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欢《动物王国》,就像喜欢《坠楼死亡的剖析》一样。
它那么精准深刻地叙述了「异类」或者说「少数人」的生存窘境,讲述了亲情的复杂和简单,还完成了寻找自己的探寻和摸索。
彷佛站在离我们很远的一个地方,俯视一切,却复制着这里发生的所有。
亲情的复杂和简单">#亲情的复杂和简单男主(弗朗索瓦)的儿子(艾米尔)因为变异的妈妈攻击了自己,而将妈妈送去医院,一家人不能住在一起,两难的弗朗索瓦既惦记爱人,又要照顾儿子,时常搬家;那时的艾米尔并不能理解变异意味着什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逐渐变成怪物的人还能继续作为自己的母亲,所以他和同学说「我的妈妈去世了」;直到自己的身体逐渐出现变化,他才渐渐懂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墙上的爪痕是爱人的余香,人类并非定居动物的暗示,驱使一次次趋利避害的迁徙,情歌中呼喊着爱人的名字,儿子看着父亲的侧脸红了眼,黑暗中呐喊出了许久未说出的「妈妈」,那一刻他才知道,即使自己变成了怪物,也永远会是爸爸的儿子。
喊出「妈妈」的艾米尔,应该才第一次感受到何为家人,也一定后悔,自己曾说出的那句「妈妈死了」。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而子女对父母的爱需要理解作为基础,那是一种非本能,有前提的爱,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为人父母。
父亲被攻击后,夜间找寻妻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儿子所谓的丢失自行车,回到家中发现下水管中的动物指甲,意识到有事发生。
那段「没病你就骑两圈」的戏码,简直就是亲子关系中的沉疴,尤其是父子之间,明明那么在意,明明那么深爱,却总是用这种方式去表达,去验证。
词不达意的关心和爱意,猛烈拥抱想要逃离的少年,林间爱人的彩衣是归家的罗盘,家中少年的背脊是危险的信号。
父亲的保护让艾米尔以为自己还可以像从前一样生活,他顾不得父亲庆典之前的二十个电话;而后父亲的关心激化成父子之间的斗争,儿子咬了人,父亲动了刀,他担心他孤独终老,他觉得他过度保护;父亲流着泪放下了想要修建指甲的刀,儿子红着眼离开了想要困住自己的保护罩。
情绪低谷的艾米尔同妮娜步入农田,干柴烈火的密事;却反手被昔日朋友背刺,不得不逃离,千钧一发之际被鸟人所救,却也让鸟人为他而死。
桃花源中他遇到了自己的母亲,那好意的冲撞,是爱的保护,仿佛在告诉他「不要出来」。
而后硝烟起,千机变,乐园覆,重回起点,但变异的脚步已无法停止,父亲强行突围,带着儿子离开。
喜欢最后那一幕,艾米尔问「你会来中心看我吗」;父亲说「你不会去中心的」,画面中的两个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已经预示结局。
但当听到父亲亲口说出那句「跑!
