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A Stranger in Shanghai

主演:松田龙平,冈部敬史,中村友理,奈绪,金世佳,任洛敏,邱必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剧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7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8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9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0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长篇影评

 1 ) 寻觅桃花源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讲述1921年芥川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的身份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松田龙平饰演芥川龙之介,除了日本演员还有中国演员参演;而剧方对上海民俗、历史的考证,还原度到了惊人的地步。

于是你能听到京剧秦腔的铿锵和婉转、看到在鸦片烟雾中横七竖八躺在街边的游民、看到乞丐、妓女、政治家、新青年,好一副民国初年的众生画卷。

金世佳扮演的李人杰是共产党一大发起人之一,他留过学,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看到希望的火种却又迷茫未来。

向来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在此之前从未想过他喜爱的国度已是这般模样。

他不知道这时的中国已经陷入怎样的泥潭,他对中国的未来还抱有盲目的乐观。

李人杰说,学习的书和杂志根本不够用。

芥川想当然的回应道:“你去写不就行了吗?

对,你应该马上着手创作。

”李的声音立刻颤抖起来,满是压抑不住的忿恨和迷茫:“火种已经握在手上了!

…然而,我的力量能否战胜困难,我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了,我都不清楚。

”芥川想给识字的男妓“露露”带些书,露露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他想鼓励他,你这么年轻,多学点东西,不要碰鸦片,他说你这样的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可芥川带来了书却看不见他了,那个男孩子死在集会的乱棒之下,他的血染红了街道又爬上玉兰的酥饼。

露露死去后他又去听绿牡丹的戏,这次唱的是《霸王别姬》,喧闹的鼓声和唱段让他暂时忘却了迷茫和痛苦,他大声叫好,买下一整篮花送给绿牡丹。

绿牡丹向他道谢,谈笑间一口响亮的痰吐在地上。

刚刚抚慰过芥川的“美”,就像流光溢彩的泡泡啪的一声碎了。

露露和绿牡丹更像是一正一反两个象征,颠沛流离的良善之人刚试图斗争就流尽了血,随波追流的梨园弟子却在舞台前后受人追捧。

芥川终于发现,这个中国,不是他的理想中的桃花源。

“道路还很漫长啊。

”好在最终走过来了。

 2 ) 上海游記 芥川龍之介

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0879/files/51215_56381.html-目次-+一 海上+二 第一瞥(上)+三 第一瞥(中)+四 第一瞥(下)+五 病院+六 城内(上)+七 城内(中)+八 城内(下)+九 戯台(上)+十 戯台(下)+十一 章炳麟氏+十二 西洋+十三 鄭孝胥氏+十四 罪悪+十五 南国の美人(上)+十六 南国の美人(中)+十七 南国の美人(下)+十八 李人傑氏+十九 日本人+二十 徐家匯+二十一 最後の一瞥

 3 ) 克制,理性,日本人镜头下的一部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片

NHK不愧是cctv日本分局,拍摄的《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很克制,很客观;从芥川龙之介的经历出发,看到了当时中国政治的堕落,社会的混乱,但是不乏有参加劳工运动惨死的男妓露露,有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先驱李汉俊,可是他始终相信“这个大国,会再次崛起”。

居中“血饼干”的设计是不是受“血馒头”的启发?

不同的是,在剧中吃下“血饼干”,就可以让逝去的人融入我们身体里,永远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4 ) stranger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该剧根据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改编。

影片讲述100多年前,作为《大阪每日新闻》记者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上海的所见所闻。

大作家就是大作家,这是日本版本的论建党伟业之必要性,觉醒年代,人血饼干比鲁迅的人血馒头更加唯美凄惨入骨,我独爱最后一幕,异乡人芥川龙之介独坐在水乡古镇的美人靠上,村山寥寥几句说了李达,旁白说了芥川龙之介的归路,一气呵成,人生大抵如此。

一个深受中国四大名著影响,看到中国乞丐会想到武侠小说里的丐帮大佬的花样男子,人生于他,就是一场灿烂辉煌的游历和盛宴,走一遭看一路,还是要尘归尘土归土,恰如樱花盛开转瞬即逝辗转为泥。

很魔幻也入地的一个游记,视角独特,好片[玫瑰][胜利]

 5 ) 住在隔壁岛屿上的生物,真的是魔鬼吗?

