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触基督教或是犹太教的人,特别是中国人,恐怕很难理解宗教和那些信教者的想法。
甚至对于别的宗教总抱有一种无知以至畏惧、妄加揣测的想法。
想想也难怪,毕竟当朝是无神论者居多,对于未知永远都抱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向前践踏,更何况那些已知的已被马克思证伪的宗教呢?
我们历史上的圣人,有为生民奔波的,有著书立说的,有隐世独清的,有为掌权者卖命的,但是像耶稣这样为了所谓的“爱”受苦受难、不惜身死的,则完全没有。
命途多舛如太史公者大概可与之相比,但两者还是有些差别:耶稣提出所谓“原罪”,坦然接受疯狂的虐待,不可谓不令人动容。
什么样的人跑的最快?
那些一无所有的、没有归途的人,吃穿用度莫不是省吃俭用或是巧取豪夺,在面对一个虚构的未来时绝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迟疑,无论海市蜃楼的表象下是火海是瀑布,他们都会一直向前跑。
被恐惧支配的人,理智已经被潜意识抛开,无论何种境地,眼前可以是黑的,背后可以是温暖的,陷入歇斯底里的人都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我认识的一位社会学教授有一次讲到他的学生时代,虽然他不信教,但每当到圣诞节的时候他都会到教堂里去听唱诗班唱赞歌,因为他觉得那里的氛围很“舒服”,可以享受到难得的宁静。
我们跑的太快,不是我们能力强,恰恰是我们心里没有底,我们经历过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富足,但不能带来安全感。
即使在今天,曾经一夕之间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一幕依然有可能出现,只要我们不反思,不敢直面面对原罪的话。
那位教授还提到过怎样安抚失独家庭这个问题。
爱是真正无价的,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当作为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夭折的时候,你就知道金钱和党的关怀什么的都是屁话。
那些父母都普遍早衰,有的则选择自杀,我们能给他们什么?
给他们党的温暖吗?
可能只有宗教才能抚慰他们,爱才能填补爱的空缺。
最后一句,我们现在不需要的,生活会慢慢证明给你看,你当初是多么的慷慨。
看前有点犹豫,因为那是个演员,他不是耶稣。
甚至想:若以后祈祷都记着演员的样子怎么办?
现在看来,没有问题。
一路捏着手,有些地方实在看不下去,避开眼睛。
鲜血淋漓的人背上压着那么沉重的十字架,我替他望望目的地,真远,真远啊。
据说这片儿遭到美国各大教会抵制,可以理解。
起初我想,拍得那么肉感,岂不落入“字句”而远离了精义?
怎么能拍耶稣的脸,怎么能拍撒旦游走的样式,为什么耶稣说了四福音里的这句话,却不说那一句?
拍片儿的人又怎么知道耶稣的痛是怎样的痛,他的背上要落下多少道鞭痕?
若从一百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角度看,教会的抵制完全有理由。
正如人问我:你说信,你怎么知道你信得真?
问得好。
当时我想,这片儿一般,血腥得过分,简直像个噱头,连个联想余地都没了,不高级,好莱坞场面啊,看了就算了吧。
退碟时眼泪却流了下来。
祷告只能反反复复念一句:主啊,多痛啊。
多痛啊。
那一刻我算是真正明白了,为什么祂叫我们不要忧伤——不仅是不要,也是不该,不能。
有什么伤痛大得过那第一个背十字架的人呢?
难道那只是皮肉之痛吗?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门徒说,你们就不能警醒片刻吗?
是怎样的忧伤和孤单啊。
祂知道他们要睡去,逃跑,背叛,祂知道因为深深了解他们的软弱。
祂向父祈祷:若可以,叫这杯离开我,是出于怎样的恐惧啊。
受难是祂唯一的路,是祂非完成不可的工。
于是祂立刻说:然而只要照你的旨意,不要照我的旨意。
客西马尼园之夜是前所未有的黑夜,耶稣一旦软弱屈服,世界即会随之沉沦。
Gibson拍撒旦在耶稣周围游走,我能体会他想拍出暗夜的苦心。
耶稣以人的肉身来经受这一切,是人痛苦的极限,忧伤的极限,孤单的极限,恐惧的极限。
而祂是个无辜者。
好比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其上有整个世界的血和土倾泻下来。
以前我不能切身体会,主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恩典有多么大。
我知道祂是毫无罪愆,我知道所谓担罪是所有人类的罪,正如路德说,祂就是那小偷,盗贼,杀人的,奸淫的,但我不能感受这罪有多么浩大。
当祂被挂在十字架上缓缓竖起,那一刻惊心动魄。
在一颗并不比任何人更大更强壮的心脏里,汇聚了最深、最黑、最苦、最可怖的东西。
杀人者和被杀者的血和灵魂在那里;抢夺者和被抢夺者的失丧之痛在那里;死了儿子的母亲的泪在那里;因爱而碎的心在那里;被撕裂的处女的子宫在那里;甚至,一个不怀好意的眼神、一句恶言、一个脚印、一道最小的伤痕——都在那里。
我也在那里。
最后耶稣的心房破裂,是被自己的血冲破的吗——你知道是被什么冲破的吗?
