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倔强的女人,三个不肯听妈妈话的女儿,三个没有男人爱的女人。
还好,一个比一个坚强,一个比一个独立。
似乎,是一个人用了三世才学会了这些。
茉是天真的,因为一场电影就爱上一个男人,因为这个男人,之后在她看来所有男人都和这个男人相似,都是是“小高”。
莉是偏执的,曾经她离幸福那么近,可惜,性格决定命运。
花是坚强的,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爱,固执地延续自己的爱。
在雨中,靠着消防栓生孩子那段真够吓人的,模拟叫车去医院那段其实就足够了。
人,有时候不该太坚持些什么吧,不然,用三世也学不会放弃。
尽管我是三心二意地看这部《茉莉花开》,同时听着湖南台的超女,这边看着长长的邮件,还和别人聊着天,也许再仔细看一遍感触会更多吧。
没想到陈冲演的比章子怡更出彩,那才是上海女人的味道。
也或许她的沪语角色替她挣了分。
不知是该认为剧本写的亲切平实,还是她演的到位。
有印象的几个场景:当茉母亲时对茉一夜未归的责怪。
年青的时候总是与母亲背道而驰,年青人执拗地认为自己坚持的是正确的,而父母是不理解自己的。
总是要等到撞到南墙以后才能明了当初父母的心思。
应了一句俗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总是比我多吃许多年饭,总是经历的比我们多。
做茉中年时,陆毅替他搬动床,找到落到床后多年的明星剧照时那种欣喜,指给陆毅看那个相似的男明星剧照。
多少骄傲仿佛又回到了年青时。
当得知那个牙科大夫和小护士有染时的表现。
年老时,当邮递员搭讪说“你家日本也有亲戚啊!
”为了掩盖孙女被遗弃的事实,不屑地回答说“我家国外亲戚不要太多哦!
”透着骨子里的一种虚荣。
章子怡的一人三角,多少还是表现出其不同的。
难道单身母亲成为一种轮回,逃离不了这样的命运。
爱没有了,留下他的子女就能延续这份爱么?
《茉莉花开》描述的是上海的故事,影片基调有点压抑,但真实的东西大都不会太欢快。
多多少少是反映三个时代的变迁,而三代人身为女子却不约而同地在爱情上的盲目痴傻执著,但似乎越来越坚强和隐忍了。
也就是说,大环境再如何变化,人性内在的东西很难改变的。
每当看到“我家有女初长成”女孩子情窦初开爱上了男人后,却和自己母亲有了冲突,失去理性要走自己的路,每当长辈奉劝她要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她只是坚持自己的所选,即便到最后吃了男人的亏,还是说,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许当初不那么选择,也许现在的日子会更糟糕。
有点骄傲又有点宿命的味道。
女孩子还是要独立一点,坚强一点,把爱情或者男人当作生活的所有重点,似乎容易失去自己。
看到“花”被丈夫抛弃,一个人在雨夜路边生产那段戏,我心理油然而生的不是悲痛,而是对母亲的敬意。
不过片中女子三代都是单身带大孩子,没有父亲这个角色的出现,(或者有父亲,也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人世,)这也造就三位女主角性格的悲剧,对待异性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也没有相处的模式可参考,遇见心仪的异性,很容易就失去判断。
极左或极右,渴望占有全部,或者热烈的爱着无私付出着或仇恨着痛苦着渴望共同毁灭,这些或多或少都缘自从小对父爱的渴望,却又是缺失。
似乎导演的视角有点偏向女性,讴歌了女性的坚韧,却把男人拍的自私软弱有点不负责,毫无可圈可点之处。
这点我不太能苟同。
为了凸显女主角的坚强和蜕变也不必要把男配角拍的没有立体感吧,似乎三个男人只有一种性格和样子,没有人性的挣扎,没有多面性,也缺少任何铺垫,牺牲配角成就主角的戏,确实太过单薄,缺乏了表现力和说服力呢。
说到茉莉花开,正在看的时候,佐正窜上来要我推荐片子给他看,我就说茉莉花开了,他说,最好是那种不要动什么脑子的,我说这个就是的,他说名字不像,我说这个片子真的不要动什么脑子的。
不过看完了之后需要洗洗脑子。
后来去K歌的时候,小恶的爸爸: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 你的心中满是伤痕 唐大野:伤痕!
