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过约翰尼斯的声明书是这样写的:我将在终其余生地每天生活在不应该枪杀奥斯卡.格兰特先生的惨痛伤心回忆里,因为我的行为而使他失去了生命,没有任何的语言可以表达出我的深深后悔。
我知道一个女儿已经失去了父亲,和一位母亲失去儿子的痛苦。
我希望能够与奥斯卡.格兰特先生的母亲和他的女友交谈,但是来自太多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和家人的死亡威胁,使我保持沉默。
我希望有一天,当所有的愤怒成为过去后,我能够有那么一个当面交流沟通的机会。
我知道许多人依然恨我,但如果我不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话,我会更加的难过和不安。
从现在开始,直到永远,无论我是在活着、呼吸、睡眠与清醒,我都会听到奥斯卡.格兰特先生的惨呼:你枪击了我!〞这个声明无论真诚与否,一条生命因为一个警察而丧失,带着种族歧视,犯罪历史歧视,怎么不另人心惶惶呢?
安全如何得到保障,制度法规又有多大维权效益呢?
看完后五味杂陈,一声枪响,两个家庭的悲剧!
在電影中心看了這部片子,之前是去看《Her》的時候看到了他的預告,被海報上的那句話所吸引——「看本片是你最後一次袖手旁觀」。
多多少少對這句話比較在意,更何況配合上它的譯名《公義終站》。
公義的終站,是終點,又或是起點?
午前場的電影上座率大約只有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是白髮老者,看片時候後面不時傳來師奶的碎碎唸「他只不過是想做一個好人啊」,以及旁人對她們說話的斥責「噓」。
維護影院秩序,這算不算是某種公義呢?
我覺得是。
對於一些在電影院裡還喜歡高談闊論打擾他人的觀眾,向來是不應該手軟的喝止。
說遠了,回到《公義終站》。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並不算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敘事節奏的拖沓加不合時宜的變奏導致整部片子有種懸停在半空的過山車的感覺。
前半部分對奧斯卡的鋪墊算是一步一個腳印,把他想告別罪惡的過去,重新做人的心情描繪的絲絲入扣。
當然這也是在為隨後而來的悲劇做鋪墊,越美好的事物,摧毀起來,就越震懾人心。
母親的探監鋪墊了兩個關鍵情節:奧斯卡的衝動,以及與他有過節的獄友。
果然在新年狂歡后回家的地鐵上,這兩者再次相遇,催生悲劇。
忍不住的假設,如果奧斯卡不衝動,是否一切就會不一樣呢?
那這個故事,又是否會帶上另一重意味的種族主義色彩?
反正就是,警察接報打架鬥毆后來拉人,抓的都是奧斯卡和他的黑人小伙伴。
然後不分青紅皂白的將他們按在地上,在新年的第一天,要把他們抓到局子里關起來。
於是奧斯卡又有一點衝動了,儘管他試圖解釋,但他的行為在警察眼裡就是拘捕。
慘劇發生時,是年二十二歲他被按在地上無法還擊或逃生,就這麼實實在在地中了一槍,大出血,無力回天,留下了4歲的女兒。
電影在他宣告死亡后開始快刀斬亂麻,字幕出來介紹了一下開槍警察以錯把手槍當電槍為由被控「過失殺人」判監兩年,以及其他連帶被控瀆職下台的官員,一副草草結案的樣子。
再次引用當時手機拍攝的畫面,以及奧斯卡週年祭時人們到果嶺站祭奠、遊行的畫面,然後說,這條路,還很漫長。
奧斯卡是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男人,就這麼不明不白的冤死在警察槍下?
直觀上說,這電影站在奧斯卡的角度,勾勒了一個有著大好未來卻無辜喪命的黑人,而這人的命,丟在國家機器的白人暴力執法機關手中。
另一方面呢?
這部電影真的是在講種族歧視嗎?
那個警察是一個不分青紅皂白的狂熱種族分子?
