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应该看的。
浪费了我三天一次的观影欲望,再一次降低了我对国产片的期待值。
本次不谈演员表演,只吐槽剧本。
第一,都确定了主角是卧底,反派装逼要单挑抓人?
还什么“这是我的猎物”你开局的牛逼智商哪去了?
第二,反派开头各种有派,一群小弟给你点头哈腰,装的气场真大,像东京市长级别的人物啊,咋地这么个狠人就只调动15宪兵放火车上么?
第三,查到卧底不一枪崩了范伟,非要带到车上当我方辅助么?
是你的鞋拔子脸还是小胡子给你的自信?
你知道你长的像谁不?
我以为你客串过巫师三呢。
第四,教导员眼睁睁看着中单虐泉水,一群辅助不去救,就等着泉水爆炸,泉水顺手还把中单灭了,就一定要让主角死才显得伟大是么?
第五,周也你看过《悬崖之上》的刘浩存了吧,你还不如她,起码她还能推动点故事情节,剧本里你这啥也不是啊。
哪怕你去和弟兄们接头,被内奸盯上,然后你花容失色吓得逃命,弟兄们再去把你救了也显得多几分钟戏份啊(虽然戏份也没啥用)。
一天到晚嚷着女权半边天,要不就砍掉无用女性角色当纯汉子电影,要不就实际行动给女性少安排点花瓶角色,起码学学《拆弹专家2》,虽然倪妮也出戏,起码故事情节需要啊,和《拆1》宋佳一样除了添堵啥用没有,你甚至都没有范伟给小伙的苹果有用啊。
第六,可惜了开头的感觉,开头几分钟像《风声》,还挺期待的。。
这个改编水平啊,其实也就是个两分钟预告片添水添成两小时的半成品。
你真是给抖音2分钟说电影送了新手友好素材啊。
最后说个小优点吧,里面苹果演的不错,水灵,看样挺甜挺脆。
看完《铁道英雄》的感受是场景很宏大、演员阵容丰富、是一部合格的抗日英雄剧。
影评中说“人物塑造不够丰满立体”,我带着这个命题去看电影去观察,整场电影下来只记住了一个人物,烧火车头的滑头,他似乎没有名字。
滑头黑黑瘦瘦的,脸上总是沾着煤灰,像是在那个时代的黑暗人生。
一出场是接受了老王的糖炒栗子却不肯叫爹的少年,老王对他的关照对他的疼爱,他都明白,此时他还是一个少年有自己的固执。
他与老王说起家中情况,父亲、大哥被闷在煤窑里去了。
这时的他平静而又忧伤,没有思考为什么明明努力生活的一家人,为何最后只换了个家破人亡。
他麻木的活着,到了火车上工作,同样为日本人服务、受日本人压迫。
也许在他的眼中,生活就是这样,不是被这帮人压榨就是被那帮人奴役。
当他看到老王卧底身份被发现时,内心有了震撼,震惊于这个世界居然可以反抗,也震惊于反抗的居然是年过半百的老王。
这时,他做出了第一个改变,喊出了老王梦寐以求的那句爹。
压在嗓子眼里的“爹”,完成了老王的夙愿,也让这个少年开始蜕变。
回到火车头,当他被日本大兵殴打时,他觉醒了、开始反抗了,最后用生命完成了反压迫。
从前看《晓说》中,说到一个好的人物是有变化的,开头到结尾是要有改变或者有成长的。
《铁道英雄》中的人物,开始时英雄帅气结束时也死的英气逼人,仿佛他从出生就是一个英雄,没有脆弱过、没有迷茫过;而滑头是这部剧中唯一一个在不断变化的人物,从麻木到震撼,从震撼到觉醒反抗,我们陪着他一步步走来,这才觉得他是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他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15个主要演员中,有的一开始就是英雄、有的一出场便是觉醒,我们知晓他们的命运,或是以死明志、或是成为伟大的英雄。
这种一眼望到头是平淡日子中的失望,我们更渴望看到一个人的改变以及他改写的结局,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说实话,刚开场看到这部影片的质感我还是很惊喜的。
不论是旧式火车、蒸汽、日夜飘雪、粘雪粘灰的大衣,都非常有代入感。
但越看下去,越觉得这剧情不对--我不知道它要给我讲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并不是指不知道讲的是铁道游击队劫火车物资的故事,我是不知道这部电影要讲怎样具具体体的一件事。
一部电影,最起码得让观众晓得你是个什么故事。
上来杀特务,又一遍遍的劫火车。
叫我说,就拍劫两次火车。
一次开场劫,让大伙知道咱这是拍啥的,算序幕。
然后引出来要毁一批炮的任务,整部电影就拍毁这批炮的前中后。
毁这批炮算第二次劫,放在最后,英雄们最终拼尽全力,与这列火车同归于尽。
这样观众才能把期待放在这部影片的重头戏上,才有个盼头。
不至于看不到高潮就昏昏欲睡。
缓慢的镜头和肃杀的画面才不至于是累赘。
这期间英雄们潜伏的过程中与日本人和汉奸斗智斗勇,不乏牺牲,展现出每一个英雄的形象,让人们能记住。
他们也许鲁莽,也许过于理性,也许有自己的小缺点,但最终都为了同一个事业先出生命,这才是我们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之处,也是人性的崇高之处。
不怕拍英雄群像,就怕拍出来英雄群像真成群众了,个个打酱油,除了范伟、张涵予一个立不住,一个记不住。
没有性格,没有“手艺”,甚至“没留下名字”,这是我头一次看中国人的角色还脸盲了。
