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jane试图回到某一个原点,不断的在失去自我中寻找自我,只有家人的爱一直伴随。
虽然是小人物的生活,但每一个面上都投射着她身处的社会和文化。
阿甘正传把一段美国历史投射到了阿甘身上,Persepolis把一段伊朗的历史投射到Marjane身上,但是更真实。
喜欢这部片子流露的细节,用一些小小的片段和画面来提示或者暗示,像是电视或电影中的画面。
想写这篇影评的念头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迟迟动不了笔,因为这个故事的内涵实在异常丰富。
——今晚,我决定无论写到多晚都要完成,因为我真的很希望与朋友们分享这个美好又智慧的故事,真的很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伊朗,最初知道这个国家是上小学那会儿的 “两伊战争”,后来在中学历史中知道那里古代叫波斯,盛产石油,是个伊斯兰教国家,女人要蒙面……一直以来,对于伊朗的了解仅此而已,总之,这是一个神秘的国度。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法国拍摄的动画片,现在的观众已经成熟多了,不会再一听到动画片就以为是小孩子看的那般幼稚,没错,这是一部拍给大人看的电影,尽管影片刚开始的女主角玛嘉是一个类似樱桃小丸子式的小姑娘。
童年的玛嘉生活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和我们国家癫狂荒诞的六七十年代十分相似,大人们终日惶恐不安,孩子们则兴奋不已,仿佛在做游戏。
他们有自己看世界的独到眼光与奇异视角,当然,这些不是我要写的重点,我特别想写的是玛嘉的成长、玛嘉的爸爸妈妈,还有,玛嘉的奶奶。
革命越来越荒唐,社会越来越紧张,玛嘉生活在一个民主、宽松、充满爱的家庭里,形成了她单纯、任性、真实、叛逆的个性,她热衷于西方摇滚,言行大胆,挑衅老师……爸爸妈妈不忍心看她在扭曲的国内学校教育中成长,决定送她去欧洲。
离行前一天,奶奶来看玛嘉,晚上和玛嘉一起睡觉,奶奶脱掉内衣时,一片片茉莉花瓣从胸罩中散落,在玛嘉的回忆里那是生命中神奇的一刻,原来奶奶一直在用这个方法让自己总是保持香香的——这也是影片另一个译名《茉莉人生》的由来吧。
奶奶把玛嘉搂在怀里,玛嘉问:奶奶,你怎么保持胸部圆挺?
奶奶说:我每天用碗装冰水各泡十分钟。
这段小细节,把保守禁锢森严的革命大背景下一位小资小调小情小趣的奶奶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当然奶奶不仅仅只有小资情调,接着,她慈爱而坚定地对玛嘉说,我很少对你说教,但今天我要给你一个忠告: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
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正直。
——所有的女孩子们,你们都要听一听玛嘉奶奶的这段忠告呀!
14岁的玛嘉只身一人来到维也纳,受到排挤与歧视,乐观的玛嘉总是尝试着去寻找自己的乐趣……少女的身体在渐渐发生变化,爱情也悄悄来临,派对上认识的男孩子在与她一夜良宵之后居然抱着她感激地说:玛嘉,谢谢你,我终于知道了我是同志……无语的初恋。
第二个男人很快又出现了,意乱情迷的恋爱让少女玛嘉看不清对方的丑陋嘴脸,一心沉迷在自我幻想的罗曼蒂克之中,直到有一天——她亲眼看见男友的床上躺着另一个女人……这段以被欺骗与背叛结局的爱情让玛嘉痛苦不堪,大病一场之后,鼓起勇气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玛嘉对爸爸说:爸爸,我可以回家吗?
爸爸毫不迟疑地回答:可以!
玛嘉说:爸爸,请答应我,不要问我任何问题。
爸爸依然毫不迟疑地回答:我答应。
妈妈抢过电话说:我们答应,没人会问你问题!
电影看到这一幕,我按下暂停健,哭了好一会儿。
感恩我最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和玛嘉的父母一样,永远给我最好的生活,永远尊重我的任何选择,永远支持我的所有决定,从不会问我不想回答的问题,只是始终让我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事,家门随时为我敞开,他们两个人,永远无条件地爱我……回到祖国的玛嘉与国内的环境已然格格不入,周围人对她的国外生活也充满了好奇心,比如女友们问她:你和男人睡过觉吗?
玛嘉说:是的。
好事者哗然:哇?
那是什么感觉呢?
玛嘉平静地说:嗯,那得取决于和谁睡……哈哈,多么令我想鼓掌的一段精彩对白,大实话总是能把假正经的人们吓唬地一惊一乍。
无所事事又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让玛嘉几乎得了忧郁症,她对医生说:在奥地利,我是个外国人,回到伊朗,我还是个外国人。
但消沉了一段时日之后,积极的天性还是让玛嘉选择了自我振作——上大学。
学校里要求女学生只能穿露出两只眼睛的风帽僧衣,否则男人会想入非非,玛嘉反驳老师:为什么我们看到穿紧身衣的男人毫无感觉,而男人却会因为我们穿稍短一些的衣服而兴奋呢?