他身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we don’t know.我們只看到了奧斯卡的角度,奧斯卡生前最後兩天「從善如流」的記錄,而有關他過去的「Darkness」,還是在零散的閃回和對白中得知。
電影過於追求形而上的「還原真實」,然而這種「偽紀錄片」式的敘事還原的卻是編導認為的真實,表面上再講一個尋求公義的故事,然而敘事角度本身已不夠中立。
讓我想起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也許正如艾倫所言,今年奧斯卡註定只有兩種結果,《為奴》拿最佳,或者你們都是種族其實者。
點到為止。
Copyright © 2014 www.AKIRASTAR.com(獨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由于之前我看了梨梨(Billie)在访谈中提到此电影为她的最爱,所以斗胆观看了此片。
片子总体节奏紧凑,在一天里把奥斯卡与其家人展现的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乔丹的演技在当时还是十分青涩,全靠“妈妈”撑起演技的大梁。
不愧是我爱的人,连看片的眼光都如此之妙!
I’ll always be with U ,Billieee!!
首先我是纯观众,外行中的外行,这里只谈谈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部电影的政治意味太浓,像前段时间的《白宫管家》、《为奴十二年》、《被解救的姜歌》一样有点矫枉过正的的感觉。
里面对警察对一些白人有刻意的抹黑,对奥斯卡的个人形象up and up and up。
简直成了二十四孝的典范,这里我要说明即使是这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对自己家人的态度也应该是怀有柔情的,但很多人会把这种私人的情感放在他个人道德上,他们会认为对家人温柔的人品德也会高尚的。
但实际情况是,公是公私是私,即使是丧心病狂的连环杀人犯也有家人,而他们对家人的感情决对不会让受害者占到一点点光。
然后是那个受到奥斯卡帮助的白人女孩,她在这部电影里面被反复提到,坦白来说奥斯卡这个人不是以作恶为乐的变态,他做的坏事也不过是因为好逸恶劳和生计所迫。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偶然帮助他人,黑人自来熟和乐观心态算得上种族buff了。
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助人为乐的老好人,但明显电影里面有这种倾向把他描写成一个浪子回头助人为乐的好人。
最后是他放弃贩毒打算走正道明明白白的做人,我也持怀疑态度。
就像我电脑里的毛片删过很多次了,但还不是下回来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不相信一个一直迟到被辞退、多次入狱的人能够突然幡然醒悟然后努力工作——升值加薪——出任总经理——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
同样这种工作我敢说如果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就不会丢掉这个工作,店老板对奥斯卡的态度绝对不适用于“歧视”的定义。
其他的我不敢打赌,但如果是换成一个中国人绝对不可能轻易的让这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丢失,遗憾的是好逸恶劳早已成为奥斯卡的一个性格。
如果之后又遇到一些问题走回老路不过是时间问题,我不惮以最恶意去考虑人性。
这部电影的作用主要就是满足政治态度迎合部分有这种政治态度的人而已。
因为这是主流价值观,呵呵。
最后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深818马丁路德金的经历,绝对是老练的政客,他们的行为出发点不过是政治利益,被枪杀纯属玩屁玩出屎。
然后关于乘警的判刑,窃以为一级谋杀指控不成立。
一级谋杀——美国法律规定一级谋杀指特殊情况的谋杀,比如警员、法官、政府官员、消防员、证人、多重谋杀、折磨或者极端可憎的谋杀。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的预谋杀害,不涉及上述情况的,不属于一级谋杀;下毒和伏击就其本身而言,也不属于一级谋杀。
美国法律的一级谋杀类似于我国法律的直接故意杀人。
对于一级谋杀的量刑是最重的。