」,还是觉得很感动,父亲可能在那一刻明白了,留在身边不一定是最大的保护,才终于学会放手;但我不相信这是他第一次这样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有很多次都想要放手,但每一次都觉得自己还可以,还能撑起这个保护伞。
父亲最后的那个眼神,千言万语。
呵护,陪伴,放手,应该是亲子关系的三个必经之路,总是会从「为了你好」,到「放开你手」,但其中的故事,往往没有那么简单,人是复杂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但我喜欢电影中的刻画,有锋芒,但更多的是温暖。
而且爸爸诠释的很棒,他怎么会没有自己的情绪呢,但很多时候,他都用笑脸面对自己的儿子,这也许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没那么容易。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存">#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存有一句话糙理不糙的名言「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猪之间的还大」,想到是因为法律的限制才让不喜欢我的人没有肆无忌惮地痛下狠手,就觉得生活在文明的时代有多么令人感激。
蔡依林曾说“在任何情况,我都可能成为某一种少数”,可能是性格怪异的同学,可能是异类,也可能仅仅是简单的不合群。
电影中的几个角色,代表了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群。
素食主义的妮娜是「包容者」,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世界的参差,所以即使明白艾米尔和自己不一样,也并不在意;可即便如此,她听不到艾米尔深夜的嘶吼,艾米尔却能听到她的呐喊,这就是他们之间最大的距离;胡须男(sorry,没记住名字)是「探索者」,能够感受到理所当然中的不正当,也能够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他能将想法付诸行动,那就太好了;
餐馆阿姨迪玛是「亲历者」,因为亲身经历,所以心怀悲悯,最近在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舅舅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当然知道,水是由氢和氧按一比二的比例构成的,这种事情通过语言便能说明白,在教室看了实验,就会点头同意。
然而,要是问到凉水是什么味道,你不亲自尝尝,就无法明白。
无论别人怎么说明,真正的味道只有自己喝过才能明白」,我想这一点很能解释迪玛的善意和帮助;一起上厕所的昔日朋友是「私刑者」,对异类感受到恐惧和排斥,如果刚好掺杂了个人感情,会理所当然地进行「屠杀」;而鸟人和艾米尔,是「少数者」,他们自己又何尝不痛苦呢,在摸爬滚打的泥泞和血泊中寻找自己,让自己变成会飞的鸟;喜欢艾米尔将父亲对他的爱,化作一种力量,成为拥抱鸟人和「我在这里」的一种存在;喜欢最后艾米尔误入林间乐园的内心震撼和环境淡然;喜欢乐园转瞬即逝的覆灭感,就像真实世界中的大多数情况一样。
整个电影,正是展现了差异下共存的混沌,正如现实。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就是狗狗跳进浴缸,人类为了所爱自私丑陋地蛇打七寸,狗狗却在人们不知所措时毅然跃入浴缸作陪;电影名为何叫动物王国,也许是因为在地球这个大森林中,只有一种动物会乐于也痴于建立自己的王国,那就是人类。
但也请你相信,森林那么大,总会找到自己的伙伴的,即使是不一样的烟火。
最后,推荐电影原声《Le Règne Anima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个人喜欢Devant toi/Amour et Guerre – Part 1/ Le vol – Part 2。
“变异人”主题并不新鲜,一直被好莱坞的超英片、丧尸片、吸血鬼片等类型电影持续发掘,异化之后的人还是不是“人”,人如何与变异人相处,由此折射着同时期备受关注的种族、民族、传染性疾病等不断引起撕裂的社会问题。
《动物王国》找到了一个小的切口,再次审视这个当下依然无解的忧虑。
