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可以从战争相关的创作中去感受,伟大的战争作品如「西线无战事」如此,就连抢救雷恩大兵也有一定的水准(好莱坞的)。
人,在战争中,学到了什么?
在这部片中,我看到了一个母亲,为了小孩,奋不顾身的冲入火线,奇迹的达成任务。
我之所以说奇迹,是觉得这其实也是剧本一厢情愿的写法,一个平民年轻妈妈,能够在战场中把小孩救回,简直是MI5了,但我不想去追究那些细节,我只想说,八月八日看完后,我心里对战争中历练的人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一个一心救回小孩的母亲,可以跟老虎搏斗(这是真的),可以抱著发烧的小孩一走几十公里去看医生(这也是真的),为什么不能救回在战火中惊慌的小孩?
为什么不能感动战场中杀戮的「双方」,共同为她铺路?
这才是人性的光辉,也是战争无法磨灭的。
妈妈一开始是出于内疚,因为是她想跟情人度假,才会松口让小孩去找爹的,没想到这个情人满口屁话,算了,老娘不理你了,之后的主轴只有一个方向:孩子别怕,妈妈来救你了!
妈妈不会看地图,不会躲子弹,车倒是开得超级梦幻的好,胆子也是出奇的大,反正谁敢挡老娘救孩子,老娘跟你拼了!
这就是俄罗斯版的八月八日战争,至于实际的战争情形,直到片尾男主角一句话就讲完「已经打完了」是啊,对啊,就该这样。
那些嫌战争场面不够壮观的人,go to hell,炸弹炸的不是你家,那些觉得小孩子很无里头爱幻想的人,你显然不懂什么是「希望自己从来没在地球出现过」是什么意思,特别是你被炮火哄的满地找牙的时候,觉得这个娘们笨透了或是傻人有傻福的同志们,丢你去野外求生一下感受感受....至于某些把八月八日当做俄罗斯版的钢铁狭来看的人,我只有一句话:滚你的蛋!!
俄罗斯(苏联)的电影老实说一直不太喜欢,可是这部穿越火线我的确很喜欢。
如果去除掉母寻子的情节,就是一部经典战争片,尤其小队护送难民那一段战斗,我们自己的电影就是怎么也拍不出来的,其专业性、战斗的真实性,绝不输于任何美国战争大片;有人说这部片子中加入母寻子元素有点挂羊头卖狗肉,可是我觉得正是这个情节点加入,这部片子才更丰满更完整,因为战争,不管怎样残酷,还是人参与的,还会有各种人情在战争中闪亮。
在片子中,还有时时引我发笑的片段,如那个有点口吃的侦察兵。
唯一有点不认同的就是小孩子幻想的变形金刚元素的加入,有点不协调,另外这个变形金刚的电脑制作和好莱坞比起来,还真是有点粗糙,哈哈。
另外,看的很明显,小男孩幻想的守护者就是他母亲的形象
被《五日战争》气到,这才打算找个正经点的片子洗洗眼睛,看到有人推荐《八月八日》这才看了这部片子。
可以说开头我完全是懵的,甚至以为下错电影了,看到后面才发现一切都是铺垫。
自闭症的孩子,莫名其妙开始的战争,为了孩子而踏足各种不可能的母亲,在残酷惨烈的环境中带着勇气挣扎求生的人们,最后才是军人登场。
而军人的形象就是沉默地驻守和保护。
女主搭车前往南澳时那个和她作伴的目光坚强,敢向流氓行为挥拳头的年轻女性,还有那个房子被炸毁了但是救助了女主的戴头巾的女性,包括指挥民兵的大叔和让小男孩回屋拿牛奶的奶奶,他们代表着战争突发时的无数个属于普通人的瞬间。
这背后隐约牵连着无数段人生和无数个故事,但如此同一地透出了属于普通人的坚强和勇敢。
夜晚的天空被炮弹的光焰像花火绽放一样点亮,破碎的羽绒在大风中卷成漫天飞雪,孩子在震荡的眩晕中眼前混乱闪现着鬼影和机械英雄。
猛然袭来却不得不从心头压抑下去的痛苦和一种始终长存的依恋在电影中交替出现,那是一种无望中的坚持,即便无法得到任何回应却依然被人们固执守在心中的坚持。
真是被这部片子的情感处理感动到了(感谢弹幕的提点科普,这让我对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的理解非常顺畅),所有的一切都点到即止。
影片的结尾用电话录音终结了故事,又是点到即止的happy ending,完全没有打破全片微妙的情感平衡。
残酷而突然的战争,普通而坚强的平民群众,自然而合理的人性情感,这种水到渠成的展现把戏剧故事的人为建构感冲淡了,使它更趋向于平淡但真实的生活。
最后,还是得大骂《五日战争》,白瞎了我的奎恩!