以上还是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观点来看而已,如果有人要喷我也不会回的。
我是带着很深的期待来看的这部影片的,可是直到影片结束我才发现,我的期待偏离这部影片太远了。
之所以观看这部影片,原因有二。
其一是因为片名对我的吸引。
坦白讲,对于这种朴素得近乎平白的片名,我总会不自觉地从中生出诸多遐想,并有一种从清水中尝出甘饴之味的虚拟的畅快感觉。
对于平实、简单、质朴的热爱,有时就像在阴雨的季节里渴望晴天一样,而对于繁华、富丽、浮躁的排斥,有时就像浮躁、富丽、繁华所呈现出来的难以捕捉的不安一样。
一个单纯的车站名,就是一个干净的磁石,对于它所要表达的、将要呈现的剧情也好,思想也罢,往往比一个有所雕饰的华丽辞藻更具张力。
说白了,这个简单的车站名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其二是因为影片简介所传达的不恰当的信息。
简介如是,“奥斯卡从监狱出来打算重新生活,但是自从在弗鲁特维尔车站遇见旧时的狱友后,他的生活便全部改写了……”,正是因为这样的简介,我才在观影中一直满怀期待地揣测剧情的发展。
然而直到影片剧终我也没有看到合乎期待的剧情发展,甚至连剧情都谈不上。
直到收尾时的那三段文字出现,我才发现,这只是一个事件的回放。
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
然而,待到从头到尾的一个思量,我发现这是一部值得认真对待的影片。
这是一部以影片的形式呈现,却并不被“电影”的娱乐属性给阉割,而只是向人们展示一个真相,传递一个事件所应该引起人们注意和关注的讯号的影片。
当我意识到这部影片是一个真实事件的人为再现时,我在观影前所抱持的预期和观影中所浮现的想法便失去了意义,因为以一个看电影的心态来看一个真实的社会事件,本身就是一个有失偏颇的行为,尤其在其中分明能看到普遍意义上的人们可能有同样遭遇的时候,隔岸观火的立场便站不住了。
奥斯卡的人生经历,人们自然难以复制,但是单就只身一人在某种暴力集团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无力和卑微之感,却让我心生共鸣。
不得不承认,在奥斯卡被警察枪杀的那一幕中,我的心底亦在阵阵怒火之中嘶吼又悲鸣。
面对暴力集团的恐吓、威胁和压迫,我在心底用熊熊怒火回应,但是当意识到自己的怒火甚至敌不过当权者的一个嚣张眼神时,我便只好在无力的深渊沉默着悲鸣了。
对于电影来说,剧情的设置完全可以随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
无论是观者还是影片本身,都会不自觉地将影片置于“不真实”的席位上,并由此促成观者的种种满足之感,或喜剧、或悲剧。
但是当涉及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事件的时候,这种满足之感便会因为顾此失彼而陷入尴尬的境地——影片不能把事件讲述得更加悲情,也不好演绎得更加圆满——所以,它只能是一个事件,无所谓悲剧还是喜剧。
对于事件本身而言,这其实就是一个悲剧,甚至是一个惨剧。
奥斯卡所遭遇的正如我们任何一个个体所可能遭遇的一样,在暴力或权利集团面前,个体就像车轮下的刍狗,只能惊疑、惊恐、惊魂。
无论怎样反抗,都是如此。
然而,看罢一个真实事件的发生之后,尽管我们会对自己生活的处境生出诸多忧虑,可还是要回到其中,就像电影散场后,我们仍要回家一样。
我们需要这个社会,尽管它是如此的凶险;我们恐惧这个社会,尽管它是如此重要。
不知道Ryan的具体的创作时间,但是至少也是2012年进行拍摄的,26岁的年纪,同样是African American,我几乎能感觉到他在巨大悲痛下,如何隐忍的,用极其有教养的方式把这个故事展现给世人。
复杂的拍摄场地,众多的参与演员,一个并不好讲的故事,他都胜任了。
与其说他故意避免了煽情,且不如说他只是颤抖的将一个如邻家男孩一般的Oscar介绍给了大家,甚至为了展现自己的客观和理智,刻意隐藏了Oscar生活中的种族歧视,而全部留待那一声枪响打破所有的假象。
有人说他刻意,对,他是刻意,那谁又不是呢?
斯皮尔伯格不是么?
如果不是,为什么让一堆小孩和女人拯救了全世界,这种童话般的骗小孩的结局。
其实我本身是很少看这一题材的,要不是一个朋友推荐,我可能根本不会来专门看这个片子。
因为,儿时的经历让我感同身受,地铁站那段过程,我几乎是用窒息的状态看完的。
当然这不是一部惊世之作,是一部可以完全证明Ryan能力的作品,Oscar妻子的演员选择也非常失败。
但是从讲故事,打动人心来说,这部片子做到了。
并且作为一部处女座,非常厉害,值得我起身为Ryan鼓掌!
