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是从何处来,最后又去向何处?
轮回存在吗?
如果可以轮回,你还想成为人类吗?
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人回答我。
小的时候没心没肺的,思考的问题都是吃什么,玩多久,回家晚了会不会挨骂,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肤浅问题。
但是我庆幸我得到了肤浅,没有失去我仅有过的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是的,我很幸福。
如果你现在问我,也许沉吟许久我也不能做出极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而那个小正太,姑且这么称他,住在一个满是老人的房屋,喜好研究鬼魂,被经历着平静的生死,这些,对他太不公平。
直到他的忘年交出现。
这个老人性格乖张暴戾,出场就对我们的小正太一顿吼。
之后又提着两个黑色垃圾袋闹着要走,更过分的是还和小朋友抢遥控器?!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但是当他无助地背过身哭泣的时候,我跟小正太一样震惊。
他太孤寂了,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只是曾经,现在的他一无所有。
满头白发并不优雅,是真的沧桑。
就这样两个分别活在各自平行世界里的人,成为了朋友。
老的接小的放学,像一个祖父那样;小的陪老的追忆过去,像一个成年人那样。
他们对彼此没有要求,可以开怀大笑,也可以翻脸吵架,他们真好。
没有过多的要求真好,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存在需求的时候,也就是该结束的时候了吧。
老人总要离开,小朋友总要长大,但是,你能回答我最后他们都去了哪里了吗?
一个10岁的小男孩执着于鬼魂,醉心于探讨人死之后的世界。
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孩啊?
是的,他在学校就是被看成怪物。
在圣诞节过后的一次作文课上,每个孩子被要求讲述圣诞节是如何度过的。
10岁的爱德华是在一位90岁老人的死亡中度过的,当然这个不合情理的描述引来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
爱德华的父母以家庭事业的模式运行的“老年人之家”,里面住着各式各样的老人。
父母忙于经营养老院,忽略了爱德华。
整日和濒临死亡的老人们在一起,他想弄明白人死后会怎样。
他在每个老人住的房间里安装了“窃听器”,去捕捉到鬼魂存在的蛛丝马迹,他坚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魂继续漂浮在这个世界上。
爱德华唯一的乐趣就是带着耳机,听着老人们临死前发出的动静。
这样的日子长了,渐渐就与生活脱轨了。
爸爸被这种单调、重复的日子折磨得激情殆尽,只会把眼光放在假期来打工的女大学生身上,妈妈的生活则被日复一日的劳累和忙碌取代。
爱德华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寻找人死后的鬼魂。
搬来的魔术师克拉伦斯或许是跟爱德华志同道合的人。
他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对生活彻底失去了激情。
克拉伦斯竟然相信爱德华的论调,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是有鬼魂存在的,而那只是因为他太想见到自己的妻子了。
在这个世上,谁不曾有自己的伤痛呢?
谁不曾有让自己后悔的事呢?
克拉伦斯想再见一次安妮,想对她说一声对不起。
这个愿望,只是在他慢慢老去,慢慢开始痴呆后,才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实现。
这个被誉为“不可思议的克拉伦斯”的魔术师,为了爱德华能重新赢回同学们的喜爱,在他生日时为他策划了一场魔术表演。
可时间夺去的不仅仅是他的安妮,还有他作为魔术师的记性。
原本万无一失的小魔术,最后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失手。
原来,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爱德华也终于明白,克拉伦斯为他营造的一次与鬼魂的对话不过是他玩的小把戏而已。
时间最终还是带走了克拉伦斯,父母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
生活终归是给了爱德华某些阳光。
只是在听克拉伦斯临死前留下的录音时,这个对死亡并不畏惧的孩子还是泪流满面。
这是影片里最打动我的镜头之一。
当我们离死亡很遥远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思考关于死亡的事情。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爱德华是连生都没弄清楚的人,却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迫思考死。
克拉伦斯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因此他不愿意进“老人之家”,他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等死的老人不屑一顾。
人死之后还有没有灵魂?
