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讲究速食感情。
爱情如是,亲情似乎也越来越如此。
所以,在看到朴素无华的电影《那年八岁》时,壹姐满心满脑都是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网络俗语。
论引人入胜,电影《那年八岁》似乎并未做到极致。
因为通篇的故事情节都太过平淡无奇,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却让壹姐多次陷入了对于过往的回忆当中。
年少时分,曾与新搬来的邻居家姑娘相看两厌。
从刚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竟然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又有迹可循的过程。
虽说是儿时感情,但这种因陪伴而慢慢滋生出来的情谊最是让人心动。
《那年八岁》中的小小,与吴先生的感情也是这种。
在陕西高原上,住着一户穷苦人家。
家里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如若是寻常人家,日子虽然清苦,但相互扶持必定也是能过下去的。
但坏就坏在,这一家人中的妈妈,是个后妈。
除却其中一位名叫小小的男孩和唯一的女孩外,其他孩子才是后妈的亲生娃儿。
所以,为了能够让妹妹的日子过得稍好一些,小小迫不得已被爸爸送去给一名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和许多算命先生一样,吴先生是一位盲人。
他能掐会算,能说会唱,但在他口中,却总能说出给人“致命一击”的狠毒话语。
就比如,见到小小的第一面,吴先生就说他没有福相,方死了他的妈妈。
在小小心里,妈妈是一个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
每逢夜晚,小小总会梦到妈妈在教他唱歌、学习、说话、做人。
所以,面对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瞎子”,小小决定与他“对着干”。
比如领路时,让对方莫名其妙的跳一跳,比如,吃饭时刻意挑光盘中的鸡蛋和肉。
总之,吴先生和小小这一老一少,见面初时并不特别对盘。
但陪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它可以让一直以来不喜欢你的人,看到你的好,你的善,也可以让一直以来对你心存芥蒂的人,把你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诸多小事,小小也终于在吴先生的尖酸刻薄中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温和。
而吴先生呢,因知道小小从小渴望学习,于是便把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拿出来送小小去上学。
在吴先生心里,这个时刻与他作对的男孩,其实早已经是他的亲孙子了。
所以,壹姐才会在看到回归课堂后的小小,读书当口,突然冲出学校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吴先生的背影大声喊出“爷爷”时泪如雨下。
在影片中,小小年岁不大,仅有8岁。
但贫寒的生活和艰辛的过往,却让他成熟的像个大人。
岁月亦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细腻长远,它极致敦厚,它总是能够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原以为薄弱不堪的感情升华、完善。
而你我,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贫困富有,也终将以岁月为板,以时光为画,将身边人的感情装入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那年八岁》故事简单,镜头沉静,但在这简单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优美和绝妙。
壹姐想,这才是陪伴的玄妙,这才是你我之间该有的情感!
1、一开始,就是小小费力的打了两桶水挑回家,回到家,弟弟妹妹们已经在吃饭了,有些生气的小小在倒完水之后一把揪开猫开始吃饭,女人端上饼,小小先是一把抢了一个递给坐在旁边的妹妹。
小小丢下吴先生,跑回家骗另外两个弟弟杀兔子吃,结果被父亲拉到屋里揍,两个弟弟扒着门偷笑,一改之前拿着兔子哭的模样,但是妹妹站在院子里,嚎啕大哭。