小恶的爸爸: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 心中满是悔恨 唐大野:没有!!
小恶的爸爸:你说你尝尽了生活的苦 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唐大野:对的!!!
小恶的爸爸: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唐大野:去TMD人生!!!!
小恶的爸爸是闭着眼睛投入吼唱的,唐大野是微笑着大声叫嚷的。
这两者实是没有关系,只因我的联想,她们并排到了一起。
出自非上海裔作家笔下,由另一位非上海人导演拍成电影,其效果却远非同样讲上海的《长恨歌》可比。
也许,两者不同在于,《茉莉花开》借着上海为背景,讲述的是人,电影落眼点也是人;《长恨歌》里的人,却是上海这个特定物的代言,那里面的人眉目看似清晰实则朦胧,偏偏电影逃避了城市,只看到特定的人,于是此人便眉目全无。
关于章子怡,评价褒贬各自极端,难得有中立态度,我却一向谈不上对她特别喜欢或者厌恶。
优点缺点凸显一身,竟因此惹起他人强烈爱憎。
然而她便是如此一个人,丝毫不掩饰锋芒,也或许不愿意。
偏执时疯狂,温柔亦且坚韧,看她与陈冲对手戏,后者内敛阴柔,两相交锋,于是益发显出各自风骚,却是恰到好处。
也是导演选角独到,换了别人,未必有这样的酣畅淋漓。
四代女人,同一间老房子,小小空间里,勾勒出世事变迁。
世事变迁不可阻挡,人是一代一代延绵下来。
这世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人还是那两个人,换了服饰;楼还是那座楼,匆匆忙忙变换门牌。
这些细节,油然画出沧桑色彩。
沧桑是阳台外飘过的人来人往,而女人,宿命般相似的遭遇,才是导演的重点。
这几位女人,与男人相遇,命运产生了转折,一辈子最重大的转折。
不能说因为有了男人,她们命运变坏。
重要的是,当一个人开始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时,才真正独立。
这种独立,到了“花”,终于有个了结。
但是付出了多大代价。
作者用一种爱怜目光,贯注着茉莉花一生。
爱怜是一种胸怀,当作姿态便矫情了。
爱怜还是一种爱莫能助的无措。
你看茉一辈子只记着一位小高,新年代里,依然旧时装扮,唱机,黑胶唱片,构成一幅无可挽回的画像。
在王安忆那里,这些完全是一种符号,尽管描述得精致无端,顽强抵御时间侵袭,然而在她,是高姿态,是对现时的高度优越感,仅此而已。
眼光的不同,带来两种结果。
于是讲到这里,我的目的得以清楚表露:藉着《茉莉花开》,我终于明白,一直以来,读王安忆小说总难免产生的缺憾心情。
我总是觉着,王安忆的笔触,冷静细腻,精确再现了一出出悲喜世事,然而她的眼光也一般冷静,甚至有时刻薄。
一个人的生活、命运充满了荒谬,我以为这不是个人原因造成。
然而在这种眼光下,荒谬感完全客观化,正常化,无可惊诧。
精准的“再现”,不带情感的观察,使我们感受不到直指内心的关注(最明显的,可以在《我爱比尔》及《白茅岭纪事》中感受到)。
所以,不无遗憾地,王安忆苦心经营的每个形象,无一令我感到刻骨。
而我所最喜欢的王安忆小说,却是也许不算起眼的《桃之夭夭》。
郁晓秋与姐夫相依为命,平实地开花结果。
我不相信人真可以相依,人本质上是趋向独立的。
然而因为不信,就尤为期待看到。
桃之结果,是在最绚丽的花落之后。
花开,这绚丽属于旁人。
结了果,“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一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布,惠及她的周围。
”惠及,才是真的相依。
我承认我的悲观,我看不到这种惠及。
所以,我更相信《茉莉花开》的结局。
2016年就标记为“想看”的电影,2022年的今日终于看完了。
整个色调非常“墨绿感”的电影,也许因为绿色旗袍,也许因为花露水,也许因为绿色毛线球。
从“茉”到“莉”再到“花”,在想象着“花”的女儿的未来的同时,不仅也好奇“茉”的母亲是否也是轮回中的一环。
明线上,“茉”的人生轨迹偏航始于意外怀孕并生下了女儿,她应该是不想生的,当时不想(只是因为害怕而未进行打胎手术),即便过了很多年,回望往事时也仍对孙女“花”说着“如果没有你妈,我会过着多么好的日子”。
而其女“莉”却是无比想要一个孩子却因为输卵管不通而无法孕育,成为母亲。
即便仅观此母女二人际遇,也不由叹道,命运竟如此捉弄人。
