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四集了。
想说这样上过一天班我大概一个月都不想再去了这节奏也太快了。
没怎么去过澳洲公立医院但感觉确实是钱又少活又多的那种,然后病人还满腹牢骚,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可能拍这个片是为了抚慰一下易患矛盾吧。
说真的我对那些投诉医生不在意病患情绪的比如在手术室搞怪的内容没啥同理心,这样高压的工作环境我如果是病人只在意好好治病谁管他们私底下开什么过分玩笑啊只要我没听到。
/都不知道看到第几集了,就是音乐节发生枪击案不知道凶手是不是第一集那个列了一张女孩清单然后妈妈喝药让自己入院希望救孩子那个男孩,我最不适的地方在于剧中一直在说不想报告给警察是不想毁掉那个孩子的一生。
不要会错意,我并不认同剧情设计为救男孩和救一排名单里的女孩哪个更重要,因为天呐他还什么都没做,只是在精神压力下列了一个名单,为什么一直说他的一生都要毁了?
难道这不是问题所在吗?
这就是他的母亲不敢好好求救只能把自己拉脱水到有生命危险,医生不敢好好报告试问谁会想承担不惜毁掉一个人一生的责任,还有那个女医生直接去报告因为她觉得这个男孩的一生和名单上女孩的生命比必须被毁掉,以及罗比认错那句:我不够重视那些女孩的生命。
这样的剧情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实但我觉得认为他一辈子必须被毁才是导致最终出事的原因,如果真是他干的话。
我们学心理健康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破除stigma,因为这是导致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家属不敢寻求帮助的重要原因,如果这是现实,我真的对这个现实非常不满。
我当然是站自己立场因为我有一个teen男孩,刚才又正好听到说家长不能害怕自己的teen失败因为失败不是永远的,我想说正是现实现在根本不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家长才会那么害怕呢。
/好了昨晚就看到不是这孩子干的所有人都瘪了,瘪了也不忘继续“为你好”,不知道这个流程是什么样的,可以强制关72小时但不可以强迫和心理医生谈一谈?
也不知道罗比为什么会那么理直气壮去怪麦凯,他不是自己被说服的了吗?
为这个反转也许很多女性要生气了。
好久没看过这么intense的剧了,无论是剧情节奏,情感浓度,还是对各种议题的讨论。
(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不知道细节是否都符合现实)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亲近的人死亡带来的持续的创伤。
还有差点没能堕胎的17岁少女,她面临的困境太让我揪心了。
太懂她不想自己的人生被毁掉的心情,因此我对想强迫她生下小孩的母亲充满了愤怒(我男票说我太入戏了,大概是因为我有相似的经历)。
最后这位母亲因为医生一句话就被说服太理想化了,如果所有人都能听得进去道理的话现实中就不会有那么多恩断义绝的母女了(曾经有国内的非常专业且温柔的女性医生耐心劝说我妈近十个小时无果,甚至还被威胁要医闹)。
标题很“正能量”,但是医护人员真的太可敬可爱了!
(我一直从心底里这么觉得)下次在ER等的时候我会在心里更有耐心。
有剧评人觉得本剧说教意味太浓,但是也许现在的我们比以往更需要这种正确。
第十一集结尾: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音乐节发生大规模枪击太好猜了,但是编剧你没有心!
最后一集又来了个XX的妈,跟我妈就更像了。
我妈也是真的会不顾我死活坚持不让我做现代医学的检测和治疗的,而且她绝对不会听医生专业的建议,医生再怎么努力劝也不可能有用,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她坚信自己是个好妈妈,一切都是为了我好,她永远是最正确的。
然后那个爸,明明知道自己的小孩会被害死,但他依然会说:“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了,她可一直都是个好妈妈啊!