故事还能编得再离谱一点么?
气死我了!
这里特别表扬一下大毛,yyds!
这部俄罗斯电影,似乎让我了解了更多俄罗斯战争电影的新形象。
看后的感觉,耳目一新,沁人心脾。
08年奥运会开幕那天,格鲁吉亚首先对俄罗斯边境进行军事打击,俄罗斯遂对格进行还击。
--电影以一个俄罗斯年轻的母亲去边境战区寻回自己年幼的儿子这个很小的切入口为线索就此展开。
(女主真心俄罗斯美女,点赞)不若美国的战争大片,没有特别震撼的特效,没有描绘大国首脑军事高层深谋远略、调兵遣将的桥段,也没有影片《珍珠港》里那样刻骨铭心的跌宕爱情,而把刻画的重点放在了每一个亲临战场、在一场战争中要直面死亡的人身上。
--小男孩的爸爸面对敌人的坦克,站在炮口与自己父母坐着的吉普车之间,从容地托了托俄军的钢盔,又扭头冲着自己的儿子微笑,随着敌军坦克的炮响,再也不见。
这是一个儿子的坚强,一个军人的尊严,一个父亲的伟大。
他的微笑,不经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中被德军士兵顶着枪口,依然微笑着学机器人走过儿子藏身的邮筒的父亲。
回想起来,让人感动。
虽然这个角色在电影伊始便离开,但回忆整部影片,这个角色很真切地体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电影中设计小男孩的片段,多数都是在描绘他对那些让他不安的东西的幻想——邪恶的机器人。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情节和一部严肃的战争片格格不入,我刚打开电影的时候都怀疑是不是有人恶作剧,传了一部科幻动画到网上。
小男孩对机器人的幻想在这部电影里的运用,的确让我觉得似乎有些成事不足。
但看完电影再仔细一想,剧本如此一笔,也许是想把一部战争片变得更真实: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自己的亲人是善良的机器人,而敌人的战车是邪恶的机器人。
他并不太懂成年人的世界,不理解怎么会有战争,他的心里,只想有一个善良的机器人保护好自己小小的世界。
比起单纯描写战争的残酷,给儿童带来的创伤,剧本如此设计,父亲死于战火由一个善良的机器人倒下体现,让电影显得更温情,虽不够融洽,但却是这部片子的亮点之一。
---小队的指挥官和士兵,一个刻板,一直被老妈烦,一个色色的,却有些口吃,还有符合俄罗斯人各种“不靠谱”、“大条”等stereotype的坦克兵。
美国大兵的力挽狂澜,风情万种,个人英雄主义,在他们身上丝毫不见。
他们只是普通的士兵,有家长里短,有七情六欲,也会暗生情愫。
小队指挥官在受到敌人活力压制的时候还得接老妈的电话,跟老妈说一声枪响只是自己坐下来用力过猛,可谓幽默。
戎装在身,他也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向自己中意的姑娘表达爱意。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驾车护送母子二人的格鲁吉亚士兵。
本为一个民族,说着同一种语言,只因政治不得相互残杀。
“你的母亲也会为你这么做的!