(前段时间网络上讨论激烈的“骚”与“扰”的话题是否也可以这样问一句呢?
)奶奶对玛嘉的这一行为大加赞赏,说:你很有勇气,我以你为荣!
——哦,奶奶,后面还有奶奶的好戏!
玛嘉又恋爱了,因为和男朋友在街上手拉手而被警察扣留并处罚,认为有伤风化。
无奈玛嘉和男朋友只能在家里约会,于是决定干脆结婚。
婚礼上,妈妈流着泪说:我要你独立、受教育、有内涵,然而你却在21岁结婚……玛嘉不以为然,对妈妈说: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一年之后,乏味单调的婚姻生活让玛嘉忍无可忍,两人几乎不再有交流,男人懒懒地躺在沙发上,眼睛不离电视,对她视而不见……玛嘉向朋友倾诉烦恼,朋友问,可是不久前你还说你很爱他呀?
玛嘉说:是的,如果一周只见面三个小时是很容易爱上一个人……玛嘉焦躁不安的找到奶奶,奶奶问她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玛嘉边哭边说,我想我已经不再爱他了……奶奶说:这就是你认为可怕的事吗?
我还以为谁死掉了呢?
你不就是想要离婚吗?
我55年前就离婚了,那个年代没人离婚,但我认为独居也比和混蛋住好(当然,有一些女性的价值观恰恰相反:哪怕有一个混蛋陪着也好过一个人孤孤单单,没有男人是令她们害怕得瑟瑟发抖的一种咒语)。
奶奶继续说:你伤心是因为你选错了对象,是的,要接受自己犯下的过错很难。
——亲爱的读者,此时你是不是也象我一样,好想好想用力拥抱一下这位句句真相的智慧奶奶呀!
——受到奶奶鼓舞的玛嘉很快和丈夫离了婚,开始了她新的人生旅程——再度出国,去了法国……故事结束了,影片的原著绘画者以及编剧、导演之一就是这位法国籍的伊朗女孩——玛嘉•莎塔琵,这部电影拍摄于2007年,这一年,玛嘉38岁。
我打算用另一部电影中的一段台词为这篇影评作结尾,我曾在很多场合下引用过这段台词——来自《返老还童》中本杰明•巴顿对女儿说的一段话:一件事无论太晚或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要改变或者保留原状都无所谓,做事本不应该有所束缚,我们可以办好这件事却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Persepolis是原波斯王国的首都。
Persepolis还是一部自传体漫画的名字,中文译作《我在伊朗长大》。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以此为作品命名,是否暗示着作者对现今伊朗的不满,希望伊朗能够摆脱阴云,让这个曾经辉煌的民族得到复兴?
又或者是否Persepolis代表的是强大的宗教和民族意识形态,但这种意识形态已经与时代不合,作者在自己的叙述中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现状,并引起观众们的共鸣?
皆无所谓。
政治和历史不是我能把握的范畴,只想谈点表面的东西。
原作在很久前就做过推荐,我是给了5颗星的,因为值得。
年前就听说动画拍出来了,只是直到现在才得到机会欣赏。
首先,作为动画来说,在技术上虽然算不上一流,但也可以吸引一些眼球了,只是就原作来说显得花哨了些,不那么朴实了。
另外,作为改编的电影来说,我却比较失望: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像在按快进健一样(让我想起福音战士的剧场版,就是拼接的TV版),是拼接的漫画书,于是这样就造成片子对什么都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整个看下来就像听完了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
诚然,作为漫画,整体来看可以平铺直叙一些,因为一格格的画面能够引领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跟着她一起成长,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小高潮;但作为电影如果没有高潮,就显得太平淡。
也许这是传记式电影的模式,但90分钟对于一部如此细腻的长篇来讲,真的太短暂了。
这样的作品完全应该拿去拍系列动画剧集,不用像电影一样搞那么多花头,平实细致地讲故事。
不过动画较漫画来说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凸显是很有优势的,而且比如历史的讲述也可以很风格化。
看的时候是被感动了几次的,只是比起看漫画那样的感动,电影是通过音乐和视觉的转移,而漫画则直接来自心灵。
我承认我对漫画是有偏爱的,动画再怎么诚实也比不上漫画那么纯净和坦率。
当我们静静地坐在灯下,看作者在大大小小的画格中用对比强烈的黑白画面为我们讲述她的一生时,那份心情是动画难以代替的。
成长,到底需要跨越什么?
每个人在细数自己脸上的青春痘,还不清楚自己要跨越什么的时候,总是激昂澎湃,企图去证明什么,总是最容易得出:其实,不过如此。
永不放弃的背后到底放弃了什么?
