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这样的生活剧,真是随便一个点,都能掰扯得人脑仁疼,比如,顾磊之死,究竟是谁的责任?
显而易见的是,这确实是个意外,除了天意之外,硬要追究,其实在场的谁都有责任。
冯晓琴起诉邻居,不该在公共区域放玻璃,很多观众觉得她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心理平衡、找个背锅的,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邻居也确实有错,她怎么不把玻璃放在自己家?
不就是觉得占地方、而且一不小心撞到了可能会受伤?
那怎么没想到放公共区域也会影响到别人呢?
法庭既然判了冯晓琴赢,那就证明邻居确实应该承担责任。
△ 剩下的,大部分观众一直在争论,究竟是冯晓琴的错,还是顾清俞的错。
要不是冯晓琴非要拖着箱子走,顾磊也不会因为挽留而失足摔下楼梯。
可要不是顾清俞跟弟弟和爸爸开小会而且说出那样显然把弟媳当外人的话,冯晓琴也不会气到非要拖着箱子走。
目前看来,父亲顾士宏在儿子刚死时也确实有点生女儿的气,觉得她不该用在公司里的那一套来分析弟弟的婚姻。
而顾清俞,确实伤心难过了一阵子,也自认为害死弟弟的凶手,反思了自己的问题。
所以真的都怪顾清俞吗?
△ 冯晓琴这边,告完邻居还要接着告顾清俞(当然告顾清俞只是嘴上说说),似乎在她看来,都是别人的错,她一丁点儿问题也没有。
可她肯定是有问题的啊,硬要追究法律责任,我感觉冯晓琴还能追究出一个过失杀人罪,顾清俞真的追究不出啥罪来。
而且之前也写过,顾清俞之所以那么防着她,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她心里有太多自己的小算盘,不懂量力而行、非要借钱买房。
所以,顾磊之死,冯晓琴和顾清俞半斤八两,都有责任。
△ 但是,这就完了吗?
显然不是啊,是谁把顾清俞喊来调解矛盾的,是谁跟儿子女儿背着儿媳开小会的?
是顾士宏啊。
观众对这位公公,真的偏心得过分了。
是,顾士宏显然是个体面的好人,比起奶奶和大姑姐,他对冯晓琴的态度显然更好一点。
可顾磊之死,他心里对冯晓琴过不去这个坎,嘴上又埋怨女儿,自己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
顾磊儿子都那么大了,早就是成年人了,跟老婆吵架,就让他自己去解决不好吗,他一个当公公的管那么多干嘛?
当然,身为公公,硬要管的话倒也不是不行,儿子和媳妇总要给长辈一点面子的,但你自己不管,却把女儿喊来管。
女儿要是也住家里、既然看见了就调解一番,倒也不是不行,可女儿不住家里,是专门被你叫回来的啊。
顾清俞回来之后才发现人家小夫妻已经和好如初,那既然没事了,就可以回去了,结果又要开小会。
顾磊虽然结婚了但还是没主见不扛事;顾清俞没结过婚,虽然是职场女强人,但生活上还是缺乏阅历,不懂得这种时候开小会尤其伤人。
可顾士宏一大把年纪、阅尽沧桑,而且还是受人尊重的小区业委会代表,他也不懂吗?
虽然每次顾家三个人开小会时,大都是顾清俞在发表观点,看似由她主导,可本质上,还是顾士宏这个父亲的缘故。
是因为顾士宏,从没在意过儿媳的想法。
他嘴上说着都是一家人不要分得那么清楚,可实际行动并没有跟上来。
顾清俞不住在家里,真正与冯晓琴朝夕相处的,是顾士宏和顾磊这两个男人。
这父子俩都不把儿媳当自己人,能怪大姑姐防着儿媳吗?
△ 实际上,这父子俩,就是一直都躲在女人后面——这点倒还挺现实的,大部分婆媳矛盾,实际上都是男人的问题。
顾磊妈妈早亡,长姐如母,顾清俞实际上承担了婆婆的责任,所以冯晓琴与顾清俞的矛盾,也是另一种婆媳矛盾。
但顾清俞终究不是婆婆,并不像很多对儿子有过分占有欲的母亲那样,她有自己的人生,而且她自己有钱,有体面的工作,跟弟弟也不存在争夺家产之类的问题,并且也不住在一起,按理来说,这样的“婆媳关系”,至少在表面上,是不算难处的。
可为什么还是出了问题?
