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无耻之徒》剧组的大姐Fiona和Lip都迎来了自己的新角色,前者主演了传记片《安吉琳》,后者或许迎来了演绎生涯的高峰《熊家餐馆》。
《熊家餐馆》与《无耻之徒》的风格一脉相承,我们更像是看到了Lip的番外篇。
男主Carmen曾是一个三星米其林酒店的厨师,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杂志优秀厨师的评选。
哥哥突如其来的自杀加之工作上的高压让Carmen不得不来接手哥哥生前经营的小餐馆。
在这里,他遇到了和以往米其林餐厅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面对无组织无纪律的厨房、随心所欲各有脾气的厨师和一团糟即将倒闭的餐厅,Carmen决心改变这里。
这个小餐馆到底有多糟糕?
熊家餐馆有着和《无耻之徒》一样的底色,是反精英主义、市侩的、街头的苍蝇馆子。
原有的经营者Richard更是脱胎于《无耻之徒》里的混乱、离谱、不走正道、不修边幅。
他把餐厅墙壁上搞出了一个大洞,然后用一堆纸堵住了这个洞,后来被卫生检察员发现,加之其他原因导致餐馆得到了C的评级;和Carmen一起去叔叔家准备小孩的生日派对还债,结果把自己的抗抑郁药倒入了小孩们的饮料当中;不理会修厕所的电话,导致餐馆的马桶爆炸......疫情期间,靠着买大麻使餐馆度过了危机。
Richard不爽Carmen的到来,更不爽Carmen试图对餐馆展开新的管理方式,但他无可奈何,毕竟Carmen的哥哥把餐馆留给了他。
对于熊家餐馆的改造宏图,Carmen是矛盾的。
三星米其林餐厅的厨房就如权力场,严格执行着上下等级制,由总厨师长指挥控制着一切。
伴随着对下级人格的漠视和极其严苛变态的高质量要求,权力的肆用就如其他千千万万个有毒的职场环境一样。
标准的职业话语【Chef】代替了一个个生动自在的灵魂,如同机械一般整齐划一的应答着【Yes,Chef】【Thanks,Chef】。
工作效率提高,专业标准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厨房权力制度下对人的控制和异化。
甚至不能完成任务时,等待他的是来自主厨污蔑人格、打击自尊、毁灭自信的质疑和辱骂。
高强度、高竞争、高压迫的工作环境掐灭了Carmen本可以大有作为的职业生涯。
伴随着Carmen的逃离,他来到了与三星米其林餐馆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
熊家餐馆,一个与高档、秩序、卫生完全相反的对立面。
还是有着Lip落魄才子的不服输精神,他开始着手改造这个地方。
如《疼痛难免》中的Shruti于Adam,Sydney的存在对于《熊家餐馆》和Carmen有着同样不可或缺的作用。
她是混沌秩序的重构者,是困境中的实干家,由于Carmen之前的名声她选择来到这个破旧的小餐馆工作,会适时适度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价值,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对于餐馆改造的一系列计划文案和设计。
对于Carmen的改造蓝图,Sydney的出现再合适不过了。
属于米其林酒店的等级工作制自然会在熊家餐馆严重水土不服,Carmen利用了Sydney对他的尊敬和崇拜,把一切落实的工作都留给了Sydney,无形之中屠龙少年终成龙,矛盾凸显中当Carmen高声提醒Sydney对他应有的称呼时,权力的漩涡将他席卷而入。
最终,Sydney也确实在混乱中构建了秩序,心高气傲的Tina在自己的土豆泥得到Sydney的表扬后会心一笑,终于改口回答到:“Thanks,Chef。
”专业等级制度与街头混沌秩序的碰撞达到了平衡,糕点主厨Marcus在Carmen对他所裁胶带的一句吐槽中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蛋糕开发变得井然有序。
Carmen和Sydney给餐馆的所有人带来了希望。
社会底层的人们如何生存,《无耻之徒》告诉我们底层的“白人垃圾家庭”也有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解构这个社会的独特话语权,《熊家餐馆》延续了其背景设置和人物画像,以相似到如同番外的故事情节聚焦到一家小小的餐馆。
从家庭群像到餐馆群像,我们同样看到了各式各样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
有人突然自杀;有人成年后还寄居在父母家艰难的为自己梦想的实现而努力;有的人身怀一身本领却不得不最终向现实和自己的原生环境低头。
和《疼痛难免》一样,《熊家餐馆》对于微缩环境的高压刻画,将观众一开始就丢入破碎且嘈杂的日常之中,高密度的语言和纯正的街头粗暴感不给我们任何喘息的空间,当Shruti死后,当餐馆在多重矛盾爆发后,Adam和Carmen都迎来了新生。
一位来自优质餐饮世界的年轻厨师回到芝加哥,在他的家庭中令人心碎的死亡后,经营他的家庭三明治店。
远离他过去的世界,卡尔米必须平衡小企业所有权的灵魂冲刺现实,他坚强而顽固的厨房工作人员以及他紧张的家庭关系,同时又努力应对哥哥自杀的影响。
当卡米(Carmy)努力改变商店和他本人时,他与一个艰难的厨房工作人员一起工作,最终使自己成为他所选择的家庭。
首先,很感谢一个人的字幕组,[庆祝R][庆祝R]然后,我觉得略微有点浪费时间来看这部好评如潮的所谓治愈电视剧。
在我的理解里,治愈是一种治疗,治疗生活中的焦虑,让人在这纷乱中找到一丝放松。
而本剧,第一集就让我上头,太TM的吵了,每个人都像得了狂躁症。
