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婚夫逃婚后,她彻底绝望了,把自己锁在屋里,不见任何人,脑中都是曾经和未婚夫一起的美好画面。
迷失了方向的她决定要去他俩曾经许诺过的地方,一个人遍踏上了去巴黎的蜜月旅行,这也因此改变了她一生的观念,她变得不再保守,没有主见,自己变得坚强起来,在迷茫中找到了新的自我,并又再次吸引了未婚夫,在未婚夫想要回到过去时,她迟疑了,但她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小鸟依人的她,最终她选择了放弃那个曾经令她绝望的婚姻。
反思下故事情节,未婚夫抛弃她大概就是感觉她太小鸟依人,自己不独立,没有主见。
这也是平时女孩中经常见到的那种,如果没有男孩,女孩能做的事情很少,所以女孩们不管有对象还是单身都要有自己的主见,那样的女生才更能吸引男生。
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对于男生那样,独立的女生也是那样。
有潜力的女孩会在挫折中克服困难,找到自我,犹如脱胎换骨般的散发出更光鲜的美丽。
所以男孩子要好好把握住爱情,别让属于自己的幸福溜走。
通过驴影会的方式观映此片,片后获得不少的信息量。
作为治愈系的女权主义旅行影片,本片还是远远不能和《Eat Pray Love》相提并论。
首先,女主玩得不自己无目的,全被动。
其次,女主智商远逊于“饭祷爱”女主。
再次,小女生或者说小女王与绝对女皇的差距。
旅行线:仅有的巴黎大铁塔、阿姆斯特丹地下青年公寓、红灯区和摇滚演唱会现场。
感情线:因为习惯令一段感情的结束已经司空见惯,这里有男主对女主的审美疲劳,也有女主头脑过于简单极其依赖。
过于没有挑战性的世界没有对手的生活,导致了开篇分手的结局。
这或也是印度女性相对弱势的真实写照,也从片末女主昂首挺胸走出男主家的场景中得到反衬。
成长线:本片的成长线其实比较跳跃,老套的故事情节令人感觉到女主直接从乖乖女跳到勇于献出初吻的新时代女性,仅仅是为了和片名Queen呼应。
在迷茫中找到了新的自我,不是拉直头发穿清爽衣服就能迅速实现的,性道具剧段的无知也足见印度整个女性社会的压抑氛围,不存在思想解放性解放。
路人:法国酒店女服务生的放浪生活其实是抹黑法国的,于是本片隐晦的加入了印度血统避免争议。
该配角担当了印度性启蒙的符号,也一度出现了印度佛教文化,虽然格格不入但也若隐若现。
日俄法三男元素的出现,其实很拼凑。
但三男一女共处一室的场景,有强迫式信号,也许导演是为了剧情的需要。
影片在女主奔向摇滚现场的时候,就可以黑幕报字了,那样结束令人无限回味。
至于片末女主对男主说的“谢谢你”,是唯一令人觉得矫情的镜头,Queen不等于矫情 。
四路人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但物质生活却过得一踏糊涂。
回不到大流社会中的他们失去了太多,只剩下没有尽头的精神世界。
控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注定过得潦倒假装快乐。
所以说走就走的旅行存在性非常之少,这也像是毒瘤一样使人产生那才是纯粹精神的幻觉。
毕竟,过有和过无两个极端,都不是平衡的世界。
后语:冗长是印度电影永远的毛病,不精于心理学的民族,需要和日韩电影学一学了。
漂亮的女孩运气总不会太差。
但这个女孩是在印度。
看到过几次发生在印度、令人发指的伤害女性的事件,对印度的印象就是经济落后、思想落后的旧社会。
我已经做好准备看一个旧社会女孩受压迫的凄惨命运了。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通歌舞,看得我有些不适。
不过很快进入了正题。
被退婚,家人没有歇斯底里,让她丢人现眼,这让我开始惊讶。
父母兄弟、奶奶都是那么爱她的人,丝毫看不出来对女孩的歧视。
还有愿意帮她、随时陪伴的闺蜜。
甜品店长大的女孩,家境也不会太差,看婚礼的盛况就知道家底殷实。
这时我已经开始开小差了:如果女孩家很穷很普通,那会如何?
