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很残酷,折磨人性。
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驻守在丹麦的德国士兵全部沦为战俘。
而丹麦民众对这些曾经残害过自己亲人的德国军人当然是恨之入骨。
他们先给了这些纳粹士兵一顿痛殴之后,又决定让他们去排雷。
因为战争中德军为了阻止盟军进攻,他们在丹麦境内埋下了150万枚反坦克地雷和反人员地雷。
雷是德国人埋下的,丹麦人认为那就要他们自己来拆!
可是,在丹麦的这批德军俘虏中,其实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老弱病残,根本就无法胜任排雷工作。
于是,丹麦军方在这些德国俘虏中挑选出了约2600名德国战俘,让他们去承担清除丹麦境内排雷的工作,这些德国战俘中有很多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少年。
这些被选中的德国少年们,其实他们都已经被德国抛弃了,当时他们只不过是薄如微尘的战俘而已。
不过,丹麦官方一直坚称参与扫雷行动的德国人,全部都是志愿者,并非是被强迫的!
虽然在排雷工作中动用了一些机械车来排雷,但更多时候还得靠人力去清除!
因此,在这场任务艰巨的扫雷行动中,先后一共有149名德军战俘被地雷炸死,165人被严重炸伤,另外还有167人被轻微炸伤,而这个所谓“轻微炸伤”是指被炸掉一条腿或一只手。
半个多世纪以后,丹麦和德国合拍了一部电影《地雷区》,其实就是讲述的这段排雷历史。
虽然在电影中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基本也算是重现了当年的真实历史。
要知道,在那次排雷行动中,还有52名负责监督排雷工作的丹麦人也被炸伤。
其实,战后这样对待战败国战俘的事情并不奇怪!
而至于所谓的“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他们对德国人心慈手软,甚至以德报怨,全心全意地帮助德国复兴”这句话,其实和史实是有一些出入的。
要知道,据美国政府自己估算,早在1944年时,美方就从德国战俘身上获利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亿至100亿美元)。
纳粹德国投降之后,有很多德国战俘还被遣送到美国本土,以解决美国国内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结果,那些尝到甜头的美国农业州议员们,在美国后来准备遣返这些战俘回德国时,他们甚至公开要求美国政府推迟遣返决定:最好能继续留下10万“德国佬”给我们干活!
所以,西欧和美国在对待德国战俘问题上,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仁慈”,只不过是在表面做法上要比苏联稍好些。
毕竟战争中纳粹在苏联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苏联人的报复,也只不过是在“投桃报李”而已。
地雷区 (2015)8.72015 / 丹麦 德国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马丁·赞里维特 / 罗兰·默勒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近期看了很多战争片,其中大多数都是高分电影,本片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高分电影不代表就是好看的电影,本片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战争片,全片却没有一个战争场面,这也许就是我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虽然没有精彩刺激战争场面,但是却诉说了一个发人深省,五味杂陈的战争故事:故事说的是二战德国战败后,丹麦将大批战俘安排在丹麦的海岸线排雷。
二战时期,德国在丹麦的海岸线埋了大概220万颗地雷,而本片说的就是一名身负国恨家仇的丹麦军士长指挥11名德国战俘排雷,而这帮战俘都是十来岁的孩子。
军士长接到的指令是需要这11个战俘需要在3个月内排雷45000颗,然后就可以放这些孩子们回家。
虽然军士长身负国恨家仇,对于这些孩子们异常严格,甚至是可以说残暴,但是在一起经历的多了,总会激发骨子里善良的一面!
这帮孩子在3个月内艰难的完成了任务,可怜的是,11个孩子被炸身亡了7个,最终仅存4个!
即便如此,这4个孩子又被丹麦军方排到别的地方继续排雷,最终军士长大发善心,将这4个孩子们在边界线释放,也算是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比较小众,丹麦更是小众的国家,演员没有认识的,难能可贵的这帮孩子们表演的非常真实,把战争的残酷刻画得真实可信!
这又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又是应该拿奖的战争片,但却不是“好看”的战争片!