和平年代,人们的生命在雍容中绽开,往往在一点小聪明,一点幽雅,一点小感动,一点不迫,一点懒散中去攫取意义的试图总是那么矫情。
战争,恐惧,迷惑,愤怒,忧伤,死亡离玛赞并不远,一个忧患的民族,一个阴谋,牺牲,革命在考衡人性的国度,判断站队的方向,和认识自己对身处其中的个人是多么难?
真主告诉玛赞:你要相信我绝对公正,判断不是你该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只是原谅。
然而,内战和权利争夺在消耗着这个国家涣散的人心,希望逼迫那些坚持自己使命的普通人成为了英雄,比如:18岁的阿鲁什,“司法和民主必须成为国家的主宰,人人平等,一个省,一个省的解放总会到来。
”而到来之前,是残酷的镇压,反叛,逃亡,自相残杀,内乱,外敌,历史无一不在在浑浊的血液中覆辙。
这个玛赞心中的英雄用两只天鹅打动了玛赞的心,却死在自己国家的监狱里,他曾告诉过玛赞,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家,虽然,她还小,她并不能完全理解。
成长中的玛赞在蒙昧中对这个国家的信任开始崩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希望,什么该信任,实在太重了,她对真主吼出了“滚!
”。
清教徒严苛的清规戒律在抵挡西方主流价值观入侵的时候,显得那么疲软,在维护自己人民寻求平衡,和尊重的奢望面前却是那么虚妄,在一个穿着 “朋克没有消亡”的皮夹克,招摇过市的青春期女孩面前更是余力怠尽,尽管,这个时候,防空警报依然不绝如缕地萦绕在这块可怜的国土上空。
信仰,在平和时期是人们精神的归属,在战争时期,它却可能变成各种空白的谎言,,一个精神流浪的民族放大到一个人身上,就只能是颠沛流离的悲剧。
铤而走险成为了必然。
废墟上盛开的花朵,格外惨白。
在人生的另一边,又能怎么样呢?
这是个问题。
一切如常。
奶奶告诉玛赞说:在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神经病,如果,他们嘲笑你,你就要挺直脊梁,这是你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没有什么比软弱更可怕,你要自尊,你要表里如一。
这个睿智的老人精辟地道出了她人生的另一边所有困窘,艰难的生活,枯燥的学习,不断的搬迁,无非就是在寻求认同: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价值上的。
一夜之间的成长并没有因为越发沉重的困惑而停滞。
玛赞告诉同伴:她是俄国人。
恋爱依然无法让她向一个正常的同龄女孩一样暂时避免,遗忘困惑。
战争结束了,回家并没有带给她解脱,各种借口的杀戮并没有完结。
寻找自我的路上到底要翻越什么?
自杀也没有让她解脱,只让她学会了挺直了脊梁,真主再一次回到她的梦中:别忘了,人民依然在反抗。
她活着,她敢穿戴头巾出席聚会了,她恋爱了,她结婚了,依然,她并不幸福。
但是,她说:我完成了一段特殊的经历,自由和生活在别的地方。
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您是从哪里来?
”“伊朗。
”这就是结局。
红衣黑底的屏幕在弥漫开来,伴随着奶白色的茉莉花香。
最近新疆的事和美国的态度让我想起了女艺术家Marjane Satrapi。
摘译一段她在某英国网站的访谈:(http://www.littlewhitelies.co.uk/interviews/marjane-satrapi/)……“记者:你觉得我们对伊朗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Satrapi:你们不明白我们也是人类,我们被看作‘邪恶轴心’,恐怖分子的老窝……最大的误解就是我们没有人性或人味儿。
我们变成了抽象概念,人们甚至难以想象我们也有父母和兄弟姐妹,我们会去看电影,听音乐,会笑,有幽默感……我没有企图停止战争、改变世界,但如果人们看了我的电影后说:‘噢,他们原来和我们一样。
’这就足够了。
记者:美国正在谈论给伊朗‘自由’,伊朗是否需要这种‘自由’,如果确实如此,是否应该由美国来给予?
Satrapi:我不觉得任何人需要被解放,而‘民主’也不是一件靠轰炸别人而给予的礼物。
另外,民主不是一副画在墙上的画,突然只间产生灵感就能画好的。
……不会因为你们搞一个首领,他就能做救世主,也不是因为你能拥有两家新的可口可乐分销商因此就有了‘民主’。
改变只会来自一个国家的内部,而我们应该在内部帮助这种改变。
举例说,美国出钱创立了基地组织,我的意思是西方世界创立了基地组织和沙特、巴基斯坦等政权,很多年来喂养他们给他们钱。
但是当西方世界无法控制他们的时候,便开始轰炸杀害甚至完全无辜的人。
……没人真正需要被解放。
这世上还有很多独裁政权,若问题真的是“人权”你尽可以去轰炸。
可问题的实质只是石油和金钱,这正是让我愤怒的地方。
如果他们直接说:‘我们是这世界最有实力的国家,但上帝把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石油都给了你们,因此我们必须摧毁你们。
我们最厉害,所以就要拥有一切我们想要的。
’我会说:‘那好吧,这是规律。
’但他们却总跟我们胡扯什么民主和人权……至少不该这么讽刺,可以直说,那样我也许会接收。
但整件事搞得巨屎,老一副假仁假义装孙子说‘我爱你们!
