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看了《釜山行》《首尔站》和《隧道》。
相较于丧尸片,《隧道》的真实性高一点,据说原著是悲剧结尾,电影的结尾很让人欣慰了。
看到女主在广播里告知隧道里的李正洙放弃救援的时候我是震惊的,不敢相信,难道这个人对她来说不是全世界吗?
不敢想象如果真的放弃救援,李正洙就这样死去,女主之后的人生会怎么样。
与整个国家为敌?
怎么样以平和的心态教育年纪尚小的孩子?
真的不敢想象。
怪不得原著的结局是都离开了世界,说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如果是这个国家的人逼迫她们离开了这个世界。
政府不作为和豆腐渣工程是被吐槽烂了;然而,民众从新闻刚开始的关心到后续的抱怨及冷漠,看起来像极了当今中国。
就是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热搜”“热门话题”吸引着民众的眼球,不管是媒体还是商家的操纵,络绎不急的热门词汇和事件消耗着民众的时间,关心评论完这件事,然后遗忘,继而再去搜索下一个新鲜出炉的。
“乔任梁”这三个字恐怕是大多数人前几周都搜索过的,现在呢,我想大部分人早起转头其他热门事件了吧。
可以说民众冷漠,但这也是媒体操作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不是吗?
电影中的无良记者说了一句“再有一天就可以破纪录了”,真的好想扇他巴掌啊……因为李正洙对于这个记者来说只是一个或许可以产生头条的新闻源泉吧,甚至不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突然想到,如果隧道塌陷后隧道里只有一条狗呢?
大概会有更多的人以看戏的心态看待救援狗狗吧。
(前提是如果政府会救援狗狗)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话,不要随意评论你没有切身经历过的任何事情。
如果媒体不要胡乱发表意见,如果民众不要以冷漠为前提给予受害者家人压力,或许女主可以再坚持救援。
虽然电影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放到现实中,恐怕没那么多的好运气。
愿每个人多一点包容心,多一份温柔,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自己。
看完釜山行再看隧道,觉得隧道更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敢黑隧道这片黑起自家政府来是完全不留情面,官员们镜头前摆pose,试图给媒体留个好形象,开会的时候则收起伪善的面孔,严肃的讨论起施救方案的经济成本来,讽刺的是,尼玛这讨论出来的方案还是错的,因为图纸和实际施工不一样,洞都白挖了,最后为了节缩成本粗暴的采取了爆破模式……这我觉得有点黑过头了,就是在天朝这种情况也基本不可能发生——我指的是图纸的正确性。
虽然我们大量建造豆腐渣工程,并且爆破和掩埋是我们优先考虑的手段,但在档案留存上还是挺规矩的。
如果说以上只是泛泛而黑,那么结尾完全就是DNA锁定式的黑了,没错,朴槿惠,黑的就是你。
虽然我对这位女总统不甚了解,但就这黑劲来看,韩国人民很不待见她。
和蔡英文认姊妹去吧。
政府都这么敢黑,媒体就更不在话下了。
无良记者就等着施救队出糗,恨不得出人命,给自己的新闻下点猛料。
男主角被从隧道里挖出来以后,汹涌的记者把通往救护车的道路堵得严严实实的,只差没鸣枪开道了。
这里要是来个主角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本片就神作了。
2、真实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有很高的可信度,而且男主角在地底下自救的手段也颇值得称道,比如喝尿——没水了你不得废物利用吗。
不过一狗一人饿了几十天还能相看两不厌,我觉得有点太善良,尤其这狗还吃了男主角买给女儿的生日蛋糕。
总体来看还是很真实的,没有乱来。
3、逗逼其实这故事挺残酷的,很考验人性,真想拍成催泪大片也不是不可能,但导演就是拍成了讽刺喜剧片。