主啊,请原谅我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起初我掩眼不看祂被鞭打的段落,不仅因为太血腥,还因为觉得没有必要。
血腥不就是为了刺激人的感观吗?
写实能真正表达出主的痛楚吗?
可一鞭一鞭下去,一鞭,是一鞭。
一步一步朝受难的山上走去,一步,是一步。
十字架很沉,真的很沉,沉到我的背靠在墙上,都不能直起来。
马太福音写耶稣诞生,说祂是头生的儿子。
什么叫头生的儿子?
那就是,祂亲身经过了每一道鞭打,祂亲身经受了每一块肌肉的破裂,祂亲身背起那架子,从山底走到了山顶,被挂,被铁钉穿透手掌和脚掌,被虐待、耻笑、背叛、伤害、杀死。
每一个鞭打他的人都是祂的孩子,每一个朝祂吐唾沫的人都是祂亲手造的,每一个离弃祂的人都是祂的挚爱——而祂为他们祷告说:父啊求祢赦免,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最后祂心脏迸裂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从阴间深处胜了撒旦和死亡的权柄,带着永生的灵魂回到父的身边。
——而祂是所有被生者中,头生的儿子,祂胜了,也就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叫其他的孩子被虐待、耻笑、背叛、伤害,没有什么能成为撒旦的谎言说——“你不能担当”;没有什么能叫人中途跌倒;没有什么能叫人被阴间吞噬与永生隔绝。
祂是头生的儿子,我是其后的,主啊,我跟随祢。
《耶稣受难记》描述的正是一名决心追随主路的信徒,他个人的受难记。
他那样实在地描画鞭打,因为这些鞭子也曾落在他身上;他毫不避讳地拍一场又一场皮开肉绽体无完肤的画面,因为他的心也曾像这样被撕裂;他从底下远远地拍各各他,每一步都艰难,因为那正是每一个信徒的信仰之路。
那么十字架是什么?
布道者常说:追随主的,各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这确实是主所吩咐的。
然而何为十字架,许多信徒并不真正明白。
有人以为是要摒弃一切拥有的,有人以为是要在生活中苦行,有人以为是要在患难中不弃善道——这都不是根本。
十字架上挂着的,是我们自己,我的“自我”。
耶稣说:“若可以,叫这杯离开我。
”一旁的撒旦简直要眼前一亮。
而从“只要照父的旨意,不要照我的旨意”起,祂就将自己完全地交给了上帝。
每一道鞭子都是在抽打自我,体无完肤指的是——主要拆毁我们自筑的城墙,从新造一个完美的殿,这殿被生命充满。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血,为什么有那样直观的惨烈和痛楚,因为真正的信仰之路是——那充满了恶毒、嫉妒、纷争、淫荡、谎言、死亡和黑暗的“自我”,被一块一块地拆开,被挂、被钉、血流尽而死,我们得以从阴间脱离,带着永生的灵魂回到父的身边。
这条路是漫长的,艰难的,充满了血和泪。
人心的黑暗比一切的暗更大,人心的痛比一切的痛更大,人灵魂的活和死,比一切肉体的活和死更沉重。
影片的结尾非常简洁,没有一句废话。
基督脱去缠在旧体上的裹尸布,完好洁净一如初生。
有光像温柔的吻落在祂身上,又像无边的水。
祂安静、沉着、有力,就站了起来。
过往的一切磨难毫无痕迹,就像未曾发生,因为祂是全新的了。
祂从坟墓里走出去。
我的长兄,祂痛过最痛的,走过最艰难的,胜了最可怖的,从此往后祂与我同在了。
祂背十字架时,与祂同背的是一个战兢、无力、不知情并且随时要逃跑的人;然而我背上的十字架祂亲自托在手里。
那落在坟墓里的吻和光也同样落在我身上。
从此往后,这世界还有什么资格叫我忧伤?
