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君君以前听过一个关于“狼孩”的真实故事
狼孩,就是从小被狼养大的人类小孩他们的生活习性和狼一样——用四肢行走,不会讲话;怕火、怕光;不吃素食,只吃生肉,而且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这些孩子即使被救回也很难再回归社会可见,儿童阶段是人类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环境对人类,尤其是对儿童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今天君君要和大家分享的电影,更是进一步印证了这个道理——《恶童日记》I 2013 A nagy füzet
这是一部与战争题材有关的电影改编自匈牙利著名女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处女作
小说《恶童日记》和《二人证据》、《第三谎言》一起并称为“恶童三部曲”,目前第一部已经被搬上了大荧幕而且在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代表匈牙利入选为最佳外语片前九强
电影通过一对双胞胎兄弟的口吻,讲述了战争时期两个年幼的孩子童年噩梦般的成长他们用日记记录下了可怕的战争与畸形的家庭豆瓣评分 7.6
影片背景是在二战时期,在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里,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而电影一开始,是双胞胎兄弟的父亲从战场上回家,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父慈子孝的情景
在残酷的战乱时期,这一切显得是那么美好不过,这也是全片中唯一的一点美好
随着战争愈演愈烈,父亲重返战场母亲为了躲避战乱,只得把年仅十岁儿子们寄养到了乡下外婆家中从此,兄弟俩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外婆,一个看上去肥胖、笨拙并且邋遢的老妇不仅肮脏、粗鄙、吝啬、凶恶,而且还是一名凶手
她对兄弟俩的母亲存有很深的敌意仿佛蓄谋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
传说这为外婆曾亲手毒死了自己的亲老公,就埋在屋外的院子里邻居们都叫她“老巫婆”
外婆把兄弟俩叫作“狗崽子”,对他们呼来喝去,非打即骂并且逼着他们干各种重活、脏话
两兄弟每天的食物除了番茄汤,就是土豆汤,外婆甚至凶残地按住锅盖,拒绝他们伸向盆子饥饿的手在每天的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环境中,兄弟俩捱着一天又一天
除了外婆的虐待,战火下的世界同样充满恶意他们要遭受来自邻居的诬陷,紧接着是一顿毒打
还要承受来自教堂女仆的“性骚扰”,并且她还害死了帮助过双胞胎的犹太皮匠备受摧残的双胞胎,在缺衣少食的乡下外婆家,从干净整洁的模样变成了又脏又野的惨状
然而,一切有生命的活物,包括人类最终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激发出来的迅速反应、适应习惯的那部分
这一点在双胞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这一切的痛苦、折磨和虐待,他们只能学者去适应,甚至习惯于是,他们开始互殴,打得吱哇乱叫相继昏死过去
并且开始绝食,四天内不吃任何东西让自己逐渐习惯饥饿的痛苦
即使外婆故意在他们面前大口吃鸡,他们也可以做到不为所动
对于暴打和施虐,他们终于学会了隐忍和习惯
在残酷的自我训练下,他们脱胎换骨,彻底把自己变成了“恶童”他们学会了放火杀人
学会了报仇雪恨
更学会了冷酷无情即便母亲被炮弹炸死在自己面前,兄弟俩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战争的无情,彻底扭曲了人性它甚至把一个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了冷酷怪异的小恶魔......看得出,整部电影拍的非常用心,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都像蒙着一层雾
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始终倔强地抿着嘴角,就像是他们对抗生活和环境时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决心
这就是电影的另类之处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下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而是通过对战争之下小人物的描写,反衬出战争的残酷犀利而透彻
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两个懵懂的少年就如同刚刚融化的铁水,战争这个模子把他们铸成一把尖刀,最终刺穿世界的身体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的“恶”意推到了极致战争的残酷就在于让人赤裸裸接受人性的鞭打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再回到之前说的“狼孩事件”。
不论是狼群环境,还是电影里的战争环境,亦或是生活中的各种负面环境都在潜移默化的把人们铸造成“恶童”
没有人是天生的恶魔,尤其是孩子,都说孩子学坏是大人教的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势必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息息相关
有时候,他们的迷失和堕落可能恰恰反映了所在环境的不健全社会在指责他们的同时,或许也有必要看到背后更深层的因素
就像影片中神父所说的那样——“他们是一群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他们只是不堪环境下的、孤独的受害者.......”