想来被退婚,她的家庭很可能会大吵大闹,不会善罢甘休的吧。
即使对外保住了面子,回头对这个女孩恐怕是失望至极,不会给她好脸色的吧。
我们的女主,在人生的一开始就拿了一手好牌。
女孩与未婚夫第一次见面时,真是粉粉嫩嫩的,美貌让人惊叹。
一开口,更让人觉得她可爱,纤尘不染,如孩童般天真烂漫。
男人开始被她迷住了,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学校搭讪、小吃街搭讪、图书馆搭讪,送心形气球。
大胆却仍然羞涩的男孩,扭扭捏捏来不及讲出那句“我爱你”,看得卖饮料的少年心急不已,替他叫住了女孩,直截了当地说:“他想说我爱你”。
一时间,女孩震惊低头,男孩惶恐无措。
“谢谢。
”她抬头对少年说。
屏幕里善男信女相视而笑,而我却忍不住泪奔。
这样的时刻,仿佛曾经有过。
就像你我的初恋,有的是纯粹动人的细节,一个眼神就能令人脸红心跳。
这正是初恋最好的时候。
失去了对爱人的精神寄托,女孩伤心不已,家人无处不在的关心令她窒息,于是从小到大听父母的话,连婚姻也要父母包办的女孩,决定独自度蜜月。
漂亮的女孩运气总不会太差。
尤其是我们的女主角,很快就遇到了带她一路通关做任务的NPC。
一到巴黎,房间隔壁就来了一个印度混血美女。
这个美女高挑火辣,性格更是热情大方,对陌生人也能敞开心扉。
因为女孩善良单纯,这个混血美女对她拔刀相助,耐心倾听,帮她发泄,带她逛街玩耍,令保守忧郁的女孩脸上有了笑容。
在替女主角打开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同时,还给她安排了下一段火辣的旅程:为女主订男女混住四人间,托女主给一名妓女朋友送东西。
这两个任务做好了,女主就要开窍升级了。
果然,漂亮的女生运气总不会太差。
混住房间里一个法国黑人、一个俄罗斯帅哥、一个日本小矮个,黑白黄三色人都有了,还不够给你开眼界,长知识?
四人一起玩乐、交心的过程就不细说了,总之,这是一个必须要敞开心扉才能收获美好的旅程。
以为俄罗斯帅哥要跟女主在一起呢,结果没有。
餐馆老板成熟有趣,才是女主的菜。
这时未婚夫还凑上来,还一个劲儿管着女主,出门工作不行,我养你;跳性感的舞蹈不行,你不要脸我还要脸呢;开车太笨,别开了还是我来吧;在这样的男人面前,女孩压抑着,拘束着,体会不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可是在见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后,内心的潘多拉盒子已被打开,她开始发现,这个曾经帅气、浪漫、叫她“queen”的男人,再也吸引不了她了。
她甚至无法跟他多说一句话,匆匆离去,去赶赴朋友们的摇滚盛宴。
疯狂的party之后,朋友们背上行囊挤出熙攘的人群,就这样离去了。
她不敢相信旅程就这样结束了。
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她已经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回国第一件事,就是把结婚戒指还给未婚夫。
他从楼上走下来,看着她的眼神那样炽烈多情,见四下无人匆匆拥她入怀,紧张又兴奋,仿佛初恋时候的样子。
这时说出分开的话语未免残忍,他伤心的表情绝非作假,看得我都有点心痛了。
但女孩迅速地离开了这个男人,离开了男人空虚肤浅的母亲,离开了这个让她窒息的房子。
她有底气。
走之前,她拥抱了这个男人两次。
第一次用来说再见,第二次她折返,认真地看着他,对他说“Thank you!”,并深深地拥抱了他。
感谢这个男人在迷茫的婚礼前斩钉截铁的粉碎了她的幻梦,给了她另一条生路。
感谢这个男人给了她美丽冲动的初恋,带她领略过认真、炙热的爱情。
只不过这爱情,不是人人都消受得起的。
single是她的状态,朋友们保持着联系,她不像大学闺蜜那样,在柴米油盐中消耗了自己。
她的脚步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拿了一手好牌的女孩,打出了一个漂亮的结局。
而家境平平、父母皆祸害、长相普通、没有好运气的你我,还在迷茫的旅途中,惴惴不已。
看完之后还会回味回想的,必定不是差片。
用旅行来疗伤,看来是全世界菇凉们的首选。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然后爱上世界和自己。
我想说,也许和技术成熟的欧美失恋疗伤片相比稚嫩了很多,但宝莱坞能在这个题材上拍出细腻,也是难得了。
片中印象很深的一个东西,是女主手上的纹身,一直伴随着她的旅途越来越淡,最后消失。
仿佛暗示着感情上的伤口在慢慢愈合,最后消失,反而让她更成熟,更爱自己。
然后,印象深刻的是几个配角:巴黎的Vijayalakshmi,阿姆斯特丹遇到的俄罗斯帅哥Oleksander,还有超有成熟男人味的餐厅老板。
当然,其他如女主奶奶,老爹,老弟,日本小猴子Taka等增加乐趣的人物就不多说了哈。
Vijayalakshmi,性感大胆,生活任意妄为,热心有爱的辣妈,这样可靠的大姐大对刚出家门没见过世面的女主而言,是一种依靠,更是一把钥匙,对,a key,让女主更有勇气走出去,因为她才敢继续去阿姆斯特丹!
