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调侃穷人的电影.片中的一个个安分守己的穷人梦想发财,结果投资的40万连本都要不回来(最后也就是拿回40万,没赚).黄演得主角老罗有搞发明创造的才能,但这在中国根本不是本事,在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只有搞关系才是本事.不仅中年离婚,儿子也瞧不起他,被逼打劫结果触犯法律.两个梦想发大财的贼结果被夹在窗户上.按摩女和男友连安静的相好环境都没有.只赚点小钱的保安被自己的穷阶级弟兄算计.唯一结果尚好的是做富人女婿.总之穷人不是笨就是蠢.至于富人不还钱只是因为一是周转不灵,人家最后不是还你本钱了.贫不一定善,富也未必恶,但这部片子实在是把中国现在的穷人表现的太不堪了些,也许他们心里还真有点这么想的. 总之,这部片子告诉穷人要乐天知命,少瞎琢磨,聪明的老罗和有抱负的小贼都没有好下场,只有像小罗一样投靠富人做女婿才是出路。
主演:黄渤黄奕杜海涛黄晓蕾 导演:田蒙类型:喜剧剧情 看点:恶搞黑色幽默闹剧轻松幽默时长:95分钟 年代:2009 国家/地区:内地 语言:汉语普通话简介: 《倔强萝卜》是新锐导演田蒙的首部剧情长片,三年前田蒙就开始和张承共同进行编剧,潜心打造强萝卜的强故事。
影片讲述民间科学家老罗卜与儿子为讨回非法集资过程中的趣事。
倔强的“科学怪人”黄渤为争一口气,凭着自己的独门秘籍和聪敏智慧,花5年时间精心准备,拟定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要在20分钟内,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奈却被两个混混无端横插一脚,遇…
这是一部11年前公映的国产电影。
该片的剧情并不复杂。
老赵和老罗曾是一起当过兵的老战友。
后来,退伍发财的老赵投资了房地产。
他向老罗及其亲戚、邻居集资。
结果房子没造好,成了烂尾楼。
老赵欠了一大帮人的债,包括老罗的四十万。
为了追债,老罗身无分文又离群索居。
他决定去老赵的老巢,从那厮的保险箱里,拿回自己的四十万。
为了实施这次报复,他几乎已自修锻练成了一个地下发明家(也就是一个盗窃专家)。
而当他开始行动后,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一一也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
影片的整体风格可归属黑色幽默。
令人捧腹的桥段不断,笑中带泪的片段不少。
人固然可为财死,但别总靠踏着别人的伤口或尸体上位呀?!
活得开心就好。
你看如愿以偿的老罗仰望天空的神情:由真情实感支撑的人生总比只用钞票装点门面的日子,更像是人过的。
(2020-5-1黄昏于宁波)
[小广告]更多影评和电影推荐都在宇宙第一装逼影评blog http://moviefilm.blogbus.com/ 先说一句,这篇影评可能会有些枯燥,有些装逼范儿,某些论述也不一定正确。
如果大家能够无视以上这些问题,那么就请有爱的阅读下去吧!
之前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位媒体就大胆提问,称在南昌的看片会结束后,就有媒体称其是烂片,就此询问导演田蒙的感受?
这个问题瞬时令现场气氛尴尬起来。
田蒙也坦言自己对这两个字真的很在意!
‘我是在飞机上看到那样的报道,当时我很难过,甚至作噩梦,我只能说,希望电影院里的笑声能够回击这一说法,只要观众爱看,我就很满意了。
’”当然,这则新闻并没有影响到我的观影情绪,对于“烂片说”我也是基本忽略,毕竟这几年媒体在对待年轻导演(甚至是大导演)上,都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风向标作用,严格来说,我觉得记者作为非专业人士,不应该肆意发表烂片说的言论,毕竟电影是一个很复杂和很艰苦的行业,其中拍摄的艰辛和复杂程度不是大家能够想象的。
大家在电影院或者在家中舒舒服服的看电影时,都不曾想到其中许多的镜头都是电影工作者在超过24小时不合眼、冒着寒风冷冽的情况下拍出来的。
我相信所有真诚的创作者都是抱着牺牲的精神去拍摄自己的作品的,我们应该在一个客观的情况下去评价所有的作品。
这仅仅是几句牢骚话,本来我想写一篇文章去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或者可以称作社会现象?
