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热舞台剧改编的电影《29+1》于6月2日正式在内地上映,影片通过讲述两个30岁的女子不同的际遇与心境,表达大都市强压环境下,我们只要保持初心,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所需,重新出发,一样可以乐观拥抱明天。
我自己最喜欢的应该是电影的音乐,因为用了我很喜欢的歌曲,哥哥的《由零开始》及Beyone《早班火车》 。
记得上一次在电影中听到《早班火车》是《点对点》,这次又听到了,与电影画面也配合得很好。
当时黄天乐,在东铁偶遇初次暗恋对象,“愿永不分散,祈求路轨当中永没有终站……”电影中,这位暗恋对象用了一位外形稍逊的演员,而黄天乐并未因为对方外形老去而不开心。
这里的表达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搞笑,另一方面表达了黄的乐观性格。
即使对方视她如无物,但能重逢这事对于她,已经是十分开心。
多挖掘生活里的小幸确,开心的能源就会增加。
另一曲为《由零开始》,影片最后的字幕说:出发,每个阶段都可以重新开始。
我们往往在紧张生活中迷失,家庭爱情事业的种种压力,令我们喘不过气,甚至乎如片中主角一样,无助得让眼泪直流,泪水从脸颊滴落下巴,再滴落那颗伤透的心……我们都曾傍惶无助、爱人背叛、亲人离开,那一刻,恍若天塌下来,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当林若君身于这处境时,是黄天乐的日记唤醒了她。
黄天乐令林若君明白,重拾初心了解自己的需要,向真正向往的生活迈步,即使已经30,仍然可以是起点,仍然可以重新出发,找那心中所想。
电影的表达语言很细腻,从一开始的起床序曲,已经可见一斑,这就是导演的编剧能力。
那样早晨中女子,大家都一样。
每天我们为了维持职场里的形像,为了保持爱人心中的完美形像,我们起床后,就如上战场打仗一样紧张,每个动作、步骤,天天重复的繁琐,不但做着累,看一遍你也觉得累。
那是为了什么呢?
还不是我们的不安感。
我们害怕失去,失去爱人、失去地位,所以必须每天努力拼命维持。
从这一序幕,已经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我们都不安……之后电影更逐步推开林若君面临的困境:事业的压力、业主的逼迁、爱人的背叛、亲人的离开……接踵而至的难题,令林若君一再失望。
可即使失望,不能绝望啊。
林的心境从黄天乐的日记中,阴霾逐步散去,是黄天乐的乐天,影响了她。
电影最感动的是林与父亲那段对话,“你记唔记得……”。
年纪越大,我们越回忆以往,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不可以回头,但趁着我们还能回味,让我们细说过往那种种,那些愉快的玩乐、那些消失了的美食、那些粗心的遗憾,让我们多说说,才能在分别后减少遗憾。
一场电影下来,平常压抑的情感宣泄了,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这是一部讲述30岁女子的故事,也是一部不只适合30岁女子看的故事。
你可以带上你的朋友,一起进影院感受。
每个阶段,你都可以放下,寻觅旧日动人故事,迈向美好明天PS: 蔡瀚亿与郑欣宜演绎了一段清纯真挚的感情,给观众清新的初恋味道娜姐抛弃了以往的花瓶形象,表现出演技实力的一面,值得赞赏。
亲爱的,为什么人生这么难呢。
充满不甘与无奈,回望的遗憾与前方的怯慌。
二十岁的时候,很依赖外界的形式化的东西,学习工作消费娱乐快乐,连追求知识与进步,其实都是一种信息焦虑而已,都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但以前只会觉得自己享受生活,殊不知所谓的精彩和浑噩竟是同一个事情罢了。
三十岁,所有选择和决定都要很大成本,并且带来更长久的影响和代价。
每个选择都是前期积累的结果,从毕业之后,除了工作,其实没有新的多元化的积累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龄之后很难再改变工作和生活,心有余而力不足。
能和谁分享呢?