(劇透) 一名手無串寸鐵、被制服在地的黑人青年被白人警察從背後開槍射殺了。
這樣的劇情使《公義終站》(Fruitvale Station)被視為一齣政治性的電影──不單因為在美國,黑人被白人警察使用過度暴力對待的事件多年來從不間斷(例如二○一二年的Trayvon Martin案,槍殺黑人少年Martin的白人George Zimmerman獲判謀殺罪名不成立),更惹人注目的是這齣戲是真人真事改編,電影一開始便是案發現場的真實紀錄,由途人以手提電話拍攝下來。
不過,《公義終站》也充滿典型的悲劇色彩:並不完美的主角嘗試憑自己的努力締造未來的幸福,最終還是敵不過殘酷的命運。
導演兼編劇Ryan Coogler聚焦在主人翁Oscar Grant生命的最後一天來講述這悲劇。
在元旦前夕,曾不忠於女友、犯毒坐過牢、上班遲到被解僱的Oscar決心改過前非,為家人和自己振作起來,在新的一年堂堂正正地做人。
但新年的第一個日出還未來臨,他的生命便迎向終結。
最諷刺的是,最後Oscar的母親跟家人圍起來祈禱求神醫治那年輕人,鏡頭一轉主角便斷氣了。
上帝真的那麼殘酷?
或許最殘酷的是Ryan Coogler。
對於「真人真事改編」的標記,有些人把焦點放在「真人真事」之上,有些人卻著眼於「改編」二字,察看電影跟真實之間有何分別。
為了營造悲劇感,導演增添了不少虛構情節,加強了張力。
例如有一幕在油站,Oscar跟一頭狗玩耍,但轉頭那頭狗便被車撞倒了,司機不顧而去。
Oscar抱著狗,看牠在懷中死去,身上沾了血。
這場戲令觀眾相信他本來就是善良的人,卻不是真實事件。
電影也加插了一場Oscar在海邊撒掉大麻草的戲,顯示他即使丟了工作,也不願意重蹈覆轍(他已坐過牢),決意痛改前非。
另外主角在城裡與一個陌生市民的對話也可能是虛構的:Oscar跟一位偶遇的男人說到自己想結婚但沒有錢,那男人卻說不要緊,自己結婚時也很窮,後來環境變好了;陌生人的勉勵使Oscar對未來的家庭生活更有憧憬。
這些情節都在表達一個信息:主角是個好人,而且浪子回頭金不換,美好的未來就在前方。
這種正面描寫的作用完全是為了跟主人翁悲慘的結局作出對比:Oscar愈有盼望,他的死亡便愈顯得悲慘,這件槍擊案便愈叫人髮指,所牽涉的種族議題便愈令人關注。
在美國,因為平民可以持有槍械,所以警察執法時特別緊張;最終開槍警察的行為被法庭判為合法,但死者家屬、民間團體和義務協助的專家卻提出了不少疑點。
《公義終站》最後以字幕交代槍殺Oscar的警員Johannes Mehserle最後謀殺罪名不成立,改判為誤殺,坐牢不夠一年便獲釋了。
電影沒有從法理角度探討這宗案件,沒有交代開槍警員的辯解。
Mehserle在法庭解釋,當時他企圖對Oscar使用電槍,怎料拔錯了手槍,釀成了大錯。
這說法跟Oscar在現場目擊的一位朋友的口供相當一致。
不過,即使Mehserle是誤殺Oscar,不代表沒有種族偏見的問題。
在電影中,Oscar在地鐵回家途中遇上了一個白人「仇家」,被攻擊後反抗。
白人警察接報「有人毆鬥」後出現,白人仇家已逃去,警察走進擠滿白人的車卡,眼看只有Oscar一個黑人,便把他拉下車。
Oscar和他幾個黑人朋友被警察粗暴對待,直至奪命的槍聲響起。
一如以往,事件發生後一度引發騷亂,並無助於種族融和、消除歧見--導演也沒有把騷亂的景象放在戲中。
Ryan Coogler繞過了案發後的法庭訟訴和倡議活動等更有「劇力」的情節,透過呈現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及其悲劇收場來作政治倡議。
種族之間或其他類型的偏見往往源自有權力、處於優勢的一群沒有把另一方當成跟自己一樣的平凡人一般看待──不完美,但總可以改善。
《公義終站》描述的日常生活情節,扣連上一個特殊案例之後,便顯得不再平常,增添了改變社會的力量。
社會由不同各自有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個人和家庭所組成;洞察到他人的日常生活,就跟自己的生活一樣,其實關乎一種政治性的德行。
覺悟到這一點的人,並不會討厭政治。
參考:有關電影虛構情節'Fruitvale Station' Is Loose With The Facts About Oscar Grant (原載於《時代論壇》一三九二期.二○一四年五月四日)
最近几周,种族主义问题忽又成为了全球热议的话题。
这边厢,巴萨球员阿尔维斯在比赛中被投掷香蕉;那边厢,NBA快船队老板斯特林因种族歧视言论而引发了媒体的讨伐,一时间全球刮起了「香蕉旋风」,许多公众人物都用吃香蕉来声援遭到侮辱的当事人。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社会),种族主义既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个溃烂化脓的毒疮,虽没有性命之忧,但亦无彻底根治的良药,时不时地发作一回,引发世人的一阵抨击与扼腕。