推荐指数⭐️⭐️⭐️
疫情下的志愿者
影片有一惊喜,和一个遗憾。
惊喜是第一颗地雷爆炸的处理。
任务开始前的简单集训,没有经验的士兵挨个进入半封闭空间,独自拆除一颗地雷。
镜头忠实再现了每一个士兵进入后拆除地雷的状态,有快有慢,有稳有急,一直吊着心,就知道有事情要发生,却不知什么时候发生,是哪个士兵第一个遭遇不幸?
终于这个士兵犹豫、害怕,镜头定格在他迟迟不敢下手,怕是就他了,军官走进来催促,怕是要和军官同归于尽了,士兵却执拗颤抖说一定要自己拆除,军官走出来,对旁的军官说捂好耳朵,不几秒,士兵提着拆好的地雷走出来。
心里佩服,感慨处理的简洁诙谐,有惊无险。
欢喜士兵的近景晃过一个人影,另一个士兵去拆他的雷,以为是轻松的恍惚镜头,还在看欢喜士兵和为他欢喜的队友,军官似乎也松口气,要说他的允诺。
砰!
里面爆炸了。
被人忽视的意外。
由于第一次面对这么强烈的对比,我身体不自觉跃起,可能也发出了惊声,泪一直蔓延到中场。
遗憾是双胞胎兄弟自觉选择死亡的片段。
自兄弟遇难后另一个兄弟一直旁若无事,通过昆虫、老鼠观看生命的意义。
这天农场女孩无知走进地雷区,大家奋力解救,他迟迟出现,心意已决,旁若无人走过危险区到女孩身边,镜头慢下来,夕阳格外柔和,只有女孩和他,拆下上次缠在玩偶腿上的纱布绑在头上,让女孩觉得世界多么宁静,大哥哥还有一个对他格外重要的兄弟。
镜头转到旁边,排除地雷的队友刚好到达,女孩被安全送出。
然后是他的背影,未动,我便知道他要选择什么了。
镜头从这时起给了很多队友骚乱和队长及军官的特写镜头,加上他自己心意已决的神态特写,略显拖沓像电视剧告别场景。
接着他转过身走向危险区,不归路,自主选择的凄美与自由之路。
镜头拉远,暖色调沙滩,众人和他分置两侧,他走几步,蘑菇云升起幻化成灰。
遗憾的是,这时为何不给女孩一个特写镜头。
我想看到与这个走向死亡的男人才发生静谧关系的孩子,是怎样的状态,她眼前如此鲜活戏剧而反常的事件势必对她造成影响,她以后对世界、战争、生命的认识势必会源于此。
为什么不对孩子进行稍多一点的描写?
这么美丽的死亡之路是不是需要更深情一些?
孩子在影片中出现的意义是不是可以更认真一些?
影片的题材对中国人至少是全新的。
战后德国战俘留在丹麦,拆除他们埋下的地雷。
强者变成弱者,以前纳粹别人,现在被别人纳粹。
影片中的小分队都还未成年,貌似世界观还未成立,就来为国家买单。
所以战争结束了,可是结束了吗?
残酷持续,伤痛持续,伤口需要多少年愈合?
就这一点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这显然不是极致之作,但也有惊喜之处,何况题材另辟蹊径,已经俘获很多人的心。
结合最近看的影片,就完整性和动人程度来说,个人更喜欢韩国洪尚秀导演的 《这时对那时错》。
算是友好推荐吧!
柏拉图说,舍善而趋恶并非人类的本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战争呢?
当希特勒把犹太人称为臭虫、老鼠时,德国人对犹太人实施了无差别化的大屠杀,因为在德国人眼中,清除犹太人就像清除臭虫和老鼠一样理所当然。
当然,在战争结束后,由这些该死的德国鬼子,去清理那些埋在丹麦海岸线上数百万枚德国人埋下的地雷,也同样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然而,人们在符号化一样事情之后,仇恨便会产生得更容易些,当我们希望看到德国鬼子在排雷时,被自己埋下的地雷炸得血肉横飞,便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该死的德国鬼子,自作自受了吧!