寻常,除了生死,都不是个事。
对于战争而言,生死是寻常,活着全是羁绊。
《恶童日记》,匈牙利作家雅各塔在1986年写成,通过双胞胎的口吻口述二战时童年噩梦般的成长。
间中,多有作者和哥哥在战时被家人从瑞士送往匈牙利避乱的童年生活映射。
该书于2013年亦即雅各塔离世两周年之际改编成电影。
导演杨洛·萨斯采取以日记绘本特效迅速翻页贯穿始终,故事剧情和演员的表演皆遵循原作冷静、凌厉的特征展开,全片压抑至极又且细致绝伦。
开篇,战事已至,一家人其乐融融作别,父母商议,将双胞胎送走。
军官爸爸在他们床边送出空白日记本作为临别儿子们的礼物,嘱示在他离开以后他们依然在一起,在一起的方式,是在本上写日记。
SO,未来发生的大小琐事,只要是真实的,都要记下来。
妈妈说:“只有你们是我的最爱,我永远不会遗弃你们。
”可是,他们却被妈妈从城市一火车带离穷乡僻壤的地方——国界线附近的农村,那是双胞胎从未知晓的外婆家。
外婆,看上去肥胖、笨拙并且邋遢的老妇人,被当地居民称作巫婆,传说因为她曾杀死了他们的外公。
她对妈妈存有很深的敌意,放佛蓄谋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
或许,也只有战火纷飞的年月,妈妈才会求助于她。
她那么吝啬,自然不会给予双胞胎好脸色。
她把双胞胎挡在门外,忍受饥寒交迫的滋味,叫他俩“狗崽子”。
妈妈义无反顾地丢下他们走了。
外婆推车,外婆提水,外婆在喂猪,外婆在劈材。
偶尔,外婆会鄙夷地瞟他们,说:不干活,没饭吃。
在外婆的眼皮底下伫着,面面相觑,心怀鬼胎,肚子好饿,只好抡起斧子干活劈材。
外婆说:“你们终于懂得干活。
”双胞胎直言:“我们不喜欢干活,但旁观别人干活,是耻辱。
”外婆又说:“你们是真的同情我了?
”双胞胎语出生硬,且超乎年纪的成熟。
泠然答道:“我们是对自己感到羞耻。
”外婆愣了个神。
从此,外婆与双胞胎,生活在同一座破屋,像是猫和老鼠日夜不停的斗法。
主要表现在吃饭上面,土豆汤,番茄汤,汤汤水水没有一丁点油水。
外婆甚至凶残地按住锅盖,拒绝他们伸向盆子饥饿的手,三对眼睛恶向。
总是要崩溃崩溃不了的德行,镜头切掉,画面又是另一幕惨戏。
双胞胎躺在脏乱昏臭的阁楼上,狭小的空间只容得下两人瘦弱的身体,连翻身都不能够。
每天天没亮,外婆提着灯就将他俩赶下床开始一天的劳作。
古怪的外婆性情暴怒,酗酒,谩骂,动不动以湿抹布虐打他们。
备受摧残的双胞胎,在缺衣少食的外婆家,从干净整洁的模样变成了又脏又野的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说,人类,包括一切有生命的活物,最终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环境改变中迅速反应、调整、适应、习惯的那部分。
这在双胞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童年并不都是娇弱被呵护的,挨打和挨饿,这些日常要经历的过程,就算是非常痛苦,也得学着承受。
于是,他们开始互殴,打得吱哇乱叫相继昏死过去,令到借住在外婆家的纳粹军官对他们产生了好奇与喜爱;烧掉妈妈的信件和照片,刻意忘记她甜言蜜语舐犊情深能让他们感到更加痛苦的话,记住学习,记住坚强,记住活下去。
他们学习圣经,熟知七宗罪和十诫,却要练习抵抗饥饿的意志力、偷盗、杀生、暴食、敲诈勒索以牙还牙。
譬如,当他们在村子边的森林里发现逃兵死去,惊恐之余不忘慌忙掠夺一空逃窜而去,开始戒饭四天以期千万不能同逃兵一样被饿死;外婆心生狐疑,杀鸡诱惑,终不敌两人吞口水喝白水;当他们在市集遇见唯一的邻居女儿小兔子偷盗,穷追猛打被揍之后抓住小兔子在玉米仓里暴揍复仇,却又了解到小兔子是因为母亲聋哑人而偷窃心生怜悯,既送吃食还陪小店卖艺讨生活;饥饿如此强大,他们再也不愿意苟且忍受;夜里,就着昏灯,捉住活鸡扯毛怒斥,命令外婆给他们烤鸡,外婆大惊失色之后就犯……在得知他们唯一的好朋友小兔子甘愿被性骚扰只为一口食物的时候,双胞胎决定去讹诈神父,神父提到圣经,他们面不改色。
然而,小兔子最后依然因性而死,不是神父,是混蛋纳粹兵。
原来,小兔子妈只是因战装疯卖残苟活,他们一把火送了她最后一程。
所有灰飞烟灭都被外婆看在眼里,有寒意,或是欣赏?