女人是后妈,另外两个弟弟是后妈的孩子。
2、小小刚被领到吴先生屋里的时候,憋着眼泪倔强着不肯说话,唯一一句反驳,是反驳吴先生的“你妈是你方死的吧”。
3、几次前后对比。
吃饭:吴先生虽然看不见,但是夹起鸡蛋和肉来毫不含糊一夹一个准,一块大肉都不给小小留的那种,但是在诈尸事件后,吴先生会把鸡蛋夹给小小,小小会把鸡蛋再夹给吴先生。
熊孩子们的起哄:一开始,吴先生制止小小,跟小小说的是“人就是挨骂长大的,你就是挨骂的命”,诈尸事件后,吴先生先一步小小举起竹竿就打起哄的熊孩子。
(在第一次吴先生制止小小,让小小放下石头的时候,小小扔石头那个不服气劲,真的是拽劲十足。
)领道:因为父亲把自己租给了吴先生,书没得念了,妹妹没得照顾了,小小很大不满,吴先生也是和小小斗智斗勇,两人在路上就是一前一后一前一后。
后来,小小弄伤脚,吴先生背小小过河,一个看不见一个不能走,两个相互依靠,互为对方的眼睛和脚。
4、吴先生带着小小坐在打他们的人家门口,就那么坐着,他不为钱,为的是一个公道和一个尊严。
瞎子和盲人本事一回事,但是人们喜欢用瞎子来嘲讽去戏谑,而自称盲人,是吴先生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
5、诈尸事件是两人关系的一个转折,但是在之前,小小做噩梦,吴先生一直摸小小的头,这其实是一种安慰。
6、说是算命,其实有点心理游戏的意思,至于吴先生为什么挺神,肯定是因为能从周围的蛛丝马迹发现什么,他的说书是真本事,算命也是真本事,毕竟他靠算命养活自己。
一开始,小小只是吴先生花五块钱一个月租来的小领道的,但是后来,他自豪的跟牛车师父说这是他孙子,特别聪明,像他妈妈,就算是孙子放个屁,也是“听听,这屁放的 多有出息呀”。
以上,那年八岁观后感,以下,附图感想。
(电影很克制,没有大肆渲染这片艰苦环境下的贫穷和贫穷之下人们的迷信,画面拍的甚至有点美,真的是很难得。
)
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
但是绿是绿土是土,干净甚至有点美丽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人很穷也很迷信,但是也很善良。
说电影宣扬迷信的一定没好好看电影。
和婆婆(外婆)一起看的 剧情没有太大的起伏 前前后后细节描绘地很地道 最后吴先生送小小去上学 小小突然跑出教室用尽全力喊爷爷 远处那个黑色的颤颤巍巍的背影消失在大山深处 没有很刻意地描绘人情 每一处真实自然 一老一小 罗京民先生和杜俊豪小朋友二人的演技很棒 可以说超过了当下很多荧屏常青树(不点名了)现今的互联网时代 快节奏的时代 夜生活丰富高歌男欢女爱的时代 需要这样刻入人心的温情的片子 抚慰现代人的心 记起最初心中的一抹善良
欢迎移步至我写的北影青年四部曲中的其他几篇感想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一《旺扎的雨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78799/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二《那年八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77/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三《西小河的夏天》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99/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四《石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815/
导演 杨瑾杨瑾《那年八岁》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位疼爱他的爷爷年底,摄像群里突然看到,吕松野掌镜的新片在央六首播了,匆忙的给电视装好直播软件之后,已经错过了开头。
从一个满脸眼泪的孩子,和一个尖酸刻薄的老头子的镜头,切入这个故事有点莫名其妙。
镜头依旧是吕松野标志性的高信息量的固定机位、拉风却不干扰故事推进的构图,不过但过度的鲜艳和低宽容度让我几度怀疑,吕松野是不是想进军电视剧行业了。
突然,一个夕阳下老头子背起孩子过河的画面摆在我的眼前。
那一刻,我还是被吕松野魔幻的光线给震撼到了。
如果说梁朝伟和周迅这样的演员,一部戏通过只发挥几句台词来突出剧情的话,吕松野也显然用此刻的魔幻,突出了两个冤家的此时的幸福美好。
我想若想此生无憾,一定要在电影院一睹此片的风采。