而当我们知道,这些排雷的德国鬼子,他们叫威廉,叫路希维德,叫恩格斯,叫本,他们只是一群在战争后期被迫入伍的小孩子,他们只是一群虽然吃不饱却冒着生命危险拼命排雷,只想早点回家过上正常生活的小孩子,去符号化后,我们就会面临和军士长拉斯穆森一样的抉择,让不让他们吃饱,给不给他们希望。
电影还是套路化了,拉斯穆森也正如大家希望的那样最终战胜了自己对德国鬼子的仇恨,然而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明知道他们会死,明知道他们下一刻会死,但是真当那一刻到来的时候,还是会猝不及防的让你心颤,生命凋落的这么干脆利落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舍善而趋恶并非人类的本性,惟愿国家强盛,不好战,不忘战,因为战争摧毁的,不是德国鬼子,而是和你朝夕相处的威廉、路希维德、恩格斯、本……
谈论的观点汇总1、电影视角比较独特,(战后用俘虏排雷、孩子的角度、。。。
)——提起丹麦,首先会想起盛产童话的国家。
这也是一段很少人知道的历史。
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这也是一段让全人类蒙羞的历史。
也客观还原了战争给德国人带来的伤害。
它是真实历史改编的反战争题材电影,二战结束后,两千多德国战俘,绝大部分还是少年,被押往丹麦西海岸,被迫用双手人工挖掘一百五十多万枚地雷,几乎一半多死亡或伤残。
不管如何,虐待战俘,这算是丹麦的污点。
然而《地雷区》的编剧与导演正是丹麦人,一个丹麦人跟我们谈丹麦驱使德国战俘人工挖雷的故事,有意思吧?
反战题材电影往往是从胜利者角度切入的,《地雷区》却是从失败者角度切入,有意思吧?
从德莱叶到拉斯冯提尔,丹麦电影从来不容小觑。
说起丹麦电影,不少人还会想起《狩猎》。
粗暴地说,《狩猎》是群体迫害个体,《地雷区》是群体迫害群体,都是在情绪上辗压你内心的电影。
当初,丹麦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德国撕毁了条约,一天之内侵占了丹麦,并占领了长达五年。
德国战败了,丹麦解放了。
面对昔日的非法占领者,丹麦人岂能不恨?
区区战俘公约岂能挡住他们内心的愤怒?
正如丹麦将官说:“不要指望丹麦人张开双臂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只是来拆弹的。
”2、战争表面结束了,真的结束了吗?
(谁种下地雷,谁就该扫除地雷吗?
)(1)这部反战题材还警醒我们,战争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
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楚,战争就是那么残忍,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2)卡尔逐渐清醒,意识到庞大的恶行是庞大系统所造成的,无论是侵略方还是反侵略方,在仇视中表现出了同样的恶,无论是德国士兵还是丹麦士兵,在巨大系统中都具有相同的个人的无奈处境。
而对应于此,人也应该怀有同样的、无偏见的善。
(3)可能只有无偏见的善,才能真正消除产生大恶的机会,这是电影《地雷区》给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有价值的视角。
(4)对待历史的态度:宽恕,但不忘记。
(5)战争机器如何人性的觉醒,不被制度机械的碾压(6)在特定的一些时刻,也许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残虐的施暴者。
在战争环境下,每个国民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杀人武器。
一个疯狂的杀人统治者,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波及了敌国,也伤害了自己的过敏。
(7)就像别人揍我一顿,我去揍他儿子一顿,看似有道理,只不过是仇恨蒙蔽双眼,觉得父债子还天经地义罢了。
地雷问题该不该由德国来承担?