那只想着尽快结婚安稳生活不理解你为何忧伤的前男友?
那心底挥之不去纠缠拉扯却无缘再拥抱的逝去爱人?
身边已足够忙碌已经带给你许多欢乐的朋友?
爱和关心为名却处处让你愧疚又不敢冒险的家庭?
于是人生孤独寂寥,可是如果只能靠看见比自己还惨的人,才有了“反正就要死了”的不管不顾,这是一种何其残忍及懦弱的侥幸生存?
其实影片的答案从小学六年级我已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知晓,但普通人能否摆脱这样的“比下有余”、像我总带着的“幸存者的愧疚”?
但维系普通生活又谈何破局?
又如何在失去爱情、工作、家人之后,在所谓“诗与远方”的旅行之后,构建真实有力的生活?
这才是29+1的女性最想看到的状态。
2017年,我整整30岁。
在30岁的这一年,我结了婚,换了一个城市生活。
像是又一次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许多的事情,从零开始。
我不得不去适应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去了解新城市的人,找新的朋友。
我无法单纯地总结这一切,到底是好还是坏?
起码有一种状况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新的环境与状态之中,我从来不敢有一丝偷懒。
总想在这一段路的起跑线上,可以走的多一点。
也想着,付出全部的努力把要做的事都做好。
生了孩子的朋友跟我说,得趁早生孩子,过了30岁,身体会大不如前。
创业的朋友跟我说,多赚钱见世面,是女人的安全感。
出门倒垃圾都在盛装下楼的朋友告诉我,漂亮才是女人的第一生产力。
这些我全部都认同,又觉得全部都空洞。
30岁女人的矛盾,大抵都如此。
还有一个月过30岁生日的林若君,也陷入在同样的矛盾之中。
每天早上都一百个不想上班,却又不得不早早地起床、化妆、选衣服、赶车,开会。
结束这一切,和朋友们吃饭,收喜帖,被人问什么结婚。
认识十多年的朋友变的没什么话聊。
在深夜打个电话给在出差的男朋友,只是换来很累,早点睡的只言片语。
好吧,既然生活这么无聊。
那就努力工作吧。
工作的回报果然高于其它一切付出,30岁的林若君升职成了总监。
接管了超级厉害的女老板依琳的接力棒,不得不像依琳一样,每天早上要最早一个来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
因为公司钥匙在林若君手上。
小姑娘们穿着吊带吃着红豆沙吹着十几度的空调,热情似火。
坐在办公室的林若君却围着围巾、喝着热的姜枣茶。
依琳跟林若君说,每30年,是土星的一个周期,这代表你的人生会发生很多变化和考验。
这个说法是真的。
客户的刁难、男朋友的不冷不热、家人生病。
住的好好的房子,被房东通知一周内就得搬出去。
一向认为自己独立坚强的林若君,面对于这些考验,根本应付不过来。
她问大家,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没来由的就哭了起来,眼泪顺着脸一直流。
我说,当然有啊。
哭几乎是我人生中最能让自己暂时解脱的方式了。
可是,解脱也不能解决当下林若君的问题。
分手、父亲去世、辞职。
在什么都想做好的30岁,却突然像一脚踩空了楼梯一样,一切失去了控制。
亲情、爱情、友情、事业,一个都没有守住。
这个时候的痛苦、无奈 、不甘,并不是哭能释放的。
和林若君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黄天乐,也在面临着她的这个土星周期。
同样是30岁,跟林若君比起来,黄天乐要“惨”的多。
她很小就失去的父母,从20岁到30岁,一直在一间小小的唱片店上班。
每个月赚的钱只够自己吃穿住,她长的一点也不漂亮,不会化妆,不会打扮,还长的很胖。
30岁的黄天乐,还是像个孩子一样。
她的座右铭是:凡事笑一笑,自然没烦恼。
即使拿到了乳腺癌的报告,她也没有哭。
她只是做了一个决定,去完成一个梦想:她要独自去巴黎。
她在完成这个梦想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
她家里的一面墙上,她用自己的相片拼贴了一个埃菲尔铁塔,张国荣的《日落巴黎》是最她喜欢的音乐电影。
黄天乐还有一个自传式的日记,里面记下来这些年来,她所有的快乐的事情。
终于有一天,30岁的林若君和30岁的黄天乐,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相遇。
你是不是很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
其实,我上面的说的林若君和黄天乐,是一部电影的两个人物,这个电影叫《29+1》。
如果我们非要延续剧情的话,我想,你我大概是林若君又是黄天乐吧。
电影中,正经历第二个土星周期的成功女老板依琳说,现在你们经历的一切,都是选择造成的,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接受你的选择所造成的代价,以及,你在每一次选择时,有没有用百分之一百的心思去做好它。