当他们遇见好心的女仆,原以为遇见了一个妈妈一样爱他们的女人。
殊不知,女仆的无知和残忍毫无悔意。
她竟然揭发害死了帮助过双胞胎的犹太皮匠。
善恶胆边生,任何一边都有其生发的理由。
双胞胎果断用逃兵的炸弹炸死了女仆。
败露后被抓去毒打,纳粹军官出现,他俩得救。
战争接近尾声,纳粹军官一夜之间不告而别。
硝烟渐远去,妈妈抱着孩子与情人一同出现在外婆家。
双胞胎质疑妈妈此时出现异于从前的模样,他们宁愿与恶外婆生活在一起,死也不跟随。
飞弹乱入,妈妈被炸死,外婆挑灯就地掩埋。
显然,戏到这里一目了然,外婆的暴力凶残吝啬,实则是为了活命,出于对抗乱世的无奈。
外婆老了,累到中风,她仍不忘劳作;嘱托双胞胎,若死,要给自己体面的离开。
战乱平息,爸爸归来,质问外婆妈妈的去向时,外婆把瘫痪了的半边胖躯体顺势隐藏在门后与他对话。
那一刻,不难看出,外婆与双胞胎之间,倔强的何其相似……外婆终于还是死了,双胞胎给外婆净身、下葬,还以尊严的颜色。
反观战争中被俘战后返乡的爸爸,双胞胎问:”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在外婆家待下去?
”爸爸表示死也要离开。
双胞胎心冷了,就像他们在日记扉页写出的那一行:”学习残忍是生命的第一课”。
对,残忍。
从忍受到习惯痛苦开始,从互殴到互助的命运中间,他们曾一起战胜疼痛、饥饿、寒冷、欺骗、冷漠,面对炮火,互为对方的耳目,知道为谁挺身而出,知道有些事不能不听、不能不看;却惧怕分开。
双胞胎心意合一。
此时,村边的森林中,越国界之路,必得用爸爸的死路来完成他们之间最后一课:『分离』,他们真的做到了,和想象中的一样决绝。
恶童,全片没有一滴眼泪。
我看到的恶童,是成人直面现实的猎杀。
恶不恶若好不好,早晚都得搞定兵荒马乱的成长和起伏衰败;就像冷酷、残暴、恐惧、惊悸、厌烦……一切整不死你的东西,都能在接下去每一时刻提醒你:外面有一整个世界,因你而活。
很残酷,也很难理解。
比如为什么要1把双胞胎送去那么偏僻的地方?
更安全?
好像外婆家也不安全啊,边境线上还有兵营呢。
最后爸爸为什么一定要走,父子团聚了,爸爸非得从边境线上走,出国?
为什么不直接回城市里的家?
双胞胎又为什么决定牺牲父亲,而且两人分离?
没必要啊,乱世中两兄弟生活不好吗?
就为了锻炼自己?