该。
可是借挖雷之机,肆无忌惮地让他们去送死,这就是千不该,万不该了。
然而,当我们把丹麦当作是中国,德国当作是日本时,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外部压迫,内部惶恐。
3、电影叙事把控相对平淡,中规中矩。
(1)卡尔情感的变化处理的比较突兀,一夜之间对那些孩子们改变了态度一夜之间就改变对这帮孩子战俘的偏见,并且迅速的转变成一位亦敌亦友的慈父形象。
这直接导致了整部电影在情感上却少了层次感,更缺乏了可信度。
(2)那个自杀的双胞胎之一的小伙子爆炸后,没有镜头展示对小女孩的影响,小女孩看了那一幕后的反应是什么?
对她是什么影响?
看到与这个走向死亡的男人才发生静谧关系的孩子,是怎样的状态,她眼前如此鲜活戏剧而反常的事件势必对她造成影响,她以后对世界、战争、生命的认识势必会源于此。
为什么不对孩子进行稍多一点的描写?
这么美丽的死亡之路是不是需要更深情一些?
孩子在影片中出现的意义是不是可以更认真一些?
(3)结尾以为四个孩子逃离过程中,会突然来一颗炸弹呢,类似《柏林谍影》以影色为水沏了一杯人性的茶(看电影后,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然后再理性思考)
德国在战败后被分区占领,首都甚至成为冷战后东西方阵营对立的最前沿。
远在异国他乡的战俘无暇顾及,这也直接形成了德国年轻一代对于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反观日本,在冷战序幕即将拉开之际无条件投降。
不仅没有废除近代天皇制度,还在朝鲜战争中直接变成了美国雇佣军。
以德报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日本却认为理所应当,退伍士兵被当作国家英雄享受高额社会福利。
在中国以德报怨的思想下,不仅将日本战俘礼貌遣送回国而且免除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其中不少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更是混进了政府高层掌握政权,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粉饰历史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
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华沙之跪,这不是软弱,而是大气。
正视历史,承认错误,方得崛起。
当战争那杆枪打响之后,文明的大厦就轰然倒塌了,人类创造了恶,那层恶的毒瘤席卷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陆地,并且在战争结束后,伤痛并没有快速消退,而是像一股弥留的龙卷风,久久回荡在这哀鸿遍野的大陆。
战争之恶已经终止,但新的时代并没有那么快来临,鲜花和掌声,被少女亲吻的水兵大多只存在在影视作品里,传媒机构不遗余力的传播着希望,以此安慰那些在战争中痛失亲人、无家可归、内心伤痕累累的人们。
那一刻,新的文明已经悄然站上了历史的舞台,但人心的短期泯灭,才是世人眼中的炼狱,复仇的火苗依然熊熊燃烧在各国民众之间,一边修补故国,一边重建文明。
这种人性善与恶的矛盾,这种旧仇和新生的矛盾,就表现在《地雷区》的上校心中。
那群孩子,和他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着天真的淳朴面孔,他们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校园里,嬉闹在母亲温柔的手掌之下。
但只因他们来自德国,来自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所以他们理应受到天谴,理应徒手清理埋在海岸线里的几千只地雷,理应像蚂蚁一样,在另一个国土卑微的死去。
在战争之后,德国人成为人人诛之的野兽,人们理所当然觉得他们应该承担父辈种下的恶,尽管他们只是一群无辜的人。
二战之后,妇孺依然被虐杀,房屋依然被焚烧,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被大批大批的关押在集中营里,生死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
影片里的上校,就有这种掌控别人生命的权利,同样有报复仇敌的快感。