”女主的一句话,让那个士兵放弃了军人的职责:服从命令。
但他担起的是,作为一个人的责任。
士兵角色在这部电影中的体现,可谓真实、感人。
---女主,作为本片贯穿头尾的角色,可谓在影片中暧昧了不少人:和可能开始下一段婚姻的投行男吃着饭又接着前夫的电话,和小队的指挥官、士兵含情脉脉。
虽然女主的名字叫Ксения (Kseniya),但她前夫叫她却是秋莎。
小时候喜欢上了这首叫《喀秋莎》的歌,这首爱情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感情质朴、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
这部电影亦是如此。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歌声响起时,描绘的是俄罗斯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漫山遍野的白色的梨花开放了,早晨的河上还笼罩着白色的水汽,一片静谧安详的和平景象。
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一直是俄罗斯人民心中的骄傲。
喀秋莎,俄罗斯女性常见的名字叶卡捷琳娜的爱称。
歌曲的作者将她作为自己心中爱慕的女性象征。
俄罗斯文学历来有着“圣女情结”的传统,女性形象绝大部分是神圣美好的。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视线从家乡转到边境,人物从喀秋莎转为战士。
而另一个重要元素也出现了:祖国。
这首爱情歌曲与和平年代的、卿卿我我的爱情歌曲不同,喀秋莎的爱情属于"战士"的前提非常明确: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而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为了找回在战区的儿子不顾安危穿越布满狙击手的敌占区,偷走敌人的越野车,闯过敌人军营重回俄军后方;从一开始不屑一顾儿子对于机器人的幻想,到最后把自己带入儿子幻想的机器人角色鼓励儿子不要昏睡过去;从不敢在空袭下开车,到开着吉普车冲向坦克,学着指挥官计算坦克装填炮弹的时间,让敌军坦克干掉了自家的军车,她是勇敢的,她也在改变,在进步。
--在投行上班的那个男人在影片开始不久变被女主抛下,因为他不是勇敢的战士,只能落寞地跟着电梯从荧幕中消失。
指挥官在战争胜利后找到了准备坐直升机撤离的母子,交谈中淡淡地说:“战争结束了。
我们赢了,打到了他们的首都。
”事实上,俄军在08年在推进到格鲁吉亚首都前就停下了脚步。
在军事行动过程中也尽可能地避免了对平民的伤害。
无论他们是因为何种原因只做了点到为止,电影希望表达的,是他们热爱和平。
电影的最后,是女主家电话的答录机。
几段投行男唯唯诺诺地的留言之后,是指挥官的来电:“嘿秋莎,我是Egor.”电影戛然而止,但相信剧本在暗示一段爱情的开始。
按通常的规律,战争中最需要的是《马赛曲》、《大刀进行曲》那样的鼓舞士气的铿锵有力的歌曲。
而《喀秋莎》这首爱情歌曲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
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武器、卧在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同样,在这部电影中,是美丽有勇敢的女主,和勇敢的战士一道,为电影描上了淡淡的,却又暖暖的一笔。
七十五年来,《喀秋莎》传遍了苏联,也传遍了中国。
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信仰和种族的人们喜欢这首歌,因为它表达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爱国、勇敢、和平和爱。
而这部贯穿着喀秋莎的电影亦是如此,虽然有着小小的瑕疵,虽然有几个让人觉得不合理的槽点,但百年之后,人们回看这部电影,相信观众感叹的必定是片中展现的人性的光辉,而不是过度追求“女主怎么开车就传过了敌人的营地呢”。
这部电影的真实、质朴和平实,让它在战争电影中脱颖而出,值得一看。
总的来说,场面很宏大,战斗很激烈,影片的色彩特别艳丽,不管是服饰还是风景,看上去都让人感觉很明媚一开场还让人以为是魔幻类的,原来只是小朋友的臆想。
后面的过渡太长了,为了交代清楚来龙去脉,一直到23分钟才开始踏上征途。
私人长途车上的场面很有乡土气息,虽然努力想表现一种平和、悠闲、自在的气氛,可是女猪脚的画面不时出现,让人绷着的心越发紧张,虽然小鸡仔的镜头让人一亮,进隧道前突然出现的迎面呼啸而过的汽车又再次加重了沉闷紧张的气氛,而长长的隧道,也暗示了这次拯救之旅的艰辛、漫长。