本质上不还是因为顾磊吗?
因为顾磊是扶不起的阿斗,凡事只能靠姐姐——这也有顾士宏的问题,女儿是女强人,儿子却是废柴,凡事都靠顾清俞,恐怕是顾士宏传给顾磊的习惯。
顾磊娶了冯晓琴,相当于媳妇和“婆婆”都是精明人,确实容易彼此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互相防备。
△ 我其实不太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观众不能接受顾家人防着冯晓琴。
冯晓琴嫁给顾磊,很明显不全然是因为爱情(但相处久了肯定也不是完全无爱),更多的是冲着上海户口、上海房子,虽然结婚之后她为顾家付出很多,几乎做了八年的保姆,但这个时候,她又提出了明显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买房计划,很显然是想要让大姑姐帮忙。
防着她并不奇怪啊。
顾家人心里防着她,但除了开小会之外,平时相处还是都保持体面的(围巾那个确实有点过分,不过那个LV的标签实在太尴尬了,换做我是顾清俞,即便不送人肯定也是压箱底的,压箱底白浪费和送给别人充分利用,其实也难说哪种情况更尊重人)。
开小会确实不对,前面已经说过,这主要是顾士宏的锅,而且冯晓琴如果真心想融入这个家庭,其实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敲门进去:有什么事情,咱们一起讨论啊!
我不信顾家人还能把她轰出去。
△ 当然,此处我最想批评的,还是顾磊,而不是冯晓琴。
冯晓琴和顾清俞互相防备,顾磊就是那个可以调节两边的中间人。
结果他在干啥呢?
他不但不调解矛盾,反而还在激化矛盾。
冯晓琴让他去跟顾清俞借钱买房,如果他认为现在不应该买房,那就应该跟冯晓琴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冯晓琴放弃;如果他也觉得应该买房,那就干脆一点不要搞得好像是被老婆逼得,两头你总得占一头吧。
顾清俞并不是不肯借钱,她说得已经很清楚了,只要是弟弟真的想买房,多少钱她都借,但是弟弟软弱弟媳强势她也知道,所以害怕弟媳自己有别的小算盘。
结果顾磊这边答应冯晓琴去跟顾清俞借钱,那边在顾清俞面前又表示借不借都行,买不买都行。
顾清俞问了他不止一次,他的回答都是,买不买都一样。
这在顾清俞看来,自然是弟弟不想买房,却被弟媳逼着来借钱,肯定会更加防着弟媳啊。
而冯晓琴不知道姐弟俩谈话的细节,又会以为是老公都已经开口借钱了,可大姑姐还是不肯松口。
这矛盾不激化才怪。
现实里这种“和稀泥”的男人实在太多太多了。
老妈说你那媳妇怎么怎么不好,男人:妈你受委屈了,我回去好好说说她。
媳妇说你妈怎么怎么不好,男人:媳妇你受委屈了,我回去劝劝我妈。
实际上他哪个也没说,倒是让两个女人越来越觉得问题全出在对方身上,自己一点错也没有。
虽然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这个时候,无论如何,男人都不该当甩手掌柜啊!
△ 或许会有人说:可顾磊说的是实话,他是上海土著,又不是没房住,现在这个房子将来也肯定是要留给他的,所以要不要再另外买个房子,确实无所谓啊!
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他太自私了,只考虑了自己,完全没有考虑妻子和儿子。
买不买房对他来说当然无所谓,可是,他不仅是他自己,更是一家之主,是这个家庭里承上启下、连接内外的核心啊!