NHK用这部传记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部电影在电脑中躺了很久,本来以为会是《人间失格》那种类型,没想到却带给我这一种异乡人拍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错觉。

一时间,也想不出,除了松田龙平,还有谁能演绎出这种病恹恹却充满幻想,现实主义又追求诗性美好的人物了。

或许演员本身,也是这么一个人。

虽然片头引用了芥川的话,「我没有任何一种良心,我拥有的只是神经而已」,但从他的作品和本片呈现的方式来看,导演和观众都会反驳这句话—— 这位作家,良心大大的有。

不然,他也不会成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撮小小的无产阶级文学萌芽的先驱者。

从早期对社会制度的怀疑,到晚年(也谈不上晚年吧)家庭纠葛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他的一生都是在被现实反复捶打与自我内心的挣扎中度过的。

这部作品,在展现二十世纪初上海人文风貌上,着实下了苦力。

剧组对史实的考证和还原,着实令人敬佩。

作为邻国创作团队,取材和呈现方式不受广电总局的辖制,却也没有失了公允,惹出敏感问题,只是单纯从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镜头语言和台词撰写,对大厦将倾的中国,抱有深深的怜悯与渺茫的期待。

从政治性来讲,对中国观众非常友好(烦死了,还得妄议政治)。

整部影片呈现的方式,与芥川龙之介的文笔相互呼应。

「芥川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

」本片在服化道以及史实考查上,下了足够令人尊敬的功夫。

若将NHK对标央视,我也不敢打包票,国台在还原时代方面能有压倒性的优势。

观影过程中,或许因为演员或者台词的不足,却也能让观众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气。

除了通过建筑街景来展现时代风貌,在人物刻画上,本片也有优秀的表现。

有戏子乞丐、有神婆老鸨、有政客以及革命人……政治腐败,盗匪横行,卖妻鬻子,鸦片祸国,底层民众的苦难和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共存,就被这么鲜血淋漓地摆在眼前。

道貌岸然的政治家们

茶屋

沾血的饼干

拒绝芥川龙之介一行人参观学生宿舍

镇压工人与学生运动

学园育才救国,却不用效率更高的铅笔,因为是日本制造;本国资本家雇佣地痞流氓,打击工人运动和学生游行。

在加藤拓的镜头里,对乞丐也包含了深思与悲悯——神话色彩或许能减轻那份「路有冻死骨」的戚哀。

刚来中国,芥川还觉得《苏三起解》闹哄哄,后来渐渐听到《霸王别姬》也喜欢上戏台上的锣鼓喧天。

若不是梆子二胡小锣足够嘈杂,又怎么压得住人心中的愤愤不平和惴惴不安呢?

一个异乡人对这内忧外患、百鬼夜行的中国,感到了忧心。

看到流血奋斗的年轻人后,芥川或许感受到中国人破土而出的希望,产生了了解《新青年》愿望,才会在读书时担心弄脏书册,把油污揩在自己袖子上。

咽下沾着革命者鲜血的饼干,或是想品品这野蛮生长的力量,或是想让这不屈不挠的生命延长。

虞姬:大王,官兵他他他杀进来了项羽:待公看来

“哇呀呀呀呀呀”一个起势,满座皆是鼓掌叫好。

可当华彩溢动的虞姬,用那张艳冠群芳的脸,在后台完美的表演了一次擤鼻涕之后,唯一能安抚人心的美丽也破灭了。

就像捉摸不定的心情,就像福祸难测的命运,前一秒为纯粹的美热泪盈眶,后一秒就发现是这美也是恶鬼的画皮;前一秒还为百姓的愚昧无知扼腕叹息,后一秒又看到了大批青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昭和2年(1927),芥川龙之介吞服安眠药自杀——在战争到来之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死亡「为腐败道贺,为苍白的死光祝福」,也算是将自己活成了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诗句吧。