韩国电影除了金基德这种24K纯大师级别的,一般都带点逗逼属性,本片这一重任交给了施救队队长,从他的长相风格就可以看出来,此君是专业的逗逼担当。
不过搞笑归搞笑,到了关键时刻还是靠他发挥重要作用。
逗逼的还有媒体的那帮人,因为害怕自己进去被活埋,这帮人就搞了很多大疆飞进隧道,结果好几架飞不起来,好几架还没进隧道一头撞在了墙上。
这有点黑色幽默。
总之,这类角色见多了,会发现纯粹的逗逼是无意义的,和剧情紧密结合的逗逼才是有水平的逗逼。
4、结尾结尾主角夫妻俩开车进隧道,音效和主角的脸部神情很让人揪心,生怕这隧道也塌下来。
不过这应该是前面塌方的那个隧道,要不然进个隧道男主角都紧张成那样,这就不是创伤后综合征,是玻璃心了,尤其大叔在地底下表现的还挺坚强乐观的。
这样一个结尾的功效在于,前面的情节是悲剧和喜剧的有机结合,但是随着男主角获救,一家人团圆,悲剧的成分在观众的心中变淡了,大家会觉得这片还是喜剧风格多一点,而结尾来这么一下,让观众又回到了紧张的氛围里,从而给了观众更多的回味空间。
PS,从这片也可以看出,真到了危急时刻,坚强乐观的心态,健康强壮的身体,和基本的自救技能,是多么重要。
这一点前阵子的长腿妹子战虎鲨(鲨滩)也展现了。
一个人被困在孤苦绝望的环境里,你的业务能力、人品、存款金额、不动产数量、容貌身材都没办法为你换得丝毫优势,但是你的体质、心态和知识能让你向死而生,重回人间!
当然你也不能受伤太严重,像本片那条狗的女主人就太惨了,就她和钢筋混凝土的紧密咬合程度来看,就算挖到了她也是狗带了。
总结一句话,本片够黑、够真、够乐,相当值得观看。
以上。
微信:野评人2016年09月14日
阿西吧,气的我一直抖。
救援班长的死好讽刺,唯一一个相信奇迹的人却死了?
越来越喜欢河正宇了。
立完flag就出事,从考验人性到美娜死去考验意志,一天天的信任与等待最后换来被放弃,三十多天,多强的意志才能坚持下去。
最后救援组长帮忙喊出来的“你们这些滚蛋,都给我滚”简直帅翻。
韩国政府也真是,也就韩国电影敢这么揭露也能揭露出来。
媒体对竖大拇指的解读还真是6,不得不服。
细节处理超级棒
韩国电影批判法制的,像素媛、熔炉等,有批判民主制度的,有批判政府不作为的,在韩国电影中几乎没有政府阳光的一面。
看韩国电影就像深井里抬头,周围一片黑暗,头顶一个光点,只要你向上总有光明。
而我们的电影,360度围着探照灯,全是光全是正能量,而你除了刺眼啥也看不到……………………………………………………………………………………………………………………………………………………………………………………………………………………………………………………………………………………………………………………………………………………………………………………………………………………………………………………………………………………………………………………………………………………………………………………………………………………………………………………………………………………………………………………………………………………………………………………………………………………………………………………………………………………………………………………………………………………………………………………………………………………………………………………………………………………………………………………………………………………………………………………………………………………………………………………………………………………………………………………………………………………………………………………………………………………………………………………………………………………………………………………………………………………………………………………………………………………
河正宇的演技还是没得说,总是能让人代入进去,但是看多了也发现一个大多数演员的通病,就是表演化单一,电影的结局比小说结局要好很多,庆幸自己看到一半迫不及待搜索了一下这部电影结局,没想到在百度上看到的是小说版的结局,当看完电影结局的时候竟然感觉到一丝幸福,因为我本身不喜欢黑暗结局。
在小说里主角是没有救出来的,妻子也被人网暴导致自杀,而在电影版主角活了下来,但是也辛亏是有一个负责人的救援队长,如果放在现实中可能也没有机会了吧,狗狗也是关键,估计这只狗出去后身价飙升了吧?