看电影需要很多准备,有些准备是临时性的,有些需要积累才谈得上观影的资格。
这就相当于导演设置的门,无形中要筛选观者。
因此,即便电影随时可以在任何可能的载体上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接近那个电影世界。
我们可以就影评写下非常主观的看法,唯有进入的门槛牢不可破。
无疑,《耶稣受难曲》就是这样的电影。
那些观影的审查内容深浅不一,比如,至少要懂得一点圣经,知道耶稣受难的传说或者认为那就是一个历史事实,起码的要求是要知道耶稣吧。
而在我看来,知道这些还不够,其实还应该具备对“受难”这一行动的认知,主要是精神层面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受到排斥的精神境界和社会行为。
而由受难这个形象铺陈开来的,很可能是教徒对宗教的膜拜,人权分子对价值道路的不放弃,还有,作为一个人理应具有的那些权利,就是为什么生的问题极其答案。
拍摄宗教影片必然带有巨大的挑战。
这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寻找契合的宗教感受,具有完整的宗教解读能力,观点、系统和经验,是要先有一个神,否则什么也别谈;二是对上述储备的电影式表达,光影成为书写圣经的笔,场景调度构成宗教阐述的框架,演员要相信自己就是耶稣、死神、门徒或冥顽不化的异教徒。
很少有导演能同时驾驭这两种高难度的艺术门类。
其实,相较于梅尔-吉布森,在我常看的电影导演中,英格玛-伯格曼也是惯用宗教隐喻的导演。
但与前者整个地占有宗教题材,进而纵身描绘宗教场面不同,后者更多地是将宗教碎片化,宗教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而服从于伯格曼对人生的思考。
简言之,在《耶稣受难曲》中,宗教的献祭感成为主题,统领所有必要的电影手法,是领袖;可在伯格曼诸作品中,宗教仅仅是某种参照,影射的是心理世界,他的电影宗教是晦涩的,是拒绝膜拜的宗教,是强烈受到人的情绪控制的部分。
宗教成了伯格曼的解码器,退而求其次,而梅尔-吉布森完全不是这样。
耶稣受难前的12小时,从耶稣自知献祭的场景开始。
这时的耶稣给人的观感并不好,我的意思是说跟世俗人类绝不相同。
他看上去软弱、惧怕、无助,乃至于带着点病态,正在为进入献身的程序做准备。
树林中昏暗,远处是苍白的迷雾,耶稣和他的门徒想的是两种前途。
在这一段很长的场景中,吉布森使用了死神的暗喻,一个黑色的、携带者象征意味浓厚的蛇,受难曲由此诞生。
为了完成整个宗教献祭的过程,为了神之所以成为神,梅尔-吉布森使用很多看似血腥的设计。
这一点也不奇怪,如果观影者对蒙难的宗教色彩有着基本的认识,就该明白,这里的所有血色不是为了展示暴力,更不是渲染血腥,这一切是为了成就,为了创造,为了耶稣的重生。
所以,指责电影的血腥恰恰是无知的表现,体现出受到电影排斥的粗鄙感,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这部电影的对白很少,也可以说很干净,除了耶稣和总督的第一次对话要长些外,只是精选了位数很少的台词。
它们源自圣经的原初意念。
很难想象一部被大幅台词充斥着的宗教电影,所以这是吉布森的专业之处:他将绝大多数精力投放在气氛的渲染上,比如贯穿始终的JohnDebney的管弦配乐,比如油画般呈现的布景和服装,再比如迎接神的那些场面调度。