’噢耶,那我他妈当然也爱你们。
”……这是一段直率的谈话,但这里并不想谈政治,只是说说女艺术家和她的作品。
我觉得,有些人天生是主流的,他们当然也向往过出位,但内心从小就习惯于从属主流,不然就会没安全感。
有人却从小逆反不愿主流,越不让做的越想做,所以屡屡遇险,动不动头破血流。
他们中一些死不改悔侥幸活下来的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学会了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Marjane Satrapi在《我在伊朗长大 Persepolis》里描述了她自己的非主流惊险生活。
这是一部好看的成人动画片,内容真挚、气质独特。
Marjane Satrapi非常会讲故事。
叙事逻辑清晰,描绘人生悲喜的方式是温暖幽默的,好多人看完都是笑中带泪感同身受。
比如她在爱情上遭到背叛,愤然出走,边抽烟边回想男朋友。
此时画面里的男友变成了恶心龌龊的搞笑模样,本来正替她伤心的我立刻被逗笑。
很多人有过这种经历,曾经迷恋过的人只是个自私吝啬的小丑。
还有些超现实场景用的非常流畅巧妙。
比如她独自生活在维也纳时,有天晚上在party上,某男问她是哪里人,她稍有犹豫脱口答道:“我是法国人。
”下一个镜头是她在夜里独自回家,垂着头样子沮丧。
随着她映在墙上的影子镜头移动,后面还有一个挺胸抬头的老太太的影子突然说话了:“这么说你现在是法国人了?
”“奶奶,别说了……”她头也不回的小声回答。
“不,这只是个问题,我只是不知道你是法国人而已。
”“你以为在这儿当伊朗人容易吗?
每次一说人家就当你是野蛮人,对他们来说,我们是群疯子,把时间花在互相争斗上。
”她反驳。
“这难道就是你否认自己国家的理由吗?
还记得我跟你说的话吗?
要自尊、诚实、表里如一。
”……奶奶是这片子里的女神,有个美好的癖好,她总是把茉莉花瓣放在胸罩里,这样就会满身芳香,影片就是在飘扬的茉莉花瓣中结尾的。
很多人关注这个片子的政治性,伊朗曾抵制此片,要求嘎纳电影节取消其参赛资格。
但它最终凭借非凡的魅力获得07年嘎纳评委会奖。
Marjane Satrapi 1969年出生在伊朗,现在已经在法国生活十几年了,她说:“法国就像是我的伴侣,而伊朗是我的母亲。
哪怕母亲生病或者发疯,并不会改变她是我母亲的事实。
我当然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但我也可能会选错、会离婚……人们谈起伊朗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时,总是将她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
我作为一个在伊朗长大的伊朗人,知道这个形象远非真实。
正因为此,创作《Persepolis》对我来说才这么重要。
我觉得,不应该根据少数几个极端分子的恶劣行为而对整个国家做出评判。
”我其实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政治”,它是一个关于生活、爱和自由的故事。
但Persepolis是一个地名(现伊朗境内),曾经是古波斯王国的都城,影片用它来命名确实意味深长……http://blog.sina.com.cn/ichlogin
文明的阵痛——《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宗教绝无强迫。
——《古兰经》(第二章第256小节)浓郁的波斯细密画美感、舒缓的中东音乐,黑白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讲述一个伊朗女孩的成长史。
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成长经历,推翻巴列维王朝的人民起义、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由此这部玛赞·莎塔碧的自传体漫画电影承担起它几乎无法承受的文明阵痛。
这是一部政治片或文艺片,轻松的漫画形式已盛不住那沉重的内核,以致作者不得不在影片中穿插这样一些话来鼓舞起观众的勇气:“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
观看这部外国影片,我竟丝毫不能让自己置身事外,片中那些只有十四五岁的年轻纠察队员查禁酒的粗暴行为让人联想起中国文革时代红卫兵的打砸抢,二者都以革命之名,不过,一个是无产阶级大革命,一个是伊斯兰革命。
据说片中的画面是玛赞一笔笔手工画出来的,在电脑时代,这让人惊奇。
更有意思的是,画家当属伊朗人中的异议分子,笔下的画面却那么传统,让明眼人一眼看穿她对细密画这样一种有着八百年历史的伊朗乃至整个中西亚绘画传统的钟情。
细密画受到伊斯兰教苏菲派“人主合一”学说的深刻影响,但玛赞却敢在片中对宗教采取一种审视甚至调侃的态度,这会让那些原教旨主义者十分的不满。
其实,即使是对苏菲学说,某些极端的原教旨主义者也是无法做到宽容以待的,这是多灾多难的穆斯林的悲哀。