而且,大量人物只占画面很小的比例的构图,在电视上根本看不到摄影师的构思。
悲剧的是,这部电影目前只有电视放映,还未有进去电影院公映的计划。
年后,我刷遍了大象点映的片单,也找不到这部电影。
倒是看到了杨瑾导演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可能老天听到了我的祈祷,北京电影节在淘票票做的推广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搜索了一下《那年八岁》,居然有排片。
虽然被排到了小西天电影资料馆的2号小厅,无法在更大屏幕上领略吕松野的美。
但片后跟杨瑾导演的见面会,因场次的小而距离更加贴近。
这个鬼怪、风趣、调皮、接地气的导演,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导演你的表情快比《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的小波还要多了大智若愚的导演现场开“黑”好兄弟吕松野,摄影对他来说好像没什么难度,拍戏就跟玩似的。
更是爆出,拍戏过程中,喜欢晚上喝酒吃烧烤,有一天喝多了,第二天没能起得来,助理摄影师尝试好几次之后才拍完的囧事。
做过李睿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摄影师的导演杨瑾,“吐槽”吕松野拍摄,有一天上下左右到处看,一直等,到处比划,坚持光线非常重要的原则,影响了一次拍摄进度,不过杨瑾强调,就这么一次。
导演的调皮还体现在,当《西小河的夏天》、《石头》、《旺扎的雨靴》的三位导演,讲述挑选和引导非专业小演员表演时,有多么艰难的时候,导演刻意显摆自己片中小演员是个戏精,根本不需要怎么指导。
小小的扮演着,杜俊豪,总是和妈妈带着时刻打包好的行李箱和需要补习的课本,辗转于各个剧组。
爷爷扮演者罗京名和杜俊豪,在短片《福与李》中有过精彩的飙戏,而且两人都是陕西人,有很默契的配合。
在片场拍摄的时候,杜俊豪跟人来疯一样,跟谁都闹在一起。
一旦开机,便瞬间入戏,有时候甚至导演提,要不要多拍一条。
我觉得,小演员这样的表演风格,倒是跟罗老师略带话剧腔的表演风格非常的搭配。
从头看下来,也没有觉得多么的出戏,只是觉得这个电影出个陕西话配音版,会不会更有感觉。
当年《让子弹飞》的川话版上映后,也是赢得不少观众的拍手称快。
导演也把这种乐呵的理念带入到了人物的理解上。
杨瑾说,区别于原著,他把小小改编成位一个喜欢恶作剧,甚至有点“坏坏”的小孩。
比如,故事一开始上学便大胆的撩妹,被老师牵着耳朵拉到教室;还偷偷的把盲人爷爷引到一堆牛粪上。
主持人问这样改编原因的时候,导演脱口而出:“我小时候就这样”。
这个故事在导演自己的理解下,少了一些悲情,变得更加接地气。
导演介绍,剧本是中国编剧收入排行榜前三的林和平仅有的一个电影剧本。
是林和平在北京陪儿子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写的。
而且是基于编剧小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将他依次卖给三个瞎子引路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林和平是东北人,开始构思爷爷的角色,甚至都有找过赵本山来主演。
因为本山老师二胡的手艺,就是小时候给瞎子引路的过程中学到的。
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导演没有把重点放在渲染人物的悲惨,更没有把电影背后宏大的朝鲜战争和三年自然灾害作为剧情的冲突点,而是聚焦在小孩子和爷爷身上。
弱化了社会大洪流,增加了孩子的调皮,欢笑之余,让故事更多的关注了两人悲惨的命运下的心心相惜。
在我提问,为何四位导演没有前几代导演,真实的呈现社会历史变迁的时候。
其他三位导演说自己的成长没有经历这些,自己的作品也不会对社会进行很锐利的控诉。
调皮的杨瑾导演说,很快他就会做这样的作品出来。
主持人调侃到,希望这样的片子能顺利过审。
导演杨瑾给主持人沙丹描述拍摄现场的细节其实,同导演都是山西人的我,很能理解山西孩子成长的特别环境。
山西导演贾樟柯的诸多现实主义的影片,也与山西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杨瑾的上一部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其实讲述的也是两个阶级和身份悬殊的孩子之间,靠善良和坚持最终感动彼此的故事。
这部电影中学霸,在解释为什么和学渣,形成互助小组的时候,这样说“有一次班主任让我和另一个孩子在一组,他家特有钱,我特讨厌他,轮到我站在讲台上选人,我想了想,还是选了小波”,这段话讲明了一个学霸为啥离家出走,去学渣家里看黄河的根本原因,是不跟看不起自己的富人做一组。
