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潮流下,大部分德国人被要求加入纳粹党或者为纳粹服务,无论你是大律师,还是未成年的少年。
但是就在这个环境中,有的人受环境影响,肆意地极致地发挥自己人性中最丑恶的嘴脸,而有的人,则选择用自己善良的爱去对抗势力,偷偷的帮助那些被关押的人,当然,前提还是要学会明哲保身的。
战争结束后,人们从乱世回归平静。
曾经的那些凶恶的人,转变成了可以亲切的逗小孩子玩,给陌生人提供香烟火的普通的友善的人。
我不禁唏嘘,人性,到底是怎样的。
但不管怎么样,敢于面对自己过去的人,敢于曾任自己过错的人,我认为就是应该被赞叹的人,被崇敬的人,因为他们没有逃避面对自己心灵深处良心的审判,他们想要去忏悔、弥补,甚至想要洗净自己。
对此,德国人做到了。
在战争时代,难逃其责的德国人不多,因他们不能避免不卷入历史的潮流中。
那些一直自责的人,是可以被谅解的,虽然大部分曾经犯下罪的人在审判中都是矢口否认自己的所有行为,1965年的德国社会的正义感,却是坚决要对他们实施制裁的。
反观日本,他们一直都遮遮掩掩,篡改历史,真正觉得他们虚伪和无赖。
我已经很久没有热泪盈眶了,在这片中,当西蒙诉说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错信门格勒医生,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女送走,后来听到别人叙述医生将小朋友如何残忍实验致死后,一世活着痛苦与内疚中的时候••• 我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的心真的老了!
没想到羞涩干巴的背后还是可以激气一丝波澜••• 其实,整篇故事没有太多露骨的残酷虐杀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冷漠、平静的脸孔,只有小数主要角色的激动滂湃,他们就像湖面下激烈摆动尾巴的小鱼,试图扬起湖面产出旋涡一样。
他们原本也是缄默的一员,为了各自的生活,各自重新建立社会中自己的地位,就好像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联邦德国,在觉醒沉默的背后有那么一丝蓄势待发窥探后,主角们都无法平静地坐着了,他们全部站起来,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实,为了一个只是为了告知,最终也许都无法有成果的事实,将迷宫中的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罪恶根源统统解构出来,并记录在案。
当最后,男主发觉,线越来越多了,而线的分布竟伸向了自己敬爱的父亲,自己的妈妈再婚后的继父,自己深爱的女主的家人,甚至街上任何一个路人都是源头所在,他开始崩溃了,不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否再有意义,是与自己整个民族为敌,还是安然地像全民族一样保持缄默呢?
当然,我会尊重自己不可剧透的大前提的!
我始终深信,只有自己感受的电影,才是自己的电影,而这样才可以令电影工作的所有从业人员得到一份尊重。
如果一份好评,或者一颗星星就一概而论,那我们还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完成一出电影之旅吗?
西蒙这个角色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引领了故事的发展,也牵动着角色的情绪,我记下了他的一句说话(我只记得大概内容): “虽然我在这里有那么多的惨痛回忆,但我女儿第一次吃冰淇淋的笑容,我们第一次散步的街角,都在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那么,哪里才是呢?
”
德国人反思做得真好,电影从主角约翰的视角出发,其实也经历了从迷惑到震惊再到愤怒以至于迷茫的心路历程,他作为3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于那场战争以及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毫无参与,也一无所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也曾加入过纳粹;与他一同奋斗的记者好友,也曾在奥斯维辛中旁观,他崩溃了,于是有了他在街上醉醺醺地痛骂路人的场景,那段拍摄的光影效果犹如戏剧,又似梦一场,实在令人可怜又心痛。
他的呐喊又何尝不是那段时间德国年轻人的心声呢?
他们的父辈、他们的兄长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确实参与到了那一场战争中,他们是否有极其恶劣的罪行?
他们是否还是自己所认识的亲人?
他们是否像门格勒一样、像拜尔一样残忍?
又是否面对这样的恶行无动于衷?