最离谱的是那个女医生,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她的动机是什么。
最后,铁道英雄应该是铁道上的英雄而非谍战英雄。
以上,我是如此认为的。
在我的童年经历中,有很多与铁路相关的记忆。
在那个时期,我并不知道铁路对于历史社会的深刻意义,我只是朴素地觉知到,铁路是一个厚重的物理与情感载体,在轰隆而至,轰隆而去的车鸣声中,我们的集体生活被延伸了,我们的集体记忆也被书写了。
因此,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我对铁路题材的影视作品有着相对特殊的感情。
《铁道英雄》在我看来,是这个题材目前来说最有诚意的作品之一。
这种诚意主要体现在,导演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试听手法,把影片的氛围感做得特别到位。
昨天某位朋友看了某个电影之后,给我发信息说让我去看看那部电影。
我说为何?
他说,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些电影,你就是觉得没有电影感,像网剧电影剧拿到电影院里去放了。
我跟他说,所谓电影的电影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电影的「氛围感」,这种氛围感不仅仅是灯光美术所创造出来的声话效果,而更多的是:1、人的氛围。
2、时空的氛围,即影像的氛围。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电影的电影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用电影语言说话,而不是演员的嘴巴说话。
这一点,《铁道英雄》是做到了的。
导演从始至终都对于影片的叙述主体 ①铁道 ②英雄 做了充分有效的叙述与铺垫。
出片名前,老人,孩子,推车,早点… 热气与寒气交织,日常与战火缠绵。
他几乎是采取了不置一词的方式,把战争年代的紧张氛围刻画得熨帖而恰当。
这种刻画具体来说,又是主要通过对于我国北方寒冬凛冽的气候描写,来对战争年代普通人心里的仇恨与愤怒进行了有力的呼应与书写的。
没错,冬天与积雪,在影片中既是一个叙事表征,同时也是一个心理描写。
战火带给那个年代、那些生命的伤害和侵犯,正是这样一种低温与无情的感受。
而且这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剧组走访了多位烈士的家属以及地方文史专家之后,对当年的故事进行了解和求证之后艺术处理后的结果。
同时,影片在美术置景上也力图还原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城市工业时期的风格,不可谓不用心。
铁路,还有那些潜伏在暗处的铁道队队员们,对于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来说,其实就是「春天」,是「希望」。
在影片中,张涵予饰演老洪。
他是我认为中生代男演员中最有质感的之一。
他是非常善于拿捏人物的精气神的。
就如他自己所说,在《铁道英雄》中,他是用以小见大、以点见面的方式来对老洪这个人物进行打磨塑造的:「老洪他是一个很出色的工段长。
所以说对铁路了如指掌。
这个片子里的人都不是什么大人物,都是平凡的人物。
这些人常年在铁道里打游击,他们掌握了怎么样快速地上火车,在什么速度下往下跳,怎么把车门打开,怎么断定某节车厢里就有武器,这里面大家是有配合的。
我们一直在揣摩,怎么样把这些职业的东西表现出来。
」
除此之外,范伟、俞灏明、魏晨也都有很出色的表现。
范伟的发挥很稳定,他身上一直有一种中国底层黑色幽默的劲儿,让人汗毛直立。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俞灏明和魏晨。
《八佰》之中,二人就有较为大的进步,在《铁道英雄》再次演绎此类战士型人物,客观来说,不能说多么精彩与无敌,但是那种真正属于英雄与战士的精神,二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
不得不说,作为选秀出身的「小鲜肉」,他们也用事实证明了他们身上的铮铮铁骨,成为了该类电影的中流砥柱。
各种艰辛不为人知,但是绝对是谈不上容易二字的。
北方的铁路我没有去过,南方的铁路也很少飘雪至此。
但是那种沉默着向前昂扬的火车姿态与铁道精神,在我心里如出一辙。
《铁道英雄》我安利给了我的父亲,我想他们跟我一样,对于铁路这种相比飞机磁悬浮而言更为古老的交通工具,内心深处有着更加紧密的依恋。
因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铁路不仅仅意味着运输,不仅仅意味着战事的胜利,它还意味着远方,有着无限可能的远方。
我没想到这部电影的评价如此之低,影片从叙事、人物塑造上并无明显优势,但均尚可,故事走线清晰可懂,人物形象上老王极其丰满,给观众的代入感极强。
在拍摄风格上,导演采用的全时雪景方式让人感动,通篇鹅毛大雪的画面看似做作,但拍摄难度极高,你在大雪纷飞中用手中的自动对焦相机拍过照吗?