我在游泳的时候,认识了另一个62岁的阿姨。
她说她从60岁时开始学游泳,用了两年时间,才终于算是学会。
最开始学的时候,家人反对、同龄人讽刺,和一群孩子在池子里扑腾,自然也免不了被围观。
不过,都不用在乎。
她说,重要的是我自己愿意这么做。
她说,天天跳广场舞也好,我来学游泳也好,看起来不同,活法也一样,只是选择各异。
不要把某个年纪是就应该是某种状态当作一种常态。
同样的30岁,林若君、黄天乐、还有我。
看似都应该被划到一个范畴里面去,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大不相同。
或者说,我总是穿梭在她们二人之间。
我做起事也激进如林若君,偷起懒来,也是一个黄天乐。
成天都盼着着我的日落巴黎的梦想快点实现。
有时候,我也会迷惑,我到底是林若君还是黄天乐。
前段时间,在网上抄过一首小诗: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有人单身,同时也有人已婚。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身后,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放轻松。
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
在你自己的时区里,一切安排都准时。
所有关于特定年纪的判断,似乎都不是正确的。
每一个认为30岁的女人应该如何如何的时候,无疑是在给自己一个枷锁。
忘记年纪的焦虑,或许才真正是这个土星周期最应该有的变化。
曾经以为,30岁,将是人生一战。
事实证明,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站。
看完《29+1》,发呆了十分钟比如我就只是想回家所有人都来跟你说 你考虑清楚你不适应你要有退路…但我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想去的地方 过自己才能感受的生活。
人生每天都在倒数都进入第二个土星周期了还没有自己做主的机会吗.电影里的Elaine说:“你做的很好 如果再放松一点就会更好人都有第一选择的既然有选择 就有代价重要的是做了选择,有没有用100%的精神和心思去做好它如果我尽力了,无论什么结果我都不会后悔和抱怨。
人生就简单快乐多了。
”我已经拥有了很多但这些一夕之间也可能全部失去没有安全感 没有归属感我在这里消失了第二天也不会有人知道我想回到人来人往 让我有存在感的地方我想要有- 我拥有的我能触手可及的实在感。
希望真的如电影所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从零开始
电影出来那一年,刚好我30周岁。
我今天才在电视APP无意看见了这个电影,以为是都市丽人爱情故事没想到就这样一直看看到了结尾30就要到的那几年,我在一个外企做经理助理,还算OK,每天下班最大的消遣就是健身,可能是我不够漂亮,没有帅哥来认识我。
28起真的焦虑了就在这个豆瓣的相亲网站,陆陆续续见过几个男生,偶尔有优秀的却没有下文后来公司搬家我总是迟到渐渐的在忙跳槽,后来老东家加工资我也还是决定辞职慢慢找,这样一辞职后来奇怪呢面试越来越少,干脆就家里休息,不久以后认识了现在的男票,相处半年就是我30周岁,然后一直到现在居然还在一起。
或许真的是30开始事情不一样了,后来我会做饭会做很多家务。。。
这几年他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我呢在家也很舒服,但是总有危机感,毕竟现在很多公司开始裁员。
我和他总是觉得彼此不合适想起那些年,工作完了就是去健身,然后再挤时间去练钢琴,虽然我很孤独,但是我很善于和自己相处,可能比起社交我更喜欢独处。
只是常常觉得那是自己的高光时刻。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像个假阔太
大概所有女性都会面临一个问题。
事业和家庭哪一个更重要。
有人说女人不要太强势,也有人说女人要学会让自己强大。
这种矛盾取舍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激化,及时我还没有到那个土星周期,身边也充斥着这些善意的提醒。
但是工作可能遇到不顺,感情可能遇见波折,没有那一件事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不会丢失的。
如果真有那样一天,怎么样说服自己从零开始,怎么样去经营一个最好的自己。
这部电影的场次实在是太少,导致我为了看这部剧跑到一个小电影院,整个影厅就三个观众,中途煽情的地方奏起印度歌,真是分分钟想骂街。
关于演员本身,周秀娜的演技受到的评价不错 至于郑欣宜的部分,话剧感太强,尤其是和男配?