”太典了,中国爹和美国爹明明隔着一个地球却说着同样的话。
我无时不刻不为自己已经成年这一事实感到庆幸。
逃离,是为了活下去。
故事简介:本剧发生在匹兹堡创伤医疗医院里,讲述了以首席医生罗比为首的医护团队在 15 小时的急诊室轮班中,全力应对各类紧急病患的故事。
其中包括因新冠失去导师而心怀伤痛却坚守岗位的罗比,也有怀揣秘密或初出茅庐的医生、护士等。
他们在处理如药物过量、工伤等病情时,还需应对医院管理问题,展现了紧张忙碌又充满挑战的医护日常。
观者吐槽中:本剧的主创团队包括了当年医疗神剧《急诊室故事》的编剧,原本被构思为《急诊室的故事》(ER)的续集故事,后来独立成剧。
其剧集结构却有些类似《24小时》实时叙事风格,每集覆盖一小时的工作时长,让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急诊室的忙碌与紧张,没有过多冗长的铺垫和家庭琐事的描述,而是将焦点紧紧汇聚在急诊室的工作上。
然而,这也导致部分情节发展仓促,角色塑造不够深入,存在大量直白的说明性内容。。。。
看起来很干、字面意义的上“干”。
值得表扬的是,剧集医疗专业术语运用较为准确,增强了剧集的真实感。
与此同时,剧集对一些社会问题如医院人手不足、医生薪资低、私有化和保险差异等有所反映。
演员整体表现出色,能让观者沉浸于医疗过程中,且有一些幽默和感人的情节缓解紧张氛围。
部分剧情深入挖掘患者案例,使观者能深刻感受到患者及家属的痛苦,引发情感共鸣。
但是可是然鹅,医院场景布置较为真实但缺乏美感,房间相似、灯光单调。
拍摄手法上多采用固定镜头和全景,与《急诊室的故事》的灵动拍摄风格形成对比,虽有真实感但缺乏吸引力。
剧情呈现方式不够吸引人,角色缺乏长期的情感发展弧线,部分角色和情节较为套路、刻板。
与经典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相比,在角色塑造、情节连贯性和风格上仍有差距,但也有自身的创新之处,如实时叙事结构带来的紧迫感。
尽管有这些不足,本剧依然是一部合理的医疗剧集,对医疗题材感兴趣、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喜欢真实感剧情的群体还是比较友好的。
劇中展現的原始強烈情感、情感重量以及醫患關係的複雜性,真實而赤裸地展現了匹茲堡一家醫院急診室的日常混亂與情感張力。
每個角色都感覺如此真實、如此鮮活,以至于我常常忘了自己是在看一部劇。
演員們以極高的真實感將角色演活,讓人感覺像是在看真實的人在應對急診室的混亂。
無論是高風險的醫療緊急情況、道德困境,還是員工的情感掙扎,每一刻都被演繹得如此深刻,讓人無法移開目光。
另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地方是急診室環境的真實感。
很多醫療劇都試圖捕捉醫院快節奏和高壓力的環境,但這部劇做到了讓人感覺極其真實。
背景、手術流程、醫生和護士之間的互動——所有這些都增添了沉浸式的體驗。
這部劇毫不避諱地展現了急診醫學工作的殘酷現實,我很高興看到他們在描繪工作中的勝利與悲劇時對細節的關注。
對急診室工作對員工心理和情感影響的深入探討,這不僅僅是關於患者和醫療案例,更是關於穿著手術服的人以及他們如何應對責任的重壓。
你會看到他們掙扎,看到他們崩潰,但也看到他們的韌性。
這部劇在探討持續高壓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讓人更加珍惜這些專業人士每天所承受的一切。
個人來說,我不太喜歡醫生題材的劇集,因為裡面那些過於戲劇化的情節在我看來並不真實。
而我喜歡這部劇的一點在於它完全沒有浪漫愛情的戲碼,我覺得那種情節只會干擾主線故事——至少根據我的理解是這樣。
我既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但根據我的了解,這部劇非常非常接近真實的醫療工作場景。
坦白說,如果真是這樣,那能夠看到醫療行業的「幕後故事」還挺酷的,尤其是對於潛在的患者或者家屬來說——比如像我曾經在急診室等待區的那種經歷,等待區裡擠得不可思議,而你能做的只有等待,因為更緊急的情況會被優先處理。
醫生、護士和學生的角色群體真實而引人共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危機和職業挑戰。
獨特之處在於其對真實性的堅持。
劇中的醫療細節展現了電視劇中罕見的準確性,並且毫不避諱地描繪了急診醫學中常見的血腥與殘酷現實。
該劇還深入探討了困擾美國醫療體系的系統性問題,包括人手不足、資源匱乏以及這些因素對醫療工作者造成的情感負擔。
儘管偶爾會出現一些「教育性時刻」,但這些情節大多很好地融入到「本周病人」故事線中。
該劇的視覺風格也為其沉浸感增色不少。
低調的拍攝手法與細膩的剪輯保持了強烈的節奏感,醫療程序的高壓場景與護士站的平靜時刻之間轉換自然流暢。
燈光與場景設計進一步強化了真實感,營造出一種明亮但不無菌的環境,真實還原了繁忙都市醫院的氛圍。
全面反映了急診室生活的多面性,也能喚起觀眾對那些在醫療前線無私奉獻的專業人士的深切共鳴。
很偶然打开一个最新的剧集PITT,本来没啥期待,就知道是一个最近口碑不错的医疗剧,结果刚播了5分钟,我就支棱起来了,等等,hold on, hold on…我直接把第一集拖拽到片尾,因为这个剧集没有片头字幕,果然!!!