一开始,他待这群德国少年如野狗,用马鞭抽打他们,用脚踢打他们,和所有人一样,他丝毫不在意这群战争俘虏的死活。
但当他和那群少年朝夕相处之后,他才开始意识到,他面对的不是一个符号,一个仇敌,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情感,有家乡,有重回妈妈身边的希望,尽管那希望是如此微茫。
当他看到这群孩子被地雷炸得面目全非,哭得死去活来,这群孩子看到食物后,惊喜交加的眼神,他才明白他们也会痛,也会害怕,也会欢喜,有人类应有的所有情绪和情感。
那一刻,军人心中冷酷无情的墙倒塌了,他开始滋生出一股善意的温暖来,尽管那份温暖是不合常理的。
他开始因为仇人的痛苦而痛苦,因为仇人的欢喜而欢喜,他像个真实的人一样活过来,而不仅是一个战争的机器。
当他开始怜悯,同情和帮助这群少年回到故土,看似是在救赎别人,实则是救赎了自己,人类终将抛下过去,才能全然走向新的生活,才能在黑暗的尽头窥见光明的地平线。
最终少年在上校的帮助下,朝着自己故国的方向奔跑,他回头,看着那片生死之线的土地,有那么一瞬间,少年已经分不清哪里是故土,哪里是他乡。
战争把一切都摧毁了,唯一还存在的只是人类心中尚存的一条线,一条划分善恶的线,这比一条模糊不清的国界线,更能救赎未知的生命。
(文/杨时旸)面对仇敌,我们能否透过对方的“身份”,抵达对方的内心,这是衡量一个人平庸还是伟大的尺度之一。
身份是对立的,但人性是普世共通的,有些人永远周旋于表层身份而陷落于无尽的仇恨,而有些人则在日常相处之后,彼此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精神交互。
相比于那些有着战争场面的二战片,这部《地雷区》是平静的,但是,那些荒凉而静谧的日常之下,却隐匿着随时可能炸裂的危机。
地雷不只埋藏在沙土之下,也埋藏在人心和人性的深处。
这是一段由真实历史改编的故事。
很少有人知道,二战结束后,丹麦的海岸线附近还留置了大量地雷。
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雷区,排除了丹麦西海岸150多万颗地雷,代价是一半战俘的伤亡,而大多数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儿。
《地雷区》讲述的就是一个排雷小队的故事,一个丹麦军官,看押并带领着一群德国战俘男孩,在无人的海岸线上,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一颗颗地雷。
某种程度上说,让这些德国士兵排雷是一种带有极度恶意报复性的行为,他们曾经占领丹麦五年,现在,丹麦军人想看着这些败寇被自己种下的恶果炸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快意恩仇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情感特别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监督这项工作的军官卡尔来说,意识形态、仇恨和战时的敌对情绪是一回事,而每天朝夕相处之后,看着这群年轻男孩儿饥寒交迫,又一个个被地雷炸成碎片,是另一回事。
这群孩子的年纪差不多可以做他的儿子。
在心里,他或许一次次告诫自己,这群人是侵略者,但生活中,他看到的却是一群盼望着回家与妈妈团聚的无助的年轻人。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
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
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
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
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
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
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纳粹当年对于犹太人的清除,有一个前提性的基础,就是一点点从语言和行为上将后者“非人化”,用臭虫之类的比喻指称对方,时间长了,润如无声地让人们对后者下手时再无心理芥蒂。
而如今,似乎一切都开始悄然翻转。
如果卡尔真的不把那群孩子当做人来看待,那么他不就变成了自己反对和憎恨的人吗?