吉布森一定知道,宗教感的塑造程度将决定成败,个人觉得他做得很好,受难的细节、氛围、过程、声音、气味、天气、市井、分离、悲恸、纯洁……总之宗教演化为自身的必要素养他都给齐备了。
据说这部电影在被介绍的时候,通常都被冠以“富有争议”这个定语。
如果是因为血腥引起争议,那是肤浅的,本不必被重视。
如果是因对宗教——具体说是耶稣的重生——刻画上存在不同看法,那可能还说的过去。
不过,将一个电影总结为争议性质的,总显得过于简单和粗暴,彷佛就是要表现出不愿及不能倾听的毛病来。
这是最容易做到的借口,在这个借口下,所有值得品味的都消失了。
而《耶稣受难曲》不会顾及这些敷衍式的傲慢,它在建造人的神圣上独有意志。
这让我想起了理想主义的定义,即便这样的联想不够虔诚。
这也是我老实不能专注于电影宗教阐释的一个缘由。
形容一个凡人的最高评价是君子人格,或干脆是君子。
君子是人中之圣,耶稣是圣中之灵。
耶稣的价值观总令我想到人的境况,包括在此境况中人的表现的主要类型,有叛徒,有神圣化的师长,也有愚蠢的民众。
耶稣受难也是蒙恩,是死亡也是复活,是通过自我牺牲成为拯救者。
吉布森越是沉溺于场面和过程的漫长血色,就越能接近受难的宗教精神。
对一部电影来说,尤其相较于圣经才能达到的传教高度,能够达到已有的境界已经称得上绝佳之作了。
耶稣说,“母亲,看我正更新万物”。
吉布森使得纯粹的宗教电影实现了最本真、最直接、最圆满的塑形,这是一个很难被超越的尺度。
围绕着耶稣受难,一路上的鞭笞、驱赶和苦累,女人成了被讴歌的对象。
在这部影片中,吉布森在向女性和母爱致敬。
她们本是瘦弱的,她们的眼泪记录下耶稣上十字架前的全部血泪史。
从总督夫人、玛利亚、递水的无名妇女……女人以贴近宗教世俗形象的面目一次次介入受难的旅程,这相当于一次次强化重生的母性色彩。
如果真要对电影有着严肃的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延展的话题。
究竟是女性见证并孕育了耶稣的重生,还是耶稣将所有母性的外在感予以唤醒?
显然,对《耶稣受难曲》而言,它将收获界限并不那么清晰的门徒群体。
基督徒看见的是主的降临,激进主义者看见的是牺牲的必要性,启蒙者看见的是曲折的蒙昧人群,母亲看见的是受罪的儿子,理想主义者看见的是真理被颂扬,浪漫主义者看见的是满目的鲜血,而还有人什么一看不见。
我呢?
看见的是如下的对话,在耶稣和总督间展开。
总督:你就是犹太人的君王吗?
耶稣:这话是你由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我而对你说的?
总督:我为何问你这个问题?
莫非我是犹太人?
你的民族和大祭司把你交给我,他们要我把你处死。
为什么?
你做了什么?
你是国王吗?
耶稣: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
假设我的国属于这世界,我的臣民会把我叫出来吗?
总督:那么你是国王了?
耶稣:我为此而生,为给真理作证。
凡属于真理的,比听从我的声音。
总督:真理!
什么是真理?
2009-4-14 0:41
对敌人的爱到底意义何在?
耶稣被世俗和愚昧从肉体上消灭的时候,他一味退让,不挣扎,贯彻自己宽容的信仰,不出一句怨言,任凭群众虐待。
我只能赞赏这场伟大的实验,你知道,当面对集体癫狂的时候,清醒的人很容易失望灰心。
那些愚昧平庸的人,对真理闭目塞听,对舆论怯懦退缩,对着血腥和屠杀的表演却欢声雷动。
很想问,到底哪一点值得你的善良?