(PS:大姐大的长腿美貌是公认的,当然,超模丽莎海顿出演。。。。
)Oleksander,年轻英俊帅气,有个性,和俄罗斯男人一样,酒不离手,ORZ,对女主有绝对的好感。
要不然,怎么会在女主前未婚夫出现的时候那样愤怒,在餐厅老板出现时特写镜头里古怪的表情呢?
哈哈哈哈哈。。。
餐厅老板的挑逗成功,视乎暗示着女主突破了印度女人的保守和文化约束,大胆尝试,做自己想做的。。。。
这也许是一种旅途上的成长,更是女孩的一种顿悟:忽然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另一种生活,这个世界那么大,我也可以自由自在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当我还是女孩的时候,也曾因为失恋背上背包旅行,在路上遇到不同的人,听过很多故事,经历过害怕到大胆尝试,想到很多过往,然后忘记,然后继续旅程,这当然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顿悟。
每个路上遇见的人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然后让我们爱上自己。
这部片子或许在别人眼里还有很多不足,当然,我也有疑问:印度是佛教国家,女主怎么对教堂那么执着?
wwww。。。。。
最后,收藏起来,等我家小菇凉大些了,给她看:丫头,恋爱真的不算什么,看看世界,爱自己吧。
印度的女性电影。
音乐是很印度风的嘻哈系,整部电影都很欢快的感觉。
女主是印度的好好学生,一心准备嫁给门当户对又主动追求还很帅的未婚夫,谁知道遇到渣男,婚前两天退婚。
女主颓废不已,最后下定决心,要去巴黎度一个人的蜜月。
去到巴黎遇到豪放新闺蜜,闺蜜带她疯带她狂,购物换装改变自己,让她走出了阴霾。
然后她有趣了阿姆斯特丹,在青年旅馆认识了白人、黑人、亚洲人三个同宿好友,一起逛妓院、赌钱、打工,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想,不再是那个顺从他人,委屈自己,而是勇敢活出自我的新人类了,未婚夫在Facebook上看到卧槽之前自己嫌弃人家土气,现在尼玛大变身了,赶紧过来求复合,女主开始犹豫,但最后果断拒绝,和好朋友们去看摇滚演唱会。
基本上就是宣扬现代印度女性活出自我真精彩,甩掉渣男更美丽,算是青春励志电影吧,挺好看的,就是颜值低了点。
对印度电影挺有好感,但是也有点忐忑,之前看过几部烂片,但总体看到的都是挺不错的,所以,看到印度电影的时候我迟疑了下然后才开始看。
没想到还挺好看的。
剧情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女孩被悔婚,伤心过后决定继续她的蜜月旅行(当然是她一个人的蜜月)从中找回自己的故事。
抛却了盲从,过分保守,Rani找回了乐观的自己。
看完之后还会回味回想的,必定不是差片。
用旅行来疗伤,看来是全世界菇凉们的首选。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然后爱上世界和自己。
我想说,也许和技术成熟的欧美失恋疗伤片相比稚嫩了很多,但宝莱坞能在这个题材上拍出细腻,也是难得了。
片中印象很深的一个东西,是女主手上的纹身,一直伴随着她的旅途越来越淡,最后消失。
仿佛暗示着感情上的伤口在慢慢愈合,最后消失,反而让她更成熟,更爱自己。
然后,印象深刻的是几个配角:巴黎的Vijayalakshmi,阿姆斯特丹遇到的俄罗斯帅哥Oleksander,还有超有成熟男人味的餐厅老板。
当然,其他如女主奶奶,老爹,老弟,日本小猴子Taka等增加乐趣的人物就不多说了哈。
Vijayalakshmi,性感大胆,生活任意妄为,热心有爱的辣妈,这样可靠的大姐大对刚出家门没见过世面的女主而言,是一种依靠,更是一把钥匙,对,a key,让女主更有勇气走出去,因为她才敢继续去阿姆斯特丹!