但画面中只有黑白二色,却是对鲜艳亮丽的细密画的背叛,在细密画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由赤橙黄绿青蓝紫构成的幻想世界,那些信仰虔诚的细密画家们毕其一生执着地绘制真主眼中的世界,土耳其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畅销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很生动地描写了这群细密画家,玛赞与他们同又不同。
黑白二元对立是那个特殊时代的背景色,也是作者玛赞的性格特点,沐浴过西方文化的她将复古视为倒退,对此感到出离的愤怒。
她是在利用细密画的抽象化特征使自己的故事具有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魔力,她对发展与民主的思考也足以引发所有人的遐思。
别怪那个叫玛赞的伊朗女人偏激,她见证与经受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几乎被逼疯。
我是为之动容了,也许因为我本就是一个软弱的书生。
看到影片里那些身处地下、躲避专制迫害的伊朗共产党人时,我不免生出一种旧日的悲情,毕竟我是一个接受了正统红色教育的人,那是我无法摆脱的烙印。
当女共产党员卢法站在绞刑架下时,我心一颤;当年幼的玛赞在课堂上勇气十足地站起来质问宗教老师:“我的叔叔在沙赫(注:国王)统治下被关进了监狱,但是却是这个新政权绞死了他……”,我同样发问了。
小玛赞的共产党叔叔鲁戈什被绞死了,需要出国治病的戴勒叔叔也死了。
杀死他的凶手除了身体的病症之外,还有拒绝发放签证的官僚体制和革命难以避免的异化。
革命的到来是为了拯救人间的苦难,却在激进狂热的催眠下变得冷漠、无情与麻木,所有抛弃了人道主义的革命最终将身败名裂,这种屡见不鲜的教训应该为世人吸取了。
有一段对话让小玛赞铭记终生,那时伊朗正经受着两伊战争的蹂躏,国内的政治清洗又让人们人人自危,德黑兰的街头白雪皑皑、寒冷萧条。
玛赞与奶奶关于战争的话题被一个卖小吃的老头听到,老头无奈地说了一句话:“愿主阻止那些野蛮的行径。
”“愿主听到你刚才的话。
”奶奶回答他。
有心人是可以听出话音中的暗讽的。
作为抚慰心伤的宗教不应包打天下,不应承担过多与之无关的内容,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只有如此,高贵、纯洁的精神信仰才能免受污名化。
电影故事起自成年后的玛赞在法国机场上的回忆,她想回家了,却没有签证,不得不一个人坐在候机大厅一根根的吸着纸烟,吞云吐雾中往事也如烟浮过脑海。
最终她没能登上飞机,落寞地搭出租车离开……这样的结局让人想起伊朗著名诗人导演阿巴斯一部影片富有诗意的片名《何处是我家》。
流亡在外的和待在国内的艺术家都在思考同一个人类难题,却都没留下答案,这当然不只是他们个人的困局。
从历史上看,每个文明体都面临过命运的抉择,是进行勇敢的转型,还是抱残守缺、继续沉沦,考验过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古老文明。
转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而阵痛中的批判和反思恰是一个民族具备强劲生命力的表现!
因此,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是对伊朗的反动,我觉得无论作者目前的政治立场如何,都不影响她作品的伊朗文化属性。
就像当年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曾饱受国人的非议,现在却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了。
就像影片所说,国内情况在90年代已有很大改观,伊朗人拥有了更大自由度。
进入新世纪,玛赞这部注定要在伊朗引发争议的电影在全球上映,她更不敢回国了,但事实是伊朗政府并没有为难她那些留在伊朗国内的亲戚。
安然 2008-2-20
适中的放映时间,就是再给我长几只眼睛我也楞看不出来这是政治色彩浓厚的电影。
浪费时间做一个政治狂热评论家不如去体会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
小女孩最终也没有长大,也没有变成万众瞩目大家所期待的一个知书达理成功的人,对她来说家是一个包含一切但容不下自己的地方。
虽然出生在一个白色恐怖环境,但一直不接受身边的人所做的,不听别人听的ABBA,BEEGEES,却特立独行选择IRON MAIDEN这样的音乐,与身边那些俯首称臣的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面敢于说真话的小孩子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父母不想让她有什么闪失,所以把她送到了欧洲。
几年的欧洲生活之后,她也发现这种生活并没有一种爱能让她像在故土的感觉,人种的差异,还有被迫说出自己是法国人的话。