表哥这个角色我真的是服气,怎么能那么讨厌,自大,没能力,谁稍微反驳他一下就无边无际的吵闹。
男主这个角色也不讨喜,虽然人物设定他是个天才厨师,但他在高级餐厅里的际遇并不好,而他接手熊餐馆后,也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太自我中心,甚至在对人上变成了应该是他最讨厌的那种人。
最喜欢的角色又有两个,女主和面包小哥,女主有头脑,看得清问题所在,也能提出解决办法,从而改善餐厅的现状。
面包小哥有对烹饪的热忱,愿意尝试和学习。
因为工作原因,我知道后厨的真实情况,或许编剧觉得太普通的厨房讲不出故事,所以将厨房的事儿和人都变得略微极端了一点。
目前看了五集,只有第四集的最后,小哥做了甜品给大家吃这个画面让我觉得有点治愈,其他的,只能用嘈杂来形容了。
还有就是作为一部以餐厅为题材的剧里,食物显得太弱了一些。
剧作时间(多数单集时间不足25分钟)的限制和人物刻画的不形象是其两大短板。
另外,镜头的割裂、情节的不自然过渡也让我对该剧的镜头语言深有不满。
我一度怀疑,快餐式的抖音模式是否已经开始向英美剧攻城略地了?
所幸本剧所折射的社会议题,深得我心。
Sydney的设想让熊家餐馆的环境从一地狼藉到焕然一新,我认同她的想法和能力。
但往后看,Sydney的目标和现实似乎逐渐脱轨,我也觉得餐馆里少了一些东西。
直至等到Tina关心Sydney却被Sydney以完成工作为先命令去工作时,我突然醒悟:那少了的东西,是宽容和体谅,是理解和共情。
对Carmen而言,所有人都在成为餐馆的可磨损的零件。
剧里最初餐馆的喧闹,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餐馆成员增进情感的一种方式,尽管不是一个上好方式。
也正是如此,Richard从我最不喜欢的角色,成为我在本剧中最有共鸣的人物。
剧作后期,Carmen的忏悔开始定调,Carmen的梦境是他恐惧的幻化,于是一切问题在外卖系统上线的早上爆发。
真可谓是“图穷匕见”!
Carmen已经被他的米其林餐厅主厨规训为对工作保有完美要求的人,推而广之:现代人已经被社会舆论引导为唯工作至上者,其他的所谓“理解,体谅,共情”已经在现代社会被隐藏起来,往日的坚持兼容并蓄的社会舆论(在此,我将其美化为熊家餐馆工作人员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信任和包容)已经荡然无存,我们之间,似乎已经难以保持对他人的道德认知。
其背后所要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和对价值理性的刻意忽视。
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异化,已经太深切了。
也许再过几十年,也该开始征收失业税了。
我们—人类—的观念的水位什么时候才能更上一层?
我已经很害怕听见我朋友拖着刚从医院走出来的劳累身体对我说:“我怕我不努力,以后就没有价值了。
”我想劝她几句,但终究只能飘出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因为,这就是我和她共同面对的现实,我也无能为力。
如果你能熬过第一集还对此片感兴趣,接下来请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戴上耳机感受导演以歌传情的巧思。
每一集片头或片尾都会有一首很“芝加哥”调调的歌曲,概况了那一集当下的心情。
Ep.01:Animal-Pearl Jam第一集的关键字是:混乱的战场。
第一集实在是太太太吵了,当然后面也有争吵的戏份,但永远没有第一集崩溃。
梦中Carmy走在一条大桥上,走向被笼禁锢的熊。
这是一个隐喻,他想要释放他内心凶猛的熊,但他只能非常非常谨慎。
走在桥上,最后结局有解密为什么是桥在第一集的结尾,Carmy经历了种种忙乱后选择了暂时妥协——按照Cousin的“建议”制作意大利面来售卖。
但他很快又改变主意,将番茄酱罐头掷入垃圾桶,“我才不会如此轻易妥协”。
——这时候响起了Animal(by Pearl Jam):“One, two, three, four, five against oneFive, five, against oneSaid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against oneFive, five, five, five, five against oneTorture from you to meAbducted from the streetI'd rather beI'd rather be withI'd rather be with an animalWhy would you wanna hurt me? OhOh, so frightened of your painI'd rather beI'd rather be withI'd rather be with an animalI'd rather beI'd rather beI'd rather be with an animal”——“五对一”、“相互折磨”、“我宁愿和动物在一起”…简直就是崩溃的Carmy心声。
(第一集折磨Carmy的厨师刚好也是五位哈哈哈哈。
)Ep.02:Have you seen me lately?-Counting Crows第二集的关键字是:空虚在第一集的系列挑战外,餐馆又遭遇了卫生检查失利,鸡飞狗跳一整集最后Carmy才有空暂时歇息出门抽一根烟,这才发现自己正是遗忘香烟在柜台的元凶。
Carmy忍不住失笑,“原来我也是问题的一部分”。
此时妹妹发来短信:“你去共助会了吗?
