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听说过一部叫谎言西西里的电影么?
肯定没听过是吧!
同样的导演说自己非常有诚意花了很久时间筹备;同样的要到欧洲取景;同样的要找外国演员在电影里说外语交流;同样的两个主演丝毫不来电;同样的故事都没编好就急着要拍成电影;同样的只要看到主演的对手戏就尴尬得要死;同样的画面和风景毫无瑕疵的美丽;同样的是失败至极的电影,我很想说即便花再久,不应该是剧本没有问题再拍么?
就急着把这种除了风景毫无意义的片子拍出来给观众?
这是一个有追求的导演应该干的事情么?
影片剪辑不算流畅,表达也很隐晦,不过我喜欢它的叙事方式,也喜欢它的表达方式。
不是所有感情都一定要说出口,它可能隐藏在一个叫《珠玛》的故事里,可能隐藏在一段金刚舞里,可能隐藏在一句未说出口的话里,又可能隐藏在十万次的念经里,这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超度,只为在途中遇见你。
爱没有性别,不分国别,只是一段突然的沉默,只是一滴刚落下的眼泪。
西藏和普罗旺斯的旅程穿插叙述,却完全不觉得突兀。
这两地,太美了。
西藏有一望无际的雪山和白云,普罗旺斯有看不到头的花田和馥郁芬芳,藏人的吟唱诵经和来自西方的美声交替出现,奏响了跨越种族和语言的爱的乐章。
片中出现了两场舞蹈,一场剧,非常打动我。
你知道,饱含深情的一句告白,不如这样一场酣畅的舞。
有纠结,有痛苦,有期盼,有愉悦。
未有任何剖白,但心意已知,心意已知。
心意已知,又哪里差那一句话。
首先,我觉得导演和张杨应该挺有话聊。
其次,某人在片里的演技始终处在一个微妙的我能感受到他想表达什么情绪但又总觉得差点什么的程度,就不多评价了。
最后,还是说电影本身吧。
这种几乎没有故事线的片子,就好好承认自己是个意识流的公路文艺片吧……反正剧情会被嘲。
两条线的切换毫无逻辑,有明显感觉到很多戏(被)剪掉了,毕竟片长也说明这点。
然而这不能作为理由和借口。
如果导演愿意花时间讲讲感情背后的为什么,或许会好点。
应该也是拜剪辑所赐,感情线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太隐晦了,虽然我从巴黎公车上的那个背影开始就莫名get到了。
说一下相对比较明显的几段吧:1. 赵捷和朱莉跳舞到最后,朱莉问你会一直记得我吗?
赵捷答案的最后一句是,我曾经背叛过。
2. 法国妹子给赵捷信里的最后一句,你知道他为什么去中国吗?
3. 赵捷出演藏戏,转经以后看到了罗麦的半张脸。
4. 罗麦去西藏前,机场送别的拥抱,相互有一个蹭的动作,已经算得是相对外放的表露。
感情被隐晦处理的原因,个人认为并不应该由导演与片方背全部责任。
毕竟x博轰轰烈烈的清算活动正打得火热,前几年还光明正大地喊“撑同志反歧视”的口号,以表示自己有容乃大,现在倒是“同性恋违法”才算zzzq了。
险些让我以为自己还在1820年。
最后的最后,多说几句极为私人的感受吧。
希望某人多注意身材管理,哪怕你这么多年始终想证明自己能转型实力派,也一直在尝试转型实力派,也别可劲别把自己往糙里作。
多补充一条,因为看到有人提到形婚,我不太认同。
我个人理解是双方关系处在彼此心知肚明但并没有挑明的阶段,结婚是刺激到罗麦的一个导火索;而在罗麦出事后,捷开始有勇气去面对这段感情。
之前听说这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还挺激动的,但一直没去看,现在才看了来评价。
豆瓣评分挺低的,自己看了虽然感觉不太好看,但也不至于那么难看。
可能是自己心情本来就处于低落时期,看到赵捷拉开盖在罗麦脸上的白布时,我还是哭了。
全片色调压抑,进度很慢,确实需要耐心去把它看完。
不管有没有删减内容,光是看到呈现出来的这部分,自己觉得还行。
能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更多东西,但又好像欠缺了点什么,没有完全的表达出来。
另外,主演选韩庚这个气质的演员是对的,但是韩庚的台词真的是不能忍受!