自己和纳粹又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除了这种个人精神层面上的人性困境之外,还有着来自现实层面的压力。
他的长官用一种义正辞严的方式遥控指挥,而底层士兵则把这群孩子当做发泄愤怒的劣等生命。
卡尔对孩子们承诺,完成这次任务,就会很快回家。
但最终,他发现,上级根本就没想让那群战俘轻易地离开这里。
卡尔接受不了自己变成一个“亲敌者”,而他更接受不了同僚对于男孩儿们的殴打和捉弄,这关乎自己的良心。
这类把普世人性放置于特殊战时对立中的设定,其实并不少见,而这部《地雷区》中,有着更为残酷的场景,那群徒手排雷的孩子们,经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炸断手脚,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抱持着能够完成任务就能够回家的愿望。
但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怀揣着愿望走向了死亡。
《地雷区》有一种蔓浸无声的情绪变化,最初,卡尔对那群孩子施以拳脚和责,后来,他坐下来和孩子们聊天、开玩笑,甚至给他们放一天假,在沙滩上一起踢足球,看起来更像来海边度假的老师带着一群学生。
那漫无边际的白沙滩,原本应该是一片风景,但现在却意味着死亡。
当卡尔从暴躁的军官变成随和的男人,我们才能明白,卸下所有身份,以人的面目彼此相对,那一刻,战争才真的结束了。
停战,不只是现实的炮火不再燃起,只要人心中的炮火依旧燃烧,战争就远未结束。
最终,卡尔做出了一个选择,他放走了那几个幸存下来的孩子,让他们越过国境线。
从职业军人的身份上说,他犯了个大错,但从人的角度上说,他用自己的善举,真正终结了战争,排除了心里的一颗地雷。
电影《地雷区》也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二战德国战败后,大批德国俘虏被迫徒手挖地雷。
其中很多人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许碰巧是在停战前刚刚参军,却要为国家的战争罪行付出生命代价。
战时德军为防盟军登陆,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
一向做事严谨的德国人留下了地雷分布地图,这些报告就成了被俘虏的孩子们的悲剧的来源。
丹麦政府完全没打算想办法机械排雷,有那么多德军战俘呢,多好的活体地雷探测器啊,让他们一步一步探测,一个一个用手挖出来好了。
《地雷区》里镜头常常是远景,安静的海滩上,孩子们匍匐在地,用小棍子轻轻戳沙子,慢慢寻找地雷。
但是看电影的人是绷紧神经的,不知道接下来什么时候就会刚好有一个可怜虫刚好引爆某颗地雷。
于是前一刻还静谧着的远景画面上会出现一股黑烟,拉近镜头,一片皮开肉绽。
在这一片荒芜的沙滩下埋着地雷,德国孩子们毫无尊严地死在这里。
回家的愿望是支撑孩子们挣扎下去的唯一理由,有的说要回去找妈妈,自己的妈妈能做出全柏林最好吃的饭,他们可以开饭馆;有的说要当去建筑工人,祖国德意志一定需要重建;有的说要找个姑娘生儿子,跟儿子一起开公司。
丹麦军士长卡尔开始时深恨德国人,可是眼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被炸残疼得拼命喊妈妈,送医不治身亡,更甚者勉强能找到肢体碎块,大概心底柔软的人性也慢慢复苏了,他对这些俘虏逐渐好起来,给他们找吃的,放假带孩子们玩足球。
可是再严谨的地图也有失误,偏偏卡尔的爱犬就被炸死了,卡尔又变得狂躁,都是德国佬的错。
最终剩下的那些疲惫与绝望的孩子们自杀的自杀,被炸死的被炸死,海滩安全了,可德国孩子只剩下最后四个。
丹麦军队甚至骗了德国战俘,他们完成任务也不能回家,因为“丹麦人想看着德国人像苍蝇一样死去”。
剩下的四人被送去参加新的排雷任务,军士长卡尔假冒司机把孩子们接出来,送到德国边境,微笑目送孩子们逃过国界,跑向自己的祖国和希望。
事实上,二战爆发时,丹麦只抵抗过几个小时。
自行车作战连队(然而叫小队更贴切通共没几个人)奋战了一整天是因为没接收到停战广播通知,所以白打了一日。
当时德军登陆,丹麦王室与议会在凌晨开了几小时会议之后决定同意接受德国“保护”。
电影《开战日》讲的就是几个自行车连队老兵回忆的内容:德国陆路坦克入境丹麦,军队接到迎战命令后骑上自行车去迎战,又不知道德国人在哪,吭哧吭哧在公路上泥里草地里蹬着车紧张地寻找着敌军,有点悲壮而滑稽。
当然,与装备精良的捷克人的完全不抵抗全面欢迎被保护相比起来,装备落后的丹麦人确实抵抗了几小时,然而更多丹麦平民像是看热闹一样看着德军开进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老照片上,哥本哈根市民聚集在码头好奇围观伪装成商船的德国军舰驶入港口的情景。