”音乐响起:"Get away from me,Just get away from me,This isn't gonna be easy,But I don't need you, believe me,Yeah, you got a piece of me,But it's just a little piece of me,An' I don't need anyone,And these days I feel like I'm fading away,Like sometimes, when I hear myself on the radio.Have you seen me lately?Have you seen me lately?Have you seen me lately?I was out on the radio starting to change,Somewhere out in America it's starting to rain,Could you tell me one thing you remember about me,And have you seen me lately?”“离我远点离我远点这并不容易但我不需要你,相信我,是啊,你曾有我,但那只是我的一小部分,我不需要任何人这些天我感觉自己在逐渐消失就像有时候,我在收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
你最近见过我吗?我离开了广播,开始改变,在美国的某个地方,雨下起来了,你可否告诉我你能想起的关于我的事?
你最近见过我吗?
”——失落的Carmy心声,无人理解自己,甚至自己也搞不清自己了。
此前,在Carmy接受妹妹的安慰后,Cousin发现了Carmy哥哥Michel给Carmy留下的信件时响起了Saint Dominic's Preview-Van Morrison(字幕组标识52nd street-Billy Joel有误)“That's the way it all should happenWhen you're in, when you're in the state you're inYou've got your pen and notebook readyI think it's about time, time for us to beginAnd we're over in a 52nd Street apartmentSocializing with the whino fewJust to be hip and get wet with the jet setBut they're flying too high to see my point of viewAs we gaze out on, as we gaze out onAs we gaze out on, as we gaze out onSaint Dominic's preview, Saint Dominic's previewSaint Dominic's preview”“一切都应该这样发生当你在,当你在你所处的状态你已经准备好了笔和笔记本我想是时候了,我们该开始了我们到达52街的公寓与少数人交往只是为了赶时髦,和有钱人混在一起但他们飞得太高,看不到我的思想当我们向外凝视,当我们向外凝视就会发现圣多明的预示。
”又是一个小隐喻,哥哥给弟弟的信,成为了某种复现和预示。
但Cousin很快又将他放回原位,一切无事发生。
Ep03:Oh my heart-R.E.M第三集的关键字:新开始在新员工Sydney(不情不愿)的帮助下,Carmy在餐厅构建了新的小组制度,以提高团队效率,更有助于团队管理。
本集穿插着想起哥哥心疼到无以复加的Carmy,结尾,妹妹坚持不懈地留言,希望Carmy能正视自己的心情。
而Carmy的心情亦已开始变化:
“The kids have a new takeA new take on faithPick up the piecesGet carried awayI came home to city half erasedI came home to face what we facedThis place needs me here to startThis place is the beat of my heartOh my heartOh my heartOh my heart”“孩子们有了新的想法对信仰的全新理解收拾残局忘乎所以我回到家,发现被抹去了一半的城市我回家是为了面对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地方需要我在这里重新开始这里是我心跳的地方噢,我的心。
”——对于Carmy而言,从哥哥那里继承的餐馆就是让他心跳的原点,他要在这里重新开始,即便废墟摇摇欲坠。
Ep04:Check it out- John Mellencamp第四集的关键字是:家庭以一曲One Fine Day-David Byrne开场,让人以为是在展示餐馆在制度调整后的优化成果。
实际上只是一种美好想象片尾曲check it out- john mellencamp"A million young poets screaming out their wordsTo a world full of people just living to be heardFuture generations, riding on the highways that we builtI hope they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Check it out)Going to work on Monday(Check it out)Got yourself a family(Check it out)All utility bills have been paidYou can't tell your best buddy that you love him(Check it out)Forgot to say hello to my neighbours(Check it out)Sometimes I question my own behaviour(Check it out)Talking about the girls that we've seen on the slyJust to tell our souls we're still the young lions(So check it out)Getting too drunk on Saturdays(Check it out)Playing football with the kids on Sundays(Check it out)Soaring with the eagles all week longAnd this is all that we've learned about livingThis is all that we've learned about living""一百万年轻的诗人呐喊出他们的文字去一个满是只为被倾听而活的人的世界子孙后代,在我们修建的高速公路上驰骋我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星期一去上班给自己找个家所有的水电费都已付清你不能对你最好的朋友说你爱他忘了跟邻居打招呼了有时我会质疑自己的行为说的是我们偷偷见过的女孩只是为了告诉我们的灵魂,我们仍然是年轻的狮子周六喝得烂醉星期天和孩子们一起踢足球整个星期都和雄鹰一起翱翔这就是我们从生活中学到的一切。
”——什么是最佳生活?