车终于出了隧道,暗无天日也算告一段落,总算松了一口气,车却坏了。
好在柳暗花明,有路过的车愿意拉绳牵引,也暗示了拯救途中遇到困难会有好心人相助。
可惜战争是无情的,炸弹的出现,打破了车厢里的活跃气氛,也炸醒了女猪脚的美梦,等她醒来,面对别人无情的拒绝,她决定只身上路,只有靠自己,才能去解救儿子。
她的固执,让好心的男猪脚违反规定带上了她,“出租车”的笑料,在后面又出现了一次,为男猪脚后面的帮助行动做出暗示铺垫,既然可以破例一次,再违反几次也没什么的吧……后面她到市政府躲避炮火,碰到了一个牛人,学会了怎么样不用钥匙发动汽车,也是为后面做铺垫。
再然后,政府终于出现了,虽然镜头不多,交代得比较清楚,政府方面的顾虑、大员们的不同看法等等,总之一句话:俄罗斯是不想打仗的,我们不是好战分子,都是被逼的,你们格鲁吉亚是恐怖分子行径,你们枪杀平民,所以为了维护正义,我们必须要采取实质行动。
后面孩儿他爸的牺牲有点悲壮色彩,一个傻乎乎的维和人员,一直觉得战争离得很远,喊了十几年也没打起来,也难怪他思想松懈了。
碰到敌军,他想的不是逃命,而是下车表明立场:我是维和人员,我没有武器,我把钢盔摘下来给你看,你有枪炮,我有脑袋……(再一次表明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是多么的有必要,为了维护真正的长久和平,战争是很有必要的)女猪脚决定再次独自上路了,可惜她没法行动。
于是她很聪明地利用不够光明正大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一张可以在战区通行的记者证。
这也是在暗示她的心理发展,为了救儿子,做什么都可以。
还没到目的地,同行的记者在她眼前中弹倒下,再次让她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性,她必须变得勇敢,必须直面恐惧,才能在这个子弹纷飞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一个救护人员的质朴实话,让人很有体会:姑娘,现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吃饭……在战争区,没有什么比吃饭活命更重要的了。
男猪脚廖荷的队员在居民家里对着一个苹果眼睛发亮,于是苹果跟小鸡仔儿、熊公仔、手机一起,成了另一个重要的剧情发展元素。
后面他为了一个看似没有危险的苹果负伤,眼看即将咬到嘴里的诱人苹果,换来一串索命的子弹……接下来得战斗很是精彩,女猪脚穿上防弹衣,扣紧钢盔,像一个战士一样勇敢上路了。
面对敌人的坦克,经验丰富的男猪脚数了7秒后急转弯,躲过了迎面而来的炮弹,这一重要经历在后面救了女猪脚的命。
地下室的难民从20变成了100多,男猪脚和队员要留下来救人,女猪脚必须独自上路去救自己的儿子。
男猪脚说,行动时必须脱下防弹衣和钢盔,不然会被格鲁吉亚军当成士兵射杀的。
她终于在桥头脱下军事装备,在战争面前,平民只能用躲避的办法来拯救自己,而不是枪炮,毕竟她不是士兵,战争和杀戮对她来说,只是人生中的一场不幸遭遇。
顺利地接到儿子,她偷了一辆军用吉普载着儿子开始逃亡,为了不让小东西昏迷,她不停地假装成儿子臆想中的宇宙战士的搭档机器人找儿子对话,看到这里真是绝望啊,前有阻截后有追兵,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旁边副驾驶座位上那个精神不太正常的儿子,真是担心,就算救出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何况女猪脚自己也有点神经质,碰到刺激就不停叨叨。
自己人的空袭来得太及时了,那个炸飞的坦克炮筒朝下直插大地,看上去夸张而富有喜感,让人觉得罪有应得,这估计也是导演的用意所在吧,主动挑起战争的好战分子是木有好下场的。
眼看就要到达自己人所在的区域,她碰到了格军。
这个勇敢的母亲用自己的英勇情怀打动了对方,被护送到了安全地区,这和前面的母狗护崽后来被杀遥相呼应。
导演再次告诉观众: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大家都不喜欢打仗,和平才是主旋律,军队高层除外……女猪脚抱着自己的儿子往安全的后方走,停下的坦克嫌她挡住了部队前进的路,耽误了他们推进敌方首都的进程。
平民和部队的方向永远都是相反的,一个走向战争,另一个背道而驰。
结尾真是皆大欢喜,叽叽喳喳的小鸡仔儿,微微摇摆的小熊挂件,生活又回归到了平静和谐。
家里电话的自动答录机里,悔悟的某男和最后那个廖荷的电话,隐晦的讲述着现实中还没有结束的故事。
特别是她那个精神不太正常的儿子终于正常了,真是感谢老天,生活太美好了,阿门!