那是手段不是目的啊。
20180110
《恶童日记》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女】(Agota Kristof)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别是《恶童日记》(Le Grand Cahier,1986)《二人证据》(La Preuve,1988)《第三谎言》(Le Troisième Mensonge,1991)作者已于2011年7月23日去世。
【一】《恶童日记》描写的是在一次战争后双胞胎兄弟两人被母亲送到外婆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第一部中,作者还尚未给两个主角起名字。
双胞胎兄弟的外婆曾经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文中描述则用:外面都流传着外婆毒死自己丈夫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别人讲的写作技巧—他人视角。
所谓这个人很好,不要“我”来叙述,而由别人叙述,“我”来转述。
)外婆天天骂双胞胎兄弟”狗崽子“之类的东西,对两人不加管束,进而促发了后来的故事进程。
双胞胎兄弟为了在挨外婆打时可以忍受皮肉之苦,学着自虐,像是互相殴打;为了忍受饥饿,则模仿苦行僧来使自己饥肠辘辘,他们还去行乞,但把得之不易的食物和水果再扔掉。
当然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太无聊,他们认识了一个外号称作”小兔子“的女孩,小兔子为了换取食物,在神父那里忍受了很多猥亵,成人世界过早的介入小兔子的生活,使她性早熟,把自己的身体换做交易的介质,后来小兔子就死了。
“性”在这篇小说里隐晦而多量,像是女仆和传令兵的的情事和表姐和她男朋友的情事被双胞胎兄弟偷窥,女仆对双胞胎兄弟的猥亵······,似乎是战争让“性”变得随机和任性,每个人都把握时机参与了进来。
双胞胎兄弟还去偷窃,体会牢狱之灾。
战争快要结束时,双胞胎兄弟的母亲带着自己的情夫和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决定私奔他国,但遭到双胞胎和外婆的反对,母亲和双胞胎兄弟同母异父的妹妹死于家门前炸弹的爆炸。
情夫走了,而双胞胎的父亲还在牢笼之中。
外婆后来也死了,后来双胞胎决定逃离国境,在父亲出狱后,他们三个走向了边境线上。
兄弟两人决定让父亲先走过去,目的只有一个,而后来的结局为这一行为提供了解答——父亲被边境线埋藏的炸弹炸的片甲不留。
兄弟两个决定一个出离此地,一个决定留在原处,将来再见面。
现在小兔子、爸爸、妈妈、外婆都去世了。
【二】《二人证据》讲述的是留在故园的路卡斯的单线故事,路卡斯遇到了一个女孩雅斯蜜娜,雅斯蜜娜勾引他父亲生下一个残疾小孩玛迪阿斯(畸形驼子),这是雅斯米娜为了防止别人发现,在怀孕期间紧缚腹部导致的恶果。
雅斯米娜带着这个孩子留在了路卡斯的家里,路卡斯和女孩发生了性关系,决定要养活这三口之家,路卡斯15岁了。
路卡斯在酒吧表演,来争取家庭日常开销,在这期间,路卡斯认识了一个图书馆馆员,30多岁的少妇克萝拉,因为丈夫汤玛斯是一名作家,并被战争后占领的当局定为“叛国罪”而被吊死,路卡斯觉得克萝拉长得像自己去世的母亲而对克萝拉迷恋不已,尽管他们之间发生了性事,但克萝拉一直怀念着自己的丈夫。
雅斯米娜后来离开了,死在某地,这是在很久之后了。
马迪阿斯上学了,但受到很多排挤和欺凌,后来马迪阿斯自杀了。
在这一部中还有几个主要人物,如文具店老板维多,他喜欢观察文具店对面失眠者的情形,他的梦想是能写一本小说,他酗酒,酒精中毒导致的妄想症让他杀害了他的姐姐,并在杀死他姐姐的瞬间完成射精 ,维多与他姐姐在儿时还曾发生过性关系。
彼得是一个党组书记之类的官员,年轻帅气,他给与了路卡斯无私的帮助,那是一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他后来的命运与双胞胎兄弟无法剥离,他爱上了路卡斯,但是毫无结果,曾经有一次路卡斯在彼得家避难,路卡斯向彼得伸出了橄榄枝,但被彼得拒绝了。
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阶层的差异,和革命者与被革命者的关系,但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鸿沟都无法将爱隔绝,尽管路卡斯没有喜欢过彼得。
【三】《第三谎言》的情节迷离难清,比如逃离家乡的克劳斯后来回到故乡,被告知此地没有路卡斯,但在另一个说法的版本中,当路卡斯发现马迪阿斯把自己吊死后就离开了,他的家被官方收回,他盘下的文具店交给了挚爱路卡斯的彼得照管,而路卡斯爱上的克萝拉也在彼得的照顾下,但那时,克萝拉很可能已经神志不清了,她还在幻想她被吊死的丈夫已经回来了,但那却是路卡斯的双胞胎兄弟克劳斯。
吊诡的是第三部推翻了先前的各种结局,比如他的父亲母亲并没有死,父亲出轨和一女人安登尼雅生了孩子,而父亲被母亲开枪射击而亡,在这过程中,路卡斯被射中背部而住院,克劳斯则被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照管着。