John Wells的名字第一个弹了出来他导演了第一集,也是这个剧集的执行制片人,剧集核心主创他是我心目中,过去三十多年看美剧历史,排名第一的show runner剧集制作人一切要回到1995或者1996年的时候,那时候青岛有线电视台刚发展没多久,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运作版权的,我居然在我读高中时,电视上看到了配音引进版的《急诊室的故事》ER的第一季我记得我反复看了两三遍,包括重播是《急诊室的故事》让我用全新的视角,第一次反复审视生与死的话题,反复通过一个个病患的案例,去理解人性的黑、白、灰,包括这个剧集里大量的急救现场,应该说深深植入在我的脑子里,在20多年后,我投入了几年的时间,因为野外极限耐力运动,我不断学习野外急救与实践,收获非常大,也有了一些初步的野外急救经验,无论是心智、精神气质和实践精神,这些源头我觉得必须部分归功于John Wells的这个剧集这个剧集对我个人后来成长影响之深远,应该不亚于初中时代读的金庸、梁羽生,还有海量的日本漫画,我是活在《七龙珠》通过盗版,跟《少年跳跃》同步国内发行追看的时代ER这个90年代划时代的剧集,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美剧创作风格,用超级写实的风格,通过芝加哥一家医院的住院医生和护士的视角,来解剖美国社会,展示为日常生活打拼的美国人的内心世界这个剧集一共15季,我后来读书,通过DVD后来补追到第10季,后面几季没看,但前三季我应该反复看过好几遍,对我印象太深了,特别乔治·克鲁尼还是前三季主演,其中女主角就是后来《傲骨贤妻》的女主角,那都是后话了所以大学时代,我就记住了John Wells,其实同期他还有另一部The West Wing白宫群英,也是90-00年代跳不过去的经典,但对这部有点传奇、轻松气质的政治剧,显然我更偏爱纯写实的生活流《急诊室的故事》,包括John Wells显然对现实主义风格也情有独钟他后来几部最重要的长篇剧集,我几乎都不落下的全都看了比如比较小众的Southland,讲的是两个洛杉矶普通巡逻经常的生活,特别第三季里在创作上也非常大胆,有一集相当复杂的长镜头动作戏调度,叹为观止还有就是后来一直追到2021年到大结局的美版《无耻家庭》Shameless,英剧版其实更狠,但显然美剧版更流行,我直接看的美剧版,特别前几季,看得我惊掉下巴,太精彩2021年收官后,我记得他还出过一个《女仆》Maid,那个我评价普通,但也保持水准所以,这很鲜明,John Wells过去三十年,从普通驻院医生、护士、普通巡逻警察、低收入家庭到蓝领阶层,他一直通过美国普通劳动大众角度,去审视着这个国家的最现实的社会问题,从来不避讳。
比如,三十年前,他让我知道以前我以为高大上的美国医生,实际上他们当年普通驻院医生年薪也不高,我记得大概4-6万美金,一样活得特别辛苦,但却要面对日常高强度的行医工作John Wells过去三十年估计拿过不少于300个艾美奖提名,获奖超过70次,其他奖项不计其数我去豆瓣看了一眼,很多资料都是缺的比如PITT只把他放导演一栏,执行制片人都没有
回到开头,当我看到已经50多岁的Noah Wyle,他可是30年前在《ER》里风华正茂、二十岁出头的Cater医生,现在成了PITT里急诊室的一把手,30年一晃过去,但John Wells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批判,始终没变,对我而言,他的人格魅力依然吸引我