),但我又怕过度上纲上线,于是想来还是放弃了。
那么,回到《倔强萝卜》这部影片的话题上,我必须说,对于这部电影,我确实是十分失望。
我必须确切的表达出我观影时的情绪和状态,我不能否认,在影片的前十分钟我有急切的想离开座位的冲动,我这样的感觉出现在电影院里,还是第一次。
我一直认为,在电影院中播放的影片,至少在技术上,会是能达到一个让一般人能够接受的标准,但我忽然感到我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教室的投影仪换成了胶片或者数字放映机,木头椅子也变成了舒服的沙发。
但荧幕上的影像都无法让我不去有梦回校园的感受,我就仿佛真的是在看一部我们班同学的作业一样:糟糕的构图,不成熟的镜头运用,糟糕的同期声……这确确实实是一部学生作业的感觉。
导演田蒙是97北电导演系毕业生,毕业后一直在拍广告,而且得过一些业界内的广告奖项,可在技术层面上的失败实在是太让人无法接受了,我一度认为导演会不会是刚毕业没多久的新人?
广告的制作由于篇幅短小,预算和时间相对充裕,所以广告摄制组可以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去拍摄一个镜头,以达到原本设想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电视上的广告大多都让人赏心悦目的原因。
想必田蒙导演应该很清楚这块,我一直觉得从广告和MV界转战电影界的导演在技术上是最不吃亏的,他们都能拍出一系列让人惊讶的画面和制造出快速和令人享受的节奏感。
但为什么我没有看到呢?
我很好奇。
随着影片的进行,许多问题暴露都出来了。
时而极端,时而正常的构图让人摸不着头脑。
请问,为什么在某些镜头中要把黄渤压到极端的画面侧段呢?
这个镜头这样的构图有什么深层的意义呢?
它这样做是否符合整个影片或者这个单独场景的气氛或者是剧情需要呢?
如果是风格化,为什么它的出现却只是间歇性的?
我们说《一个和八个》中的极端构图是一种风格化的创举,而且他能使得这个摄影风格贯穿全片,贴合反映主题,但在《倔强萝卜》中我完全感受不到。
我听说,导演在摄制期间,拍摄了大量的素材,按理说应该是多机位同时拍摄,但影片的剪辑师在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中,却像极了我们学生时代的作业。
因为缺镜头而懒得补拍,在空间上变得极为可笑,比如:上个镜头人物出现在床前,下个镜头人物说话就站在门前了。
本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人物动作不衔接,人物空间位置与上个镜头距离太远……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些镜头的组合给我的感觉是十分的随意,也许导演在准备期间没有在分镜头脚本上下功夫,我们知道,就算在好莱坞,最大牌的导演都会规规矩矩的出一份故事板(sotryboard,既是把影片设想的镜头通过简笔画和文字补助说明的形式出的分镜头脚本),这样可以保证影片在没有拍摄之前得到一个最为直观的效果预览,而且不会在技术上犯下什么硬伤。
至于说王家卫那样的人不需要剧本和分镜头本,那是他们长期的日积月累的经验所给予的能力和风格,他们在叙事的经验上无疑是丰富的,而广告由于对于影像叙事的要求比较简单,所以我觉得田蒙导演在这里犯下了错误,一部电影几百个乃至上千个镜头不是一个新人导演能够靠脑子记住的。
这样的失误无疑是致命的,这直接导致了接下来在讲故事的方面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我们后面会提及。
声音方面,我那长期听音乐而导致听力下降的耳朵甚至也无法接受。
所有没有处理过的同期声素材拼接在一起都可以说是不堪入耳的,因为学生时代技术和资金的缺乏,我们没有能力去处理声音素材,所以大量的学生作业和DV作品的声音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环境音的噪音都是不同的,观众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镜头与镜头之间不是连续的,不在同一个时空发生的。