显然这还不够迷幻心智,逃离国境的是路卡斯,他去找寻自己的克劳斯兄弟,结果发现克劳斯并不承认有兄弟路卡斯的存在,或者说他的兄弟路卡斯已经死了,于是他用克劳斯·路卡斯的名字来写作,这导致路卡斯绝望的离开。
克劳斯后来回到自己母亲身边,在克劳斯与他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相处时,他爱上了自己父亲与其情妇安登尼雅所生的女儿莎拉,遭到了情妇的拒绝,双胞胎的母亲不停的念及路卡斯,而克劳斯在路卡斯找上门来时,却决绝的不与其相认,并使用药物让自己的母亲入眠来阻止路卡斯和母亲的重逢。
后来克劳斯又遇见了那个小妹妹莎拉(克劳斯曾哭泣着抱着自己的妹妹莎拉,腿脚缠绵,而达到性高潮,被安登尼雅发现后导致了克劳斯的离开)。
见面正是尴尬时刻,小妹妹莎拉依然爱着克劳斯,克劳斯却没有回应······路卡斯的死亡是三部曲告别的最后时刻,他的墓被安放在父亲的坟墓旁边。
他们将会生活在一起。
在《第三谎言》中真真假假难辨难分,比如到底父亲死于国境线上的爆炸还是母亲的枪击,比如母亲死于和情夫逃离的爆炸还是活了下来,比如妈妈出轨还是爸爸出轨,比如路卡斯还是克劳斯离开了故园后又返回,比如路卡斯(或者克劳斯)见到还是没有见到克劳斯(路卡斯)。
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呢?
用小说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吧:他们经历了人生,结果一无所获。
······················································································如有错误,请指正,谢谢。
《恶童日记》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别是《恶童日记》(1986)《二人证据》(1988)《第三谎言》(1991)。
很久以前曾读过第一部,印象还是很深,作家雅歌塔以其独特的简单、冰冷、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言,精准表达出两个孩童用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和面对现实的残酷困境的冷酷态度。
作家雅歌塔是从自己孩子的习作本取得灵感的,她发现12岁女儿写作业用的简单句式、结构很适合用来表现她的小说主题。
这种手法后来成了读者与评论家讨论的重心,甚至被视为小说写作的经典范例。
她用两个小孩的童稚言语,勾勒出在战争中被腐蚀的变异的孩童纯真的世界。
阅读小说时,感觉更像是穿越噩梦的一次惊险之旅,让人在深受震动之余,久久不能忘怀。
如今,第一部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
当然要一睹为快。
看得出,电影拍的非常用心,非常努力地贴近原著,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
精心选取的场景,两个“恶童”的扮演者,服饰,影片的色调,都是经过了精心刻意的营造。
其实,无论当时看小说和现如今看电影,我都不觉得这对双胞胎有“恶”的因素,甚至,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的一面。
他们“恶”,是因为当时恶劣严酷的环境造成的,战争,离乱,贫穷,缺少父母的爱,两个原本纯真的孩子被母亲带到乡间,投靠他们的外婆。
这位“外婆”粗鄙,肮脏、吝啬、凶恶,小气,外婆把“小杂种”天天挂在嘴上,对他们呼来喝去,让他们干重活脏话,两兄弟在每天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的的环境中捱着一天又一天,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经得起考验,两人每天以互相殴打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
他们练习心灵之痛,是因为外婆和别人经常辱骂他们,他们希望能“快快适应这些辱骂和伤人的字眼”。
同样地,通过这种练习,他们以“适应环境”的、理性的名义,把感情降至最低限度。
至于那些“温柔的话语”,对于母爱的回忆,他们则“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
同时,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那些他们所经历的,他们内心深处的仇恨和忧伤,统统倾吐发泻在每天的日记中。
战争的残酷,让人性变异,变得扭曲,丑陋,贪婪。
在乡下外婆间的这段时间里,他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邻居长着兔唇的丑陋女孩,为了换取一天吃的,可以去偷去抢,甚至不惜和神父做性交易;有同性恋倾向的纳粹军官对他们不怀好意;生性风流浪荡的女仆对他们的勾引,当然还有暴虐的外婆。
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两兄弟从震惊到害怕,慢慢地适应了。
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