几段感情之后,仿佛看到了真爱,但是慢慢相处发现,和自己想的还是差距甚远。
置于舆论不管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
我了解一些两伊战争的历史,也不知道小女孩所表达的视角是好是坏。
我关心的只是她一生的颠沛流离,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开明的父母,正直慈祥且睿智的奶奶。
在她成长的环境下面,接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街头朋克文化,还有一些聪明的举动,当我看到小女孩为了逃脱警察追捕而让另一个男人去坐牢的时候也不免感慨,幸运的是她被奶奶的一些话及时挽救了,没有继续错下去。
每个人对自己的一生都有着最终的选择权。
别人可能会说你的朋克音乐是噪音,流落的生活很差,跟老师顶嘴就是不对,离婚和放纵就是处在道德边缘。
一生没成为万众瞩目光芒四射,课本中的成功的人,那么你想成什么。
初听这个名字,我原以为是一部伊朗出品的原汁原味的中东电影。
后知由伊朗作品法国改编制作多少还是有点失望。
不知法国人眼中是否能真实客观还原伊朗人眼中的伊朗。
很高级的一部动画长片,击败料理鼠王 和冲浪企鹅荣膺07年最佳 动画是毋庸置疑的,思想深度甩开几条街也是so easy的事情。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逃离德黑兰》,另一部是《茉莉人生》。
逃离德黑兰的重点是惊险的逃离计划,但我对伊朗人攻占美国大使馆的背景更感兴趣;茉莉人生很早就下载了,当时很喜欢看动画电影,它被很多人推荐,而且也想对神秘的伊朗有更多的了解,看了逃离德黑兰后又有了看的兴趣,它改编自导演之一的玛嘉沙塔琵(漫画家,主角因此叫玛嘉)的自传漫画,描绘了伊朗伊斯兰教革命前后的变化,尤其是对女性的影响。
神秘的伊朗激发起我的好奇心,到底它是怎样的国家,伊斯兰教革命又是怎样的,看了些书,对此领进行了一些了解。
1)革命前伊朗处于沙赫(国王)的独裁统治中;与美国关系良好:美国提供技术和军事支持,沙赫则满足美国几乎所有的要求,这种关系也遭到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厌恶;70年代因为阿以战争,石油价格上升四倍,掌控石油工业的沙赫迅速富有,他却把大量的钱用于军队,军费达到GDP的17%,人民开始不满;沙赫拥有秘密警察,抓捕迫害反对他的人,这一机构让民众担惊受怕;沙赫时期在积极推进现代化,推动教育,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知识分子增多,同时让人们意识到沙赫是个暴君,不满情绪高涨;他提高妇女地位,提倡西服(茉莉人生开始时期的情节),很好的举措,但受到穆斯林神教人员等传统人士的反对;随着经济的发展,疏远了穆斯林神职人员,并从他们手中征收土地剥夺权力,沙赫鄙视民主,不取悦民众,国内根本没有支持他的阵营。
2)革命随着国际形式变化,沙赫的巨大经济计划使伊朗变成一个债务国,遭到知识分子和神教人员的抱怨,同时美国总统来访公开支持暴君的表现激怒了民众。
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公开批评沙赫,遭到独裁政府驱逐,他依然在境外领导着信徒,同时他也拉拢并得到民主派的支持。
在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及国王的癌症之下,沙赫下台(在茉莉人生里表现为大量革命者被释放并到玛嘉家里讨论革命)。
胜利之后情况突变,伊斯兰神职者抛弃民主派,利用大量激进的信徒捕捉杀害革命者,宗教领袖霍梅尼获得实权。
伊朗成为一个教权国家,宗教领袖成为实权者,总统成为辅助角色。
在民众的呼声下伊斯兰主义者中的温和派得到表面的权力,霍梅尼不喜欢他们,想剥夺他们的权力甚至消灭他们(这就是攻占美国大使馆阴谋)。
霍梅尼首先同意沙赫去美国治疗,然后亲信散播谣言:美国依然支持暴君政府,激起反美情绪,在霍梅尼亲信的鼓动下,激进分子攻占了美国大使馆(这就是逃离德黑兰的背景)。
伊斯兰革命达到高潮,温和派遭到批评并下台。
3)革命后伊朗表面上是议会总统制,但权力最大的是伊斯兰教宗教领袖(早期是霍梅尼,现在是哈梅内伊)和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议会的一切法案都要经过宪法监护委员会的审查以确定没有违反教义,同时它能够决定议员的参选资格(包括总统候选人)。
伊斯兰教职人员严格要求妇女穿戴黑袍黑巾,不允许喝酒,抵制一切西方文化,街道上有道德警察,违反规定会被送回家或监狱(玛嘉回国后的一些遭遇)。
革命卫队是伊朗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它的权力高于地方部队,同时严格打击反对伊斯兰教的人员,相当与沙赫时期的秘密警察。
伊斯兰教革命可能是错误的,它导致宗教对国家的绝对统治,保守的神职人员严重阻碍了民主化、自由化;伊朗经济衰退,国民生产总值还没有革命前的高,贫富差距增大,控制工业与财政的毛拉(伊斯兰教神职人员)迅速富有并导致腐败。