本片也有这样的问题,这确实不是一部商业电影应该出现的。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刨去可以接受的VFX效果(Visual Special Effects),在其他基础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说是不过关的。
相对一般普通观众对技术可能没有那么敏感,但是如果对于一些看过一定的电影的观众,就会感到十分别扭,本片在技术技术层面没有给予观众一个良好的观影感受。
我们说技术是为了故事服务的,技术给故事变得锦上添花,而不是托故事的后腿。
目前我看到的是技术方面的错误和问题分散了观众对故事的焦点和注意力,我很难忽略这些难以接受的技术层面去静下心来去完整和耐心的欣赏电影故事。
抛出这些枯燥的技术问题,影片的故事和导演的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结构上,编导有一种大胆的尝试,压缩了开头和中间的部分在半小时左右,接下来高潮部分扩充到了近一小时,我也说不出有什么问题,它确实是完整的,但是却是莫名其妙的。
我的感觉是:前半小时的节奏很快,故事在半小时内基本说完了,故事的后一个小时完全是高潮戏的20分钟的扩展。
就效果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但我觉得这个有些实验性的结构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和斟酌。
我是明白导演想要的那种效果,我们在许多国外的喜剧电影里也见过类似的快速处理方式。
我之所以感觉到奇怪的原因可能是导演在前半小时的部分没有把故事说得十分明白和流畅,虽然大体上说明白了,但是由于在剪辑和技术上的缺失,致使剧本中写到的效果没有能够表现出来,导演没有讲清楚这些东西,场景跳跃度极大,其他莫名其妙的镜头也分散了观影者的注意力,有点像边刷牙边跟人讲故事,含含糊糊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觉得导演可以把更多的技巧放在几个重要的道具上,比如那把帅气的钥匙和萝卜,道具在剧本中的地位是可以再上升一级的,做成那种一环扣一环的效果,剧情会更紧凑,也更具有观赏性。
可惜道具这块没有做足故事,也就没有了贯穿性作用,看完影片后我还在想,为什么电影要叫做《倔强萝卜》?
萝卜除了那几个镜头和黄渤所饰演的角色名叫萝卜之外,就没有多大用处了,还不如叫《倔强的欠债者》或者《还我四十万》呢。
人物方面,主角太多怪异的举动让其跳脱出了剧本原有的逻辑框架。
这部电影的风格虽然本身就是多少有些黑色荒诞和无厘头,但是人物始终不能跳脱出正常的逻辑性,影片中出现了大多无用的段落,比如黄渤无意义的奔跑(或许导演没有交待清楚他奔跑的原因),黄渤在地下打太极拳……这些让观众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们可不能为了喜剧和笑点而让人物发疯啊,这样的处理会出现副作用,让观众移情角色效果大打折扣。
我忽然想到了吴宇森导演的一部经典作品《变脸》(Face Off),我们已经知道了尼古拉斯凯奇在开始所饰演的恐怖分子有多坏了,而黄渤在地下道当爱因斯坦加忍者神龟的结合体也已经够怪了,我们就不能继续在达到的效果之上多次重复了,所以吴宇森导演选择在变脸之后给角色加上了更深层次的性格,比如让特拉沃尔塔的妻子变得不再冷淡,让自己的女儿变得开始尊重父亲等等。
这个联想在影片类型上可能有偏差,但思路是对的,设想,如果吴宇森导演让坏蛋越来越坏,让好人越来越正义,戏剧张力还从何而来呢?
在黄渤儿子杜海涛和黄奕的情感部分,我也觉得如同鸡肋,不存在太多有意义的价值。
除了结尾捡钱那段,基本与主线基本没有什么互动和影响。
杜海涛的演技也有点不敢恭维……记得在看《金牌魔术团》时,杜海涛客串了一个选手的魔术表演,结果那名选手被淘汰了,事后杜海涛大呼:难道是我演得太过了吗?
