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故事情节还可以啦,演员也都很满意,但是剧中大量表现年代的事件设置都比较混乱,感觉是90后写出来的剧本=。
=写关于中国过去的事情,其实最难写的就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后期这一段,这段时间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每年都有新的变化,无论是国家大事上,生活水平上,还是人们的意识上。
要写好这一段历史,必须有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把关,也要查询大量史料其实我写这篇文章也是年龄偏小的,只能尝试写一写。
衣着现在剧情发展到了大概80年代中期,那个年代北京的衣着还没有完全摆脱物质匮乏年代的踪影,而且当时正是战后中日关系最最紧密的时期,人们以那个风格为时尚。
典型的衣着包括《追铺》高仓健式的大风衣,喇叭口牛仔裤,现在看起来很土的西服(下摆很长,袖子唱,三个扣子),大花布连衣裙,手织毛衣、中山装、军装等等,而不是剧中各种符合人民2000年之后审美的各种时尚服饰。
旅行箱这个要重点吐槽,完全不符合时代。
拉杆箱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好吗。
八十年代人们出行是那种巨大的手提箱,或者大方筒旅行包.私家车这是多大的资本家,给女儿一人一两皇冠。
那个年代的年代车应该是菲亚特126p、波罗乃兹、拉达,当然还有国产的212吉普,哪儿找那么多皇冠和尼桑去。。。
第二,那个年代中国汽车还没有安全带,不用嘱咐副驾驶系好安全带!
第三,即便他们家开得起日本车,呵呵,那个年代日本车是右舵。
剧中要是搞几辆212,在搞几辆126p,这个年代感就出来了。
楼房徐静理离家出走住的那个楼,我真谢谢了,还粉刷过。。。。
这都是08年奥运会之后的事情了。
另外,楼下违建为什么是彩钢板,那时候是石棉瓦谢谢。
关键是单元门还有门禁呢!
家里装修更厉害了,多么现代风。。。。
还有墙砖呢,那时候应该是绿色墙围子,刷大白。
另外那个凉白开壶也是后来的东西,那个年代都是吹制的,很薄的细口圆壶,有点像现在的醒酒器。
(好怀念啊,想收一个那个壶)通讯设备那个年代还是整个小区整个胡同一部电话的年代呢,家里都有电话也对,家里都有钱嘛。
可是BP机没有招你们啊,你们凭什么忽略BP机直接上大哥大?!
数显BP机才是那个年代的年代物呢好吗,编剧是不是手机玩儿多了。。。。
还有我印象里,那个东西就叫大哥大,学名无线电话,手机这个词的出现应该比较靠后。
酒店国家旅游局评星级酒店,应该没有那么早,别张嘴闭嘴三星四星。
他们挣钱怎么跟过家家一样,动不动几百几千万的,是欢乐豆吗!
或许因为挣钱太容易了,那就见者有份吧,连仇人也要硬分给他,你说气人不气人。
关于古董,咱也不敢乱猜值多少钱,反正这一块在观众的认知以外就对了,所以剧情里缺钱的桥段就是逗一逗你观众,不存在的,缺钱我就卖一张邮票,再不够还有两本呢。
可以展开的部分都没展开,没啥点的地方却演得啰里八嗦。
比如最开始如何开始一个人创业,遇到种种困难,有人使坏,有人帮衬,这个好好写写可以直接撑满一部电视局,结果10集就过了,反而在后面和贺永强的家长里短,和儿女们的感情什么事情上啰里八嗦……真是坍台。
尤其是大女儿出走然后出让小酒馆那段,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女强人接班人人设的大女儿,直接不理养父20年的养育,就因为别人一句话连爸爸都叫不出来啦???
看来教育的也不是很成功嘛!
后来说了大半天出去闯一闯,结果来回反悔。
我还期待她能像她妈那样接班呢!
结果出国了???
这妈的做生意头脑也没遗传到这女儿身上啊,之前出场可就是酒店总经理啊,各种牛逼,白铺垫了。
后来二女儿也真是够可以的,为了跟人私奔,养育20多年的妈就可以直接抛下了,工作也可以直接抛下了,连告别都不愿意???
反而几个外甥女儿有情有义,而且有能力,还知道护着爸爸妈妈和姨妈!