片子开头说,将此片献给所有的母亲,依稀记得《玉观音》片头也是这么写的,再说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也觉得,需要对母爱有所呼唤,可惜现在认真看电影的人太少了。
影片描写了三个人,也就是章子怡扮演的茉、莉、花三代人,茉是一个一心想做明星梦的演员,和姜文扮演的影院孟老板的一次偷欢之后,被舍弃,于是,她对男人失去希望,生下了莉,并且对莉和以后的外孙女花的婚姻都有所顾忌,只是她们不听而已 莉就是茉和那个电影老板的私生女,长大后,看上了同学陆毅扮演的邹杰,邹杰出生工人家庭,而莉从小家境还算富裕,所以还是有了冲突,但最终邹杰妥协,搬到了莉家里,但莉不能生育,只能领养了孩子花,不能生育也使得莉有了一点神经质,怀疑邹杰和自己的母亲,怀疑邹杰和自己的养女,在那个年代,这种怀疑也导致了邹杰的卧轨自杀,莉也追随邹杰走向了黄泉 养女花长大了,和一起下乡的知青小杜结了婚,但小杜出国求学后变了心,要求离婚,但花怀了小杜的孩子,放弃了流产,在一个雨夜艰难地生下了孩子…… 在花满怀希望的笑容中,《茉莉花》的音乐响起,影片走向了终结。
一直以来对于章子怡不太感兴趣,她在国内的口碑也一直不好,很大一个原因估计就是章子怡实在太顺了,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卧虎藏龙》,再到《蜀山》、《十面埋伏》,还凭《2046》获得了金像影后,合作的全是大导演,刚刚结束的《艺伎回忆录》虽然有所争议,但毕竟是章子怡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作品,而且表演也不俗,章子怡已经成长成为继巩俐之后又一个国际知名的大陆女演员,人红了,争议也就多,所以,网络上对于章子怡的绯闻、谣言从来没有断过,受网络影响,我对章子怡也存在一定的偏见。
寒假看了《艺伎回忆录》,对她的印象有所改变,而这次看了《茉莉花开》,我再一次觉得,就表演来说,章子怡还真是不错,就像她最近一次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时候说的:“那么多演员,为什么就章子怡机会多,总得有所原因吧。
”也许,她的努力和认真就是她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章子怡在《茉莉花开》中扮演了有些类似,却又截然不同的三个女人,类似的是她们都是女人,都是或多或少受到了男人伤害的女人,茉看上的是一个拿女人当玩物的男人,莉看上的是一个阶级不同、家庭不同、出身也不同的男人,花看上的是一个变了心的男人,在受到伤害后,茉变得一切都无所谓,却在母亲死了之后懂得了如何珍惜,莉变得有点神经质,开始怀疑自己的男人,花却变得十分坚强,坚强地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说她们不同,性格不同,所处时代不同,章子怡却很出色地演出了他们地神态和气质,尤其是茉和莉,虽然有人说,花演的太精致了,应该更加粗糙点,但我觉得最后生小孩那段,深深地折服了我。
小杜变了心,向花提出离婚,但花有了身孕,她却愿意先将孩子生下来,在流产地念头消失之后,她采取各种方式保胎,甚至先打车到医院,体验需要多长时间,但命运捉弄了她,一个雨夜,她的肚子剧烈地痛了起来,走到大街上,却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个人,非常焦急和无助,她在雨中艰难地行走,最终却疼地在大街上坐了下来,令人惊讶的是,她的包里居然带了纱布和剪刀,她的坚强和坚持让她的孩子终于平安地生了下来,她坐在地上,雨水打在她的脸上,她撕声力竭地喊着,使劲着,一方面感受着章子怡的演技,一方面感受着这博大的母爱,在一声哇哇大哭声后,她归于了平静,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此刻的我,已经被深深震惊,心中有个声音在说:“女人真的很伟大,母爱真的很伟大……” 其实很多女人看这部电影都会从她们角度出发,她们也许觉得就是那么回事,更多的是谴责片子里那些无情的男人,而我看了这片,却对女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包括莉在里面的那种神经质,女人伟大,母亲伟大,片子里的妈妈一开始都不受女儿的理解,女儿还时常对母亲顶嘴,漠视。
但到了最后,女儿们都能深深感受到母亲做一切其实都为了自己。
片子还是有点压抑,但好歹是个不错的结局,花在微笑,她的眼中想象着那种天伦之乐,不管怎么样,相信她的生活会非常美好,而我们,能够感受到女人的伟大,至少做个负责任的男人,也就罢了!