未来某时期,神秘症状在人群中扩散,感染者会逐渐变化,骨骼、皮肤、四肢、感官甚至性情都会变成动物性状,原有人类特质将逐步弱化甚至消失,最后变成半人半兽的“怪物”。
不知道这算是“退化”还是“进化”,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治疗”的方法,恐惧不断蔓延,政府开始采取强制措施,“病人”将被统一收押管制。
弗朗索瓦(罗曼·杜里斯 饰)的妻子拉娜不幸患病,被官方收治,治疗地不断转换,弗朗索瓦一直带着儿子艾米尔(保罗·基尔舍 饰)跟着迁移,弗朗索瓦相信,无论变成什么样子,拉娜永远是他的妻子,他不能放弃她。
一次意外导致多名“怪物”失踪,弗朗索瓦决心尽快找到妻子。
社会的态度显而易见,军队的强势介入,墙上的“禁止怪物出现”的标语,在超市出现“怪物”后人们的惊慌失措,青年学生们对“怪物”的厌恶和暴力言语,“正常”的社会已经决定把“怪物”隔离。
艾米尔一开始并不理解父亲的执着,尤其让他不断转校带来的压力,当初把母亲送到医院也是他的想法。
改变发生在他自己的改变。
在学校体育课上,他表现出超出常人的体力,他的脊椎和手指也开始变异。
此时他开始认真与父亲讨论对“怪物”的态度,明白父亲对母亲无限的包容和爱之后,艾米尔才略微放下心来。
艾米尔与父亲共同林中寻人的段落温馨浪漫,父子长谈后,丈夫对妻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儿子内心的焦虑,都得以释放和疏解。
汽车穿梭在丛林中,车上大声播放着父亲与母亲当年的“定情音乐”,两个人对着车窗外交替呼喊,一个喊“拉娜”,一个喊“妈妈”。
“家人”足以让人战胜一切恐惧。
艾米尔在林中被长着翅膀的“怪物”攻击,但“怪物”似乎也觉察到艾米尔的“异常”。
这时艾米尔的变化确实越来越大,他开始对声音极为敏感,甚至舔食自己的血液,当他再次遇到“怪物”菲克斯后,开始和他成为朋友。
他帮他捕猎食物,帮他清理河道,菲克斯正在练习飞翔,但人适应和使用翅膀显然并不容易,菲克斯常常摔得鼻青脸肿。
父亲很快察觉了艾米尔的变化,艾米尔被迫承认,他们决定共同隐瞒,设法遮掩尖牙、尖爪和浓密的毛发。
艾米尔一直在努力融入当地的年轻朋友们,并与女孩妮娜越走越近,他与女孩通电话时,想知道能不能听到彼此的呼喊。
正常人妮娜显然听不到,这只是男孩女孩之间无聊的小游戏,但艾米尔听到了穿过夜空的缥缈的声音,他以为听到了爱情。
坏消息是菲克斯失去了语言能力,好消息是他飞起来了!
这一段穿越林海的飞翔镜头充满新生的喜悦。
危机很快来临,艾米尔参加了同学办的派对,在和妮娜亲热一番后,被妮娜发现了他的异常。
发现怪物的消息很快流传出去,引来周围民众甚至军警的围捕,艾米尔疯狂逃跑,菲克斯前来相助。
他们穿过玉米地,穿越森林,一个天上翱翔,一个地上奔跑,互相呼号,既是同仇敌忾,也是同病相怜。
他们也许都是第一次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感受到真正的接纳和认可。
这一段音乐振奋,镜头飞扬,本是无奈的逃亡,变成彻底的解放。
奔跑中,艾米尔突然来到一个怪物聚集地,也许是避难所,各种各样的怪物正在游荡觅食,他们长着分不清物种的身体,与绿色的大自然和谐一体。
也许这里就是真正的“动物王国”。
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怪物”,也第一次明确自己属于这里,这里既是人的世界,也是动物的王国。
人类为什么如此恐惧“变异人”?
电影中的所谓“怪物”确实长相奇特,但除了为觅食偶有对马、猪等圈养牲畜的袭击之外,没有对人类社会造成任何特别的损害,为什么必须要除之而后快?
电影中除了弗朗索瓦,绝大部分角色都排斥“怪物”,只有女警茱莉亚(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同情,但也仅此而已,就像她不满于军队介入后剥夺警方搜查的职权,个体在面对社会整体的压迫是无力反抗的。
军队从天而降,抓捕驱散怪物,菲克斯被打死,艾米尔也被一同带回,当警官马上要因误抓释放艾米尔时,艾米尔的身份暴露,弗朗索瓦迅速带儿子驾车逃离,身后是紧追不舍的警车。
弗朗索瓦把车开到森林中,告诉艾米尔,快跑。
艾米尔奔驰在无尽的绿色中。
所谓的感同身受,是不是只有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身处其中才能实现?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和“你们”的界限,在“我们”“你们”之间必须“党同伐异”吗?
即使是怪物,有没有生存的权利?
