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等待果陀(台)

主演:巴里·麦戈文,Johnny Murphy,Alan Stanford,Stephen Brennan,Sam McGovern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1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 剧照 NO.1等待戈多 剧照 NO.2等待戈多 剧照 NO.3等待戈多 剧照 NO.4等待戈多 剧照 NO.5等待戈多 剧照 NO.6等待戈多 剧照 NO.13等待戈多 剧照 NO.14等待戈多 剧照 NO.15等待戈多 剧照 NO.16等待戈多 剧照 NO.17等待戈多 剧照 NO.18等待戈多 剧照 NO.19等待戈多 剧照 NO.20

《等待戈多》长篇影评

 1 ) 缺席的“戈多”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该剧情节非常简单:两个流浪汉苦苦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物,“戈多”迟迟不来。

《等待戈多》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传统的戏剧模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剧中的主要角色“戈多”始终没有出场,5个登台的人物,行为荒唐可笑,语言语无伦次,记忆模糊不清。

幕与幕之间在内容上重复,每天内容的重复也意味着“等待”,日复一日无聊的等待过程。

全剧开场怎样,收场还是怎样;开始是等待戈多,最后还是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静止的戏”,“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却又会让人期待会发生点什么的戏。

剧中两个主要人物:戈戈和狄狄,他们相互依靠却又并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他们交谈得似乎很热烈,却是各说各的,没有交流。

生活原本就像戏剧里那样,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无休止的循环往复,让人疯狂,让人窒息。

戈戈性格活泼、积极,会为等待的过程寻找乐趣与话题,戈戈比较冷漠,更加消极,等待过程中只想吃东西,想睡觉。

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渴望着变化,无论是环境还是人,但却还是一动不动。

唯一有变化的就是男孩的出现、波卓和幸运儿的出现及某天枯树长了几片新叶。

波卓和幸运儿代表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紧紧捆在一起,漫无目的地四处走动,却照样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剧中,戈戈和狄狄对戈多的描绘是“可以说是个老相识”,又说:“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两个流浪汉似乎见过他,但又认不准、说不清。

但他们认为只要戈多一来,他们便可“得救”。

那么戈多这个缺席的角色到底是谁呢?

在我看来可能指的是上帝吧,这部剧的背景发生在西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不安定,政府一时也没有稳定人心的好措施,人人自危,由此诞生了反映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文学,戈戈和狄狄在二站背景下等待着上帝的解救,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解救他们无聊而又没有意义的生活,寻找人生的意义。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枯树新长出的绿叶,它的出现在剧中好像也并未引起剧情的转折,但在我看来,在剧中黑暗的环境下,新叶就像寓意着黑暗生活的一点希望,能够给无聊人生增添一抹色彩。

记得剧中有一句话这样说得:我已经忘了我要等待什么,可是,有个等待感觉也不错。

《等到戈多》也就是对漫长期待过程做了一个了结,主人公却发现等待本身的意义胜过了等待对象的到来,如台词所说:只有等待,我们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就是我们等待的戈多,那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贝克特的荒诞,就是让我们在这种看似乏味的等待场景中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2 ) 从存在主义到虚无主义

其实虚无主义就是吃饱了不知道如何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导致的。

你看那些皇宫贵族都通过赛马,弹钢琴来消耗过剩精力。

虚无主义在中国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在儒家文化圈这种内卷严重的地方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精神状态。

有一个阶段可以,那就是工作之前,家长喂饭管饱,儿童时你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你对着日落,天上飘翔的鸟,远处的山,奔流不息的大河,安静的只有鸟叫和脚踩树叶声的树林,这些景象一开始令你惊奇,等你凝视久了这些会让你觉得有些恐惧,你饿起了肚子,想起了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你赶快跑回家,这是你初窥存在主义的片刻。

青春期的性冲动之后,你有了思维的觉醒,你在上课发呆时脑海里冒出了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有男人和女人,为什么圆周率算不尽,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为什么会有人,河马,狮子,为什么生命千奇百怪却都叫生命,河水底下的石头有生命吗?

为什么要学习找工作吃饭睡觉然后工作吃饭睡觉每天重复甚至还要生孩子养孩子循环往复,然后你在某天就死了却好像什么都没做。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乐趣是什么?