我想,差不多,杜海涛的表演拿捏的不好,虽然他极具喜感,但在表演上还是得下一番功夫才行。
此外,还是上一段的问题,在杜海涛和黄奕的段落中,出现了大量的音乐。
这个其实思路是没错的,但错就错在,几乎每当黄奕出现时,就必须会出现音乐,这就太过了,音乐本是起到烘托情绪的作用,但过多的使用,我就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烘托”了,犯下了跟《异能》(Push)一样的错误:“大量的MV代替了叙事,和吃巧克力一样,第一颗,第二颗无比美味,但是当你连续吃了第三、第四颗的时候,你是否还觉得那个甜蜜让你心醉呢?
”如果那些音乐是黄奕唱的话,那么我感觉这就是完全在给黄奕一个打歌的机会……导演在部分段落的处理上,过于极端化了,导演高估了观众情绪上的反应力。
观众的情绪是需要培养的,观众移情角色和进入故事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需要特定的某一场戏的特殊设计,包括剧情内容,时长,节奏,故事入点和出点。
但导演却因为风格化的原因,过快的插入一段不相干的场景,这使得观众根本来不及消化上一场的内容,就被迅速的带入了下一个场景。
这大致和一些旅行团一样吧,当你还在一个景点流连忘返时,导游就催促着你赶紧上大巴去下一站看人妖秀。
结尾段落,个人感觉故事本来可以差不多结束了,给一个舒缓的结尾让观众在笑声中离开电影院。
但又忽然加入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故事。
我说过黑色幽默可以夸张,可以刻意,但不可以脱离基本的生活逻辑,最后那段完全感觉是从逻辑中跳出来的,是很生硬的添加进去的。
这个剧本其实我觉得算是一个尚能接受的及格分数,60分,但导演却没有能够把剧本给完整的还原到大荧幕上,虽然笑点和笑料部分能够让大部分观众都很开心,但大部分时间里我却笑不出来。
过快的步伐和跳跃的思维让观众难以招架,技术的粗糙和不该犯的失误让观众游离在故事和剧情之外。
把笑料的外衣脱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制作相对精良DV而已。
虽然我没有参与电影的创作,也不知道指出的这些问题导演有没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技术方面我也没有什么绝对的话语权,但就个人观感而言,这确是我站在评论者角度上最直接的观点。
无论如何,我想,对于年轻导演,还是应该抱着一个宽容的态度,大家也应该理解,影视这行的饭确实不容易吃。
蒙田导演,继续加油吧!
我发现自己很不适合看黑色喜剧,你知道,黑色喜剧总是一边逗你笑一边让你内心纠结。
我是那种三点都比较低的人,别误会,我说的三点是:哭点,笑点,还有纠结点。
我太容易和主角感同身受了,如果主角很纠结,我的纠结绝对不比他少。
今年过年看《疯狂的赛车》的时候,我就跟着黄渤纠结了一次,还没到年底,我又跟着他在《倔强的萝卜》里纠结了一次。
黄渤的演技真是没话说,不过黑色喜剧靠得不是演员过硬的演技,就算毫无演技的杜海涛出现在电影里,也不会降低它的品质,反而能增加一两个笑点,能够降低它品质只有故事。
《倔强的萝卜》从故事上讲不及宁浩的疯狂系列纠结得彻底,如果作为宁浩疯狂系列电影的复制者,它只是复制出了四分之三,有味道,却不够味。
首先,导演这个人,骨子里要有幽默感。
萝卜是导演田蒙的大银幕处女作,这也是我给三分的一个原因,若是有经验的老炮拍成这样,那两分就算好的了。