硬盘里还有《小鞋子》和《一次别离》,最近想去看了,其实伊朗电影挺优秀的,更多的是对某些精神的深刻性思考。
想起中国大量无良喜剧就无奈。
我对伊朗和伊朗人民都缺乏了解,印象中除了艾哈默德内贾德穿着笔挺的西装,用深埋在浓须中的嘴巴,挥舞着手中的拳头,"审判"美国政府的情景外,就是伊朗男人一席白长褂,头载缠巾,伊朗女人蒙面匆匆而行的印象。
暂且不提影片可能存在的“政 治”宣传和误导,至少,我知道伊朗人民的非印象中一面。
这是一部涉正字题材的黑白电影,对于正字题材的电影,我向来是趋之若鹜,念之不及的,这并不表示我是一位狂热的正字膜拜者,而是表示我对正字说辞的好奇心,我一直想了解人有多少的聪明才智,可以让整个世界都围着自己打转,可以左右人的思想。
你会发现,两个人对同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会充满戏剧性的矛盾,特别是这个被评价的人善于睁着眼睛说瞎话时,那好戏就开场了。
《Persepolis》是一部黑白动画电影,这种风格一直都是我所不愿去尝试阅读的。
但它不是因为科学技术没有发展到可以制作彩色电影而制作黑白色,而是因为作者想要它成为黑白色;关于动画式的表述,因为自小一直深受CCTV儿童动画的影响,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一直将动画和幼稚牵连在一起,直到我有蒙味的自我意识,我才发觉自己的肤浅,动画只是电影,与年龄无关,君不见日本的Adult动画都是制作给成年人看的嘛。
可见人的意识真的是很无趣,它能够浪费一代人的记忆。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我们中国明教的圣火令就是来自这个神秘的国度。
1963年,伊朗巴列维国王宣布施行之白色革命。
该革命依照美国的蓝图来进行伊朗的农业与工业改革。
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巴列维政府被推翻。
霍梅尼回国后举行公民投票,废除立宪君主制度,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当年10月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德黑兰穆斯林群众愤而占领美国使馆,扣留使馆人员,史称伊朗人质危机,自此美国与伊朗交恶。
伊朗是一个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斯兰共和制国家。
伊斯兰教在伊朗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准则。
伊朗的建国领袖即明确拒绝西方民主体制,霍梅尼清楚地表示,在理想的政体中,国家权力应该由阿訇执掌,议会仅有有限的权力。
[伊朗的穆斯林激进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本国归入“意识形态指导型”国家同苏联并列,一个极权国度。
本片的作者,瑪嘉莎塔碧,出生于伊朗拉什特,父母都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影响。
她母亲是伊朗前国王(1848年-1896年)Nasser-al-Din Shah的曾孙女。
莎塔碧在童年经历了伊朗政局的变化和两伊战争。
14岁时,她父母为了让莎塔碧能够脱离伊朗的环境,将她送到奥地利维也纳继续学业,后又回到伊朗继续上大学。
大学期间,莎塔碧曾经历了一场短暂的婚姻,一年后离婚。
她在德黑兰Azad大学获得视觉交流的硕士学位。
此后,她移居法国斯特拉斯堡,成为一名插图画家和儿童书籍作家。
[来自维基]影片的主人公Marjane,就生长在伊斯兰共和国。
它听说或目睹了这一跌跌撞撞的历史,从小崇拜李小龙,顽皮时学着Bruce Lee的架势欺负同龄;还把上帝和马克思一起梦进自己的梦境里;以红卫兵的姿态误导小朋友,企图带领大家把某政治人物的儿子用图钉进行毁容;在课堂上公然挑战老师的权威,指责妇女要佩戴面纱的虚伪性;疯狂地迷恋“资本主义坠落标志”的迈克尔杰克逊;在黑市花积蓄买疯狂的爵士乐磁带,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羽毛球拍甩头发。
Marjane出国来到维也纳后,结识了一些朋友,开始疯狂地购物,酒吧,生活,也开始了爱情,虽然结果证实男人是不可靠的。
什么样的国度才适合人生存,没有战争?
没有恐惧?
不用忍饥挨饿,不用察人脸色?
如果你想开个酒吧聚会,你还要偷偷摸摸,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界限,我其实也说不清,就像《Fight Club》里,大家聚在地下互殴场里,彼此把对方打得满脸鲜血,毕了还真诚的互相拥抱,感谢对方的慷慨拳击,这样的人性满足是不是可以被允许?
法律的界限,道德的界限又何存,法律可以禁止人出卖自己的身体疼痛吗?
道德可以苛责人们群斗后露出的“变态”愉悦吗?