根本没有定式,暂且先试试看吧Ep.05 Impossible Germany-Wilco第五集的关键字:桥梁。
第五集穿插了两个员工的视角,一个是Sydney的过往——经历失败后要如何让自己再次出发?
另一个是沉迷在自己美好的愿望中,不仅没有完成工作量还让餐厅短路的糕点师。
“我不会再犯错了。
”糕点师懊恼地说。
“不,你还是会犯错的。
事情总是会出乎意料地发生。
”Carmy安慰着糕点师,过于自然地将心里话说了出口,“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当你盯着火苗看时,你不禁会想到,如果我什么都不做,这个地方就会被烧个精光,这样我所有的焦虑也随之灰飞烟灭了。
”“但是你最后还是扑灭了火。
”“是的”——这段对话已经明示Carmy在上一份工作中已经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Carmy听Sydney讲起过往感悟时的背景音乐是Impossible Germany-Wilco"This is what love is for, to be at a placeGorgeous and alone, face to faceWith no larger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erasedAnd nothing more importantThan to know someone's listeningNow I know you'll be listening"“这就是爱的意义,待在一个地方华丽而孤独,面对面没有更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比知道有人在倾听更重要现在我知道你会倾听。
”
Sydney也学会了求助与合作,让Carmy帮他滤油。
不知不觉,Carmy的激励也成为了这两个人的部分精神支柱,如歌词所说,至少你在倾听,彼此面对面敞开心扉,构建起桥梁。
可惜的是Carmy仍未能真正顺利地敞开心扉,谁来倾听他呢?
Ep06:Last train home-John mayer第六集的关键字:怀旧Michael终于登场了——以回忆的形式。
本集出乎意料地出现了新角度,Cousin是一个非常旧芝加哥做派的男人,他把他对现实的一成不变看作是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的一种个人抵抗。
隐隐投射了他此前不愿Carmy更改餐厅的做法,也许他是一个比想象中还要怀旧的人。
最后他被Tina指出,他不想改变,也许只是不想被暴露出他的无能和无所适从。
片尾曲:Last train home-John mayer(2021年的歌,非常新的复古歌曲)"No matter how you work it things go wrongI put my heart where it don't belongSo if you're comin' with me let me knowMaybe you're the last trainMaybe you're the last train homeI'm on the last train runnin'I'm on the last train runnin'And I surrender and I surrender""不管你怎么做,总是可能会出问题我把心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如果你要和我一起去,告诉我一声也许你是最后一班火车也许你是最后一班回家的火车我在最后一班火车上我投降了,我投降了。
”——放下执念,他们都会登上这辆同舟共济的火车的。
Ep07:最芝加哥的一首:Chiago-Sufjan Stevens第七集关键字:not ready个人非常喜欢第七集开头的“风光大片”,前面几集的闪回也做得非常漂亮。
用Sufjan Stevens的Chiago剪了一个芝加哥简史。
从芝加哥历史拼贴再转到主角“I fell in love againAll things go, all things goDrove to ChicagoAll things know, all things knowWe sold our clothes to the stateI don't mind, I don't mindI made a lot of mistakesIn my mind, in my mindYou came to take usAll things go, all things goTo recreate usAll things grow, all things growWe had our mindsetAll things know, all things knowYou had to find itAll things go, all things go”“芝加哥的社区正在发生变化,我对站在历史洪流十字路口的人都很感兴趣,不管他们是赞成或是反对,但我决定记述我的所见所得。
芝加哥这座风之城是否能够在不丢掉本质的情况下实现进化?
我有时怀疑,是否怀旧的阴翳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失去判断,并转向一种完美主义式的愤怒。
”——这篇食评说的不仅仅描述着芝加哥或者这家餐馆的问题,每个亟待更新的现代城市几乎都会面对这种挑战,原居民的怀旧就像一种先天的感怀,不战而败的悲观色彩。
而在餐馆里,“未准备”好的不仅仅是sydney研发的那道菜式,或是糕点师Marcus的甜甜圈,甚至也不是指蜂拥而至的外卖订单...归根结底Carmy还没有做好move on的准备,他不知道他将要去往何方,他暂时只想维持看上去一成不变的“平和”。
高压锅氛围里气炸了(其实这里觉得Carmy有种无奈的惨。
大家都骂他asshole,谁来体谅他?