(PS:大姐大的长腿美貌是公认的,当然,超模丽莎海顿出演。。。。
)Oleksander,年轻英俊帅气,有个性,和俄罗斯男人一样,酒不离手,ORZ,对女主有绝对的好感。
要不然,怎么会在女主前未婚夫出现的时候那样愤怒,在餐厅老板出现时特写镜头里古怪的表情呢?
哈哈哈哈哈。。。
餐厅老板的挑逗成功,视乎暗示着女主突破了印度女人的保守和文化约束,大胆尝试,做自己想做的。。。。
这也许是一种旅途上的成长,更是女孩的一种顿悟:忽然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另一种生活,这个世界那么大,我也可以自由自在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当我还是女孩的时候,也曾因为失恋背上背包旅行,在路上遇到不同的人,听过很多故事,经历过害怕到大胆尝试,想到很多过往,然后忘记,然后继续旅程,这当然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顿悟。
每个路上遇见的人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然后让我们爱上自己。
这部片子或许在别人眼里还有很多不足,当然,我也有疑问:印度是佛教国家,女主怎么对教堂那么执着?
wwww。。。。。
最后,收藏起来,等我家小菇凉大些了,给她看:丫头,恋爱真的不算什么,看看世界,爱自己吧。
印度宝莱坞的影响巨大,以其独特的歌舞形式,在全球电影界谱写了精美的篇章,开辟了自己独有的电影表现形式, 几乎每部电影中都充满了妙曼的音乐和歌舞,电影产业的兴盛也促进了大量原创音乐的诞生和舞蹈艺术的快速发展,每部电影,每位演员都能自信地唱上几首或跳上几曲让我们赏心悦目,让本土的文化给传播给世界的同时将印度人的乐观积极,善良好客,健康美丽完美呈现。
他们通过影视正在向全球输出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作为印度的友邦,同样的文明古国,除了代工的商品之外,我们又在输出什么?这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励志类影片。
在印度,传统意识很强,重男轻女的观念远远要强于中国,在印度,咒骂男人的话是“祝你你生个女儿”,乖乖。
一家有3-4个女儿的不大少数,一定要生个儿子。
同时他们的计划生育执行也远没有中国这么厉害,甚至有印度朋友问,在中国怀孕6个月会被强制堕胎吗?
这几天看新闻,印度女孩接二连三的强奸被曝光,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加上政府的不得力,女性的地位可见一斑啊。
还有印度嫁女时,得准备一大笔彩礼给男方,送的越多,女方将来在夫家的地位就越高,甚至男方还以女方家的彩礼少取消婚约的或者受到男方凌辱的事件。
嫁过门之后,基本就变成一个奴隶了,什么重活累活都要干,可随时面临被休的可能,其实挺可怜的。
YY一下,要是生在印度就好了,就不用为恐龙女友天天要房要车买这买那的发愁了,在这呼一下,有没有要组团去印度相亲的?
哈哈影片以女方被男方取消婚约为线索,女方在旅游的途中,从自卑中不断获得成长的故事,收获友谊,获得尊重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不在影子下生活,自己一样的精彩。
影片一方面除了表现了对印度当下婚姻制度中女方弱势的无奈,高学历(工商管理学毕业也沦落到阿姆斯特丹当妓女)也一样的窘迫,更是给当下的女性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绝好范例。
失恋不是什么大事,它只是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挫折不算什么,它只是你人生的一个低谷,人生本来就是起伏的曲线,低谷过后就是又一个峰值。
也许一场轻松的旅行,就能让你重拾自己,凤凰涅盘。
最重要的是,爱生活,更爱自己。
对于80后都很熟悉的唱唱跳跳的印度歌舞片演变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演员妆容、表演方式、台词、情节都全方位向国际化商业化迈进,故事背景、拍摄地也走出印度走向国际,而同时又能保持印度本民族的性格和特色,这让印度优秀的商业片不仅在印度国内卖座,也逐渐走向国际。
乖乖女在婚礼到来之际被未婚夫无情抛弃,痛苦后决定一人独自去心中最爱的巴黎度蜜月疗伤。
在非英语国家的异乡,乖乖女从刚开始的语言不通、举目无亲、茫然无助、住宿、吃饭皆不顺利,哪里都是成双入对的情人刺伤着滴着新血的心,甚至还遭遇和歹徒抢包的痛苦经历,到慢慢认识不同的有趣的好心人,他们成为乖乖女在异乡宝贵的朋友。
虽然海报很俗套地设计了乖乖女初到“开放”社会第一次“放纵”自己得到开怀的照片,但是无论性感野性美丽大方的旅馆服务员、阿姆斯特丹地下青年公寓里三个可爱的男生室友、红灯区可爱的色情服务女孩、意大利餐厅帅老板,这些配角都个性十足十分抢眼,尤其是第一个朋友美女服务员,不愧是印度的性感女神,漂亮的大嘴巴大眼睛,黝黑光滑的皮肤,凹凸有致又苗条的绝妙身材,卷曲有弹性的深色长发,活脱脱一个性感可爱的代名词,比安吉丽娜朱丽更漂亮,朱丽有点男人味;比苏菲玛索更野性,苏菲有点高雅得拘谨;比莫妮卡贝鲁奇更清新,莫妮卡有点甜腻。
大美女又恰好与乖乖女的外貌和性格都形成强烈反差,两个小伙伴却能相处成好闺蜜共同分享情感共同胡闹共同潇洒共同开心,只可惜大美女的戏份只有那么一段,从乖乖女独自一人去阿姆斯特丹后就彻底消失了,这让观众和远在家乡印度的“爸爸”和“弟弟”都有点内心羞愧的小失落啊,因为就如视频时奶奶说的,黄片刚要开始就结束啦!