花在大雨中坚强而困难地生出新的生命,那一刻伴随着倾盆大雨爆发出的一个母亲的坚强和勇敢足以让每个人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女人生小孩是一件大事,这一步走错,足以毁了一生。
所以,女人对于性的矜持还来源于她的担心,生命是宝贵的。
也许性可以随意,但是生命不可以。
所以,我们对性的矜持,是来源于对生命的尊重。
三颗星是给章子怡的,两颗星不给是因为导演做的不好。
影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个人以为99%的改变作品都没有原著好,缺乏张力和饱满度,本片更甚,完全没有把原著的感觉拍出来,仅仅是着急讲故事,用一个故事的空壳来感染观众是不可取的,本来是很沉重的人生悲剧,但是导演却仅仅流于表面,叙事层面做到了,情感层面却相差甚远。
与其说是三个女人的悲剧,不如说是三个时代的悲剧更确切,抗日,文革,改革开放,极端的历史时期,为三个故事的产生铺垫了很多客观因素,时代感在影片里面表现的也别厚重,但是人生的故事却像记流水账,唯一来弥补的是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自我“意淫”。
个人觉得,导演问题是片子的最大败笔。
首先,《茉莉花开》特别伤章子怡,不能让她这么干演,不能让她搁在镜头面前,一个戏哭就10多分钟。
电影是好多综合手段帮你完成的东西,你让她干演一定给演白了。
大家都把她当一个明星来用,有点竭泽而渔,有点把人小姑娘彻底给暴露了,她的能力就这么多,你让她超能力发挥肯定不行。
导演叶京曾经说过:电影追求的就两个字:震撼!
震撼来自与影片的感觉和氛围,而这部片子唯一震撼我的就是看到章子怡玩儿命似的表演,完全看的我都不忍心了,用章子怡完全用的过分了,干巴巴的,好像就靠演员在撑场子了,其余部分完全被表演给盖住了,或者其余部分的火候差了太多,总结了一下章子怡的哭戏:1:阿茉头在得知自己被孟老板欺骗之后大哭一场,时长45秒钟2:莉莉带着对卧轨自杀的邹杰的愧疚在铁轨旁大哭,时长一分钟3:阿花在逝去的外婆旁边大哭,时长一分25秒钟4:阿花在雨夜大街上生孩子的一段戏,仅仅一个场景,整整五分钟5:最后章子怡的一个特写镜头,整整一分钟怎么可能这么演电影呢,完全是一个人的表演秀,就光靠着明星的名气干演是绝对不行的,况且一个人的情绪怎么可能那么深刻的打动观众呢,感染观众需要的是震撼人心的情结和氛围,需要的是能引起共鸣的节奏和情感,而导演只用这硬生生的表情来煽情就太差劲了,完全不能撩拨观众的情绪。
个人认为三个女人其实上演的是一个故事,情窦初开的懵懂加上年少冲动,感情的一点点剥离,理想与现实的撞击,走不出情感的挫折,郁郁而终,就像一根油条被导演截成三段,我觉得这三段味道一样,只是导演把哪段是开头哪段是中间哪段是结尾分的很清楚罢了。
拍得不比去年的《云水谣》差,有近代妇女生活史诗的味道。
毕竟电影的背后站着苏童。
这个片子也是章子怡演技的一次集中展示。
章子怡除一开始竭力装嫩,演悍妇、妒妇、怨妇都有一套,尤其最后演孕妇和在雨中生育的产妇,让人赞叹。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今日芬芳满天涯。
章子怡被陈冲比下来了。
看似周而复始的轮回,却因花的故事而有了本质变化:一个女性就算是情路受挫又如何?重要的是独立、乐观、坚强地生活,而不是等到老了还去耿耿于怀当年没听渣男的话去打胎,思想觉悟高下立判……章子怡的花一出来,明媚从容的气质一下子就和阴郁神经质的莉区分开来了,雨中生孩子还有最后那一抹笑中带泪深得我意。现在想来这在当时算是有突破性的女权电影了,花的故事把整个故事瞬间升华,让主题具有了批判性的自省和进步性的独立。为什么要生孩子?茉仅仅是不敢打胎和破罐子破摔,莉收养孩子是为了和丈夫的感情稳定,收养了不安全感还更猛烈了,只有花,是为了对自己、对生活、对新生命的热爱。