其实客观地说,至少这部片子田蒙童鞋是用心拍了的,不论是偷萝卜这么明显的软广告,或者用超级玛丽这些来刺激70末80初这代人的G点,都能看出他是有些小想法和小聪明的,不过这些小细节穿插的不够自然流畅,这类手法的使用,早在缪斯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林志颖的旋风小子里就有了,所以这样硬生生的加进来感觉也不是很好。
电影里加动画的话,我觉得可以借鉴一部巴西电影黑眼圈 Nina,那个的手法要好得多。
其次,要有好剧本支撑。
萝卜使用的是盖里奇式的一贯手法,就像两种疯狂一样,几条线同时进行,同时插入些倒叙,最后又都交错在一起,像是一个网,有各种不同的交点。
这种手法的选择是比较安全,只要各个交点凹的不太硬,故事总还是个好故事,所以就取决于导演的表现手法了。
再来,演员和影片的风格元素要协调统一。
石头没什么大牌,港台演员也几乎没有,赛车里选择戎祥那样的台湾谐星也很成功,因为他们本身就透着股黑色幽默。
而萝卜里演员的选择,套用用小赵对小萝卜的评价最为合适不过了,那就是肤浅。
工体西路可可香蕉的logo也赫然在目。
有时候,陌生脸更有戏,为了追求商业效益找来些明星不见得是好事儿。
也许田蒙是觉得黄奕拍过十全九美有了黑色幽默的相关经验?
也许那的确是经验,但绝不是成功的经验。
黄小蕾的天下第二可以算作此类影片啦,当然,天下第二要比十全九美好些,不过统一起来,都可以算作肤浅之作。
最后,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部电影要有一种风格。
可以是沿袭大师的路线,可以创新,但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大杂烩永远摆不上席面。
萝卜很明显的想走黑色幽默的喜剧路线,同时又想融入一些时尚元素增强商业性,出发点是好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吕克·贝松。
故事性和商业性同时能兼顾太难。
老谋子和凯歌兄都吃了大亏。
人们喜欢的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霸王别姬那样的电影,因为导演把一个故事讲好了。
黄金甲和无极不管有多卖座,都成了衡量烂片的标准。
到底是做王晶还是做贾樟柯,你总要选一个。
有人说,那为什么石头叫好又叫座?
那只能说明宁浩有运气又有实力。
人家玩的东西在内地电影中算新鲜,人家的黑色幽默也玩的算明白。
好比宁浩是李宇春和张靓颖那一届的超女,在那以后,即使有再多的选秀,再好的选手,也很难触及那种高度。
何况大家一拥而上都做选秀,观众凭什么买你的帐?
大家都玩黑色幽默,观众凭什么还愿意看?
总体来说,田蒙很用心的来做这次电影,但用心不一定就能拍出好东西,要给自己的风格有个定位,这才是最重要的,就仿佛一个人找工作要有职场规划一样,你到底想做hr还是销售,自己心里,得有个谱儿啊。
ps:最后,不知道黄渤接这部片子出于什么角度考虑。
若是有私人关系不好推脱也就罢了,若是单纯的接片子的话,我还是那句老话,黄渤啊,接片子要慎重啊。
演戏有风险,选片须谨慎。
没有自己的套路和创意,你想抄疯狂系列吧, 你至少把故事交代清楚了。
做导演最基本的是要做一个很好的story teller, 田导演连剧情都交代不清楚,想放很多料,每块料都烹酸了。
另外故事情节多线展开,大部分时候很牵强。
黄奕被车撞那么高,背到医院立马能醒过来笑的那么灿烂??!!!
脑子坏掉了吧!!
想搞笑的地方没搞出来,想悲情的地方不够悲。
我只想说,该导演基本功太差,学生毕业晚会的小品也比这个带劲些。
该导演还很牛B,本身那么差,还拉来了一帮名演员,推广声势也浩浩荡荡,冲着印黄渤脸的广告牌让我差点进了电影院。
还好没上当。
最后想说,该导演太笨,想抄袭,大家心里已经拿疯狂系列作为参照系了,没理由你抄袭了,蹩脚了,大家还给你叫好吧?