一个已婚男人,你在外面可以没出息不赚钱,那或许是能力问题,但在家里的这点决断必须有啊,这是责任问题。
儿子那边需要学区房,妻子那边不想和老人挤在一起天天累死累活还不落好,而且一线大城市买房永远是划算的买卖,所以另外买房,怎么看都是明智之举。
问题只在于这个小家庭是否负担得起。
如果决定要买房,一方面是要问姐姐借钱,另一方面肯定是自己也要工作更努力、赚更多钱。
姐姐借钱其实没问题,问题的根源,还是顾磊自己不想有那么大的压力。
那么他一个大男人,应该一开始就跟大家说清楚,如实说明“是我的问题”,而不是推女人挡枪,在老婆面前把问题推给姐姐,在姐姐面前又把问题推给老婆。
而且,顾清俞还没有组成自己的小家庭,情感上她觉得自己跟爸爸和弟弟仍是一家人,弟媳才是外来者,是很自然的事情。
可顾磊都已经把人娶进门了,就不该还把人当外人,开小会这种事,他是最该反对的,结果呢……倒是开得挺积极的。
虽然顾磊死得实在有点意外也有点惨,真的罪不至此,但,不得不说,最根本的原因,真的是他自己。
就……希望所有的男人都能引以为戒吧!
觉得冯晓琴破坏了顾磊原本可以有的“岁月静好”,而逼他活成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平时看多了顾磊这样的人——拿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收入,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娶了野心勃勃的妻子,然后就陷入永无宁日的争吵。
剧中对顾磊的角色定位需要,把他限定在此类人中的低标准,我眼中的“顾磊”们的标准范围如下:1.婚房无忧:上一辈买房早,够大够住,结婚时没有买房压力,婚后要么跟老人合住140平以上的大房子,要么分开住80平左右的独立标准三口之家型房子,都是男方的婚前买的。
2.收入无忧:收入区间在10万~20万/年,一般都是家里找的正规企业,社保交足,甚至有年金,所以到手现金是7万~14万/年。
在结婚之前,觉得这个收入是“无忧”的。
剧中顾磊财会证也考不出,显然是低配版(剧情需要)。
3.衣食无忧:上一辈能烧会烧(或者像剧中那样,娶了一个外地妻子能烧会烧),吃、住的大问题解决了,剩下只有穿、用、行。
对穿着不讲究,一个优衣库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要看啥Moncler。
日常用度富裕,看电影,剧本杀,跟朋友聚会撸个串,喝个小酒,抽个小烟,那都不是事儿。
出行骑车或打车,绿色环保或潇洒一招,皆可。
娱乐这块可以重点说说,剧中顾磊喜欢打游戏,对日常“顾磊”男来说,收入不同,玩的区别在于——手游:首充,月卡,648。
抽烟:红双喜,玉溪,华子。
老酒:雪花,三得利,百威; 和酒,金色年华,石库门黑标;旅游:郊区农家乐,天目湖温泉,云南丽江+大理;麻将:1块1个花无荒番,2块1个花有荒番,5块1个花;斗地主:1/2/3,5/10/15,10/20/30;聚餐:苍蝇小馆味道佳(剧中施源带顾清俞吃的),顺风丰收日面子足,万岛自助顶破天。
黄赌毒是坚决不碰的,违法不说,实在是消费不起。
原本,这样的人找个转性版自己,妥妥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实偏偏让他们找了强势、好胜的“冯晓琴”,于是小日子是过不太平的,唯有豁上一家一档买新房或是挑灯苦读奋发进取才能闭上“冯晓琴”的嘴。
“冯晓琴”也是,那么要强,为啥要找“顾磊”呢,你去找“史老板”不是更香?