自然,在美国,每年都会诞生几部反映种族主义的电影。
实事求是讲,《弗鲁特维尔车站》在深度和情节上难同《美国X档案》、《帮助》或者《撞车》等个中翘楚相提并论,也不如在风格化和恶趣味上取得口碑的《被解救的姜戈》那么讨喜。
然而,初执导筒的瑞恩·库格勒以还原事件为主,不作过多的评价,将关于此事的思索留白给观众,这种短小精悍、简洁洗练的风格反而获得了返璞归真的效果。
就事件本身来说,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并不多,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
我们作为非黑人族裔的外国旁观者,除了表达情理之中的愤怒和谴责之外,似乎也说不了更多的东西。
在此,我更想说的是观影后引申出的一些想法。
按照影片给出的情况看,被害人奥斯卡虽然有过前科,但基本上是个热爱家庭、热于助人,并且有一定毅力和上进心的好青年,因此理所当然地博得了观众们的同情。
不过,如若被害者是个品质恶劣,一贯作奸犯科的人,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敏感度不高(相对黑人来说)的外人而言是否还会抱以这么强烈的愤慨和同情呢?
恐怕就要打上个问号了吧。
同样的道理,目前某族XX分子闹得正凶,使得我们平时在大街上看到某族人势必也会戴上有色眼镜,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属性。
因此,无论民族也好、种族也罢,历史留下的天然隔阂至少在今天是无法避免的。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的是非对错暂且不说,但多少反映了从古至今部分人们的心态却是不争的事实。
种族问题、民族问题都不是今人能够解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别成为一个民粹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因为那会是件很恶心的事。
弗鲁特维尔车站是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BART)的一个站点,位于奥克兰市。
2009年元旦的清早,就在这里,一名年仅22岁的黑人男性奥斯卡·格兰特(Oscar Grant)背部遭到该捷运系统一名白人警察的枪击,开枪原因至今尚未查清(庭审时,这名警察声称他误将他的手枪当作了电休克枪,此举为他获得了减刑)。
被射杀的时候,奥斯卡刚刚在旧金山(San Francisco)和朋友庆祝完新年,正在回家的路上。
本片以一段由几名旁观者用实体手机拍摄的视频剪辑为开头,是年轻导演的瑞恩·库格勒(Ryan Coogler)的处女作。
它相当低调,但是制作得很有保证,内容动人心魄。
导演库格勒年仅二十七岁,是南加州电影学院(USC film school)的毕业生,同时也是奥克兰本地人。
观看打斗场面时,我们很难辨认出混乱吵闹的场景中在进行着什么,但混乱过后的枪声让结果清楚的令人难受。
因为随着影片的回顾,我们跟随着奥斯卡·格兰特体验了他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跟他更为久远的记忆产生了联系,观众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了然于心,因此枪响的必然性给影片的其他部分增添了不可承受的悲伤色彩。
本片主演迈克尔·B·乔丹因为《火线》(The Wire)以及《胜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为影迷所熟知。
他细腻精妙的表演将奥斯卡塑造成了电影荧幕上的一个“非典型”角色:他不是电影常见的温暖形象,他曾是监狱里刻薄的囚犯,他长年累月的迟到以至于丢掉了在杂货店里卖肉的工作;当他女朋友索菲娜(Sophina由梅洛妮·迪亚兹饰演Melonie Diaz)指责他与其他女人有染时,他根本懒得否认;但同时,对他和女友共同养育的四岁女儿塔蒂阿娜(Tatiana,由阿丽亚娜·尼尔饰演 Ariana Neal)来说,他又是一名慈爱的父亲,而对他的单亲妈妈旺达(Wanda,由奥克塔维雅·斯宾塞Octavia Spencer饰演)来说,他又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每天都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走上正轨,他还放弃了小额的毒品交易以免再次被关进监狱。