这种对抗社会苛责的力量到底能不能促进人的进步。
我不知道答案,但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起码,他们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恐惧,没有道德审判者、思想控制者来束缚他们,他们不是懦夫。
正如影片中所言: "永远不要忘记,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
至少,我在Marjane身上看不到太多的恐惧,她总是敢于“大逆不道”,对抗大家都认为神圣不已的社会价值取向。
当欢快的背景音乐响起,Marjane开始了前所未有超市购物的喜悦,她觉得“自己解放了”。
我也曾努力地试图学习M,但我发现,当一个社会的人都认为社会价值取向没有问题时,当人们习惯于被奴役时,要说服整个社会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我连我BABAMAMA都说服不了。
作者说,“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捍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生命、在两伊战争中丧生、在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
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
”
一生当中,你会碰到许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廉正。
本片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影片有着浓浓的文艺风范,但叙事能力却不强。影片想借助个人的自传表达对故乡、时局的无奈、愤怒与反抗。但又没有表达得很具体,而且作者的小资生活在这个国家毕竟就是小众,难以代表国家群体。因此影片从某种意义上还似乎为伊斯兰革命唱赞歌。
“要永远正直善良,这世界上没有比怨恨和报复更愚蠢的事情了”每个有政治寓意的电影都要突出一个永远,打击一个最愚蠢。永远的最愚蠢,滚蛋吧。
原著看过之后片子不得不折扣了很多。这折扣也可基本概括是大部分书改编的电影的局限之所在。电影要求的节奏太急促,完全成了书的跳跃筛选性叙述。没了琐碎,没了幽默,也就没了应有的内核。――太空。
大树说日本人还能自我拯救,但是你们是没办法的,环境是你们改变不了的啊..
怎么說呢 看著有點難過和無可奈何的動畫
387th “恐惧让我们失去知觉,恐惧也让我们变成懦夫”今年在9月12日Christina Aguilera《Burlesque》之外,第二部与豆瓣日历同步的电影。9.21新闻【女子因未戴头巾被捕后死亡 伊朗多地爆发抗议】
茉莉花那段儿 挺美的,关于自由,关于爱情。很多细节很有意思。果然独裁的国家都是相似的,无数例子都能看到类似的地方,我去。茉莉花香,很内涵。不要报复那些伤害的事情,永远保持自我,做好自己。2013#42
很遗憾,以影片的开头看来它简直可以媲美灿烂千阳这样的作品,可是到后面它沦为了一个文艺女青年矫情的血泪史,前后的厚重感和后面的严重脱节让优秀的动画设计都失去了光彩。政治斗争和摇滚都是人的两个极端,所幸我对他们全部都没有兴趣
世界上只能有西方一个声音—这就是东方主义与自我殖民化
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我在这样的国家出生与成长,国家遭遇到这样的困难。是否能安然舍弃父母朋友以及更多的东西而奔向别的世界。这是个很难的问题,我估计我不会。
这是半个人生回顾,一段接一段呈献给观众,外婆非常厉害,爸爸永远是一家之柱,妈妈就是妈妈,小女孩是爱自由的伊朗女孩。忠于自己 @2014-11-12 17:35:27
Country is the un-removable mark through one's life. You'll be quite lucky if you like the icon, however, more often than not, we hate that mark, which gives you nothing but the stereotyped labels and biases.
我真的很不明白 女主从小就有坚定清晰的信仰 受到系统而又优质的教育 经历过数次革命 战争 亲眼看到过生命的消逝家族正直诚实善禀 叔叔和爷爷甚至爸爸妈妈都是为了正义自由独立甘愿付出一切的先进人士 并且一直有意识培养女主为什么女主后期却为了爱情一而再再而三放弃一切,完全堕落? 给奶奶满分
说实话啊,要想受到高等教育,要想获得自由,那也得是中产家庭才行,要是原作者家里跟普通伊朗人民一样,那何谈自由一说。说是伊朗的历史概述还不如说就是一个个人传记,为何这么多人对这片这么推崇
典型的美国动画 尤其是节奏 我不是歆童实在难以理解对动画的爱 不过动画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更强这个是确实的 主要是因为电影里面关于死亡教育这块做的实在不怎么样
成长视角的伊朗演化,解构了处在东西文化交锋之口的伊朗人复杂心路,读起来会发觉淡淡的茉莉忧伤。同时画风相当节制而又欢快,给予人思考又带来释放:国家的好坏真不一定能决定你的去留啊。
搞不明白这电影有什么意思,哭哭啼啼,以一个小姑娘的视角反映伊朗政治历史,包括人物塑造、动画风格都太粗糙了,无聊~~~
黑白画风是大爱。以小女孩的第一视觉阐述她眼中的事实。也是吸引观影人的能看下去的原因。可是看完说不出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还是主角的感情深度?值得一看。
挺无聊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国度,有一个最幸福的家庭。这离我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生活不虞,精神受到压迫。去西方留学堕落,回来结婚也不知道为啥就离婚了。很像中产阶级满足了物质生活,又没有远大理想,既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又看不到苦难的一种穷极无聊的状态。女主人公小时候很精彩,长大之后在熬日子。主人公并未追求自由努力,她的物质条件可以比较轻松游走于西方与伊朗。追求幸福,她做了什么?没看到啊。像她这么好的条件,把人生过的么灰暗也是挺失败的。可能真正有价值的就是对伊朗的政治高压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