搭戏的部分,总感觉是在尬聊,让我忍不住打哈欠。
的士司机:年轻人才会觉得放弃问题,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
不过做了高层,就要学会怎么解决问题了。
林若君老板:成功只是一个结果。
……每个人都有第一选择。
既然有选择,那就有代价。
最重要的是你做了这个选择,你有没有用百分之一百的心思和精神去做好它。
我就是那种女人,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果我尽力了,无论什么样的结果,我都不会后悔,也不会抱怨。
做人不就简单快乐多了吗?
黄天乐:最重要的是,记住所有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快乐的事,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一部描述人生重要转折阶段影片,特别是关注点在于女性的角度。
影片描述了两位不同生存状态之下女性在恰逢即将迈入30岁之际恰好遇到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时(林若君的父亲去世,黄天乐得了癌症),对于人生方向的感知。
30岁,在古语中时而立之年。
无论何时,其实都是会充满着迷茫和焦虑,因为人生的下半场即将开始。
古时如此,现在这个社会的压力导致其更甚。
作为一个经历过30岁的人,会更加深刻感受到,这样一个整数岁的意义。
似乎一旦迈过这个年纪,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剧变。
从生理上而言,男性女性都是如此,身体的状态由内而外,都是即将开始往下走,诸如皮肤变差、熬不了夜、运动技能下降等等。
更多从心理上而言,似乎已经离开了年轻这个台阶,很多属于年轻之时,能做敢干之事,都越发谨慎小心、患得患失了。
从生活工作层面而言,面临着诸如婚姻问题 (无论结婚与否),结了婚就需要面对恋爱与婚姻的转变,没有结婚则各种催婚的言论也铺天盖地;工作上,大部分人的工作方向已经不容易改变,剩下的就是在这个方向上不断上台阶,此时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后续的天花板在哪儿了;家庭上,或许此时已经有了小孩,父母也上了年纪,各种家庭的琐碎充斥着整个生活,属于个人的时间基本上是慢慢减少。
因为生活上经历的沉淀,对于生活的感悟也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正如影片中的两位,其实并不一定是大多数的代表,还有机会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大部分的约束与牵绊已然让其无法前行,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在身。
或许需要感知这份新生活,需要到“四十不惑”吧。
写在前面的短评 | 我想,我们在长大的时候不能丢掉了基本的东西。
比如快乐的能力,比如爱的能力。
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部片子,让浑浑噩噩的自己突然理清了一点头绪。
以前的我,或者说2年前的我,就跟黄天乐一样,单纯乐观。
我记得我的男朋友追我的时候说过,因为喜欢我动不动的开怀大笑,喜欢我的轻松。
然而2年的时间,我飞速成长,不知道为何我看到了好多的阴暗面,我也慢慢变的郁郁寡欢与现实,就如同林若君一样,如同绝大多数人一样。
冷漠忙着自己所谓的事情却把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事情排在了后面。
我现在是讨厌我自己的,就跟我前阵子和男友说,我谁都不会去爱,因为我连自己都爱不了。
我的爱情就喝林若君的爱情一样那么鸡肋,感觉到深深的无奈却又舍不得放手,甚至希望他能提出分手,每每想到这些又开始嘲笑自己一番。