从电影片头“献给尚于博”我推测,这个小博便是电影中小波的原型,杨晋更是导演自己杨瑾的化身。
这个故事,其实更有可能是基于真实改编的。
山西是个很神奇的省份,从2000年后开始,各种煤矿产业相关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子女,便和没富起来的子女们一起上学。
在成人尚难处理好贫富差异化下的社会交流方式的时候,喜欢攀比的孩子们更是无法处理好。
《那年八岁》里爷爷前半段,不停的跟小小说:“你就是穷人的命”,而且抢起小小的肉的时候,丝毫不留情。
这种人和人之间的身份差异,很难改变。
小小也习以为常,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逆来顺受。
一个人去挑水,被后妈批评,被卖给瞎子,他习惯着自己下贱的生命,很多这样的设定一度让我很难过。
带着铅笔盒上学,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对于剧中的小小却是奢侈的。
但是,同《旺扎的雨靴》里的固执的旺扎一样,小小的固执也打动了爷爷。
片名《那年八岁》原来是爷爷八岁的时候,也失去了妈妈,从两眼一抹黑的被人歧视的瞎子,努力学手艺后,做成了高收入的算命盲人。
当爷爷把这个故事说给小小的时候,仿佛两个八岁的孩子,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杨晋和小波一样,成为了朋友。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个片名的完整,我想应该是:“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差多少,跟能否成为朋友,没有关系,因为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那年八岁》的想讲的是:“两个人阶级地位相差很大的人,跟能不能成为朋友没有关系,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那年八岁”。
小小被爷爷送回学校,他突然意识到爷爷是唯一一个还疼爱他的人,便一刻不停的跑去找爷爷,流着幸福的泪喊着“爷爷”,这几声“爷爷”不能是下课后,也不能是放学后,必须是立刻,马上。
希望每个人都能坚持到自己的小愿望,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个疼爱自己的爷爷。
电影讲述了小小八岁那年 被爸爸卖给了算命先生吴先生当领路的 在饥荒的年代 素不相识的一老一小 从陌生和抗拒 到最后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 虽然贫困 但是传统 温情 瞎子靠说书算命维生 孩子时时刻刻牵念着去世的妈妈 故事在黄土高坡的绿麦田边铺展开 张掖的丹霞五彩慢慢渲染出人间的温情和亲情 让人不禁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心生怀念 有时 物质匮乏的生活比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单纯 小演员不错 虎头虎脑
导演杨瑾
书本放映《那年八岁》无锡站首映礼Q导演您好,这个结尾是原小说有的还是您自己编排的?
是梦境还是现实呢?
拍摄镜头感觉有点梦境化。
A结尾是原剧本有的,编剧林和平老师。
结局还可以,戛然而止。
本来还有别的开始和结尾。
从回忆开始,到老了的小小带着女儿去墓前祭拜,有点老套。
结尾上学是现实。
现实里林和平老师的最后一个老师是很远的一个村子,他的老舅也在那个村子。
第二年去走亲戚听说老师去世了。
Q所以这是尊重剧本的改编?
有没有加入您理解后改动的部分?
A开始的時候比较重原著剧。
家里一些戏是表现小小比较坏,比如把那个小妹妹推倒。
体现他比较顽皮的一面,自己做了一些改变。
还有一段是对梦境的改变,有一个是他梦到妈妈的时候梦到了天上的月亮,走到一个森林里面看到了一头牛生下了一只小牛,母牛在舔小牛,我们拍摄过程中,就想这到哪儿去找一个刚生下来的小牛呢,所以我们就改了一场戏,是他妈妈在教书。
地震了,一些小孩儿进去找不到他妈妈,后来找到拉出來以后,那个房子倒塌了。
我的大学老师2006年在那儿拍过一部片子。
这个房子,是他盖的,当时建了一个学校。
学校的房顶是木头的椽子梁子。
后来被村民拆掉了就剩了一个土坯围墙,比较像梦里面的很怪的一个学校。
他们上课的时候都是土堆做的那个课桌也已经风化了。
Q爷爷的后半生也是算命为生吗?
这种类似“骗术”的职业行为在现在的农村还存在吗?