这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10岁的爱德华相信有鬼魂的存在,因此他掉进未知的世界而与现实世界脱离。
克拉伦斯通过他的魔术把爱德华拉回现实里来。
现实世界的残酷一下子暴露在爱德华面前,克拉伦斯的老年痴呆,父亲对母亲的心猿意马。
捅破现实世界的虚伪,爱德华感到了绝望和孤独。
而克拉伦斯一步步迈向死亡,也让他心灰意冷。
可恰恰正是他原本为了探听人死之后的灵魂而放在克拉伦斯房间里的话筒拯救了他,他在一遍一遍听声音的过程中回想两人共度的片段,原来生活是有乐趣可言的,而死亡并不能阻挡人前进的步伐。
在2008年的英国电影《有人在吗?
》(Is Anybody There?)当中,十岁的小男孩爱德华的生活环境非常特殊。
那是80年代的北部英国,爱德华的父母经营一间家庭养老院,在那所充斥了死亡气息的老宅子里,他是唯一的小孩。
爱德华没有朋友,妈妈拼命打理养老院的事物,竭尽全力清偿贷款,无暇顾及他的感受;爸爸中年危机,整日里琢磨着怎么勾搭来打工的时髦少女。
小小的爱德华养成了个奇怪的嗜好:每当有老人去世,他便偷偷潜入死者的房间,安插录音机,记录灵魂离世的声音,寻找另外世界生命存在的证据。
有一天,养老院里住进来一位面目悲伤不爱说话的老头子克拉伦斯。
这老家伙实在令人讨厌,又凶又傲,还动不动就哭,爱德华完全没法理解。
但这老头有一样本领很厉害:他曾是个了不起的魔术师。
在教爱德华学魔术的过程中,一老一少倒也形成了某种奇怪的友谊——克拉伦斯帮爱德华寻找灵魂的世界,而爱德华则默默见证克拉伦斯那不能释怀的,早已消逝的爱情。
厌世的克拉伦斯非常害怕衰老的过程,曾一度拒绝入住那个弥漫着健忘、伤痛、行动缓慢、不能自理,或一句话都不说便栽倒在地板上突兀而死的悲伤老屋。
妈妈安慰小爱德华死亡并不可怕,年龄也是神奇的财富;但四围的景象却让人提不起精神:老太太们坐在电视机前虚等光阴一点点消失,老头子们要么酗酒,要么手抖如筛糠,什么也做不了,个个愤世嫉俗冷漠尖刻。
感谢导演约翰·克罗利,影片没有刻意美化衰老,再多的温馨小曲,再逗趣儿的机灵笑话,再欢乐的聚会party,也抹不去电影那一层青灰的冰冻底色。
我非常喜欢英国巨星Michael Caine扮演的克拉伦斯,常常他只是坐在那里,一个凝固的眼神就表达了心底埋藏的深切忧伤。
克拉伦斯有很多的秘密,很多无法启齿的过去。
他在阴灰的海边对小爱德华直言生命没有轮回,死亡到来,帷幕降落,万籁俱寂,什么意义、无奈、悔恨、情爱统统消失,人生最后诸事皆空。
但在无人的夜晚,这个悲伤的老头子却会对着镜子一遍遍呼唤死去前妻的名字,期待通灵,只为了跟她说一声对不起,对不起。
每次他一哭,我也忍不住要掉眼泪。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生死之间最后那几步踉跄蹒跚,才最叫人心疼。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便讨论生命轮回与人生不可重复的观点对立,他说人生一旦转瞬即逝,生命便无比轻盈,一切皆可被原谅,却也因此丧失意义。
《有人在吗?
》中的小爱德华却不会思考这么深奥的哲学问题,小小年纪的他在衰老与死亡中慢慢成长,他固执的相信生命轮回,相信——甚至强迫——生命尽头另一个世界的存在,相信一切都可重头开始,错误会被改正,遗憾得到弥补。
但影片并未如愿以偿的让克拉伦斯得到生命最后的救赎,至少不是照预想的路子。
他的记忆终是慢慢消亡,人生一切的过往缓缓隐入黑暗。
归根结底,人生没有回头路,所谓意义种种,若前路已尽,往生无望,又何须执著?
那么小爱德华呢?