很久以前在水校租房的时候看的 好几段女人的人生
苏童对于中国女性悲剧命运循环的刻画到了[茉莉花开]里变成了一曲女性赞歌,这种柔化和主旋律化不说违背了原意,至少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女性依然在自觉地运用男性的话语。原著以点带面的描写被偷懒地照搬过来,保留了风味却也欠点什么。对于第二第三幕的改编则令人满腹狐疑:这女性的觉醒是从何而来?
三代女性的成长就是造人机器终于学会了自己生孩子,囧……
章子怡陈冲演技都好。但影片拍得腥气太重。
真的是很好的电影,很好地诠释了女人的命运,很喜欢这样的片子。而且批判得也很好,用一位豆胞的一句话就是: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毁了苏童那么好的原著,里面的内容也改得太浪漫了!看苏童的原著是会毛骨悚然,这部电影简直糟糕到不成模样!
剧情狗血了,镜头和光线很唯美
难看,索然无味,导演为什么要把分娩全过程拍下来,要被吓死了好么!anyway,我只是来看姜文演的孟老板的
导演想表达啥?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吗?还是男人全是王八蛋?四代女性无一例外地悲剧收场,价值观暧昧不清,人物刻画做作不实,故事情节也无聊透顶。导演在装,演员在装,编剧在装,装到最后给人感情就是假,就是不知所谓。
演的还行吧,国际章看起来没有那么讨厌,就是剧情怪怪的,想说什么呢?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名太敏感,豆瓣上搜 茉莉花三个字竟然还没结果。。。
我只有一个感觉章子怡跟巩俐长的很像。
侯咏转行当导演后的作品,老早之前的记忆了,本子写的不错,国际章的演技全程在线,陈冲姜文红花绿叶配的很舒服,三段式故事前因后果衔接得很顺畅,有些路得一个人走,最重要是女性的自立自强。
大上海的背景,三个女人的故事.真不明白,非得让陈冲演老的,章子怡演年轻的,三个女人,非得都是她演,真无奈.苏聪的配乐做得牛~得出一结论:世上男人没几个好的.
章子怡演那种倔强坚毅外柔内刚的女人很好,我怀疑她自己就是如此性格。众人吹捧的雨夜产女我很不喜欢,过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深爱一个人而不失去理智是多么可贵,特别对于女人来说。也许正因为她们内心坚毅,才胆敢如此疯狂不留后路地爱人。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最有感受的就是得出一条铁的真理:女人绝对不可以在未婚之前怀孕,甚至失贞。女人对待爱情和男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女人的坚持可能让她承受更多的痛苦,影响他一生的命运,而男人的坚持总是那么迷人,那么动人看不到痛苦
#观影手记# 2324 2.5第一代,小说的毛病,电影一股脑照单全收,影像化之后,细节更多,毛病也加倍。第二代,邹洁性侵养女改成了老婆精分后的臆想,倒是合理些,但吃穿用度实在太太太不符合年代背景,让人出戏。第三代,改这么贤良,成了无聊家庭伦理剧,还不如原著的全员恶人。大牌真不少,演技是谈不上。只有几个镜头的盖丽丽竟然秒杀陈冲章子怡。
作为女权的电影,这个确实没有太多的体现女性的独立自我……当然……独立生娃如果算的话也行……
改编自苏童的妇女生活,依然比较喜欢看书,书里写的更残忍些....另外这片子里的刘烨太猥琐太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