是成为教科书上的爱因斯坦和牛顿吗?

但如果人类全灭亡了他们两个也不算什么了吧。

晚上回到宿舍,有人在被窝里研究白天没解出来的数学题,你有时候会被这些奇思怪想和这种深层次问题上的不透彻而焦虑困扰,这大概就是朴素感觉意义上而非哲学定义上的虚无主义。

这种持续求真并因此被困扰的精神状态,等你过了学生阶段,就基本不可能再有了。

其实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了天真的不受功利污染的好奇心,你连学生时代也不会有这些。

如果你的社会范式过早的给你提供了填饱肚子和满足欲望的社会导向,你就不可能去探索精神了。

跟每个人一样,你以后的内在生命的成长同样极度渴望精神世界的丰富,但那时候的你太愚笨了,你精神层面的满足止于偏向流于表面的自我安慰,你只能通过买个包包,买块名表,找个位高职重的工作让人敬怕,你炫耀自己找了一个多么漂亮的妻子和有一个多么有背景的爹来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

对,没有这些,你也可能买不起,但这却是你所有的渴望,你所有的幻想便止于暴富和暴富后的满足,你是多么浅薄无聊。

这是资本主义调动起你的欲望以后,对你精神的一次异化,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多多少少都被这种异化不同程度地支配着。

问题是,就算是腰缠万贯,你依旧没法建立一个与外部现实世界不脱节并且自身能够内恰的精神世界,虽然你渴望这个,但为时已晚,晚到过度的内在探索让你害怕,甚至昏昏欲睡,你会愤怒于自己的愚笨,你会被比你更有才华的人吸引,并因此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微弱但良性的自卑。

被低层次的果腹问题困扰,阻止了你产生更加让你精神困扰的虚无主义,这是愚笨的你的不幸中的幸运,也是你作为人不能升级的幸运中的大不幸。

基于虚无主义生长出来的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人物,不是东亚版本的主流。

太可惜了。

如果没有虚无主义,就没有马斯克说人类的意识是浩瀚宇宙中的微小烛火,更没有了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

地球是诞生已知唯一生命的地方,而人的意识是生命之光。

如果地球发生了意外,这烛火便很容易熄灭,他想要把人类的脆弱而又宝贵的意识挣脱地球母体,正是源于对虚无主义的正面回应。

一个马斯克或许解决不了虚无主义抛出的问题,但他对虚无主义的阶段性思考成果,却努力延续和延长拓宽人类探索宇宙和自身的时间和空间。

话说回来,《等待戈多》里面的困境,是更高一个文明段位的零星级别,明白我的意思吗?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愁吃穿,八小时工作制,人人有闲暇时间胡思乱想,在这之后才会产生的新的社会困境,才会诞生出新的社会创造,工业体系,艺术作品,文学,思想观念…

 3 ) 等待戈多

“戈多”是谁?

在《等待戈多》中,戈多代表着美好与希望,这是当今最为广泛的解释,至今最为值得信赖的说法。

但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及芸芸众生始终没有等来。

说到《等待戈多》就不得不说荒诞派戏剧,与之相同的是,两者体现的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我们为何而存在,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等待戈多。

人类一直在追寻着生命的本源,却始终无法探究到生命最本质的意义。

我们承受着来自社会,来自周遭的压迫感,威胁感。

随着长大,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膜,我们时长感到孤独,在你所处的群体中你是否偶尔会觉得尴尬与幻灭。

而这就是荒诞戏剧所体现的在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之下的,悲剧的一种“非自由选择”。

可是,我们彷徨,失落,无措,可是这样我们就无法生活了吗,并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几千年来,我都不知来处,不知归处,不还是繁衍至今。

因此我们无厘头,我们活着,我们存在着,我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那些好的坏的。

但是我们仍然选择着,我们自由的抒写着关于自由的史歌。

有人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是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是就像善恶同时存在,阴阳互生两仪一样。

这样极度的无作为的悲,才更加体现出“自由选择”的可贵。

有人曾这样说一个女人的一生,年少时渴望着长大,青年时渴望着婚姻,踏入婚姻之后相夫教子,又渴望着新生命,等到有了孩子,日日辛勤喂养,等到孩子长大,又期望着他结婚,生子,如此反复。