那一段的幽默真是设计得非常精彩,印度人的可爱和幽默让人想到了一脉相承的《生活大爆炸》里的Raj和家人,真是又好笑又可爱!
影片并没有如俗套拍成一部巴黎风光片或乏味的乖乖女自我成长片,前面大段的巴黎场景即使有埃菲尔铁塔的出现甚至也是平淡和让人失望的,就如乖乖女当时的心情一样。
阿姆斯特丹的场景也同样只有地下青年公寓、红灯区和抵挡的摇滚演唱会现场,但是乖乖女的内心和性格在磕磕碰碰中慢慢变化着。
甚至她初入陌生外地时表现出来的尴尬和无所适从都让人觉得非常贴切和真实,就像初入某地或某环境下有点紧张的自己。
影片在恰当时候使用音乐和慢镜头搭配,均表示乖乖女的幸福心情,这种方法处理得很唯美,让影片的艺术感更强,也让人更能融入人物当时的心情和处境中,跟着她一起笑一起幸福。
不得不说一下,印度人是很讨厌日本人嘛?
乖乖女在街边吃饭时镜头特意给了旁边一群戴小红帽拍照的游客,本来还以为是在讽刺中国旅行团的不潇洒和土老冒,结果等乖乖女跑到树边吐的时候游客都转过身,居然每个人的小红帽上都插着一个小日本国旗!
而且他们在很变态地给乖乖女拍照!
看到这里我简直大笑出来!
另外乖乖女在阿姆斯特丹认识的三个好朋友中的日本男青年具备了日本人通常给人的矮小(在片中是极其矮小)和有点神经兴奋的印象。
现在黑人大哥在资本主义国家电影里几乎都以帅气高大正义的形象出现了,可是可怜的日本人……外挂民族你们是想表现出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哇?
最近看了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女王旅途》,英文名字是Queen,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乖乖女兰妮在结婚前一天被悔婚,伤心难过之余,她独自踏上蜜月之旅,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经历过很多事情,最后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蜕变为更好的自己。
这部电影2013年在釜山电影节上映,反响不错,在国际知名网站IMDB上的频评分更是高达8.9!
港台地区翻译为《小失恋·大漫游》,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导演Vikas Bahl曾经说过,“还记得在釜山电影节,有媒体告诉我兰妮可以是韩国女生的故事,我猛然发现《小失恋·大漫游》的故事是全球性的!
”
确实如此,在这个故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中国女孩的影子。
整个故事叙事流畅,既有精彩有趣的旅途故事,又不乏幽默诙谐的小细节,故事整体让人感觉轻松愉快,同时又引人思考。
在看电影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回想自己的某些经历,有很多地方让我有共鸣。
女人的羽翼是如何被慢慢剪断的?
自私狭隘,控制欲强的未婚夫禁锢了兰妮,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让她不能勇敢做自己。
影片开头展示了一个盛大欢快的场面,大家载歌载舞,为兰妮的婚礼做准备。
准新娘兰妮在做指甲花仪式,爸爸在装饰甜点,妈妈在准备莎丽服,这样幸福欢乐的场景,让兰妮对未来充满憧憬。
紧接着,情节陡转之下,准新郎贾维伊约兰妮见面,表示不能跟她结婚,悔婚的原因很老套:他忙于出差、会议和商务,但是兰妮还是老样子,感觉她跟不上自己的脚步。
两个人是如何相识相恋,走到要结婚这步的呢?