他一直觉得我的不开心只是暂时的,他一直觉得我可以自己调整好自己,他一直很忙·····如同剧里的思想一样,爱情或者别人是最不应该影响你自己的。
到30岁,林若君在面对亲人和爱情的双重打击才开始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而我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我总是会做出许多离经叛道的事情。
做着做着却忘记了自己最开始拥有引以为傲的东西。
我要把它们都找回来,我要把它们都纪录下来。
人生很多东西你无法去控制,但是你可以选择记住美好的事情
望你时时刻刻可以由零开始张国荣《由零开始 TVB版》 - 搜狐视频我们从出生以来就在努力向前走我们不断被教育,better, faster, stronger我们不曾停下脚步,生活也不像电影在人来人往的街上,所有人会停下来,甚至突然往后退生活甚至没有配乐,没有“早班火车”在你上学的路上响起Saturn Circle 一圈30年孔子说30而立,但是孔子说15岁就立志大学之道了啊我要是30能立了,我岂不是孔子了?
而且孔子觉得他自己知天命的时候,还被老子实力打脸了呢所以30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事业上30岁意味着你离开了学校已经有几年了博士是工作,不是个学位,这事要先分清楚所以你进入职场几年了,接触到了一些人际关系了发现了自己的极限了,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了手上没有工作看起来很棘手了,工作也不让你觉得有挑战了有余力和时间去让事业进一步了,或者就该换工作了事业不再是你的唯一它给了你安全感,也给了你任性的一点点资本感情上如果一直在换伴侣,那该有点腻了天天大鱼大肉,有点想念煎鱼、青菜米饭了如果一直是一个伴侣,那也该有点腻了天天都是咸菜稀饭,感觉自己deserve better 了如果一直没有过伴侣,就算你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30而下”,也想让张汉明摸摸自己的胸了如果你已经结婚生子,那你和Christy的闺蜜一样已经只有孩子没有感情了,宁愿闭上一只眼了7年之痒,30岁的春天,谁都都在痒的路上友情上你有相处多年但是际遇完全不一样闺蜜没什么共同话题,也不是真心关心彼此但是可以一起去泡吧,一起吃饭他们的存在不会照顾你的心灵但是不会让你身边空位虚待陪伴永远不是最长情的告白需要陪伴是因为没能力和自我相处就算闺蜜做了什么事你也会安慰自己,毕竟这么多年了你们的关系好像没坏到可以直接被处理掉亲情上你的父母老了,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他们开始跟不上这时代了可能是因为固执,不愿意一把年纪还去迁就世界的脚步也可能是因为骄傲,不愿意跟“死靓妹”竞争更可能是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不能和世界保持同步了当你心中伟大的父亲母亲的形象开始崩塌你不再愿意回家,嫌他们烦,觉得他们无知你回到家还是抱着手机,没有话跟父母说散落在空气里的除了沉默的灰尘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回忆只有回忆可以说,所以回忆必须是美的但是人生是伤痛构成的而你只能选择遗忘不然的话就是你不大方,你不努力,你不思进取如果说朋友、爱情、事业都是我们自己选回来的那么亲情看上去好像更没得选但是你只是不能选择成为你父母的人但是你仍然可以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孩子这是一部,你看完会不断回去问自己问题的电影我觉得一部电影能让大家按骥索图已经足够出色了虽然没有舞台剧的张力但是周秀娜真的证明了自己的演技虽然郑欣宜的角色有点单薄这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周秀娜的独角戏吧本来也不是平行故事线而已