分分钟听着出戏,不粉他也不黑他,看了前任3里他的表现,对他还是有好感的,但不可否认他离专业演员还是差得太远。
『寻找罗麦』作为一部院线影片最后剪的只剩83分钟片长,可想而知原本同志题材的卖点几乎连擦边球都不剩,剧情七零八碎全靠脑补,如果不去看下影片宣传中原本想要拍的题材,可能极度煎熬的看完后,也不会明白到底拍的什么。
【4分】
『寻找罗麦』作为一部院线影片最后剪的只剩83分钟片长,可想而知原本同志题材的卖点几乎连擦边球都不剩,剧情七零八碎全靠脑补,如果不去看下影片宣传中原本想要拍的题材,可能极度煎熬的看完后,也不会明白到底拍的什么。
【4分】
本身在豆瓣舆论低分的引导之下,本来对这部片子不抱有任何期待。
看就看了,但看到竟然那么多人没看懂其中的基情,这我就WTF了。
好吧,以下分析仅供参考,五星不是因为片子有多好,纯粹是中和一下。
--首先,这其实就是一部典型的寻找自我的片子。
罗麦寻找的是啥?
表面上看是对少年之死的愧疚,实质上是因为这件事情,他想到了昔日女友为他打掉的孩子。
而导致这两起死亡事件的起因都是因为他对赵捷的感情,一次是为他抛弃女友和她肚子里的孩子来了中国,另一次则是听到赵捷的逼婚电话导致了车祸。
因为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使得周遭的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不幸,这是罗麦所不愿看到的,于是他去了西藏,想要暂时远离赵捷,也远离这些不幸带来的一切。
罗麦去了中国之后,很显然在各方面的人际上都处于出柜状态(如写信告诉法国的朋友赵捷的事情,去GAY吧等),但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却是,你和他相爱着,但他始终不肯承认他的取向。
他依然有女友,要结婚,自己的不顾一切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故事中的罗麦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痛苦的,车祸只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赵捷寻找的是啥?
表面上看是去找罗麦,实质上就是一次出柜之旅。
赵捷这个人物其实就是比较典型的“深柜”。
百度百科“深柜”这个词的解释是: 男同或女同,不敢出柜。
男同性恋比女同性恋更倾向于“深柜”。
人们对于“男性”有着“强势”的社会期待,在社会认知中,“同性恋”有损男性的“强势”气质,不符合社会期待。
因此,迫于符合自己社会角色的需要,男性更多得选择“深柜”。
就是这样一个深柜式的人物一路走,一路回忆两个人相处的时光,虽然他明知道罗麦对他做的一切意味着什么,但他始终不肯承认。
他依旧交着女友,却又依旧与罗麦保持着不可说的关系,直到藏戏演到最后,他才意识到罗麦是他心中真正的珠玛。
为什么这是中法合拍片?
在我看来,两个男主代表了两种社会阶段的认同与自我认知。
这是反思真我与自欺欺人之间的较量,两者非常隐晦地演绎了两种社会环境对个体带来的影响。
其实剧情真的不复杂,那为什么要花大幅的时间维度去拍风光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呢?