他将继续成长。
他背着扑克牌魔术指南的手册,带着对家庭和婚姻的困惑,怀念着有关克拉伦斯的记忆,他将继续成长。
他也许会度过一个孤独的人生,在生命的小径上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刻下属于自己的爱与伤;又或许,他的未来平稳通达,喧腾热络,充实又满足。
而不管怎样,我都希望这个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孩子能继续寻找他的灵魂世界,继续去爱、被爱,继续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终将超越死亡,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Open》杂志2010年4月刊稿
——路过的人 我早已忘记经过的事 已随风而去早前和几个好朋友聊天,核计着等老了退休了孩子大了无牵无挂了,一起换到相邻的屋子,雇个保姆过大家庭的集体生活,吃饭打麻将乐得轻省,说着说着就忍不住生出遐想。
在此时遥看彼时,自然是理想化的,是将此时的人与心情移植到彼时的情景中,至于两个时点之间我们会怎样地变化、衰老,压根就没去想,否则,还不沮丧到极点?
虽然我们拒绝想象衰老,却也挡不住别人提醒我们这是自然规律,每个人的必由之路,和你的意愿无关。
这个话题绕也绕不过,即便你还很年轻还很精神,你总有年事渐高的长辈上人,目睹叶枯叶落之后再亲历生命消逝的过程,是残缺的完满,也是灯尽油枯的黯然——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现。
是的,生命是一道道轮回,世间走一遭不过是画了个圆,像小扣子本杰明(《本杰明·巴顿奇事》)这样的实在是稀罕,逆时针走了一圈。
大多数人还是和《有人在吗?
》(Is anybody there?)里的“可来认死”(Clarence)差不多,在生命的尽头静静地等候死神的召唤。
Clarence曾经是大名鼎鼎的魔术师,曾经是舞台的焦点、票房的保证,曾经是翩翩公子,曾经吸引如云佳人。
是的,到了这个年纪,说起什么都离不开“曾经”俩字,所有的辉煌、甜蜜、荣耀、幸福都是过去时与过去完成时,当下,只意味着对未来的等待,而这个未来绝对不再遥远。
Clarence心里并不惧怕这个未来随时光顾,不过,他倒是很想赶在未来出手之前完成一个小小的却是毕生的心愿——向曾经的爱人说声“对不起”、“我爱你”。
爱人在哪里?
Clarence不知道。
很久以前在频频沾花惹草冷落妻子之后,他突然发现妻子爱上了别人。
分手男女自此不再联络,Clarence得到关于前妻的最后讯息是她的死讯,却不知她葬身何处。
总是要等到失去以后才发现什么最珍惜,可惜已无人可倾诉。
夜深人静的时候,Clarence会对着空镜子一遍遍呼唤“有人在吗?
”,魔法在舞台上总是很灵验精彩,在生活中却显得苍白无助。
Clarence栖身的,只是一家家庭老人院的阁楼间,左邻右舍是和他一样装满了回忆却少有一丝丝展望的老人们,生命乐章里只差一个休止符而已。
唯一的异类是东主中年夫妇和唯一的孩子爱的花(Edward)。
Edward可以算得上是个古怪的孩子。
从小生长在目睹衰老与死亡的不断重复中,Edward渐渐迷上了来世,对今生倒不大感兴趣了。
一老一小,一个沉湎过去一个着迷来生,门对门地住在阁楼上,需要怎样的一个纽带讲他们扯回到当下呢?
魔术,还是魔术。
魔术是Clarence的看家本事,也是Edward十分好奇的东西。
Edward想学点魔术,想着魔术也许会比他手上这台忠诚到只会录下老人弥留之际的喘息的录音机强。
一老一少不打不相识,从魔术开始慢慢靠近慢慢了解慢慢温暖彼此受伤的心灵。
老的伤心的是不知香冢何处的前妻,小的伤心的是心有旁骛的父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人还能做什么?
在月圆的时候尽情享受团圆的欢欣,在月缺的时候试着弥补离散的悲伤。
古怪精灵的Edward悄没声息地为老人打听到前妻的墓冢,为歉疚的老人完成向爱人请求原谅的心愿。
心愿既了的老人安详地离去,留下开始回到现实并享受现世的Edward与试着重修旧好爱人爱己的Edward父母。
终点又回到起点,你是不是也发现?
路过的人,迟早要忘记;经过的事,俱随风而去。
当你一遍遍问着空镜子“有人在吗?