谁都可以一走了之,唯独他不能。
)Ep08 Let down-Radiohead关键字:放下与新生片头借用了早间料理节目的方式去讲述Carmy的困境,揭露他内心深处的梦魇。
此后,他终于决心去说出他的故事——观众也终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为什么是桥,为什么是狼。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在此贡献了约5分钟的长镜头,感情层层递进,Good show! 从剧情来说,打开心门是放下心结的第一步,他终于舍得let go了。
片尾Carmy读信那里也贡献了富有感染力的情感演绎。
需要鼓起很大勇气才能打开信封
这是前述他最爱的老哥口头禅,可以翻译为“船到桥头自然直”
穿越时空的安慰,怎么可能不泪目
翻面看见老哥写的菜单后,又忍不住笑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啊。
”不是因为这封信让Carmy走出来,而是这封信给了Carmy遥远的慰藉,哥哥的话就像在说,即使没有做好准备也没关系,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自然而然就好,做你想做的就好,我会一直爱你。
藏在番茄罐头里的爱此处响起Let down-Radiohead“Transport, motorways and tramlines,Starting and then stopping,Taking off and landing,The emptiest of feelings,Disappointed people, clinging on to bottles,And when it comes it's so, so, disappointing.Let down and hanging around,crushed like a bug in the ground.Let down and hanging around.Shell smashed, juices flowingwings twitch, legs are going,don't get sentimental, it always ends up drivel.One day, I'm gonna grow wings,a chemical reaction,hysterical and useless”悲伤失望歇斯底里终将过去,尘埃落定,平静也将随之而来。
《熊家餐馆》第一季主要聚焦于年轻主厨卡门的回归和年轻黑人女孩希德的加入,两人都试图拯救餐馆。
“bear”,熊是指什么?
第一集开头,卡门在睡梦中梦到一头凶残的熊,让他从梦中惊醒,是梦魇。
后来他这个“熊”又出现过几次,最后一集他把餐馆改成了“bear”,而这中间的过程才是最耐人寻味的。
这是卡门跟熊(梦魇到战胜)的故事,另一个是有关芝加哥小熊队的故事,毕竟这里是Chicago,绕不开的小熊队哈哈。
卡门是一个年纪轻轻便在世界上最好的餐厅担任主厨的人,但因为哥哥的去世并按照他的遗愿,卡门接手了这家餐馆。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餐馆呢?
即将倒闭,运营不佳,后厨一团乱,从不纳税,厨房设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餐馆。
总之,卡门从世界上运营最好的三星餐厅来到了乱糟糟的负星餐馆,一个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事情,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看好的事情。
如果继续下去,这剧就没法拍了。
就在这时,年轻姑娘希德的加入,让餐馆慢慢回归正常。
希德毕业于美国著名烹饪学校,年轻气盛,很想干成一番事业。
她太年轻缺少经验,很重要的是她没有耐心,但她有足够的精力和领导力。
很快,经验十足的卡门和精力旺盛的希德联手治理让这个极其脏乱差的餐馆。
他们办成了吗?
当然没有。
他们的生活充满着意外、咆哮,歇斯底里的发疯。
可他们力图在后厨这个空间,保持冷静有序,不要找借口,只听从指挥命令。
这是一个对比。
卡门除了餐馆/事业需要照顾,他回来是接管去世的哥哥的事业——这就涉及到家庭。
可是他跟他的哥哥关系并不好。
从小还是好兄弟一起下厨房做饭,但两人慢慢疏离,卡门觉得哥哥看不好自己。
卡门开始证明自己,他也做到了。
性格内敛的他也找到与世界连接的方式:美食。
但出于良心也好兄弟情也罢,他回来了,他慢慢回归家庭,也逐渐发现哥哥过去的秘密和对自己的肯定,他开始敞开心扉,接受现实,重新鼓起大干一场。
整个第一季几乎很少在室外取景,全都聚焦在餐馆内部,更是有一种逼仄的感觉压迫感十足。
印象很深刻的是,希德试图让餐馆开展外卖业务,可一开始由于程序设置有误,订单没有设置好限度,导致订单暴涨,镜头就一直对准不断输出订单的机器,一张又一张。
而食材短缺,无法短时间内作出那么多的外卖,凌乱一团糟的现场用手持镜头拍下,他们互相指责对方的错误,让外卖以失败告终。
这个剧也没有将视点放在是不是有人喜欢他们的餐馆美食,他们会不会有顾客,有顾客的投诉,这是属于下游服务。
而这个剧关注的是上游如何管理。
此外,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的处理。
不同个性的人如何要搭伙工作,成为一个有效率的团队,也是一件麻烦事。
演技的确都在狂飙,都不像是演的,都很棒,第二季还关注到了口罩后的餐饮行业现状。
无论是餐厅,公司部门,工厂或者甚至监狱,这都是属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之中,在特定的场域之中,有人的存在,有事情需要做,就很容易让人觉得这又是一个“寓言”,一个放在哪里皆准的故事。
我的价值观还是太幼稚了,摆脱不了价值判断(挠头)有个很没法理解的地方就是e7在我角度看来是sydney和marcus的错,他们在e8一点反思都没有。
我一开始的想法:是不是主角塑造得太好了?
群像方面虽然可以看出来主创很用心但台词有些太藏着掖着。。。
而且因为不是主视角问题,观众会往carmy方一边倒,总之同情了c就不能理解员工的辛苦这样?