这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是无可理喻的,或许他们也会如主人公约翰一般,在发现真相后陷入无尽的怀疑、质问与谩骂。
十余年的沉默,维护的是战后信仰已摇摇欲坠的德国人们敏感的、脆弱的心,人们对那段时间的历史三缄其口,除却那17名毫无悔意的纳粹高官,小卒们或因羞愧或因惧怕沉默不语,而受害者们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在十几年后生活都步入正轨之时,也不愿意再回忆起那段惨烈的过往,正是影片中主角一行的检察官和记者们通过日日夜夜的寻访追溯和调查才使得奥斯维辛没有沦为仅仅一个地图上的地标,那些受害者的故事也得以被铭记、被倾听。
当他们吐露出于奥斯维辛埋葬的真相,人们再也不能当作无事发生。
而于我而言,检察长鲍尔与年轻检察官约翰的对话作为影片另一条线,也十分出彩,约翰可以说是在鲍尔的引导下逐渐成长的,在这个层面上鲍尔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同时又是战后的法兰克福的检察长,他看待事物的深度令人钦佩和敬仰。
如鲍尔所言,他们并不是为了“判决谁有罪,谁有一半罪,谁无罪”,这一场世纪大审判更是为了让年青一代的德国人能够认识奥斯维辛,铭记奥斯维辛,那些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恶行非希特勒所为,亦非军令所胁,与战争无关,而是普通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疯狂。
人人都曾是纳粹,人人都曾有份,人人都曾旁观。
当主人公在前往奥斯维辛后,当他真正见识到了这一片草场、一处围栏,我想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奥斯维辛这个名字所蕴含的重量。
海报很有意思,是一副电影里没出现过的画面,台词中虽然出现过了无数次的“奥斯维辛”,但在电影中却被简化成了一片草地,一段围墙和几支烟囱,镜头一闪而过,观众根本来不及多看两眼,导演似乎想用这个情节说明些什么,但欲言又止,这个电影里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例如刚开始没多久,主角和记者背画家回家,记者指着主角面前的一幅画说出了名字,但镜头并没有给那幅画,而是只拍了主角的表情,这都是导演的用心,或者说导演的能力有限。
二战题材的电影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很愿意去拍,战胜国拍的无论好坏,其实都没什么历史包袱,因为反正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想写成什么样都行,但战败国也喜欢拍,理由说出来就更让人警醒了,战败国的电影从一开拍就自动加持沉重光环,电影要想拍的好绝不是光讲为什么打输了?
而是要讲我们为什么做错了?
输赢无外乎公平,而对错才关系到正义,而大多数的普世价值观中,人们总是追求正义多一些,这就给那些战败国的文化工作者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按照刚才的判断标准,战败国的电影如果只只讲成败,这就是个危险的信号,输赢是个全世界共通的概念,电影工作者如果用这个概念去教育本国观众,民族复兴和国家昌盛是个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无非就是再出一个希特勒,带我们打赢了不就行了吗。
但如果你的电影只讲是非,这也不是一个好信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民族性,如果因为一次战争的输赢就去否认自身的民族性和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就像这个电影中说的那样,如果让每一个德国人去反思自己的父辈是不是纳粹,有没有支持纳粹,那整个德国将国不是国。
声讨纳粹,反法西斯,不是你制造个漩涡,然后把所有人都卷进来自行剔除就完事了的,正确的做法是你该有一个标准,让每个德国人都知道:我们不仅输了,而且我们做错了,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才行。
而这个电影,只告诉我们前两点。
像这种既告诉德国人输了,又告诉德国人错了的战败国电影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第三点的电影却凤毛麟角,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窃听风暴》一部,那部电影最妙的地方就是他抓住了一个好视角,从德国人最热爱的事物:歌剧与音乐入手,讲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这里面的故事性、逻辑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的融合简直绝了!
他的深刻就在于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能看明白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这就是好电影,本片也是个让人看得懂的电影,无非就是一个人想让更多人知道些什么,奥斯维辛,在这里由一个名词变成了动词,主角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德国人别再“奥斯维辛”了,不过电影通篇好像只讲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奥斯维辛很残忍,不是人干事,但在这里悖论就出来了,既然不是人干事,那你德国人怎么就干出来了呢?
那干出这些事的人还算不算人?
尤其是这些人大部分还没被绳之以法,有的甚至还在负责教育下一代,那现在和这些人相处的人还算人吗?
被他们教育出的下一代还算人吗?