失焦了吗?
自动对焦都难以操作,更何况是电影拍摄中的全手动操作,大雪场景同样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压迫感,导演用这种方式巧妙地表述了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深重的压抑。
最令人难忘的是通篇的配乐,何美臻女士可能都不到30岁,但是她的创作却给到整部作品灵魂层面的渲染。
“牺牲”、“旧时光”以及“太阳出来了”主题片段的配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不曾想这么好的作品却未激起任何社交媒体和舆论场上的波澜,我想这可能也是现时代以及过往中国的一个通病——对音乐的极不重视。
普通中国人在历史上可能长期处于求生存的状态中,因此音乐这种精神需求简而又简,而当人们富足以后,对于食色以及视觉上的享受需求又远远高于听觉上的需求。
不要这么快的反驳我,你知道“我的祖国”这首歌吧,你会哼唱上两句吧,但是你知道它是谁写的吗?
道理是一样的,何女士作品如此优秀,但可能在历史长河中,也不会有许多中国人知道她,关注她。
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人可以开始逐渐了解并追求听觉上的精神生活,但这要建立在每个人基本的物质生活的满足上,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人才有可能开始追求精神生活。
所以看文章的你,现在是在“生活”、“跑生活”还是“讨生活”的状态中呢?
影片《铁道英雄》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以工头老洪为代表的铁路工人拼命为前线抗战将士抢粮、抢药、抢武器装备的故事。
电影根据八路军一一五师鲁南大队事迹改编,塑造了以工头老洪、车站调度员老王、护士小庄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群像,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临城枣庄“铁道队”的英勇事迹。
一、以工头老洪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工头老洪是铁道队的主心骨,白天是日伪政府铁道队的一名工人,夜晚则化身飞檐走壁的铁道侠客,为革命军抢粮、抢药以及武器装备,更在前方大部队需要他们阻止火车到站时挺身而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阻止列车前进。
“铁道队”干脆利落的除掉三名日本特务,列车上抢夺武器装备时,即使遇到埋伏也不退缩,冒着生命危险迎难而上。
老洪回到住处取东西撞上前来调查的藤原,千钧一发之际他果断开枪,这是“铁道队”的舍生忘死,勇敢献身。
在扒火车抢粮时老洪交代大家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打草惊蛇,当抢粮东窗事发后看到日本人像对待牲口一样杀死搬运队的兄弟,也是老洪阻止了“铁道队”的同志不要上前做无谓的牺牲。
开会时他告诉大家要沉得住气,当纸条被引起注意后他迅速将纸条转移到纱布卷里,面对敌人的搜查他依然稳如泰山,沉着应对。
发现汉奸时也并不心慈手软,立刻除掉队伍中的叛徒,破坏革命事业的人就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火车上遇到袭击时,他迅速割断绳子保护战友撤离,即使是在中枪后依然不忘保护手中的配枪,展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应有的沉着,平静的向庄护士了解情况,时刻不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正义善良之士为正义的革命事业所用。
阻止开往安徽繁昌的火车时,老洪分配任务有条不紊……这些是以老洪为代表的“铁道队”沉着冷静、果敢智慧的一面。
他们不怕牺牲、舍生取义,在与藤原最后的对决中,哪怕还有最后一口气都要誓死与敌人血拼到底。
最终“铁道队”牺牲小我为前线争取了胜利的空间,成功阻止了运送武器装备的列车。
以工头老洪为代表的这群铁道战士是一个群体的缩影,虽然没有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们是革命团体当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刺杀特务、抢劫军列、保障粮草供应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千千万万的他们组成了前线部队的坚强后盾。
二、以车站调度员老王为代表的救国勇士车站调度员老王一出场就给人一种谄媚的印象,他与临城火车站的站长“谷本”关系非同一般,经常礼尚往来、把酒言欢,就连谷本出差时也主动带上老王,足见日本人对老王的信任。
但老王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日本人一次次残害中国同胞,这是老王对日本人痛恨的原动力。
正如在火车上老王对藤原的反驳:一个贼来到别人家里偷东西还想让别人讲故事,实在是不要脸;所谓的好日子、共荣圈就是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让中国人民家破人亡吗?