而且前几集也有类似的部分,好像最后总是carmy委屈自己去道歉。
但到最后我还是觉得我的判断没错。。
这件事该担责更多的是员工。。
都是被自己的野心冲昏头脑的人,carmy可能在他们身上看见了自己,他的道歉是因为宽容?
因为理解?
还是为了情义?
我很好奇两位员工究竟能不能融入熊家,都说了要做的可是家庭式。
虽然一开始也是carmy方向有问题,但他一旦更希望和大家加深链接应该就会不再push他们那么严重!
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剧超级喜欢,坐等第二季。
下面来说说番茄酱的梗,第一个梗是lip哥一开始拒绝做意大利面,后来拿了一罐番茄酱开了一半就掉了(那是不是意味着把钱也扔了?
),第二个梗是lip哥问员工餐馆要用小罐的番茄酱而不用大罐的(感觉大罐的成本更低),第三个梗是承办孩子是生日派对,lip哥问Ricky为什么没带番茄酱,有了这些铺陈才能最后一次性发现番茄酱的玄机。
20分钟的第七集拉片拉了两个小时,导演对场景调度和节奏的把控完全是顶级的。
电脑坏了写了点笔记,写的过程中对于主旨的了解也能更深刻些吧。
食评中一段很喜欢的话是:Can the windy city evolve without losing its true essence? We wonder at times if nostalgia clouds our judgment, and creates an angry desire for perfection with every turned over spot.剧中无孔不入的城市图景无不渗透主创对芝加哥的热爱和思考,Carmen的左边是怀旧的Richie,右边是革新的Sydney(分别是中年白男和黑人女孩也很耐人寻味),芝加哥以及整个美国社会的左右摇摆或是继往开来如此映射在一间小小的餐馆。
为了补字数的碎碎念:第八集Richard露肩带莫名很抹布感(有点好嬷),老表宿敌这对更是好嗑。
文章首发于深焦DeepFocus,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特洛伊微博/豆瓣/ig:@dasisttroy1999年,安东尼·伯尔顿在他给《纽约客》撰稿的一篇专栏中写道:“美食是关于疼痛的科学。
在当代,专业的厨师或多或少来自于一个隐秘的社会群体——一个奉羞耻、伤痛、劳累和疾病为教条的隐秘原始社会。
他们和海军潜水艇船员没什么两样,成天活在空气不流通,高温不断的狭小空间里。
在另一个层面,厨师们更需要拿破仑时期的那种忠贞精神——不屈服于任何旗帜,只跟从自己的直觉。
”这篇名为《Don’tEatBefore…》的论文在《纽约客》上发表后,在纽约美食界以及整个纽约社会引起了轰动,因为在这篇论文发表前,纽约人,换而言之,所有享受美食的人们对美食、厨房、厨师的见解仍停留在米其林星级评论的艳丽之下,他们对厨房里的暴力、焦虑、压力和高温一无所知,安东尼将厨房和美食的事实公布于众,他稍带讽刺但又富有幽默的文字解剖着餐饮行业的一个个迷思,将血淋淋、疼痛难忍的厨房现实抛在大众面前,让他们未来每次在餐厅进餐时都默默念叨——美食是关于疼痛的科学。
《熊家餐馆》剧照《熊家餐馆》延续了安东尼这篇论文的叙事和观点。
男主角卡米是一名在全球顶流米其林餐厅工作的主厨,但因为他哥哥的突然自刎,他被迫回到芝加哥,经营几乎破碎的家族三明治店。
剧集一开始便被排山倒海般的厨房画面淹没——连续不断的切菜声,滋滋发响的油煎声,器皿碰撞发出的干脆金属声,开水煮沸的急促声,以及从四面八方传来的,来自不同厨房员工的呼喊声。
原本狭小拥挤的厨房角落,在快速交替剪辑和画面拼凑里被无限放大,这时的厨房像极了安东尼文中描述的“海军潜水艇”,它深不见底,它令人窒息,仿佛每位厨师在分秒之间会被厨房的热气和油味活生生地吞噬。
厨房所拥有的独特魔力和生命力仿佛与每个厨房员相互生发一种有害的感情,厨师们享受着每一次切割的快感,每一口试吃的惊喜,以及每一次听见出单的暗喜,但他们同时又时刻在这个战场般的空间里与身体的极限、精神的边缘、主厨的喜怒无常和顾客的刻薄需求作斗争,斗争中引发的疼痛刺激着他们的肾上腺素,把他们紧紧拴住,在疼痛之间体验这份感情所带来的悲情快感。
厨师与厨房的爱恨纠葛之外,剧集更多描绘厨房里无时无刻存在着的焦虑和压力。
第二集开头,镜头聚焦于在纽约一家米其林餐厅工作的卡米。
脸部特写之外,镜头穿插于整齐工整的厨房体系,厨师们井然有序地像工厂机器一样在各自的工位上准备食材,卡米则独自一人站在厨房前端,紧张地检查着每道菜的情况。
这时,主厨进入厨房,发现一道菜没准备好后急匆匆地走向卡米,静静地站在他身旁,贴近他的脸朝他耳里私语道:“你他妈就是个烂厨师。
你什么都做不好。
你脑子就是笨。
你跟本没有做菜的天赋。
你只是在安慰你自己罢了。
快回答我说我可以把这个搞定。
快!