再次证明这几个女儿也没咋教育好啊,白背那么多诗了🙄🙄🙄
到了这个年纪看剧还是电视,最大的期望是看别人都在想什么,追求什么,信仰什么。
这个剧真的让人舒服,内心被什么东西抚平,把心里的时钟的弦松了许多。
雪茹和慧真的友谊,好的竞争环境和心态。
慧真对全无的慧眼识珠,牛爷的社会主义里的小胡同社会,范金有的歪理论的小骨气,知错能改。
贺永强和慧芝的感情。
孩子们的明辨是非。
我一直以为这剧里一定会出现几个坏人,丽霞啊,小夏啊,可最后所有的孩子被慧真全部带的明辨事理。
这就是个北京人的剧,北京人讲理儿,北京人注重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历史。
国家政策咋样,他们响应什么。
有钱没钱心态都要好。
有钱了酒馆喝酒坎大山,没钱也照样。
街坊邻里的感情是自觉的维系着一种平衡,人不是看他开什么车,住什么房来分类标签的。
其实八十年代的人还是经历过这种时候的,小时候,初中以前和父母住平房里,经常是这吃一顿那里吃一顿。
晚上没有自己的房间。
每天都要大姨姥姥,弟弟妹妹的叫来叫去。
那时候特别希望有自己的空间。
可现在邻居都不认识,更没地方串门,一般没事不去别人家,约了见面都是在外边吃。
人都把钱看的那么重,什么感情,什么爱好,为自己都考虑不到的事情更何况考虑其他人。
一天和朋友吃饭,喝到一半,他问我有什么是钱买不到的东西。
我心里是有些想说的,但看他们夸夸其谈的复述着钱的伟大,我一句话也没说。
这就是一个被中国式经济飞速发展鞭打出来的人,人人都一样,要想知道钱以外还有别的东西,那他必须先有足够的钱。
所以没钱的人为没钱哭,有钱的人为有钱而孤独。
慧真那样的人我们是做不到了,没那么大的胸怀,眼光,和争气的肚皮,但我们仍然要学几点,第一,自己怎么想的就要怎么去做,要有勇气,第二,勇于去放权,一个人干不完所有的事情。
第三,人际关系不是利用与偿还,是为了不那么孤独,所以要大家一起致富,有了这些一起经历的人,才能一起分享与分担。
第四,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一个人必须有这样的胸怀,别人带给自己是不好的记忆,并不是这个人就是一无是处,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不和你一样就叫失败或者残缺,这本身就是幼稚的想法。
慧真最后能原谅贺永强,同样她也享受了贺永强的尊敬。
你能多一个朋友,多看一个人的生活十年,二十年,你会多一些更多的感悟。
失败,失去,获得,困难,抉择,痛苦,失落这等等的情感,本身就是我们的最为人经历过来的财富。
有一天回想起来,才不会平淡无奇。
不要吝啬付出,让宏观的想法落实实际,日积月累,从无到有,学会记录,创作。
小目标大方向,向外输出,故意找刺激。
与自己和解,先做别人做过的,再走自己想走的路。
这是我往后给自己的小目标。
做一个牛爷,在自己的企业里也好,家庭中也罢,你是国家的人大代表更好,大企业的董事长也不错,首先自己做个有道德,公平公正的人,让其他人在其中体会快乐,受益,被影响,他们成长起来再去教育其他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目前中国的金钱社会上再建立起我们中国的文化,哪里的文化都好,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会落地。
真正享受着平淡无奇的每一天。
踏实。
《正阳门下小女人》是由刘家成执导,蒋雯丽、倪大红、田海蓉、乔大韦领衔主演的年代情感剧。
该剧以小酒馆几十年的变迁为线索,以女性创业者徐慧真为叙述视角,讲述了其从1955年至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带领身边人创业致富、走向小康的故事。
忽略细节,不纠结当过热闹可以看看,家长里短的总体还行,个别情节太假过于圣母,挺好的一个题材非要整一些逻辑不通的事情。
跟着姥姥看了几集(从第七集到第九集前面),竟然没有感觉到两个加起来快100岁的人谈恋爱的隔应感。
尽管磨皮磨的倪大红老师的眼袋都没了,但是演技很好的掩盖了这一点。
虽说说的是小女人,但是里面的女子各个能顶半边天。
没有那种我是条贱命,我就要生儿子的恶心剧情(说的是谁请自行对号入座)。
决定在网络上看下去,暂时5星。
要是以后有别的幺蛾子再改。
演员个个棒,上来就是雷格生,很稳,不过很快就挂了。
接着又是蒋雯丽,倪大红呀,好多好多,不管是主演还是配角。
感觉功力都特别深。
台词就像话剧似的。
画面也拍的特别好看。
特别有年代感。
色调非常好。
看酒馆的镜头就感觉像话剧似的。
个个演员都是京腔京韵,可能我是外地人,觉得是京腔京韵吧。
但是听起来确实是非常舒服。
想起了大王别姬,现在看起来。
蒋雯丽的演技确实比章子怡要好得多了。
章子怡演谁都像章子怡。