这种非人的行为是日本人进行法西斯侵略的借口,从老王口吻中说出的这番话是中国人民对日本人的真实态度和内心所想。
老王谄媚嬉笑的外表之下是一个救国勇士的隐忍顽强。
他用花生、白酒、烧鸡将自己掩饰成一个酒鬼,卧薪尝胆,在关键时刻为铁道队提供各种重要信息。
他先是用烟卷告知铁道队“装有药品的列车九点进站九点二十出站。
”这个重要信息;在队伍里出现叛徒时也是老王千方百计传送消息;装有精良武器的列车即将到来时,他借机与走在路上的老洪搭话告知秘密;当威胁前线战事的列车即将出发,老王冒着生命危险以打酒为由将“今晚六点”这个重要信息传递出去,更是凭借一己之力用一个手榴弹巧妙地除掉了跟踪而去的日本特务。
影片在这一幕中采用“运动方向对比”的构图方法,主体人物老王和前去查看的日本军队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使老王的逆行者形象更为突出。
老王不仅有革命的一面,更有慈爱的一面。
他时不时给列车杂工顺子送点零食,谷本给的苹果他也省下来留给顺子,在献身之前他将那把水果刀送给了顺子。
老王总是开玩笑让顺子叫他“爹”和他送给顺子小刀代表着一种传承,父与子的传承映射着革命事业的接续,刀寓意着对待欺辱我们的敌人要勇于亮剑,敢于做深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老王对顺子疼爱与日本军官将顺子踩在脚下侮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粉碎了日本人“好日子”和“共荣圈”的虚假论调。
接下刀的顺子最后也让这把刀发挥了作用,他用刀刺向了日本军官,最后不惜与其同归于尽。
老王没有任何组织,也并非他人发动,但因为同是中华大地上的一份子,在祖国满目疮痍,遭受侵略之时他不能坐以待毙,要为救亡图存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和那些收留铁道兵的住户们一样,都是救国的勇士。
三、以护士小庄为代表的爱国志士护士小庄是由平凡人逐渐成长为爱国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代表。
刑场杀人是护士小庄第一次见到如此残酷的杀人方式,她吓得瑟瑟发抖,还被日本护士长嘲笑,这是她面对死亡的胆怯。
当老洪将纸条放到纱布卷里时,她领悟到老洪他们行的是正义之事,特写镜头下小庄迅速用纱布卷将纸条盖住,这是她对革命事业的最初体验,革命是在危机重重之中艰难前进。
路遇受伤的老洪时,出于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信念和中国人内心的本能,她救下了老洪,并在为老洪传递信物的过程中被日本人发现,而后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因为看到牺牲的铁道兵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我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以及大家宣誓时的坚定执着;听到众人口中的入党誓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她深深受到了革命精神和党的力量之感染。
于是她去往山区,因为那里的士兵更需要她,从此她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分别时她与老洪互相承诺都要好好活着,象征着她对革命光明前途和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电影《铁道英雄》塑造了以工头老洪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形象,以车站调度员老王为代表的救国勇士形象,以护士小庄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形象。
他们都是革命年代下的平凡人,但他们又有着不平凡的一面,这些革命年代平凡的英雄人物,是万千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代表,电影既塑造了英雄人物群像,也刻画了鲜活的革命典型,再现了中华大地生灵涂炭之时,中国人民全民皆兵共同抵御外敌的真实情境。
影片看下来之后,说实话摄影还是有点意思的,有几个镜头在模仿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把抗战拍的有点像武侠片,这其实是优点,但重要的是前后整体要一致。
说回重点,我很想看到这部片子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铁道英雄的“铁道”。
因为你看地道战肯定也想要知道英雄们是怎么利用地道的。
然而铁道英雄并没有讲好铁道这个元素,从头到尾扒火车扒的没有任何新意,商业主旋律中不去展现有特点的奇观,观众不会买账,单纯靠喊爱国口号,立爱党誓言,在主旋律遍地的电影市场上根本激不起观众的热血,如何在同质化题材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买点是以后主旋律电影需要做的。
把人物设置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这个场景应该和人物相辅相成。
最基本的就是从熟悉场景的“语言”,最基本的缺点无疑是张涵予并不熟悉山东的语言,那他是否熟悉铁道的语言呢?