”卡米一边一丝不苟地摆盘,一边聆听着训斥,他麻木地回答主厨的问题,把焦虑和高压化为耐心,藏进他正准备的菜里。
《熊家餐馆》剧照场景回到芝加哥的三明治店,同样,厨房里充满了嘶吼和大喊,卡米会因为蛋糕的甜度不到位而冲甜品师发怒,也会因为烤箱的温度过高而崩溃,将桌上的器皿狠狠地摔在地上。
配合着高温和鲜血,厨房里的焦虑和高压只增不减,仿佛逐渐变为一个高温熔炉,与厨房门外因食物的美味而充满欢笑的顾客世界化为正负两极。
《熊家餐馆》不像其他刻画美食的影视作品,比如《美食、祈祷和恋爱》,《朱莉与茱莉娅》,《燃情主厨》,它所勾勒的是厨房里的世界,而不是美食里的世界,在其他影视作品里,美食仍是现实世界里的美食,它被颜色、喜悦、味蕾高潮和群体共鸣所包装,它代表的仍是人们对于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是绚丽的中产阶级生活中的冰山一角,这些与美食相关的影视作品单单停留于美食表面,保留了现实世界中对于厨房世界迷思的残骸,它们所展现的仍是建立在压力、焦虑、疼痛和愤怒之上的片刻欢乐。
《熊家餐馆》也描绘美食,不过它体现的美食欢乐时效不会超过五秒——一个满意的笑容或者一句简短的“很棒,谢谢”,它更在意的是打破现实世界中对美食的虚假幻想和其他影视作品所勾勒的喜剧厨房,塑造一个不带任何滤镜的厨房镜像,将美食背后的层层消极情绪和声嘶力竭淋漓尽致地暴露在影像中,与安东尼论文里描绘的“海军潜水艇”和“中世界欧洲战场”般的紧张、高压、不安、甚至情绪上的雪崩一一对应,测量出美食所需要的代价,揭露厨房世界的真相。
《熊家餐馆》所揭露的真相不仅仅在于厨房世界,也在于对厨师这一身份的无情展示。
在以往的影视世界里,厨师的出现犹如骑士一般,高洁、贵气、举手抬足之间彰显着难以描述的魔力,仿佛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能被归纳为现代艺术,他们的存在好比上帝,用双手烹饪的美食拯救那些饥肠辘辘的平民。
久而久之,厨师这一形象被神明化,女孩们把他们看作理想对象,貌似他们的一道菜就能扑灭她们生活中平庸之火。
这一形象是单薄、无味、极端理想化的,正如安东尼所说:“每一个厨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疯子。
我们才没有大家说得那么高贵,一天工作下来,我们满脸都是油渍,指甲壳里全是大蒜和各种调料,周五周六晚上永远没有休息。
我不懂为什么这样的人会讨大家喜欢。
”
《熊家餐馆》剧照卡米正是这样一个疯子。
在第七集的七分钟独白里,他解释自己想当世界一流厨师的原因在于他想向哥哥证明,我是最强的。
在厨房里,他专注,认真,克制,始终如一,厨房是他的战场,他是统领这场战役的将军。
厨房是他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不允许偏差或者错误或者感情存在,他只在乎食物的完美程度和最终味蕾与食物之间的回音。
他关掉自己的情绪,将五官中的嗅觉和味觉放大到极限,这时的他,犹如他梦魇里的那头熊,是一个失去情感、被原始感官包围的捕猎者。
这样几近疯癫的厨师形象打破了过往“白马王子”般的厨师镜像,他的情绪,言语,行为和动作展现的是作为一个顶尖厨师毁灭般的素养,从根本上建立一个与现实匹配的厨师形象,在个人、行业、社会等各个维度拓宽他存在的方式和意义,而不是通过过往的花言巧语和精美技巧,塑造一个毫无根基、易碎如玻璃般的理想角色。
同样,卡米是一个破碎的男性角色。
他不善于情感表达,他将自己包裹在哀悼和痛苦之中,但他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其他人的感情,他希望能够终结三明治店的支离破碎,他是一个感官丰富,情感饱满,活生生的,饱受磨难的人。
他是破碎的,但他理解自己的破碎并且把自己的破碎化解为一种隐形的配方,试图注入进他破碎的兄妹关系和员工关系中,修复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破碎。
他的存在在根本上冲击了传统厨房体系的男子气概,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在现实中,厨房体系是由愤怒和训斥搭建,但在卡米眼里,厨房应该是一个充满感情、感觉和爱的地方,他实施的方法论是对传统男子气概,或者,传统厨房体系的一次挑战,最好的例子则是他与他表兄的对比,一个用子弹和拳头解决问题,一个用交流和原谅解决问题。
卡米的角色塑造将矛头指向了当代广泛存在的男性特征,即原始的男性独裁和雄性暴力,也是当下大家常说的“toxic masculinity”。
卡米是雄性暴力的受害者,他从他哥哥身上体会到这一暴力的灾难和痛楚,他从这场灾难中体会到如何做一名正常人,或者说,做一名移除传统特征的男人,他懂得什么能够支撑他重建家族的三明治店——爱和包容。