这个电影,你给的出答案吗?
电影只告诉我们,这些人罪有应得,有良知的德国人会尽全力让他们伏法,如果不能,我们就拍个电影出来让更多人谴责他们吧!
很可笑的逻辑。
奥斯维辛的意义不在于死了多少人,也不在于有多残忍,更不在于以后会不会发生(其实这种事一直在发生),而在于这种事为什么发生?
你搞不清楚这个,做再多宣传都没用,我们要抑制伤害,必须要了解伤害!
有人可能要说我圣母了。
我是男的!
以前见识浅薄,每每看到对某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的揭露都震撼无比,也热衷于这一题材。
后来就觉得,这种重现、反思乃至审判历史的故事,看得太多太多了。
韩国的《辩护人》、《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波兰的《卡廷惨案》,意大利的《1900》、《同流者》,南斯拉夫的《无主之地》、《地下》,更不用说《辛德勒》、《钢琴家》、《毒太阳》、《帝国的毁灭》、《窃听风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等等等……对这一类电影渐渐开始失却兴趣,给予高评价的理由似乎只剩下敬意。
看到《缄默的迷宫》7.9的分,我想,这片儿大概不过如此吧。
历史片评分能到8以下,这是得有多沉闷无聊。
然而抱着无聊杀时间的心态开始看,影片结束后我却决定五星。
四星半电影分,加半星喜好分。
我如此中意这部片的原因,大概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历史究竟是如何被重现的,而不是历史本身。
这部片让我突然发现,最容易成为“空白”的那段历史,不是战时,而是战后。
被处心积虑埋藏起来的,终究会随着时间流逝重见天日,而探寻真相的人本身却往往为后人所忽视、遗忘。
你看,前面掉书袋式列举出来的那么多部片,有哪一部是聚焦于历史重现者而非历史参与者的?
我们现在称颂着德国人对于历史的反思态度,然而有多少人清楚反思背后的艰辛和痛苦?
恕我无知,至少在此前我是毫无概念。
我曾以为,在1945年后,阳光普照大地、驱散长夜,所有黑暗的罪孽暴露于正义之下,是一瞬间的事。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德国人对这一页历史曾讳莫如深,德国的战后一代居然可以对奥斯维辛一无所知。
我不知道真相曾被困在如此庞大的一座迷宫里,不知道那些迷宫的探索者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坎坷,几近迷失。
有人觉得剧本过于模式化,我则称其为真实。
作为战后一代的后代,我们自然完全了解剧情的走向。
调查一定会胜利,真相一定会被揭露,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然而该责备编剧太“工整”吗?
我倒倾向于觉得我们是被历史书剧透了,早在多年之前,与编剧无关。
在我的眼中,这是一部向先辈致敬的影片,不是历史的反思,也不是什么悬疑故事。
它不需要花巧和深度,只负责记录,记录那些迷宫探索者的曲折历程,让我们得以看到在审视历史时最容易遗漏的盲点。
想起短评里有豆友问为何要插入爱情的戏份?
我以为凡人的情感与弱点,是记录中不可略过的一部分;而那个倔强固执认死理的拉德曼在最后挽回女友时的拙劣表现给我带来的真实触动,胜过一切浪漫结局。
有人说这种工整刻板毫无风格靠三观正赚高分的片难道不烦吗?
至少我个人对于电影从不会因为主观情绪而降低评价。
好片可以推荐,烂片可以标雷,但夹杂了主观好恶的判断,决不会成为我分享给他人的版本。
而且我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记录信息。
表达方式影响到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但表达的瑕疵并不使其失去记录的意义,所以求全责备刷一两星实在是没有必要。
换句话说就是要找乐子请出门左转谢谢。
年轻检察官发现身边的许多人都曾经是纳粹或为纳粹效力,女友的父亲,自己一直等待的父亲,妈妈的新丈夫,司法系统的许多同事,包括让他调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记者朋友就是那里的看守,然后他受不了精神压力要辞职,和记者朋友一起去替病重的集中营的关押者朋友去集中营遗址戴着犹太人小帽子念以色列祷告。
最后他回去当检察官对集中营罪犯进行审判
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这是我第一次看德语电影,在巨大的高达四层楼的荧幕下,我坐在第一排,仰望着字幕和剧情,听着德语原声,静静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对于这部电影,四星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是一部没有悬念的电影,拍摄手法也没有任何猎奇之处,因为语言的原因,煽情的部分甚至于不容易产生共鸣。
可是这部电影让我敬佩,为什么呢?