而且,你就知足吧,“顾磊”是没有陋习的,没给你碰上游手好闲的,赌博给你欠下一屁股债逼你一起还的,或者黄毒被抓要你去捞人的。
放过“顾磊”,让他躺平吧,冷暖由心唯自知。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不要打扰别人的幸福,里面举了个例子,男友带回夜宵给女友吃,本来爱意满满的场合,被人说破——男友是把单位宴请吃剩下的菜带回来的,场面瞬间尴尬。
剧中的冯晓琴是大着肚子进的顾家门,没有爱情,在我看来,冯晓琴破坏了顾磊原本幸福无忧的生活。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心居》以顾家这个大家庭为主线,讲述了顾家儿女们的感情和生活。
顾家的孙子辈有顾磊、顾昕,孙女有顾清俞。
这三个人的婚姻都是“门不当户不对”,而且也都并不幸福。
导演通过他们三个人的婚姻我们揭开了婚姻的真相:有爱情的婚姻未必幸福,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不幸福。
1、顾清俞和施源顾清俞和施源,浪漫的现代主义爱情。
两个人相识于少年时期,那个时候施源家境优渥,而顾清俞家境一般,两个人上演了一场青春的懵懂爱情。
因为时代原因,他们不得不分离,而后约定在老地方再见。
因为这个约定,顾清俞一直等待,等待心中那个人的再次出现。
虽然男朋友谈了一个又一个,可从没有真心喜欢过谁,他们都是她心中那个人的“替代品”。
终于有一天,她遇到了那个人,但是现实把她的梦想击得粉碎。
他再也不是记忆中那个闪闪发光的人,而是写满了颓废和困窘。
她有过迟疑、有过退缩,可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接受他。
于是两个人结婚了。
顾清俞和施源,他们因为爱情在一起,可是怎么也不般配的家境与生活经历,让他们的三观无法一致。
顾清俞,名牌大学毕业,年收入百万甚至千万,一个人住着豪宅,穿着、用品都是奢侈品;施源,中专毕业,苦逼的小导游,生活在弄堂里,交往的都是普通人。
这样两个人能够凭借爱情扛过一切吗?
显然很难。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剧情会如何发展,但是我们已经看出他俩之间矛盾重重。
婚姻,只有爱情,真的不够。
2、顾昕和葛玥与顾清俞和施源不同,顾昕和葛玥之间没有爱情。
顾昕跟谈了十来年的前女友孙琦分手,随后闪电般地娶了葛玥,一个“官二代”。
虽然她长得其貌不扬、个子也不高,也不聪慧、机灵,但是她有个好爹,她的父亲能够给顾昕带来工作上特别多的支持。
要说家境,两家也确实“门不当户不对”。
就拿买房子来说,葛玥眼睛不眨就买了一套上千万的豪宅。
出门旅游,也是要住高档酒店。
因为对她来说,这就是普通生活。
而对于顾昕来说,这种生活太过奢侈。
家庭的不对等,再加上两个人缺乏足够的感情基础,婚姻从一开始就危机重重。
刚结婚,顾昕愿意听从葛玥父亲的安排,也注意跟前女友保持距离,因为这样能够让他快速地升职;但是后面,随着葛玥父亲出事,顾昕便开始“不管不顾”了。
他不仅跟孙琦不清不楚,后面更是出轨冯茜茜,甚至连葛玥孕晚期产检都不愿意陪着。
他俩之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顾昕根本不爱葛玥。
人啊,永远不要高估自己。
结婚时,你觉得你可以做到,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发现,没有爱情做基础的婚姻就像白开水,越喝越没劲。
3、顾磊和冯晓琴原著中,顾磊和冯晓琴两个人是没有感情的。
因为冯晓琴嫁给顾磊,只是为了算计。
可是电视剧改编之后,冯晓琴是爱顾磊的。
也许不是那种刻入骨髓的爱,可也是那种还不错的喜欢。
张老太太劝冯晓琴嫁给史老板时,冯晓琴说我不喜欢他。
可见冯晓琴在婚姻中,还是有底线的。
顾磊还是很喜欢冯晓琴的,虽然冯晓琴各种算计,还逼着他考财会证,可是这都影响不了他对她的喜欢。
所以说呢,他俩是有感情基础的。
可是他俩的婚姻也“门不当户不对”。
顾磊是上海本地人,在本地有一套大房子,虽然跟奶奶和父亲一起住,但条件还不错;而冯晓琴则是外来的媳妇,也没什么文化,条件很是一般。
这样的婚姻走到一起,虽然没有大的冲突,可是小问题不断。
冯晓琴永远也融不到顾家里去,顾磊的姐姐顾清俞也一直提防着她。
也因为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顾磊才会出现意外。
门当户对,虽然当下很多年轻人都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有道理的。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两个家庭认知相差太多,在看一件事的时候观点不同,就容易起冲突,给夫妻造成不好的影响。
婚姻也一定要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可能长久的。
很少看到一部既歧视女性又侮辱男性的电视剧。
基本上所有上了年纪的主要女性人物都非常毒舌和刻薄,年纪比较轻的要么无脑,要么婊,还经常有一些诡异的行为;男性们要么渣要么想不开要么一舔到底,所有人的动机都非常脆弱,非常悬浮。
一般谈到上海,就想到阶级性和地域性,而影视化如何完美的去展现这两点,且不会引起大部分人不适,是难点也是亮点,《爱情神话》这点做的不错,而《心居》则是稀碎。
估计编剧和导演也没想到如何去努力塑造人物,只是想到如何蹭时代热点吧。
2分给演员。
现在的编剧导演为了点流量脸皮脑子都不要了?