本以为主角会在下面把他吃掉的,让人厌烦的就是部长们和媒体们,这种媒体因为给了一部分特殊权利后,从影片中也能看出来其实是阻碍了救援队的进度,比如一开始给主角打电话,以及和官方救援一起飞无人机,以及最后主角被救出来后的拥堵,但是我希望有这种媒体,因为有他们这种的存在,或许会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事情被报道出来。
说一下部长们,简直就是蛀虫,其实他们并不关系这个人到底活没活,救还是救不出来,他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在荧幕上树立的人设,所以去看他们好像是很努力在施救,但是心里漠不关心,救援队们也是这种,不顾那个把鸡蛋掉在地上吃的救援人员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好人。
最后主角被困在下面几十天,然后最后凭着最后的力量往前爬了一百米,我觉得这个有点过分了,饿了这么多天这也太离谱了,最后几天纯就是喝尿度过的,所以这里看得出来手机电量很重要,为什么救援队会选择放弃?
就是因为没电也联系不上主角,所以认定主角已经死亡,但是如果手机有电能联系的上外界,外界肯定也会继续救援。
但是又说回来,假如一开始手机就在下面打不通电话,是不是说他肯定就活不成了?
因为不知道下面有没有人,不知道具体位置。
主角最后竖起来了大拇指这个是赞扬救援队长的,最后却被报道感谢国家。
这一点挺讽刺的。
最后说一下蝴蝶效应,如果主角加油的时候,不上加满,或者就能开出隧道了对吧。
也许是因为疫情,特别想看灾难片,韩国灾难片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
敢于直白赤裸的讽刺政府讽刺人性。
漫长的17天里:拨打救援电话时,接线员不紧不慢的态度;隧道口媒体记者只想抢到头条新闻,满眼都是利益,把生命视如草芥; 救援过程中,发现隧道隧道图纸是错误的,而且还是个豆腐渣工程;救援成功后政府官员忙着作秀拍照合影,对受害者更是虚情假意…每一点都让人气到牙痒痒,但却是真实反映如今社会现象。
不过整部剧里还是有最美心灵在的。
吴达洙从头到尾都不曾放弃救援,珍惜每分每秒,用尽全力真的很让人感动。
特别是为了节省时间,甚至吃了掉在地上的食物,人设在乌烟瘴气的氛围中犹如一盏明火,充满希望和温暖。
灾难剧是有他的魔力在的,让人不得不对生命充满更大的敬畏,对生活及环境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8.5 韩国味道很浓的类型篇,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过韩国自己人跨政治的电影,不管是政府还是警察抑或是救援队和媒体,这些机构被现代文明侵蚀着,换句话说便是人们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丧失了善良的本能。
其实讽刺类型的电影在韩国涉及社会类的影视作品里面很常见,甚至可以成为一大类型电影,套路满满。
先是主人公遇到困难,然后是权威机构介入,假惺惺的付出,可是暗地里全是为利益打算盘,从而使得主人公处境更加艰难,最后主人公战胜了丑恶嘴脸完成反杀。
尽管全是套路,可是依旧过瘾,因为在国内是根本不存在此类作品的羡慕之余也有遗憾吧。
说完政治讽刺再说一下灾难片,灾难片想要拍的有意思实在是太难的事,曾经写过这样的剧本,深知不易。
因此也一直没太有打动我的灾难片。
尤其是21年看了《峰爆》更是把我恶心住了。
因为国情的原因,中国电影一直有很深的主旋律情怀,所以说中国的主旋律都已经可以称之为类型片了。
然而《隧道》主人公设定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需要演完两小时的戏份,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另一个受害者与地面工作人员死亡的设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剧本的厚度,但是还是有些少啦。