电影通过兰妮多次回忆,运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他们的恋情发展。
通过这些闪回镜头,我们能够拼凑出两人的爱情故事。
双方的父母认识,兰妮家里是开甜品店的,贾维伊的父母带着他来甜品店,两人开始认识。
少女兰妮漂亮甜美,贾维伊对她一见钟情,后面各种穷追不舍,到学校去找她,在校门外的小吃摊前搭讪,骑着摩托车载着大捧的心形气球,公开示爱,讨她欢心……
成为情侣后,两人有过甜蜜的时光,不过,贾维伊经常打着爱的旗号,悄无声息地操控着兰妮。
比如:兰妮打扮得漂漂亮亮,跟着同伴一起跳舞,贾维伊跑过来甩脸色,让她不要跳那样的舞,这会让他和他家里人觉得丢脸,兰妮争辩道,“可是,很多年轻女孩子都跳舞呀。
”贾维伊理直气壮地说,“她们是我要娶的女孩吗?
”兰妮没说话,然后低下了头。
贾维伊让兰妮不要跳舞兰妮受过高等教育,学习成绩好,能力强,差大叔叔跟她爸爸说,让她去他的公司上班,给他管账。
兰妮的爸爸让她来问贾维伊的意见,结果贾维伊说,“你干嘛要上班,有什么用?
干嘛每天出门?
我会让你挨饿吗?
我有工作,拒绝。
”
兰妮学开车的时候,贾维伊一直在旁边叽叽歪歪,不停地打压她,而不是鼓励她。
最后还气冲冲地说她,“你这辈子只有坐公交车的命。
”……原本美丽聪明,灵动活泼的兰妮,在和渣男相处的过程中,变得小心翼翼,卑微到尘埃。
她是个乖乖女,正如她后来发泄时说的那样,“我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没做过弊,没撒过谎,我听贾维伊的话,不管谁的话我都听。
”结果呢,她慢慢丧失自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束缚,最后还被渣男嫌弃。
很讽刺对吧?
你按照男人的想法改变自己,到最后,他觉得你无趣,配不上自己。
很多女人会对兰妮的遭遇感同身受,女人的羽翼是如何被剪断的?
身边的亲密爱人要付主要责任,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男人:他们自私狭隘,自以为是,他们不想你进步,阻止你接触更大的圈子,因为担心你变得更好后,就看不上自己。
他们瞅准时机地贬低你,打压你,让你觉得自己不如他。
当你有反抗意识的时候,他们就打着爱的旗号,声称这是为你好。
——其实,这些都是为他们自己好。
从更深层次来看,男权思想占据主导的社会环境,才是剪断女人翅膀的罪魁祸首。
在很多亚洲国家,女性的地位很低,尤其在印度,女人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有许多禁忌。
她们不能在家里上厕所,夜晚内急的时候,妇女们要结伴去野外方便。
每个月的那几天,还不能呆在里屋,只能在房子外面临时找个住处。
在《女王旅途》中,兰妮说,在印度女人甚至不能打嗝,想想这些规定是多么可笑。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简直令人发指。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被这些思想洗脑,女人被这些思想侵蚀而不自知,会觉得自己不如男人,需要依附男人,女人的羽翼就是这样被剪断的。
在这部电影中,兰妮的家境很不错,接受过高等教育,父母也很爱她,按说这应该是很富裕开明的家庭,然而,面对是否出去工作这个问题,兰妮的爸爸让她问男朋友的意见,想想就觉得可悲。
遭遇挫折是重生的机会,踏往欧洲的疗伤之旅也是蜕变之旅,找回独立勇敢又自信的自己,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微笑。
被悔婚后,兰妮把自己关在家里几天,最后决定独自去蜜月旅行。
在这趟旅途中,她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也经历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在旅游的间隙,她也在慢慢反思过往,逐步改变自己。
她最先认识的是酒店的服务员贾维伊,她是个混血儿,妈妈是法国西班牙混血,爸爸是印度人。
所以,她是三国混血。
贾维伊高挑美丽,热情奔放,活得自由洒脱。
会和看对眼的人上床,没有结婚却生了个孩子……对从小是乖乖女的兰妮来说,贾维伊简直是另外的极端,她和自己那么不同,可是她又活得那么开心。
兰妮和美女贾维伊的快乐时光贾维伊很善良,帮兰妮搞定了很多事情:兰妮没护照被警察盘问,她把她领回来,带她熟悉巴黎的环境,带她去shopping,购买漂亮的衣服。
带她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闲逛,领略巴黎的浪漫和美好。
兰妮要离开巴黎,去往阿姆斯特丹,贾维伊在阿姆斯特丹有个朋友叫卢塞特,她把卢塞特的地址告诉兰妮,托她带东西给卢塞特,还让她有困难的时候去找卢塞特。
贾维伊到火车站送兰妮,两人告别后,贾维伊又转身对她说,“拉妮,你失去了贾维伊,那又怎么样?