最一开始我以为自己看错了电影············说好的格鲁吉亚战争,怎么成了科幻+魔幻片???
直到看了6分钟以后,才明白:哦,这是小孩儿的舞台剧啊················
但是过去了8分钟,突然现实中又出现了机械怪兽···············
正当我觉得剧情要向机战片发展的时候················镜头一转,进入了大兵的视野,总算是进入正题了——格鲁吉亚战争的前夕
·······························哎,前面搞了这么多3D,差点还以为进错了片场,,,导演你真的就没别的可以拍了吗???
剧情可以忽视了——直接跳到战斗场面,不得不说:毛子的打戏确实比较耐看。
各种强行便当,就拿一个栗子:导演强行给侦查兵小队的一个队友开了降智光环——周围说不定埋伏着多少敌人,这个仁兄居然有闲心去捡一个苹果吃············然后果不其然地被伏兵打了··········
你是没吃过苹果还是这个苹果上写着【便当】?
也许是敌人是以拿苹果为号?
小伙儿你是通敌吗???
在女主一路飙吉普,读秒躲炮弹等一系列猪脚光环放完了,还能碰到一个格鲁吉亚活雷锋··········
这个格军看到女主,得知女主是救子心切,于是············直接扔下基友,送女主母子去安全地带了···············
格军基友一脸懵逼ing+气急败坏ing········——————————————————————————————————————强塞了很多【体现人性光辉】的剧情,但是却弄得我尬癌不断。。。
关于2008年8月8号开始的那一场战争,目前看过两个片子,一个是美国出资的《五日战争》,典型的美国视角,俄国军队惨无人道的进攻格鲁吉亚村庄,美国战地记者为保护能够证明俄罗斯雇佣兵犯下战争罪的证据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而《八月八日》,则是完完全全的俄罗斯视角,在这两部片子里,同一场战争,变成了两个不同的样子。
尽管除了战争本身,两部片子的制作思路完全不同,但是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同样凶残,同样努力放大细节,但是《八月八日》在对战争场面的把握和巷战的拍摄上,的确是完胜美国人。
尽管俄罗斯人对于感情戏的处理会让国人摸不着头脑,但是硬到骨子里的战争场面,老毛子一点不比美国人差。
片中几场对战戏,两场与坦克的直接对决,几场车辆的追逐系拍摄都非常讲究,下足了功夫。
其实小男孩对变形金刚的渴望应该是本片的一个亮点,但是用得有点过了,显得有点儿二。
特别是开头那一段和母亲带着孩子开车穿越格鲁吉亚军营那一段,第一段显得可笑和幼稚,后一段则有些絮絮叨叨。
一个孩子心中渴望一个变形金刚般的英雄人物来保护自己,本应是一个极好的桥段,可惜在这样一个硬派的战争片中,毛子的确没有设计好怎么让它们出来,又怎么利用他们。
而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还原,毛子的确比美国人做得好。
曾经到过第比利斯,详细了解过关于那场战争的细节。
片中最后毛子说:我们打到了格里,我们赢了。
的确,当时毛子打到距离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35公里左右的格里就停下了,没有继续推进。
而许多史料也确实证实,当时格鲁吉亚军队有首先炮轰俄罗斯边境的行为。
俄罗斯当时反击进入格鲁吉亚时,摧毁了格鲁吉亚所有的军事以及非军事几场和导航设备,但是对格鲁吉亚居民和住所进行了最大限度的避让。
这部分史实,毛子没有撒谎。
至于关于女主角的絮絮叨叨,关于他们男女关系的不明不白,关于高加索人那些奇怪的举止,我只想说,在毛子国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明白,试图去了解毛子的行为是困难的。
看他们的电影,找到那种英雄情结,找到那种大场面的气氛就好了,别把他们片中描绘的爱情和情感用理性去分析。
《八月八日》,多条线索讲述俄格战争,突显母爱的片子,看这孱弱的躯体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双方战士均为之动容的场景,比死屁伯格拍的战马更让人容易接受。
PS:关于小孩幻想及思想转变的情节,没有深刻理解,可能是一种恐惧?