奥斯卡生命最后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置办他母亲要和一大家子同贺的的生日晚餐上了:他去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市场买了海鲜,还以他姐姐的名义挑选了生日贺卡(虽然他姐姐之前嘱咐他不要买那种有白种人在上面的垃圾贺卡,他还是买了)。
在这过程中他偶遇了一只流浪狗,这恰巧预示着奥斯卡的命运;他还和一名白人女性调情,就是这个女人,无意之中在奥斯卡的最后时刻引导了悲剧的发生。
随着摄影师瑞秋·莫里森(Rachel Morrison)镜头的引导,我们跟随奥斯卡度过了看似平淡的一天,而这其中的悲伤色调只有观众才可以感受得到。
主人公在手机上输入的信息呈现在大荧幕上,这是在这部低调的写实风格影片里为数不多的可以让我们直面感受的悲剧因素。
随着电影最后四分之一伤感部分部分的展开,每一句台词似乎都在讽刺地强调着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偶然性:他的母亲之前建议他和朋友不要开车,而是搭乘捷运去目的地,“因为这样更安全”;他把女儿送到亲戚家过夜,并安慰她说外面的枪声不过是有人在放烟花而已;当我们最后发现镜头又转回弗鲁特维尔车站,影片开头的手机拍摄画面又以一种虚构的形式出现在了大荧幕上:没有过多地解释事情发展到了哪一步,而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种族偏见引起的混乱可以很快上升为极度的暴力。
场景再度切换:奥斯卡的女友、朋友和家人出现在医院里,在等待中熬过漫漫长夜,并没有预料到主人公到凌晨便会因失血过多而死(虽然观众已然明了)。
这个场景让观众不忍目睹:奥斯卡的母亲恳请他儿子愤怒的朋友们放下自己的怒气,团结起来为奥斯卡鼓劲。
像男一号乔丹一样,本片的女主演奥克塔维雅·斯宾塞的表演堪称完美。
她所塑造的角色很容易会被演绎成一个理想化的圣人形象,但她给这个角色注入了严厉的,甚至可以说是尖酸自负的亮点。
尤其是在她去监狱探望儿子的场景中,母亲对儿子严厉的慈爱被她刻画地淋漓尽致。
影片名称并没有遭到评委组的修改,得以保持它原本的名字在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赢得戏剧组的“评委会大奖”(the Grand Jury Prize)和“观众选择奖”(the Audience Award)两项殊荣。
与此同时,本片在国际范围内的上映恰逢乔治·辛墨曼(George Zimmerman)对“非裔少年马丁(Trayvon Martin)遇害案”的审判。
观者可能会想,这个残忍的巧合正好为探讨美国的种族歧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但导演库格勒的本意并不是并不是声讨警察滥用权力或年轻黑人男性面临的有限生活机遇。
《弗鲁特维尔车站》在痛苦中蕴含的力量体现在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电影中平凡人身上的良知。
观影结束,你并不会就某个抽象的社会问题发出感叹,而是为这个并不完美的、复杂的悲剧主人公无意义的死感到深深的悲伤。
原文地址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article-102658-1.html
第一次看,超高清版;这部影片以2009年1月1日加州奥克兰弗鲁特韦尔车站发生的警察枪杀黑人奥斯卡格兰特三世的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我一开始根本没有留意开头部分是事发时的真实影像,之后部分会给人以“家庭/剧情”电影的错觉;最后三十分钟才是这部电影的高潮;基本还原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本想给予五星评价,但是观影完毕,查阅资料📑进行对比,发现部分剧情是以黑人为出发点进行展现的,有“美化”的可能;首先,片中的奥斯卡格兰特三世虽说有一堆犯罪记录,但是看上去给人的形象却是个挺憨厚的样子,关爱家人,打算找工作改过自新,而现实中的这个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不好说;毕竟电影不是纪录片,开头已有字幕声明剧情经过改编;另外,我一个没出过国的人,都知道加州奥克兰市是全美治安最差的地区之一,在此区域工作的美国警察精神高度紧张很正常,毕竟美国不禁枪,加州最高刑罚为终身监禁;死刑也有,判决条件苛刻,执行需要二三十年,接近彻底废除;警察为了自身安全,只能靠自己保护自己;另外,现实中不少美国黑人体格强壮💪脾气暴躁,十分