这是德国人自己直面的历史,德国人审判德国人,本身已是一个震撼人心的事,现在德国人把他拍出来给全世界看,看他们的良知,看他们对于奥辛威尔监狱的漠然与正义感,可见这个民族对历史的深深的反思与悔恨,这是一场对历史的审判剧。
“你以为这是河边夏令营吗!?
” 一句质问,把我们拉近了电影。
开始,二战刚结束,所有的人都沉默的开始了新的生活。
男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检察官,他的好朋友是监狱的幸存者,但是拒绝提及监狱里面的一切生活。
他开始好奇,打开了这潘多拉的盒子,调查奥辛威尔监狱的真相。
那些冷血的谎言,开始跳到眼前,电影的所有叙事角度都是受害者的角度, 男主从朋友那里偷来名单,里面写着“逃跑未遂死亡”,谋杀。
受害者并不认识里面的人。
“Where?
Still there?” 这些纳粹,要找到的是“平凡”无奇的施害者。
60万张沉默的纸记录着一切。
“好的商人会仔细记录一切过程” 六十万的资料。
男主和同事细细的读,细细地看。
一个个的叫受害者来,听他们诉说里面的故事。
没有麻醉的手术,把双胞胎用针线缝起来,把孩子头往墙上撞,让人捡帽子然后乱枪扫射。
最后的最后受害者不仅感叹“为什么他们死了,我还活着”。
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一次又一次的接近崩溃的边缘,上司对男主说:“It is a labyrinth, don't lose yourself in it.这是一个迷宫,别迷失你自己” 检察长也难以接受奥辛威尔里面的真相,面对审判普通人的过程,所有人都是坏人,所有人都值得怀疑,有些人甚至后来做了政府官员,意味着整个国家都需要去审判。
这样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去接受。
他说“你知道吗?
我爱着国家,现在依然,尽管它发生这些。
” “犯人是谁” “所有人” 揭开历史的伤疤,揭开身边人的,并没有那么容易。
男主父亲、朋友、他一直钟爱的人的父亲、母亲的新未婚夫全部都是纳粹,男主是最纠结的:“"我一直想为正义而战,但现在我突然不知道它是什么了....” 女主角很美,她不在意政治,只在意小小的生活,她的价值观和男主在剧情上是冲突的,开始我还觉得这个角色有点多余,似乎单纯为了爱情而存在,其实不是,虽然这故事有点节奏缓慢。
这是我第一次看德国的电影,镜头十分德国风味,色彩浓郁,颜色偏红偏绿。
里面的monopoly游戏,服装都透露着战后的色彩。
音乐基调沉重,断断续续地吟唱,给我一种哀乐的感觉。
这电影并不是要伸张正义,而是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的思考。
从德国人对二战反思的角度看,法兰克福审判也许更有价值。
这场长达两个月的审判曾引起西德媒体的广泛关注。
有两万多人先后旁听了这场审判,其中有不少中小学生。
这场审判的价值在于,它追究的是这些党卫军军官在这场大屠杀中应负的个人责任。
这个电影,是对这次审判的认可。
以史为鉴,这是德国人的新起点,日耳曼民族赢得起也输得起,不忘却历史,这让我很敬佩。
我们也一样,不能把历史雪藏。
开始以为首席检查官是大boss,果然还是看了太多不正统的剧导致的这样的脑洞大开。
叙事还不错,可惜未能展开关于法律的讨论,完全把角度放在了使受害者的故事被倾听。
男主很帅,像诉讼双雄里面的哈维。
最后放一句女主说的话:“生命多美好”。
沉重色调里面出现了公主抱,少女心膨胀。
德国人始终是一个奇怪的民族,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德国和德国人引起着他们的着蜜汁好感,纳粹礼在中国是可以被日常用来开玩笑的,“高于一切”和“希特勒万岁”也是可以当众喊的,虽然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那是怎么回事,更不要说《霍斯特·威塞尔之歌》曾经被用作列队进行曲。
如果要追溯一切,也许要从1970年12月7日的勃兰特算起。
然后在最初的最初,一切都不是这样。
电影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勃兰特下跪之前的联邦共和国的样子。
现在的中国人很难想象的是,在电影开始时的1958年,没有什么德国人知道大屠杀,甚至没有人听说过奥斯维辛,有关第三帝国的一切都被人为的忘记,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1945年以前,纳粹已经侵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任何人的父母、长辈、老师、上司都可能曾经是纳粹,你不可能让孩子问自己的父亲:嘿,你以前是纳粹吗?