你又收获了一个贾维伊。
”真让人感动。
在阿姆斯特丹,兰妮住进了青年旅社,是男女混住的宿舍。
她认识了另外三位室友:奥立克桑德,来自俄国的帅小伙,喜欢画画,旅社房间的墙壁上都是他的创作,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画画。
蒂姆,来自法国的黑人青年,善良热情,当兰妮因为害怕不敢睡在房间,抱着被子睡在走廊的长椅上时,是他跑过来,让兰妮去房间睡。
孝,个子瘦小的日本青年,一场海啸,让他的生活翻天覆地,爸妈去世,工作也丢了。
几个人由陌生到熟悉,后来关系越来越好。
他们组队开车去逛街,在外面摆地摊,还参加了意大利餐馆老板发起的挑战,在帆船比赛当天,兰妮来餐馆做印度特色小吃,最后小吃大受欢迎,赚了不少钱,兰妮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一群人被小蜥蜴吓到,让我笑喷)在这趟旅途中,兰妮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说过,“旅行就是后天混血的过程。
”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对兰妮来说,这趟欧洲之旅就是混血的过程,在旅行之前,她是印度的乖乖女,而旅行之后,她兼收并蓄,吸收了很多新鲜血液。
旅行之前,她在家里不管谁的话都听,活得小心翼翼。
她说自己像她叔叔,她叔叔滴酒不沾,也不抽烟,结果患上了癌症。
兰妮感慨到,“谁能想到呢?
也许,他应该纵欲的。
”于是,她在巴黎的迪厅纵情跳舞,在出租车上放肆打嗝,在阿姆斯特丹,跟意大利餐馆的老板lip kiss。
这些事情以前都是禁止她做的,有些是未婚夫禁止的,有些是当地的风俗禁忌。
打破禁忌,痛快做自己的感觉真的很棒。
旅行之前,渣男嫌弃她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在阿姆斯特丹,兰妮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意大利餐馆老板邀请她,在帆船比赛的那天来餐馆做美食,兰妮做了印度的特色小吃,征服了欧洲人的胃,获得不菲的回报。
她家里是开甜品店的,自己喜欢做美食,大学主修的家政学,明明是有学历有能力的人,却被渣男打压得怀疑人生,还好,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旅行之前,她的生活圈子很窄,在旅途中,她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他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她的三观。
卢塞特家里有7个姐妹,爸爸去世,经济不景气,为了赚钱养家,她只能到红灯区谋生,这些钱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有人被迫出卖色相谋生,而她在印度可以去公司管账,未婚夫却不允许。
日本青年孝遭遇海啸,失去家人和工作,孤苦无依,跟他比起来,自己失个恋,被渣男悔婚,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兰妮变得独立自信,不再乖乖任人摆布的时候,未婚夫居然找过来,要跟她复合。
不过,已经重生的兰妮,很有风度地拒绝了,还跟他说,“谢谢你!
”留下渣男在原地凌乱。
真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打理好自己,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对你和颜悦色。
蜕变离不开有利的外部条件,家人的爱护,朋友的肯定,是兰妮能够重生的重要催化剂。
兰妮能够获得新生,不仅有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家人的爱和关心,以及朋友的肯定和鼓励。
兰妮无疑是幸福的,家庭和睦有爱,衣食无忧。
上至奶奶,中到父母,下至弟弟,都给予她无尽的爱。
渣男悔婚的时候,她弟弟走到咖啡馆的窗户边,握着拳头对着渣男狠狠地瞪了一眼,以维护姐姐。
在渣男跟她约谈的时候,渣男的父母也给兰妮的父母打电话,说了这个事情。
所以,兰妮刚进门,父母就走上前去拥抱她,安慰她。
她宅在房间,不愿意出门,父母天天在外面担心。
她决定要独自去旅行,父母担心她的安危,犹豫了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最让我impressive的是她奶奶。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当她闭门不出的时候,奶奶劝导她,塞翁失马,蔫知非福?