疯狂系列其实水准挺高的,请还打算抄袭的编剧们,导演们努努力,抄的精彩些,别给自己抹黑。
这种电影,要我是公司老板,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放,根本是砸牌子吗
冲着黄渤买了盘正版,看了后悔了这片子真不该买正版,根本不值得买正版。
更加不值得去电影院看。
来了豆瓣,看到一群枪文,什么2009最搞笑的喜剧片。
是反讽么?
炒作!
从大量在地铁中投放的广告,什么爆笑上映,只拿黄渤说事情。
构思过分追求创新,但编剧的把控性太差了。
电影节奏控制的很糟糕,我是忍着看完的!
喜剧喜的不到位。
说黄渤科学怪人,怪的不到位。
什么超级玛丽,CS之类的游戏拍摄手法也算创新?
多看看电影吧。
跟 石头 和 赛车 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因此想看的人还是去买盗版。
或者网上看看就行了。
一部好电影将它抽丝剥茧也许会发现有着它独有的套路或者说模式,但往往很多人发现了这个模式,却忽略了这是独有的,我说过一部好电影绝不是单一或者几个元素组成的,它必然是从导演到编剧到摄影到演员等等等等个环节全都很好搭配而成的。
《疯狂的石头》是好片子,紧接着模仿的那些恐怕就只是跟风了,当然如倔强萝卜这类虽然故事牵强,但还偶尔能博得一笑的片子也算马马虎虎了,但人就是这样,如果没有疯狂的石头,那么萝卜现在的评价也许会更高一些,但是模仿的痕迹太重,失去了自己的独创性,而又无法学到精髓,那必然给观众的印象大打折扣,其实我倒觉得不必如此高要求,现在国产片就像读幼儿园的孩子,什么都还不懂呢,你说喜剧也就最近出了个石头,你看看其他类型片,爱情片近几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吗,别和我说《庐山恋》……恐怖片吓着你的有吗,我都想不出什么恐怖片,科幻片又有什么?
所以,能有个疯狂系列也不错,大家一窝蜂的去拍喜剧也行,反正市场是会优胜劣汰的。
我给了四星,我承认一部分原因是我喜欢黄渤……
某晚十点五十,在金逸影城观看了《倔强萝卜》,因为是第一天,还是有半场观众,看来大家对喜剧片还是有期待滴。
个人认为北京生活压力比较大,大家还是想去放松放松,看看刺激的大片,幽默的小片,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而让人思考的沉闷的或不沉闷的文艺片还是算了吧。
闲话少说,说说观后:首先看到的是画面,据说导演是以前是拍MV和广告的,但是在画面营造上没有什么亮点,凌乱而比较脏,明显看出对镜头机位角度的选择不当,而且有很多莫名其妙的镜头方式和角度,明显看出为了构图而拍的。
可能跟第一次拍故事片没什么经验,不太懂得讲故事的角度有关。
灯光还不错。
其次说故事,由疯狂的石头编剧张承和导演本人打造的故事其实及其荒谬,明显经不起推敲,而且所谓的爱情线和夺宝线豪无关联,根本不搭着。
北京爱情线完全可以去掉,豪无意义。
可以看出还是不成熟,总有点小情趣小聪明在里面。
这点就不如疯狂石头,据说疯狂原剧本中也有放大郭涛和她售票员女朋友爱情戏的很多场面,但是最后还是去掉了,还去掉了郭涛和他的师傅的情感线。
这样看到的石头在故事上干净利落,淋漓尽致,让人一笑到底。
但是萝卜这个剧本很明显是在这方面太不成熟。
最后就变成依靠桥段和笑点支撑的电影,有情节无故事,有人物无深度。
其实如果去掉爱情线,重点放大罗卜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倔强而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在加上本身的笑点和安置的现有桥段和情节,应该是一个很不错故事。
只可惜,编剧和导演想面面俱到,结果做的虎头蛇尾,浅尝辄止,令人惋惜。
不过某些桥段的搞笑手法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床上戏和楼顶变态狂的安排,合理而令人开心。
再说人物,总体来说按照喜剧论纲中的人物结构,基本上都能完成,只是可惜了黄渤的喜剧天分,变成了正面人物,只能中规中距的完成任务。
反倒是其他人,很能抢戏,特别是黄小蕾,还挺性感。
最失败的是黄奕的角色,这部戏把她的戏份全部剪掉,会更好看。
可惜啊。
剧本有伤。
音乐上简直令人难以忍受,全片的音乐毫无系统而言,简直是随手一抓就可以用,全是断点和俗套,根本不是电影的路数。
完全是MV的音乐集合,在这点上,我认为导演的选择太差了,还是业余水准。
看来是没有学过电影音乐的。
前几天看到黄渤说此剧不像疯狂的石头,导演也说多线索不是宁浩的专利,其实这种说法都是给自己吹嘘,老老实实承认就完了吧,模仿宁浩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要你模仿的到位,大家开心就行了吧。
何必要标榜自己有才华的,才华不是说出来了,而是在片中体现的。
看看人家管虎和杨庆是怎么模仿的。
模仿也是需要才华的。
我们需要真诚!