那你为什么不去自杀呢?
这就是阿登纳政府的核心思想。
事实上,确实有太多的纳粹隐藏在阿登纳政府的高层里,第三帝国覆灭前夕,为数不少的中高层逃往南美,剩下的几乎全部都改头换面脱下军装在新的BRD和DDR里生活,他们是构成着BRD和DDR的社会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是第三帝国的延续。
直到1963年10月15日阿登纳辞职以后,德国民间对纳粹的反思才逐步开始,整场内卷行为从1963年一直持续到1968年,是一种对德意志民族的净化,但遗憾的是,这些行为始终都是法律行为,所谓法律行为,即要有明确的被害人和明确的犯罪手段,这对于这个民族来说,其实远远不够。
在电影《朗读者》中,少年米夏认识汉娜也是1958年,对汉娜的审判则是1966年,两部电影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其实正好说明了那段德国的历史。
电影里由格尔特·沃斯扮演的黑森州总检察长弗里茨·鲍尔,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他策划了对艾希曼的抓捕,并最初由他联系了以色列的摩萨德组织,按照摩萨德局长哈雷尔的回忆录记载,当时摩萨德的目标是艾希曼和门格勒,但是抓捕时情况紧急,只抓获了艾希曼,就迫于国际压力不得不马上离开阿根廷。
然而,无论是西德还是以色列,甚至艾希曼和门格勒,都知道所谓抓捕就此结束了,阿登纳政府以2.5亿美元的军火为代价换取以色列不再审判时让艾希曼咬出其他纳粹高层,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始终都在德国,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甚至西德第三任总理基辛格,1933年时加入了纳粹党,1939年起成为戈培尔的主要助手。
对艾希曼的抓捕发生在1960年5月11日,这在电影中都有所提及。
对于门格勒,历史上他的父亲卡尔·门格勒死于1959年,按照电影描述,他曾经出席父亲的葬礼,并在一年后短暂的回到德国,那正是艾希曼被捕之后,时间上也吻合门格勒认为自己安全了。
历史上门格勒在1960年离开德国后前往巴西,并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1979年2月7日他溺水死亡,他是一个非常冷血的人,也是各种地摊儿文学中的主人公,传说中制造连体婴儿和活体染色眼球的主谋,他为整个城市留下产业,死前告诉儿子罗尔夫·门格勒,他没有伤害过任何人。
所以说,德国人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一方面对纳粹深恶痛绝,甚至有些杯弓蛇影,另一方面又一直享受着纳粹带来的红利,总是觉得做的已经很好,但根本的灵魂始终没有触及。
比如发生在2021年9月30日如同闹剧一般的对96岁的集中营女秘书的审判,在开庭前夕女秘书突然逃走,4个小时以后被抓获。
德国政府对96岁高龄的人的审判固然让人肃然起敬,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想过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呢?
再回到男主的女朋友,片子里有一处情节是男主送她回家,在楼下听到楼上她父亲和战友们在唱歌,那首歌是《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其实到这一时刻我就已经知道对方的身份了,1945年之后这首歌被禁止,也许除了中国,没有哪真的放过这首歌。
作者个人公众号
记住有什么用?
大约只有一点点用吧。
最重要的问题从来不是审判以寻找正义。
而是人自己对自己的道德审判。
为什么纳粹从63年才开始自己对自己的反省?