我盲猜一个,John Wells应该是Bernie Sanders的支持者吧第一集的结尾最后画面是闪回到Covid疫情期间的抢救场面,相信后面还会有更多震撼的场面,John Wells和这部剧的编剧,应该是借着PITT,对Covid期间会有自己的总结性观察和思考另外,我注意到海报上的宣传语,15集,15个小时,1个班次,估计就是借鉴911事件后,千禧年后另一个划时代的反恐剧集《24》的创意,每一集时间和现实时间1:1关系,《24》每一季24集讲一天24小时内不间断的故事,这次PITT估计就是一天里早晨7点开始此后15小时的故事下面说说,我刚看完第一集里的一些制作层面的发现:-首先是场景设计,整个还是全部搭景拍摄还原,完全跟30年前一样,但显然空间布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开放性,这个应该是参考了现在医院的整体设计风格,30年前的ER,印象最深的就是防火门的来回开关,带来的声音和画面的冲击-长镜头、多线叙事,还是最初的那个味道,所以我才看了5分钟就支棱起来了,但显然在制作技术上更成熟,拍摄器材更轻便,也就是可以期待PITT后面应该会有一些精心的场景设计,至于单集长镜头,我觉得反而不见得,这在《混沌少年时》里已经用到全新的一个创作水平,PITT应该会另辟蹊径,比如势必会有大型灾难急救现场,但如何跟前面医疗剧做出区别,其实第一集结尾Covid期间,就是最佳的「视觉奇观」场景-很多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以前都是用执笔,现在遍地iPad,也挺逗的,还有人工CPR机器等,都是30年前看不到的-第一集因为主要介绍人物出场,具体病例都没有特别复杂的,其中铁人三项运动员的横纹肌溶解导致的钾过量,肾衰竭的心脏骤停,这个跟我的运动背景实践经验里,是有交叉的-这也是30年后,我再次看这种纯写实风格的医疗剧,感觉再看其中每一个病例、每一个问诊、每一个诊断逻辑,感觉好像我又回到了WFR考试现场(野外急救不需要医疗背景,就是一套有限医疗环境下的紧急判断系统),注意无论ER还是PITT,跟当年House《豪斯医生》那种专门死磕疑难杂症的医疗剧不同,急诊室的故事,其实跟你我日常里很多身边案例都能产生交集,前面说了,我学了几年野外急救还有很多实践经验后,看这个剧集虽然知道可能医学院学生看或许还能挑出毛病,但对我而言,基本上可以当部分案例学习来看,这是30年前我不可能有的看剧视角-30年前可能只有黑人角色,现在有重要的印度裔角色,还有戴头巾的伊斯兰背景的驻院医生,这也是时代的变化总之,我会认真看PITT每一集,因为制作人John Wells和主演Noah Wyle,对我个人还是有些略略不同的怀旧情感在里面,特别是前者是1954年生人,老当益壮,依然在创作的最前线,拿出过硬的新时代的写实主义医疗剧集,让人佩服后面看到啥再想到分享给大家关雅荻20205.4.20
非常优秀的医疗秀。
The Pitt应该是个比喻,即pit(深坑),通常用来形容一些极为糟糕的底层。
到剧里则是指急诊室是在医院的第一层,承受巨大压力,但不被理解,还承受着巨大的运营压力。
剧整体其实非常不错,写实一个医院急诊室的一天。
可惜整体视角太过负面了,大量的极端例子,重症绝症,一般的急诊室虽然压力大但是也不至于天天这样。
如果是天数分开的话倒也正常,每天总有那么几个重症的,但他这是一天内的故事,看着就有点离谱了。
不止是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重症,感觉就像是他们有个清单一般,还有和角色关联的感情线。
还有利用这些病情和角色故事来社评,甚至都没个重点,什么都要来点。
感觉就是一季长达几个月的故事强行塞到一天里来加强紧迫感。
个人觉得没点轻症随便开点药就能打发的病人来平衡,导致剧整体看起来很绝望。
看着压力非常大,不推荐精神状态差的时候看,因为这剧看着绝不可能放松。
能让你感受生命的重量,但这重量并不能帮你平衡你自己的痛苦,只会往上加码。
话术这些医生怎么基本不戴口罩的,是为了方便看表情还是他们急症室的标准流程就这样?