可能是一种对爱的期盼?
也可能只是为了把战争片拍的科幻一些。
≪穿越火线≫,讲述单身母亲为解救儿子不惜一切穿越生死烽火线的故事。
故事点题片名,展现了母爱伟大光辉,让观众为之动容。
同时融合激烈的战争场面,以及小孩天马行空的奇幻思想,俄罗斯电影再一次让世人刮目相看。
配音,总监此次超常发挥,尤其是儿子和女主的配音,非常的让我满意。
总之,值得一看。
大家都说到了那个妈妈太强大了,太脱离现实,不过大家觉得这不就是电影的真正意义所在吗?
如果一部电影全都的都是贴切与实际,那还是电影吗?
纪录片吧!
真实中夹带着虚幻,虚幻中又融合着真实,是我们分不清到底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
还是只发生在电影当中。
电影在引领我们寻找这个答案,伟大的母亲,勇敢的大兵,朴实的平民,残酷的战争,到底在我们的世界上存不存在!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就在这天,俄格之战爆发。战事如荼中,一场女子射击比赛,俄格选手分获冠亚军,亲密合影,在我看来这个完全可以感慨上几句的镜头,怂蛋央5只字未提,直接无视岔开了这个镜头。借这部老毛子眼中俄格战争片对怂蛋央视吐槽一下,CG制作和战争场面绝对不输好莱坞的电影
现代喜剧版潘神的迷宫。
虽然距离黑鹰还有距离,但也只是一点点而已,小嘴的罗伯茨
老毛子的剧情总是那么彪悍,绝对跟民族有关,不过他们对于战争中细节的把握绝对不输于美帝内套,并从各个细节处理得比美帝个人英雄传奇主义真实得多。
老毛子最擅长拍战争片
孩子,豆瓣上都是骗人的
看俄罗斯的电影总是进入不了状态,没什么感觉。机器人的穿越出现就是为了展示特效吗?
比好莱坞的傻逼洗脑大片好看多了
穿插小孩儿的幻想矫情得很,机器人也不符合母爱的形象。倒更像是父爱的空缺。整体演技各种不行,就男主演技能行给一颗星,女主的齐B短裙好身材一颗星,中间的巷一颗星。不能推动剧情的支线和无关人物太多,动辄便是两个小时的剧情可见俄罗斯对于成熟的电影剧本的塑造还差上一截。
剧情俗,一般吧
其实是细节挺写实的俄格战争片,开头五毛钱特效要扛住,前小半段剧情很拖沓,熬到开战就好了,俄侦察兵小队萌,leader帅,不专心拍战地大兵而要以脑洞很大的母子为主线就是败笔啊,按黑鹰坠落风格拍多好。
13年9月18的华龙会员免费观影活动,请假出来看的,送爆米花优惠劵,感觉慢嗨的,可是,电影真心不好看好么,男主那么帅是看完的唯一动力好么,女主最后有木有和他在一起才是我最关心的好么。看评论说堪比变形金刚,堪比你妹好么,看一半走一半的人。。。。
哎,原生态的毛子门丫..
母爱不分国界,拍得还不错,就是科幻与现实之间的跳跃有点适应不了
老毛的战争片拍的也还不错啊,但为毛非要插入那个小屁孩各种奇怪的想法啊,接受不能···
战争戏不逊色美帝
战斗民族擅长战争场面
格鲁吉亚怂逼一枚
低期望再加一星,虽然后半段有点假但不妨碍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比起斯大林格勒好太多了。Ps:俄罗斯大美妞真养眼
小朋友清澈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