”的时候,也许可以转身看看镜子外面守候在你身边的人们。
当你将路上的每一段都当着终点的时候,也许可以享受生命的无数次圆满与轮回。
一些题外话:1、这个片子看下来比较抑郁,生命终了的过程毕竟早晚要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能不联想。
2、演员阵容强大到精彩,即便是只有几个镜头的老人角色,也被这些功力深厚的老演员演绎得比生活还生活。
3、主演Michael Caine再次让人拜倒。
我承认我是冲他才去看这片子的,丝毫不失望。
片子试放映的时候,Michael Caine偕相濡以沫35载的妻子同往,原本想让妻子开心,结果,放映过程中妻子伤心不止涕泪涟涟,只因Michael Caine演得太栩栩如生,妻子感觉自己提前目睹了丈夫终老的过程。
4、片子里演员大多操Yorkshire方言,不少当地土语,如果没有字幕,有点难懂。
5、如果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好不要看这部片子,否则只会增加你的沮丧抑郁。
虽然片子本身是温情的,间中还有不少令人捧腹的笑话笑料。
住在养老院里的男孩儿,经历了太多死亡,即使还没有搞清一切都是怎么回事,糟糕生活中的一幕一幕还是不停的上演。
直到一个刻薄怪异老头的出现,两个孤单的心找到了一点依靠。
一段忘年交就在吵闹与碰撞中不知不觉滋生,相互改变,相互慰藉,相互温暖,相互帮助去完成生活中的不完满……像其他出现在男孩儿生命中的老人一样,老头也去了,意料之中,却又还是突然。
也许男孩儿仍就不能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生命本来就像个魔术,不是吗?!
然而,他已经学会面对,生活,也正在变的不那么糟糕。
有人在吗?
在,所有人都在。
瘦弱倔强的男孩儿,古怪孤独的老流浪汉,昏黄怀旧的画面,浓重地道的英伦口音,平静却沉重的死亡……一切一切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得到的却是不期而遇的温暖,温暖人心。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还在上小学的男孩爱德华,他的父母经营着一家老人看护院,从照顾老人饮食起居到老人过世,母亲全心经营着这个事业,由于母亲的忙碌忽略了父亲的感受,爱德华的父亲走上了中年危机。
片中的主人公爱德华,有一个爱好是用摄像机记录老人们生前的影像,同时还用麦克探寻老人去世后是否还有灵魂存在。
直到一个老人魔术师一天出现在老人院里,魔术师因为年轻时对妻子不忠而离婚,最后妻子去世也没能看上一眼,在人生最后阶段一直懊悔不已,直到去世前才得以解脱。
爱德华以一个小男孩的身份来记录老人们的生前及去世,在它看来,这都是难以理解甚至神秘的,但我想他应该会记住珍惜当下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父母,魔术师。
片中魔术师希望有一句话可以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我长大了,成熟了,然后我去世了。
我想这就是再简单不过的真理,我们不必探寻自己去世后的生活,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人生不后悔。
“我想转世之后成为一只小动物,兔子,獾,或者其他什么。
獾,我喜欢獾,他们脾气暴躁且样貌美观。
还可以拿来做毛茸茸的口袋。
”我实在很买老少配的帐。
中央车站,蝴蝶,天堂电影院,我们俩,玛丽与马克思……《有人在吗?
》讲十岁男孩与老魔术师的故事。
老人是个魔术师。
魔术不是魔法,在舞台上的猜中扑克变出鸽子玄幻美妙,却在午夜里对着镜子呼唤她,只有转身的空镜子而已。
他在派对上表演失败,割断了观众的手指,他的魔术就要结束了。
老魔术师的最后一刻,不是呼吸声,而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轻盈又尊严,魔术的一生,虽然有遗憾,却并非完全错误。
Michael Caine真的演得很好。
有花絮写上映时他带着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看,妻子泣不成声,因为演的太逼真,仿佛见到他的终老。
小孩的父母经营个老人院,他是里面唯一年轻的小生命。
有古怪的嗜好是对鬼魂很热衷。
要录下每个老人去世时候的声音,想要从最后的呼吸里找到鬼魂。
后来遇到了魔术师老人——退休的流浪者。
过了一段有个奇怪朋友的时间,他又老又暴躁,在车里自杀,有个魔术道具大仓库,和一段很遗憾的爱情。
过了一个奇怪的生日,什么庆祝都会变成灾难,这个鬼魂和魔术跟随的小孩。
很难说这是一部温情治愈片。
两人都有很容易被理解却很难被原谅的困惑,在那些温暖的小幽默和小细节里,仍然透着沉重和忧伤。
就像人将死最后的一点气息一样,一次一次被重复播放。
死之路踉跄,而生的前路,也充满蹒跚。
或许在做鬼魂游戏的时候,问,有人在么?