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灰蒙蒙的,像蒙着一层雾。
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头发乱糟糟,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还有倔强地抿着的嘴角,象征他们对抗生活,对抗环境的毅力和不服输。
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他们也在磨练中成长了,变得坚强,不易摧毁,甚至和巫婆一样的外婆建立了感情,以至他们的找了新老公的妈妈回来找他们,要带他们走,他们都不愿意,两个孩子紧紧地依偎着胖胖的外婆,妈妈哭着过来拉他们,他们都不愿离开外婆的家,最后妈妈和怀中的婴儿(她和新欢所生)不幸被炸弹炸死,就死在两兄弟和外婆的面前。
他们只是震惊了一小下,然后平静地把他们的妈妈给埋了,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导演处理这几段情节时,都展现的非常犀利,比如那突然爆炸而冲天的火花,孩子们惊恐的脸,肥腻的外婆的笨拙的身体,不遗余力的展现出来战争的无情,扭曲异化了人性,两兄弟也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后来,他们的父亲回来找他们,他们也毫无激动开心的表现,视父亲如同陌生人,直至让父亲做人肉铺垫,用父亲被埋伏的炸弹炸死,为自己铺开逃亡的道路。
这已经是到这部影片(也是书的)结尾了,兄弟两各奔东西,挥手告别,第一部曲结束。
没有任何的煽情的配乐,反而更有力度,压抑到底。
想来,他们威胁邮差,去杂货店偷窃;他们勒索神父,把捡来的子弹混入柴火杀死女仆;在故事最后,他们甚至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但其实他们的“恶”都是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也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以暴制暴,以这样的方式回应残酷的对待他们的外部世界:他们威胁邮差,是因为邮差藏匿了他们母亲寄来的信和钱;他们勒索神父,是因为神父和小兔子间的性丑闻;他们杀死女仆,只因为女仆用面包调戏了饥饿的士兵;他们害死父亲,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中的一人才可能通过边界——他们自身却在一种“以恶制恶”的逻辑里,嬗变为一种戴着“理性”面具的、更强大更有欺骗性的“恶”。
这几段的表现,有的很具体,比如女仆被烘炉炸死的场面,过程表现的非常具体,开始还兴高采烈的女仆,用火柴点燃暖炉后,“叭”!
一声非常巨大的声响,火花四射,屏幕上一片白花花,坐在位置上也不由得给震跳了起来,处理地非常的突然,冲击力很强;但兔唇女孩被纳粹轮暴的场面完全没有展现,而是通过她赤身裸体奄奄一息地躺在家里床上的画面,通过她母亲口中的一句话而一笔带过,但冲击力依然不小。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恶”意推到了极致。
看完电影后很压抑,一如当年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哈内克的《白丝带》,都是这样类似的题材,战争的残酷,是如何扭曲人心,把一个个原本应该在这个年纪天真纯洁孩童嬗变成为一个个没有人性的怪异小恶魔。
神父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他们只是这个糟透了的世界里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堕落时代的受害者。
” 孩子,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坐等导演接下来拍第二,第三部。
很久以前,看到这本书名,“恶”与“童”的结合让人嘴角泛起不安的笑意,“日记”又是多么刺激的字眼,让人想当个窥探的窃贼。
想不到,书还没看,却偶然遇到了电影版,改编自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处女作《恶童日记》。
一对双胞胎男孩,在战争中被父母“抛弃”,寄居在乡下外婆家,那是一个让人看了会吓哭的老女人,狰狞的长相,庞大的身躯,凶恶的行为,但在这对男童与外婆的对峙中,反倒一天天暖化了。
然而,一切不能改变战争带来的可怕硝烟,在经历了抓小偷被人痛打之后,他们互相殴打以学会忍受疼痛;在得知小兔子母亲又聋又瞎后,他们蒙眼塞耳以习惯未知的恐惧;在目睹了森林里逃兵饿死之后,他们绝食四天以忍受饥饿……战争磨灭了童真,甚至人性,他们以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可在这样的成长中,难保他们不会成为下一拨法西斯吗?
每一天的生活都被他们图文并茂地写进日记本中,甚至一片叶、一张照片、一只蟑螂都有一块属于它的位置。
这本日记可以保存到电影博物馆,不应只是一个道具,我好奇,它现在身在何处?