只说冯晓琴这个人物,她勤快能吃苦,嘴巴伶俐脑子好使,还讲义气为前男友生下孩子,对人热情善良,尤其对待老年人。
然后镜头一转,带着妹妹私生子理直气壮在婆家当寄生虫,过失致老公摔下楼梯丧命,她竟毫无愧疚!
把两个完全不同人格的人物强硬编到一起。
披着家庭伦理剧的皮,搞这样的烂剧意义何在?
年度烂剧
不知道这些生活居就不能拍点正能量的,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剧,搞这些极端奇葩的人设,明明是一家人,为了制造冲突,强行恶心观众,观众做错了什么,疫情大环境不好,现在人生活压力也大,看剧本来就是为了放松打发时间,不是让你们来给气受的,你们可以说,不喜欢可以不看啊,我是真的真的不想看,营销铺天盖地,刷个抖音都不安生,这种剧能给人带来什么,反思,?
教育,快乐?
,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烂剧出现,你们这圈人,赶快玩完吧,看一眼都嫌烦
心居的家庭关系其实太乱了。
没到这个剧本,原生的矛盾,居然是阶级矛盾。
清俞:所谓女强人,其实占有欲特别强。
整个角色,比较绿茶。
一边享受展翔的呵护,一边又特别鄙视弟媳。
然后执念特别深,找了个初中白月光结果,其实物是人非。
冯晓琴:2022版本的 郭海萍,脾气大不好惹。
三观没啥太大问题。
为了留在上海,嫁给上海本地妈宝男,生了个儿子。
另一个儿子留在老家,认作弟弟。
性格比较直白,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吃亏耐劳,任劳不任怨。
十足的炸药,但是有同理心,有想法。
展翔:清俞的前期舔狗党,单恋,护花使者。
窝囊废房东,被租客骑着走。
油腻,但不市侩。
后期对冯晓琴刮目相看。
顾忻:科长介绍把女儿介绍给他做老婆。
但是关系边际感很模糊。
结婚后,还跟前任割舍不清。
在官二代老婆和现实派母亲之间,夹生板,处理的很差。
《心居》的片方真是牛!
我混豆瓣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被“相关权利人”投诉删剧评。
更搞笑的是,我评论“故事失真”,你们投诉我剧评“不实”。
不,我很诚实地评论你们的故事失真,这就是事实!
你们投诉说“不实”,豆瓣就把热度第一的剧评删了。
我还奇怪呢,豆瓣何时这么随意了?
却原来,今天你们请了主演来豆瓣发文,炒热度引流来了。
原来,只要利益够大,一切皆有可能。
真是被恶心到了!
行了,你们自己嗨吧!
简体中文网络,不是只有这一个平台。
可笑豆瓣,只敢删评,不敢开分!
呵呵!