为什么低下头,为什么不逃不避让侮辱,为什么承受这些无谓的卑微的人肆无忌惮的伤害,为什么让步给那些有损文明和进步的东西,为什么不去矫正错误的使它们正确起来,为什么给嚣张狂妄逞能的空间。
对于耶稣来说,“问题不在于公正,而在于仁慈。
”他至死都相信,人性不会恶毒到底。
他认为恶是蒙昧的结果,是裹在璞玉上的粗粝的顽石,他无视恶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客观存在,一味地拥护其内在稀有的价值。
我会以为耶稣对待世人的态度,如生身父母对待孩子,娇宠溺爱,我怀疑这样的结果只是纵容恶,并不能真正带领人们走向他所信仰的美好世界。
然而他以自己的宽容挑战人性残暴嗜血的底线,我只知道,他的牺牲使得我们永远的输给了他。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不能洗净我的双手把他交给别人,我也不能在围观的人群中怯懦地转身。
对于不是基督徒的我来说,耶稣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比他作为基督教的神,更有力量。
如果曾经有一个人,经受了这样极端的事情仍然原谅一切,你就可以相信,宽容和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因为真的发生过。
在耶稣作为历史人物死去以后,基督徒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受了不公平的歧视和迫害,但是他们“以闻所未闻的勇气经受了这些痛苦,并成为这一新的信仰力量的见证人……这些殉道者后来被敬奉为第一批圣徒。
”“夜晚,基督徒们……在这些地下通道里聚会并讨论耶稣的学说,分发圣餐,在眼看要遭受新的迫害时互相鼓励……(他们)信仰福音并为了它而甘愿忍受基督忍受过的一切苦难。
”他们的导师耶稣基督曾教导: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自有其意义,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昨天,在复活节看耶稣受难记, 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MEL GIBSON 这部片子受尽了争议,血腥的场面无处不见,许多虔诚的基督教徒觉得这是一部极其伟大的作品,也有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忍受不了血腥的场面而对这部电影持抵触态度.拿撒勒人耶稣,上帝的儿子,为了众生抵挡住来自撒旦的诱惑,以自己的肉身承受莫大的痛苦, 受尽折磨的耶稣拖着血肉模糊的身体,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在最后的关头,手掌和腿脚被钢钉钉入十字架时,他痛苦的向上天说,父啊,原谅他们吧,他们什么都不懂,为那些正对他施暴的人祷告.他站在山顶上,对大家说,我们以前被告知,要爱你的朋友,狠你的敌人.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对那些与你为敌的人,也要为他们祷告,去爱他们.如果你只爱对你付出爱的人,那你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环境长大的我们,对宗教始终有一种遥远的感觉,感觉那么飘渺,不实在.可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思考,考虑加入了一些宗教,当然最多的还是基督教.我想即使不去相信宗教,我也宁愿去相信,集大爱和人类所有美德为一身的一个人,能为别人的罪过付出自己所有的一个人,是伟大的.在基督教义里,他是耶稣,公元前一个以色列木匠的儿子,在其他教义里可能是别人.我愿意相信如果善良和伟大的品质如果到了极至,是会有超越自然的事情发生的,我们都没有见过,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能做到那个极至.LORD是主,是一个人或者神,但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所有美好品质的集合,这样以来,这首歌,所歌颂的就是我们人类能做到的所有高尚的事情.
一边回忆着圣经里面的有关章节,一边看完了《受难记》,没想到我的心脏还是挺坚强的,除了个别特别血腥的场景让我掩面不看以外,其他的还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暴力和血腥,而是再现耶稣基督当年所受的苦。
拍了给谁看呢?
我想主要是基督徒,要大家不要忘记耶稣基督为我们做出的牺牲。
如果不是基督徒的话,可能在历届上会碰到一些困难,又或者,有些不信的人看了也许会明白很多东西。
不过看到有些人把商业因素和这个片子联系在一起,说梅尔吉布森聪明云云,我实在是难以接受。
据说,梅尔吉布森在事业的高峰期时,忽然觉得了无生趣,有一日,独自一人上了楼顶,准备跳楼自杀,却听到一个声音,说我需要你,他认为是耶稣的声音。
从此他开始寻思自己能做什么,后来历时好几年重拍了这么一部电影。
他坚持演员用拉丁语说台词,认为即使听不懂大家一定也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了。
后来经过投资人的一再要求才接受意见加上了字幕。
圣经里面这方面的描述毕竟过于简单,这是它的一个写作特点,在关于事实部分绝不渲染。
圣经不是用来说服别人的,基督徒也不应该去“说服”别人信教。
在语言上的胜利未必代表什么,不信就是不信的,除非圣灵感动。
有时候真的很佩服国人的“受迫害妄想症”,老觉得基督徒给你传福音是多管闲事,强人所难,甚至说人家拍这部电影是要来掏空你的腰包或者改变你的政治意识形态。
其实基督教真正的精神不在强迫,只要是用武力强迫别人信教的,多半是信得有些偏差的,比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
耶稣基督作了很好的榜样,他制止彼得与士兵争斗。
从头到尾一直默默忍受折磨,因为他知道这是天父的意思。
有人攻击这部电影有许多问题,会引发争议,一部人拍的电影肯定是会带有一些个人的立场和偏见的,看的人也肯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
但是从电影大部分地方的完全忠实于圣经来看,还有穿插的恰到好处的回忆场景,我相信导演是受过圣灵感动的。
演耶稣的演员表情很诚恳,目光也很圣洁,确实非常出色。
彼拉多和他的妻子似乎也十分引发同情,据说他后来也成了信徒,推动了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
最后我想回忆一下我最感动的几个地方。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于是对着神祷告,撒旦在一边冷眼旁观。