只在零件画图的时候草草几笔带过,根本不够,这是他赖以生存或者说作为武器的符号和工具,铁道应该和他融为一体。
另外故事讲的也不够流畅,东讲西讲缺乏主线叙事,许多的支线问题也解决不清楚,看过以后没有印象深刻的戏份。
角色上面,太多的多余角色,和没有特色的角色,他们单薄到一句老洪和他的工友就能概括。
但其中老王和日本“掌柜的”的人物关系上有一点小小的突破,两个人的敌对在影片开始时并不突出,与生活中上下级关系一样,但阵营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心态又无法一致,那种“暧昧”更显真实,是大多数抗战题材不具备的,但这种真实也并没有坚持到最后,仿佛一切都只是老王迷惑敌人的手段。
所以在人物塑造上一但打破了这种矛盾,人物就不饱满了。
最后想说希望接下来的主旋律电影一定要认真准备,毕竟观众们真的已经审主疲劳了,留给主旋律的市场不多了!
总之是不好:细节差的地方太多,就说两个;1.大冷的天,一个个看起来都没有冷的感觉,跟在夏天没有区别,一点饥寒之像都没有。
日本头头刚到汉奸府地的时候坐了一路的车,下来以后一点那种受凉的气都没有,还那么铁骨铮铮。
从片头就看出来导演的不用心。
2.英雄人物特意的刻画太严重,火车动做场片太过夸张(尽管还没到最夸张)——————就问,那个年代的人哪有动做那么帅的?
半好莱坞式上车特技,直接告诉观众,这事没发生过,这些人不存在过。
又是一个中国人意淫的作品。
这类拿爱国题材拍电影的人都该狠狠的罚钱,拍得不生动。
和同样发生在山东的一部老片子《飞虎队》比差太多了,飞虎队那部电影一看就是热血斗狠的山东大汉跟日本人干的事迹,一个个有血有肉,一个个都存在过。
这部电影中,铁道队员便是采取迂回的战术方针,避免与日军“正面硬刚”,从侧面消耗敌方嚣张的气焰,伺机寻找最好的战斗机会。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铁道大队来无影去无踪,每当日军松懈之时,便给其致命一击。
如此一来,日寇虽然气急败坏,但却又无可奈何。
牺牲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最终的胜利在电影中,铁道英雄们战斗的主要方式,便是利用飞爪钩住敌军的火车,边跑边拉,借助惯性爬到火车的车顶,然后撬开车锁,潜入到车厢的内部。
在这个过程中,铁道队员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可能稍有不慎,便会牺牲在铁轨之上。
扒火车,炸坦克,哪一件事情都需要百分百的勇气。
但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这些铁道英雄们从未退缩过!
首先说人物,一点特色都没有,除了张涵予和范伟谁都没记住,啊对,还有个锥子哥。
造型也挺无语的,一帮农民里就张涵予是上海滩跑过来的,大冬天的大家都戴个狗皮帽子他非得整个带延的,一看导演就不是北方人,北方冬天带那个帽子我们俗称傻逼。
还有那个脸,那真是是从出生到这么大一次也没洗过啊,没必要吧,稍微埋汰点就行吧。
再说故事,这是最致命的,我完全就没看懂你要讲什么事,整个电影啥事都有但是啥都没说明白,按理来说一个队伍的成长过程最简单来说,从啥也不行-任务失败(受到了损失)-改正自己的不足-委以重任且表现出超过之前的地方,这样才算一个很基本的故事框架,你这是啥玩意,东一句西一句的,结合历史结合的也不完整,历史上的高岗茂一是中国长大的,所以知道怎么抓中国人,他找的几个人假扮地下党敲门,敢开门就杀,这也是我们为啥必须弄死高岗茂一。
到你这成了一个小汉奸的办法了,他一个打铁的,而且看样子三十岁都不到,能想出这办法吗。
还有范伟,到最后消息都硬送了,日本鬼子不让你出去都不行。
还有那个鬼子头子,大家要一起抓老洪,他给你来个不行,那是我的猎物,我超你妈导演你是不是二次元看多了,你给那打仗呢还是写校园小说呢。
最后希望这些中国的fw导演,不会写故事,就不要硬写,弄这些垃圾浪费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范伟老师是个宝啊……
工人先锋的代表
范伟的演技真的是秒杀其他所有人 包括张涵予在范伟的映衬下都显得寡淡无味
摄影构图都很有电影感,漫天的大雪给残酷现实带来一丝浪漫,范伟的故事线略显张力,张涵予故事线拖沓没什么新意。动作场面混乱,缺一个动作指导。大雪从头下到尾,真是这辈子见过最能下的雪,下着下着,从浪漫变成了单调和离谱。
拍得好!张涵予真爷们!