凶悍,还长期吸毒;很多贫民区黑人的一生就是加入帮派、多次犯罪、最终结局要么入狱、要么被警察击毙,当然吸毒过量死亡的也不少;奥斯卡格兰特三世最终被警察击毙,警察过度使用武力是肯定的,判决过轻也是事实;但是奥斯卡格兰特三世本人也有一定问题,比如被压在地上时拼命反抗还把手伸进兜里,这是关键的原因之一;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毫无疑问,但是黑人群体被歧视,自身原因也不少;美国虽说没有“广电审核”但是所谓“黑命贵”等“政治正确”对各种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也不小,可以看做是另一形式的高层次的“广电审核”;这部影片最后三十分钟对于枪击事件过程的展现确实不偏不倚,基本还原了事发当时的情景;但是之前的部分就不好说了,车厢斗部分,片中展现的是白人挑事在先,而当时什么样,不清楚,因为没有事发时的真实影像展现,也有资料指出,当时在车厢内起哄闹事的两伙都是黑人;片头的真实影像,可以看到一个警察踢了一个黑人一脚;但是影片后半部分拍摄展现时,直接拍成猛踹一脚,力度明显增强;此外,片中展现的奥斯卡格兰特三世居住的区域也不错,只是安排他开一辆外观破旧的老车(应该是老别克)来体现生活条件不好;而现实中的这种区域什么样,自行参考网上段子,比这糟糕十倍不止,是那种白天去了搞不好都回不来的地方;如果制片方设置剧情时不考虑“政治正确”,一些黑人团体可能直接以“种族歧视”提起诉讼,胜诉几率很高,赔偿金也很贵;拍完无法上映,甚至该影视公司还可能被黑人打砸,所以没必要冒险;综上所述,决定给予该片四星评价。
相比真实事件本身,电影没那么震撼。
类似于纪录片拍摄手法更容易让人代入导演所想要的角色啊~
開場就知道是以部傳記 場景和人物太冷和直觀了,我現在很焦躁不適合看這類
现实的力量,美国的种族梦魇永远不会消失
看着有些闷,剧情进展太慢,前面看似一些无关生活片段。看到三十五分钟还是毫无头绪,一部没有任何期待的流水账。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缺少戏剧冲突,活活拍成了一部纪录片。当我很期待后续事件的时候影片结束了。抛开事件、题材本身,影片并不成功。如果把枪杀事件作为影片的开始,这部片子会更精彩。
从枪击事件倒退24小时展示了奥斯卡的一天,乍看像流水账,但无形中把观众包裹进了奥斯卡的人生。关爱流浪狗、同女儿嬉戏、为母亲庆生,生活虽然艰难,却是满怀希望的......导演并没有深刻的去挖掘悲剧的成因,仅仅冷静客观地用影像还原了一起社会事件,结论呢全部留给观众自行理解。
新警察与赞美诗
挺好看的
挺闷的,其实就是那一开始几分钟的视频,硬是被拉长成一部电影。说到底还是美国的老大难问题—种族矛盾。
这种偶然发生的事真有必要拍成故事片?
特别冷静、客观的角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朴实的生活经过50分钟,然后你会特别自然的感受到了希望了美好;高潮很短暂,也没用丑化警察,还是让你自己去感受。尽在不言中了,不错。
真实的残酷,不过有些中轨中举的独立片,不够个人特色。6。5
记录一个黑人被白人警察打死的经过
只判了11个月,怪不得现在什么都zzzq
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些什么。
12 Years to Fruitvale, freedom never came after all. It's like Hoover, MLK & South Central washing all over me again, and it ain't even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life of minorities in America. How I wish I was never there, but I was, seein'&feelin' clealy as it can be seen or felt
原来是一部纪录片的电影,翻译真是太不专业了。好几处不翻乱翻瞎翻,原来美国也有暴力执法致使死人的悲剧事故。
无技胜有技,回顾起点,平淡过场,低潮结尾,中间的情感与控诉像男主与女儿嬉戏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悲悯。主人公流露出来的市井脾气和敏感真情都圆满了他那典型的黑人群体属性。片子在对白人警察的着笔突出其强壮暴怒的体质,是主观的表达和隐秘的谴责。黑人普遍印象的低劣或者能有点原因从片子透露出吧。
我看过这部电影
真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