A现在这种骗术算命的人挺多啊,好多地铁站门口都有啊,农村也有。
走街串巷的,只不过现在的人可没原来的人身上的本事多。
原来的林和平老师,他的三个算命老师,都是白天走街串巷,给人算命,晚上他想在别人家住的时候要给人说书的。
有的背一个老的三弦有的是背一个梆子。
像《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这些经典名著,他们都可以说。
他们的本事特高。
中国很久以来的三十六行的里边有专门算命的人,它是一种职业。
林和平老师初中毕业,他现在是电视剧行业里年收入三千万的编剧,中国作家排行榜前几名的人物,他就是学习了章回体这种写法。
他写电视剧也是这种写法,跟这个说书的内容一样,他把这些东西学下来了。
这个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也想请赵本山老师演的,他的二舅还是啥就是算命的。
在赵本山老师小时候他也当过领道的。
我们看赵本山的成名作品就是讲算命的,赵本山演得特像。
Q里面有几段对妈妈超现实的梦境展示,和您前作《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面二郎神的动画展示有点相似,您是不是比较喜欢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A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就是加一些梦境,因为电影它是虚的嘛,但是剧本儿里它是实的。
加入剧作这边的人的想象呀,回忆呀,之前的经历,他的梦境呀,这样空间更丰富一点。
Q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大部分时候还是被当做一部儿童片,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成人化的表达,比如煤山那一段,包括这一部《那年八岁》也有。
请问您自己给这个片子的定位是什么?
您怎么样来确定它的审美旨趣,想让它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感?
还有更具体一点的,您是否有意识地想要在片子里表达一些原始的正义感这样的东西呢?
A之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给小一点儿童看的。
现在的影片是给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看的。
之前的是我自己的个人经历,现在的是林和平老师的儿时经历。
他有三个盲人算命说书老师。
表达正义感不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是被林和平老师的故事感动了。
Q关于《聪慧》的问题,片中的演员都是业余演员,主演是两位小演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演员的调教是否有心得或者趣事分享?
两位小演员对您的剧本和台词是一种怎样的表现?
A里面的那两个小男孩,是我们剧组在当地的学校选的。
学校推荐了三十个人,我们自己又找了二十多个,找了一个地方培训。
教他们唱歌,跳街舞玩儿,讲故事练习这个台词。
大概一共有二十五天吧,最后我们选了两个,其中年纪比较小的很天真两个。
在拍摄的过程中,剧组所有的人都生过一次病就他俩每天活灵活现的。
夏天拍摄的,完了,每天中午大家都累了,想休息一下,他俩从来不休息。
聪慧在拍摄的时候就没有改剧本儿了。
小孩儿就是要让他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我们最后确定这两个小演员之后就每天用一下午的时间,分段给他讲故事,讲故事的时候,他问这是真的吗?
我说是真的,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他们俩基本上已经能够把四十多页的剧本背下来了,从头到尾。
他俩比较理解这个剧本儿,演的时候也比较放松,因为他跟剧组工作人员已经生活过一个月了。
两个小演员,把我们写的普通话剧本说成当地的土话,抑扬顿挫,就像唱戏。
我特喜欢那个腔调。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照Q除了导演之外,您还是摄影师,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老驴头》都是由您掌镜。
现场有影迷说,您的影像虽然不是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特别打动她。
您如何看待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真实边界?
A我自己也做过纪录片的摄影也做过剧情片摄影。
我是比较喜欢写实的这种,《那年八岁》摄影师是吕松野。
纪录片就是把真实的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剧情片就是演一下真实的东西,让大家看,然后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反正都是表达一种真实感嘛,给大家拉到一种情绪里面。
在真实感上我觉得没有什麽边界,在方法上有,看你是写剧本儿没有,在制作方法上很明显。
Q片中您还穿插很多戏谑的梗和恶趣味,比如片中的“放屁”,踩“粑粑”,特别逗,这些是原著里有的还是您自己的亲身经历?
A放屁,还有踩牛屎的这些全是原著里面有的。
小演员在演的时候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
Q您对电影里的年代感是想要怎么处理它的?