事实上德国对丹麦人不算太坏,与对犹太人和波兰人比起来那就好得太多了,比日本对满洲还要好。
但是最后德国战败了,唾弃纳粹就成了最最政治正确最有良心的事情。
发动侵略又战败的德国就是坏,德国战俘就不配有人权。
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时候丹麦拍了这样一部电影,大概也是反思当年的不人道。
《地雷区》里军士长卡尔的心理变化正是由仇恨变为同情、宽恕与救赎。
电影之外 现在丹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也是最“社会主义”的国家,全民高福利,教育免费。
(当然要靠高税收:美国官方数字丹麦人均税收65%,我在曼谷认识的一个医学院的丹麦小哥说是40%)。
丹麦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大国,几乎全民出行靠自行车。
跟二战时不同,二战骑自行车打仗是因为军备差,而现在是一种生活理念。
现在如果去丹麦能看到的都是优哉游哉享受户外生活的丹麦人,良好的治安。
国家强大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才有底气去原谅(或是反思)历史错误。
德国是二战后最悲惨的国家,也是认罪最到位的国家。
七十几年过去了,德国人民还活在认罪的阴影里,对其它人种或民族不可以有任何不友好,稍有不慎就会被扣上种族歧视甚至纳粹的帽子。
就像前几年的德国电视剧《土耳其语入门》里一样,土耳其姑娘跟德国姑娘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可生气吵起架来土耳其姑娘当街说德国姑娘是个纳粹,引得街上几个年轻人侧目,德国姑娘被噎得百口莫辩。
前些年土耳其人大举移民德国造成的社会问题还没解决完,近年叙利亚难民又造成了更多问题。
然而德国人不可以委屈,依然要欢迎所有人来,为了继续赎罪二战。
现在如果去德国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被恐袭炸坏的建筑在重建,公厕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比起西边德国的全面反省,世界人民继续监督的现状,东边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显得很奇怪了。
日本政府从来没有真正认罪和反省,然而国内原谅日本的声浪越来越高。
事实上,“原谅日本”是政治和历史概念,并不是平民的事。
平民百姓要做的是和平相处,相互理解,不去搞暴动,不去砸日货,不去威胁普通日本人在中国的安全。
况且日本政府是无法跟德国相提并论的,德国在冒着危险接收着可能混入了恐怖分子的难民,而日本是一个不适合穆斯林生活的国家。
德国政府接受全世界人民的监督,日本政府似乎被部分中国平民呼吁着原谅了。
这股“放下过去原谅日本”的声浪来得危险。
现在在中国,追究日本二战责任似乎成为了政治不正确。
依旧义正言辞督促日本认罪道歉的韩国显得势单力薄。
中国年轻人觉得中韩的英雄主义抗战片常让人反胃。
然而,通篇save the world(拯救世界) 的美国大片却很受欢迎。
确实,美国电影拍得更好而中国主旋律好作品比例还太少。
可其实美国英雄系列漫改电影以及很大一部分战争片的核心都是美国主旋律,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全球人民:美国人会来拯救世界的。
当然美国有拍得好的反战片比如本周依旧在院线有排片的《血战钢锯岭》(此处预测奥斯卡导演奖),然而大部分的美国电影都在向世界人们不断输出着美国价值观:美国无限正确,无限尊重人权。
虽然事实上是美国闷声发了一百多年的战争财,直到今天亦然。
想搞懂一段战争史要学会尊敬每一个参战国最基本的语言,想有不偏颇的价值观就要用多视角去看事情。
丹麦交出的答卷可以打个高分。
最后推荐几部欧洲的二战电影: 丹麦:开战日 9. April地雷区 Under sandet俄罗斯:女狙击手 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苏联版爱沙尼亚 :1944 德国:我们的父辈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黑皮书 Zwartboek挪威 / 瑞典白色严冬 Into the White波兰:卡廷惨案 Katyń钢琴家 The Pianist
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几个小时前,在资料馆看完该片,看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其实我自己也忍不住自问:“这些地雷,不让德国人挖,难道还要丹麦人挖吗?
” 再细细想来,便发现这问题实在没意义。
影片要讨论的,是“地雷该谁挖”吗?