耶稣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痛苦,可是仍然说“我 父 阿 、 倘 若 可 行 、 求 你 叫 這 杯 離 開 我 . 然 而 不 要 照 我 的 意 思 、 只 要 照 你 的 意 思 。
”彼得在许多犹太人咒骂耶稣声讨耶稣的时候三次不认主,后来自己醒悟,想到耶稣的预言,悲痛地说自己是一个罪人。
这个让我想到Crash里面的那个年轻小警察,自以为没有偏见最后却神经过敏误杀了一个黑人。
许多非基督教徒很多为了心安理得,拒绝承认每个人都是有罪的,给自己的错误找了很多借口,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耶稣被一路折磨带到鞭刑法场,接受鞭打之前脸上的那抹微笑。
耶稣被钉十字架还对着那个冷血的犹太祭司说,主啊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
于是旁边的那个强盗深受感动,信了主。
还有耶稣受难的时候他和马利亚以及抹大拉还有在场的信徒的一些回忆,有些是温暖的,有些着满含深意。
后面出现的那些同情耶稣的都是老弱妇孺,让人不觉想到信主的似乎都是从女人和孩子身上,然后才是男人。
这是一部没有悬念的电影,对于会去看的观众来说,情节应该是不成问题了,关键就是在一些细节的解读。
也许有些地方会引起争议,但是我认为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有这么一个人,他为我们这些罪人流了血,以自己的身体献祭,为我们解除了罪的捆绑。
从这点上,基督教显示了莫大的宽容。
非基督教徒的影评,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因为具有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有些评价也算中肯,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周黎明影评:《耶稣受难记》 :http://bbs6.netease.com/ent/readboardthread.php?forumcode=18&postid=93533&all_threadpage=2&pageid=1
在阵阵大雨的阴沉午后,看《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文译名《耶稣受难记》。
级别:R。
此刻我已经知道这篇blog写下去会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我无法做到全然理智和没有倾向地来写,因为自己并非无神论者,但是我同样无意渲染我的宗教倾向。
然而这部影片,对我这样一个有此信仰的人来说,所经受的震撼和触动实在不能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
Mel Gibson,这个曾经以《勇敢的心》征服人心却受因此受到颠覆历史的争议的男人,此次执导的《耶稣受难记》,又一次更甚地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民众的非议,指责其有反犹之嫌。
同时,影片的评价大致有如下字眼:血腥、暴力、恐怖、残忍……并且传出各地影院有观众观看此片后过度惊吓而身亡的消息。
整部影片的语言采用了晦涩难懂的亚拉姆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字幕是英文。
人物对白均用圣经中的原话。
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从基督耶稣在橄榄山上祷告开始一直到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12小时全部过程,其间穿插最后的晚餐以及先前传道等场景。
这一段在圣经新约里反复阅读过的无比熟悉的情节,被Mel Gibson用镜头放大出来,变得如此真实,残酷得让人震颤。
主因解救人的苦难和罪孽而来到世上,却因人类的无知和罪孽而死。
看的时候数度潸然,泪眼模糊。
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币出卖了主,然后在橄榄山上用一个亲吻作为暗号。
祭司长在诸多犹太民众面前羞辱主,他只是闭着眼睛沉默,安详而凛然。
民众愚昧地嘲讽,彼得应验主的预言,三次不认主。
祭司长连同工会对主鞭打拷问,从他身上留下鲜红的血,一边的圣母玛丽亚跪地默默流泪。
彼拉多和希律王均不愿审判主,祭司长率领诸多民众集会反抗,最终主被交给残酷的罗马士兵们钉上十字架……He was wound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up on him was the punishment that made us whole, and by his bruises we are healed.——Isaiah 53:5(他因我们的罪而遭受苦难,因我们的极端不公而受伤害;我们因他所受刑罚而得平安,因他所受伤痛而被救赎。
——赛亚书53:5)这是整部影片的大致路线。
其中许多的长镜头、慢镜头以及特写,他纠结的头发,淡定的眼神,干裂的嘴唇,血肉模糊的身躯,满地的雪水和汗水,以及圣母慈祥安宁绝望的眼睛。
片子里面看不到所谓的反犹意识。
虽然跟随祭司长反对主的犹太民众比圣经里描述的数量要多,然而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罗马士兵的凶残和暴戾。
在民众和祭司长要求彼拉多释放杀人犯巴拉巴并惩罚主的那一幕,Mel Gibson甚至有意省略了犹太民众重要的一句:“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
倘若此句不略,才是真有揭示犹太民众从根本上残害了主的倾向。
他在最后的晚宴上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马太福音26:26(Take, eat; this is my body...Drink from it, all of you; for this is my blood of the covenant, which is poured out for many for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Mathew 26:26)”他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路颠簸,他的手心和脚踝被长长的铁钉刺透,他浑身流淌下鲜红的血液,他在祈祷:“天父,请宽恕他们无知的罪孽……”,他在喊叫:“我的神,我的神,为何离弃了我?