A这部是一个成本特别低的影片,做年代感的时候不能做得太具体,本来想模糊化处理。
但是我还是加了一点点,比如,有一场戏在村口杀兔子。
他把爷爷丢到山沟里边跑出来之后,看见村口有人杀兔子。
说马上要开始大锅饭就把村里这些兔子全枪毙了,咱们吃吧。
还有别的戏一些年代感的戏没拍,比如一些在集市里的。
还有小小有一次在一个大路上走的时候一辆老的卡车走过去了,拉了好多人要去枪毙了。
虽然编剧老师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是八几年出生的人,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在小县城经常上课上着就被拉到广场上说今天要开宣判大会了,大家要去学习。
看那个宣判大会说谁谁谁是杀人犯。
枪决立即执行。
宣判大会完了之后就会有武警带着那些死刑犯去枪毙,在大卡车上。
这个对我俩冲击都挺大的,还有大一点的孩子,比如高中生和一些成年人他们会骑着自行车去追着看。
但是我后来怕有问题吧,就没有拍。
Q算命先生这个人物最后承认自己不是真的会算,这一点是导演您本身就对这种文化有这样的看法呢?
还是迫于某种影片的过审制度呢?
A这不是我对这个文化的看法,还是有一些是可以算的。
但是大部分的走街串巷的人不会算。
反正我个人觉得阴阳仙什么的,算的特准。
设计这个剧本的时候,李老师就是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他把三个老师揉到一个剧本儿里头,讲算命先生和他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感情一段经历。
他没有想把焦点集中在到底会不会算的这个问题上。
我看了一些算命这个行业的书,他们有自己的方法,也有一些是经验,他一到你的家里,凭气味就知道你们家出了什么事儿,闻一闻你们家就知道你们家有钱还是没钱。
Q拍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本子,拍摄上有什么不同?
假如有超出个人经验的剧情,您会怎么处理?
A只要自己认可的一个剧本开始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超出个人经验,就得看看书,跟原作者聊,多和美术师些工作人员去复原场景。
实际上差别很大的,影片故事发生在辽宁的丹东凤城县,后来我们都把这个故事移植到宁夏去拍摄。
很多场景包括《清水里的刀子》当时老马的那个家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爷爷的家。
Q您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那您怎么看待现在,中国商业电影的狂潮,作为创作者可否谈一谈现实主义创作的困境,以及出路在什么地方?
A现实主义的作品就是保持一个低成本去完成吧,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因为你注重自我表达的东西很难找到投资。
张艺谋现在自己也想拍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电影,在筹备呢。
他也是跟大家说要拿自己的钱来拍。
说,钱很少,大家都少一点吧,他也会说这样的话。
Q您看李睿珺现在《路过未来》从乡村跨越到城市,你有没有想拍城市题材的?
如何看待现在独立艺术导演热衷农村题材呢?
A我自己是有几个爱情片的剧本都是城市的。
独立艺术导演大部分他是农村出生生活的,或者爷爷奶奶在农村,他们小时候经常在农村他们拍农村应该比较有感觉吧。
Q现在爱情片在市场上的票房不太理想,导演这部片子想要通过什么渠道发行呢?
现在是大象点映,有没有想过艺联或者公映?
为何坚持艺术院线发行?
A投资还没搞定,想上院线呢成本低只能在文艺院线发行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抛开书本”(ID:paokaisb)加微信"darlingtudai"加入各地书本放映交流群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
外公去世已经六年多了,前几天有人来敲门找他,勾起了我的回忆....... 八岁的我和外公外婆第一次去北京玩。
早起在天安门看升旗,爷爷将我扛在肩上,在长城顶我中暑昏倒,爷爷背着我坐缆车下山,因为太急,小腿被划了一道口子,留下了一道永远的伤疤。
外公年轻时是抗美援越的军人,战争结束后转业做过医院的食堂厨师、财务,后来上培训班加上勤奋的自学成为一名牙医。
从医多年,外公的医术远近闻名,县医院和镇里牙医诊所里的牙医也有了些他的学生徒弟。
后来他退休了,又返聘了,又退休了。
退休后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爷爷看牙,从医院问到家里,老人们总是愿意找更有经验的老医生看病,外公推辞不得,只得在家重操旧业。
家里搬进了一些略老旧的机器和工具,但是新的材料。
每天这栋老医院宿舍的人家里来来往往是从周边各地来做牙的老人们,外公偶尔象征性的收100,有时候分文不要,于是老人们提来一件件牛奶,而那些牛奶大多都进了年幼的我的肚子。
我关于外公的记忆已不多了,外公常年穿着中山装,一身笔挺;外公的背部有一整条蜈蚣的印子;外公爱在散步途中捡一些破烂小玩意儿;外公给我做了一个四个面分别是喜怒哀乐的铜弥勒佛;外公做的一个很好看的假山依然摆在家里的客厅...... 回忆直到2017年秋天,外公去世。
有人说镜头不好,有人说有迷信打斗,有人说结尾仓促。
一个没有什么投资的电影这样还不行吗?