这个六月都是这种女性向的电影…周秀娜现在演技更成熟了,喜欢…要选择必然付出代价…流泪的过程也是必经的…女人的敏感表现的历历在目…舞台剧的风格也不算突兀…
成也舞台剧,败也舞台剧。两个角色掰开看都有可取之处,能用真情实感让人共鸣,对于新导演就算得上合格了。不足反倒是两个角色的链接,这种形式化的实践在舞台上成立,对于电影来说就略草率了些。另外,电影整体气质也很真空,没有什么烟火气,这也是舞台剧改编没落实的问题。
看了前一小时,林若君的故事还可以,看到胖姑娘我就没有兴趣了,身残志坚那一套啊。#20170726
一碗鸡汤,略有感动
烂到死,以为周秀娜部分够难看了,郑欣宜部分更难看。那段蜂鸣是有病吗?一星给插曲。
很遗憾没赶上稀少的排片。刚经历过29+1,特别知晓所谓年岁压境的惶恐,但林若君,更多要面对提炼过的家庭工作爱情友情的变迁。但幸运之处,又是遇到世上的另一个自己,仿佛一无所有,却又朗然自若。少的那根筋,允许人从零开始。虽诸多巧合,但动人。周秀娜刮目相看,郑欣宜很暖。软硬天师老了。三星半
周秀娜演技还是很不错的,这电影蛮真实的,关于感情的部分,和韩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哈哈
讲述即将进入三十岁的两位女性,在面对大部分同龄女性都会面对的困扰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即将踏入三十岁的林若君,面对压力升级的工作挑战、双亲病重、仿如鸡肋的爱情关系.....
抱著女性電影的心態去看,尤其是主題和自己那麼相關,但是觀眾卻多次出戲,因為太過單一,太過表面。開場的節奏還算吸引,但到了三分之一開始看到導演的貪心,甚麼都想說,偏說不好30歲的女生是甚麼。
《2017华语最高评分电影》看了一眼这个榜单,2017华语电影得多至暗时刻啊……
前半部分真是做的不错,有点举重若轻,却也让人印象深刻,录像带带入的黄天乐那个故事转折其实也不错,但随后的故事就变得有点整体尴尬和若即若离了。黄天乐始终是一个活在日记本里的人物,缺乏直接交流,因此所谓陌生人之间的那种影响淡了。所以,美丽的林若君和乐天的黄天乐,你来选的话,你选谁?
即使离奔3还有距离,即使是男生:但对刚走上人生拐点的我,这个故事却能如此感同身受,数度想在影院里大哭:天乐部分有点弱,但欣宜回忆妈妈(理解为肥姐)、Leslie还有黄家驹让人动容。若君的故事,会让人感叹一个演员能遇上好角色有多么的重要。我爱彭秀慧,更爱认真表演、朴实无华的周秀娜。
同为29,同在等待那个+1。希望自己能更加坦然接受那一天的到来。
年度最佳港片,一次出色的舞台剧改编。我们终于有一部<Toni Erdmann>式的女性电影了,生动细腻,简洁纯粹,对生活与生命的解读更超越<七月与安生>。锁定金像奖女主提名。
所有胖子戏份度日如年看不下去 周秀娜还可以 叙事不好
有几场戏蛮不错的,细腻真诚,整体还有所欠缺,倒是很想看一遍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点开简介一看果然原版舞台上是一人分饰两角,加一星。
周秀娜演得不错,欣宜的部分尴尬死了。总体矫情,美术不错。蔡翰忆太像堺雅人了!!!
片段情绪还可以,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3.5
4.5开始以为改编自大型歌舞舞台剧,最后看到改编自独幕剧的时候…说实话有点惊呆了。港式生活小品,剧本电影化做得很好,保留的舞台剧元素让场面调度也变得别有味道。两条故事线风格不同却层层递进式地融汇在了一起,真的只有女导演才懂得怎样抓住女性观众的共鸣点,泪点出其不意,思考直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