童谣的投行人设和她悠闲的生活状态,以及有点恋爱脑的与丈夫的相处模式。
投行人设和恋爱脑基本处于两极状态,投行人一周约90小时工作量,和她的剧里的生活有着本质区别,你她剧里的生活状态是阔太太模式。
投行人都具有理性这一特质,理性和恋爱脑是矛盾的。
编剧在刻画她臆想中的人。
关于剧情:这剧给我的感觉就像白百何那部电影门锁,把女性生活中所有能遇到的性骚扰都全集合在一部电影里,但现实中可能是一两个。
所以这是很多编剧的问题,他们需要把所有的冲突结合并扩大到极致,不然剧情不够跌宕起伏,不足以吸引人。
但他们通常太过贪心,忘了过犹不及,容易导致剧情失真。
这种剧剪剪片段发在抖音会有很多人看,全结合在一起就是狗血了。
冯晓琴最初冯晓琴加入顾家,确实是有点功利。
她比顾磊年纪大,比顾磊聪明,年轻时候也有些姿色,主动追求顾磊,看中的就是顾家房子宽敞家境也算可以,就凭顾磊的样貌才智,要是想找个冯晓琴样子的上海女孩,跟癞蛤蟆吃天鹅肉差不多。
冯晓琴刚进顾家时候,乡下媳妇进了上海还凑合的家庭,自卑感还是较强的,为了取悦顾家长辈和老公,放弃了自己去工作的想法当起了全职保姆,同时还把老家没什么本事的妹妹也带来一起住在顾家。
随着时间变化,冯晓琴看着自己老公浑浑噩噩不求上进的混日子,而大姑姐顾清俞则事业风生水起。
从最开始对顾家的敬畏和找到上海老公的庆幸,变成了越来越深的焦虑感,于是就像靠买房子来让自己获得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
这个想法没错,但实现想法的途径却是寄托在对大姑姐的帮助之下。
大姑姐顾清俞比弟弟聪明很多,本就不喜欢靠着心机一门心思钻营贴上自己弟弟的冯晓琴,但无奈弟弟喜欢,也就作罢,但平日里总是撺掇家人和弟弟要地方冯晓琴。
这也惹得冯晓琴对她更加不满,但买房的事情有求于她,只能跟她面和心不和。
冯晓琴想靠外力买房子的目的太明显了,这反而更让顾清俞更加的提防她的动机,双方因此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顾磊的意外死亡,让冯晓琴和顾家的关系弱化了很多,既打消了她试图依靠顾家来实现未保障的买房梦,也让她开始有了自力更生的动力。
广场舞老太太的话似乎点醒了冯晓琴,应该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她逐渐也会明白,靠别人找安全感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才更靠谱一些。
冯晓琴一开始带着自卑感去顾家做全职保姆,把自己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无能的老公和老公的家庭关系上,从根上起就是个错误。
后面无论是尽心竭力讨好伺候顾家人还是心有不甘逼老公学习借钱,都难逃别人对她动机的功利性的怀疑。
顾清俞从小学习好,长大了工作出色,收入颇丰,除了自己的感情方面,典型的人生赢家。
在废物弟弟的衬托下,更显得是顾家新一代的翘楚。
一直瞧不上外地来的冯晓琴,自己的弟弟自身真是要啥没啥,冯晓琴看上弟弟,不就是图的能嫁给一个有个宽敞房子的上海人家。
至于冯晓琴进了顾家以后像保姆一样伺候老的小的,那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就当让废物弟弟给省了个保姆了。
顾清俞的想法没什么错,但随着自己事业有成,而弟弟日渐颓废,再看到冯晓琴把老家的妹妹也带入顾家蹭吃蹭喝,就越来越傲了,她看不起冯家姐妹,同时也看不上自己的窝囊废弟弟。
弟弟问顾清俞借钱,顾清俞一下就明白是冯晓琴在背后指使,对冯晓琴是鄙视再加上敌视,对弟弟也一样的蔑视,所以理直气壮的各种出谋划策,挑动弟弟提防冯晓琴。
顾清俞似乎有点没搞明白,自己已经搬出去住了,而弟弟也成家很多年了,虽是亲姐弟,但弟弟已经成年,在人家小家庭的事情上指手画脚,就很合适吗?
自己不借钱天经地义,但鼓动父亲不出钱,撺掇弟弟提防自己老婆,真把所有人都当傻子了。
顾清俞的高傲碰上冯晓琴的积怨,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顾磊的死亡,就是这个矛盾的次生损害。
顾清俞出发点没错,看不上自卑和心机的冯晓琴也无可厚非,但她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留分际的施加到弟弟顾磊的家庭关系中,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弟弟的夫妻感情,甚至在她的潜意识里,没准弟弟真要离婚了,反而应该挺开心的吧。
一个出发点错了,后面使劲试图去改善,但做多错多,始终让人怀疑动机;另一个出发点没错,但由此而来的没有分寸感的做法,也让人难以认同。
这个矛盾借由房子这个热点话题展现出来,还是挺有看点的。
起初是因为前几集呈现出的中国式关系才有追下去的冲动,外地媳妇本地郎以及外企高管大姑子的设定让故事有新鲜感,“一大家子人”吃完饭又各自“三五成群”说悄悄话又无比接地气,两对门不当户不对的夫妻又多少展现了婚姻的另一层本质。可剧情越发展越狗血抓马,似乎没有三角虐恋、没有释怀和解国产剧就发展不下去一样,永远积极向上是剧里的生活,但不是真实的生活。
剧情狗血,人物不合理!