韩国电影真是越拍越好,最近接连出了《釜山行》和《隧道》两部直指人心的好电影,前者借用丧尸吸引人们的眼球,讲的却是人性中自私冷血的阴暗面,最终反映人性中的爱与牺牲精神。
《隧道》更进一步,从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出发,把政府和商人追腥逐利的劣根性赤裸裸的揭露在世人面前,连一块遮羞布都没有留。
《釜山行》从丧尸在首尔向全国传染作为大背景,却把场景局限在小小的一列火车上。
车上各色人等俱全,很有一些《卡桑德拉大桥》的影子,与《卡》片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同,《釜山行》是列车上的人们在自救,外部几乎没有援手。
自救的方式也非常原始,几个男人组队冲过去,杀回来,完全是东方英雄式的。
如果仅仅是血腥兼暴力的动作片,《釜山行》还比不上好莱坞的B级片,高丽大叔的绝招是用丧尸做幌子,展现人民内部矛盾。
当小队战胜丧尸返回时,原本毫无存在感的吃瓜群众站出来了,起初他们没有勇气去和丧尸对抗,去救人,现在他们有决定同类生死的权利。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感染,多数人就决定了少数人的命运,自生自灭去吧。
吃瓜群众勇敢的要求幸存者自我流放,看情形,如果不主动离开,完全有可能被人道毁灭。
这让人想起了,日本和中国都流传过的悲剧,一群人躲避空袭,害怕孩子的哭声引来飞机,逼着母亲把孩子闷死。
吃瓜群众对同类的杀伤力巨大无比,面对未知的恐怖,他们手足无措,引颈就戮,对同类,他们狠的起心,下得去手,多残忍的事都干的出来。
《隧道》则是对人性中追腥逐利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
开始普通人被掩埋在隧道中,命悬一线,生死未卜。
当外界得知有幸存者的时候,人们沸腾了,隧道的安全质量问题被放在了第二位,生命无价!
政府出面,把人救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此时人人好像天使一样,无私,友爱。
其实,政府和人们还是在追求名利,不过看起来很高大上而已。
随着时光的流逝,天气越来越恶劣,施工方向出现偏差,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临近工地停工日久,花大价钱的工程即将延期,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要推迟,人们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到幸存者不应该活着,只有他死了,再把他挖出来,既告慰亡灵,又安抚众人的心灵,还不影响社会大众,政府也有政绩可吹嘘,一切的一切只要他死掉。
影片的高潮是社会开始投票,是否应该不顾幸存者生死的用炸药爆破,支持的人达到了65%,其中包括遇难者的妻子。
这是典型的东方心理,少数服从多数的利益,可人们不想,没有谁会永远是多数,总有一天,你会是少数,到时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感觉真的很不好。
想想看,一个人在漆黑的环境里,外边有妻子和孩子,除了要战胜孤独和恐惧,最惨的是外边的人最终放弃了他。
人性是自私、冷酷、利己的,但人性中也包含着伟大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釜山行》里从头到尾都展现人性的自私与冷酷,最后十几分钟,人性中的牺牲精神让观众看到了希望;《隧道》结尾,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的救援队队长,坚持到了最后。
人类社会之所以在不断进步,就是因为我们具有牺牲精神和责任意识。
ps:《隧道》最经典的一幕,队长大声吼出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你们这班混蛋,滚开!
”,当镜头转到政府官员、媒体人惊讶的脸庞时,冷酷的社会得到了一记响亮的个耳光。
你会不会为了一个可能活不下去的人让出自己活下去的唯一水源?
你会不会在一次又一次失望后失去再次相信希望的能力?