——马太福音 27:46(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Mathew 27:46)”天地灰暗,鬼神共泣。
主在合眼的瞬间,撒旦的脸上带着狰狞的笑……最后,他在圣洁光芒下重生。
整部片子下来,残酷二字始终伴随着不停流下的泪水。
心里在想,我们生来带着这样沉重的原罪,不自知不自律。
主替我们背负着罪恶的十字架,他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却是为救赎和宽恕我们。
这一切的罪孽和残酷是为爱与宽容。
在片子结束的时候,在心里面念主祷文,然后泪水平静下来。
Our father in heaven, hallowed be your name.Your kingdom come. Your will be done, on earth as if it is on heaven.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And forgive us our debts, as we also have forgive our debtors.And do not bring us to the time of trail, but rescue us from the evil one.For thine is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for ever.Amen.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降临。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属于你。
阿门。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1809670.html
因为他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因为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们得永生。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过于血腥暴力;可是谁能想象一千多年前那个唯一无罪的人是如何背负着羞辱,如何背负着沉重的十架走上各各他的。
主耶稣所受的苦永远不会被电影过度渲染。
去年复活节时和教会的一些兄弟姐妹重看这部电影,很多镜头我都闭上眼镜略过,甚至后来躲进另一个房间。
主耶稣的每一次鞭打都仿佛打在我的身上,这样的刑罚却是我们当受的,我,曾经那个背谬张狂的我,是那个当被钉死在十架上的人。
他这样谦卑的降世,被如此残忍的杀死,是恕了两千年后的我的罪。
他忍受这样的痛苦和羞辱,是为了给了我自由,平和,喜乐这些我在认识他之前从来不敢奢求的字眼。
他为了我在青春期懵懂的挣扎,自以为义的骄傲,眼目的情欲,和自私的贪念付上了死的工价。
而我,也是将他送上十架的人之一,我也曾在人群中狂热地叫喊着:”钉死他!
钉死他!
“可是他却说:”父啊,饶恕他们,他们所作的,他们不知道。
“主耶稣,我这样的微尘配不上你的救恩;我这样的卑贱,配不上你的大爱。
我的重生,我的永恒,我的称义,都只是因为你,单单因为你。
主耶稣,求你让我永远不要忘记,你是怎样承担了那本该落在我身上的鞭痕和那本该穿过我手掌的铁钉。
片子是几年前看的.还行,作为宗教片,中规中矩.当然很多人给我抱怨看不懂,让我再给他门讲讲圣经.作为教徒,我们看这片子倒是很熟悉,基本看上面就知道下面台词是什么,反正四福音念了若干遍了--我想这也是梅尔吉布森坚持用当地的古语言来讲台词,甚至还坚持可以不要字幕,他说反正这个故事已经被讲了若干次了,人人都门儿清这哪````我想是美国给了他这种有点盲目的自信,毫无疑问,最起码在中国就肯定行不通.演员都是照着传统的审美挑的:主角那张年轻,英俊,悲悯的脸,基本符合任何一张油画上基督的形象.每个美国人心中都有一张标准耶稣脸,和一张标准恐怖分子脸,遇见任何长得像这两张脸的,仆街之`````圣母在这个故事里已经老了,不像拉菲尔笔下年轻饱满的母亲,她穿着晦暗的袍子,皱纹迭起的脸上眼泪纵横:"我的孩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母亲也是这么冲着车祸的儿子悲鸣的,全世界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基督看着木匠做钉他的十字架,想到自己的家--在他尘世的那个家里,他是个木匠,会和母亲轻松开玩笑的顽皮儿子,想到这里,他心里难过,闭上了眼睛.在这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自己马上要回到天上的家里,他对门徒说:飞鸟有窝,狐狸有穴,而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家,他还说:我的国不在这个世界上.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他爱他们,母亲,和一切.个人觉得这是这个片子里很动人的一段,神也有心碎的时候.他还说:请你相信,你曾经经历的一切软弱,我在十字架上都经历过.这些软弱,也包括亲情之刺吧.这个情节很好地说了这一点.不过这个片子里最传神的造型是撒旦,男女莫辨的脸,惨白,没有头发和眉毛,黑袍,鼻孔中蛇尾一闪,试探和诱惑之蛇就匍向了基督,基督受鞭刑时,看到他抱着一个丑陋诡异的侏儒,露出惨白的笑容--那就是他要植下的胎动中的罪之世界,这一段是凌空发挥,圣经上并无记载,但非常传神,极好.