但若长存,芥川指不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日本共产主义者(笑)。

 6 ) 叶公好龙还是幻想破灭?《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的观后感,夹杂旅游感想。

夜晚让人情绪敏感,因为黎明前的露水会打湿记忆的蜘蛛网吧。

通宵看完了NHK的《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表情在泫然欲泣和五味陈杂的哈哈苦笑之间反复横跳,中华和东瀛文化真是惺惺相惜而又心存芥蒂。

第一次去日本时,夜雨里登机出发,又在漆黑的晨雨里告别。

在京都盘桓的三个星期,记忆里那些晴朗的日子所剩无几,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天地之间都是白茫茫的,脚下始终充满了咯吱咯吱的踏雪声。

大概这就是京都吧,静谧又是个热闹的城市,古老又不如天朝古老,奈良的鹿仿佛都比这些佛龛真实。

那金阁寺上的金箔是火灾之后重新贴上去的——是不是贴上去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非是会动的尸体来看望已经发僵、冰冷、在雪光里闪闪发光的尸体罢了。

朱雀大道并不存在,或许存在过,就像那些依然存在的艺伎小姐姐一样,她们还在伴着三味线翩翩起舞,那笑容仿佛烟雾缭绕,又像是极其精致精美的刺绣,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可惜她们的牙齿已经不再漆黑?

而且因为年轻有为,反而丝毫不见浮世绘上那种丰腴的体态,更不要说固定月余之久的发髻了,不真实,遥远,就像是现实和梦幻一样遥远。

于是就前往东京,二次元世界的中心与原点——秋叶原。

我好像还是在叶公好龙——我是说,虽然在秋叶原时浑身充满了狂喜、几近癫狂的兴奋之情,但我甚至没怎么好好感受它——好吧,说实话,我害怕感受它,害怕它和京都一样,与我想象之中的样子相去甚远。

大阪又有什么好玩的呢?

虽然我知道它就是那样一个城市,但这时反而期待它能稍微和我想象的不同了——很遗憾,大阪比我预计的还要大阪的多,kirakira的睫毛,可爱的口罩与发型,冬天里肉感十足的大腿,此起彼伏、语种丰富的吆喝声,和街边垃圾堆在寒冷冬日依然散发出的淡淡气味,唉,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却在饭桌上看到了糙面饼吧。

大概我只是叶公好龙吧。

我和舍友如此感慨道,我努力地用英语让他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英语里实在找不到这个词的翻译,我甚至不确定他是否真的听懂了,毕竟他只是笑笑说,伙计,你们亚洲人的文化太复杂了,开心点享受就好啦。

——————————————————大概看电影数量太少也是原因之一,但NHK的《Stranger上海の芥川龙之介》绝对可以排我个人喜爱的电影前三了,尽管我只看了它一遍。

在巴斯德之后,芥川龙之介俨然是我的最大的偶像,这也对电影好评有所影响吧。

我知道他去过上海,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一回事,亏我还常常推崇“看作家的作品,要结合作家本人经历来看” 的说法。

日本文化,实在是饱受中华影响。

虽然历史书之类常说“日本学习了德国等西方的文明”,但与中华文化对其的影响相比,真是不值一提,止增笑耳。

这里的影响是土壤、阳光、微风细雨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园艺工人层面的影响。

这样一个从小饱读中华经典的作家,一个年轻的朝圣者,俨然是抱着圣地巡礼般极高的期待与期望来到中国,可是他心中想象的老大国,现实中却是一片混乱而颓落的萧索。

就像是一位旅者,越洋跨海,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美女美杜莎时,她那漆黑的秀发已经变成了毒蛇,樱唇贝齿化为野猪的獠牙,纤纤玉手蜕变为青铜利爪,背上还有一双丑陋的翅膀——又何须被魔女瞪视呢,他都在上海游记里怒斥这一切了。

那个买花的老奶奶,第一段镜头何其可怜,芥川是让人喜爱的,他替观众们给了弱者些许安慰,又在我感到悲哀的时候,替观众接受了嘲笑——拜托你全买了吧,你是个好人。

虽然也有心怀感激的人,但小时候在集市上,我看过垂泪的老人,看过为了几毛钱争执不休的小贩,看过放声辱骂的年轻人,在贫穷落后的时候,文明确实是,至少看起来是滑稽可笑的存在。