一张面无表情,凶厉贪心的脸。
此剧给好评。
一、国家出品,必属精品
年少的时候喜欢欧美剧,帅气刺激冒险,脱离世俗,隐秘的角落,但是蓦然间发现,美剧还没有帮我养成审美观,却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让我走上了偏激的岔路。
现在我更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题,因为他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因为它有利于弘扬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它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而这些是我们可以幸福生活的基础。
二、家和万事兴 《正阳门下小女人》《父母爱情》《甄嬛传》,他们中的女主都明白和践行一个道理:就是很重视家庭,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和影响身边的朋友、子女,最终成就自己身边的亲人,也成就了幸福圆满的晚年。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但是优秀的人一定努力做到,让自己的子女,侄女,敌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成就自己。
就像孙子兵法中说的,多多益善。
不得不说,《正阳门下小女人》三观真的很正,好人没那么好欺负,女主、女二都自立自强、不依靠男人。
虽然有一些不能无视的硬伤——比如主演年龄偏大,演年轻戏份有点尴尬,好在演员的演技一定程度做到了让人忽略年龄。
但还是要说,看到十几集的时候开始有些失望,挺好的一部剧,演着演着又逃离不开国产剧的套路——坏人太脸谱化。
为此,把之前给的四星降成了三星。
剧中的头号反派范金友感觉就是个精分,坏得没有逻辑。
需要坏的时候玩命儿给女主使绊儿,被女主感化后开始学好,看到买饭插队的都忍不住上前呵斥,虽然几年前被陈雪茹给甩了,也愿意帮忙去帮她讨要被前夫卷走的财产,而且没有借机敲竹杠,得到了女主和男一的一致表扬,还帮他撮合和陈雪茹搞对象。
范金友的母亲反对婚事,范金友因为“忠孝不能两全”还单身了两年……这些情节都比较刷好感,让范这个人物显得很立体。
刚要感叹这部剧里没有绝对的坏人,结果范金友一到居委会当主任就又开始坏了,后面文革戏份也是不念旧情、继续整蒋雯丽扮演的徐慧真。
再看扮演徐慧真“闺蜜”的陈雪茹,也被编剧编排得像个神经病。
且不说陈雪茹在剧中说话总是拿腔拿调儿,让人听着像唱戏,就说这女二的性格就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前几集的剧情里,陈雪茹把徐慧真当竞争对手,事事都要较劲儿,但别人一说徐慧真“男女关系有问题”,即使说这话的人是她男朋友(后来的二婚丈夫),她也马上翻脸,说人家心眼脏儿,轰人家走——立马显得这个女二眼界见识都不一般,是个明事理、辨善恶的大女人。
陈雪茹财产被前夫卷走后,徐慧真怕她出事陪着她、安慰她,还跟她说范金友这几年变好了,撮合她和范金友。
本来以为至此两对夫妇会因此成为至交、友谊再上一层楼。
结果范金友当上街道主任后马上翻脸不认人,后面的剧情也是陈雪茹为了能战胜徐慧真开始跟着范金友算计人家……真心感慨,编剧是不是对女人间的友情有什么误解?
女强人之间就只能互相较劲儿?
就不能给观众来点儿高级点儿的惺惺相惜?
编剧对剧中另一对反派——徐慧真的前夫贺永强和表妹徐慧芝的描写,也同样是奸懒滑馋、不会悔过、没有良心。
困难时期,蔡全无和徐慧真不计前嫌、暗中帮助贺永强一家。
徐慧芝和贺永强吵架的时候口口声声说表姐徐慧真是好人,结果日子过好了,马上开始教唆贺永强算计徐慧真的小酒馆,开始盘算怎么占人家便宜。
知道人性有贪有恶,但这些反面人物实在太单薄,感觉完全是为了剧情需要、为了坏而坏,如此一来,真的让这部开了个好头儿的电视剧逐渐落入俗套。
虽然《正阳门下小女人》三观很正,赞扬女性自立自强,但咱不能老跟《娘道》比。
真诚地建议编剧看看韩剧《请回答1988》——同样是描写时代更迭、老胡同的邻里亲情,《请回答1988》里没有坏心眼的反面人物,却可以用温馨熟悉的家长里短感动得人潸然泪下。
好的电视剧,应该让人看到生活、感慨人生,而不仅仅是一盆狗血,所有人都像画着脸谱——好人好得绝对、好得憋屈,坏人坏到极致、恶到没有逻辑——这不叫生活,只是上台唱戏而已。
PS:最近几天看到徐静理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不认蔡全无就基本已经弃剧了——即使不是亲爹,但蔡全无从小那么疼她、那么无私地为一家人付出,知道实情后不是应该更爱自己的这位继父才对吗?