一个人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渴望和反复中走向终结。

可是,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父母为了子女努力奋斗,子女又继承父母的期望传达给下一代,至于这些是为了什么,我们不知道。

人类的繁衍吗,还是社会的繁荣,这些之于我们现在存在的人,又有什么意义。

是的,我们向往幸福,渴望美好,我们不甘碌碌无为,因此我们寻找,等待。

“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

我想,我们等待的,是一个由点点星光可汇聚而成的希望和变革,我们都在等待改变,我们都不满足与现状。

不同的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在等待中,剧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可是现实中的我们,纵然彷徨,无措,混乱,可是却在前进,努力。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精神能量。

而精神的力量,在于它能动的赋予我们追求的意义。

而戏剧的不作为,正是为了告诉我们,要作为。

“等待”什么记得有一这样一句歌词“等待,永久的等待”。

有时候,等待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未知与无限性。

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在等待死亡。

故事的开始,往往就意味着走向结束。

两个人的相遇,便代表着终将离别。

我们这一生都在等待,被动的,主动的。

可是纵然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等待被赋予了其独特的意义。

正是因为这一意义,我们才不会彷徨,无措,混乱,我们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

因此,等待戈多,于我而言,它是一种希望,虽然无厘头,虽然难以理解,但却从另一方面填补了我们内心的空虚,与认同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等待,我们也都拥有这一个属于自己的戈多。

 4 ) 等待戈多

在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他提到了等待戈多,其实从前看过电影中一个片段,但那时候觉得云里雾里的看不下去,这会沉下心来,才领略到其中之意。

观看影片的时候,我更偏向于把“狄狄”和“戈戈”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那样看起来更有意思,像看史铁生和他自己的对话,也像看我与自己的对话。

片中狄狄和戈戈的三次相互拥抱,以及狄狄哄戈戈睡觉的片段给我很大的触动,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自己也能够给予自己安慰。

这让我想起曾经某个夜晚,我受着病痛的折磨,那时候我拼命呼唤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她如愿出现了,她轻轻拍着我的后背,给我拥抱,哄我睡觉……亦如看到了另一个铁生在宽慰坐在轮椅上的铁生。

等待戈多,就是在等待未来,等待死亡。

片中出现的小男孩是戈多的信使,也是死亡的信使,狄狄每次都问他有无见过自己,可惜男孩每次都说没有,代表死亡还没打算迎接狄狄。

狄狄和戈戈不断地寻找话题,不消停地对话,这不正是全人类都在做的事情吗?

人类不断地折腾不就是为了消解孤独,无聊和无法驾驭时间的无力感吗?

或许,最初就是因为宇宙自己很孤独寂寥,所以它创造了地球,地球自己很无聊,所以它又创造了人类,人类又创造了许多的狄狄和戈戈……另外,片中波卓和幸运儿的桥段,个人感觉,有隐喻世界格局的意思……幸运儿的那段“思考”从人类文明思考到世界的诞生,宇宙的爆发,看似乱七八糟毫无逻辑的台词念法,很贴切展现了万物爆烈式出生与发展,虽然没有看到画面,却通过他念的这段杂乱无章的台词感受到了,属实有趣……

 5 )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共有两幕,第一幕刚开始,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缓解等待的烦恼,他们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等待戈多的到来。

最后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开始,第二天黄昏,两人同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为了打发烦躁与寂寞,他们继续说些无聊的话,做些荒唐可笑的动作,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

明天戈多准来代表着美好与希望,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及芸芸众生始终没有等来,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他们的生活只剩下无意义的重复等待,等待就是他们的本质,等待已成为他们自身。

 6 ) 就是这样

其实《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还是有很多解读的,其中让人不断讨论的一点就是:戈多是谁。

有人把戈多(Godot)解释为上帝(God);有人认为戈多其实是死亡的隐喻;有人认为在这部戏剧中戈多其实已经出现过了。

但是目前普遍接受、也是我赞同的观点:戈多其实是贝克特对“希望”的解读。

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始至终都在等待着“戈多”,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戈多”。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缥缈虚无、无法触摸的幻影,一个存在在人类梦魇中的海市蜃楼。