4分
除了范伟其他人物性格基本为零,动作场面也是乱七八糟,节奏控制很烂让人感觉不到紧张感~5.0
摆一桌见阎王的酒,话一席亡山河的仇。暴雪里有在血肉里翻绞的刺刀,铁轨上便有攀爬到贼心上的麻绳。车厢内有灭亡家国的军火,车窗上便有向死而生的徽标。喝点酒才好在敌营里卧薪,流点血才敢在匪巢内爆破。这苹果切了最大块给你,这刀却要在最合适的时间给你,这一世无缘做血亲,还好再来世与你相认。
范伟开大太帅了,雪花手绘非常感人,不过决战略沉闷,整体节奏有些过于压抑平缓。
老王的智,老洪的勇,鬼子的阴,庄妍的善,所有主要人物似乎都有值得进一步塑造的空间,观感如一披着电影视听审美的抗日卫视剧,神乎的不再只是我党义士,连鬼子的行事逻辑也实在令人迷惑
给英雄和当年的精神打三星,给老戏骨加一颗星,情节是硬伤,没法给五星了。
雪,烟,酒,花生,小刀,冰溜子,
制作精良,很有质感,可惜落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窠臼。演技在线,人物却没太立住,可惜
姑且不说电影怎么拉胯,片尾曲是我听过史上最恶心的改编。
谍战戏份潦草粗糙,没线索没来由;人物形象更是扁平无趣,比如周也饰演的医生,就是对剧情毫无推进、没有必要出现的角色。除了雪地、列车的氛围烘托尚可,三星为了纪念铁道游击队
前面铺垫那么长……我还以为后面有什么惊喜……而惊喜就是电影终于快结束了……
非常适合CCTV6,开场很多镜头都是大近景,特写车轮、背影、脚、手的镜头特别多,直到8分半才出现范伟老师的脸,这是什么新的拍摄手法……故事其实不复杂,用硬字幕来加强故事的真实性,谍战、动作、战争元素混合,文戏比重大,且对主线剧情都不痛不痒,所以节奏就感觉很慢,动作战争戏也不够精彩,使基调更倾向于谍战片。张涵予已经成了固定角色的演员,范伟老师演技精湛,如果没有范老师只值一星,不过本片对日本人的刻画没有妖魔化,思想态度和与中国人的关系上把握的都恰当。就是大反派的设定太商业,能文能武且话多。有两个地方不吐槽心里不舒服,晚上穿白披风在雪里也就算了,靠近车了还不脱,是怕敌人瞄不准吗?还是“英雄”必须要有披风?张涵予把炸药绑在腰上就很迷,身上中几枪就不怕打中炸药?这炸药也很迷,几根手榴弹威力像核弹。
铁道英雄,山东人自己的游击队!
致敬铁道英雄!但是电影比较拖沓,乏善可陈。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劫火车情节,也没有与鬼子斗智斗勇的周旋情节,个别情节非常刻意,看到前后一头雾水。除了张涵宇一身上海滩的打扮,帅的一批之外,没有什么亮点。两⭐半
冗长拖沓,开场暗杀戏就非常混乱,感觉编剧和剪辑根本就没有梳理清楚剧情逻辑,导致很多情节只感觉到莫名其妙,周也和魏晨两个角色标准硬塞,范伟的卧底线也没有拍好,斗智的感觉完全出不来,动作戏更是混乱的调度,结尾大决战直接张涵予和日本人互相子弹对射,比起同题材《悬崖之上》完全被吊打,范伟是全片亮点。(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