咱就说张颂老师这土味情话,谁受得了”多少人爱你妩媚的时光,只有一个人爱你的灵魂和风骚“,简直一整个笑住,现实主义题材+生活喜感part,这节奏感拿捏的相当好了,真实又不会那么糟心dddd,入手吧!
滕华涛回归小荧幕,还是房子,还是海清,似乎都没变,普通人买房子还是很艰难,但似乎又变了,里面每个人活的更加复杂、压抑,越来越少的小确幸,越来越多的不开心,剧里最后设定的年份是2019年,后面的故事,又是另一种变化。双女主其实算中规中矩,还是在各自演技安全区的正常发挥,两个男主演比较意外,尤其是冯绍峰,把施源这个角色的矛盾和分裂表现的很自然,散发出来的那股疲惫感很贴近人物,而张颂文与展翔,从外形上就是两种人,怎么都不会搭在一起,但他就是演活了,油腻中又徒生几分可爱,让人怎么都讨厌不起来。这还是个人保戏的剧,换波人,这狗血剧情,极端人设,破坏性删减,绝对看不下去。
这么好的家庭群像剧居然评分不到6??天理难容
顾家爸爸是里面唯一的正常人吧
剧本其实只值两星,到处都是狗血老套的桥段,前半部分还好,贴近现实,但后半部分编剧为了制造看点,故意加一些矛盾冲突,实在太多余,影响观感。但海清的演技简直炉火纯青,不矫揉造作,行云流水,尤其是在情感表露的地方,非常打动人心。相比之下,整部剧里童瑶分表演,基本只是一个表情,太寡淡了。
这剧追得通体舒泰,就想说一句,剧情的任何bug都可以被高明的演技掩盖。海清表白张颂文那段,感情真挚,闻者无不为之动容;还有顾磊死后跟顾清俞歇斯底里吵架那里简直就是冯小琴上身,让人不由自主共情她,演太绝了。
演技确实能够拯救人设,比如海清,同样,演技也能拖累人设,比如童谣
No.1
每个异乡人都想在所居城市拥有一个家这很真实了,像冯晓琴和冯茜茜这样的打拼者,能够在上海有个自己的家,这会是一份莫大的安全感
为非要看完这部剧的自己感到耻辱 编剧真的厌女到了极致 这部的主创真的都瞎都蠢
这种婆婆妈妈的电视剧晚饭后看两集不是挺好的。边看边骂里面的角色
人物画像精准,有烟火味。
前5集,《心居》实则“身居”,戏剧性情节映照的是小市民的日常聒噪。如果说《爱情神话》将上海人的腔调摆在观众面前,那么《心居》则把上海小市民的“不可爱”、利己主义、嫉妒虚荣,甚至是一种简单的情绪思维展现在观众面前。前脚吵得不可开交,后脚小两口又好了,再转身人就死蟹一只了。强势的外地媳妇加软糯糯的本地郎,虽说儿媳忙前忙后,但小姑子也有话讲的:要不是城市户口你来干嘛?你妹妹还赖在我们家的,脸都不要了。“心居”是理想,但剪不断理还乱的身居才是现实。
海清真是把底层小市民演的深入骨髓啦。
展翔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干什么事情都不是很坚持,但对爱情是真的执著,对顾清俞好的没话说,可见父母没有感情的婚姻对他的伤害有多大。原生家庭真会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
童谣自从演了顾佳,演什么都是顾佳了
晚上没事打开电视看的家庭剧,胜在演员演技很好,特别是海清,蛮吸睛的。
细节决定人物,当施源在西餐厅说出一扎橙汁的时候,就能看出他和顾清俞不是一路人,这个扎字用的,简直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