这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幕,其实可以代指这一过程:人类在绝望环境下队希望不断地等待,却始终无法等待到希望的真正出现。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

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

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

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流动。

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7 ) 等待希望——《等待戈多》

说起荒诞派戏剧,我想最为经典的便是《等待戈多》了,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兴起与法国,后流行于欧美的重要戏剧流派、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特征,因此又曾被称为“反戏剧派”,1961年,马丁·艾思林,根据其思想和艺术特征,将其定名为“荒诞派”。

剧中戈戈和狄狄在乡间小路的一棵树下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等待,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在等待中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但是谁也不离开,因为他们在等待戈多。

直到故事结尾他们还是在等待。

可能对于他们来说,等待就是无限的、破碎的时空中的一种无意义的重复,等待就是他们的本质。

本剧的中心就是“等待”,至于等待什么,我们也一无所知,戈戈和狄狄也是,但是他们绝不会放弃。

所以,等待本身就成为极大的荒诞。

其实,在我看来,“戈多”就是“希望”,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因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二战结束后,人们都陷入恐慌中,开始对生活产生质疑,出现了悲观的人生态度,因此以剧本的形式表达出他们痛苦。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等待戈多”的人,做事情总是漫无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因为要做而做,有时会质疑自己但是往往却被现实打败。

正确的审视自己,充满希望的生活,“戈多”一定会到来!

 8 ) 等待

《等待戈多》这部电影之前就有朋友给推荐过,但一直也没有看的机会,这次的美学课上,老师要求观看,倒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既生气又同情,生气的是这部电影中对人物荒诞夸大的展现,同情的是它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等待戈多,戈多是谁?

戈多到底会不会来?

一直到看完影片也没有说清楚。

等待戈多,戈多好像是人们的希望,可他们等来等去,终究换来无望的残酷的现实。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

等待,象征着没有意义的生活。

这正是荒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的真实写照——不可理喻,没有意义。

剧中的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总是等待明天,指望明天能把人从今天的生存困境中解救出来,但事实上没有明天,只有等待。

流浪汉渴望戈多的到来,以摆脱自身的困境,可是戈多永远不会来,他的本性就是他不来。

明明知道不会来,还是要等待,在等待中死去、消亡。

因为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明天——“明天戈多准会来。

”这种“等待”愈是真诚认真,就愈是显得荒唐可笑。

在这个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自我嘲讽。

但是,“等待”毕竟是一种执著的追求,是明知无望而仍坚持不懈地追求。

值得肯定的是那永无止境的努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等待戈多》又是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自我肯定——它所肯定的,是人类对于命运、对于荒诞世界的蔑视和抗争精神,是敢于承担绝望的勇气。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过等待的时刻,等待着自己的未来能带来一个戈多。

 9 ) 等待的人永远不会来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秀米尔两个流浪汉从始自终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那就是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是为了拯救他们的困苦,他们视戈多为心中的神灵,但是在他们的无尽的等待中,他们的生活态度也默默地发生着改变,剧情简单,全程都是以流浪汉对话与生活为基础,极具哲学韵味。

等待戈多中的两位主角一边等,一边用无意义的手段打发自己的生活时光,他们经常头脑混乱,缺乏思考的能力,尤其是特别害怕孤独,这出戏剧的主题就是“等待”,等待,象征着无意义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等待是在无限的,破碎的无意义的重复,他们知道戈多不会来,但却只能等,他们变成了等待符咒的奴隶,他们只能在等待中毁灭,这种等待是迫切的,也是残酷的,但是,“等待”也是执着的追求,永恒的等待。

《等待戈多》突破了文字的固有模式,虽然故事情节几乎没有发展变化,但却蕴含发人深思的哲理内涵,《等待戈多》通过荒诞的人物,荒诞的情节,荒诞的语言,荒诞的舞台设计和荒诞的戏剧效果,表现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个基本主题:世界是未知的,命运是无常的,人是低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模式,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新精神。

从剧本的构思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人们依旧想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出“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却又是一出让人期待会发生点什么的戏,剧中人物的语言能真实的表现两个流浪汉内心的思想情绪和人物的精神状态。