在许多个重要的电影场景中,镜头都拍下了双胞胎紧紧牵手的画面,我以为他们会生死不离。
但影片结尾,他们以牺牲自己的父亲来达到兄弟分开的目的。
这么残忍的事情其实在不稳定的战争中似乎也不足为奇,父亲可以是养育之恩,但也可以只是一个身份,一个叫父亲的陌生人。
对于最终兄弟俩的分开,而且有可能是永世分离,对于他们这么突然的决定,我想是为了在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来,他们必须练习独立存活,抛弃亲情和依赖,让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把自己变得比这个世界更加冷酷无情。
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母亲,一个无奈的父亲,还有一个无奈的老人……人,性本善。
恶童日记海报 两个在战争年代的折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恶”源于“善”,即使对女仆的好感也不能阻碍对其人格的痛斥;烧了小白兔家的房子给予母女二人悲惨命运的解脱;尊重意愿帮助外婆安乐死,并为她入殓(其实还挺想专门探讨一下外婆这个人物的)。
外婆或许并不“恶” 在残酷的环境中,人人都只为能生存下去,兄弟二人并不喜欢痛苦、饥饿和寒冷,但是他们必须征服这些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他们看似做了许多打破伦理道德的事情、有过一些冷漠无情的言行,实则全然生活所逼迫、一切只为了能够坚强地活下去。
兄弟互殴锻炼毅力和体魄 生活要求他们收敛住自己的感情和怜悯,生活要求他们适应命途多舛和蹉跎。
母亲、外婆、父亲相继在眼前死去,影片想说这还不够,只有经受了底线的打击才能在那种动荡的年代完全地成长。
最后,从未分开的兄弟俩头也不回地诀别,只留下遍地野草荒芜,空荡的天空中响彻着人生的凄凉。
当彼此都经受了最后的历练,都在痛苦中成长得更加强大,还有什么能将他们打败,生离死别、悲惨屈辱通通变得一无是处。
战争年代孩童的坚韧
痛苦伴随着一生的成长 不论是哪种人生,也许不会像影片中这般悲惨,却都会遭受着一次又一次底线的考验,不断历练着人的韧性。
许多曾经无法接受的事情、行为、思想,都在惨痛无情的遭遇中一点一点地接受、习惯甚至利用和喜欢。
有些触及底线的情况,也不得不被现实需要所屈服。
如果想要使自己轻松地适应生活,就不得不使自己变得坚韧,忍受住痛苦才能够使人不断成长。
说到底,也许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人生终究需要自己坚强地走下去
把在城市生活的一对六七岁的双胞胎兄弟放到战时的村子里,会发生什么呢?
外婆和其他的人对他们不是打就是骂,于是他们开始互相辱骂殴打,来练习对于打骂的忍受力;看到一个逃兵饿死,他们开始练习忍受饥饿。
没有人来给他们道德教育,虽然学习圣经,他们也不能遵守十诫中的‘不可杀人’,因为他们看到现实中存在太多杀人事件,他们开始杀昆虫,杀鸡,到差点杀掉一个女人(我对于这件事是认同的,因为这个反犹情绪强烈的女人,导致了曾帮过两兄弟的犹太鞋匠的死亡)。
整个环境就像地狱,死亡不断的发生着,逃兵,鞋匠,他们的邻居“小兔子”,“小兔子”的妈妈,兄弟俩的妈妈和妹妹,外祖母,父亲。
最后的结尾实在无法接受,也许两兄弟不是成心让他们的爸爸送死,但两兄弟中的一个直接踩在他们爸爸的尸体上,理智上,我能理解是为了防止踩到地雷,但情感上我不能接受。
就像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环境对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试想两兄弟生活在和平年代肯定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希望各国当权者们能够珍视和平。
所谓的孩子视角,不过是孩子用纯粹且单一的对错观来清晰地判断这个世界,要么判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要么从不曾去判断。