梅尔·吉布森另外还有一部有名的片子,叫做勇敢的心,初中的时候就听说过。
那个时候他们说,这部片子很黄,我是乖学生,所以就不看,再过了好几年,美国大片的黄对我而言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了,他们说,这部片子很血腥暴力,我很怕满屏幕血乱飚的,于是还是没看,于是一直到今天也没看过这部著名的奥斯卡片。
他们说,耶稣受难记也超级血腥,但看到好评那么多,有不少人说有很震慑的感觉,于是想还是看看。
看完以后给了四星,其实我的意思是给三星半的,但是没有半星的给法。
血腥是确实的,好在过了些年,我发现或许因为学医的缘故,对这些东西我有些抵抗力了。
我姑且猜想,虽然我没看过勇敢的心,但同一个导演所拍,这两部片可能有点相似之处,场面是大的,表现是很有张力的,把一切都竭尽所能地表现出来,唯恐有哪些影人想说的东西观众看不见。
画面的色彩,加上配乐,让这部片子显得很华丽,很宏大,像在一个富丽堂皇的大剧院里上演的歌剧。
无疑,真实的耶稣遭的难很大,甚至即使血腥如此的片子也不足以表达(百之一?
)。
但是这内里的种种元素:苦难,树林里小小的犹疑,信心,苦难背后必胜的信念,甚至在苦难极致时候的喜乐,难道可以被画面、语言、音乐准确表达吗?
难道苦难仅仅是肉体的疼痛吗?
(如同影片所着力表现的)在这方面,圣经文本是比电影要高明出许多:简洁,除去一切枝枝叶叶的简洁,不需要这些冲击眼球的血、汗、狰狞的面孔、满脸血污中的仁慈表情。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约 3:16)对于信基督的人来说,简单的语句足以表达真理。
而这些个,只是皮相。
圣经是天启的,电影是人拍的,镜头可以剪切,演员可以更换,如果剪掉了那些个血脉喷张的镜头,换上几个相貌平平的演员,还会不会有震慑灵魂的力量?
如果没有,那震慑的到底是神力还是人力呢?
不好看,前有耶稣最后的诱惑,这片当然比不过。表达的非常直白,人物,对话都非常粗俗,剧情也没拍出来了什么东西,折磨耶稣是真的狠下功夫,但是个人也都知道电影是假的,打的都快去世了还能抬十字架也是扯。后作的启示更好。
幸好我是专去看摄影的,活脱脱的大烂片,梅尔吉布森也只能呼喊几句虚情假意的自由骗骗几个人的眼泪了……
血腥的痛啊
由于没有那种宗教信仰,所以我很难理解那种情绪。
It is not cool Mel Gibson, NOT cool!
这片当年也引进啊,有点厉害
好一部牛片!各种基督徒聚集在这个小小的网页赞美他们的主。。。。。。各种优越感,简直亮瞎了!!!!!!!!!!如果你不信耶稣,敬请闭嘴,会被骂啊亲!!!!!!!!!!!!!!
化妆很好,视觉效果大于宗教意义
烂俗好莱坞一坨屎,把耶稣承受的苦难拍成了肤浅的视觉奇观。
太血腥了,太宗教了
一般般
洗脑片。回忆镜头穿插颇为生硬,2个小时讲个人尽皆知的故事,还没揭露什么深刻道理,真是极度坑爹。
看他受难还在说: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真的是哭得不可救药
商片麽。主啊。饶恕汝等吧
还是看不太懂宗教题材的电影~~~~~也不太感兴趣~~~~不像老外,宗教对于他们是融于血液中的
宗教最好还是别碰
初中看的 恐怖片
好深奥啊,看不懂
仿佛看到了人类最本原的模样,愚蠢而疯狂。
好多必须要捂眼睛的镜头,太残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