回答,有。
而那“有”,是善跟爱的自我。
生老病死,总有一天,你会失去辛劳一世得来的东西,甚至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肢体,身上散发去腐朽衰亡的气息,寄人篱下被当作一件物品摆布,不会有好转,不会有上升,一天比一天更糟糕,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样一种阴惨绝望的必然,却时时因为体贴与善心,散发出一种家常温馨的气息,令人能够坦然面对不可避免。
然而,心即将像棉花糖那样软化时,日常生活的繁琐与压抑,又鬼魂一样飘出来作祟。
这部电影就像人生,你疲惫你绝望你焦躁,希望却乖乖在潘多拉的盒子里蹲着。
哪怕只有片刻间的快乐,也能叫人忘记生活就是一团糟。
我突然觉得,现在所做的一切正走向电影里那个老人的轨迹。
最后孤苦无依,靠政府每周发放的救济金生活,然后在一个自己很不情愿甚至不屑的老人院里离开人世。
这部电影把死亡描述的很平静,甚至有些寂寞,没有悲伤的哀悼仪式。
可能是时不时就有人死掉,所以大家就像送别一个朋友一样。
电影里有一首插曲其中有一句说”再见了,朋友!
我们还会再见吗?
“挺让人纠结的,虽然电影的最后似乎向观众说明,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可是无论如何,人们在死的时候都是很孤单的。
无法避免的孤单。
前一秒还在跟小男孩诉苦,下一秒突然倒地死掉的老太太,最后在她的简单的追悼会上,克劳伦斯问起她此生的成就时,她的女婿居然说她蛮横、固执、不可理喻。
她的一生就这样被总结了。
实在是有些悲哀,但谁又不是呢?
无论多么优雅,多么绚丽的一生,死了就是死了,不会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来吊念。
很快就变成被人遗忘的石碑和尘土。
在这间屋子里,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的出现反而会破坏应有的平衡。
没错,就是这样一间家庭养老院,穿梭于各色老爷爷老奶奶中间的小男孩。
不得不佩服,从这么小开始就见证死亡。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这实在是非比寻常。
也许正是这种年轻的青春和暮老的夕阳,才会形成影片中鲜明的对比,才会让人在碰撞和不和谐中寻找那微妙的链条。
一个不愿意住进来的魔术师,一个探寻死亡后灵魂的小男孩,他们的思想在摩擦中成熟。
也许没有人理解他们两个的思想,他们却可以在对方那里寻求慰藉。
老人其实和小孩子一样,他们总会有一些无法无天的想法,他们会专注于自己认准的理。
就是这样,两个“小孩”互相搀扶着成长。
但是人终究斗不过自然,人老了还是会死,小孩子也终于长成了大人。
作为一个大人,男孩子仍然在追求死亡后灵魂的存在,梦想的寄存,其实在老魔术师死的那一瞬就定下了一生的约定。
很简单的故事,可是面对年老和死亡,看了让人快乐不起来。
关于死亡和消逝
猜得到结局也无妨细节的美好。
艹明啊!
生活教会了你什么,一般般的小温馨。
可能是时间不够,有些地方一带而过,时间长点把感情描述细腻一些会更感人。哎,是不是经费不够啊
小男孩好萌啊,不错魔术与温情的微妙结合。
孤独的老人真可冷。
充满温情,特别爱。
滑翔翼结尾
看的时候总会想象自己老去之时的样子和那个时候是否会有的孤独,总想着死的时候带走所有的爱,却又怕夺走别人的幸福。喜欢片子里所有的怪老人和那个喜欢灵异的孩子,天真的孩子最应该有一位有经历的老人为伴,那是孩子的幸福。
价值观很暧昧,总体品味介于主流和独立之间,节奏不快,漂亮的画面感……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还太年轻,没法理解衰老和死亡的感觉...
很轻的电影和很重的人生系列。终于想起来,老魔术师就是蝙蝠侠的管家|||
很温暖的片子,切手指那一幕太有爱了
拖拖拉拉地到现在也没看完整。。。
可爱的小正太。2星半
3.5
老人孩子都如此孤独
老爷爷和小男孩拼凑的完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