我想,出柜这件事,在国内本就非常不易了,如果还不能用看风景的时间去脑补那些被滤去的对手戏,那观众就真的没法在国内的院线里感受到其中的纠结与虐心了。
始终觉得这个片子能上映也算是一种视角的关注,期待能出个导演剪辑版以供学习推广。
至于韩庚的演技,我觉得他还是挺适合钢铁直男的角色的,但问题在于对“出柜”这件事的理解之上,还没有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全程更多看到的是凝重的扑克脸。
这个虽然比较难表现,但真的对整部电影来说,都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自欺欺人已经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电影的隐晦化自欺自然也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好友三人行,二人暗流涌动,感情戏,细细独唱。
女人舞者却成了情感试错或是背叛的外在附庸,二人有感情的端倪,只怪无形的大剪刀给硬生生剪辑,(车戏只是一个角度)传单孩子激发了罗麦的愧疚逃避,促成韩庚西藏充满敬畏之旅,一人留下,灵魂永生,肉体只不过是短暂的栖息地,一人却说,灵魂不灭,缘分已尽。
异国他乡,油画的浪漫情调,白马低头啮草,似是故人来。
18年电影出来的时候看过一遍,当时觉得很长,但是与其他文艺片还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现在24年,前段时间看了关于仓央嘉措的一本书,想起这电影,又重新来看一遍,还是觉得非常好。
罗麦对于那个少年的死其实没有责任,但是他愧疚,赵捷对于罗麦的死也没有责任,他同样愧疚。
这部电影就是关于如何让自己在寻找的路上,把自己从愧疚的情感中超脱出来。
缘分尽了,我要如何寻找你?
也许转经十万遍,你就能复活。
寻找罗麦,就是寻找关于这段关系的回忆。
在找寻的过程中逐渐释怀,不再因为这段关系的结局是悲剧而对其全盘否定。
这也正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从藏区段落仓央嘉措的那首诗、藏戏《珠玛》、转经筒,到法国象征幸福和平的橄榄节,基督教的祷告仪式,歌剧音乐的吟唱,代表上帝对世人的爱与救赎的十字架,是灵魂一点点解脱的过程。
赵捷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于罗麦以死亡结束的解脱方法。
影片接近中段,罗麦、赵捷与警车、朝拜者方向相反地排成一线,这个镜头颇具象征意味。
赵捷把那链子放在小喇嘛枕边的举动,和白马的形象似乎都是灵魂不灭的象征。
影片最后,赵捷和罗麦都跳起了“见即解脱”的金刚舞。
以一段想象的象征性镜头作结,将救赎的主题再度具象化,留下无尽余味。
1. 如果一个故事很单薄,戏剧冲突性很弱,那在电影里请用心利用好剪辑技术(能把握好故事才学人玩非线性剪辑,如果把握不好观众看故事的节奏干脆就线性剪辑),并塑造好故事中最简单的人物关系,其中还包括演员所具备的演技(表象性或隐喻性表演),或在情绪点上多给特写,增加可观性的隐喻线索。
很可惜。
这里的故事单薄且表演不合格。
非线性的前期处理的还算凑合,一到中间至结尾就是disaster,因为情绪共鸣处失败了,还让人感觉这段关系不清不楚。
这跟是否是删减版的关系不大。
一般删减的内容多数为非常显性的同志关系如kiss,hug,sex,even lover talk。
但演员和剧本本身就可以通过隐晦的方式传达,可这连signifier 可对应的signified 都无法refer to,实在是隐晦到算欺诈。
如果这是一道高考阅读题,唯一做对的就是男子澡堂与同志酒吧那setting了吧。
明明可以用表演传达,却剪拼一堆风景画,真是好棒棒哦。
2. 如果你这是一部文艺片,画面构图还算凑合,but 还真没达到形式主义的那种极致美。
至于配乐,并无法与画面引起别人的共鸣,或许是我看太多类似的片子,都比这个好多了。
临近结尾时,韩庚有一段独白,描述他在西藏备受洗涤后的领悟,为影片洗去“同志感”增加了对生与死的理解。
如果这是关于自己经历了家人、爱人、朋友等至亲至爱关系的人的离世,并对自己生活造成极大打击时,所做的一个故事主题升华,that makes sense。
但在这个故事,本就隐晦到谷底的关系,连他的死是如何impact 男主生活的冲突scene 都没深刻展示过,导演你硬把这生离死别的升华放在这有意思吗?