按徐慧真和蔡全无的教育方式,徐静理这种极端的转变说不通(不要拿啥遗传基因说事儿),再加上从里面搅和的范金友、陈雪茹、贺永强一家就心累,索性不看了。
受不了编剧这种为了制造矛盾而制造矛盾。
每天看看下集预告,知道后面演什么就不看了,剧情越发展越狗血,感觉有点儿虎头蛇尾,可惜了…再PS:看到二十几集,忍不住再感慨下:树立了半天徐慧真和蔡全无爱孩子、尊重孩子的高大形象,我怎么觉得徐慧真的女儿还不如贺永强的仨闺女呢?
人家起码孝顺,知道护着自己爹妈,徐慧真的女儿为了自己的自尊心、爱情,分分钟对父母翻脸不认…徐慧真的女儿们都出国了,贺永强的仨女儿接管了酒店和酒馆儿——闹了半天这酒馆儿和酒店是给贺永强仨闺女开的……陈雪茹和范金有一次次给徐慧真使坏,徐还拿陈雪茹当朋友(就算是亦敌亦友,也不是这么个玩法儿吧?
看不出来陈雪茹除了使坏哪像徐慧真的朋友了)贺永强天天教唆孩子们背信弃义,徐慧真仍然愿意把产业交给贺永强的女儿们打理——别说圣母了,观音也就这境界吧…太不符合情理了,看着很无语啊… 现在基本已经弃剧了,每天看看最新预告,懒得追了
范金友这个角色不得不说塑造的很成功,刻画了一个解放前未读完初中、解放后借着街道办芝麻绿豆大的官职作威作福的小人物,表现力入木三分,红卫兵们丑恶嘴脸让人见之生厌。
公私合营期间内行指导外行的滑稽、Wen革时期造反派的狂热、基层公务员拿腔作势的虚伪,无一不体现我国历史上走过的歪路。
集体暴行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反思,不能让历史的教训再次重演。
那段历史拿来戏说,不妥。任何一个民族真必须正视自己的历史。这一点没有到位的,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这样的电视赶紧播放完消失,谢谢。
为什么不能挑点年轻男女演员演啦。我还是喜欢有朝气的面孔。
越看越没劲。关于冠姓这事,思想是挺前卫!
看了四集,3.5吧。剧本不错,配角不错,倪大红演的也好极了。就是蒋雯丽太过了,估计心里是按阿庆嫂的原型揣摩人物的,台词根本不是老北京的味道。另外,剧中的场景字体一会简体一会儿繁体。后来我明白了,美工会写的就是繁体,不会的统统简体。还会继续看,看剧情,看倪大红。
演的挺好的,剧情太套路了。女性自强自立必须先死丈夫,后有全心全意付出的男人。
蒋雯丽真的美哦 演得行云流水的 田海蓉演话剧呢
不怎么样,太圣母了
看了几集,水准让人吓一跳,节奏节奏节奏,完全不是港台风的那股婆婆妈妈,表情占一半时间,估计该剧没有港台势力的插入。
這真是比時下很多的青春劇好太多。只是劇情上還是更多的編劇說了算,并不足夠令人信服。但演員都表現得好,那都是真功夫。倪大紅和田海蓉的表現令人驚艷,反而是蔣雯麗的表演有些瓶頸了。
越看越没味,外表的年代剧,骨子里的玛丽苏!什么好事她徐慧真都赶上了。。。
好看,女版郝大爷
演技真好。#还能学说话#
高开低走的最好蓝本!我甚至怀疑这部剧前面和后面的导演和编剧都不是同一批的!子女长大后的狗屎剧情,多看一秒都是浪费时间!虽然没看过娘道,但是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强行喂观众吃屎的,都绝没好下场!还有还有不要让五六十的老戏骨去演小年轻好吗!后期的美工师磨皮都不走心了,工作量之大,过劳死你们负责嘛!丧良心!
结局真的又是大团圆,中国式结局
和婆婆一起刷配饭剧
有点太过分的顺的剧情。
喜欢,超级喜欢,慧真,全无,雪茹都喜欢,唯一就是看见小夏和他爸妈贼烦!
剧情真心满分,将那个年代的社会现状,人物内心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倪大红+蒋雯丽的组合堪称一绝,现如今很少能看见实力派演员同台飙戏了
老戏骨演技没得嘲,但是真的过于圣母了
虚假做作的闹剧,配乐恶俗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