他们不用太复杂,却也足够特立独行到难以分析,而其本质却是纯粹的。
轮廓清晰,身材细挑,头发是棕黑的,嘴唇是深红的,眼睛细长,眼睫打下深邃的阴影,像雪地里的野狼崽。
带着一种最早被赋予的优雅,读书写字,可以读一整本《圣经》,可以写得整齐而标准,又随着野蛮的生长环境变得粗鲁和肮脏,指甲里都是泥沟,身上是抓痕般的黑印,衣服的白絮里也可以染上污垢。
可以掀了外婆的桌子,半夜三更逼她起来做饭,也可以为了她眼睁睁看着母亲被炸死,在她死后为她净身;可以和漂亮的日耳曼女人一起洗澡,下一秒也可以为了怜悯的犹太人鞋匠杀了她。
说到底,他们的本质依旧纯粹,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活在世界的世界里。
选择忍受痛苦,选择雪中玩耍,选择吞下饥饿,选择独立地,有尊严地在那个世界活下去。
他们在少年时期有一个世界上与彼此最相似,最相爱,最默契的灵魂伴侣,他们有着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立场,一样的爱。
在杀人的时候不用讨论,在分财的时候也可以理所当然地“你一个,我一个……”,一旦分离,立场便一定会变,当利益不再一致,再伟大的感情也会变质。
所以分离,是最痛的一课,分离是放弃过去,也是放弃未来。
我不觉得他们两个分开能有更好地结局,但我也不觉得一对宛如寄生般互相依赖的双胞胎算得上真正的成长。
他们到最后一刻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清高。
他们不是恶童,是生活在恶世的儿童。
我没读过原著(书已经买了 在路上)电影我真很喜欢 特别是哪本贯穿始终大日记 展现着两兄弟所处的世界 从孩子的视角 「恶童眼中所有死亡」士兵士兵的失去让兄弟俩学会了一件事 人是很容易死的 要加紧锻炼自己 除此之外他们并无触动 鞋匠鞋匠曾送给过他们靴子 他们给鞋匠下的定义是“朋友” 鞋匠没有做任何坏事 就无故死去让他们气愤 女仆女仆也曾算是给过他们恩惠 所以在也应该划分到朋友中去 但是女仆害死了鞋匠 所以她就是应死之人 兄弟俩几乎没有犹豫就“处决”了女仆 因为给鞋匠报是他们的责任妈妈对于妈妈的出现 兄弟二人本应开心 即便他们练习过永远失去她 但是看到婴儿的时候 他们明确的意识到了背叛 所以妈妈又变成了“死人” 当妈妈真的死去 他们远不如烧信时难过 小兔子妈妈她是个胆小懦弱的人 一直靠着小兔子苟且过活 当她认为小兔子死了(对于她离开她和死没有区别) 她也失去了继续存活的能力和必要 兄弟俩帮她放的火 是对弱者的怜悯 外婆外婆的死是最沉重的 从他们选择恶毒的外婆而不是“背叛”的母亲 就可以看出 他们对外婆的感情更深 但是外婆选择安乐死 即使他们多次挽留 也只能执行 外婆死后还认真为她整理易容 也能看出他们对这个刚毅的老女人的尊敬 父亲好多人说不理解他们对父亲感情的转变 其实从最开始 父亲曾经试图分开他们开始 他们对父亲的感情更多的是怨恨 在经过各种锻炼和死亡之后 对于软弱的父亲就只剩厌恶了 所以当他们的生命威胁时 一个他们厌恶的生命实在不算什么 这些就是我看到的 战争中双胞胎兄弟扭曲的人生和直白的善恶
比原著差好多,简化得太粗糙,两只小兽看不出成长。
没有原著好看
感谢豆瓣卜乙细路美的中字
被抛弃的少年,通过“练习”在恶世求生存。有些抽象、破碎的叙述,少了些互动与震撼。
阴森
一般
将原著的场景基本还原出来了,但也仅限于此。
不是太好看
作为原作党,电影实在没把最真实的拍出来,还是那句话任何杀不死你的东西,都会令你更强大
残酷的战争凸显出凶恶的人性,不以极端的方式锻炼就难以对抗各种险恶,孩子也不例外。
对你好的 不一定是善良的,为了活着,底线又在哪里
如此充满压抑痛苦的小说我肯定读不下去的
从头疼到尾
导演和作品水平欠火候
这电影好怪。
忍受痛苦,学习残忍,就能战胜罪恶的世界吗?
拍的很用心,但是节奏没掌握好,可惜了
使我们得到救赎的,不是成功,而是某种始终大于我们的事物
雅歌塔的这部小说对我的影响很大。电影改编得忠于原著,但是无论如何也还原不了当初阅读时体会到的那种透彻心骨的直白,厌恶,麻木与悲惨。
看小说在先,没办法了,电影力度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