算命这段想来应该是原创的,我不记得原著里有这段。

饱受爱恋的折磨的人,即使在异乡也不会得到慰藉。

“艺术应该远离政治”,不错,唯艺术至上论始终是芥川的信条,幻灭而死,如此而已。

不同于川瑞康成或者村上春树,芥川的唯美主义是现实的唯美主义,因此大概没法用“中华如此,果然一切都是虚幻的啊”之类的话语来安慰自己吧。

但是他心里大概依然很倾慕,敬仰中华的文明吧?

或许,谁知道呢?

歃血为盟的文化,西方大概还没进化出来就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了,我们爱过的人会以血的形式活在我们身体里,知道我们一一死去。

他应该是很羡慕的,松田龙平演的真好,前一秒还在小心翼翼又暗藏开心地说“我给他拿了好多书!

”——下一秒,他其实打算送书,却称“贷书予君”的年轻人,已经倒在血泊中死去多时了。

日本人真是傲娇而多脑补,抑或这只是文人酸腐多心的虚无幻想?

真是好矛盾。

在女子学院的日本铅笔,在章太炎家的桃太郎,我确实记得好像有一篇,但却没多少印象了。

反战呵!

他并没能活到那个时候,他死的很快,因为对种种,种种都幻灭了吗?

确实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至少在旅游时确实如此。

看到那个乞丐在河边撒尿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至少拍这电影的日本人和中国指导者十分了解,曾经,究竟是什么样子。

但是这样子真是让人不忍卒读,“乞丐是浪漫的符号”,这只是浪漫的幻想而已,现实里乞丐就是乞丐,铁拐李如今也只剩下遗迹残垣,他大概也不屑于大显神通护佑身后之事吧。

京剧听到最后一次才听出来是霸王别姬,当然,最后一次太明显了,虽然之前就被剧透演员会擦鼻涕,可是看的时候,还是像是看到显示器突然擦鼻涕一般,同芥川一起,惊讶失笑。

——————————————————————————所以并不是叶公好龙,只是幻灭而已。

大正浪漫早已过去,昭和之风与我等乃血海深仇,国耻不可忘。

但这几次去日本旅行,却总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悲伤,大概诸如物哀、侘寂,无论源头起源天朝,禅宗,还是东瀛,都已经很难在东京热闹的街头看到了。

即使在京都那家自称每届统领也去拜访的国宝级茶道馆,游学学生们除了一开始的几分钟对刷刷声感到新奇,接下来几十分钟精神只会集中在因为跪坐而酸痛双腿上罢了。

书道、太鼓皆是如此,游戏而已,文化何其艰深,与我们这些浅尝辄止的观光学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更何况到后来几次只是观光游览,故地重游都少有,东京晴空塔上的阳光,已经没有一丝一毫古代或传统的阴霾了。

常念神风、广岛、乳法云云,与桃太郎又有什么区别?

听到自己国家的军人,自己国家的人作为“强者”去剥削弱者,作为人难道不应该感到可耻、可鄙吗?

此时才稍微觉得自己了解了一点文化大作业“intercultural”的含义,实在不是初学者所能写出来的,看来当初的高分是老师心肠好随手给的吧。

写到这里想起来那份作业的参考视频是《拉面女孩》,东亚人眼里那就是个纯粹的搞笑片啊。

第一次用豆瓣影评,知乎上也写了这个自娱自乐……依然是原创吧?