出来拥抱生活吧!
奶奶还给她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说自己年轻时候谈恋爱,结果被甩,她也很伤心,随后就遇到了兰妮的爷爷,两人后面的生活很幸福。
在巴黎旅行的时候,兰妮窝在宾馆看电视,奶奶给她打电话说,“想看电视的话,何必去那么远的地方呢?
走出来,说不定有个英俊的皮埃尔正在等着你呢。
”正是如此,她才决定走出来。
旅行途中认识的几位朋友,也给兰妮很大的帮助。
贾维伊说她是勇敢的女孩,兰妮在犹豫开不开车的时候,警官对她说,你可以做到的。
当意大利餐馆的老板来下挑战书的时候,黑人朋友蒂姆,以及日本的孝,都鼓励她接受挑战,去勇敢尝试下。
奥利克桑德让她叩问内心,是谁阻止了你去做想做的事情?
当未婚夫前来闹事的时候,奥立克桑德维护她,关切地问,“Queen,Do you need help?
(兰妮,你需要帮助吗?
)”
心理学上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说的是当你对某个人有积极的期待时,他会受到激励,积极努力地去实现你的期待。
信任和期待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成就一个人。
这些旅途上的朋友,对兰妮充满善意,称赞她、鼓励她,激发出她的潜能,让她变得越来越好,自信独立,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兰妮有底气离开渣男,开启新生活。
当遭遇挫折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告诉你,要靠你自己走出来。
但仅凭自己是不够的,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各种关系的支撑。
罗振宇在《奇葩说》中,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当人们内心被困的时候,就像是电脑中毒,自己是走不出来的,电脑能自己杀毒吗?
不能啊,要装杀毒软件。
外界的帮助和支持,就像是杀毒软件,能够帮我们更快地脱离困境。
兰妮是幸运的,虽然遇人不淑,但好歹有亲情,友情的滋养。
她的蜕变,离不开家人悉心的呵护,以及朋友们的肯定、鼓励和赞美。
结语《女王旅途》的导演Vikas Bahl说,兰妮的故事是全球性的,确实如此,我相信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女孩上演过,或者正在上演这样的故事,为爱低到尘埃,变得卑微,丧失自我。
从兰妮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到:不管你是在热恋中,还是在失恋中,都应该保有独立的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妄自菲薄。
独立自信的女孩才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甜橙派Gloria文字爱好者,每天读书&写作1小时践行者爱好阅读、写作、观影对新事物永保好奇心,有顽强不灭的少女心努力让每天过得有新意,升级日常生活版本微博&微信公众号:Gloria的焕新笔记
扫码关注,邂逅更好的你
为啥这么无聊毫无笑点的片子能这么高的分?难道打高分的都是被男友甩了的失恋女么?
立意不错的电影,但是被拍成了玛丽苏剧,特别是美食广场那里,虽然印度食物挺好吃,但也不会与其他食物的受欢迎度形成那么大的对比吧!全片选取的角度都很好,可惜细节处理的太肤浅。我只是好奇印度有小眼睛的人么?另外巴黎的印度女孩那身材~完全理想!含恨去跑步!
md,涨一星因为黄磊的广告食堂
为爱旅游的节目,解放了印度的思想
走出去 方可觀
太冗長了/青春旅館/愛情當自強/歌舞好聽
故事不够抓人眼球诶
长时间的歌舞和印度语对话真的很催眠,中间还是蛮好笑的,喜欢法国那个混血VJ~
挺无聊的一部片子,也许在印度比较有现实意义,一个土味女孩寻找自己的过程。
前面半小时全拉了。朋友是世界的一半
没有高潮的电影,掐半小时应该会更好
太慢 太拖节奏了
结局让我想起了once again,女主角美哭!!!!!
这上下铺质量真好,上铺上去4个人都没事~~~
还不错,温暖又搞笑,值得一看。
20211205还不错
嗯。。。太多歌舞了,剧情也不怎么样。只能说总体效果还不至于很差吧。
317,故事是个比较老套的故事,可是真的巨巨巨喜欢那种旅途和旅友结伴度过的时光。各国面孔混合,然后发觉自己还是对德国人那张明显异于亚洲人的面孔有诸多偏爱。。。2014.6.1
多好的印度电影啊,印度美女出走奇遇成长记。
大学时候看过现在再来看,剧情相对我们来说是比较老套的:在异国他乡有幸遇到善良有趣的朋友,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主动体验不同的人生,最后挥别错误的人,在旅途中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