难道迷信和打斗骂人不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吗?
结尾的戛然而止总比花里胡哨的不真实强吧,才7.4分?
被现在许多电视剧秒杀?
大概是年轻人不看,中年人苛刻罢了。
古朴和真实,让人内心宁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乱世保留一份净土吧
苍凉的背景,时代背景是苍凉的,人物背景是苍凉的。
8岁的小小,被亲爸和后妈卖给会说书,会算命的吴先生。
吴先生,一个看似很神的算命瞎先生。
在村里很有声望,对他的尊重,丝毫不输当地的老师。
哪家有点事,都喜欢请他算一算。
一个一生活在黑暗里的老人,一个本应该有着光明少年,因生活的无赖,走到一起。
从此,你是我的眼睛。
我是你的依靠。
曾经,我们无缘,今后,你我是亲情。
如果不是小小,吴先生会一直活在孤独与黑暗中。
如果没有吴先生,小小会一直生活在后妈与爸爸的冷落中。
他们都是彼此温暖了彼此。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小孩演的很生动,老头演的一般般。
里面的色彩还有镜头感也很日式,如果看过菊次郎夏天的话,觉得此片剧情就没那么大新意了。
我并没有从头看,年代感不是很强,起码没有很浓烈的文革风,有那么点的民国,但也不全面,说不出的调调。
导演的设计也算是可圈可点,小孩的梦境充斥着伤感的离别,那种无助感无不让人动容
小孩超有戏!老人也超有戏!整部戏也都超有戏!
看过好几次了,很棒很棒,人性有时候真的复杂,却容易改变,被影响
哈哈,中央六台首映吗,看的人这么少
这部电影平平无奇,没有太大的亮点。素材也不是很好
温情沉静,淡淡的感情,像镜头一样,跟时间流淌着,如果更深沉有力就更佳了。
抵制垃圾编剧杨瑾
可以看出,老吴和小小双方在相处的过程中的态度有所转变,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小小对逝去妈妈的爱一直没变。老吴的算命其实并不是真的算命,老爷子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算命,其实他本人也是怕鬼的。电影较好地展现了陕西乡村的风土人情,还原了当时的时代,不过电影总体来说有点草草收尾的感觉。
表演出彩,中国的摩根弗里曼老罗先生
很简单很温情,一路的牵引,一路的陪伴。我也想看看后来妹妹的故事。
比烂更可怕的是平庸,导演的素材十分匮乏(相似的段落重复使用),再加上剪辑的生硬,使得故事被硬生生的撕成了碎片。
吕松野知不知道自己现在业界多红
CCTV6. 好片。一老一少之间最真挚的感情。
为了标记
诈尸这段真的有点感动到了
小时候不挨骂,八十岁别人瞪你一眼,就要了你的老命
最大的优点是特别真实,片中应该有不少群演是真的农村人,一举一动都太真实了。故事里几个给人算命的小片段也挺有意思的。但故事主线很平庸,而且最后几场戏看的人莫名其妙,虎头蛇尾了
刚看完,自己也是阅片无数了,可是这么单纯的电影无法再院线上映,太可惜。
感觉除了爷孙情以外,都没交代清楚
1、小小的小演员演技可以2、题材还有点意思
爷爷背孩子过河那一幕真好...贫瘠荒凉的美好......