 7 ) 异乡人

看完了目前出的一集,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态点开的,可能是“松田龙平”和“上海”这两个关键词勾起了我想看的欲望吧。

果然,无论是横看竖看,中国近代史都很屈辱啊!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几番泪目,吾辈当自强。

虽然是日剧,但对中国人来说很有爱国教育意义。

看得出此次的制作片方也是很花心思的,不知道是不是在中国取的景,画面很有厚重感,处处可见用心。

“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第一个泪点。

 8 ) 异乡那忍见残春

吵攘的戏台和洋场,无声的水榭和男娼。

独在异乡的异客,怀着读三国西游的期待下船,看到的却是二零年代如抽了鸦片般迷幻又沉沦的中国。

莺歌燕舞中夹杂着枪炮轰鸣,各国名流汇集,蚁民却惶惶终日;青年志满,政治家却只在期待着奇迹。

芥川说艺术远高于政治,而过了一百年了,至今国内对那时的中国,在政治中没有反思,艺术中也没有还原。

反而是这部70分钟的日本短剧,透过精致的服化道和音乐,包子铺升腾的烟火气,倒像是真回到了过去。

细腻到真实的场景,就像是用日本白描的手法,把那时的上海众生画出。

有灯红酒绿,也有沆瀣污泥。

剧中龙平的目光清浅慵怠,那时的上海在他眼中,是花篮被撞翻的老太太,疑似仙风道骨的乞丐。

是粘了血的白玉兰,擤了鼻涕的绿牡丹。

 9 ) “人生就是这落满玫瑰的路啊。”

(未读原作版的非正式碎碎念→之后就去补完)(依旧是短评写不下…)(非正式影评!

所以没有什么逻辑→同时题文其实也不怎么相符)“到头来、对我来说,与其遍访山川名胜,还是观察人类更有意思。

”从这部中窥见的芥川老师,相比于冷静与严谨、更偏向于感性和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现象。

一直在想芥川老师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来到上海,其实作为他本人来说算是“游客”,如果是一般人的心态,或许会享受于旅途和一些所谓的“特权”;但他是作家,天生具备着一个作家特有的洞察力与共情力,起码在电影里展现出的他是经常为百态人生摇摆的(与本人作品中一些冷峻客观的视角不同)无论是对露露、街边的乞丐、工人运动中的民众等,都时刻有着细微的体察。

喜欢一些台词(或许也算文本?

)无论是芥川老师的话、还是一些对话中革命家们的台词,挺能感同身受的(章炳麟先生的“这个国家的人不喜欢走极端,所以革命很难成功”感觉一言道清了“中庸”之道下大多数国民的生存方式,或许在和平稳定的时代是适宜的、但对于当时一片颓势急需振兴的中国(按照时间貌似还不能称中国、先抛开dbq……)来说、确实是一种阻碍,改革和革命都需要一定的“极端”。

关于影片结构不足的话,就是感觉芥川老师本人情感上的困惑没必要放进去(不知道原作里有没有提到)但本就是70几分钟的纪录片式、所以感觉不需要讲太多无关内容(如果仔细评分的话、因为这几段零散的part甚至想扣半颗或一颗星)作为一个单独故事来看的话、因为我是一个重角色和故事的人,所以影片看下来印象最深的肯定是芥川和露露的part(话说本来以为绿牡丹的戏份会很多…)露露这个角色好像是原作没有而新加的,我觉得这个角色的设计直接展现了芥川对于生民的观察和政治的思考、也印证了他后来和李人杰谈到的变化带来的困扰、即由不谈论政治变得会主动思考政治,他对于露露的箴言也是对于此时国家中有志者或有潜力的年轻人的箴言,只是时代的局限性是残忍的、生不逢时和心力不足才是当时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主题,尽力抓住的微弱光芒或许真在下一刻就立即被浇灭了。

芥川作为旁观视角,他是深知这一点的;但他作为这个故事里也曾出现过的一点微弱光芒,最后也只能轻轻咀嚼那块渗透着露露血液的饼干,仿佛露露的生命和斗志就通过一块块饼干在芥川、玉兰、林妈妈他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流淌。

