模式2.39:1)。

本片也是导演萨姆·门德斯第二部进行了IMAX转制的电影,第一部是《007:大破天幕杀机》(2012),两部电影(《1917》和《007:大破天幕杀机》)都是由摄影师罗杰·迪金斯拍摄的。

在上图中摄影师手中所拿的摄影机就是: ALEXA Mini LF ALEXA Mini LF:

ALEXA Mini LF买一个的话36000美元。

嗯......长镜头本片了进行拍摄和剪辑,以实时出现在单个的长镜头中。

汤姆·霍兰汤姆·霍兰(Tom Holland)曾就布雷克下士的角色与片方进行会谈,但由于时间冲突最后拒绝了这个角色。

后来这个角色由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饰演。

小蜘蛛,汤姆2020.1.11 完成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翻译整理自的外网:https://www.imdb.com/title/tt8579674/?ref_=fn_al_tt_1https://www.imdb.com/title/tt8579674/fullcredits/?ref_=tt_ov_st_smhttps://www.arri.com/en/camera-systems/cameras/alexa-mini-lfhttps://www.redsharknews.com/production/item/2404-arri-alexa-mini-costs-$36,000-and-it-s-a-steal http://www.luphen.org.uk/public/2007/2007high_force.htm

《1917》短评

文本、美学陈旧、俗套、简陋到这个地步,怎么没配套出个VR游戏呢?只是,有追求点的游戏脚本也比这个强吧。但二十年前游戏,今天肯定懒得打了吧。不知道四十年后,这样的电影(如果电影还存在)你还看不看得下去。

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这个信送的太惊心动魄,可以成为我个人的年度电影了。PS:观影之前除了知道是一镜到底什么都没了解,所以最后上校那熟悉的长脸出现后真是惊掉下巴。

4分钟前
  • 慕容复
  • 力荐

昏昏欲睡。

8分钟前
  • Shaun
  • 较差

体验式镜头,但是没什么意思

13分钟前
  • 咸鱼撵死猫
  • 还行

故事之耻。前半段是风光片,后半段是网游资料片——就连开启后半段的梦幻光影也是典型的触发战役新篇章的玩家视角。刻意的剧本设计是探索人物内心无能的表现,个体面对战争的无力也成了游戏视角叙事的反讽——人物是没有疲惫感的,因为内心不重要,而副本任务是可供操控的(想想要是多几个人物POV效果会如何)。电影是雕刻时光,是凝结发散的瞬逝的情感,那些让人心动的时刻,两位士兵的交心,与法国女人的交谈,向士兵传递其弟已牺牲的消息的场景,都跟这场调度游戏毫无关系。本片是一场编导演统统让位于摄影调度的叙事灾难。

17分钟前
  • Bejdlxl
  • 很差

我的关注重点被“这部电影里英国大咖群英荟萃”分散了一点,以及片中德国人全都是坏人这个设定有点绝

18分钟前
  • Amberose
  • 推荐

镜头长到我晕车的程度了,但是整体构图和故事还是完整的,有几个场面也是美,导演炫技之作

22分钟前
  • 甘蔗甜的那头
  • 还行

关于此片的一镜到底,可以有两种说法。高情商:一镜到底在尽可能的克制中丝毫没有炫技。低情商:两个小时都没有带来一段有印象的长镜头。

27分钟前
  • 碎玉屠龙
  • 还行

想到了外公,他年轻的时候也当过送信的情报员,在下着雪的深夜一直跑…

32分钟前
  • darkcat
  • 推荐

摄影很美,但能不能不要无意义的一镜到底,本该有的叙事节奏因为“没有”剪辑,导致时空转换的长度和跨度都畸变,走两步就换了世界,场景切换显得不真实,格局像第三人称独立战争游戏。不过战争的残酷倒也在小格局里别样体现:落英缤纷之处亦能尸横遍野。部分文戏也老套廉价,英法情谊那段尤其出戏。但烈火废墟太美了吧,燃烧的教堂像末日的2049,漂流戏也调度惊人,可能是这几年最美的战争电影。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这电影也能拿2019最佳我也是醉了。除了假的一镜到底还有什么?情节平淡,缺乏悬念,节奏拖沓,演技无味,某些桥段让人尬得只想离开电影院。。。还有逻辑上的硬伤(我想知道你这毛衣加大衣是怎么在半小时里全部干透的)。。。。当中有两处惊艳的片段(基本上是摄影),但总的来说我看到过半的时候我已经烦了。跟爱尔兰人并列2019令人失望榜首吧,哼

40分钟前
  • 松鼠排队
  • 较差

看过《他们不再老去》之后,总觉得这类所谓“最美战争片”有种猥琐的光辉气质,在鼓吹某种奉献、某种勇气、某种为国牺牲的美丽、某种你虽然死了但你虽死犹荣的感恩,不管是长镜头、还是叹为观止的美术、调度,仿佛都在强化这个观点:战争是一场奇迹

43分钟前
  • 陈矮
  • 较差

我不得不给一星,现在拍电影难道长镜头都作为卖点了吗,我看电影是看你长镜头还是看剧情,看特效的啊,这都能获得奥斯卡,我要在自己身上装个摄像头拍我自己,是不是就成为电影界最长的镜头了,无底线啊

44分钟前
  • 楚门的世界
  • 很差

长镜头带领人感觉上的探索,未知后面隐藏的是上帝指不定什么时间就带走谁的生命,教堂处的火焰有着神性的镜头语言,那一刻电影距离真理太近太近。

49分钟前
  • 团小纸
  • 力荐

無意義。頭暈。故事不值得被拍成電影。

53分钟前
  • CC
  • 较差

用伪一镜到底来打造浸入式观影体验,技术大牛但一方面做到极致必定会牺牲另一方面,于是看到的其实是个送信的公路电影,人物塑造寡淡了些,但我仍然被晚上废墟中燃起的大火震惊了,末日景象太美了。

56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一战迷和找剪辑点的影迷,他们是在观看同一部电影吗?追求一镜到底的形式感,强烈排斥着过往战争片的大格局印象,与诺兰海陆空齐发、编辑二战时间不同的是,1917的主人公,似乎是带着抗拒、倒霉和惶恐的心情,爬出壕沟。这种闪躲甚至反映在他们每次与德国兵(尸体)的遭遇上,但「真实时间」的冲击,在小山坡和废墟漂流几段,成功打动了我。与弗兰克、光荣之路、他们不再变老等电影搭配观看,效果更佳

5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浪费了人生两小时看一个小兵送了一封没有改变结果的信。全片没有任何一处我能称之为好。

60分钟前
  • 章北海
  • 很差

可以可以。

1小时前
  • 听霜书生
  • 还行

比敦刻尔克差了五个绿皮书。空间场景的花式呈现并无本质意义,一镜到底除了为了制造沉浸与尝试炫技也缺少了更坚实的艺术追求的支撑,主角被游戏npc化,主线被大观园化。

1小时前
  • 果樹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