看完简直无话可说。
这才是真正的医疗剧啊。
用像是伪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急诊室的一天。
每个人都在尽力,都在拼命。
说来病患经常不信,但医生真的可能是最想最想救活病人的那个人。
思维在翻滚,各种知识点疯狂检索,到底什么病?
到底怎么治?
如此高强度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回头,女护士长已经在此三十年了。
忍不住问出口,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就是这样过好一天,再一天。
人手不足,医患纠纷袭击医生,不信任……桩桩件件,都是很多地区共通的问题。
医生明明是人,却仿佛在尽着神的责任。
最后紧急事件把整个氛围又上升了一个level。
他们说的没错,这些人正是因为有这些出色的伟大的医护才能活下来。
拯救生命,却让那些没被救活的burden自己生生硬抗。
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八卦的,有些固执可爱的,灵活的,小倒霉的,充满魅力的,特别共情的,青涩的,忍不住出言刻薄的……可这么多的不同,却怀揣着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切都为了救人性命。
不会有比这更伟大和了不起的了。
而在我们不停震撼不停感动悲伤过后,他们也敬了这个辛苦的一天一罐啤酒,然后平静地回家,就跟无数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日子一样。
致敬,这些坚韧的心怀宇宙的医护。
《THE PITT-匹兹堡医护前线》一位匹茲堡朋友推荐的戏,第一集是最轻松的,一如他们刚上班时还可以喝一杯咖啡,之后的每一集,频率加速到你会想赶紧离开医院。
所以,重咸的韩剧爱好者不宜。
讲究高潮迭起者不宜。
见血晕针者不宜。
追戏放松心情者更不宜。
朋友告诉我匹兹堡这个快废弃的工业城,人蛇混杂难以想像,据说这是根据真实的匹兹堡医护历史的原型事件写的故事。
15集仅仅只说了一天的急诊室,你要在这工作上一年,没脑溢血也要精神半残,而剧中的护士长竟然在此工作了30年。
什么原因你会选择留在急诊室工作?
套一句广告公司最爱讲的360整合传播。
急诊室医生的专业武功真的就是360。
这部戏某种程度的上瘾不是来自剧情,而是来自他像一剂临时「救生」的吗啡,激发短暂的肾上腺素让你撑下去。
还有一种压力,你实在累到精疲力竭了,但你就是睡不着,与其辗转难眠你不如起身继续工作。
以上我说的,都不是剧情,而是这部戏一直要把你救活,即使你实在痛到不想活。
所以,喜自讨苦吃者,宜。
几点膜拜必须赞扬:1.场景单ㄧ,美术单一,色调单一。
所有过去我们在制作上要避免的无聊,在此都成了核心概念。
就是要让你视觉疲倦。
2.演员量惊人,张张面孔真实到你不知哪里找来这样多临演挤满急诊室。
3.摄影晃动,镜头追寻解决问题的目标锁定,瞬间转焦,谁发号施令,下指导棋,执行者,柳叶刀,身体的问题点在哪,镜头就像医学探针精准无误。
4.剪接没有四双眼睛绝对无法工作,没有边剪边干,肯定边剪边哭,剪累了趴睡一会儿再起身接着「干」,一旦床上躺平后再起身,前面熬的可能都成浮云。
5.化妆工作量惊人,这一季搞完人生可能从此吃素。
6.编剧若没有AI帮忙这一堆专业医疗问题肯定漏洞百出。
而男主竟然是编剧之一,我都佩服到要屈诡肢了。
7.口碑甚好的美剧「ER」,在THE PITT面前应该自废武功。
8.看二集就弃戏的,我不怪你,啊你也不要怪我。
...不是...24hrs是有主线的啊,这剧哪有啊就是一锅急诊室日常碎片炖。
真宗下饭剧,喜欢写实鸡零狗碎生活风的小伙伴推荐。
我自己还是喜欢有主线任务推进的故事。
男主还是很帅的。
可算知道为什么外国看病慢了。
好家伙割伤一个手,还两个医生陪着缝合,还陪聊天+flirting。
你不慢谁慢。。。
相比于那种工作时间谈恋的爱医疗剧,这部剧诠释了什么才是医疗剧!