《动物王国》的重点不在于个体与体制的抗争,甚至淡化了“变异人”主题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此类元素,把重心放在“启蒙”,回到“人”本身,从家庭和少年成长的视角再次审视老生常谈的话题——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怪物”,“怪物”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如何看待“怪物”。
当你奔向他的国,你是逃离还是回归?
故事设定为变异动物的集群弱于人类集体,所以一旦发现有人类变异,就会被强制送到救助中心进行“治疗”。
而主角一家中的母亲就因此和家人分离,父亲非常想念母亲,总找机会探望,并根据母亲辗转不同救助中心而搬家,只为能早日接她回家。
儿子则认为母亲变异已不是人类,甚至对新同学说母亲已逝。
突然一天,救助中心被袭击,母亲因此失踪。
父亲开始踏进政府严禁的森林里进行寻找,因为森林是变异动物的栖居之所。
儿子也开始产生变异。
这是儿子开始态度转变的缘由。
儿子一开始恐惧,不惜自残也要去除变异的身体组织。
但是渐渐地,他与变异动物有了更多的交集,他认识了一个变异鸟朋友,他开始亲近变异动物而疏远人类同学,因为同学觉得他不讲卫生(因为变异而不自觉产生的兽类习性)。
父亲后来也察觉到儿子的变化,为了不与儿子分离,他教会儿子如何隐藏。
儿子也想留在人类社会,在同学间隐藏起自己的不同,但还是被一位女同学察觉。
女同学接纳了他,并和他发展了一段亲密关系。
这被暗恋女生的男同学察觉,找到机会刺激儿子变异。
儿子为了不被抓捕逃入森林,而变异鸟朋友为了帮他被人类射杀。
他见到了母亲,不同于从前对母亲的抗拒,有了变异倾向的他对母亲有了孺慕之情。
最终,父亲为了儿子能自由,不惜与警察冲撞让儿子逃离回森林。
儿子虽不舍父亲,但是此时的他更向往变异动物的居所,因为他知道只有那儿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不同于一般的异形主动倾覆人类的故事,这里的变异动物大多是非主动地去反抗人类。
他们有人类意识,平和,友好,在森林里自给自足。
但是由于人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见则逮之,导致两方关系的紧张局势。
片中也没有多少血腥镜头,而是更多展现了森林之美。
三星半。
Cailley100%野外生存+寂静岭爱好者,第二部了还在搞这个梗,尤其钟爱无人的大街。
不如前作《初恋战士》有锐气,前半小时和最后四十分钟好看,后Covid时代讲如何面对“非我族类”,最触及核心的军方在山上搜捕有小震撼可惜匆匆带过。
可能因为这次学美国类型片拍法,却又要装入法片传统的细腻情感,造成剧作虽然按照节奏来却开枝散叶,不够抓人,情感部分又蜻蜓点水没有回味性,整体观感特别X战警前传。
优点是几场情感纠结的戏依然见水准,感染力超强。
Tom Mercier的鸟人,一个无疑是用心雕琢的角色,观众上一次对他有印象应该是拉皮德《同义词》里不愿意用母语希伯来语拼命背法语单词的以色列移民。
怀疑导演是故意这么反着用这个演员的。
电影里他一开始还能讲话,终于有一天失去讲话能力,却终于掌握了飞翔技能。
看来抛弃某种Identity比如语言并不代表失去自我,而是重生。
他飞起来的那一刻,如果在电影院里看是虽然cliché但依然让观众心情好的桥段,法国人有自己的《封神》。
Paul Kircher饰演的儿子,和他的“变异”相关的剧情都格外好看。
不过他和ADHD女朋友的内容也许可以拿掉?