片中每对对比都有很强碰撞:越造越多越造越快的豆腐渣隧道VS一个星期都挖不穿坍塌隧道;隧道里被困的李VS救援第一天把隧道口堵得水泄不通的媒体和合影报道的领导;隧道口无助的被困者家属VS和家属争相合影的政府官员;扫雪车该救城市给无数市民带来隐患的积雪VS救隧道里被困的一个人;在预估解救日得知挖错位置了的李VS电视台主播不痛不痒的一句“相比统计数字 我们更相信希望”;李的太太安安静静、尽一己之力帮救援队端茶送水VS遇难官兵的妈妈把儿子的死怪罪在李头上、斥责李太太;二十多天后65%群众希望停止无谓的救援VS救援队长被舆论和上层压迫无法违抗、但最后一刻为李放手一搏;媒体只关心你的状况和反应够不够爆炸性VS家人只关心你还活着就好……【媒体】救援第一天把隧道口堵得水泄不通、要求救援队蹲低一点不要当着他们拍摄;对坍塌、豆腐渣工程、救援的报道看似有理有据、积极向上(列举数字、相信希望),实则没有建设性意义,也没有推动豆腐渣工程的产物重建或升级;救出李的时候再次把隧道口堵得水泄不通,挡在救援队护送李上直升机的路上不断喧闹提问;李感谢救援队长帮自己把那句愤怒的粗话大声喊出竖起的大拇指,被解读成对国家和政府不懈救援的感谢,所以媒体根本不需要真相,只需要给社会传递正能量,拍一张照片,故事随便编。
【部长发言人】救援二十天、发现挖错了后,会上听着说准备放弃救援李、重新开始隔壁的爆破建设工程,不同意也不反对,不装好人也不做坏人;救出李后,走狗们最先考虑的不是尽快送他去医治,而是等部长来了和部长一起上直升机让媒体报道;救援事件后是一句轻飘的“人命重于一切”……可真要说她做错了什么,好像真说不出来,就像她听见救援队长帮李骂的那句“你们这群混蛋给我滚开”的时候的莫名其妙:“我吗?
为什么?
嗯?
”【救援队长】在本片中可以说是除了主角一家以外最正面的角色了吧,是最后救出李的最后一根稻草,尽职尽力分析隧道结构、规划救援,为了帮助李亲自喝尿给他建议……可他也是人,就会有缺憾——他敢在大会上提出“隧道下压的不是蝾螈,而是活生生的人”,但扛不住救援人员死亡带来的舆论压力,虽然没有相关的镜头,但再看到他时他只是看到停止救援、重新开工建设隔壁隧道的新闻无奈地独自下隧道尝试搜寻;他把好脾气都留给了被困者、被困家属,对待下属态度暴躁、毫无耐心;他是救出了被困近一个月的李的大英雄,可到头来功劳都由部长和政府领取,他只是一个角落里为“为什么在媒体面前骂脏话”的小喽啰……队长的形象真的很立体,放在整个社会事件里,他能立足不是反面人物,也只是多亏他成功了……【李正洙】拥有绝对主角光环的正面角色,他聪明,第一时间联系上救援,有车作为庇护所;他幸运,有水有蛋糕,有女孩给狗买的狗粮;他善良,不辞辛劳一次次爬去帮助素不相识的被困女孩,让出自己的水源、电话(借用)和手电;他乐观,在预估救援日到来之前在后备箱给自己找乐子,在墙上倒数那一天、在墙上画画,用指甲钳剪胡子,和狗狗聊天;他伟大,创造了人类被困最长纪录,他最终活了下来;他有脾气,不是一个毫无性格的软柿子,被救出后让围堵的记者和姗姗来迟的部长滚蛋吧……【李太太】也是有主角光环的正面角色,最主要的特点是温柔善良:刚来到救援队时不知道能干什么,作为受害人家属居然帮忙给救援队端菜加蛋;舆论将救援人员的死归于李,女儿被同学嘲笑,她没有抱怨,只是让婆婆带女儿回家等她回来;政府半强迫她在65%市民同意停止救援的文件上签字时,她最后的挣扎是去电台、在丈夫最喜欢的古典乐台说了一段给丈夫最后的话;李被救出来的时候,记者们一拥而上不断发问,她跌跌撞撞地冲上去抱着丈夫眼泪不住地流;再次带丈夫开车要进入隧道时,她看到了丈夫的不安,紧紧地握住丈夫的手……【另一个被困女孩儿】事故的另一个受害者,她的情况比李危急——被巨石压住、昏迷两天半刚醒,脸上有伤(更不要说身上的内伤有没有),这些其实都预示了女孩儿撑不到最后;她不能独立,她需要李分给她水、借她手机、帮她擦眼泪,对李来说这是一个负担人物,是成为李获