他们的等待暗示了空虚的世界中,人类的孤独,无尽的消极的等待没有任何结果,就像剧中暗示的那样,戈多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安慰自己而制造的幻想,一旦真的来了,人们却很失望,所以,我们要认真踏实的生活,过好每一天。

 10 ) 把握当下

《等待戈多》这个经典的荒诞戏剧的代表,片中以两个流浪汉苦苦的等待他们所谓的戈多,戈多也需是上帝也许是代表这两个流浪汉的希望,一场无望无尽的等待好比人生总是期盼着明天会比今天更好但是脑袋空想着一切毫无实际动作虚无缥缈的东西怎么会比今天好或更好。

剧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时而说戈多是个老相识时而又说不曾认识,就算见了面也不认得。

但是他们认定只要戈多一来他们便能得救,这样看来戈多是带给他们生存的希望、活下去的希望、对未来憧憬的希望,但是戈多始终没有出现。

等待,象征着没有意义的生活。

不可理喻,毫无意义,在当下的我看来与其被动漫长的等待不如自己的寻找意义寻找机会。

想要拥有靠自己去努力把握当下,无需等待。

《等待戈多》短评

看不懂

6分钟前
  • 库诺昆
  • 还行

这个拍成电影也挺省钱的

7分钟前
  • o.o
  • 还行

好新!剧不错的,演员也不错的,拍得也不错的,就是不好看。

10分钟前
  • Belgium
  • 还行

I'm Lucky with leash around the neck, used to think deep thoughts and dance with delight, now merely obeys and plods on senselessly. I'm also Didi, waiting forever, for something that's I don't even quite know what, fully aware of the absurdity of it all, but keep waiting. I'm even Pozzo, with my hypocritical sympathy for those oppressed by me

12分钟前
  • Faust
  • 力荐

Nothing to be done. Absolutely nothing.

17分钟前
  • 克里
  • 推荐

这个应该是最好的一版了。

18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先看的戏剧版,珠玉在前,个人感觉没了舞台感表现力弱了好多啊

21分钟前
  • brog😁
  • 还行

没看懂 无休止的等待

24分钟前
  • 鳞翅目
  • 还行

“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记住我给出的原理,小的时候....”台词牛是牛。真想求自己看不懂别硬看

25分钟前
  • clockychen
  • 还行

没有上帝这件事,把西方人真弄得挺折磨的。加缪的西西弗斯,卡夫卡的城堡。语言的无序,杂乱,世界的混沌,如果没有最终目的,那就没有秩序可以合理存在了。我们就被永远放逐了,在这么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永远等待,无限延宕。真残酷。

29分钟前
  • 泥衣疯马
  • 力荐

真好看,强烈推荐!!hahaha

33分钟前
  • 从南pp傻
  • 还行

what we do? what we ever do?

36分钟前
  • delvig
  • 力荐

看了5分钟,我就及时地关掉了字幕。听不懂最好。关键的都在语气、语速、节奏、停顿,以及那些无意义的重复里了。lucky的大段独白真好,帽子那段也有意思,都好在节奏里了,具有一种催眠般的神奇魔力。小男孩一口一个sir也很有力,节奏感太好。

40分钟前
  • Blackmgk
  • 力荐

这两个人是谁?他们为什么等戈多?戈多是谁?戈多长什么样?波卓是谁?Lukcy是谁?他们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离开?为什么一个盲了一个哑了?戈戈的靴子代表什么?狄狄的帽子代表什么?路上的石块有什么含义?或者,其实什么都没有。

45分钟前
  • 西五区闲人
  • 力荐

高中课文…

48分钟前
  • 鲨鱼辣椒
  • 还行

1:1还原照搬反而丢掉了原著的灵魂,太脸谱化了(舞台剧完全没问题)。那棵树总让我想起《哈喽树先生》,电影的话,有些东西还是不要太直白才好。

50分钟前
  • 春风斩
  • 还行

看不大懂

55分钟前
  • ZRCFZY
  • 还行

God out? God is out?

5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没有字幕,所以翻出贝克特的原著剧本对照着看,基本上一模一样。不过个人感觉,对于这部戏,有话剧版足矣,拍成电影,殊无必要。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时间一久,当年读过的故事也忘得差不多了。谁是戈多,我们在哪儿又在干嘛?里外共振相映成趣。

1小时前
  • 麻麻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