除了做了个很有人文关怀的对比(变异人-病人)外对剧情推进无甚作用。
最后从警局到森林一气呵成的“Cours Émile”段落,情感细密导演水准扎实,贡献了本片另一大高潮。
当然看起来还是会觉得写得太顺拐,因为没有太深入塑造François这个爹,如果只是个还不赖的好爸爸从不想儿子被抓走的老母鸡心态到最后醒悟还儿子一个自由这种弧光,那这段父子情也属实太健康了。
本片延续导演的主题:对成人世界失望的青少年和嘲讽暴力机关所代表的男子气概,这次接力剖到了未成年的恶(比如校园霸凌)和父母对子女的爱到底如何才健康。
原声BO好听,法国DP拍森林确实没人能拍得过David Cailley.2.6M的预算,大部分都是实景+特效化妆拍的,Tom Mercier的翅膀是MPC家特效做的。
多一星是鼓励,也希望Thomas Cailley不要忘记用自己的方式讲青少年:他是一个能把当代巨量信息流成长下的年轻一代拍出来的人,同时能逐渐弱化这些信息使其成为情感建立的背景板。
小清新,大爆炸。
看采访导演自己说本片是讲“在这巨变的时代如何定位自己”的故事。
不禁让我联想起23年年初《无名》里黄磊那句“我是个软弱的人,无法适应这巨变的年代。
”从这个角度第二部长片确实比前作在讨论如何适应变化的时代(或者说正在抛弃“人”的时代)上更进一步了,可惜塞的内容要素过多整部片表达倒略浅了。
导演还说“变化是由内向外的”,这倒是在片子里表现出来了……戛纳首映后评论家Yal Sadat说Thomas Cailley用九年时间走了700米,从双周单元的Croisette剧院到一种关注单元的德彪西厅。
他没有陷入任何世代寓言,并远远超出了一幅伪装成康复中的新世纪的画像。
在回家的火车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电影最开场,男主爸爸喋喋不休劝说男主别吃薯片,二人又因要去看妈妈发生争执。
和电影的结尾呼应,男主和爸爸一边飙车一边故作轻松地说起一家三口过往的快乐时光,然后下一秒警车追来,爸爸往嘴里塞了一把薯片,踩一脚油门,决心要保护好快要兽化的儿子,帮助他逃跑。
一心一意想要寻找妻子,想要保护儿子的父亲,最终含着泪看着儿子跑远。
还有鸟人菲克斯,最开始从关押车挣扎逃出,和男主混乱中对视,后来林中相遇,菲克斯本能攻击男主。
爪子扎进男主身体时,菲克斯一开始是得意和痛快,直到发现男主没有反抗,只有害怕,他发现男主并不像那些强行矫正自己鼻子的可怕人类一样,菲克斯的眼神变得困惑,爪子逐渐松开,男主爸爸正好赶来,带着男主逃走。
后来男主捕鱼送菲克斯,还鼓励他学会飞行,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为了帮助男主逃脱,菲克斯被枪击中坠落。
其实他学会飞行的时候我很开心,我觉得他成为真正自由的鸟了,他在逐渐适应现状越来越好的,可是为了救男主,他翱翔在夜色中像战斗机一般,最终还是被击中坠落。
人好像本能就会对异类有恶意,所以仇恨产生,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开始。
(又联想到网络上一些莫名其妙起来的争吵)也会觉得是不是在讽刺人类对动物的无情屠杀,对自己觉得的异类,就可以随意定义随意处置。
我真喜欢这部电影。
希望它能停在艾米去森林那一晚,看到无数异变人之时结束,那便更好了。
在观影的时候问过朋友一个问题,如果你要选择,你会选择变成半人半()什么。