从来是这样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罪人。
也许可能有那么一两个。
人的局限就在于只能和有限数量的人产生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别人、其他的受害者无能为力。
奥斯维辛集中营,离我们很近的另一场可怕的事实。
焚尸炉、毒气室。
残忍的医学实验。
随意枪杀人。
而这部电影关于奥斯维辛,呈现了上一辈的德国人对自己的反思。
这是一个出过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的民族。
这是一个出过歌德、席勒的民族。
这个被理性、被哲学填满的民族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十分陌生:我们既不知道他们曾经的辉煌,也不知道纳粹德国究竟有多邪恶和可怕。
那只是一个被标志化的名词:可怕邪恶的纳粹,杀了成千上万的人,用尸体和鲜血浇灌一场荒诞的战争。
但是现在德国这些人,他们继承了哲学的精神,从阿伦特,从《我们的父辈》、《朗读者》,他们以自我解剖来完成对人类战争、政治、民族国家的反思。
就像这个《缄默的迷宫》一样,要的不是惩罚不是审判,而是反思与警惕。
当然这部电影里这种空洞的口号式的要求反思要求承认自己有罪是否有用,以及这种对青年的灌输和当时纳粹德国对青年的灌输有何异同以及不同的影响,我们还要等几百年以后,那些后辈来进行评价,毕竟时间才是结果的伴侣,个人只是时间的奴隶,延续的等待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但愿吧)而对我们来讲,从基督教圣餐什么的来看,基督为人类赎罪,所以人们信奉他。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极度自欺欺人、自私的想法。
这种基督并不是原始的犹太人的上帝,而是成为人自我解脱的工具。
个人不愿意承担直面自己的选择和其所带来的痛苦,就像男主角,在知道爸爸是纳粹之前都是站在审判别人的制高点上,最后他也只是为了让教训不再重演而回到审判。
他不知道他是否可以选择在那样的情境下,就如同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如何一样。
历史只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可以避免选择,不幸的人在极端环境下被迫改变。
但很多人都是不愿看清自己是否幸运或者不幸,只愿同大多数站在一起,躲避隐藏,惶惶不可终日。
我所有的影评都是从电影里反思进而反思自己。
我发现大恶和小恶是很难区分的。
我要做到有良心,有正义感,对所有人是不可能的。
不仅是地域的阻隔,更是力量的不足。
我们都只能维护好和几个人的关系,也只能帮我们自己熟识的受害者讨得正义,或者屈服于力量而保全自己重要的人。
这是人的局限,不可改变。
所以好的城邦都是小国寡民。
既然面对这样一个局限,我们能找到什么解决办法呢?
我的办法是既然我所受的教育已经将我教成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者,那么我就要遵从的内心,而不是屈服于他人或者大众。
恶人世界,尽力而为,不违背良心,不惧怕自己的死亡。
《缄默的迷宫》我已经很久没有热泪盈眶了,在这片中,当西蒙诉说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错信门格勒医生,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女送走,后来听到别人叙述医生将小朋友如何残忍实验致死后,一世活着痛苦与内疚中的时候•••我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的心真的老了!
没想到羞涩干巴的背后还是可以激气一丝波澜•••其实,整篇故事没有太多露骨的残酷虐杀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冷漠、平静的脸孔,只有小数主要角色的激动滂湃,他们就像湖面下激烈摆动尾巴的小鱼,试图扬起湖面产出旋涡一样。
他们原本也是缄默的一员,为了各自的生活,各自重新建立社会中自己的地位,就好像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联邦德国,在觉醒沉默的背后有那么一丝蓄势待发窥探后,主角们都无法平静地坐着了,他们全部站起来,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实,为了一个只是为了告知,最终也许都无法有成果的事实,将迷宫中的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罪恶根源统统解构出来,并记录在案。
当最后,男主发觉,线越来越多了,而线的分布竟伸向了自己敬爱的父亲,自己的妈妈再婚后的继父,自己深爱的女主的家人,甚至街上任何一个路人都是源头所在,他开始崩溃了,不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否再有意义,是与自己整个民族为敌,还是安然地像全民族一样保持缄默呢?
当然,我会尊重自己不可剧透的大前提的!
我始终深信,只有自己感受的电影,才是自己的电影,而这样才可以令电影工作的所有从业人员得到一份尊重。
如果一份好评,或者一颗星星就一概而论,那我们还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完成一出电影之旅吗?
西蒙这个角色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引领了故事的发展,也牵动着角色的情绪,我记下了他的一句说话(我只记得大概内容):“虽然我在这里有那么多的惨痛回忆,但我女儿第一次吃冰淇淋的笑容,我们第一次散步的街角,都在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那么,哪里才是呢?