最后说模仿的地方:环境模仿都是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演员的模仿。
剧中贼头宫保的表演方式简直就是刘桦的道哥的翻版。
被夹在窗户上的情绪完全是。
音乐选择上,剪辑和转场风格上,包括双胞胎的设置等等,甚至镜头运用上,竟然也切了一个关公怒目而视的镜头和黄渤看关公的视线镜头。
简直是一模一样。
这就不是模仿了,这是赤裸裸的抄袭。
因为此镜头的戏剧功用和疯石是一样的。
所以抄的很拙劣。
其实导演只要稍微懂得点镜头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代表什么视点什么心里距离会产生什么样的戏剧功用就完全可以避免了,可惜啊! 话已至此,综合评价 《倔强萝卜》还算勉强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但是剧本不合格,导演没经验,制作很粗糙,演员算出色,桥段还不错,笑点也可以的片子。
只可惜把这么好的片名给糟蹋了。。。
看来这个导演的路还很长。
不是跟天才是哥们就也能成为天才。
刚在皮皮网上看了《倔强萝卜》,看完后我相当庆幸我没花钱去电影院看。
说实话,本来在N年前看《疯狂的石头》的时候,觉得国产喜剧片终于迎来了春天,虽然无数人说那只是捡了人家盖里奇玩剩下的。
可是不可否认石头是相当成功了,以至于这种成功几乎引发了国产喜剧片的一种流行,大家都来多线条叙事,大家都来玩镜头感。
但是萝卜让我深深的失望了。
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看电影不过是种消遣,特别是喜剧片。
只要能笑就OK了,至于说其中的技术或者拍摄因素,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毕竟,国人大多数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可是,关于萝卜,实在是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都看得相当眼花缭乱,不知所谓。
看很多评论说,萝卜里面蕴含了不少黑色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但是我通篇看来,其实让我想笑的地方相当稀缺。
有的人说,每当杜海涛一出场,必然引发一阵笑声,那也是他天生长相具有喜感,但是我个人认为,一部喜剧片仅仅依赖剧中角色的造型和本身形象引发观众爆笑,这无疑已经很杯具了。
更加杯具的是,萝卜作为一个低成本电影,非要模仿商业间谍大片诸如007之类的那样打高科技牌,然后把国产山寨的本质发挥到一定程度,让人笑的同时却不知道为何而笑,当然,导演可以说,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这就让人更加的无话可说。
其实刚开始,看这片子完全是冲着黄渤来的,毕竟这最近几年,国产喜剧领域就看着这个一哥了。
片子里黄渤的戏份很多,几乎占了80%以上吧,但是如此多的戏份,却通篇看来没有一个亮点,我只能说黄渤被这片子杯具了。
我其实很不想说,片子不好是导演的问题,毕竟我也知道,吃电影这碗饭是相当辛苦了,一部电影的完整拍摄,导演没功劳也有苦劳。
就如同当年我们政治老师告诉我们的答题技巧,简答题分析题尽量多写,好歹改卷老师会看在态度认真上给你多几分。
但是事实上,电影毕竟不是政治答卷,对于电影来说,主观因素过于重要,所以显得观众其实并没有那么宽容。
所以说,这片子拍成这种程度,只能是导演的问题了。
首先不说大量分镜头混乱无意义,其中黄渤在大桥(好像是)上奔跑的那组镜头,如今看来完全没意义。
再次是演员选角,这几个演员,黄奕以前看还珠3的时候就知道是花瓶了,于是这部戏也没期待她有好大的突破,可是也不至于花瓶到这种程度啊!