最后的结论是,“不要异变,要么就是动物,那么就是人”。
我却喜欢异变这个角度,从鸟人飞斯从救护车出逃,到他不停受伤的学习飞翔“我不会飞翔我会死的”,然后孤注一掷从高空落下,成功学会了飞翔。
学会飞翔后呢,他也还是保留了人,OR人归属类的动物情感,知道艾米被追逐的时候来帮助他,最终被射杀。
如果说这个人物是明线,艾米的妈妈则是暗线。
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爸爸的态度从“想要妻子回来”,到最终放儿子离开。
我想他作为全片最主要的“人”视角,作为有异变人亲属的人的视角,其实能从中看到许多人美好的东西的,跟那些害怕的,猎杀“人类”相比,他是站在中间的。
他相信这些人始终是人,会逼迫儿子剪指甲和隐藏兽的痕迹,是为了能够继续让儿子在人类社会生活,并且希冀妻子也有一日回归人类社会。
最后“放生”儿子,想来爸爸终于明白,这种转变是不可逆的,与其留下,不如去适应新的改变,让他们回归自己的本性。
这部电影真是把法国人的温柔展现的淋漓尽致,非常喜欢爸爸带儿子去医院看兽化的妈妈那一段。
先是拍家庭照片,然后是墙上抓痕,儿子脸上的疤,远处毛玻璃挡板后,有模糊的两个人影,“他们给你剪短一点了,这样看得清了”,随着儿子推进镜头,带出一个妈妈的眼部特写。
哇,这种克制的展示,远比给一个全身景更打动人,虽然异变了,镜头还是给予了他们同样作为生物的尊重。
我也很喜欢那个变色龙/蜥蜴,被鸟人飞斯打趣说是青蛙的小孩。
她全程都不说话,只是在静静观察,最后在抓捕行动时,紧靠着树皮,几乎融为了一体。
不禁再次想到了超市那段,追捕章鱼人时,躲在桌面下的穿山甲抱住了自己。
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里的异变人,好像都比人更有记忆点,他们没有传统印象里那些凶恶的让人害怕的举动,更像是自己也很懵懂的,去接受去适应自己的改变。
偶尔出神的时候我在思考,还是当陆地兽吧至少不需再学习飞翔和在水中生活,接着看到了飞斯起飞那一刻,又觉得既然都异变了,为什么不去体验作为人类做不到(除非靠工具)的生存状态?
也许我并不清楚导演想要探讨什么,或者只是一个描述型的故事,在缓慢的节奏里,由父子的视角,探讨一个共存问题。
讲起来,人类还真是矛盾,喜欢户外,热爱动物,却无法接受自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说到底还是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排他性,在逐步定义什么是人,什么是社会人。
抱着这样的想法,想到了很多别的议题,大概就是这部《动物王国》为何这么触动我的原因吧。
故事的开始,我恍惚到我在看《x战警》,但很快父子俩搬到南部开始,故事的表现方式就变得很法国。
缓慢的进展下隐藏着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与询问: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既害怕异类又害怕自己成为异类的矛盾焦灼的环境里,人与人该如何相处?
朋友,恋人,亲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即将成为众矢之的,又该如何面对和处理与它的关系?