没有冗长铺垫和家庭琐事的描述,开篇直入主题。
枪伤、斗殴、极限运动爱好者等,这些被送到急诊室的病人,让这部剧医疗剧“美味十足”。
剧情虽然俗套却很紧凑,那个昏倒的南美肤色女实习生,揭露了美国也是人情社会。
剧中,男主吐槽了紧张的美国医疗资源,与这家随时都会关闭的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剧情过于追求真实,以至于一些画面,让人让人生理不适。
剧情偏群像,除了男主罗比之外,戴电子脚镣的护士以及前来实习的毒舌女学生,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第三集结尾,小偷偷救护车的行为,确实震惊到我了!
后续剧情继续保持这个水平的话,这部美剧必追。
喜欢病人之间微妙的反应
一集里好多事
好看,喜欢人生百态和善良专业的医生。I love you, thank you, I forgive you, please forgive me
一般,一集弃,剧情松散,节奏拖沓,虽然真实,但总不能把实际生活照搬吧。
看了只想说:国产剧,离开你谁还把我当小孩。。。
情节好忙好紧凑,人物设定大都是有瑕疵的普通人(主角男医生除外)政治正确的部分我自动忽略了,可看
2025年初就已经锁定我的年度最佳,即便只播出了两集。
E4DNF。我还是比较喜欢看节奏快一点的电视剧
前四集完美,后段比较乏味剧情略有问题,白左味有点溢出,并且要表达的问题也东一块西一块的,有些还自相矛盾……后期线收的也太草了,是中期换编剧了?
经典医疗剧ER的半个衍生剧?跟公共台相比,此剧少了些狗血人物关系、塞时长的爱情副线、假装紧张的氛围感塑造,多了点不紧不慢的工作场景还原、多元病例的呈现、命中率不低的搞笑梗、卡司表演也较自然,但剧集终究没逃脱医疗剧高度统一/雷同的模板和看点,真的看一部等于看遍所有。
小哥做CPR这么多次,手臂都不垂直于胸,很不标准,不专业
很紧凑…把一天放到一季里是个天才想法。但到最后就有点无聊,尤其最后一两集情节迂回太过于套路。
robby性格最假 演技最差 前三集这么拍就差不多了 全部都这么拍其实算是偷工减料 这样的拍摄模式并不是创新 是烂 影视的核心不是技术 炫技 核心是画面 剧情 还有很过分的色情画面 过于恶毒了这种尺度 克意安排就是本质本色 特别是生小孩那段 已经不是色情问题了
本剧的主创团队包括了当年医疗神剧《急诊室故事》的编剧,原本被构思为《急诊室的故事》(ER)的续集故事,后来独立成剧。其剧集结构却有些类似《24小时》实时叙事风格,每集覆盖一小时的工作时长,让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急诊室的忙碌与紧张,没有过多冗长的铺垫和家庭琐事的描述,而是将焦点紧紧汇... 展开
还行
好久没看医疗剧,有点古早味儿,而且没有乱搞情节非常好!COVID ptsd那里真的泪目...无法想象四年多过去了,还有人记得那时候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经历的恐惧和疲惫么
班味很重的电视剧,业余看难道不觉得还在继续上班吗?
每一次孤注一掷,每一遍生死攸关,该是最高尚的职业,在希望与无奈中争分、夺秒。
节奏不要太好
第12集太强了,偏纪录片的真实粗粝感,全程没有配乐,很野,运镜调度剪辑都很棒!但还是更偏心《疼痛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