”
第一次知道,原来德国人最后奥斯维辛集中营是被自己人审判的。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正视历史的态度,要承认这些真的并不容易。不知道日本人看了这个电影会是何感想。
很好的故事,可惜德国人不太会讲。
不喜欢所谓的政治正确
虽然情节和主题超认真严肃,但色调、场景和镜头都很赏心悦目……尤其喜欢最后2二十分钟
我们要的不是正义的严惩,而是揭露事件本身。裂缝与缝合。男主长得像诺兰。人物设定傻得可爱,增加戏剧性牺牲真实性,比一般主旋律强一点
优秀的民族反思我们这么优秀为什么会出这种事以后绝不能再出而不是我们这么优秀这种事只会抹黑我们的优秀所以坚决掩盖到底,于是他们越来越优秀。
拍得极为工整的德国主旋律片,法兰克福这场审判的意义,在于“战犯不仅是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在于“普通人躲在国家机器名义下释放的恶”,在于“承认比纠正需要更加巨大的内心力量”。行进一半,靠配乐和表演积攒力量很不错。后半段节奏加快之后,则有一些做作,始终欲崩未崩。还是很喜欢的。
看了得有几个月……可能不是最好的剧本。相比之下画面构图/光影的表现力似乎更强。上午课上还讨论到了艺术与activism的关系。那时忘记了竹内好,这会儿又想起来。但这部作品明确是为了具体的政治目的而作,尽管是以纪念历史事件的形式(说到这里所谓realism的问题再次凸显:我想把它归至现实主义派别应当实至名归——或者说,实不至,名归,取决于如何理解现实主义和现实的关系。还真是永恒的文学史问题);人物塑造和剧情推进都迅速、直截、抽象(从印象讲是和镜头语言相契的,但我不太懂镜头语言)。能感到创作者的强烈意念。于是好像我仍然会觉得这算是一部好的作品,同时需要对此进行讨论和限定。但话说回来,那些我没有/觉得不必讨论/理由对我自明自足的作品,追问其实也需要的吧。
见长评
“人无完人嘛嘿嘿除我以外”
四平八穩,預告片的延長,可能無啟發。然不用加班有時間一口氣看完還是相當紓壓。 檢察官這麼帥不科學吧。發動羈押也太輕易。罪名是什麼?可惜法律爭點非本片焦點(←快去看書吧)。
审判是为了不忘记
电影方面单凭眼神与配乐就有十足的紧张感,镜头复古很是好看。德国总在反思中而更加强大,日本何时反思呢?我们又何时反思文革时期那些“革命派”红卫兵红小兵的罪行呢?一个国家没有反思血液就不能变得干净。
2.5 整个格局都好鬼死俗气,论思考质量根本比不上“The Eichmann Show-2015”,不过运镜确实比较好。每家都是纳粹,德国人在希特勒上台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一次,希特勒死的时候又背叛了自己一次。
战后的反思,民族良心的觉醒,赎罪的姿态,未被掩盖的正义,这是一种勇气。反观日本,不正视历史,抹灭罪行,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残忍罪行,不能被原谅,无论如何粉饰,内心永远是沾满鲜血的恶魔,因为那不承认的行为就映射了他们自认为无罪的恶毒之心。
反思电影,过于规整。
一想到將有多少影評會著眼在轉型正義多過評價電影本身、多少影迷將對焦在「我國的xxx事件也該效法」的憤慨多過觀影感受,我就不耐。我想怒喊:你們沒發覺本劇盡力避開倫理爭議的苦心嗎?沒看見本劇刻意設計一個無知主角逼迫眾人去知的目的嗎?沒察覺這一切都是為了觀眾知道本片不是在談正義嗎?
“你以为希特勒死了,所有的纳粹就都消失了么,保证没有!”
2016/3/20(日)14:50mld cinema
正视历史才能反思自己的行为,无论真实的历史审判还是这部电影本身自然都有遗憾和不足之处,但德国人这份揭开自己历史伤疤的勇气值得肯定和赞赏!ps,男主太帅其实反而有点让人感觉出戏,女主的戏份其实完全可以舍去但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