显然不是。
二战结束后,约两千德国人在丹麦沿海挖地雷,大部分为年轻人,且其的一半在这项任务中丧命或重伤。
这已是历史的事实。
而战争的历史敏感性和战争中人性的复杂,让这一问题无解,并将永远无解。
所以,影片展现的和讨论的,正如导演所说,是在战争结束后,在后战争时代,人们怎样生存的命题。
片中的人物,被抽离了宏大的国族身份,而成为某一类个体。
从而显示出更多的人性。
他们的故事,至少让观众感知,战争的双方胜败与否。
个人总是辛苦的生存,无论肉体还是精神。
控诉战争,向往和平的影视作品,国内从来不少。
看来看去,总是敌人多残忍,我军多坚强。
最终苦尽甘来,红旗高展,观众长舒一口气。
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总也不忘隐隐灌输敌人的可憎。
与其反思战争本身,可能更多还是买下了恨的种子。
如《秋日》《鬼子来了》《南京南京》等另类视角的影片还是极少。
而《地雷区》无疑提供了展现后战争时代的另一视角,一群年轻的德国小伙子,在海边一个个拆除他们父辈买下的地雷。
而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丹麦,而在于战争本身。
影片不对双方进行深度的是非判断,而是呈现一种难解的处境。
一种由战争本身,而非战争中的某一方,或某个个体造成的困境,因此,看完了影片,观众终于可以去反思战争,从而向往和平,而不是心存憎恨。
当然,我也十分好奇该片在丹麦本土的票房情况与观众接受程度。
可惜问题没能问出。
也许欧洲的一体化以及德国在二战后的积极作为,能够削弱战争造成的历史性的国家隔阂。
而当下中国的情况不能与其一概而论,因而我也无意拿国内抗战影片与之比较。
试想在如今背景下若国内出现类似影片,我也很难在情感上进行认同。
对于本片,我无意同情某方,而是深思于它提供的看待战争的视角。
真正的用个体身份考察战争,反思战争。
从战争本身出发来反对战争。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才是真害怕。
一篇流量文的分量。雅尔塔协约- 德国战争赔款部份以强迫劳动形式来支付
谁埋的雷让谁来拆,本是理所应当,但关这些小孩什么事,恩怨代代传,势必和平无望,排雷本就危机四伏,还不给吃的,还极尽羞辱,军士长的情感变化是影片发展的核心,从冰冷到心软,准予休假一天,即使爱狗遭遇不幸,他仍旧履行了他的诺言。
短期内不敢再碰扫雷这个游戏了……生动の教了某些电影什么叫做克制,什么叫还原
13:04 32:28 53:45 65:45 81:12 84:43
剧情有些平淡,不同国家、种族的侵略,导致的仇恨、报复行为体现得差了一些,我觉得国内这类型的影片拍得更好更真实一些
说好的优待俘虏呢?军士长的转变个人感觉稍显生硬
孩子总是大人的牺牲品
居然那么高分!不科学!
战争的丑陋通过它的遗产就可以窥见。剧本很工整,但导演拍出了别样的风味,压迫感与忧伤伴随,一群男孩蝼蚁一般的命运,大兵爱与恨的纠结,战争与人性的对垒都藏在在美丽的海滩下的地雷中等待挖掘。[B]
能怎么说呢?当你参与到战争中时,你的原罪就开始了。要责怪,那你首先责怪那些埋地雷的人吧。
剧情不咋样。宁外为什么不能用机器或者铁球之类的碾压过去引爆??
战犯有人权吗,一个问题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具具炸碎的尸体。一位喜怒无常的丹麦军官,一群可怜的德国军虏。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让人看得心酸的电影。我想回家,最后又有多少人能回家。我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和战争。
都没什么好洗的,倾向性太重
都是德国人自己选择地纳粹。
同样是二战电影 个人觉得比敦刻尔克好看
题材是好的,电影拍的是真无聊。
就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没有什么新颖之处,感觉不如国产战争
不要忘记回去以后那些想要做的事情,我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