正如王尔德在《自深深处》中写道:“爱是靠想象力滋养的,想象力能让我们比我们所知的更聪慧,比我们所感的更美好,比我们本身更高贵。
”
《熊家餐馆》剧照在第一季结尾,通过读他哥哥的留言,卡米从番茄酱罐里意外发现了哥哥留下的资金。
他为员工做了番茄酱意大利面,大家说说笑笑,镜头结束在大家吃喝的欢笑之中。
如果说《熊家餐馆》是关于揭露厨房体系真相,或是关于冲击传统男性特征,它的核心实际上是关于家庭和群体的再定义。
回到安东尼的《纽约客》评述,在结尾时安东尼写道:“当我走进厨房,看到我的厨师们脸上流露出喜洋洋的表情,看到他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些食材,那些我称之为我信仰基底的食材,那一刻我便知道,我回家了。
”无论是安东尼、卡米还是世界上任何一家餐馆的厨师,对于他们而言,食材和烹饪出锅的美食才是连接他们在一起的根本因素。
虽然在厨房之外,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家庭和互不了解的陌生生活,但在那个狭小、拥挤、闷热的厨房里,食材的新鲜感和食物的香味是他们构建这个家的根基,他们彼此依赖着对食物的热爱和对完美疯狂般的追求,构筑着一个坚不可摧的群体。
参考阅读:April 19, 1999 Issue, by Anthony Bourdain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1999/04/19/dont-eat-before-reading-this
好像在看Lip番外篇。太累了。
我就是喜欢看创伤后遗症的治愈过程,溃烂崩溃中的求生反抗
真Lip番外的既视感,后厨戏拍得真好!
虽然我们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后厨工作的经历 但这种在一片狼藉的生活里 靠着些许放不下的牵绊和爱意 把套在头上让自己窒息的袋子一次次奋力扯破的内心状态 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还有很奇妙的是看着电视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的混乱 反而会减轻焦虑感 听着并不是真的痛恨对方的人说出的恶狠狠的“Fuck”也觉得很有暖意 (第7集最短也最有戏剧张力 看完这集的还好意思再催餐吗)
呃,所以就是一群人慢慢跟自己和解的传统剧情?一部剧里有一个情绪稳定的人真是太重要了。
所以这部脑溢血餐厅到底想表达什么?
观感焦躁不安,大家能不能别吵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管理混乱的餐馆!!有焦虑问题的人千万不要看!!!
鸡飞狗跳的生活啊……
看了3集弃
所以Carmen和Lip有什么区别。他们这么忙,餐厅还是一塌糊涂,只能说明他们和我上班状态一样,假忙。
弃了,这里面个个都那么爆。。。餐厅而已嘛。。。没法get到这些点
Lip在厨房的一天
吵得我脑袋疼
太闹了,吃不消。
Michael的死像一团阴影笼罩在Carmy、Natalie、Richard的头上,也笼罩在店里每个人的头上,一直在等要怎么讲述这段创伤,直到最后一集,才是我想看的部分,(对我而言)有效的部分只有Carmy的那段自白,前面所有的争吵、指责、吼叫太让人烦躁了,做菜的段落也拍得有点无聊。唯一有connection的角色是Sydney,Carmy让她管理餐厅,自己甩手,却又打压她,不认可她提议的菜品,老表也一直为难她,其他员工也不配合她的工作,打工人可真惨,她让我想起《疼痛难免》里的实习医生Shruti。
全程靠情绪顶,季终结尾来个机械降神,就挺破功的。
lip啊,下个剧走出芝加哥,离开贫穷暴躁酒瘾,好吗?
这台词密的倒是挺解压,果然还是得看别人也同样操蛋的生活。芝加哥这城市本身,就很酷,虽然那些三明治啥的都吃不上来。
电视剧的叙事表达本身就是奇特的。不断闪回的过往伤疤和疥疮都一直在提及和触碰,但就是不戳破。每个人都在丧一些什么东西,每一集都是不连贯的,但都在传达一种最当下最操蛋生活的控诉。想过去,又过不去,混蛋又操蛋。每个人在这个卖三明治的店里都是疯掉的,活的好用力,我们怎么会这么loser啊。杰瑞米·艾伦·怀特不知道哪里挖来的宝藏,又辣又性感又有型,是《伦敦生活》fleabag后,更真实,克制的人物。
Lip/Carmy是我想象中的那种美国底层白男,脏话带刺,内心各种创伤,但又聪明坚强,总是把自己生活搞得一团糟,偶尔流露一点脆弱,迷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