最后的最后,稻本响老师的音乐好好听,以及一直觉得无论是芥川老师还是龙平,总给我一种青绿色的感觉,而这部刚好也是青绿色的色调。

 10 ) 传播的魅力

最近刚好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转手看到这部剧。

我曾说,要谈白话文乃至中文的变迁,不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没有资格谈的。

其中,芥川龙之介所身处的1921年,更是承上启下,不可替代。

彼时民国初立,孙中山让位,军阀混乱,中国内忧外患,堪称到了悬崖边上,从内至外的任何方面,都在一触即散的边缘。

这部剧好在它的文学性,它不那么下判断,只是通过市井,江湖和庙堂三方面,记录发生什么事。

其中也有一厢情愿,或是巧言令色的片段,但都无伤大雅。

呈现出的民国面貌,不说完整,确切,但如果你拥有一定程度上完整的知识体系,定可从方方面面管中窥豹,看到你想看到,并且应该看到的东西。

制作的灵光也不赘述,场景和服设皆可,镜头与配乐上乘,珍惜景别,有中景乃至远景的自信。

我很期待后面几集讲如何继续表达,如果能一直维持这个水准,那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传播。

目前的中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耐心,更不允许,把这些拍出来。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短评

作为传记。。,它。。。不行

5分钟前
  • 不都是鸡毛蒜皮
  • 较差

哪里都不好看

9分钟前
  • 唐朝马戏团
  • 很差

在日本无意间看到了直播,发现竟然还有金世佳,而且日文听着好像还挺好?

11分钟前
  • Rockeos
  • 推荐

3.5 基本是那本《中国游记》的复刻,将书中文字用影像重现,比如“百鬼夜行”,比如绿牡丹,甚至连关于日本女人耳朵的梗都出现在这部片中,镜头中的上海仿佛是抽象的,一座气氛魑魅、光线诡异的堕落、罪恶之城,电影与书最大的不同在于,电影强调了芥川龙之介的自杀,且表现出他自杀的原因与在华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当然这应该只是剧本上的欠缺而非故意为之

1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情绪与氛围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视角比较小。可能是因为芥川龙之介比较敏感,大量试图描写本人和对象内心活动,非常纠结。不太感兴趣

16分钟前
  • 大盆和他女朋友
  • 很差

身处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异乡人,观看NHK的我们也是异乡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本片提前预定2020个人年度第一。

19分钟前
  • 人型小可少女心
  • 力荐

最后那一鼻子鼻涕有点意思,整个就很意识流,人血桃酥也是有点不懂。

20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还行

那坨鼻涕簡直是點睛了

21分钟前
  • 零二
  • 还行

上海话完全伐来塞啊~

26分钟前
  • 没有昵称
  • 推荐

双眼过滤的都是文化的选择 没想到芥川龙之介杂文这么好!三两句旁白就震了 以及龙平成仙了

31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真应该让三浦翔平来演,松田龙平实在不太像。

33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通过芥川自己、章太炎、郑孝胥、李汉俊等人的目光和话语,展开的 对于中国政治局势的叙述令人唏嘘。改编得稍微感伤了些,乌镇外景、人血饼干。。。而芥川龙之介在《上海游记》结尾说过要警惕自己落入危险的感伤之中。

38分钟前
  • 胡桑
  • 推荐

听播客里金世佳说这部片,所以找来看。流水账怎么拍是个学问,意象都有了,表演定格感太强,更像舞台剧。

41分钟前
  • 大李
  • 还行

前三分之二《松田龙平带你在上海逛窑子》搭后三分之一《建党伟业》……

42分钟前
  • 笨笨
  • 推荐

好无趣……

45分钟前
  • 乃绿
  • 较差

芥川对政治没兴趣,但也会劝人好好读书。有被感动到。

50分钟前
  • lets_syou
  • 力荐

虚实相生,中日交融,金世佳与松田龙平打破次元壁,拍得却是严肃认真

53分钟前
  • MY BMM
  • 推荐

喜欢小阳春吃坏肚子的说法。艺术至上主义者芥川来到异邦,过分顺滑地在上海被纳入1920s日益同一化的革命情感结构(绝望/希望、沉睡/觉醒、老人/青年、精英/大众),却又以两个死亡事件试图对之进行间离或反讽,风景的混乱说明更多的大概是观者自身的混乱及这一混乱的可贵。影片一再暗示芥川之死与中国的关联性,却未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还是刻奇了些。

58分钟前
  • Octopus
  • 还行

忧思如歌,不绝如缕。

1小时前
  • 死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