救路上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全看她能不能健全自如地活下来(但从他们第一次相遇李显然推不开她身上的巨石,其实就已经预示了这是一个绊脚石角色);她甚至有点自私,明知道水源稀缺(虽然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水)喝了小半瓶以后还提出请求李喂给她的狗一点水,耗费李手机的电给妈妈打了个毫不言简意赅的电话,她爱她的狗但是和很多爱狗主人一样为了人类社会和自己的方便给狗戴防叫电项圈……但这种自私又因为是小女孩的年纪得到了更多原谅(刚入职的员工,二十三四岁)。
一部稍微平淡点的韩国灾难片,汽车销售员李正洙开车经过河图隧道,没想到发生隧道坍塌,被困在现场,然后政府部门就展开一系列救援工作。
韩国片一大特色就是喜欢融合进尖锐的话题,比如批评政府官员腐败,媒体冷血,路人阴冷……这次的电影也是差不多主题。
拨打119救援电话,接线员不紧不慢;政府官员只会逢场作戏,拍照合影,吹嘘功绩;媒体记者只会制作头条新闻,没有人文关怀;救援到一半,发现隧道图纸是错误的,而且还是豆腐渣工程;……韩国片看多了,会感觉世上还是坏人多……公众号:思想假
表演感,有点长,为了说教而说教,不就是政府烂么,我知道了啊
商业流水线产品,但是剧情太扯淡。
差强人意
新年第一天,吃着火锅儿看着片儿,够够的。
河正宇被救出来后,领导也正在赶来合影,蜂拥的记者让他说一句,他凑在救援队长的耳边说了一句,队长大声转达了他的话:“都滚吧,你们这些混蛋。”戴着眼罩的河正宇朝队长竖了个大拇指。后续报道,截取这个竖大拇指:被救者感谢政府和国民。
泪点竟然是……鸡蛋……救援人员捡起掉在地上的煎蛋用雨水冲洗了就吃掉,因为那是家属的一片心意,最后果然殉职了……遗属悲愤地用鸡蛋扔家属,谁的心又能懂谁的心呢……
剧情太扯了,还有那点儿食物可以坚持三十五天也有点儿像科幻片,所以。
从类型片角度,此片比同期大热的《釜山行》技巧更娴熟。
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就叙事与批判的比重而言,点到即止是圆融也是高明,因为韩片的惯行之道往往癫狂过火,难免洒狗血。至于不足,看了下热门短评,套路化这点是准确的,其他方面的指责则无法苟同。所以说到底,还是缺了点作者性风格。
全程担心狗(八哥好可爱!
超长待机的人,手机还有狗。
如果用那么多篇幅去讽刺政府、媒体和民众,而不愿意去铺陈绝境心路,没必要劳动河正宇和裴斗娜,我河神不是爬就是躺,还硬塞个女配和狗配拗戏份,但影帝的段位,就是躺在暗处不说话,眼睛也能射出戏剧冲突。前半段搞笑,后半段腹黑,对男配吴大叔粉转痴。
河正宇怎么热衷独角戏,另外手机不应该用三星,应该用OPPO,充电两小时,通话一辈子
手机厂商给了多少钱下这么个大骗局
那只狗演的不错。
韩国政府和媒体又被自家的电影完美地黑了一次
看完想去看活埋了
节奏真的太拖了 完全不能带入男主的同理心啊 裴斗娜好浪费啊。感觉老婆这个角色谁来都可以啊 没有亮点....
开场7分钟,没多少废话,男主就被埋了。整体节奏挺好的,很能调动观影情绪。但bug太多了。手机电池、车载电池,都太特么能扛了。汽车的AB柱和顶棚,怎么可能扛得住山体塌方?男主被铁丝扎了,居然没发烧?男主被困17天后,还生龙活虎的?对媒体、zf的讽刺,有。这只能反映出韩国zf职能低效。归根究底,本片奉行的还是个人英雄主义。若是没有那个救援队长,男主就只能等s了。韩国电影真是废话太多了。
前半段精彩,后半段也不觉得刻意煽情。从分水、喝尿、吃狗粮,到后面的事故、民众选择,我觉得都是真实而残酷甚至残忍的现实。另外,虽然我也当了两年记者,还是要说一句,去你麻痹的记者,去你麻痹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