从一个小家庭出发,叛逆的儿子,极力平衡的父亲,变化的母亲。
随着儿子变化的开始,从隐瞒到被发现想继续融入,到被追缉和父亲的放手,这个过程里是可以看到关于关系的诸多尝试的。
相信系统的处理方式让父子和母亲的关系逐渐微妙,隐藏会招致更多的祸患需要用一个又一个谎去隐藏,而最后的放开也许才是一种平衡。
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多数人与小众人群之间,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如何定位自己”是导演自己对片子的定位,我们是谁,如何处理与自己的相同或不同的人,我想正是每个变化的日子里我们都该思考的。
我非常喜欢电影的配乐,尤其是三场重场戏:父子放着旧歌在森林里呼唤着母亲;儿子身份暴露被追击时父亲儿子和民众在森林里的奔跑;最后离开时父子的对视和儿子的自由。
在这三场戏里其实都是在林间奔跑的感觉,我感受到了某种自由和情感的流动。
寻求认同,寻求保护,关于群体和爱的复杂性再一次又一次的奔跑里得以实现表达。
刨除虚构的变异,有多少孩子正在或者已经被他生长的环境当作“怪物”呢,可能表现方式是外貌的染发纹身打孔或者是工作的选择独身主义性向等等等等。
而每一次离开的自由和回头的牵绊,父母的保护阻碍和放手,这些都真实的存在并且发生着,就是在这几幕里我格外的拥有共鸣,或许是因为我也正在森林里奔跑,回过头看到了泪眼朦胧的父母吧。
或许故事的开始没人想成为异类,但在故事的最后我更情愿奔向孤独的自由。
如果不是在电影节看,我可能中间就睡着了。
这本电影好像想说的很多,但是每个细节都又有点不够意思,也可能是我没看懂。
我甚至一开始以为这个变异是人作为个体的个性化觉醒的体现,接受变异是对于独立自我的身份认同。
后来发现我想多了。
男主对于变异身份的认同来得很突然,我开始还以为影片会仔细描写他对于变异这件事的心路转变,结果一个抱摔就结束了。
他最终能和爸爸一起开车找妈妈,也是等到他自己发生变异,才能去理解妈妈的处境和爸爸的爱。
果然人是没有同理心的,不经历他人苦,不懂他人事。
他脸上的那道疤,是不是也和同学欺负他一样,伤害过他妈妈而产生的?
另外,他走路真的蛮像大鹅的,呆不拉几。
关于菲克斯鸟人最后会飞的原因很迷。
最后能飞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了,那么他会飞是自己的努力得来,还是因为变异到一定程度就肯定会飞?
电影前期好像想要表达努力会成功,但最后看到的结果好似又不是; 医学中心体现了一部分不能接受变异的人群,人发生变异后去医院,采取各种手段使其变回“正常人” 。
通过电影描述看来,变异的人大概是不能送进医学中心的,但爸爸和医生的话来看,里面的科研人员也还是很努力的呀,医学治疗技术是有进步的,就是需要时间;还有一部分人想用爱继续保护自己变异的亲人,但是最后仍然无可奈何,只能用武力、用链子锁住亲人,继而在某一时刻,被迫接受他们的逃离。
能感受到爸爸对家人变异这件事的态度转变,爸爸前期一直在找妈妈,其实是不能接受他老婆的变异。
但结尾,他让儿子去森林的行为,是不是代表共存是不太能实现的?
如果变异到兽性都不能控制,那要怎么和平相处;但如果都逃到森林里,不去医治,又怎么控制兽性和变异达到共存平衡的点?
影片里体现adhd是为了展现法国自由 接受度高吗?
最后,突变成啥动物是自己能决定的吗?
看了两部电影,三天的休假,动物王国,感觉这两个电影好像有一点点像,都是关于爱,了解接纳,和解,这种东西。
但是三天的休假 就是人跟人之间的那种特别朴素的情感,动物万国会延伸出很多,包括人跟动物,人跟自然,人之于人类本身,如何与未知新生的事物去相处。
里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男主角变异了之后,感官都被放大,一个晚上在一片旷野里给女朋友打电话,他们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方互相呼喊,后来他举起手机,让这个女孩儿听一听夜晚旷野之息,这些虫鸣啊,空气的流动啊。
相对那种视觉来说,或许听觉和嗅觉这种非具象的感官可能是动物或者说生命更为原始的本能吧,这是电影里让我觉得很美妙的一个场景。
我觉得男主的塑造很奇怪,既在人类面前智商低下、小脑不健全(走路摇摇晃晃)、社交障碍,却在鹰人面前善良聪明。
而且其个性特征不鲜明,其实所有角色个性特征都不鲜明。
故事的主线另一个应该是男主爸爸找妈妈,除了爸爸的深情,我也不觉得此线有什么亮点。
我到最后都不知道男主妈妈是什么,我也觉得青蛙女孩好丑。
最后爸爸带男孩逃跑的时候挺温情的。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摄影很美...但是...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2024北影节第一站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