你可以拍这片子前参考一下人家相关日剧、日影(不一定是同志片)的做法吗?
看完之后感觉还好,有被感动到,我心匪石。
但观影过程中明显感觉被删减得支离破碎,你可以说这是艺术片的呈现形式也完全可以说前后不搭、情节发展推进突兀。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韩庚,很认真地在演,是有演技的,表情眼神都很到位,简单,纯粹。
不管怎样做,被喷这件事从来就没停止过,然后韩庚你能一直坚持下去向演员的转向斟酌演技,并且有勇气选择这样的题材,足以看出对演员身份的尊重。
然后,关于同性这一点,只说一句。
这只是个开始,无论如何,终于克服阻力,得以呈现。
舆论哗然,这不是一部同志片,但看了影片有过稍微沉思的,就没有辜负导演的良苦用心。
毕竟,感情是骗不了人的。
结局处,赵捷的想象中,罗麦和赵捷跳起了舞,相互对望,眼眶湿润……每份感情都值得尊重。
呈现近似于质朴的感动。大概就按照文字内容做影像化处理吧,难看出真正属于电影类的编排和技巧。但我看得数次落泪,其实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到噼里啪啦辩经僧人的场面都会哭。这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要是抱着看同性片的念头,那会失望shi的。但却无法不承认没有爱情是不会有赵捷的救赎之旅的
“国内首部过审公映同志片” 全场七名基佬 倒退迫近的现状 “大环境是这样子的啦” 北京西藏和巴黎普罗旺斯双线乱序 藏传佛教和天主教双重葬礼告别 大量窗景显示阴阳两隔 蛇骨项链象征轮回 韩庚戏里戏外面容倦怠 有点契合捷这个角色 直弯双重身份枷锁 借藏戏舞蹈卸下面具
依旧是怪兽打怪兽,看多了也无聊。
涤荡心灵……
我觉得还不错啊?就喜欢这种调调的片子⋯⋯而且挺喜欢拍摄风格,导演某些镜头很美。
我想应该是剪了蛮多的,同志情节压缩到几乎没有,导致剧情显得很无病呻吟。(但就算不剪应该也蛮老套一个故事的。)制作相当粗糙了,没什么优点可言。纯粹是因为同志题材第一次公映,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次,就去支持一下。
下着雨也还是来看了…我不知道那些说失望的人 你们心里在期待着什么画面…如果你需要那些明显的东西来佐证爱情,那说明你到现在都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此时语文老师说,你这篇文章怎么七零八碎的,要紧扣文章中心写啊,不要只写些华而不实的语言,作文最忌华丽辞藻的堆砌,要有真情实感啊,你写这么多美景要能表现主人公感情的啊~回去重写……
全程就是EXM?脸,所以这电影讲的到底嘛玩意儿。风光片吗?
自我救赎之路就是在西藏走一走,然后找个雪崩把自己埋了,或者在西藏走一走,然后去法国走一走。
能打2.5就好了。能拍出来就好了。
主角是去寻找罗麦,观众是去寻找翔
如果不知道想表达的啥,根本看不懂,太含蓄。画面很美,演技太差。
人家说,低级的导演拍巴黎一定要拍埃菲尔铁塔。由此管中窥豹
看完想去西藏和法国
韩庚老师,你男友意外去世你不应该悲伤到茶饭不思,瘦骨嶙峋嘛,为何脖子粗如伙夫啊!4.13@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不完整,非常
韩庚惊艳到我了
1.5倍速看完感觉还行。韩庚的台词还是太差了。。。
藏区风光+法国风光片。隐晦得我惊呆了,最后韩庚自慰一场戏,韩庚的手伸进被子了,马上切到了没有演技的脸,然后在想象中和罗麦在西藏舞蹈……全片最基的地方就是在gay吧门口吵了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