至于颇受好评的黄小蕾,我也只能说她演出了她的本色而已,其实如果大家看过另外部国产喜剧片《天下第二》的话,就知道其实黄小蕾演出这种水平那是有历史原因的了,实际上她在这部片子里面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看了这部片子后,不得不说,编剧对一部电影的好坏简直起了致命的作用。
要是追究这部片子的失败原因,我甚至觉得编剧比导演更难辞其咎。
老实说,我不知道这编剧是怎么想的,说是无厘头吧,这片子的无厘头无非就是表现在几处及其不成熟的刻意模仿上面。
如果以前说《夜店》的失败在于台词过于苍白,那看了《萝卜》才会发现,夜店那台词也并非那么苍白。
一部电影,如果让观众看完后居然连一句典型的台词都没记住,那只能说这片子实在杯具。
当然,看完萝卜后我也不是一句话没记住的,笨贼宫爆的那句“keep walking”还是沾了CS的光让我记住了。
其实说到恶搞因素,我真的觉得国产的山寨精神相当高杆。
话说恶搞电影在历史上成功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比如说《惊声尖笑》系列,以及王晶的N多片子都在对大片进行无止尽的恶搞,当然在萝卜里也惊现了N多恶搞元素。
但是显然前两者成功了,后者的恶搞除了让人看了嘴角抽搐我实在想不出来更加确切的评价。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如今80后的队伍过于强大了,以至于让田蒙在片子里卯足了劲加入诸多能引起80后共鸣的元素,比如说黄渤的超级玛丽,比如说WOW的亡灵序曲,比如黄奕在火车上用开心网偷菜……这些元素,除了让片子更加不知所谓跟杂乱无章,实在没起到更好的作用。
能把一部商业片拍成学生作业的水平,我只能说田蒙导演,你真的太杯具了。
好吧,其实这片子也并非一无是处的,毕竟它让我消耗了一个下午的无意义时光,片尾的花絮让我再一次觉得,拍电影是如此辛苦的事,以至于我们外行实在不该说太多的风凉话。
如果你现在满足以下条件:很无聊+不想动脑+想让面皮神经在近两小时的时间里进行不规则抖动运动,那么看看这片子也没啥吃亏的。
喜欢黄渤才去看的
看了之后更累了……烂片一部~
唯一让我心中一动的情节是老总想要还钱
模仿《疯狂的石头》啊,才让他能拿两星ps:被中国喜剧弄的我品味下降,凑合就有星
不怎样的片子,自从“疯狂”红了以后,这种类型的片子真是越看越没劲~
混乱,拖沓,平淡。烟花效果忒假!
还行啊。。就是情节不太顺。。不过,笑死我老婆了。
冲着黄渤去的
令我最动容的是那首the dawn....尤其是配花絮的时候,其实花絮总是那么伤感
黄渤绝对是个演技不错喜感十足的小伙儿~~
很犀利。
黄渤最烂的片子。
笑不起来
看着黄渤跑来跑去的,这策划也真够辛苦的。
保持水准。
又是黑色幽默,又是笨贼一箩筐,又是形形色色的底层怪人,又是新导演,又是学宁浩,又是只学的皮毛。
黄渤的执着。
x
青島話加個分。
除了石头版,还能有点别的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